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云和苏轼相差多少岁 两人在哪遇见怎么认识的

王朝云和苏轼相差多少岁 两人在哪遇见怎么认识的,第1张

 苏轼一生有过三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这三人都在苏轼的生命中留下了至关重要的一笔。巧合的是,苏轼的三个妻子都姓王,而王朝云是苏轼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女人。王朝云年纪比苏轼小很多,她的身份也有些特殊,因为王朝云是沦落风尘的西湖名妓。王朝云和苏轼相差多少岁?她跟苏轼又是怎样认识的?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下吧。

 王朝云与苏轼是忘年恋,也是苏轼人生失意的时候的患难知己,她跟苏轼年龄差距悬殊。王朝云遇到苏轼的时候才十二岁,而那个时候的苏轼,已经是年近四十的人了。苏轼比王朝云大了大概二十五岁。苏轼在这样的年纪,还能够被王朝云所吸引,足以见得王朝云也并不是个寻常的女子。

 王朝云聪明又有灵气,最重要的是人长得清丽脱俗。王朝云邂逅苏轼的时候,苏轼早已经是名动天下的才子,而王朝云仍然是身份卑微的风尘女子。然而,苏轼仍然还是一眼就从浓妆艳抹的粉黛群中,看到了一身素净,却又有着淡雅出尘的气质的王朝云。王朝云的美,是不施粉黛也仍然会沁人心脾的那种。苏轼在和王朝云接触后,发现王朝云不是徒有其表,而且,内心也玲珑剔透,她很懂他,这样的女子,不正是苏轼一直寻觅的红颜知己吗?于是苏轼二话不说,就替王朝云赎身,让她陪伴在自己左右。

 王朝云不是苏轼的妻,而是他的侍妾。苏轼生命中遇到过三个女子,有跟他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原配妻子王弗,有细水长流陪伴他二十五载的妻子王闰之,也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王朝云。苏轼跟王朝云的感情,有点像养成系;的感觉。虽然苏轼一直没有给王朝云名分,但是在他心里,他早就把王朝云当成了自己的妻子了。

说来和东坡先生算是有缘。

之前我曾两次在老庄梦谈中提到过苏东坡,一次在《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的开头,一次在《 千年归途 》的末尾。但每次都如管中窥豹,未能了解东坡先生的全貌。

最近有闲,读完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终算是窥视到了他传奇的一生。

1 家世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即公元1036年。那一年,范仲淹在帝都开封正与宰相吕夷简斗争。范抨击吕拉帮结派,把持朝政;吕回击范挑拨君臣关系。最后斗争的最终胜利者却是宋仁宗,他先是把范仲淹贬黜,一年后又罢免了吕夷简。

不谈政治,扒一扒苏东坡的家世。

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州一个土豪之家,父亲苏洵大器晚成,年近五旬才考中功名。母亲家族在当地有权有势:外祖父在外做官,舅舅已考中进士,母亲受过良好教育。苏轼有一个小他三岁的弟弟,名叫苏辙,兄弟二人感情深厚。他和弟弟还各自有专属的奶妈照顾。

一句话,他们苏家,有钱,有权,有文化。换言之,苏东坡是富二代,官二代,知二代。

有时候你得承认,有些人一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

2 流放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句诗最能总结苏东坡的流放岁月。

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入狱,九死一生,次年被贬至黄州。经此劫难后,苏轼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正如那一年的中秋,他在黄州写道: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

不过,正如塞翁失马,失意之中总蕴含着另一种得意。

苏轼一向崇拜陶渊明,现在他可以像陶渊明一样过上田园生活了。他在住所东边的山坡租了一个十亩农场,种稻种菜种桑,种花种果种茶,筑水坝挖鱼塘。一代文坛盟主转身就变成了一名农夫。

忙完种植,又去钻研厨艺。他发明一种炖猪肉和烧鱼的做法,时至今日,"东坡肉“,“东坡鱼”这两种家常菜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忙完温饱,又思*欲。到黄州不久,他娶了一位杭州小姑娘作为小妾。这位姑娘名叫朝云,是他担任杭州通判时,太太王闰之买的一个贴身丫鬟。朝云刚刚二十出头,芳华正茂,深得东坡宠爱。

有田园,有美食,有娇妻,东坡先生的文学创作开始走向巅峰:《念奴娇大江东去》成为宋词豪放派的扛鼎之作;《赤壁赋》阐述他关于宇宙运动,心性自足的哲学思辨,成为千古名篇;而《记承天寺夜游》则捕捉到了一种随心所欲的快感和稍纵即逝的静境,是一篇短小精美小品文。尤其是最后一句,细品一下,是不是有种难以言传的绝妙意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逐步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公元1094年,苏东坡又被贬到了惠州。这次被贬是朋党之争的结果,苏氏兄弟的“蜀党”在斗争中失败,苏东坡是名义上的蜀党领袖,被流放到岭南的惠州,当时那里还是一片荒凉凄苦之地。

但苏东坡很快就适应了岭南的水土。惠州地处亚热带,水果众多,特别是荔枝,他在诗中自鸣得意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里气候湿热,草木常青,于是写得意地说“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闲时去丰湖(现改为西湖)钓几条鱼,再去找邻居酿酒的林太太赊一壶酒,便可以找回青春,“诗酒趁年华了”

此时的东坡已年近花甲,料想自已将会在惠州度过余生,谁知三年后,他又被贬往儋州(海南岛)。

公元1097年,欧洲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刚开始不久,东坡和家眷乘船横渡琼州海峡,登陆海南岛北部。这次贬谪,据说是因为他的政敌听说他在惠州过得十分惬意,于是一怒之下,把他流放到域外的荒岛。

岛上条件匮乏,如他所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爱妾朝云已在惠州病故,身边唯一的亲人只有小儿子苏过。

尽管如此,苏东坡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

他养了一条名叫“乌嘴”的大黑狗,带着狗逛逛椰林,随处与人胡扯闲谈;他依然热爱在月下漫步,虽然再也找不到像夜游承天寺的那种感觉;他依然热爱钻研,他曾经在岛上烧松脂来制墨,差点酿成火灾;他还热爱野外探险,他去山中采药,然后把药草分门别类记录在笔记里;他还依然热爱读陶渊明的诗,他一生中一共写了124首和陶诗,其中最后的15首就是在海南岛完成的。

3 女人

像苏东坡这样才华横溢,富有浪漫情怀的人物,如果不在他的故事中提及女人,总会感觉少点什么。

苏东坡18岁时在老家娶了15岁的王弗**为妻,那时是他进京赶考的前一年。王弗精明干练,懂人情世故。苏东坡心胸开阔,认为天下尽是好人。王弗经常躲在屏风后偷听丈夫与人的谈话,然后提醒丈夫有些人需要留意提防。

两人夫唱妇随十年,王弗病死。苏东坡曾写过一篇感人至深的词怀念亡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王弗死后三年,东坡再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闰之性情柔顺,温良贤淑,她对东坡更多是敬仰体贴,他为丈夫做眉州家乡菜,做他爱喝的姜茶。

东坡在杭州任通判时,常常和官场上的朋友携歌伎夜游西湖。看到丈夫交往这些风尘女子,闰之当然心有芥蒂,但她始终信任丈夫的人品素养,认为东坡只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

有人瞎说"拉良家女子下水,劝风尘女子从良"是男人的两大爱好(不是鲁迅说的),若以此论,那么东坡先生简直可以说是男人中的极品,因为他曾经劝风尘女子遁入空门。

那是一次西湖上的邂逅,彼时明月在天,夜色如水,姑娘如花。姑娘名叫“琴操“,祖籍上海(当时叫华亭),精通诗词,才貌双绝。

“良辰美景,此处应该有诗。”,东坡开始撩妹。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琴操姑娘张口就是金句。(上车了)

“好诗应该配上好酒”,东坡拿出一瓶珍藏多年的女儿红(大约相当于今天的53度飞天茅台),开始和琴操把酒言欢。(车子开得真稳)

微醺之际,听得远处客船上传来阵阵琵琶声,触景生情,东坡不禁想起了白乐天的那首《琵琶行》。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花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车翻了)

这三句诗一出口,原本的风花雪月顿时变成了凄风寒雨。聪明的琴操姑娘幡然醒悟,她说道:

“谢学士,醒黄粱,世事升沉梦一场。奴也不愿苦从良,奴也不愿乐从良,从今念佛往西方”

《东坡笔记》

“琴操”这个名字是不是有点耳熟,没错,就是周星驰**《大内密探零零发》中那位妖娆的美女(李若彤)。

此外,苏东坡在杭州还买了一位12岁的歌伎做丫鬟。这位丫鬟长到20岁时,被他娶为妾,她的名字叫“朝云”,前文已经提到过。

而最让东坡念念不忘的女人,则是他的初恋堂妹。

他与堂妹从小就青梅竹马,但因是同姓兄妹,故不能成婚。但东坡暗地没少给这位堂妹写情诗,比如下面这句,

“厌从年少追新赏,闲对宫花识旧香。”,正是因为心中旧情未了,所以一闲下来就闻到一阵"旧香”。高级。

堂妹后来嫁到江苏靖江,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还常借公务出差之便去靖江堂妹家盘桓。苏东坡谪居惠州时,听到堂妹去世的消息后,老泪纵横,心如刀割。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4 后记

对于苏东坡这样人,区区三千字不足以勾勒他的多维面貌。比如说他还练习过瑜伽,尝试过炼丹修仙,酿过桂花酒,比如他还建孤儿院,还治水修堤(西湖),比如他不但诗词一流,书法和绘画也自成一派。

但除却他的才华,苏东坡最令我欣赏敬佩之处,则是他对境遇的乐观,对生活的热爱,对功名的淡泊,以及对人世的超脱。如果简短地概括东坡先生的人生体验,我想会是这七个字:“一蓑烟雨任平生”,它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东坡诗词。

 《方山子传》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用意

 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

 3、学习文章通过语言行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4、理解并翻译重点语句。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变化多端、曲折不平、切合隐士身份的巧妙构思。

 2、学习文章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的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2、认识方山子始侠后隐的行径与神情风貌,培养洒脱的人生态度,追求心灵的自由。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文章通过语言行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2、学习文章变化多端、曲折不平、切合隐士身份的巧妙构思。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作者介绍:(多媒体)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 导语也可由《自题金山画像》导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突出苏轼政治上的坎坷,胸怀的坦荡。由官场中倍受煎熬的苏轼转到山林里的隐士朋友的闲适,带出方山子。)

  二、写作动机:(多媒体)

 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对大难不死的苏轼有不少的触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三、齐读课文,师正音。对于字、词、句的理解上有困难的,请同学们提出来一起解决。

 四、疏通文章大意。(多媒体)

 1、幻灯片显示重点语句,请生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

 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

 ②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③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状语后置句)

 ④因与余(于)马上论用兵(省略句)

 2、幻灯片显示,解释重点字词。

 ①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②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③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五、研读课文:(多媒体)

 1、 鉴赏提示可知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作者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呢

 明确:(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

 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第一自然段简介方山了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

 2、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4、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的,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

 5、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6、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

 六、概括主旨: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七、关于本文的构思见教参。

八、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九、作业:

 课后练习二

《方山子传》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本文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归纳文言知识点。了解作者。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构思——“文似看山不喜平”的精巧与奇特。

教学难点:

 理解方山子狂放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法:

 自读法、分析法、引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课前给大家讲个故事。宋朝有一位文学家苏轼,又叫苏东坡。他擅长诗词,文章也写得很好,是朝中重臣,皇帝非常看重他。不过有一次,有人参奏他写诗讥刺朝政,皇帝很生气,就把他从朝中贬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

 苏东坡在黄冈有个好友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他们两人的爱好差不多,都喜欢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喜欢研究佛教的道理,还喜欢在一起饮酒。他们饮酒的时候,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请来一些美女,在一边歌舞助兴。可是陈慥的夫人柳月娥很爱吃醋,很不满意陈慥的行为,尤其不满意的就是陈慥喝酒时找美女来斟酒夹菜,跳舞唱歌。有时,美女们正唱着歌、跳着舞,柳氏就来了,把美女们全都赶走,后来,陈慥跟苏东坡两人在喝酒的时候,就不敢找美女来陪酒了。

 一天晚上,苏东坡又到陈慥家来。两个人一边喝着酒,一边谈佛论道。两人讲来讲去,越讲越泄气。陈慥说:"我们两个讲来讲去,把情绪搞坏了。我知道有两个美女唱得非常好,今晚干脆请她们给咱们唱两首歌。咱们边听边喝,不是挺好吗"陈慥立刻吩咐手下人把那两个歌女找来,和苏东坡端着酒杯,听着两位歌女给他们唱歌,又觉得人世也有美好的东西。没料到夫人的丫鬟听见了,赶紧向夫人禀报,夫人从屋里出来怒火中烧。两人只好散了。

 第二天,苏东坡写了首诗,送给陈慥。这首诗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意思是说,您这位居士真是挺可怜哪,又说空又说有,晚上不睡觉。说了半天,护法的狮子来了,这么一叫唤,吓得您连拄杖都掉了,心里空空荡荡的。说河东狮子,是因为柳月娥老家是河东人。这就是成语“河东狮吼”的来历。比喻妇人妒悍,大吵大闹。同时,又因为陈慥字季常,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这个陈慥是谁呢他有着怎样的家世和人生经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他。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代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高级厨师,是一个对中国文学史、艺术史有着巨大贡献的全能型作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取得很高的成就,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称之为“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苏轼如此全才,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心做他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现代女作家方方曾经说过:“我要是生活在苏轼那个年代,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嫁他”。同时,民间传说苏轼还有个妹妹叫苏小妹,是个才貌双全、秀外慧中的女人,嫁给了秦观,其实这是民间传说的,是民间杜撰的,不是事实。

 诗人: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

 散文家:与北宋古文运动领导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当时就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如《喜雨亭记》、《石钟山记》、前后《赤壁赋》。

 词人: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派词风的创始人,词作豪放高旷,情浓意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书法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绘画家:善画竹,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高级厨师: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肘子。

 文言知识点

 1、 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犹见于眉间:“见”通“现”。 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

 2、 古今异义词: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像,古义,流传下来的样子。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男人的配偶。

 3、 词类活用:

 余既耸然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语,每一年。

 4、 特殊句式: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 鹊起于前:状语后置。

 内容解析

 1、 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

 明确:第一段,直接叙述,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第二段,细节描写,写了他乡遇故知。第三段,倒叙,细节描写,写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第四段,补叙,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对方山子的赞颂。

 2、第一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3、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4、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明确:(1)他与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2) 生活态度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3) 待人接物的方式与常人不同: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4) 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换句话说:对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这也是本文主旨。)

 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明确: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作业布置:预习《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急需写一篇跟苏轼诗句有关的作文,八百字

历代对苏东坡的精辟评价:

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

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黄锦祥:“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2关于苏轼诗词的文章

摘得高考满分作文,希望能帮到你

二、苏东坡

是捡(应为“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挫折是人生的常态,遭遇挫折不应一味放大痛苦让其充塞心灵,应学会调适心弦,坦然面对。晚年遭受贬谪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的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炼了东坡的豪放词风。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宗族,他的挫折足可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却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 霍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用平和的心境与理智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宇宙,与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可见遭遇挫折时以一颗平和的心正视以减轻痛苦,不但不会使人生阴晦,而更能在践志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并为社会为历史作出自己的贡献。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3急需写一篇跟苏轼诗句有关的作文,八百字

历代对苏东坡的精辟评价:黄庭坚: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为不然。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真神仙中人。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

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晁无咎: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

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赵昚: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

黄锦祥:“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王士祯: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王国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

4关于苏轼的作文

是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吗?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吗?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痴汉吗? 桥上的花再一次开了。

而我,终于遇见了你。 只看见,青青的竹杖,绿绿的芒鞋,以及被雨淋湿的衣裳。

你的笑容从容洒脱,幽然超俗,你的眼神,更是令人心动,秋风碧水泛清波。 真想问你一句:“难道你不埋怨世俗吗?难道你甘心被贬吗?你不想成就你的人生吗?” 我早已猜到他的答案,他早已坦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罢了。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东坡的一生极坎坷:爱情受挫,仕途受阻,政治上受拖累,无尽的冤屈无处伸。

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心如风,神如风,自然如风般生活。

乘风而来,又乘风而去,留下不朽的文采,在历史舞台上闪闪发光。 转眼,千年已逝;转眼,你已白发苍苍。

任由大江东去,只留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愁。 你是如风的男子,有如风的心,你用你生命的精华,舞出绚丽的舞姿!用刻刀刻下你华美的舞姿,让后世仰望你,你的豪放成为北宋的一道风景。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wonderful!。

5关于苏轼诗词的文章

摘得高考满分作文,希望能帮到你二、苏东坡是捡(应为“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挫折是人生的常态,遭遇挫折不应一味放大痛苦让其充塞心灵,应学会调适心弦,坦然面对。晚年遭受贬谪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的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炼了东坡的豪放词风。

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宗族,他的挫折足可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却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 霍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用平和的心境与理智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宇宙,与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

可见遭遇挫折时以一颗平和的心正视以减轻痛苦,不但不会使人生阴晦,而更能在践志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并为社会为历史作出自己的贡献。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

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6求一篇作文,关于写苏轼的,文章中要有苏轼的诗句

与苏轼相遇 假如有时间隧道,让我与苏轼相遇,我愿意选择——在秋天。

——题记 日落西山,暮色苍茫,秋风卷来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我站在他必经的城门外,看城楼的轮廓一点点稀释在秋色寒霜中。

遥望远处,古道西头,一个身影在踽踽独行,蹒跚的脚步踏过一地的落叶。 在他身后,每一片叶子都记叙着他的人生坎坷和精彩篇章。

他走近了,面庞逐渐清晰,神情疲惫而目光炯炯,飘拂在秋风中的是那花白凌乱的胡须。我镇静的等待,等待他的发问。

“你为何选择在秋天与我相遇?” “四季轮回,秋天是个最为特别的季节,越过了夏的繁华,面对冬的临近而不由的彷徨,所以秋天是再好不过的沉思季节,总结过往的点滴,树立超越冬天的信心。 好比短暂人生前依青年,后傍老年,人于是不惑而知天命,许多意外的收获才会呈现在眼前……” “说得好!”苏轼微捋胡须,含笑点头眉宇间却凝聚一股散之不去的哀愁,“这么说,我应该高兴我步入了人生之秋了,然而我一向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却总是居无定所,瓢泊四方,命运究竟给了我一个怎样的位置?” 我笑了,作为古人,哪能比拟今人的思想,放眼现代,大学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采飞扬,早就是名作家了,何必担忧仕途不顺?“一旦被牵入政坛,卷入这浑浊的洪流中,有思想的人便难以立足。

隐退避世固然是一妙法,在文人身上屡见不鲜,难得你空怀一身抱负,却仕途不顺,佩服的是在这辗转漂泊中,你仍葆有一颗清澈豪迈的心,在中秋之夜诵‘明月几时有’,赤壁之畔‘遥想公瑾当年’,密州之林‘老夫聊发少年狂’。用现代眼光看,你的生活是充实而深刻。

更佩服你超然物外,不计得失,尽情享受自然赋予的山间明月和江上清风,这又是怎样的心境。看来,你并没有缺憾,词人和散文家的行列中,不是有你显著的位置吗?” 天边隐有晚归的孤雁,落叶依旧一片片地飘卷在空中,做最后飞翔的美丽,寂静夜幕中的一切拨动了我的心。

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纵使不够完美。我又该如何做到深沉地面对人生,面对苏轼的困惑呢?而苏轼则不停地捋着胡须,微锁眉头,半晌,只见他仰起头,眉头舒展了许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抬头,夜色渐浓,头顶是广阔的苍穹,那般深邃,高不可测。

天幕上,星河浩瀚,偶有流星闪电般划过。我豁然开朗,面对无垠宇宙,人又是怎样的渺小!何必困惑人生的坎坷失意,天空会告诉你一切。

意犹未尽地收回目光,与苏轼对视。从他的双眸中,我又读出了一份悠远的自信。

这就是心灵的沟通,超越时空,纵横千古,今人与古人之约,原是如此简单而不凡。 我们不约而同地仰天大笑,笑声穿破夜空,惊起夜鸟无数。

7求一篇关于苏轼的诗歌赏析的文章

因为不知道你要赏析他的哪首诗,故先给你一篇,权作参考:

苏轼《江城子》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里柳沟山,又名老翁山,距苏洵夫妇墓西北八步。苏轼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树,“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十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对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无处话凄凉”的悲伤。蓦然相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梦中醒来,作者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冈,幽幽的松林,相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断柔肠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衬托出自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

这首词将梦境与现实交融而为一体,浓郁的情思与率直的笔法相互映衬,既是悼亡,也是伤时,把哀思与自叹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绝,读之催人泪下。

8苏轼诗词优秀作文片段200字

苏轼是一个豁达的人,喜欢游山玩水苏轼每到一个贬戍的地方,就放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走下河滩,寻找一种解脱与其说游山玩水不如说是为了一种解脱在山水间,不仅仅看见的是美丽和寂然,而是寻找心中的寄托和独自的思不断的思考人生的问题,着使得他能够忘记或暂存痛苦,寻求解脱其中从孤傲到成熟就是在山水中得到实现

接受佛教思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自从出生到圆寂到成佛总是带有神秘的色彩当然佛教的理念力量也一直影响着世人佛教叫人向善,追求直着不去介绍佛家思想了苏轼在流放的路上寻访高僧,接受了佛家思想,逐渐佛理化了自己哀愁和痛楚就是说佛家思想再人生最绝望的时候是最有效果,当然大文豪也是如此苏轼也叫苏居士,所谓居士不是指文人而是指接受佛家思想的俗家弟子苏轼作居士近半生,许多的诗词都是有丰富的哲理正是这种接受的佛家思想他才寻找到了自己的解脱,作到所谓的乐观,豁达

喜交朋友,不论出身,而且赤子之心流放到哪里就会朋友遍地,从农民到文人到侠客官员还有许多的朋友长途跋涉到海南寻找他可见其赤子之心交朋友在乎信任,他信任朋友不猜疑,深的朋友信任爱戴因此再危难的时候总有许多人帮助他,他也能够快乐的度过艰苦的生活

以上是苏轼的豁达之道从某个角度分析,文人是矛盾的,苏轼也是接受了佛家思想的人,对待名利淡泊但是心中会存有丝丝消极这与佛家思想的趋向不无关系所以表面淡然豁达,内心虔诚淡泊,消极似乎矛盾但是实质上是相通相容的接受佛家思想的人必然有佛性的趋势或遵循佛家的理念,所以必然产生淡泊名利,但是也就产生了消极的概念总之苏轼的豁达是矛盾的综合体,豁达是外显出来的,消极淡泊在心中

9作文 邂逅苏轼 500字以上

邂逅苏轼

知道苏轼是从“大江东去”开始的。曾几何时,被他描绘的磅礴气势所震撼,被他豪放、大气的风格深深吸引。

苏子的一生命运多舛,起起落落。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朝廷昏庸无能,奸臣当权。而饱读经史的苏轼怀着“奋厉当有世志”的人生信念,忧国忧民,对国家政事坚持己见,丝毫不向黑暗势力妥协。不盲从、不徇私、黑白分明,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污浊的官场中,洁身自好。然而,肮脏的污流里岂能容下这一泓清泉?污流只会侵蚀这一泓清泉。于是,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苏轼在政治的斗争与权力的倾扎下,被注定了坎坷的一生。

难以想象,在经历了险恶的宦海风波与坎坷的人生挫辱后,苏子还能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以乐观积极的心发现生活的美丽。这需要怎样的胸襟与气度!

谪贬黄州时,以前的朋友都离他而去,孤独的苏轼过着形影相吊的生活。“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中苏子以孤鸿自喻,其凄凉境况,不可言说。至今读起这首《卜算子》依然能感受到苏子心中那莫可名状的孤苦寂寞。政治的失意,老友的置之不理,无边的孤独感向他袭来,莫非真应了那句“自古圣贤多寂寞”。苏子心中的苦是可想而知的。

苏轼坎坷的仕途生涯中,几次大起大落,最远的贬到了岭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

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在如何困难的境遇下,都依然保持自身的高贵人格,以坚定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感到人生无奈的苏轼研读老庄哲学,佛禅玄理来寻求心灵的超脱。“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子的词看似简单易理解,其背后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给人无穷的思索与启迪。在苏子眼里,世事不过过眼烟云,任得一世清净。

最欣赏的是他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过是一次偶然林中遇雨,常人若遇到,会认为倒霉,淋了一场雨,成了落汤鸡。苏子却脚踏芒鞋,吟啸且徐行,以乐观的心面对这风风雨雨,抑或是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谁又能如苏子这般潇洒的淋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其中带着几分自嘲任性,又有几分豁达洒脱。任他风吹雨打吧,“谁怕?”风风雨雨总有停的时候。一边是料峭的春风,一边却是山头斜照迎面。这其中包含着朴素的两面观哲理。最经典的是最后一句,当风雨逝去,回首一路走来的坎坷道路时,苏子不喜不悲,而是以旷达的心胸淡看风云,这般豁达与洒脱令人敬仰。

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但也不乏婉约杰作。苏子的词风是多元的。最打动人心的是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宛如心灵深处的话语,用心来书写的不带任何娇柔造作的修饰,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情之至深,催人泪下。“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真正的知己是无须太多言语的,因为心有灵犀,因为你在我心,简简单单几句,哪怕只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足以表达一切,正所谓爱在无语时。想想如今的快餐时代,又有多少人有这般真挚的感情呢?

苏子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深刻的哲人。诗人的气质让他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别样美丽,哲人的思想让他包容万物,在辛酸坎坷的悲剧人生中超度自己。有人说,没有人真正读懂他的内心,他却洞察了人世间最深的奥妙。而如今,我也只是虔诚地拜读苏子的遗墨,用愚钝的心去感受苏子深邃的哲思,在字里行间被他的精神照亮。他的精神如此高尚,而我只能在人间仰望。

北宋大诗人苏轼(号东坡)的一家人都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与其父苏询(号老泉),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也是诗文高手。下面讲讲他们的两则小故事。

1东坡肉

苏轼喜欢竹子,他的居室四周都种上各种竹子,平时有空儿就漫步竹林观赏竹子。他也喜欢吃肉,曾写诗一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东坡曾经做过杭州的通判,治理了西湖,使之水路畅通,农田受益,连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农民都说苏东坡是好官,到了过年时家家杀猪宰鸡,送给苏东坡。他收到后,记下人名。然后把猪肉切成大方块,下好作料放在大锅里煮。苏东坡亲自看火候,直到汤汁快完的时候,才命人停火。这时的肉,香喷喷,红酥酥,格外诱人。

到了中午时分,他又命人按名单给大家送去,让他们过年,苏东坡也约请一些官员和老人一块饮酒、吃肉。大家都觉得这肉味道特别鲜美,酥软适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众人给这肉起了一个名,叫“东坡肉”。

苏东坡这么做,受到当地人们的称赞,留下了美名。大家给他的诗续了两句:“若要不瘦又不俗,除非天天笋炒肉。”

2与小妹谈诗

苏东坡与妹妹经常以谈诗的形式开玩笑,说来有趣,挺逗的。苏小妹的额头较高,苏东坡下巴较长。有一天,苏东坡口占两句,拿妹妹开逗:“未出厅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小妹毫不示弱,张口就说了两句:“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方流到腮边。”兄妹俩都用夸张的手法讽刺了对方生理上的特点,饶有情趣。

一天,苏东坡的朋友黄庭坚来访,刚落座,小妹就说:“您来的正好,我有两句没写完的诗,您帮我修改修改。”黄庭坚忙说:“不敢,不敢。在苏东坡面前哪敢说修改你的诗!”

苏东坡谦虚地说:“老弟不必客气了,我妹妹这么信任你,当然向你请教了。”黄庭坚也不是一般人,他是江西派的开山始祖,诗文都有很大的名气,但他还是虚怀若谷:“那我试试。”

小妹说:“我有两句诗,要添两个字,可一时又不知添哪个字合适。你们帮我推敲推敲。”

“你说说!”俩人同时催问。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这两处加个什么字更好哇?”

苏东坡沉吟了一会儿,说:“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加‘摇’和‘映’好!”

黄庭坚也认为苏东坡的意见是正确的:“依我看‘摇’和‘映’就挺好。”苏小妹摇了摇头。

苏东坡又想了想,说:“那就加‘舞’和‘隐’,成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了。”

黄庭坚接着说:“这两个字好,有动有静。”

小妹又摇了摇头,笑了笑,说:“我加的字是‘扶’和‘失’,也就是说‘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怎么样?”

苏东坡和黄庭坚听了以后拍手叫好:“这一‘扶’一‘失’,把轻风、细柳、淡月、梅花都写活了,真好!”

画外音:“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谁,让苏轼如此魂牵梦绕?“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又是谁,让苏轼这般悱恻缠绵?自古风流才子总要配多情佳人,那么,苏大才子将会与家人唱出怎样的欢歌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继续带您走进苏轼,解读苏轼家庭生活之《天伦之乐》。

  在前面的系列讲座中,康震老师带领我们走近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苏轼,跟随苏轼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带给我们的积极与无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分专题来探讨苏轼人生的各个侧面。苏轼做为中国古代一流的才子和文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家庭生活历来备受人们关注,那么,苏轼究竟拥有怎样的家庭生活?流传千古的悼亡之词“十年生死两茫茫”究竟为谁而做?这期间,又寄托着苏轼怎样的哀思与惆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将带您走进苏轼的家庭生活,为您精彩讲述百家讲坛系列节目苏轼第七集“天伦之乐”,敬请关注。

康震:他的第一位夫人王弗,跟他是同乡,都是眉山人,她比苏轼呢小三岁,结婚的时候苏轼十八岁,她十五岁。她给苏轼生的儿子叫苏迈,是苏轼的长子。根据苏轼给王弗所做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的记载,苏轼对王弗的评价很高,主要有两点:第一说她夫人“敏而静”。就是非常的聪敏,同时呢又不事张扬。第二是什么呢?叫“有识”,有见识。为什么有这两个评价呢?在这篇墓志铭里面,苏轼展开了一个漫长的回忆。刚结婚的时候,苏轼其实啊不大看得起他这个妻子,觉得他这个妻子没什么文化,十五岁嘛,还是个小女孩,就在家里做做家务,伺侯伺侯公婆,足矣。后来这种看法有转变,为什么呢?有时候苏轼在读书的时候,在温习功课的时候,她这个夫人在旁边,静静地做针线活儿,也不吭声。苏轼虽然聪明,可是有时候背书背着背着也有卡壳儿的时候啊,哎,有那么几次一卡壳想不起来了,她这个夫人在旁边悄没声儿地给他提个词儿,悄没声儿地提个词儿,提完词儿之后,就接着做她的针线活儿。哎?这苏轼觉得很奇怪,她给我提词儿?指着满屋子的书,挑了几本书就问她。没发现这个夫人,全都能回答上来,呃唷,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娶了一个特别有文化,特别有知识,特别聪明,特别有智慧,但是又不吭声的这么一个好妻子。这是苏轼对他的夫人呢,在认识上一个很大的转变,不是个笨丫头,是一个聪明女孩,可是问题在哪儿呢?苏轼自以为现在对夫人有了新的认识,他错了,他夫人对他的认识比他对他夫人的认识要深刻得多。王弗对她这位少年天才的丈夫早就心中有数了。他有文化,他有知识,天下的才子。可是有一样,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不会待人处世。他夫人就发现这个人啊,能分得清什么是好文章和不好的文章,分不清什么是好人和坏人。他做了官以后家里边经常来朋友拜访他。哎,王弗呢经常躲在这个屏风后边儿细细地听,这个苏轼跟这客人怎么说话。有一天哪,一个来访者走了,王弗从这个屏风后面出来就跟他说,这种人你跟他浪废什么时间啊,你看他跟你说话的时候从来没有标准,说话总是模棱两可,你想怎么说,你有什么意见,他就迎合你。象这样的人,你不要跟他交往,不要跟他说话。苏轼说是是是,但是可能是有点不以为然,心中说,官是我做,又不是你做,对不对?有一次,来了一位,这位是个见面熟,一见苏轼之后简直就跟老朋友,显得特别地亲密,什么话好听就给苏轼说。走了以后啊,王弗就出来说,这样的人就不能跟他交朋友,属于什么呢?来得也快去得也快。那么夫人的话到底应验不应验呢?在给夫人写的墓志铭里面,苏轼非常惭愧地回忆道:每次夫人都说对了,他不能不服这夫人的判断力比他要准确。所以你说这有时候这事很奇怪,你说苏轼,是当代的大才子,一流的文人,很关心天下的大事。她的夫人有文化,但是比不上他,只关心身边的小事。问题在什么地方呢?生活当中没那么多大事,基本上是由小事组成的。所以苏轼基本上在这类问题上都得听他夫人的。夫人经常告诉他说:现在你的父亲不在你的身边,可没人成天提醒你,你自己做事情一定得慎重。所以苏轼的这个第一位夫人王弗,是一特别聪敏,特别有智慧,特别精明的一个女性。

画外音:王弗嫁给了少年天才的苏轼,在多年的生活中,王弗曾经陪伴苏轼红袖添香,熬过了寒窗苦读的寂寞,也曾经历了苏轼春风得意、感受金榜题名的风光,他们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不仅仅是一对少年夫妻,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伴侣。然而,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由于身体抱病,王弗不幸于北宋英宗治平二年病逝于京城开封,年仅二十六岁。王弗的早逝,带给了苏轼巨大的伤痛。那么,才华盖世的苏轼将会唱出怎样哀怨缠绵的挽歌,来悼念这位亡妻呢?

康震:他夫人去世了以后,苏轼的父亲跟他说,说你这个夫人跟你是同患难的,将来一定要把她和你的母亲埋葬在一起。苏轼在过了十年以后啊,在他四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历尽了宦海的风波,有一天晚上他作梦,梦见了他的这第一位妻子王弗,非常地感伤,写下了很著名的一首悼亡词《江城子》。这词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应该说十年的阴阳隔绝,都没有能够断绝苏轼对他这第一位妻子的深情厚谊,为什么呢?你看他在这词里面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夫人远葬在了眉山老家,再也无法跟她相见,多么地凄凉。而他自己现在要找一个可心的人,知心的人,把现在心中的苦闷讲给她听,没有了,再也不会有人有意地躲在屏风的后面,听到他和客人的谈话出来劝他两句,没有了。这个时候如果他跟他的夫人再见面,他已经变了样子了,再也不是十年前那个翩翩少年,而是一个尘满面、鬓如霜的中年人。这些年的宦海的风波,这些年在仕途上的种种的不顺利和坎坷,都一次又一次地让他想起、他的妻子是多么地宝贵。所以在晚上他做梦的时候,梦到了他妻子永远地留在他脑海当中的,就是那个小轩窗、正梳妆的妙龄的妻子。“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见了面之后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有不停地哭、不停地哭,为什么呀?千言万语都说不出来,这些年互相之间的彼此的思念。这个伟大的词人伟大的文学家,他在描写一种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的时候,却往往能够使用异乎于常人的艺术的手段,使得阴阳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却从而更加容易拨动我们内心那个非常脆弱的心弦。“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当明月再一次地照到那一片松林的时候,照到了你的坟茔之上的时候,我禁不住再一次地流下了眼泪。所以苏轼他可以写“大江东去”这样超迈的作品,同时他对于那种非常微小的、非常细微的男女之间的恋情,男女之间的相思的这种感情,也写得非常地动人。所以总的来说这第一位夫人王弗,在苏轼的心中是什么呢,是聪明的、是智慧的,而且给他留下了长久的、多情的回忆。

画外音:原配夫人王弗的早逝带给了苏轼巨大的哀恸,那么,在以后的岁月中,谁将为苏轼续写生命的乐章,成为续弦夫人?她和王弗相比又有哪些不同?苏轼对待她,又有怎样的情感呢?

康震:他的第二位夫人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苏轼要小十一岁,二十一岁那年嫁给了苏轼,也就是说苏轼在三十二岁那年娶了这个王闰之。他给苏轼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苏迨,一个叫苏过。王闰之跟他这堂姐的性格完全不一样,她没有堂姐那么聪敏、那么智慧、那么精明,但她非常地温柔体贴。她去世的时候也只有四十六岁,苏轼在给她写的这个墓志铭里边,对她有两个评价,第一个是“ 妇职既修,母仪甚敦,三子如一,爱出于天。”这评价很高。她做母亲做得最好。对她堂姐留下来的这个长子苏迈,她看待他就好象是自己的儿子一样,对三个孩子的爱完全是平等的,一样地深厚。这是第一。第二说什么呢?说“得失如一,随遇而安”啊,王闰之跟王弗不一样,因为王弗去世得很早,当时正是苏轼还没有完全在仕途里边展开翅膀飞翔的时候。王闰之不一样,她跟随了苏轼二十六年的时间,经历了什么呢?经历了苏轼在朝廷里边做官,后来怎么样呢?又被贬到黄州。后来又回到朝廷做官,经历这么好几个阶段,起起伏伏,那么她跟着苏轼的时候毫无怨言,而受苦的时候她没有怨言。但当苏轼回到朝廷发达的时候,她也没有那种耀武扬威,始终保持一颗很平常的心态。苏轼在这一点上对她评价很高,而且她对于维持苏轼这个和谐家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王闰之肯定没有她姐姐那么聪明,这是可以肯定的啊,比如说吧,我们知道苏轼在湖州的时候,不是被那个朝廷的官员抓走了吗?后来苏轼给他的朋友文彦博写的信里面说,说了什么呢?说他被抓走了以后啊,王夫人非常愤怒,把苏轼写的那些书稿啊、诗稿都拿出来说,写这些东西有什么好处?几乎把我们全部都吓死。“嚓”打火机一点,火柴一点,就全烧了,所以等到后来苏轼回来之后,一查发现“十亡其八九矣”,烧掉很大的一部分。但你也不能怪她呀,就是什么呢?她这个王闰之啊,她是一个非常温柔的非常体贴的很多情的这么一个夫人。但她受不起这种政治风浪的惊吓。他的夫人(王闰之)去世的时候,苏轼非常难过。因为这个王闰之啊,陪伴他的时间特别长。他在这个祭文里面写道“ 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说你去世了以后再也没有人站在门边迎候我回家了,再也没有人去照顾我们的田园了,呜乎哀哉我非常地难过呀,为了你,我流干了我所有的眼泪。对于王闰之,苏轼也是无比地留恋,表达出一种非常深厚的感情。

画外音:王弗、王闰之姐妹俩,先后陪伴苏轼走过了人生的大部分岁月,王弗的聪敏智慧,帮助苏轼走向成熟;王闰之的细心照顾带给了苏轼最温暖的体贴。但是,在苏轼的生命中,还有另外一位值得书写的女子,她的出现,完满了苏轼风流才子和多情美人的传说。她的存在,丰富了苏轼洒脱不羁的人生。那么,她究竟是谁呢?

康震:在苏轼的情感生活里,还有一个人也很重要。就是他的侍妾朝云。这朝云哪他要比苏轼小二十五岁,原来是苏轼在杭州做通判的时候,那时候朝云才十二岁,收进来的一个小妾。她跟苏轼在一起生活了二十三年。关于朝云哪,民间的传说很多了,应该说苏轼关于朝云,所留下来的文字,是最多的,纪念朝云的文字,也是最多的。他给朝云有两个评价,两句话,一个叫“敏而好义”,一个叫“忠敬如一”。敏而好义是说什么呢?就是说朝云不但很聪颖,而且具有丈夫一样的义气。忠敬如一,是对我,对我这个家,始终保持一颗忠心,换句话说,她做为一个侍妾,她所应该给(这个)家庭承担的责任,远远其实不应该是那两位妻子所承担的那么重,但她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来了。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在北宋的时候,士大夫啊他可以招很多这样的歌妓和侍妾,她们并没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要为这个家庭付出什么。那么原来可能有一些召进来的这个歌妓啊,她们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呢,有客人来了之后跳舞啊,或者给他们敬酒啊,但是如果这个家庭败落了,很多这样的侍妾都离开了家庭。但是朝云没有。朝云曾经给苏轼还生过一个孩子,叫苏遁。但是呢很快夭折了,这件事情对朝云的打击非常大,但是她也没有离开苏轼的家,包括苏轼被贬到惠州,过着非常窘困、非常艰难的生活的时候,朝云都始终如一地陪伴在他身边。那么我们说,朝云跟前边两位夫人,有什么不同呢?有很大的不同。朝云应该说,在苏轼看来,更多的象是他的一个志同道合的知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有一天下午啊,这个苏轼在院子里散步,当时正是暮春时节,阳光普照,很舒服,家里边的人都忙忙碌碌地,苏轼在院子里转,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拍了拍就问,你们说,我这里边都装的是什么呀?旁边有一个奴婢就说,您这里边装的都是锦绣文章。苏轼一听,太俗了吧。本身就是一肚子锦绣文章,还用得着你说吗?是吧,不对,另外一个奴婢说,那都是满腹的经纶哪,治理国家的满腹的经纶。苏轼一想这也用不着你说啊,这个也不对。最后只有朝云说,您这一肚子装的都是不合时宜。苏轼听了哈哈大笑,确实是红粉知己。所以朝云对于苏轼,在人生上、在信仰上,包括在政治上的坎坷,都更多了一份理解。

这种理解跟一般的家庭主妇在生活上的照顾和体贴,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说,在惠州的时候,朝云给予苏轼的是什么呢?就是当家安顿下来以后,她陪着苏轼参禅悟道、谈诗论文,在艰难困苦的环境当中,苏轼这样的大文人当然需要生活上的照顾,但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在精神上的知己,这是朝云能够给予他的。苏轼写过一首词叫《蝶恋花》,应该说这首词跟朝云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在很多的史料笔记里边,人们往往喜欢把这首词跟朝云联系起来。这首词是怎么写的呢?说: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很典型的婉约词,写的是男女之间的那样一种很模糊的很敏感的很细腻的情感。那么据说,苏轼写了这首词之后,要请朝云给我们唱一唱吧,朝云还没开始唱呢,泪满衣襟啊,苏轼很奇怪,说,我就让你唱一首词,你至于吗,就哭成这个样子。朝云讲了一番道理,什么道理呢?说:“奴所不能歌者,惟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二句,”为什么呢,因为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人生无常的观念。你想想看,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眼见得柳枝上的柳絮,柳枝上的柳叶,一年一年的来,一年一年的少,作者又写,天涯何处无芳草,可你翻过来想呢,那就是说,今天你是芳草,明天你就不是芳草,既然何处都有芳草,那么这一刻的芳草,也许就不是那么珍贵了。所以这里边透露出一种什么呢,对生命的深刻的一种无常的感觉,正是这种无常的感觉,触动了朝云的心思,让她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包括自己和苏轼都将是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因此她不愿意唱,她觉得唱这个东西好象是唱自己的哀歌一样,没过多久朝云就去世了。所以这首词,就好象是写给朝云的一个谶词一样。朝云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去世了以后,苏轼在写给她的祭文里边,没有一句话表现出来男女之间那样一种非常柔情的、非常思念的儿女情长的话,一句都没有,他的那个祭文写得更像是给一个同道者,给一个知己,给一个朋友的一个祭文,这非常充分地说明了朝云在苏轼心目当中的一个重要的位置和独特的位置。

画外音:侍妾朝云让苏轼的人生充满了浪漫与多情,她虽然身分卑微,却能够带给苏轼精神上的理解和愉悦,苏轼也因为朝云的存在而为旁人所艳羡。苏轼生命中的三位女子,各个不同却又个个精彩,正因为她们对苏轼的爱,苏轼才得以成为我们今天所推崇的苏东坡。

  在前面几集中,康震副教授为我们讲述了杰出的眉山苏轼三父子,苏轼和弟弟苏辙的成功,来源于从小受到父亲苏洵良好的家庭教育。作为中国古代文人杰出代表的苏轼,追求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高境界,那么在“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上并不顺利的苏轼,将怎样“齐家”呢,他的儿子是否也象他那样才华盖世、满腹经纶呢。

康震:苏轼这一生啊,前后一共有过两位正妻,一位侍妾,四个儿子。最小的儿子苏遁夭折了。那么他的这个三个儿子,老大叫苏迈,老二叫苏迨,老三叫苏过。老大是在苏轼二十四岁那年出生的,苏迨是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出生的,苏过是在他三十七岁的时候出生的。苏轼对待这三个儿子在教育方面啊,有个总的原则,这个总的原则是基于自己自身的教训而提出来的。他有一首诗怎么说呢?他说啊: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洗儿》。

  这什么意思啊?人家养了孩子,都说孩子多聪明啊,越聪明越好,但是我不,我不愿意让我的孩子聪明,我这个人一辈子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我希望我的孩子呀,笨笨的、慢慢的,不要显示出聪明来,就这么无病无灾地长大成人最好。所以苏轼呢他对孩子是这样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我前面曾经讲过,他被贬惠州、被贬到儋州的时候,他都不希望连累孩子,他自己这一辈子,遭受了很多很多的苦难,他再也不愿意让这种苦难让自己的儿子来分担,尽可能减轻他们的痛苦,(所以)这个就体现出什么呢?就是一个天才的人物,由于自己的这样一种在时代的天才的文学的文化上的才华而遭受的各种的厄运,反映到他儿子的教育上,却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过分聪明,这真是时代和历史跟苏轼开的一个很大的玩笑。我们先来看他的长子苏迈有些什么特点。这苏迈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什么这么说呢?苏轼在湖州被抓的时候,只有苏迈被允许陪伴他到开封。后来苏轼被抓到开封监狱里边,又是苏迈天天给他送饭,后来,被贬黄州之后,又是苏迈首先单独陪伴他的父亲先到黄州把家安顿好。等到苏轼被贬到惠州之后,又是苏迈到后来率领家里二十多口人赶赴惠州与苏轼汇合。所以他这个老大呀,是家里边的一个顶梁柱。苏轼对他这个老大有个评价,四个字,叫:天资朴鲁。他很淳朴,很治实,不是那么聪明,但是都干的是实事。所以老大苏迈给我们的印象就是非常地质朴,整体上他是家庭的总管,为人不事张扬,这是他性格的特点,也是苏轼对他的期望。这个老二叫苏迨,苏迨从小发育有点慢,到四岁的时候还不会跑,所以苏轼就很着急,请了个和尚叫辩才,专门为他落发摩顶,据苏轼讲一落发摩顶这孩子立刻跑得跟别的孩子一样快了,这个孩子从小发育比较慢。后来他娶了谁呢,苏迨娶了欧阳修的孙女为妻子,两家是世交。

画外音:长子苏迈和次子苏迨并没有继承父亲苏轼的满腹才情,让我们不禁有些失望。究竟是孩子本身的资质愚鲁,还是苏轼仕途上的坎坷,耽误了孩子的培养呢?在三个儿子苏迈、苏迨和苏过中,苏轼最喜欢谁呢?

康震:苏轼最喜欢的是谁呢?是老三,就是这个苏过。苏过有一个外号,叫小坡。因为苏轼号东坡,他叫小坡,这个孩子的性情最像苏轼。又因为苏过后来是唯一陪伴苏轼在海南度过了那几年最艰苦的生涯,所以苏轼对这个最小的儿子最有深情。在海南的时候,苏轼对这个苏过,有三方面的教育,一个是人格修养,第二是学业文章,最后一个是办事的能力。你注意啊,苏轼对他几个孩子的要求都很实在,并不过分,你比如说在海南的时候,因为这个苏过陪伴着父亲,走过了很多艰苦的岁月,自己养成了一种耿介不屈的一种性格,他自己在诗里边说:不涉忧患那长生。一个人要是不经历点苦难,那怎么能够长大呢?苏轼对他非常的赏识,说什么呢,说:某既缘此绝弃世故,身心俱安,而小儿亦遂超然物外。非此父不生此子也,(哈哈。)什么意思呢?说我自己历经了生活的磨难之后,已经能够做到身心两安,不为外物所动。没想到我这个儿子,也象我一样,能做到超然物外,这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他感到非常地欣慰。所以他在苏过这个孩子的身上,总是能够看到什么呢,自己的影子。为什么苏过后来人把他叫做小坡呢,原因就在这个地方。但是遗憾的是什么呢?他这三个儿子啊,由于苏轼本人一生颠沛流离,特别是到了后来晚期的时候,在政治上总是陷入到一个又一个的波涛当中,所以也影响了他孩子的仕途。他这三个儿子里边,都没有谁做过很大的官,论起诗文创作,只有小儿子苏过,后来很有一些诗文流传了下来,也成为他这三个孩子里边,应该说在文学方面才华最高的。

  所以后人说什么呢?说苏轼是很幸福的。为什么幸福呢?说他在少年的时候,有好父母;到他中年的时候、壮年的时候,有好的伴侣;到他晚年最倒霉的时候呢,有非常孝顺的、而且很有才华的子女陪伴着他。但其实呢苏轼也是很不幸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年轻的时候、(那个)对他非常好的妻子,早早就去世了。到了中年的时候,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朝云还有王闰之也都先后去世了。那么到他晚年的时候,本来他这三个儿子在他的教育之下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但是事实证明,也正是由于他晚年遭到了政治上的很多的厄运,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所以无论怎样讲,就是在苏轼这个人的身上,我们从他的家庭里边能看出来,这个家庭的发展,这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命运,其实都跟苏轼的命运息息相关。但同时,虽然由于苏轼在政治上遭到了很多的不测的风浪,可是这些孩子、包括他的妻子,也都从苏轼的身上获得了很多精神上的帮助。那么应该说,在苏轼的一生的历程当中,还有一个人也扮演了一个非常独特而重要的角色。这个人呢,就是他的兄弟苏辙。要讲苏辙呢,我们就要等到下一集《手足之情》的时候,再给大家讲。这一集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画外音:苏轼与苏辙,北宋王朝的双子星,两个人深厚的兄弟之情,为什么终生不变?是什么让苏轼有感而发,写出了流传千古的中秋绝唱《水调歌头》?民间盛传,苏轼有个聪明美丽的妹妹苏小妹,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继续讲述苏轼的《手足之情》。

苏轼《沐浴启圣僧舍与赵德麟邂逅 》就是关于沐浴的诗。

解析:

沐浴的本义就是洗澡,与今义相同。用古代话来说就是濯发洗身。

一是蒙受;受润泽。

二是比喻沉浸在另外的环境中。

供参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7172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9
下一篇2023-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