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修贡兮川效珍。吐金景兮歊浮云。宝鼎见兮色纷缊。焕其炳兮被龙文。登祖庙兮享圣神。昭灵德兮弥亿年。——两汉·班固《宝鼎诗》 宝鼎诗 岳修贡兮川效珍。
吐金景兮歊浮云。
宝鼎见兮色纷缊。
焕其炳兮被龙文。
登祖庙兮享圣神。
昭灵德兮弥亿年。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班固
燕陵平而远。易河清且驶。一见尘波阻。临途引征思。双剑爱匣同。孤鸾悲影异。宴言诚易纂。清歌信难嗣。卧闻夕钟急。坐阅朝光亟。往欢坠壮心。来戚满衰志。殂芳无再馥。沦灰定还炽。夏台尚可忘。荣辱亦奚事。愧微旷士节。徒感鄙生饵。劳哉纳辰和。地远托声寄。——南北朝·沈约《豫章行》豫章行
南北朝沈约
展开阅读全文∨ 燕陵平而远。易河清且驶。
一见尘波阻。
临途引征思。
双剑爱匣同。
孤鸾悲影异。
宴言诚易纂。
清歌信难嗣。
卧闻夕钟急。
坐阅朝光亟。
往欢坠壮心。
来戚满衰志。
殂芳无再馥。
沦灰定还炽。
夏台尚可忘。
荣辱亦奚事。
愧微旷士节。
徒感鄙生饵。
劳哉纳辰和。
地远托声寄。 ▲ 一神林何有。奇华妙实。皇朝如何。穷文极质。斌斌君子。升堂入室。太上有曜。子诞其辉。知机日难。子达其微。入辅帷幄。出御千里。滔滔江汉。南国之纪。二谒帝东堂。剖符南征。天子命我。车服以荣。何以润之。德被苍生。何以济之。威振羣城。却愚以化。崇贤以仁。凤舒其翮。龙濯其鳞。忆彼荒薮。莫敢不宾。虽云旧邦。其命维新。三卞和南金。终始一色。显允君子。穷达一德。弘仁厉道。物究其极。古贤受爵。循墙虔恭。今哲居贵。履盈如冲。接新以化。爱旧以丰。隆此嘤鸣。惇彼谷风。四忠至宠加。孝至荣集。内崇南芬。外清名邑。炜炜棠棣。敻增其华。猗猗桑梓。厥耀孔多。被绣昼行。昔人攸羡。阶云飞藻。孰与同粲。五人道伊何。难合易离。会如升峻。别如顺淇。嗟我怀人。曷云其来。贡言执手。涕既陨之。一玄黄挺秀。诞受至真。行该其高。德备其新。光莹之伟。隋卞同珍。腾都之骏。龙凤合尘。二皇皇明哲。应期继声。华暎殊域。实镇天庭。入辅出辅。乾乾靡宁。夏发凉台。我雨我暑。冬违邦族。风霜是处。嗟彼独宿。谁与晤语。飘飖艰辛。非禹孰举。言念君子。怅惟心楚。三悠悠山川。骁骁征遐。陟升嶣嶤。降涉洪波。言无不利。乘崄而嘉。人怀思虑。我保其和。四邂逅相遇。良愿乃从。不逢知己。谁济予躬。莫攀莫附。媿我高风。时过年迈。晻冉桑榆。晞光赖润。亦在斯须。假我夷涂。顿不忘驱。泛予津川。桴不失浮。无爱余辉。遂暗东嵎。五幽幽东嵎。恋彼西归。瞻仪情感。耹音心悲。之子于迈。夙夜京畿。王事多难。仲焉徘徊。——魏晋·陆云《赠鄱阳府君张仲膺诗》
赠鄱阳府君张仲膺诗
魏晋陆云
展开阅读全文∨ 一
神林何有。
奇华妙实。
皇朝如何。
穷文极质。
斌斌君子。
升堂入室。
太上有曜。
子诞其辉。
知机日难。
子达其微。
入辅帷幄。
出御千里。
滔滔江汉。
南国之纪。
二
谒帝东堂。
剖符南征。
天子命我。
车服以荣。
何以润之。
德被苍生。
何以济之。
威振羣城。
却愚以化。
崇贤以仁。
凤舒其翮。
龙濯其鳞。
忆彼荒薮。
莫敢不宾。
虽云旧邦。
其命维新。
三
卞和南金。
终始一色。
显允君子。
穷达一德。
弘仁厉道。
物究其极。
古贤受爵。
循墙虔恭。
今哲居贵。
履盈如冲。
接新以化。
爱旧以丰。
隆此嘤鸣。
惇彼谷风。
四
忠至宠加。
孝至荣集。
内崇南芬。
外清名邑。
炜炜棠棣。
敻增其华。
猗猗桑梓。
厥耀孔多。
被绣昼行。
昔人攸羡。
阶云飞藻。
孰与同粲。
五
人道伊何。
难合易离。
会如升峻。
别如顺淇。
嗟我怀人。
曷云其来。
贡言执手。
涕既陨之。
一
玄黄挺秀。
诞受至真。
行该其高。
德备其新。
光莹之伟。
隋卞同珍。
腾都之骏。
龙凤合尘。
二
皇皇明哲。
应期继声。
华暎殊域。
实镇天庭。
入辅出辅。
乾乾靡宁。
夏发凉台。
我雨我暑。
冬违邦族。
风霜是处。
嗟彼独宿。
谁与晤语。
飘飖艰辛。
非禹孰举。
言念君子。
怅惟心楚。
三
悠悠山川。
骁骁征遐。
陟升嶣嶤。
降涉洪波。
言无不利。
乘崄而嘉。
人怀思虑。
我保其和。
四
邂逅相遇。
良愿乃从。
不逢知己。
谁济予躬。
莫攀莫附。
媿我高风。
时过年迈。
晻冉桑榆。
晞光赖润。
亦在斯须。
假我夷涂。
顿不忘驱。
泛予津川。
桴不失浮。
无爱余辉。
遂暗东嵎。
五
幽幽东嵎。
恋彼西归。
瞻仪情感。
耹音心悲。
之子于迈。
夙夜京畿。
王事多难。
仲焉徘徊。 ▲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野岸平沙合。连山近雾浮。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南北朝·何逊《慈姥矶诗》
慈姥矶诗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一同心赏夕。
暂解去乡忧。
野岸平沙合。
连山近雾浮。
客悲不自已。
江上望归舟。
陆游爱国情怀的诗
(1)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简评:这首至死不渝的爱国诗,感动无数人,也激励无数人。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其一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简评:爱国情到深处,便是铁马冰河入梦。此诗将陆游的报国热忱和赤胆忠心,表露无遗。
(3)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简评:英雄无奈是闲置。“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背后,是理想的翅膀被无情折断后的痛苦呻吟。
(4)书愤五首·其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简评:早年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和晚年哀叹壮志难酬,前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将一个“愤”字,推向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5)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简评:“遗民泪尽”饱含无限的辛酸。其背后,是他们无限盼望“王师”的深情目光。
(6)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简评:“位卑未敢忘忧国”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异曲同工,都是诗人内心赤胆忠诚的真实流露,也是历代爱国志士的共同心声。
(7)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简评:全诗最后一句,用反诘语句,抒发了誓死抗金、“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正气浩然,动人心魄。
(8)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简评:“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弦”“遗民忍死望恢复”,都将矛头指向了“和戎诏”。这是陆游旗帜鲜明反投降的诗篇,其忧国爱民的情怀,其沉痛悲愤的情感,充满字里行间,读来使人泪下。
(9)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简评:这是陆游难得的一首人生“快诗”,其快活喜悦之情,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杜甫,如出一辙。
(10)长歌行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金印辉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锯野受黄河倾。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简评:这首《长歌行》雄放激越,悲中带壮,既有自我排遣,又积极向上。尤其最后一句,收复“飞狐城”,与将士同喝庆功酒,充满激情,鼓舞人心。
1 "遇"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解释
◎ 遇 yù 〈动〉 (1) (形声。
从辵( chuò),禺( yù )声。本义:相逢,不期而会) (2) 同本义 遇,逢也。
——《说文》 遇主于巷。——《易·暌》。
崔注:“遇者,不期而会。” 乃遇汝鸠汝方。
——《书·序》 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礼记·曲礼》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论语》 夏,公及宋公遇于清;遇者何?不期也。——《公羊传》 (3) 又如:遇庭(和父母相见);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不好的丈夫);遇缺补正(指遇到员额出缺时,得补任为官) (4) 遭受 遇人之艰难矣。
——《诗·卫风·中谷有蓷》 (5) 又 遇人之不淑矣。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6) 又如:遇厄(遭逢灾难);遇疾(生病);遇谗(遭受谗言的陷害);遇谴(遭到谴责);遇难(遭到灾难);遇谤(遭到毁谤);遇乱(遭遇战乱) (7) 对待、相待 衔恩遇。——《广绝交论》 公子遇臣厚。
——《史记·魏公子列传》 (8) 又如:冷遇(冷淡的待遇);礼遇(尊敬有礼的待遇);优遇(优待) (9) 抵挡;对付 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荀子·大略》 (10) 又如:遇敌(抵挡敌军;对付敌方) (11) 遇合;投合 王何不与寡人遇。
——《战国策·秦策》。注:“合也。”
善仕不如遇合。——《史记·佞幸列传序》 (12) 接触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不以目视。
——《庄子·养生主》 木遇之而叶脱。——欧阳修《秋声赋》 ◎ 遇 yù 〈名〉 (1) 际遇;机会 百世之良遇也。
——三国吴· 韦昭《博弈论》 (2) 又如:机遇(好的境遇;机会);良遇(好机会) (3) 酬金,薪水。如:厚遇;遇待(待遇) (4) 姓。
2 有没有含有遇见这个词的古诗古文很难找啊
晓发石门渡湍水道中
年代:元 作者:元好问
疏星淡秋明,阴霞绚朝映。
积雨成坐愁,晨光动幽兴。
石门归驭引,湍浦渔舠并。
旷荡万景新,归藏四山静。
平湖风漪绿,远岸秋沙净。
洋洋游鱼逝,泛泛轻鸥泳。
隐显乖夙心,感遇见真性。
倦游时自悼,违己将安竟。
忧端从中来,茫茫发孤咏。
迨作淮口遇见诗戏用其韵
年代:宋 作者:苏轼
我诗如病骥,悲鸣向衰草。
有儿真骥子,一喷群马倒。
养气勿吟哦,声名忌太早。
风涛借笔力,势逐孤云扫。
何如陶家儿,绕舍觅梨枣。
君看押强韵,已胜郊与岛。
3 相遇 这个词的古文 有那些见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遇 (遇人不淑,不期而遇等)
会 (与燕王会境上)
还有一些特殊的意思,也可表示相遇。
值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
候得、适睹、谒、偶等。
还可有修饰的词,如适逢、巧遇、偶见等,但古文里也常就一字。
邂逅,有许多意思(古文),意外之事的意思,也可表示不期而遇。《诗经》“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4 关于“董遇字季直”的文言文译文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是这篇吗
5 带有“遇”字的四字词语有哪些不期而遇 怀才不遇 随遇而安 邂逅相遇 遇人不淑 知遇之恩 际遇风云 遇难呈祥 百不一遇 百年不遇 百年难遇 知己之遇 将遇良才 将遇良材 遇难成祥 遇物持平 遇水叠桥 遇水架桥 遭遇际会 感遇忘身 遇事生风 遇水迭桥 十年九不遇 食鱼遇鲭 千载奇遇 身不遇时 生不遇时 千载一遇 千载难遇 逢时遇节 遇事生端 遭遇运会 遭逢会遇 遭倾遇祸 遭遇不偶
知遇之恩 知己之遇 邂逅相遇 他乡遇故知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怀才不遇 不期而遇 随心所遇怀才不遇,遇人不淑,不期而遇,随遇而安,百年不遇,知遇之恩
6 带见字的被动句只要掌握了文言文以“见”字为标志的被动句语法常识,就能自己找到大量的例句。
我为你先介绍以下它的语法特点。
“见”本身是动词,看到的意思。如果带宾语,仍然是动宾结构,不是被动句,如见物、见人。当“见”不带宾语、直接用在谓语中心词前面时,它已经演变为表被动的助词了,这个句子就是被动句。
略举几例:
《渔父》:“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诚恐见欺。”
《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此外,“见”和“于”时常连用,以引进动作行为的施者,构成“见+谓语+于”的格式。如:
《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其中,“于大方之家”是介宾结构)
7 关于“董遇字季直”的文言文译文一、译文: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
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
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二、原文:出自 魏 鱼豢《魏略·董遇传》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
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扩展资料一、人物简介:董遇董遇,字季直。
汉末三国魏国人物。董季中(字季中,名不详)之弟,魏国著名儒宗。
其人不见《三国志》记载,仅见于鱼豢《魏略》。鱼豢在《儒宗·董遇传》中,介绍了董遇接受弟子的先决条件,即不论学习什么书,都“必当先读百遍”。
他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二、作者介绍:鱼豢鱼豢(生卒年待考),长鱼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鱼豢是曹魏末期至晋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撰写有著名的纪传体史书《魏略》。《魏略》为部八十余卷,每部皆有数十篇,约合八百余万字,是魏、晋时期不可多得的史学巨著。
万分可惜的是,鱼豢所撰的《魏略》,在唐朝后期的战乱之中绝大多数皆已亡佚,今天人们所见的两种辑本,其内容还不到原著的二十分之一。三、作品介绍:《魏略》《魏略》,为中国三国时代中记载魏国的史书,系魏朝郎中鱼豢私撰,《史通·古今正史》谓“魏时京兆鱼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
然据《三国志》卷4《三少帝纪》注引《魏略》记有嘉平六年(254年)九月司马师废少帝曹芳及郭太后议立平帝事甚详,则知《魏略》记事非只止于明帝,而是止于元帝时。
#课件# 导语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依据,是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课件,也称课时计划,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由于学科和教材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课的类型不同,课件不必有固定的形式。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部编版高中必修二课件:《琵琶行并序》,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高中必修二课件:《琵琶行并序》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
1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稽康悲奏《广陵散》。《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京倡商妇怨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京官谪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①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②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③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琵琶女白居易
京倡京官
商妇——音乐——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篇二部编版高中必修二课件:《琵琶行并序》
一、教学目标
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内容;
描写音乐的艺术
二、教学内容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成就。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创作成就大不如前。
晚年寄情山水。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代表作:
《白牡丹》《买花》《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观游鱼》《鸟》《赋得古原草送别》《问刘十九》《宫词》
知识点:“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称)
“刘白”(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并称)
“元轻白俗”--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二人在诗歌革新中取得杰出成就,但白诗过于强调通俗平易,元诗还流于轻佻靡后人“学浅切于白居易,学靡于元稹”,故苏轼讥之为“元轻白俗”。
白居易生平与创作: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秦中吟》,《新乐府》
后期
(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
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2解题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白居易另外还有一篇非常有名的长篇歌行体叫《长恨歌》。歌、行、引,本来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种名称不同,其实并没有严格区别。它们的音节和格律都比较自由,所以白居易用这种手法很自如。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琵琶行(原文)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谏官,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琵琶行》。
4疏通字词
贾(gǔ)人、荻(dí)花、管弦(xián)、六幺(yāo)
钿(diàn)头、呕哑(ōu、yā)、嘲哳(zhāo、zhā)、虾(há)蟆陵
5琵琶行并序(原文朗诵录音)
对照课本
6课文详解
(1)小序
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答: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2)全文结构与内容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部分:
A:第一部分:
第一诗段: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第一层: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助兴的音乐)。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第二层: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三层: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B:第二部分:
第二诗段: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语欲迟(迟疑)。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第一层: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低沉抑郁)声声思(悲),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随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用“急雨”、“私语”的比喻对比在不同弹法下产生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的比喻来概括音乐的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滑”和“难”比喻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有声无声。)银瓶乍(突然)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奔突而出)刀枪鸣。(比喻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音。)
曲终收拨当心(对着琵琶中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第二层:弹奏琵琶的过程,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精炼的笔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艺术效果。“悄无言”,说明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秋月白”,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这是“以景衬情”的典范。
第三层:听众的反映。
C:第三部分:
第三诗段: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显出庄重的脸色)。
第一层:过渡句,琵琶女由弹奏结束到准备自叙时的动作和神情。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借代其他歌女)妒。五陵年少(京城富贵人家子弟)争缠头(送给歌女的锦帛),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镶着金花的银钗)击节(打拍子)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借代年月)等闲(平常)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容貌衰老)。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地名)买茶去。去来(离去。“来”,助词)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纵横错乱)。
第二层: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话,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本段运用对比、手法: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对比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对比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对比后来的满腹辛酸。
D:第四部分:
第四诗段:写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溢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呜。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ōuyā单调的乐声)嘲哳(zhāozhā繁杂的声音)难为听。(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先说无音乐,再说听惯了伤感的啼鸣和山歌与村笛之难听。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对琵琶女的赞扬与请求。)
E:第五部分:
第五诗段: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大家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主旨小结: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鉴赏诗歌要准确而深入把握艺术形象。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
通过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及沦落天涯的悲惨身世,表现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抒发了诗人谪居江州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感,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摧残。
7艺术特色
A写作特点:
1、层次分明,故事完整。这是一篇叙事诗,从作者江头送客闻琵琶声、寻声邀弹者相见写起,接着写琵琶女演奏、倾诉身世,最后写作者触发迁谪之感而收束全篇,层次分明,结构紧密。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强烈的抒情气氛贯彻始终,诗歌所叙之事本身饱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节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渗透着感情,使诗歌的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无间。
3、刻画细致,语言生动。人物的举止神态,通过细节描写,把内心活动也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如诗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话,写得生动、形象、简洁。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乐声美妙的
1、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直接妙语点睛,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评价来揭示乐曲的无穷含蕴。
3、通过听者的反应间接表现乐声的美妙,用景物烘托乐声的感染力。
小结:
1、大量运用比喻;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3、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4、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1] 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为汉、唐都城,因在旧时文学作品 中常以长安代指国都。
[2] 佻(tiǎo 挑)脱不持仪节:行为轻佻,不守礼节。佻脱,轻佻,轻 率。持,守。仪节,礼仪。
[3]陌(mò末)上:本指田间小路;南北叫“阡”,东西称“陌”。这里指郊 野路上。
[4]尾缀:犹尾随;在后紧跟。
[5]朱茀(fú俘)绣幰(xiǎn 显),大红车帘,绣花车帷。旧时女子乘 车,车篷前后挂帘遮蔽,叫“茀”。幰,车上的障幔。
[6] 青衣:古时地位低贱者的服装。婢女多穿青衣,因以代称婢女。
[7] 款段,款段马,行动迟缓之马。此指骑马慢行。《后汉书·马援传》:“士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乘下泽车,御款段马”《注》:“款,犹 缓也,言形段迟缓也。”
[8]小驷:小马。驷,四马一车,也泛指马,《礼记·三年问》:“若驷 之过隙。”《经典释文》:“驷,马也。”
[9] 芙蓉城:迷信传说中的仙境。欧阳修《六一诗话》:“(石)曼卿 卒后,其故人有见之者,云恍忽如梦中,言我今为鬼仙也,所主芙蓉城。” 归宁:妇女回母家探视,古称归宁。《诗·周南·葛覃》:“害澣害否,归 宁父母。”宁,安,问安。
[10] 田舍娘子:乡下妇女,农妇。
[11]放:任意。
[12]小翳(yì益):小片障(云)膜。翳,目疾,遮蔽瞳孔的薄膜。下 文“右睛起旋螺”,是说薄膜厚结成螺旋形。
[13]《光明经》:佛教经典《金光明经》的简称。
[14]浼(měi 每)人:央求人,请人。
[15]捻珠:用手捻数着佛珠。珠,佛珠,也称“数珠”,梵语“钵塞莫” 的意译,佛教徒念佛号或经咒时用以计数。通常用香木车成圆粒,贯穿成串, 也有用玛瑙、玉石制作的,粒数多少不等,少者十四颗,多者达一千零八十 颗。
[16]万缘俱净:意思是各种世俗杂念全都消除。缘,佛家语,此指意念 产生的因缘。
[17]叵(pǒ颇)耐杀人:令人难以忍耐。叵,不可。杀,同“煞”。
[18]珍珠兰:也称珠兰,常绿小灌木,初夏开小花,穗状花序,呈黄绿 色,有香味。
[19]营营:往来飞声。《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 朱熹注:“营营,往来飞声。”
[20]隧道:地下暗道。这里指眼睛通向鼻孔的潜道。《素问·调经论》:“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注:“隧,潜道也。”
[21]得与而俱:意思是,如果我启门成功,就与你共同使用。而,你。 俱,一同。
[22]劈椒:绽裂的花椒内仁。花椒内的黑子,俗名“椒目”。这里形容 露出一小点黑色的瞳孔。
[23]了了:清楚。
[24]检束:指对言行检点约束。
[25] 盛德:美德。《史记·老子申韩列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盛,大、美。
[26] “异史氏曰”:《聊斋志异》所用的一种论赞体例。异史氏,作者 蒲松龄自称。本书撰写狐鬼神异故事多仿史书列传体例,因称“异史”;而 在正文后,则仿照《左传》的“君子曰”和《史记》的“太史公曰”的论赞 体例,标以“异氏史曰”,以便作者直接发表议论。
[27]有美人兮:《诗·郑风·野有蔓草》中的诗句。原诗为:“有美一 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28] 评骘(zhì质)殊亵:评论得十分猥亵、下流。骘,定。
[29]忸怩:羞愧葸缩的样子。
[30] 吃吃(jījī机机):形容说话结结巴巴、吞吐含混。
[31] 菩萨:梵语“善提萨菙”的略称。《翻译名义集》一引法藏释:“菩 提,此谓之觉;萨菙,此曰众生。以上智求菩提,用悲下术众生。”佛教用 以指自觉本性而又善度众生的修行者,地位仅次于佛,世传观世音菩萨多现 女身。
问题一:黎山老母的师傅是谁 中国道教的黎山老母是古代的女仙名,亦称作骊山老母、黎山圣母、无当圣母,亦称无极无生老母。传说骊山老母居于骊山,在汉族民间信仰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多道观中都供奉有她的圣像。无当圣母是截教通天教主坐下四位首席大弟子之一,其余三人为多宝道人、金灵圣母、龟灵圣母,是通天教主四大弟子中唯一生存的弟子之一。
问题二:白蛇传里白素贞的师父黎山老姆是不是女娲 白素贞的师傅是梨山老母和观世音菩萨。
白素贞在修道时,师傅是梨山老母,在幻化人形,做人修仙时,师傅是观世音菩萨。
所以,人一辈子不可能只认一个师傅,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问题三:黎山老母的师父 中国道教的黎山老母是古代的女仙名,亦称作骊山老母、黎山圣母、无当圣母,亦称无极无生老母。传说骊山老母居于骊山,在汉族民间信仰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多道观中都供奉有她的圣像。无当圣母是截教通天教主坐下四位首席大弟子之一,其余三人为多宝道人、金灵圣母、龟灵圣母,是通天教主四大弟子中唯一生存的弟子之一。
问题四:问!樊梨花的师傅是梨山老母穆桂英也是吗 梨山圣母这位仙人横跨多个年代,教出许多法术高强的女将。圣母的弟子包括齐宣王的老婆钟无艳(战国时代)、薛丁山的老婆樊梨花(唐代),高君保的老婆刘金定(宋代),杨宗保的老婆穆桂英(宋代)等。
梨山圣母即是道教中的女仙骊山老母,又称黎山老母,骊、黎、梨音近,便派生出不同的名堂。骊山在陕西省的临潼,现属西安市。
相传唐玄宗时,骊山老母曾向一个叫李笙的学道人教授《黄帝阴符经》的秘义。或云骊山老母就是练石补青天的女蜗娘娘。附带一提,民间流传杨家将故事中,杨宗保是杨延昭(即杨六郎)的儿子、杨文广的父亲, 不过按正史记载,杨延昭杨文广才是父子。
问题五:中国神话中的黎山老母到底是谁 〓慈母宫源起:深坑 王军寮开基灵山无极慈母宫始建于民国九十年 ( 岁次辛巳年 ) 。台北县深坑乡民蔡贵德先生 ( 现任宫主 ) ,民国七十九年 ( 岁次庚午年 ) 原任职贸易外销行业,某晚於睡梦中,「骊山老母」和「太上道」忽然同时显化降灵其金尊圣像,镇座於家中神龛桌上。次日醒来后,因忙於工作,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然而奇妙的是每隔一、二星期,就会梦到同样梦境。直到三个月后,才向林老师请教此事。经林老师指点、辗转认识了位於台北永和的神佛雕刻师傅,於是向师傅陈述梦境里的两尊仙佛圣像、手持法宝、座姿等。师傅听后两眼闭合数秒,随即开口确定是两位神佛要来镇座府中。於是师傅按照显化圣像雕刻,并选定吉日时辰,开光点眼,奉请家中敬拜。
相传 樊梨花, 白素贞 都曾经师从于此人。
薛家将中
樊梨花 :樊元帅俗名樊梨花,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兄长樊龙、樊虎协助镇守。樊梨花自幼随骊山老母习艺,历时八载,道法高强。当艺成下山之际,骊山老母告之约:「 将嫁与大唐小将 薛丁山协助征西。」 与 花木兰 穆桂英 并称中国古代巾帼英雄。
梨山老母 女,鹤发童颜的老顽婆,住在云深不知处的桃花源,武功深不可测,精通天文地理、五行术数,行踪飘忽不定,胡搅蛮缠中却语带机锋,知道梨花的命运之劫,告知其父母十八岁前不得让她出门并为其完婚,方可化解灾难。
白蛇传 白娘子曾师从于梨山老母
白素贞是在 四川青城山下修练千年的白蛇,传说师从 梨山老母。中国古代民间传说《 白蛇传》中的女主人公。也称白娘子、白蛇。
传说 南宋绍兴年间,杭州有药店之王主管 许宣(或名 许仙)在 西湖与美丽女子白娘子及其使女青青(也称 小青、青鱼、青蛇) 邂逅相遇,同舟避雨,遂结为夫妻。
问题六:神话中的樊梨花是哪山上学艺师傅是谁 黎山老母,又作骊山老母、梨山老母。
1、樊梨花简介。
樊梨花,又称樊元帅,大唐贞观年间人,中国古代四大巾帼女英雄之一,薛丁山的妻子。她自幼随梨山老母习艺,历时八载,武艺高强。她乃是薛家父子征西的中流砥柱,一口绣戎刀无可匹敌。於薛仁贵身亡后,继任征西大元帅,终至西凉之乱敉平,因居功厥伟,唐高宗时加封为威宁侯、镇国一品夫人。其传奇故事被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所表现,《说唐》《薛家将》在讲到薛丁山征西的故事时,无一例外都要讲到这样一位富有叛逆精神并且敢于大胆追求理想爱情的古代女子。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是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2、黎山老母介绍。
骊山老母是我道教供奉祭祀的一位远古尊神。《路史》云:“女娲,立治于中皇山之源,继兴于骊”,《长安志》亦有“骊山有女娲治处,今骊山老母殿即其处”的记载。《汉书・律历志》将骊山老母称为“骊山女”(腾蛇),也是因其生活在骊山一带之故,“骊山女亦为天子, 遂以为女仙,尊曰老母”。骊山乃老母炼石补天之座骑奉命而化之,腹有泉,出温汤,供人民沐浴,能医治多 种皮肤顽症,故曰神汤,亦是老母之圣德也。
在历代传说里,梨山老母都是以慈祥的老奶面目出现。关于她的传说真是神出鬼没:
(1)、战国时期:钟无艳是她的弟子。
(2)、唐朝:她在唐僧师徒的取经路上,伙同观音、文殊、普贤几位菩萨弄了个莫家庄出来,自己扮寡妇妈妈,其余则化作三个美貌小姑娘,把猪八戒迷得七荤八素,把唐长老调戏得面红耳赤。然后还在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心的时候,跑去他面前磨绣花针,等着李白问她“你磨什么呀?”她就说,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然后李白大受启发,从此刻苦用功,成了一代诗仙。
(3)、太宗贞观年间,她还收了西凉国寒江关守将的女儿樊梨花做徒弟,教她移山倒海,撒豆成兵之术。然后叫她下山去找个如此这般的老公,还得让他过三道难关之后才以身相许
(4)、宋代:她又收了穆桂英做徒弟结果这个徒弟命不大好,成了寡妇,还得带领一群老寡妇小寡妇去打辽兵还有一说白素贞白娘子也是她的弟子。
(5)、清代:居然有刻本小说讲祝英台殉情之后,被梨山老母救了起来,还教了一身法术,当了女剑仙什么的。
问题七:白素贞真的是黎山老母的徒弟吗 是有这一种说法,要不上天下地府无你敢拦,连观音都出手帮忙,因为她有一个好师傅
问题八:黎山老母到底是啥身份,连四大菩萨都对她这 四大菩萨视一切众生为佛,那会不恭敬。
又有谁见过菩萨对众生不恭敬的吗?!
问题九:黎山老母是是谁? 〓慈母宫源起:深坑 王军寮开基灵山无极慈母宫始建于民国九十年 ( 岁次辛巳年 ) 。台北县深坑乡民蔡贵德先生 ( 现任宫主 ) ,民国七十九年 ( 岁次庚午年 ) 原任职贸易外销行业,某晚於睡梦中,「骊山老母」和「太上道」忽然同时显化降灵其金尊圣像,镇座於家中神龛桌上。次日醒来后,因忙於工作,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然而奇妙的是每隔一、二星期,就会梦到同样梦境。直到三个月后,才向林老师请教此事。经林老师指点、辗转认识了位於台北永和的神佛雕刻师傅,於是向师傅陈述梦境里的两尊仙佛圣像、手持法宝、座姿等。师傅听后两眼闭合数秒,随即开口确定是两位神佛要来镇座府中。於是师傅按照显化圣像雕刻,并选定吉日时辰,开光点眼,奉请家中敬拜。
相传 樊梨花, 白素贞 都曾经师从于此人。
薛家将中
樊梨花 :樊元帅俗名樊梨花,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兄长樊龙、樊虎协助镇守。樊梨花自幼随骊山老母习艺,历时八载,道法高强。当艺成下山之际,骊山老母告之约:「 将嫁与大唐小将 薛丁山协助征西。」 与 花木兰 穆桂英 并称中国古代巾帼英雄。
梨山老母 女,鹤发童颜的老顽婆,住在云深不知处的桃花源,武功深不可测,精通天文地理、五行术数,行踪飘忽不定,胡搅蛮缠中却语带机锋,知道梨花的命运之劫,告知其父母十八岁前不得让她出门并为其完婚,方可化解灾难。
白蛇传 白娘子曾师从于梨山老母
白素贞是在 四川青城山下修练千年的白蛇,传说师从 梨山老母。中国古代民间传说《 白蛇传》中的女主人公。也称白娘子、白蛇。
传说 南宋绍兴年间,杭州有药店之王主管 许宣(或名 许仙)在 西湖与美丽女子白娘子及其使女青青(也称 小青、青鱼、青蛇) 邂逅相遇,同舟避雨,遂结为夫妻。
问题十:白素贞师傅是谁啊 是骊山老母一作“骊山姥”,或“黎山老母”。道教崇奉的女仙。《太平广记》 卷六十三引《集仙传》记其事。
许仙:白素贞呀白素贞,是黎山老母门中人,门中人 她精通岐黄,武艺更超群 转身不见是雕虫小技俩 少见多怪被惊吓失了魂
1 广宋遗民录序 翻译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古之人学焉而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而况当沧海横流[2],风雨如晦之日乎[3]?于此之时,其随世以就功名者固不足道,而亦岂列一二少知自好之士,然且改行于中道[4],而失身于暮年。于是士之求其友也益难。而或一方不可得,则求之数千里之外;令之不可得,则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苟有一言一行之有合于吾者,从而追幕之,思为之传其姓氏而笔之书。呜呼,其心良亦苦矣!
吴江朱君明德[5],与仆同郡人,相去不过百余里,而未尝一面。今朱君之年六十有二矣,而仆又过之五龄,一在寒江荒草之滨,一在绝障重关之外[6],而皆患乎无朋。朱君乃采辑旧闻,得程克勤所为《宋遗民录》而广之[7],至四百余人,以书来问序于余,殆所谓一方不得其人,而求之数千里之外者也,其于宋之遗民,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尽举而笔之书,所谓今人不可得,而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者也。
余既尠闻[8],且耄矣[9],不能为之订正,然而窃有疑焉:自生民以来,所尊莫如孔子,而《论语》、《礼记》皆出于孔氏之传,然而互乡之童子,不保其往也[10];伯高之赴,所知而已[11];孟懿子、叶公之徒,问答而已[12];食于少施氏而饱,取其一节而已[13]。今诸系姓氏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岂无一日之交而不终其节者乎!或邂逅相遇而道不同者乎?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然而朱君犹且眷眷于诸人,而并号之为遗民,夫亦以求友之难而托思于此欤?庄生有言:“子不闻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14]。”余尝游览于山之东西、河之南北二十余年,而其人益以不似。及问之大江以南,昔时所称魁梧丈夫者,亦且改形换骨,学为不似之人;而朱君乃为此书,以存人类于天下,若朱君者,将不得为遗民矣乎?因书以答之。吾老矣,将以训后之人,冀人道之犹未绝也。
注释:
[1]“子曰”三句:子,指孔子。语见《论语·学而》。[2]沧海横流:大海之水到处泛滥,喻社会动荡不安。《谷梁传序》:“孔子睹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3]风雨如晦:喻暗无天日的时代。语见《诗经·郑风·风雨》。[4]改行于中道:指中途变节。[5]吴江:今江苏吴江县。朱明德:字不远,少时,治经义之学。明亡后隐居,作《广东遗民录》以见志。[6]绝障重关:指边远险阻地区。时顾炎武居住在陕西省华阴县友人王宏撰山斋。[7]程克勤:即程敏政,字克勤,安徽休宁人。明成化进士。孝宗时官至礼部右侍郎。著有《新安文献志》、《宋遗民录》、《篁墩集》及《明文衡》等。《宋遗民录》:十五卷。主要记录南宋遗民王炎午、谢翱等十一人的事迹和遗文,以及后人追挽的诗文。[8]尠闻:寡闻。尠,同“鲜”。[9]耄(mào)年纪很大。《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10]“然而”二句:《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互乡,地名。意谓孔子见互乡童子,只是赞许他当时的上进心,而不去计较他的过去。[11]“伯高之赴”二句:《礼记·檀弓上》:“伯高死于卫,赴于孔子。孔子曰:‘吾恶乎哭诸?兄弟,吾哭诸庙;父之友,吾哭诸庙门之外;师,吾哭诸寝;朋友,吾哭诸寝门之外;所知,吾哭诸野。于野则已疏,于寝则已重。’”赴,即“讣”。句谓孔子只是与伯高相识。[12]“孟懿子”二句:孟懿子,姓仲孙,名何忌,谥懿。《论语· 为政》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叶公:沈诸梁,字子高,叶县尹。《论语·子路》载:“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13]“食于少施氏”二句:《礼记·杂记下》:“孔子曰:‘吾食于少施氏而饱,少施氏食我以礼。’”一节,指“食我以礼”。[14]“庄生有言”八句:庄生,指庄周。引文见《庄子·徐无鬼》。似人:指似乡里人。
本篇选自《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二。明代程敏政著有《宋遗民录》一书,朱明德又从而扩充为《广宋遗民录》,并请顾炎武为序。时在清康熙十八年(1679),顾炎武六十七岁。文中借为宋代遗民录作序的机会,巧妙地借题发挥,一面感叹坚持民族气节的知音难得,一面又对遗民中的变节分子作了辛辣的嘲讽。文章写得委婉含蓄,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愤激之情,寄托了作者无穷的感慨。
2 急求 广宋遗民录序 翻译一、译文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访,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古人学习如有所心得,未曾不寻求相同志气的人,何况在社会物欲横流,风雨如晦的时候啊!在这时候,那些随世道变化而(向新朝)成就功名的人本来不值得称道,然而怎会没有一两位略微知道洁身自爱的士人,但是(他们)又在中途改变了德行,在晚年丧失了气节。
因此士人找到朋友就更难了。有时一处得不到合适的人,那就在几千里之外寻求;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感慨想象依托于千年以上的人。
如果有言行完全适合自己心意的人,就追随仰慕他,考虑替他树碑立传。唉!其用心也是良苦的啊!吴江朱先生明德,跟我同乡,相距不过百余里,但没有见过一面。
如今朱先生年龄六十二岁了,而我又大他五岁,一个人在寒江荒草之滨,一个人在绝障重关之外,都忧虑没有朋友。朱先生于是采辑旧闻,得到程克勤的《宋遗民录》并充实了它,以至到四百多人。
拿书来向我索序,大概就是所谓一处得不到合适的人,那就从几千里之外寻求吧。他对宋时遗民,(如果)有言行或姓氏留在一二本名人文集的人,全部列举并写在书中,大概就是所谓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去感慨想象于千年以上的人吧。
我既缺少学识,又年老体迈,不能替他订正。虽然如此,但是私下存有疑问。
现在少数在一二本名人文集中留下姓名的人,难道没有只是短时相识而不能使节操保全不变的人吗?或者偶然遇见但并不志同道合的人吗?所以那样的人未必都值得记述啊。虽然如此,但朱先生对于这些人尚且恋恋不舍,都称他们作遗民,这也是因为求友很难因而在这上面寄托怀想吗?庄子有话:“你没听说过越国被流放的人吗?离开本土几天,见到他所了解的人就高兴;离开本土十天一个月,见到本国人就高兴;到一周年后,见到像人的人就高兴。”
我曾经游览太行山以东以西地方、黄河以南以北地方二十多年,而那些人越发不像人样了。等问到大江以南,过去人们所称道的某些(有志反清的明代遗民)伟大壮士,却也改变装束和品质,丧失气节,学作没有人性的人了。
而朱先生却写了这样的书,以便在天地间保存人的节操。像朱先生这样的人,将不会成为遗民了吧?(意思是朱君与那些归顺清朝的遗民不同)于是写这篇序来答复朱君。
我老了,希望能教导后辈人,希望敦品行、重节义的为人之道还不至于灭绝啊。二、原文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之人学焉而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
而况当沧海横流,风雨如晦之日乎?于此之时,其随世以就功名者固不足道,而亦岂列一二少知自好之士,然且改行于中道,而失身于暮年。于是士之求其友也益难。
而或一方不可得,则求之数千里之外;令之不可得,则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苟有一言一行之有合于吾者,从而追幕之,思为之传其姓氏而笔之书。
呜呼,其心良亦苦矣!吴江朱君明德,与仆同郡人,相去不过百余里,而未尝一面。今朱君之年六十有二矣,而仆又过之五龄,一在寒江荒草之滨,一在绝障重关之外,而皆患乎无朋。
朱君乃采辑旧闻,得程克勤所为《宋遗民录》而广之,至四百余人,以书来问序于余,殆所谓一方不得其人,而求之数千里之外者也,其于宋之遗民,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尽举而笔之书,所谓今人不可得,而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者也。余既尠闻,且耄矣,不能为之订正,然而窃有疑焉:自生民以来,所尊莫如孔子,而《论语》、《礼记》皆出于孔氏之传,然而互乡之童子,不保其往也;伯高之赴,所知而已;孟懿子、叶公之徒,问答而已;食于少施氏而饱,取其一节而已。
今诸系姓氏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岂无一日之交而不终其节者乎!或邂逅相遇而道不同者乎?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然而朱君犹且眷眷于诸人,而并号之为遗民,夫亦以求友之难而托思于此欤?庄生有言:“子不闻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
余尝游览于山之东西、河之南北二十余年,而其人益以不似。及问之大江以南,昔时所称魁梧丈夫者,亦且改形换骨,学为不似之人;而朱君乃为此书,以存人类于天下,若朱君者,将不得为遗民矣乎?因书以答之。
吾老矣,将以训后之人,冀人道之犹未绝也。三、出处《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广宋遗民录》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广宋遗民录》序,该篇选自《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二。
明代程敏政著有《宋遗民录》一书,朱明德又从而扩充为《广宋遗民录》,并请顾炎武为序。时在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顾炎武六十七岁。
二、作品赏析文中借为宋代遗民录作序的机会,巧妙地借题发挥,一面感叹坚持民族气节的知音难得,一面又对遗民中的变节分子作了辛辣的嘲讽。文章写得委婉含蓄,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愤激之情,寄托了作者无穷的感慨。
三、作者简介顾炎武(1613- 1682)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
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
3 急求 广宋遗民录序 翻译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访,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古人学习如有所心得,未曾不寻求相同志气的人,何况在社会物欲横流,风雨如晦的时候啊!在这时候,那些随世道变化而(向新朝)成就功名的人本来不值得称道,然而怎会没有一两位略微知道洁身自爱的士人,但是(他们)又在中途改变了德行,在晚年丧失了气节。
因此士人找到朋友就更难了。有时一处得不到合适的人,那就在几千里之外寻求;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感慨想象依托于千年以上的人。
如果有言行完全适合自己心意的人,就追随仰慕他,考虑替他树碑立传。唉!其用心也是良苦的啊! 吴江朱先生明德,跟我同乡,相距不过百余里,但没有见过一面。
如今朱先生年龄六十二岁了,而我又大他五岁,一个人在寒江荒草之滨,一个人在绝障重关之外,都忧虑没有朋友。朱先生于是采辑旧闻,得到程克勤的《宋遗民录》并充实了它,以至到四百多人。
拿书来向我索序,大概就是所谓一处得不到合适的人,那就从几千里之外寻求吧。他对宋时遗民,(如果)有言行或姓氏留在一二本名人文集的人,全部列举并写在书中,大概就是所谓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去感慨想象于千年以上的人吧。
我既缺少学识,又年老体迈,不能替他订正。虽然如此,但是私下存有疑问。
现在少数在一二本名人文集中留下姓名的人,难道没有只是短时相识而不能使节操保全不变的人吗?或者偶然遇见但并不志同道合的人吗?所以那样的人未必都值得记述啊。虽然如此,但朱先生对于这些人尚且恋恋不舍,都称他们作遗民,这也是因为求友很难因而在这上面寄托怀想吗?庄子有话:“你没听说过越国被流放的人吗?离开本土几天,见到他所了解的人就高兴;离开本土十天一个月,见到本国人就高兴;到一周年后,见到像人的人就高兴。”
我曾经游览太行山以东以西地方、黄河以南以北地方二十多年,而那些人越发不像人样了。等问到大江以南,过去人们所称道的某些(有志反清的明代遗民)伟大壮士,却也改变装束和品质,丧失气节,学作没有人性的人了。
而朱先生却写了这样的书,以便在天地间保存人的节操。像朱先生这样的人,将不会成为遗民了吧?(意思是朱君与那些归顺清朝的遗民不同)于是写这篇序来答复朱君。
我老了,希望能教导后辈人,希望敦品行、重节义的为人之道还不至于灭绝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