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红岩机器厂,如今是什么样了?

重庆红岩机器厂,如今是什么样了?,第1张

白日,白云,蓝天,绿水,青山,绿林…

重庆的夏天如果凭借自己的任性去组合,简单得就是那么十来个字。但在这些词语前假如加上“岁月”二字,或许,就多了点似曾相识的东西:一种灿烂的情绪被压做书签,插在自己已经翻过的某段无关紧要的人生…

我讨厌痛哭流涕的没来由的回忆,但我不拒绝机缘巧合地重游故地:在某个被岁月遗忘的地方,一瓣一瓣捡拾曾经的自己…

我在三线工厂的家属区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光。重庆夏日的温度,像一把钥匙,能拧开过去的大门。推开它,有蒸笼般的热,我看见自己在正午的学校窗前,俯瞰着草地上一只翠绿的四脚蛇,它正在追逐着怎么也不能振翅上天而仅仅在用受伤的翅膀坚持蹒跚的飞蛾;我看见长着花脚的蚊子,在蚊香的烟雾里惊慌失措,仿佛喝多了的醉汉,摇晃着冲撞大如银轮的圆月…

我的生命如此琐碎,拼出来的意义甚至当不了一个带了后缀的英文单词。但是,它的温度,成为人生不起眼的火塘余温,即便过了好多个四季,也依然有烫的固执。

就因为这如夏日一般滚烫的记忆,促使我不止一次地走进北碚的红岩机器厂。在苍老的厂区,与格格不入的从前的自己达成亲切的和解。

重庆红岩机器厂位于北碚歇马,远离市区,是标准的三线老厂,专门生产船用柴油机。

红岩老厂大门

然后,更好的工厂和产品如雨后春笋,摧枯拉朽地抢夺了厂子的市场。红岩厂迅速衰败破产,徒留下一片曾经辉煌的厂区和家属院。让人意外的是,这片土地并没有被占用,风雨日月下,倒成了一个缅怀过往的好去处。尤其对我这样的对过去光阴总难以释怀的人,更是非去不可的地方。

走到厂区门口,就如同一部悬疑片的开场:锈迹斑斑的铁门和剥离的标志,立刻制造出引人入胜的悬念。

随便地向里打量,草木葳蕤。没有养护的大树比比皆是,很多比楼房都高。

厂子成了一个城市的森林。

走进去,绿植掩映的老楼像欧洲自带传说的城堡,把古老与神秘的元素恣意飞扬。

藤砌山房

能轻易勾动回忆的,在我看来就是文艺。与重庆如今遍布辖区的文创园相比,这里没有任何人工痕迹的破败景象,能引动人心没有任何隔阂的共鸣。

原始而没有修辞的景,凭心上的记忆取。

起了裂纹,剥落了大块水泥的厂区道路,像冬眠的蛇,僵硬地延伸进每一处不给惊喜只给感慨的角落。

我看见了墙上的黑板,还有不知内容的粉笔字停泊在上头;不知哪年,青藤调皮学草书,等人赏鉴绿化枯。

文化墙

一壁里枝叶横生,草长树深,欣欣向荣;一壁里残垣断壁,人去楼空,凄凉满目。

我有心沉重,却有啼笑皆非的感悟。背道而驰的两种感觉把预备的心情撕裂,走到最后,唯有景致如歌,把自己唱作了某堵墙角路畔的一株灌木:或许碧绿,或许黄,或许鲜红,或许枯。

生命有太多色彩,接受它便好。何必只追求单一的颜色,判定不二的前途?

边走边看,一些车间依稀还能辨认出以前的用途。堆积的落叶,狂放的青苍,聚则卷起生命热烈,散则表现自然坚韧。

善于发现的眼睛与大自然巧妙的布置放在一起,就像品读韵味十足的无数诗篇。

随便一角就是一幅很有味道的小景。

希望的窥视

很不想用目不暇接来形容行走时受到的视觉冲击,那有些暴露自己的贪心;却又实在找不出更合适的字句,来形容这趟层出不穷的美丽遭遇。

就那么悠悠地走,不知不觉忘记来时的目的,其实本也没有目的。旅游的情趣,适用于套上莎翁的哲理: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风带着热气,舔着繁茂的树林,舔着苍苔累累的青砖,也舔着平静的自己。它从时代的那一端缘起,穿过我亦走过的历史,变作一种深情,依依不舍地拉住我的衣角。

放置

我看见风的身影,它将一种不舍以最具文艺气质的具象暴露在我的眼帘,让我把从前和今天串联起来。

仿佛我只需要攀越那一堵绿色的墙,就能在另一头邂逅单纯的自己。我恶作剧般有点孩子般的狡黠:假如我提前把微积分这样的知识教给从前的自己,那么,高考弄哭了我的难题还算不算难题?

我看见热风里瑟缩的厂房,它们失去了本来的价值,退化为对未来的歉意。年代感如同一只章鱼,抱着它们大快朵颐。

停下来吧,停在这没有任何做作的光影里,划进时间海,捕捉吞噬我们记忆的章鱼。

它们躲在墙缝里,躲在倾颓的烟囱下,或许就躲在剥落的那些文字里…也许,找着了它们,也就找到了自己。

每一次离开红岩老厂,我都预备着再次光临。发现潜藏于这被遗忘的老厂内的悠久历史与老家的灵魂,让我乐此不疲。

走进它,等于走进了内心。我得到的是记忆里家的模样。

重庆的吊脚楼具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川中名士李调元的佳句:巴渝文化遗产--重庆的吊脚楼

重庆依山而建、两江环抱。由于地势的缘故,所有的建筑都需沿着山坡依次建造。说到重庆人的“房”,就不能不说到闻名遐迩的特色建筑--吊脚楼。

由于长江、嘉陵江横跨城区,造就了两江四岸。因此,重庆的江边沿山坡处,到处都有几根杉杆撑着的一间间四四方方的木楼,这就是吊脚楼。吊脚楼作为重庆地区独有的传统民居形式,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前。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民居群,多数修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后。老重庆人都不会忘记,临江门、石板坡、化龙桥、厚慈街、川道拐等那些颇具西南地区民居特色的吊脚楼。

据传,当年川中名士李调元,某日来到一小乡场。那个乡场有一过街楼,楼下有酒店。李调元入店连喝几大碗,喝得二昏二昏的,在那儿摇头晃脑吟诗作乐。店主认出他来,有意考地,对他说:“我出一联,你若对上,则酒钱全免;若对不上,则加倍付钱,如何?”李调元道:“请出。”店主便写出上联:“两头失路穿心店。”李调元想了半天,竟无法对上,只好认罚。当他走出那穿心店,来到场口,只见那江边悬崖上,几根杉杆支撑着一间木楼。微风吹来,头脑清醒,“三面临江吊脚楼”,一句佳联随口而出,可惜已晚,只有扼腕叹息。

“两头失路穿心店、三面临江吊脚楼。”背靠高山,面向江水,正是重庆吊脚楼的独到之处,是最美丽的地方。记得儿时记忆中的吊脚楼,傍晚,夕阳西下,金色柔和的阳光照在高低错落、起伏跌宕的楼房上,加之点点灯火,远望看去:山坡上,有时明亮,有时眩目,有时隐约,恰似一幅流动山水写意画,浓淡暗明;江水中,波光粼粼,宛若珍珠,一组组闪烁的光芒连接两岸,浇活整座城市。

重庆的吊脚楼是巴渝的文化遗产。如今,大片的吊脚楼已不复存在,吊脚楼作为山城特色的巴渝民居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吊脚楼文化,是繁华城市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石板坡旧房改造,洪崖洞城市阳台等等,无不体现出重庆吊脚楼的魅力和文化。木条变成了条石,竹墙变成了砖壁,飞檐斗壁雕龙画凤,犹如镶嵌在现代化都市脖子上的一串项链,放射出一道道闪亮光芒。这些建筑,或依附悬崖,或临坎吊脚,有“凌空飞绝壁”之感,犹如一座人文艺术博物馆,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城重庆独特的民居风貌,充分展现了重庆人的智慧,使巴渝特有的古老建筑得到合理保护,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有效延续与传承。

重庆吊脚楼自古有之,长长的“吊脚”是其主要特征。这种“吊脚”是一种接地方式,属于干栏式建筑体系。记者在重庆石板坡看到了几栋典型的吊脚楼民居,吊脚端立在极陡的坡地上,上端支撑楼房的底层,这样一层一层往上支撑,能在峭壁上建造起一栋三四层的民居,远远望去,吊脚楼就像长在悬崖上一样。

这种建设方式节省了土地,是当地人因地制宜,体现了闪光的建筑智慧。传统的重庆吊脚楼是木结构,以当地产的木材、竹子为建筑材料,建筑墙体材料多采用竹笆夹泥,中间是竹子,外边敷上泥巴,很少使用砖石墙体,屋顶多使用小青瓦,这样可以减轻建筑重量,减少吊脚承受的压力。有趣的是,由于越往上坡面越往后退,所以越到上层,吊脚楼的建筑空间越大,这与一般建筑恰恰相反。

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7065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9
下一篇2023-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