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点都没有!徐志摩一生追求爱情,问张幼仪要自由,张幼仪一个从来没有自由的弱女子,让人寒心。徐志摩的渣事大家都知道,打胎,离婚,夺同门之妻,不管孩子等等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人生,从小衣食无忧,长大后崇尚自由,一生无所羁绊,我总觉得他是一个没有长大却有文化的孩子,还是那种自私不懂事的孩子,他怎么可能对张幼仪会有亏欠?
当张幼仪听到徐志摩在欧洲穷追林徽因,自己赶紧赶到欧洲想看住丈夫。徐志摩也直接告诉张自己爱上林了,但是,徐志摩和张的孩子就是这段时间怀孕的,也就是说, 这个男人告诉你自己爱上别人了,但是还要跟你做爱。你认为会有愧怍感吗?我觉得张幼仪和徐志摩离婚之后不存在后悔的说法,因为她和徐志摩的婚姻本来就是因为家中的老人的政治联姻,两份人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感情。
千里快鹏飞,独憾翳云悲失路;一朝惊鹤化,我怜弱息去招魂。考史诗所载,沉湘捉月,文人横死,各有伤心,尔本超然,岂期邂逅罡风,亦遭惨劫;自襁褓以来,求学从师,夫母保持,最怜独子,母今逝矣,忍使凄凉老父,重赋招魂。
多少前尘成噩梦 五载哀欢匆匆永诀 天道复奚论 欲死未能因母老;万千别恨向谁言 一身愁病渺渺离魂 人间应不久 遗文编就答君心 。大家看看上面的三幅挽联,应该清楚各是谁写的,不过到最后,陆小曼也没有编出徐志摩的遗文。
徐志摩(1896-1931年),初名�森,谱名章�,后改名志摩,历任北京大学、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授。历任《晨报副镌文学刊》、《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
他著作颇丰,一生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散文集4部,小说集1部,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其诗文多发表在《友声》(杭州一中校刊)、《努力周报》、《改造月刊》、《晨报副镌文学刊》、《语丝周刊》、《南开月刊》、《小说月报》、《时事新报·学灯》、《现代评论》、《新月月刊》、《独立评论》、《人间世月刊》等杂志上。
徐志摩12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一个富商家庭。硖石镇传说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游览到此而取的地名。此地风光秀丽,文化昌盛,经济发达。父亲徐申如,是商会会长;母亲钱氏。
1900年,4岁。入家塾读书。从师孙荫轩。徐志摩自幼聪明超侪,断定行程远大。
1901年,5岁。读家塾。复从师查桐珍。
1907年,11岁。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仲梧。
1909年,13岁。冬,毕业于硖石开智学堂。屡次从师,古文基石坚固,奠定基础。
1910年,14岁。春,入杭州府中学读书,成绩居榜首,任级长。任课教师有张献之、刘子庚、陈柏园、马保罗、钟郁云;同学有董任坚、郁达夫、姜立夫、郑午昌。
1912年,16岁。秋,革命事起,杭州府中学停办,休学在家,俟机复办。
1913年,17岁。7月,杭州府中学复办,改名为杭州第一中学,复入校读书。并在校刊《友声》第1期,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
1914年,18岁。5月,在《友声》第2期上发表《镭锭与地球之历史》,对天文产生浓厚兴趣。
1915年,19岁。夏,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暑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10月29日,与张幼仪结婚。
1916年,20岁。春,肄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秋,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的预科学习。
1917年,21岁。秋,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他转入北京大学法科学习。
1918年,22岁。6月,从师梁启超;7月,离开北京大学;8月,从上海启行赴美留学;9月,入美国克拉克大学社会学系学习。
1919年,23岁。6月,毕业于克拉克大学,得一等荣誉奖;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政治。
1920年,24岁。9月,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与文学家威尔斯交往最密,开始对文学产生极大兴趣。冬,张幼仪到伦敦。
1921年,25岁。是年,在英国认识狄更生、林徽因。春,经狄更生介绍,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
4月15日,发表论文《爱因斯坦相对论》(《改造》第3卷第8期);6月15日,发表论文《罗素游俄记书后》和《评韦尔斯之游俄记》(《改造》第3卷第10期)。秋,送张幼仪赴德求学,居柏林。即返伦敦。
1922年,26岁。1月31日,徐志摩最早译作《葛露水》。3月,在德国与张幼仪离婚。7月,在伦敦会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并与她交谈苏联文学和近几年中国文艺运动的趋向。交谈中她给徐志摩留下深刻的印象。10月15日,从英国返回中国。12月17日,发表诗《归国杂题(马赛)》(《努力周报》第33期);12月24日,发表诗《归国杂题(地中海)》(《努力周报》第34期)。
1923年,27岁。1月9日,年仅34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逝世,徐志摩作诗《哀曼殊斐儿》(《努力周报》第44期);1月28日,发表论文《就使打破了头,也还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以及发表诗《北方的冬天是冬天》和《希望的埋葬》(《努力周报》第39期)。2月4日,发表诗《情死》(《努力周报》第40期)。3月10日,发表诗《听槐阁之讷乐剧》(《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8号);3月12日,发表诗《康桥再会罢》(《时事新报·学灯》5卷3册11号)。4月28日,发表《泰山日出》(《南开半月刊》第1期)。5月,译作《涡提孩》(戈塞著),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10日,发表《曼殊裴儿》及译作《一个理想的家庭》(《小说月报》14卷5期)。
1924年,28岁。是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在北京与陆小曼相识。徐志摩居松坡图书馆。(逝世后将藏书全部捐赠松坡图书馆)。4月12日,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到上海,徐志摩代表北方学界前往欢迎,并担任翻译工作;泰戈尔登台演说由林徽因搀扶。4月23日,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到达北京,在去京途中,泰戈尔在南京和济南演讲,均由徐志摩负责翻译。5月8日,为庆祝泰戈尔64岁生日,演出泰戈尔的戏剧《契忒拉》,林徽因扮演公主契忒拉,徐志摩扮演爱神。6月,随泰戈尔赴日。12月1日,发表波特莱尔的译诗《死尸》(《语丝》第3期)。
1925年,29岁。1月17日,发表诗《雪花的快乐》(《现代评论》1卷6期)。3月10日,出国,经苏联抵德国,随后旅行意大利、法国等,遍谒名人坟墓。8月,回国。9月,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由中华书局出版(1928年新月书店再版),此书确立徐志摩在中国新诗坛上的显赫位置。10月1日,任《晨报》副刊编辑。
1926年,30岁。是年,应光华大学聘请,担任翻译、英文小说派别等课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4月1日,《晨报》副刊《诗镌》创刊,任主编。6月,第一部散文集《落叶》由北新书局出版。10月3日,与陆小曼结婚。年底到上海。
1927年,31岁。4月,译作集《英国曼殊斐儿小说集》由北新书局出版。春,与胡适、邵洵美、潘光旦、闻一多、余上沅等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派成员的著作,也出版过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6月,译作《赣第德》(〔法〕凡尔泰)由北新书局出版。8月,译作《玛丽玛丽》(〔英〕占姆士司芬;与沈性仁合译)和第三部散文集《巴黎的鳞爪》均由新月书店出版。9月,第二部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10月10日,发表《柴霍甫的零简—给高尔基》(《小说月报》17卷10号)。冬,筹办《新月》月刊,拟任主编。
1928年,32岁。是年,仍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授课。月10日,徐志摩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编辑《新月》月刊。在创刊号上,徐志摩发表《新月的态度》。后期主要由胡适、梁实秋、罗隆基、叶公超等参加主编。4月10日,发表与陆小曼合著的五幕剧《卞昆冈》(《新月》月刊1卷2期);5月10日,发表《卞昆冈》(续)(《新月》月刊1卷3期)。秋,出国,经印度至英国,年底返回。第二部散文集《自剖》由新月书店出版。
1929年,33岁。
上半年,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英文系任教。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授之职,应中华书局之聘,兼任中华书局编辑之职。1月19日,梁启超在北平逝世,徐志摩积极参加梁启超的悼念活动。12月,徐志摩主编的“新文学丛书”开始出版。
1930年,34岁。上半年,仍在上海光华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授,并任中英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兼中华书局和大东书局的编辑。4月,小说集《轮盘》由中华书局出版。5月,在上海主持召开“笔会”的“中国分会”筹备会,有胡适、蔡元培等人参加。冬,光华大学闹风潮,徐志摩就离开了光华大学。
1931年,35岁。1月,《诗刊》创刊,任主编。2月,应胡适邀请,辞去南京中央大学之职,到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授,并兼任北京女子大学教授。3月,当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8月,第三部诗集《猛虎集》由新月书店出版。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去北京,途中遇雾,触济南附近的开山,机坠身亡,终年35岁。
徐志摩逝世后,11月27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徐志摩遗作《秋》(第四部散文集)。翌年7月,新月书店出版徐志摩遗作《云游》(第四部诗集)。徐志摩、陆小曼合著的《爱眉小札》(收有信札、日记等),于1936年3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为悼念“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诗人”,《新月》月刊第4卷第1期、第5期和《诗刊》第4卷出特大号定名为《志摩纪念号》专刊。计有陆小曼、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杨振声、韩湘君、方令孺、储安平、何家槐、赵景深、张若谷、陈梦家、方玮德、梁镇、朱湘、程鼎鑫、虞岫云、陆费逵、舒新城等发表悼念文章、哀辞挽联,继后还出版了徐志摩文选、评传以及专著等,以不同方式纪念“新月派”人物徐志摩。
挽志摩
考史诗所载,沈湘捉月,文人横死,各有伤心,尔本超然,岂期邂逅罡风,亦遭惨劫;
自襁褓以来,求学从师,夫妇保持,最怜独子,母今逝矣,忍使凄凉老父,重赋招魂。
[简注]志摩:徐志摩。申如之子。见“赠徐志摩联”注。 史诗:此指叙述诗人传说的史事。
沈湘:指战国时楚三闾大夫屈原自沉汨罗江而死的事。沈,同“沉”,湘,湘水。指汨罗江。
捉月:指唐大诗人李白在安徽采石矶头跳入江中而死之事。横死:指自杀、被害或意外灾祸而死。此指志摩飞机失事而死。 超然:指离开人世。 邂逅:没有约会而遇到。
罡风:自天上来的风险。罡,天罡星,即北斗星。风,天风。 襁褓:背负小儿的背带或布兜。保持:保护扶持。
招魂:召唤死者的灵魂。屈原作《招魂》,他深痛楚怀王之客死而招其魂。汉王逸认为《招魂》篇为战国楚宋玉作,招屈原之魂。
联语乃父挽子,字字血,声声泪,哀情并茂,读来令人肝肠寸断。见《古今名人挽联选注》
左宗棠挽曾国藩:“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李鸿章挽曾国藩:“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左宗棠为陶澍撰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郑孝胥挽张勋:“使我早识公,救败岂无术;犹当歌正气,坐得桑榆日。”
张勋死,王雨辰挽说:“江西只有两个人:不幸李烈钧败亡!更不幸这位大帅死亡矣!这怎么得了啊;在下要问一椿事:是从前清朝好呢?到还是活在民国好呢?咦恐怕难说吧?”
赵尔巽在清朝即有人望,国变后他出任编撰《清史稿》的总裁,开始以史家眼光看待时局。张勋死,他写挽联:“英雄成败皆千古,师友交期尽九原。”
章太炎挽孙中山:“孙郎使天下三分,当魏德初萌,江表岂曾忘袭许?南国是吾家旧物,怨灵修浩荡,武关无故入盟秦!”
杨度挽孙中山:“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全世界能全我;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陈炯明挽孙中山:“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章太炎挽孙中山:“举国尽苏联,赤化不如陈独秀;满朝皆义子,碧云应继魏忠贤。”
李大钊挽孙中山:“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诞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于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陈炯明之死,吴稚晖挽以联曰:“一身外竟能无长物,青史流传,足见英雄有价;十年前所索悔过书,黄泉送达,定邀师弟如初。”
朱执信不幸遇害,孙中山闻讯极为悲痛,“如失左右手”。陈独秀在挽联中称誉说:“失一执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
于右任写陈其美诗:“十年薪胆余亡命,百战河山吊国殇。霸气江东久零落,英雄事业自堂堂。”
1916年10月31日,黄兴在上海病逝,蔡锷在日本接到噩耗,致挽联说:“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公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梁启超挽康有为联:“祝宗祈死,两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国陆沉鱼烂之残;西狩获麟,微言遂绝,正恐天之将丧,不仅动吾党山颓木坏之悲。”
蔡元培挽梁启超:“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
陈少白挽梁启超:“五就岂徒然,公论定当怜此志;万言可立待,天才端不为常师。”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挽子联:“考史诗所载,沈湘捉月,文人横死,各有伤心,尔本超然,岂期邂逅罡风,亦遭惨劫;自襁褓以来,求学从师,夫妇保持,最怜独子,母今逝矣,忍使凄凉老父,重赋招魂。”
王国维遗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
陈寅恪挽王国维联:“十七年家国久魂消,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造命倍伤神。”
赵元任挽刘半农联:“十载唱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厚黑教主李宗吾去世后,任瑞如先生挽联说:“教主归冥府,继续阐扬厚黑,使一般孤魂夜鬼,早得升官发财门径;先生辞凡尘,不再讽刺社会,让那些污吏劣绅,做出狼心狗肺事情。”
李坚白挽李宗吾说:“寓讽刺于厚黑,仙佛心肠,与千正言先后辉映;致精力乎著述,贤哲品学,拟廿四史今古齐名。”
蔡元培挽鲁迅联:“著作最谨严,岂惟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1942年陈独秀去世,陈铭枢挽曰:“谤积丘山,志吞江海,下开百劫,世负斯人!”
蒋介石挽胡适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路翎死后,牛汉挽联:“天下之大事业多艰奈何容不下路翎忠贞之辈;文艺多艰人才多难且问为什么左痞庙堂不衰。”
冯友兰挽梁漱溟:“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启功挽梁漱溟:“绍先德不朽芳徽,初无意,作之君作之师,甘心自附独行传;愍众生多般苦谛,任有时,呼为牛呼为马,辣手唯留兼爱篇。”
陈独秀对朱执信的去世,有挽联曰:“失一执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
1925年孙文如愿所偿的病逝于北京,章太炎先生遥寄的一副挽联:
举国尽苏联,赤化不如陈独秀
满朝皆义子,碧云应继魏忠贤
1942年5月,陈独秀在四川一个不通公路的闭塞山村(今重庆的江津市五举乡石墙村)寂寞而死。笔者十多年前曾考察过陈独秀晚年行踪和他的死,搜集到时人拟的三副挽联或哀词。陈独秀病势沉重之际,他的老友高语罕预挽一联:
�
喋喋毁誉难凭!大道莫容,论定尚需十世后!
哀哀蜀洛谁悟?彗星既陨,再生已是百年迟!
�
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时高足已成名教授的陈锺凡从报纸上看到陈锺凡从报上看到陈独秀辞世的消息后,悲从中来,立即写了一首哀词:
�
生不遭当世骂,不能开一代风气之先声;
死不为天下惜,不足见确尔不拨之坚贞。
生死嚼然斯何人,怀甯仲甫陈先生。
先生之学关世运,先生之志济群生;
斯世斯民方梦,先生肆意其孤行。
孤行长往何所图?口以杜、身以诛,穷坚志壮终不渝!
(我所据版本与论文集中引录小有不同)
�
最出人意料的是与陈独秀没有多少交往的陈铭枢也拟了一副挽联:
�
言皆断制,行绝诡随。横览九洲,公真健者!
谤积丘山,志吞江海。下开百劫,世负斯人!
看这篇文章
拼爹有多重要?
看看林徽因为什么嫁给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就知道。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实业家,担任硖石商会总理、会长、主席近二十年,蜚声浙江。
客观地说,两位父亲即便名望和成就有差异,但都是那个年代的佼佼者,分别教育出了当年最著名的子女——梁家九个孩子,三位院士;徐志摩是独子,近现代最著名的诗人,两位父亲都有不寻常的成就。
只是,高手自有高手的较量,高层次的“拼爹”,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梁启超
第一拼:财富。
这两位都是富爸爸。
梁启超收入丰厚,他曾经在给大女儿梁思顺的信中说:“吾若稍自贬损,月入万金不难。”
万金是什么概念?当时一般职员或工人的月收入是8元左右,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时月薪就是8元,所以,月入万元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这些钱是怎么挣的呢?
梁启超当时的收入渠道包括:第一,任职,1925年任清华国学院教授时月薪400元,任政府官员收入会更高一点;第二,稿酬,他的书多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稿费和版税都是最高级别;第三,各种演讲和讲课费;第四,股票和投资,他是天津中原公司的股东,也曾往其他企业投资。
这样的经济基础,让他能够支持梁思成、林徽因去美国留学,尤其,林徽因在父亲林长民去世后断了经济来源,一度打算回国谋生或者在美国打工挣学费,梁启超坚决不允许,他在信中说:“学费不成问题,就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
他动用股票利息支持她继续求学,并且鼓励她“度过苦境,鼓起勇气,替中国艺术界做点贡献”。
如果你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姑娘,会不会爱戴这样的长辈?
而徐申如,他拥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型钱庄,极具商业眼光。
当初建造沪杭铁路,很多人害怕大量征用农田拆毁房屋和坟墓,会破坏当地风水,他却坚持“人利于行,货畅其流”,积极游说当地士绅,筹集资金奔走规划,最终促成了沪杭铁路行经硖石贯通海宁,为当地创造了巨大商机,他自己被称为“硖石首富”。
首富,不是首付喔,想象一下,经济发达地区最富有的企业家的样子,徐老爸的形象跃然纸上了吧?
Duang,在经济基础方面,两位父亲基本平手。
客观地说,幼年能够成长在丰裕的环境中,确实是子女的幸运。
梁启超和二夫人与两个幼子
第二拼:夫妻关系。
不是有句话,“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爸爸爱妈妈”吗?
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的核心啊,不过,两位爸爸处理家庭关系,方式完全不同。
梁启超有两位夫人,原配李蕙仙出身名门,是礼部尚书的堂妹,她是梁思顺、梁思成、梁思庄的母亲,儿女们称她“妈妈”;第二位夫人王桂荃是李蕙仙的陪嫁丫鬟,18岁在李蕙仙的安排下嫁给梁启超,儿女们叫她“娘”,她是梁思永、梁思忠、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的生母。
在旧时代,两位夫人出身不同,地位自然有差异,处理不好太容易结怨,但我们的梁大师自有分寸。
他在给李蕙仙的信中大赞,俩人“美满姻缘,百年恩爱”;每次外出,都要给李夫人买礼物,他还十分有把握地通过大女儿梁思顺传情“汝母所欲得之物,总不外恰克图火锅,淹菜坛子,黄铜烟袋之类,吾与汝母相处二十年,宁不深知耶”;只要在家居住,就会和李蕙仙夜间长聊;还经常炫耀自己的普通话是李夫人教的。
懂你的喜好知道你的好,李夫人怎么会不幸福呢?
对二夫人王桂荃,梁启超用了“依赖”这个词。
他出远门经常带王桂荃一同前往,护国战争期间王桂荃不在,他自己开玩笑“几乎天天思念‘王姨’”;他晚年身体不好,王桂荃精心照料;在日本期间教王桂荃日语,她学得飞快,一度成为全家人的翻译。
了解你的付出离不开你,王夫人怎么能不感动呢?
所以,王夫人在复杂的家庭关系中善良隐忍,李夫人去世后,她对所有子女一视同仁,梁家子女由衷爱她。
认同、陪伴、赞美,夫妻相处之道不过如此,爸爸做得好,妈妈应得好,夫妻关系和睦美满,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只是,对于旧时代多妻多子的男人,梁启超太难得。
而徐志摩的父母,是传统旧式夫妻,很少有资料提起俩人关系怎样,但是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回忆,嫁到徐家之后,她绝大多数时间都在闺房里陪婆婆绣花,可以推想,徐申如和妻子的互动肯定不如梁启超恩爱有趣。
在夫妻关系的亲密度上,梁爸爸应该更胜一筹。
林徽因、梁思成、长女梁再冰以及王桂荃
第三拼:教育和见识
东方的父亲,很容易在子女日常教育中缺席,不是“管”得过度,就是根本“管”不住孩子,可梁启超管得全面又得法。
梁启超的外孙女吴荔明在《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这本书里写道:“(童年)他是孩子们的慈父和朋友,他注意引导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又十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因材施教。他对每个孩子的前途都有周到的考虑和安排,却不强求他们一定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办。”
他给5个同时在海外求学的子女写了大量信件,叫他们“大宝贝思顺”、“小宝贝庄庄”、“好乖乖”、“对岸的一大群孩子们”,这种没大没小的亲热,当代的很多爸爸也做不到。
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梁式教育”的受益人。
梁启超和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挚友,俩人早想结成儿女亲家,但是梁启超并不想按照传统婚俗行事,他明确告诉当时才18岁的梁思成和15岁的林徽因:尽管两位父亲都赞同这门亲事,但最后还是得由他们自己作决定。
对尚未形成独立判断的子女,父亲有观点的建议,有原则的放手,是极其难得的支撑。
林徽因自己就很认同这种门当户对,她尊重两位父亲的意见,觉得家庭背景一致、志趣一致会让彼此更加理解,感情更加坚实,而梁思成优秀的学业、敏锐的思维、多才多艺的幽默感,和心胸坦荡的趣味,都来自独特的“梁家教育”,都是林徽因特别喜欢和欣赏的,梁家和乐的氛围也是她自己的原生家庭所不具备,她有什么理由不选择一个朝气蓬勃的翩翩少年,而去徐志摩的旧式婚姻里趟一滩浑水呢?
梁林俩人婚后,梁启超甚至为他们周到考虑了蜜月安排和回国计划,他鼓励他们对欧洲来一次文化考察之旅,看瑞士的天然之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绘画和建筑,北欧的市政布局,这样具体的建议,来源于梁启超本人的博学和眼界,他对欧洲文化和市政建设都充满兴趣。
父亲心中有丘壑,子女眼前更容易见到山川,而不是局限在短浅的三五步路七八个人。
徐志摩的家庭虽然富有,但几代人都没有功名,和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难以匹敌,他的求学过程充满了父亲徐申如的期望和宠爱。
可是,正如中国当时大多数父亲一样,徐申如并不知道应该给儿子怎样具体的教育意见,他送儿子去一所又一所最好的学校:杭州一中、北京大学、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尽自己所能提供最好的条件,但最根本的出发点还是取得功名光宗耀祖,和今天那些期盼子女考重点大学的父亲没有太大区别。
在徐申如的商人思维中,徐志摩的婚姻同样是家庭利益的延展。
徐志摩与张幼仪
所以,他毫不犹豫的让儿子娶从未见过面的张幼仪为妻,因为张家显赫,兄弟中有中国银行副总经理、冯国璋总统府秘书长、中国蔬菜公司总经理等等,和这样的家庭联姻,不仅有助于提高徐家地位,而且张家兄弟们的声望和社会影响对于徐家未来发展产业大有助益。
真的如此吗?徐申如最爱的儿子娶了自己完全不爱的女人,会有多幸福呢?
有时候,那些短期看上去最划算的买卖,都是一些长远蚀本的生意。
徐志摩34岁英年早逝,徐申如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挽联让人流泪:
考史诗所载,沉湘捉月,文人横死,各有伤心,尔本超然,岂期邂逅罡风,亦遭惨劫;
自襁褓以来,求学从师,夫妇保持,最怜独子,母今逝矣,忍使凄凉老父,重赋招魂?
每一位父亲,无论对错,无论是否被子女理解,都尽了自己为人父的最大心力,这一轮的比较,徐爸爸即便不如梁爸爸,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好父亲。
徐申如
所有的时代都拼爹,但拼的绝不仅是财富。
所有的时代都有富二代,但富的绝不止是金钱。
梁启超是反对徐志摩陆小曼婚姻的。
1926年北京北海公园进行了一场人们议论了很久的婚事。新郎徐志摩,新娘陆小曼早已成了舆论的中心,婚礼上,徐志摩老师梁启超的祝词使得在场的所有人,除了他自己之外,都感到难堪。
他不仅没有讲吉祥话,反而对新郎、新娘痛斥,切责他们不该把婚姻当成儿戏,最后说道:“祝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事后梁启超写信给他的女儿梁令娴,说道:“我昨天做了一件极不愿意做的事,就是去替徐志摩证婚。他的新妇是王赓的夫人。与志摩爱上才和王赓离婚,实在是不道德之极。志摩找到这样一个人做伴侣,怕将来痛苦会接踵而来。所以不惜声色俱厉地予以当头棒喝,盼能有所觉悟,免得将来把志摩弄死。我在结婚礼堂上大大地予以教训,新人及满堂宾客无不失色,此恐为中外古今未闻之婚礼也。”
陆小曼是北京城里有名的交际花,她的父亲陆定原是财政部的赋税司司长,后来弃政从商,出任震华银行总经理,算得上是一位财神爷型的人物。陆家有的是钱,舍不得让宝贝女儿进学堂,便把需要的老师都请到家里,所以陆小曼虽然没有上过学,除中国文字颇具造诣外,英文、法文的口语笔译都流畅自然。在艺术方面,除写得一手绢秀的毛笔字外,国画、京戏、舞蹈样样都行。再加上她从小口齿伶俐,长得象个小仙女似的,便赢得了“绝代佳人”的美誉。
陆小曼的第一个丈夫就是梁启超信中提到的王赓,曾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西点军校。与陆小曼结婚的时候,正任教北京大学。婚后不久,两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便产生了差异。王赓办事认真负责,为准备授课经常埋头研究。陆小曼生性风流,三天两头到外头游乐。于是王赓认为陆小曼没有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也没有守住妇道人家的本份;陆小曼则认为王赓不够体贴,喝过洋墨水的的人还如此古板。
这时王赓留学美国时的好友,北京大学的同事徐志摩悄悄地介入进来。 陆小曼是江苏武进人,徐志摩是浙江硖石人,比王赓小一岁,比陆小曼大六岁。曾入北京大学、美国克拉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读书,生来绝顶聪明,后来拜在梁启超的门下。他的散文、新诗把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揉合在一起,深入浅出、华而不腻、媚而不俗。“五四”运动前夕,他提任《北京晨报》的副主编,后来又成立“新月书店”,发行《新月杂志》。在新文化运动中推波助澜,他成了追求时髦的人崇拜的偶像。徐志摩卓尔不群、兴趣广泛、风流潇洒。他早就有了结发妻子张嘉玲,但在欧洲留学期间拼命追求林徽音。这样的人自然是陆小曼喜爱的。 徐志摩是王赓的好朋友,渐渐地和陆小曼也就熟悉了。王赓一旦遇到事情多分不开身或是懒得出去的时候,便叫徐志摩陪着陆小曼外出游山玩水或钻进灯红酒绿的场合消遣。那时,徐志摩正处在失恋阶段,他拚命追求的林徽音瞧不起他,和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结婚了。于是便把满腹的柔情转移到陆小曼身上。恰好王赓受聘赴哈尔滨提任警察局长,陆小曼空闺独守、芳心寂寞。陆、徐二人就越粘越紧。
从传统道德讲,徐志摩追求陆小曼,算是对结发妻子张嘉玲不忠,对朋友王赓不义。然而徐志摩向来是随兴而为、不拘绳墨,一旦“邂逅赏心,相倾怀抱”,就顾不了身外之事了。陆家和徐家都认为他们是不孝子女,是丑闻,极力阻止。徐志摩、陆小曼认为:“真爱不是罪恶,在必需时未尝不可以付出生命的代价来争取,与烈士殉国、教徒殉道,同是一理。”
左宗棠挽曾国藩:“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李鸿章挽曾国藩:“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左宗棠为陶澍撰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郑孝胥挽张勋:“使我早识公,救败岂无术;犹当歌正气,坐得桑榆日。”
张勋死,王雨辰挽说:“江西只有两个人:不幸李烈钧败亡!更不幸这位大帅死亡矣!这怎么得了啊;在下要问一椿事:是从前清朝好呢?到还是活在民国好呢?咦恐怕难说吧?”
赵尔巽在清朝即有人望,国变后他出任编撰《清史稿》的总裁,开始以史家眼光看待时局。张勋死,他写挽联:“英雄成败皆千古,师友交期尽九原。”
章太炎挽孙中山:“孙郎使天下三分,当魏德初萌,江表岂曾忘袭许?南国是吾家旧物,怨灵修浩荡,武关无故入盟秦!”
杨度挽孙中山:“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全世界能全我;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陈炯明挽孙中山:“惟英雄能活人杀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章太炎挽孙中山:“举国尽苏联,赤化不如陈独秀;满朝皆义子,碧云应继魏忠贤。”
李大钊挽孙中山:“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诞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于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陈炯明之死,吴稚晖挽以联曰:“一身外竟能无长物,青史流传,足见英雄有价;十年前所索悔过书,黄泉送达,定邀师弟如初。”
朱执信不幸遇害,孙中山闻讯极为悲痛,“如失左右手”。陈独秀在挽联中称誉说:“失一执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
于右任写陈其美诗:“十年薪胆余亡命,百战河山吊国殇。霸气江东久零落,英雄事业自堂堂。”
1916年10月31日,黄兴在上海病逝,蔡锷在日本接到噩耗,致挽联说:“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公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梁启超挽康有为联:“祝宗祈死,两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国陆沉鱼烂之残;西狩获麟,微言遂绝,正恐天之将丧,不仅动吾党山颓木坏之悲。”
蔡元培挽梁启超:“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
陈少白挽梁启超:“五就岂徒然,公论定当怜此志;万言可立待,天才端不为常师。”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挽子联:“考史诗所载,沈湘捉月,文人横死,各有伤心,尔本超然,岂期邂逅罡风,亦遭惨劫;自襁褓以来,求学从师,夫妇保持,最怜独子,母今逝矣,忍使凄凉老父,重赋招魂。”
王国维遗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
陈寅恪挽王国维联:“十七年家国久魂消,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造命倍伤神。”
赵元任挽刘半农联:“十载唱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厚黑教主李宗吾去世后,任瑞如先生挽联说:“教主归冥府,继续阐扬厚黑,使一般孤魂夜鬼,早得升官发财门径;先生辞凡尘,不再讽刺社会,让那些污吏劣绅,做出狼心狗肺事情。”
李坚白挽李宗吾说:“寓讽刺于厚黑,仙佛心肠,与千正言先后辉映;致精力乎著述,贤哲品学,拟廿四史今古齐名。”
蔡元培挽鲁迅联:“著作最谨严,岂惟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
1942年陈独秀去世,陈铭枢挽曰:“谤积丘山,志吞江海,下开百劫,世负斯人!”
蒋介石挽胡适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路翎死后,牛汉挽联:“天下之大事业多艰奈何容不下路翎忠贞之辈;文艺多艰人才多难且问为什么左痞庙堂不衰。”
冯友兰挽梁漱溟:“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启功挽梁漱溟:“绍先德不朽芳徽,初无意,作之君作之师,甘心自附独行传;愍众生多般苦谛,任有时,呼为牛呼为马,辣手唯留兼爱篇。”
陈独秀对朱执信的去世,有挽联曰:“失一执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
1925年孙文如愿所偿的病逝于北京,章太炎先生遥寄的一副挽联:
举国尽苏联,赤化不如陈独秀
满朝皆义子,碧云应继魏忠贤
1942年5月,陈独秀在四川一个不通公路的闭塞山村(今重庆的江津市五举乡石墙村)寂寞而死。笔者十多年前曾考察过陈独秀晚年行踪和他的死,搜集到时人拟的三副挽联或哀词。陈独秀病势沉重之际,他的老友高语罕预挽一联:
�
喋喋毁誉难凭!大道莫容,论定尚需十世后!
哀哀蜀洛谁悟?彗星既陨,再生已是百年迟!
�
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时高足已成名教授的陈锺凡从报纸上看到陈锺凡从报上看到陈独秀辞世的消息后,悲从中来,立即写了一首哀词:
�
生不遭当世骂,不能开一代风气之先声;
死不为天下惜,不足见确尔不拨之坚贞。
生死嚼然斯何人,怀甯仲甫陈先生。
先生之学关世运,先生之志济群生;
斯世斯民方梦,先生肆意其孤行。
孤行长往何所图?口以杜、身以诛,穷坚志壮终不渝!
(我所据版本与论文集中引录小有不同)
�
最出人意料的是与陈独秀没有多少交往的陈铭枢也拟了一副挽联:
�
言皆断制,行绝诡随。横览九洲,公真健者!
谤积丘山,志吞江海。下开百劫,世负斯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