古典诗词的声韵美(4)

古典诗词的声韵美(4),第1张

  (3)呼应之美主要指同韵字的互相协律,包括选韵、叠韵、转韵、逗韵等形式。

 选韵所谓选韵,是指诗人用韵时对韵脚的选择下过一番功夫,读者在阅读时可欣赏他们的匠心。清代诗论家袁枚认为选韵应该选择一些响亮的韵脚,要避免暗哑晦僻,他说:“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其音涉哑滞者、晦僻者,便宜舍弃。葩,花也,但葩字不亮。芳,即香也,而芳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宋唐之分,亦从此起。李杜大家,不用僻,非不能用,不屑用也”(《随园诗话》)。袁枚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字音的响亮,用宽韵,固然有种廊庑阔大、波澜壮阔之美,但用窄韵,押险韵,可因难见巧、愈险愈奇,未尝不是一种美,似乎还更能显出才华。韩愈就是一个“力去陈言”,用窄韵、押险韵的高手,我们只要读一读他的`《苦寒》、《郑群赠簟》、《陆浑山火》就可知其一斑,一代大家欧阳修对此就十分佩服,他说:“退之笔力,无施不可。余独爱其工于用韵也。盖其得宽韵,则波澜横溢;泛入旁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殆不可抱以常格,如‘此日足可惜’之类是也。得韵窄,则不复旁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六一诗话》)。由此可知,选韵并不在于宽窄,而在于“工于用韵”。清代诗论家吴可也认为:“和平常韵,要奇特押之,则不与众人同;如险韵,为要稳顺押之,方妙”(《藏海诗话》)。选韵不在平常和奇险,关键在于创新,不同凡响。

 叠韵即写诗叠用韵脚的问题。韵脚除了平常、奇险外,还有个疏和密的问题,何处用疏,何处用密,何处句句用韵,何处隔句用韵,这有个标准,就是为内容服务,由题旨和风格所决定。如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西征》,前面句句叠韵,但到了最后四句“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却隔句用韵。其原因就在于前面写出征和战斗,诗人以逐句用韵来夸张出征的声威和战斗气氛的紧张。后四句是想象战斗胜利后的功勋,意在渲染“紧张过去,神气舒驰”,以疏宕之气,配合颂扬战胜功成之情节。一句话,何处疏何处密,是由内容和题旨所决定的。苏轼的《腊日游孤山访慧勤惠思二僧》中叠用韵脚与诗意配合更加紧密: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诗的开头写孤山雪中景色,悠游之前从容不迫,因此叠韵中不用句句押韵的“促起式”,所以第一句的起句“雪“字不入韵,下面的“数”、“许”、“暖”、“合”等也都不入虞鱼韵。从第九、十句“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起,叠韵和隔句用韵交错进行,直至结束。前面似乎是随心所欲,后面又显示出整饬和规律,天地既很宽敞,让诗人随意挥洒;押韵又有规律,可看出诗人可以安排的匠心。清代大学者纪昀对这种忽叠韵、忽隔句韵的押韵方式就非常佩服,他说:“忽叠韵、忽隔句韵,音节之妙,动合天然”(《阅微草堂笔记》)。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方东树也称之为“神妙”。

 转韵转韵是指在长篇的五古、七古中转换韵脚。韵脚转换中轻重快慢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全诗音韵的抑扬顿挫,自然也就会对诗人情感的表达和诗意的彰显起到一定的作用。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转韵13次,而且每每奇句用韵,平仄交替,起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国”用逗韵(入声),与下面句子所押的“得、识、侧、色”属同一韵部,皆为仄声韵,又为叠韵。“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王国维《人间词话》),而使诗歌情节显示出沉郁色彩。接着描述玄宗对杨妃的宠爱,在声韵上以平仄交替的方式开始换韵,落“逗韵”于“池、摇、暇、人、土”等韵脚,渲染杨贵妃的美丽和“姐妹弟兄皆列土”的恩宠,唐玄宗得贵妃后的纵欲。

 转韵并无一定的格式,清初格律派诗论家沈德潜说:“转韵初无定势,或二语一转,或四语一转,或连转几韵,或一韵叠下几语。大约前则舒徐,后则一滚而出,欲急其节拍以为乱也”(《说诗睟语》)。沈德潜所说的“前则舒徐”是指七古的前半段,可二语一转或四语一转不断换韵,后半段则一韵叠下产生节拍急促之感。至于五古,叶燮不太赞成转韵,他说:“五古,汉、魏无转韵者,至晋以后渐多,唐时五古长篇,大都转韵矣。惟杜甫五古,终集无转韵者。毕竟以不转韵者为得。韩愈亦然。如杜《北征》等篇,若一转韵,首尾便觉索然无味。且转韵便似另为一首,而气不属矣。”(《原诗》)。至于曲韵则是以一韵到底为美。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韵须一韵到底方妙;屡屡换韵,毕竟才短之故,不得以《琵琶》、《拜月》借口”。

 七古的转韵不能太疏,也不能太密。如果二句一转,过于急促,但如通篇一韵,也缺少波澜。何处转韵,何处不转,要视诗中的情节和氛围而定。一般来说,诗意转折时配之换韵,诗意一气贯注时则少换韵或不换韵。叶燮说:“七古转韵,多寡长短,须行所不得不行,转所不得不转,方是匠心经营处”(《原诗》),这可谓不定之中的定则。下面举杜甫七古《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为例,看看其转韵是如何与诗意氛围配合的:

 将军魏武之子孙(元韵起),于今为庶为清门(元)。

 英雄割据今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元)。

 学书初学卫夫人(逗韵),但恨无过王右军(转文韵)。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文)。

 开元之中常引见(逗韵),承恩数上南熏殿(转仄声霰韵)。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线,广韵与“霰”同)。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线,广韵与“霰”同)。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线,广韵与“霰”同)。

 先帝天马玉花骢(逗韵),画工如山貌不同(转平声东韵)。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东韵)。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东韵)。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东韵)。

 玉花却在御榻上(逗韵),榻上庭前屹相向(转仄声漾韵)。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漾韵)。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漾韵)。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宕,广韵与“漾”同)。

 将军画善盖有神(逗韵),必逢佳士亦写真(转平声真韵)。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真韵)。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真韵)。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真韵)。

 全诗转韵五次,平转为仄,仄转为平,亦有平转为平。叶燮在《原诗》中分析了转韵与诗意氛围之间的关系:“起手‘将军魏武之子孙’四句,如天半奇峰,拔地而起;他人于此下便欲接丹青等语用转韵矣。忽接‘学书’二句,又接‘老至’‘浮云’二句,却不转韵,诵之殊觉缓而无谓。然一起奇峰高插,使又连一峰,将如何撒手?故即跌下陂陀,沙砾石确,使人蹇裳委步,无可盘桓。故作画蛇添足,拖沓迤逦。是遥望中锋地步,接‘开元’‘引见’二句,方转入曹将军正面。他人于此下,又便写御马玉花骢矣,接‘凌烟’、‘下笔’二句,盖将军丹青是主,先以学书作宾;转韵画马是主,又先以画功臣作宾。章法经营,极奇而整。此下似宜急转韵入画马,又不转韵,接‘良相’、‘猛将’四句,宾中之宾,益觉无谓,不知其层次养局,故迂折其途,以渐升极高极峻处令人目前忽划然天开也。至此方入画马正面,一韵八句,连峰互映,万笏凌霄,是中峰绝顶处。转韵接‘玉花’、‘御榻’四句,峰势稍平。蛇鱣游衍出之。忽接‘弟子韩干’四句,他人于此必转韵,更将韩干作排场,仍不转韵,以韩干作找足语。然后转韵咏叹将军善画,包罗收拾,以感慨系之。篇终焉。章法如此,极森严,极整暇”。叶燮分析此诗诗意和转韵的关系是意转韵不转,这不同于常人,因而章法奇特为他人所不及。一般来说,随着诗意的转换韵脚也随之转换,称为“韵意双转”。韵意双转虽可以使韵意配合得妥帖,但段落过渡明显,人为痕迹显露。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韵意双转处很少,大都意转而韵不转,韵转而意不转,有意泯灭双转的痕迹。这样,意虽曲折,韵虽多转,但仍如一气呵成。由此看来,转韵成功之关键亦在于创新!

 逗韵逗韵是指换韵之前,预作韵脚呼应的一种技巧。这种技巧后来逐渐变成一项规则,即古诗转韵的首句,当以入韵为原则,与新转入的韵预先作前导式的准备,使新转入的韵像水到渠成一般承接下去。如上面例举的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从“承恩数上南熏殿”起要转韵,由前面的“文”韵转仄声“霰”韵,为了承接自然,在出句“开元之中常引见”中就预做准备,韵脚为“见”,这就叫逗韵。同样的,从“画工如山貌不同”起,由仄声“霰”韵转为平声“东”韵,其出句“先帝天马玉花骢”的韵脚就已转为“骢”,做好过渡准备。此诗的五次转韵皆在其出句逗韵,是极其严格的,也是逗韵中最为典型的一例。杜甫说他“老来渐于格律细”,确实如此!

一、关于“声韵艺术”

作为历史悠久、韵感丰富的艺术之一,《诗经》一直被当成一种艺术,笔者认为,《诗经》最美的地方在于它的声韵结构,这是《诗经》在语言上的美,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组成的,是在任何语言中都存在的,也是语言的特殊要素。就中国古典诗歌来说,他们留存的形式通常是停留在书卷中,是静态的诗歌文本。这就导致语音与很多古典诗歌的配乐一样,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消失在历史的暗夜。这对现代研究者来说是十分大的损失。总所周知,像《诗经》之类的诗歌存在极强的韵律感,它们的语音是研究诗歌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维度。

目前已有不少论文就诗歌的声韵进行论述,在《历史地审视中国诗歌的文体特质》中,张中宇的视点是“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我们不能放弃和谐优美的韵律(节奏、平仄、押韵),这是诗与非诗的最后界限。”李培荣在《略谈诗歌的文体特征》中指出,“音乐性是诗歌的文体特征,诗歌和音乐紧密结合,一同起源,相互影响,同流发展;诗歌的音乐性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上,离开了音乐性,诗歌就不能成为它自己本身。”

在中国古典诗歌传播中最重要的就是吟咏颂念,这是一种重要方式,但就目前诗歌流传的主要方式来说,这一点常常被忽略,导致后世的诗歌研究对象不够丰富,正常情况是在诗歌研究的范围中加入诗歌的声韵情况。声韵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声韵”即根据“语音系统”、“音韵系统”来总结“声韵”的特点,再进一步解读诗歌文本。音韵学研究汉语音节的声、韵、调,一个音节包含声母、介音、主要元音、韵尾、声调,这些都是声韵视角应该关注的地方。

二、《诗经》韵读

在《诗经》的韵读方面,由于文化的进步,许多字的读法已经发生改变,读古音还是如今的标准音一直被大家争论不休,笔者的观点是,世间一切事物都在朝着更科学、无止境化去发展,那么古汉语也肯定不例外,之前的十八部和二十八部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现在的很多研究也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并不代表它们十全十美,现在更适应时代的应当是以现在标准音进行协韵,兼具古音读法。例如在《氓》中,第一章韵脚----“蚩、丝、谋、淇、丘、期、谋”除“谋”、“丘”、“谋”今音都协音,不烦追溯古音,这是二十八部“哈”部,韵值为ai。江有浩《诗经韵读》说:“丘音欺,谋、媒、谟丕反”还是承袭陈第的错误。“丘、谋”古读“开、埋”。“媒”同“谋”第二韵脚----“洹、关、涟、关、言、言、迁”今音可协。第三章韵脚----“落若”今音已协,古音luk/nuk读“路、“”短促一点。转韵一一“葚、耽”古音“葚”读“堪”转韵---“说、说”今音已协。古音t’at读“榻”短促。第四韵脚----“陨、贫”今音已协。古音“魂、盆”。转韵----“汤、裳、爽、行”古韵未变,“行”读“杭”。转韵---“极、德”今音已协,古音“盖、代”,短促。第五章韵脚---“劳、朝、暴、笑、悼”古韵未变,“朝”古读“刀”。第六章韵脚----“怨、岸、半、宴、旦、反”今音可协。转韵----“思、哉”古音“思”读“腮”

三、《诗经》声韵结构中的文学之美

在《诗经》的声韵中,许多事一些表意象的词,意象指的是具体、单个的以词语为载体的形象,这些意象不仅体现了古文学独特的美,并且一般意象词都表现了古人的图腾崇拜、巫术、风俗、民情等文化背景,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便利。《诗经》中的声韵中除了包含作者的情感和主观思想外,更重要的是具有丰富的审美韵味。在声韵上,《诗经》中各篇章基本上都有整齐的结构,以《郑风子衿》为例,它以章为单位,共分三章,每章四句,章章所用的韵部都不同,我们可以将《子衿》看成四句为一组,每三组之间就构成换韵的关系。另外,在《子衿》中韵式均是以句首入韵,每章都不例外,它的三个韵部分别是侵部、之部、月部。就《诗经》整体来说,阴声韵部的使用比阳声韵部的使用要多得多,有资料表明,阳声韵部的使用量仅为阴声韵部的二分之一,在韵部的使用方面,根据使用的频繁程度从多至少依次是之部、阳部、鱼部、幽部、职部,其中,有三个属于阴声韵部,一个属于阳声韵。在韵式的使用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很多章存在一韵到底的情况,但是在章与章之间又有换韵的关系。这众多的声韵结构特点均代表性的体现了古文学之美。

四、结语

作为我国文化历史上的一颗明珠,《诗经》无论在文学审美还是声韵结构上都存在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它的韵律和音乐性很强,在形式和声韵上也十分自由,在押韵上比较自由,给读者带来朗朗上口的节奏感。

 朗诵艺术有一个基本的概况。它是一门新兴的艺术,虽然历史悠久,但是中间中断了很长时间。它源于口头传诵,认真算起来,也就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朗诵的实用技巧,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朗诵的要求

 朗诵是一门绘声绘色的语言艺术

 朗诵要有规范的语言的基本功。要求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朗诵要能够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内心的事项要与作品和作者相同,必须要求内心所想到和看到的内心视像,能够有原始情景的再现和再有。

 朗诵应该都是接近生活的艺术语言,而不要盲目地模仿腔调。

 朗诵腔调是根据作品的内容有感而发的。

 朗诵还要求有美感 。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诗歌都比较相通的,需要你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发挥,说起朗诵,总会有很多人想到舞台,或者想到课堂,亦或是想到相关的聊天室。

 其实朗诵的确需要特定的场合和语境来烘托出一种意境。

朗诵的要点是什么

 首先,我们的前提是你有了说普通话的基础,那么你有没有文学修养呢,或者有没有文字的良好阅读感呢,这个是阅读量和个人修养的有关系的了。为什么这么问,因为朗诵之前必须要掌握文字的意义,甚至写作背景。怎样把文字中的景象用声音表达就成了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比如我们一般会选择现代诗歌或者古诗词曲来选材。那么我们就要深刻的诗歌中的意境,作者的创造时期,如果你的阅读感觉融入文中,才能身临其境,让你和听众在你的声音中慢慢的,静静的体会此情此景此人此事此笔落的瞬间。其次, 句子 的情感要有起落,和连贯,断错等明显的对比,经常说的就是抑扬顿挫,可是扬的不是高潮,挫的不是铺垫,也就效果大跌,朗诵要结合文字的理解,甚至是你自己的理解能够符合语言的逻辑,才能真正体会出这个 文章 中的高低起伏,感情的走向,才能让人的耳朵听出其中的主旋律,才能让人也会跟着你的声音一起共鸣。还有,个别的朋友在朗诵时候过于强调咬字,把感情和滑音,词语段落的过渡忽视了,这点有点丢了西瓜捡芝麻的意味了,注意朗诵也有他的旋律和语感,不能单纯为咬字而忘记了重要的该有的情愫。

 平舌音翘舌音

 普通话中舌尖前音(又叫平舌音)z、c、s 和舌尖后音(又叫翘舌音)zh、ch、sh这两类声母的发音部位一前一后,完全对立,很多人会把舌尖后音读成舌尖前音。

 若想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熟练掌握这两类声母的发音特点及规律,其次要能准确区分含有两类声母的不同的字词。

 具体的区分 方法 是:

 第一,利用普通话声韵配合关系来区分。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显示:

 (1)以ua uai uang 作韵母的字,声母是zh ch sh,如“抓、耍、拽、庄、床、双”等;

 (2)以en作韵母的字,除了“怎、参(差)、岑、森”几个字外,以eng作韵母的字,除了“层、曾”和以“曾”做声旁的少数字外,其余字的声母都是舌尖后音。

 (3)以ou作韵母的字,除了“凑”等少数字外,其余的声母是ch;

 (4)以uen作韵母的字中,只有“顺、吮、舜、瞬”四个字的声母是sh,其余字声母是s;

 (5)以ong作韵母的字中,声母只有s,没有sh。

 第二,根据形声字声旁的表音功能,利用已知的声旁推断出同声旁的一批字的读音。这种方法虽有例外,但不妨一试,只是用时须谨慎,以免有出入。

 第三、节奏:节奏是在一定思想感情起伏的支配下,呈现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形式的循环往复。

 基本要领:句首不同起,句尾不同落,句腰不同峰。

 而如果声音条件不是太好的话,通过刻苦的训练,能够找好声音的共鸣点。也是可以很好的朗诵的。

再给大家 说说 速度:就是朗诵的节奏是快还是慢。

 吐字的速度,是由作品的特点和思想内容所决定的。比如韩乔生和宋世雄的播音速度比较快,这是体育竞争的要求所决定的。 总之,速度、重音、停顿的掌握都是朗诵所必须的。 作为一个非常好的朗诵者,首先要把普通话说的非常好 ,要苦练 。标准音要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还讲了普通话的基本常识比如韵母声母、声调等等。以及朗诵方面的基本要求、怎样把握主题、激情是必要条件、注意呼吸等等。还有一个要特别说说的是:一个人的声音是天生的,好的嗓音是朗诵好的前提条件,朋友们都要注意嗓音保护。 要少吸烟、少喝酒、不要大声吵。

  另外:要注意朗诵的仪表和仪态。

 如果要登台的话,还要注意上台的步伐。这里有个训练的问题。脑袋斜对着观众,不要低着头,而要侧头,微笑着面对观众,鼓掌示意。先 自我介绍 后,再开口来念“北国风光。。。”这样感觉就对了。因为你还要要给观众一个认识的时间。还有,两条腿不要呈八字,而要微微收紧,面对观众。朋友们平常可以在家里面对镜子或者家人来练习。最后退场的时候别忘了向观众鞠躬。退的时候,先将右脚向后退半步,侧着身子退场,而不要转身就走,这样对观众不够礼貌的。

 第四、语气:包括诵读的抑扬(语势及语调)、顿挫(停连)轻重(重音)、徐疾(节奏)等——关于朗诵气息的运用-----教你几个小技巧:

 1、体会胸腔共鸣:微微张开嘴巴,放松喉头,闭合声门(声带),象金鱼吐泡一样轻轻地发声。或者低低的哼唱,体会胸腔的震动;

 2、降低喉头的位置:(同上);喉部放松、放松、再放松

 3、打牙关:所谓打牙关,就是打开上下大牙齿(槽牙),给口腔共鸣留出空间,用手去摸摸耳根前大牙的位置,看看是否打开了。然后发出一些元音,如“a”,感觉感觉自己声音的变化;

 4、提颧肌:微笑着说话,嘴角微微向上翘,同时感觉鼻翼张开了,试试看,声音是不是更清亮了。

 5、挺软腭:打一个哈欠,顺便长啸一声(注意周围有没有人哦!)。

 以上技巧其实就是打开口腔的几大要点,以后在大声说话的时候,注意保持以上几种状态就会改善自己的声音。但是,切记,一定要“放松自己”,不要矫枉过正,更不要只去注意发音的形式,而把你说话的内容给忘了,这就本末倒置了。

再说气息的问题。

 发音震动,震动气息,所以要使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就要有饱满的气息。呼吸要深入、持久,要随时保持一定的呼吸压力。平时可以多做一些深吸缓呼的练习,最好在练习说话的时候先站起来,容易寻找到呼吸状态,要坐的话,也要坐直,上身微微前倾。运用气息的时候,千万不要“泄气”,要在上述的呼吸压力中缓缓的释放,并且要善于运用嘴唇把气拢住。这样来保持胸腹和嘴唇的压力平衡。

最后,顺便说说声音的线路问题。

 我们的发音,有一个不易察觉的线路,比如打呼哨,声音很响亮,道理就在于气息畅通,声音集中,通行无阻。说话也是这样,要尽量让自己的气息贯通,让声音尽量沿着口腔内部的中纵线穿透而出。这样才能使声音集中而明亮。

 

1 朗诵时的发声技巧方法

2 朗诵的技巧

3 朗诵发声技巧

4 朗诵技巧及气息控制

5 朗诵技巧和诗歌朗诵要求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便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上古记录伯牙和钟子期的一段百十来字典故成了人物、地点、情节俱全的话本小说。伯牙和钟子期这段佳话广为流传,最直接的原因是他们那种相交相知的知音之情。

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写到:“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以绝琴明志,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而那种令后人无限向往的友谊和心情,大概只有两人心中最为深刻。

《列子·汤问》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诗经·王风·黍离》中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通常我们希望当自己欲有所表时,总有一个人会明白我们的心思,理解我们的心情,甚至“解读”出来。往往会称这样的人为知己,而那种遇到知音的心情, 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高峰体验”。无论怎么讲述、怎么描摹、怎么用文字传递,旁人总只能无限向往,而无所经历便无所体验,更无法理解那种极限的畅快。

而第一次体会到这种心情时,是在前不久读朱光潜先生的《诗论》。 那种心情时无与伦比的、心潮澎湃的,如同大海在明月下随着夜风波涛起伏般。 当我读完序言时,除了激动,还有无数种复杂的心情,无以言表,只是越发觉得读这样的一本书是虽畅快的一件事。 世事有千万种,而于我,唯此书不可或缺。

要说起遇见朱光潜先生的《诗论》,大概只能用缘分形容。和多数写文的人相比,我大概是读书最少的,也是最不喜读书的,文学相关的名家名作,也不过一两本。在遇到《诗论》之前,从未读过与“诗”相关的书籍,哪怕是一本名家的诗集。也是因为素来写“诗歌”,所以在旁人看来,至少也是个“文化人”,读过不少名诗和其他名作,也了解不少名家。

但是,事实恰巧相反。无论我怎么强调自己“才疏学浅”,别人都道你是谦虚。后来,我也真正去读些书,以不至于徒有虚名。

打儿时记事起,不大喜欢读书。别人读书的时候,我大多用来坐在凳子上,或是走在林子里,看看大自然的风景。随着长大,越发觉得大自然本事就有着丰富的知识,甚至越发觉得天工如此巧妙,有太多美到震撼心灵的事物,那些是人类永远无法企及的。 面对自然中存在的诸多的灵动之美,而自己却由衷地想把它呈现出来,传递给那些对此无所关注的人, 也渐渐地萌发了对诗歌的热爱。

正如德国的荷尔德林所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朱光潜先生说: 文学到了一定境界便是诗 。而诗的本身又是一种美学,它的格律、形式、意象、意境,处处都充满着美。而它本身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我对其越发敬佩,这也是我邂逅《诗论》一书必不可少的基础。

在《诗论》一书附录《给以为写新诗的青年朋友》中提到:“ 许多新诗人的毛病在不求玩味生活经验,不肯耐辛苦摸索路径,而只看报章杂志上一些新诗,揣摩它们,模仿它们! ”可是,一味地自我探索,而不看借鉴前人的经验,或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那么这样的探索是成长很慢的,亦或是摸索出来的经验大多已被前人总结过,这样的结果是费神费力。但反过来说, 自我探索和学习前人的经验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经历了五年“摸索”的我,若说大有长进,倒是言之过早;若说闭门造车,倒也不足为过;但总论得失,是积累了经验,认识了不足,同时也从自然事物中汲取了很多道理。

当我合上《诗论》时,欲说相遇很晚,但是转念另想,若是在早些年见到这本书,我是极大可能不会像现在这般,把它视为珍宝,也不会像如今被书中的话句句戳中心底。先前积累的那些过程使得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极为深刻的体会。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读其他的书,只是在读; 而唯独这本书,是我在读它,它也在读我,解我心中的疑惑。

要说这疑惑来自何处,正是源于写作的瓶颈期,可以说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这种疑惑是身边理工友们无法从文学角度解答的。正如一个文学家和一个数学家,他们的喜好不同是很正常的。这一点你可以从泰戈尔和爱因斯坦1930年的谈话录中可以看出,即便他们最核心的思想是和谐的,但是他们理解事物并进行表述的方式是有着极大不同的。

而在陈平原《写给网络时代的读书人》中也提到, 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还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社会,你还在追求个人的板块,你还有不满足,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

当时的我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以及“疑山疑水”的迷茫踏进了图书馆,进门的第一排书架就是关于诗学的理论著作,可以说种类、版本颇多。但唯独只有两个的《诗论》吸引我的注意,还是极为方便携带的开本,再看封面作者,朱光潜先生,由衷地敬意和喜欢,随即便借来了。一同借来的还有其他多个版本的现代诗学相关著作。那天下午看过后,自觉有很多要勾画的重点和笔记要做,便立即买了一本。同时期借来的几本都不及《诗论》让人感觉通透,其中对诸多地方有着深刻的体悟。

书中附录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值得很多写新诗的朋友一读。若说新诗容易做,多数朋友认为 “新诗无格律拘束,又无长短限制,一阵心血来潮,让情感‘自然流露’,就可以凑成一首。” 其实,不然。 “诗是最精妙的观感表现与最精妙的语言”, 这两种精妙绝非容易得来的。每一种文体下的作品都希望得到传播,而诗也不例外,做到雅俗共赏,也绝非易事。

有些作者是极喜欢做新诗的,这样说并非由反对之意,他们当中多是一些心血来潮,做一些称为感情“自然流露”或是一些“泄气式”的抒情诗,而对于这些作品不敢加以评价。除此之外, 这些新诗群体中的有些人是缺乏“工匠”精神的,没有耐性去做“冷板凳”,也鲜有人去耗费大量精力和辛苦在诗的两种“精妙”上摸索路径。

无论是否作诗,即便是喜好读诗的人,也不妨读一读这则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而那些写诗的朋友,如果没有耐性去读完整本书,倒可以选择先读一读此文。 如果你有过一定的摸索和积累,那文中的内容可以使你有更深刻的体悟;但,如果你是初写新诗的朋友,那朱光潜先生的这则文也可以为你做些指引,使你免走一些弯路。

朱光潜先生的《诗论》被视为 中国现代诗的第一块里程碑 ,其内容涉及诗的起源,诗与散文、画、音乐,诗的境界、情感与语言文字,诗的节奏与声韵,以及中国诗的发展,在内容的阐述上, 他的态度是辩证的、探索的、是力求创新的。 而一本经得起沉淀和打磨的好书,值得也需要反复精度。

遇见朱光潜先生的《诗论》,于我而言, 是一次邂逅,在一个机缘最合的时候,亦师亦友,更可以说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经历一定积累后的相遇,不是相见恨晚,而是恰逢此时,正如我们常形容爱情的一词——势均力敌,这样的巧合是弥足珍贵的。如若不是我先前长时间的“摸索”与瓶颈时期的诉求,那便不会有这样一次浪漫的邂逅, 这种的浪漫是超越所有爱情的,更令人心动和向往。

好比,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正如那句千古绝唱“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如果说一次人生最浪漫的艳遇,那便是正值对诗歌痴迷疑惑时遇见这本书——《诗论》 。自那之后,我常想, 能拥有一本能直抵内心深处的书,即便是无一人可做知己,那已不再是什么遗憾。

附录: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点击阅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6652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