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孩》中有很多吵架的场面,夫妻吵架是爱的表现吗?

《亲爱的小孩》中有很多吵架的场面,夫妻吵架是爱的表现吗?,第1张

我并不觉得夫妻吵架是爱的表现,反而是因为他们两个人没有办法能够好好的沟通,有一些事情没有办法能够解决,所以才会到这样的一个地步。任何一个吵架都是会伤害到双方的感情的,不管你们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是亲人或者是朋友都是一样的。所以这绝对不可能是爱的表现,只是因为你对某个人非常的生气,你受不了他的行为才会有这样的一个情况发生。

 

这部电视剧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人观看,就是因为有很多的人觉得这是一部非常贴近生活,反应现实的电视剧,因为在生活当中的确有很多的夫妻经常都在吵架,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甚至连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吵起来。说实话,这样的感情真的会让人觉得有一种窒息的感觉,但是这的确是大多数夫妻的常态。

 

其实夫妻之间发生问题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一点都不可怕,如果说两个人一辈子没有任何的争吵,我觉得也是不太现实的。是这件事情的重点就是在发生了问题之后,你们该如何去沟通?该如何去解决?如果是像电视剧当中这个样子,有一点点事情就闹得不可开交,那么迟早都会走向灭亡,婚姻是不可能会坚持的很长久的,因为吵着吵着感情就散了。

 

其实在这部电视剧当中,他们夫妻二人是从校服走向婚纱的这样的一个感觉,真的是让人觉得非常的羡慕,但是最终却还是走向了分开的命运,真的让人觉得非常的惋惜。在生活当中的确也有很多这样的事情,也希望我们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冷静下来,好好的去沟通,不然的话就可能会走向分手。这么多年的感情,如果轻易的分手了,真的会觉得非常的可惜的。

1。政治家陈独秀

陈独秀一生有三任妻子,第一任妻子和第二任妻子是姐妹。这段单恋一度引起轩然大波。虽然陈独秀和第二任妻子高君曼不顾流言蜚语走到了一起,但最终还是分道扬镳了。

陈独秀于1897年在他的家乡怀宁结婚。他的妻子是,是清军安庆前中尉高的女儿。

结婚后,夫妻俩起初相处得还不错。一方面,陈独秀对这段婚姻期望不高。另一方面,高小兰到了陈家后,坚持妇道,过着很简朴的生活,在村里很高贵。几年后,给陈家生了几个孩子。照理说,该是夫妻好好谈一谈的时候了,但陈独秀觉得两人的性格和思想差异已经到了难以弥合的地步:陈独秀是一个事业有成、远近闻名的年轻人,而高晓岚是个文盲。婚后,陈独秀多次劝她多学单词、语法、有趣的小说、好听的儿歌。偏偏高小兰对此不屑一顾,认为“无才便是德”,于是陈独秀渐渐失意。从此,即使在一起,也很少说话,成了陌生人。

就在陈与妻子的关系渐行渐远之际,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走进了陈独秀的生活。

据刘《飞翔与孤独:陈独秀弃世的悲剧》记载,高晓岚母亲去世后,其第二任妻子齐于1885年生下高君曼。高俊曼真名叫少数民族,也叫俊美,而陈独秀只有六岁。高俊曼和姐姐高小兰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她是她父母的掌上明珠。她从小娇生惯养,很少遭受挫折。她是由一位导师带教的,学识渊博,思想开放。她开朗、能干、自由、热情。她就读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她思想进步,见多识广,热爱文学。她特别喜欢看陈独秀在各种报纸上发表的作品,很佩服姐夫。

高俊曼身材高挑时尚,短发,明眸皓齿,微微一笑,处处展现出美丽与尊重的新面貌。在他们的交往中,陈独秀被妻子和妹妹的热情、新颖的思想和不凡的谈吐所激动,很快他们就觉得相见恨晚。

后来,高俊曼以各种理由寻找机会单独与陈独秀接触,或促膝谈心,或沿着小路散步,交流思想,热烈讨论。那时候陈独秀经常去图书馆做时事演讲,高俊曼也经常去图书馆看进步报纸或者听姐夫的演讲。

起初,他们两个没日没夜地讨论他们的学习。在传统伦理中,人们很难想象会发生什么。这种想法当然也包括遵守传统的高晓岚。

当两者难以割舍时,一个难题出现在封建家庭面前。两个意志坚强的反抗者的出现,使得最后的结果只有两个:毁灭或者杀戮。

对于两个因为家庭压力而决定随时离开对方的人来说,这种逐渐形成的感情是不可能消除的。陈的继父甚至扬言要“退休”,但陈独秀无意继承他的遗志,陈的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

四邻的传说是激烈的,陈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但是他们不在乎。

1909年底,陈独秀从日本归来,正式与高君曼在杭州同居。至此,陈独秀与高晓岚的婚姻关系已名存实亡。

31岁的陈独秀在高晨及其家人的反对和讥讽声中,在西湖正式宣布与高俊曼结婚。此时的高俊曼,身着时尚江南,雍容华贵,无时无刻不在温雅。他经常陪陈独秀去高鹏,听钢琴和竖琴,过着美丽的隐居生活。

九年奋斗中的苦闷、孤独、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交织着娱乐美女的快乐和报国的悲伤,也表达了他不脱离实际,积极投身革命的入世精神。高曼、陈独秀、高马德、小兰的组合成为同情的对象,甚至陈延年、陈乔年对他们的组合也深感不满,成为难以解开的家族心结。

高小兰,一个老派的女人,嫁到陈家33年,生了很多孩子,有延年、巧年、、松年。她总是穿着一件蓝色的长衫,裤子很宽,用绳子紧紧地系着。孝顺公婆,爱抚孩子。1930年9月9日,高晓岚病逝于安庆,享年55岁。

高小兰去世后,高俊曼带着两个孩子去悼念妹妹。虽然时光匆匆,20多年过去了,但在陈家的这一年多,她依然牵挂着自己。

猜疑渐生,高俊曼离开陈独秀。

经历了一场婚姻悲剧,陈独秀自然爱了高俊曼两次。戈德曼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能够理解陈独秀的事业,所以和妻子长期和睦相处。

根据《党史》的记载,秦和色的生活中不乏暗流涌动。高君曼渴望稳定祥和的家庭生活,但正是在这方面,陈独秀无法实现高君曼的愿望。他生来就轻视家庭生活。他从一个地方旅行到另一个地方,重复冒险,他的家人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这让他非常难过,无法过上舒适的生活。尤其是陈独秀参加建党后,高俊曼的生活一直充满动荡,甚至和他一起坐在教室里。毕竟,这种可怕的日子远远不是高俊人所向往的教授夫人的生活,而只是一场与他对陈独秀的仰慕的斗争。然而,这种努力并没有得到陈独秀的理解。尤其是在对待陈独秀和高晓岚的子女时,陈独秀的固执和偏见极大地伤害了高俊曼的心。

事情是这样的,自从陈独秀把《新青年》编辑部搬到上海后,陈独秀和高晓岚的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也来到了上海。他们白天在外打工为生,晚上在《新青年》杂志的地板上过夜。生活很艰难,人们看到了都暗暗责怪陈独秀。高俊曼想把延年和乔念接回家来住,陈独秀坚决不同意。于是她跑去找朋友潘赞华,让他给她老公出出主意。哭着说“我是他们的月经,后妈。”我看重他们兄弟的名字和情感,肯定会比我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不让他们在家里吃喝。如果我不知道为什么,谁会原谅我?"谁知陈独秀知道后,说:"妇人之仁,贼之子,虽是好意,却是恶果。“还是不同意让延年和乔念来家里住。

陈独秀顽固、暴戾、古怪的生活方式使高马德君曼不堪忍受,伤心欲绝,最后开始舌战,进而发展成互相厮杀。高盛从小被宠坏,经不起任何恶意。更有甚者,陈独秀振振有词地宣称自己是“资本家”,于是她低估了爱情的前景,最后把陈独秀留给了自己的孩子。直到项去世,我再没去看过陈独秀。

2。军事家王金山

朝鲜战争结束后,王金山回到了祖国。先任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后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1955年,就在他迷茫之前,他被授予中将军衔。但碰巧的是,在这个盛世,他的人生撞上了一块巨石,一场情感的变故让他从辉煌跌落到谷底。

事情的起因是王金山“疯了”,要和妻子韩秀燕离婚。

王金山和韩秀燕结婚十几年了。1937年12月,王近山在神头岭大战中身负重伤,住进129师医院。129师医院护士韩秀燕是有名的“医院之花”。她的叔叔曾经是当地一位著名的医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包括60岁老奶奶在内的12个朝鲜族家庭加入了八路军。他来的时候,全家给129师医院带了很多医疗器械和药品,这个医院叫半院。这辉煌的背景,加上“医院之花”的美誉,让韩秀燕在医院名声大噪。她在王金山住院的时候,钱新忠院长专门派她来照顾。一起住院的陈锡联在城里看到了爱情,偷偷设下了。结果一年后他们结婚了。婚后,虽然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多了,分开的时间少了,但还是生了八个孩子。应该说夫妻双方都是有感情的。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邓的军队进军西南剿匪。王金山率领三个代表团来到重庆。我经常被邀请给大学生讲课。几次报道下来,他传奇的经历,幽默的语言,让那些崇拜英雄的大学生们佩服不已。俗话说:英雄,美人,美人。王金山走不出这个永恒的怪圈。此时他才34岁,年轻帅气,是军团的指挥官。最后,他的风采迷倒了一个女大学生。

这个女大学生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妻子和妹妹,韩秀妍的一姐。

一个是久负盛名的年轻将军,一个是美丽迷人的女大学生。两个人靠在一起发呆。

“智者”就是“外面彩旗飘飘,家里红旗不倒”,但这个王金山就是“一根筋”。一次和她相处,她就和妻子韩秀燕打架。这时,海军医院副院长韩秀燕突然得知第三者是她的姐姐,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在痛苦、失望和愤怒中,她选择了等待,直到王金山回心转意。但等了几年,王金山从朝鲜回来,让她失望了:冷战依旧。1963年,夫妻吵架后,韩秀燕气得要向组织汇报,要求组织解决丈夫的“作风问题”。

王金山和韩秀燕夫妻多年,性格却像他们的“介绍人”陈锡联说的“他们是个性情中人,针对麦芒”。这一次,韩秀燕向组织反映丈夫的“作风问题”,事情一度失控。

这封投诉信经过多次递交,交给刘少奇副主席,由他派人做王金山的思想工作。当王金山听到他的妻子向党中央报告他的“作风问题”时,他看起来像一头愤怒的狮子。他一怒之下,组织了离婚报告,要和韩秀燕离婚。组织找他谈话,批评他,教育他,但他回答说:

“我是王金山的好马,不吃回头草。我决心离婚。如果组织你的爱情,你该怎么办!”

老首长冲过去打招呼,被他推了回去;当老战友再次试图劝说时,他无动于衷,无人劝阻。形势对他越来越“不利”,中央不得不对付他的风声。然而,他仍然“疯狂”,只是不回头:

“不报的话,最好跟中央说不能离婚!”

最后,据说有个老首长“偏心”指示:“离婚是家事,归法院管,组织上不好干涉。”于是这件事就被暂时叫停了。

但王金山不耐烦了,马上去法院离婚。结果,离婚案终于惊动了毛泽东,并亲自指示刘少奇处理此事。

几天后,中组部撤销了王金山军区副司令员职务;行政级别降为副军级;开除党籍;转移到当地安排。

“爱”这个词让这位绝望的将军从天而降,跌落谷底,呜呼哀哉

1950年10月14日,北京青少年宫灯火辉煌。29岁的孙维世嫁给了39岁的金山,北京各界名流纷纷前来祝贺。结婚那天,邓同志来了。她送给孙维世一份珍贵的结婚礼物——《婚姻法》,意思是大家都要遵守《婚姻法》,彼此忠诚,善待女儿。

结婚后,他们搬到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分配给金山的宿舍。心石觉得再和姐姐住在一起不合适。经邓同意,他们住进了西花厅。在孙中新的记忆中,这是一个她非常怀念的时代。周总理和邓颖超亲切地称她为盛岳的女儿。和外宾休息10分钟后,总理回来和几个孩子打乒乓球,直到1952年。“总理的父亲去了朝鲜。晚上和小超妈妈聊了很久。她让我睡在首相父亲的床上。这才是真正的幸福。”说到这里,新世界老人像个孩子,皱纹都开了。

孙此时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但此时她姐姐的婚姻却发生了转折。1951年,金山和文化艺术吊唁团奔赴朝鲜战场,受到金日成的欢迎。金山说想写一部中朝之间的反美**。这部片子非常感谢金日成,亲自安排他的女秘书做金山的导游和翻译。然而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因为感情出轨而犯了一个错误。金山被开除党籍,让孙维世的生活和心情陷入低谷。最后她原谅了金山,这让金山很感动。

之后,孙中新世赴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专修俄罗斯文学。邓经常给她寄书、寄信,无微不至地照顾她,让孙中新世远离祖国,不感到孤独。孙中新也向邓的母亲详细汇报了一切。当她告诉她找到了男朋友李宗昌时,她很快收到了邓妈妈的亲笔信,祝贺孙欣找到了她的另一半,这让孙欣非常高兴。

1957年2月,三十多岁的孙晓星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不久,她和丈夫回到祖国,她被分配到北京大学任教。让孙晓星高兴的是,她经常能再见到邓的父母。

“后来我生了小英,孩子们都叫他们爷爷奶奶。第一次带孩子去西花厅,小超妈妈亲了亲女儿,说:“让大英亲我小英。"。小英太小了,不喜欢别人。她在西花厅所有的沙发上撒尿。邓同志还是很开朗的。这对老夫妇非常喜欢孩子。有一次,我们在电视上看“第11次阅兵”。第二天,女儿对总理说:我昨天看了电视上的游行,我看到你了。总理说:“你长大了,也要参加游行。她说,那我怎么进去?她认为她必须去看电视上的游行。丞相带她到西花厅外的大镜子前,说:“你看,你不是进去了吗?”结果孩子们笑了,总理也笑了。“特别容易这样的时候也不多,因为很快‘文革’来了,孙中新世再也没有听到爽朗的笑声。”

嫁给她姐姐的丈夫[/s2/]

“文化大革命”风暴开始后,江青无端指责孙维世是“苏修间谍”,对他进行了残酷的批判,并把他带走了。被捕前,孙伟士每周五晚上秘密约他的妹妹辛士在天安门广场前见面,并告诉她:“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自杀。如果我死了,我必须被杀死。你不应该相信我自杀了。”然而,为了杀死他们,推翻周恩来,江青很快就折磨死了这个世界。心石很生气,因为她比别人更了解姐姐,更爱姐姐。父亲去世后,魏氏跟随母亲躲在上海。他十五六岁才找到组织。后来,他和邓出国深造,进入苏联东方艺术学校。在苏联,魏氏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因为她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1950年,当毛泽东和周恩来第一次访问苏联时,他们在“毛泽东-斯大林-周恩来”会谈中担任首席俄语翻译。这样的人怎么会是坏人?针对江青的恶行和违法行为,孙晓星绝望地说,“如果把革命同志当作敌人,她自己也会变成敌人。”中新世孙立即被扣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但是,几经争斗,就搁置了。驻扎在他们办公室的军代表没有把她的材料上报给“中央文革小组”,所以她活了下来。

1975年4月,金山从秦城监狱获释,却得知妻子已经去世。为了更好地照顾金山,孙家与金山相依为命,这给了失去妻子的金山晚年不少安慰。“文革”结束后不久,孙晓星离开了工作了20多年的北京大学,被调到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我感觉姐姐去世后,唯一的亲人就离开了我们。我们应该好好照顾他。我爱人当时也有同感。后来我爱人去世后,金山考虑我要不要搬走,就给党组写了一封信,希望能批准他娶我。”新老先生和蔼地说。

1976年,50岁的孙新和65岁的金山开始携手生活,愈合伤口。1978年,金山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1982年7月7日,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71岁。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身边的亲人都一个个离开了。目前孙老的孩子在国外生活,她也经常出国探亲。对于这个80岁的老人来说,她在北京的家总是让她留恋。她总是在清明节或亲戚去世的那天去北京的墓地向亲戚问好。有几个纪念日是一定要纪念的,周总理的纪念日,邓母亲的纪念日,我姐姐的纪念日,金山的纪念日,我哥哥的纪念日要写点东西来纪念。“我写短文到《文汇报》的时候,病了很久,因为回忆起来的时候,病了。等我准备好了,我会写一本回忆录来纪念我的姐妹们。我觉得对不起他们。”新老头来擦脸了。

孔捷吃惊,丁伟没反应,是因为丁伟比孔捷更了解李云龙。1942年华北日军大“扫荡”之后不久,李、丁、孔三人曾在独立团驻地有过一次短暂的会面,谈话期间丁伟提到李云龙当兵时发生的种种奇闻轶事,说明丁与李很有可能是同班战友,至少也是同期入伍的新兵。而孔捷对李云龙的熟悉程度,肯定比不上丁伟。因为早在李家坡战斗期间,独立团起初没有争得主攻任务,为此,三位团领导李云龙、赵刚、孔捷彼此之间发生激烈争吵,李云龙曾用一句很有力量的话语训斥孔捷:“你小子给我闭嘴!当年老子是怎么教你打枪的?”这句话当场使孔捷张口结舌。由此可见,孔捷的入伍时间比李云龙晚,在李、丁二人面前,只能算是个新兵。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丁伟与李云龙一样,都是喜欢不走寻常路的人。俩人在四处化缘、招兵买马这方面都颇有建树,李云龙一贯打完仗贴封条抢战利品,丁伟对此极为赞许,想必这种事他在辽沈战场上肯定没少干。而且俩人会时不时地违反政策和纪律,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比如李云龙战场抗命、斩杀投降土匪,丁伟私自开烧锅酿酒赚钱等等。由于李、丁二人在性格、作风等方面具有诸多共同点,彼此熟悉对方的套路,所以,当听到李云龙扩充兵力达到8个营时,丁伟不会感到任何意外。

相反,孔捷的行事风格与李、丁二人完全不同,或者说,他与李、丁二人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当然就会对李云龙的扩军业绩感到不解和吃惊。因为孔捷是服从领导、遵守纪律的模范,根本不会想到像李云龙那样采用“邪门歪道”的方法扩军备战。

大家好,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

《亮剑》是一部以八路军抗日为题材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李云龙是该片创作的一个英雄人物,他是129师386旅新1团团长,李云龙自称有8个营的兵力,他到底是吹牛呢?还是真实的呢?这里我给大家分析一下。

部队按照常规编制是三三制,即一个军三个师,一个师三个团,一个团三个营,一个营三个连,从这个角度来讲,显然,李云龙是在吹牛。但我们不能静态地看问题,要放在当时的特殊环境来看,当时是国共合作抗日时期,红军接受了国民党的整编,由此八路军诞生,李云龙所在的师就是八路军三个师,即115师、120师、129师中的一个,每个师下辖2个旅,每个旅下辖二个团,算来,八路军只有12个团,国民党一方面是要利用***军队共同抗日,另一方面也想限制其发展壮大。

为了打破国民党的限制,不断壮大革命武装,党中央发布了扩军的指示,任何部队都可以自行招兵,一个战士能招7个人,战士就可以当班长,一个班能招四个班的战士,班长就可以当排长,一个排能招三个排的战士,排长就可以当连长,以此类推,八路军的队伍不断壮大,直到1940年八路军发动对日“百团大战”时,八路军已具有了一百个团以上的兵力。

李云龙说此话时,正是“百团大战”的前夕,上级给予团的编制指标还没有下来,如果一旦下来,李云龙团部就该有新的团长产生了,如果不是为了不刺激国民党,此时李云龙起码也可以升任旅长的,李云龙直到解放战争才当上师长,解放后任军长。所以,李云龙与孙捷、丁伟摆“龙门阵”时说,当时自己一个团有8个营兵力,绝对不是在吹牛皮,凭李云龙的本事,发展到8个营,他是完全有能力做到了。

谢谢阅读

在晋西北铁三角聚会的时候,李云龙毫不客气的说,自己有八个营的兵力。当时孔捷说我的个天哪,丁伟却没有任何意外的反应。

自从百团大战后,日本华北派遣军就对八路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扫荡。由于八路军扩军的速度太快,训练跟不上,装备更差,两个人配不上一枝枪。这次扫荡,让2/3的八路军战士不见了。

再加上重庆蒋介石政府停止给八路军三个师发放军费和后勤补给,八路军就以连排为单位,化整为零,进入敌后,长期埋伏,继续力量。

李云龙要求自己的部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做一群狼,要敢于向日伪军抢夺武器,并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就这样李云龙的三个营都没有闲着,今天东边打一张,明天西边打一仗,硬生生从日伪军手中抢到了很多装备。差不多每个连都有六七百人,李云龙的部下就有了5000多人。

丁伟的新一团是从李云龙手中接过来的,本来也是一个没有什么战斗力的非主力团。当时386旅的独立团是7711团和772团。李云龙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把部队的装备换了一茬。因此在苍云岭头一战中敢于和坂田联队面对面较量,从正面突出重围。

丁伟也是一个脑子非常灵活的家伙,他接过李云龙的新一团,应该也没有闲着。部队扩军的速度也不会慢,毕竟有李云龙打下的好底子。他手下的部队不会比李云龙少,因此他不会给李云龙有八个营感到惊奇。

孔捷的部队是新二团,也就是说是新组建的部队。各方面装备应该都比较差,所以在日军扫荡后伤亡最大。恢复起来也就比较慢,发展的速度肯定和李云龙有差距,所以他才会对李云龙有八个营感到非常惊讶。

抗战爆发后,红军被蒋介石改编为三个师3万多人。但八路军扩军的速度非常快,当然扩出来的军队都是非正式编制,重庆政府不会发给他们军费。

到了1940年,八路军就发展到100多个师,40多万人。到了1945年抗战结束时,***的武装发展到100多万正规军、200万民兵,根据地拥有一个多亿的人口。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我们就明白了八路军扩军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因此我们可以说,电视剧中李云龙扩军的速度并不算特别夸张,基本上接近事实。

孔捷是比较憨厚正直的汉子,在做事灵活性上,他不如李云龙和丁伟,因此他的军队就会发展的比较慢。像李云龙和丁伟这样的刺头,就算没有大的战争,他们也不会闲着。总会找一些仗打一下,从日本人那里搞一些武器来扩大自己。

少时读抗战史,曾经对此有过不解,因为1944年以后日军的兵力数字反而大幅提高,到1945年初已经达到600多万的峰值,怎么反而在华北就走了下坡路,让“李云龙们”壮大得一塌糊涂呢?读懂李云龙所部的兵力变化,不妨从宏观角度看微观事件,1942年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进行残酷的大扫荡之后,八路军总兵力一度从40万人下降到不足30万人,抗日根据地进入最艰苦的时期。

然而到了1945年初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时,八路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91万人,正如《亮剑》里孔捷惊讶于独立团的发展:“部队扩充了近三倍”!这个数字不是编的,其实就是准确代表着这一变化,那么,仅仅两年时间里,战略形势变化为何如此之大呢?

“主力部队地方化”的正确发展思路

1942年以后,为适应新的华北敌后战争形势,第129师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的方针,将一部分主力部队分期分批与各抗日根据地军分区合并,实行分兵发展。比如新编第9旅与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机关合并;新编第11、新10旅与太行军区第1、第2、第3军分区,“李云龙团”所在的第386旅与太岳军区合兵等等。各部队大力组织游击集团对敌作战,张大彪一营的战斗方式和队伍能够发展到2000多人,诠释了这一战法的正确性。

日寇华北方面军已经被抽断了脊梁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参加华北会战的都是日军老牌常备师团,比如第5、第6、第10、第14、第20等师团,战斗力非常强悍。华北大部沦陷后,日军大本营调走了绝大部分老牌师团,另以新组建的一批警备师团和独立混成旅团充当占领军的角色。

鉴于双方综合国力和军队战斗力的巨大差距,日军的二流师团、混成旅团仍然对八路军构成质量优势,并且此时华北日军仍然保留着第14、第27等几个精锐师团,然而到了1944年,这几个重装备师团要么调往太平洋战场送死,要么南调参加“一号作战”。诺大的华北,日军虽空有三个军的番号,却只剩下第110、第114(重建)、第115(新建)、第118(新建)、第47师团(新建)。

以及一堆拼凑的独立警备队和混成旅团,部队数量和质量严重缩水,连三流都算不上了,只能取战略守势了。

日军“拆东墙补西墙”发动豫湘桂战役

1944年,侵华日军(不计入关东军和台湾军)还有25个师团,为了打通所谓“大陆交通线”进行的豫湘桂战役,日寇纠集了19个师团50万人,仅在河南段战场,冈村宁次就动用了第12军的8个师团和一个混成旅团。除了从关东军和本土临时调来的部队之外,华北地区稍有战斗力的部队也被抽调一空,日本人在华北沦陷区不得不全线收缩,八路军进入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而豫湘桂战役出惨败,也使重庆政府的声望和军事实力遭受严重打击,中央军势力几乎被完全扫出华北平原,对八路军进行的摩擦、挤压大大减小,晋绥军更是龟缩一隅,客观上使八路军的压力骤轻。以《亮剑》独立团为代表的八路军各部,通过分兵发展和战略反攻,部队实力恢复和扩充较快。

独立团不大可能一直保留八个营的编制

从1944年下半年开始,《亮剑》独立团所在的八路军第129师为贯彻“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战略思想,开展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作战,当年收复县城28座,次年春再收复县城59座,从日伪军手中解放了大片国土,使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边四个根据地连成一片。解放区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400余万,129师所属部队发展到近30万人,是1937年东渡黄河(9000余人)时的30倍。

在上述部队中,第129师早已不再仅仅下辖第385和第386两个旅,而是成立了若干“新编旅”(番号已经发展到新11旅),各旅下面则成立了几十个自拟番号的基干团,比如386旅下辖的第772团,第20团和第21团,后面两个明显不是重庆军政部给的番号。

所以独立团壮大到7000人的事件是成立的,但不会编成什么八个营全部隶属于独立团,一定得抽出部分人马去组建新的团级部队,否则129师那十几个旅和几十个团怎么来的呢?

李云龙叫嚣肯定是有资本的,但是这家底他不可能全部留下,而丁伟和孔捷的部队在这样的大形势下肯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从表情包上看,聪明的丁伟其新一团兵力比李云龙少不到哪里去,淡定如斯。

孔捷就明显不成,所以一脸的惊讶。

当李大脑袋在孔捷和丁伟面前吹嘘自己有八个营七千人的时候,那是一九四四年。而在亮剑刚开始的时候,老李已经是主力团团长了,经过几年的发展,到抗战结束之前的一年,老李才只有八个营,只能说他这个发展速度有点拖后腿了。

虽然有八个营,但是如果除去团部直属的警卫连,特务连,工兵连,炮兵连,通讯连,卫生队之类的技术部队,剩下的战斗人员,最多也就是六个营,两个步兵团的规模。要是1939年的一个团,到1944年才发展到两个团,解放战争就没法打了。

来看看八路军的发展情况。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全军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总共五万人。而到亮剑开始时的1939年,八路军全部兵力的数字是多少呢?四十万人。到抗战结束的时候,新四军和八路军的兵力总计120万人,这就等于说,从1939年到1945年,八路军的兵力增加了三倍。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意味着,一个1939年的主力团,必须要把自己的兵力扩张三倍,这才算是完成基本任务。因为这是平均数字,连这个指标都达不到的人,就是没有完成任务。而老李这时候才完成了两个团的任务,距离达到八路军的平均水平,还差一个团。

老李所在的是一二九师,抗战爆发后上前线的时候,全师兵力大约一万五千人左右,而到抗战结束的时候,不算徐帅在山东拉起来的队伍,就算算陈锡联,陈再道,杨勇,王新亭,秦基伟,陈赓这些人的纵队,合计兵力大约二十万人。

其中,1939年的时候,秦基伟的职务级别实际上就相当于团长。不过,这时候秦基伟的团还是一千多人的小团,不是两三千人那种主力团。到1945年的时候,秦基伟的职务是二级军区司令,实际上兵力相当于一个三个团的纵队,兵力大约一万多人。到解放战争初期,秦基伟也还只能说自己是陈赓的四纵小兄弟。

而李大脑袋在剧中的上级,也就是三八六旅旅长陈赓,这时候已经是二级军区的司令员,到抗战结束,解放战争办法的时候,整个四纵兵力大约四万人,是中野各部队中兵力最多的部队,因此才被军委明令留下来当做军委的战略预备队。要是他手下的团长都和李大脑袋是一个水平,一个发展速度,让旅长的脸往哪儿搁?

至于说孔捷表现得十分惊讶,而丁伟表现得比较淡定,这只能说孔二愣子确实是太老实了,但在这次吹牛之后,孔二愣子也赶紧开始跑马圈地,招兵买马,大肆扩张队伍了,所以才要强行收编黑云寨的谢宝庆,并且给了一个独立大队的番号,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独立营。

不过,在集结队伍围攻平安县城之前,老李其实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兵力,集合起来一清点,才发现自己已经有近万人的部队了。而这时候老孔和丁伟都还没有把部队集合起来,还在分散游击的状态,所以老孔可能也不清楚自己的新二团这时候到底有多少人。大概率是要到他集合起来以后才会发现,他的部队人数也不比老李少多少。

李云龙叫嚣自己有8个营七千多人马的时候,已经是1944年初。我们来看看在 历史 上,此时八路军的真实实力如何。

1937年,红军接受国军改编时,蒋介石只给了三个丙种师的编制:三师六旅十二团。再加上八路军给每个师扩编的教导团/独立团,加上八路军总部直属的特务团,共计16个团,四万多人。

等到1940年百团大战时,八路军已经拥有105个团,40万人!这才三年时间,八路军扩军十倍!

等到1942年,八路军经历了日军发动的5次“治安强化运动”。抗日根据地的面积缩小1/6,人口减少1/3。但是,依然拥有30万部队。

而到1944年5月时,八路军已经建立面积达24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人数也有成倍增长。而且,抗战局势开始好转,八路军在这一年对日伪军发动局部反攻。

按照八路军这个发展标准李云龙的扩军行动,很符合实际。

李云龙本来是772团3营营长,1937年底升任386旅新一团团长。1940年,接手孔捷的独立团,出任独立团团长。1942年是独立团发展最困难时期,反扫荡时独立团伤亡过半,二营长沈泉,三营长王志强,骑兵连长孙德胜都牺牲。

等到1943年开始,李云龙开始分兵,让部队充分发挥自己能动性,去“搞副业”。用李云龙的话说,赔本的买卖咱不干,只要能捞油水,你们随便来!

趁着日军华北兵力空虚,李云龙部充分发挥游击战特长,化整为零,四处出击。八路军打鬼子,老百姓就全力支持,就会踊跃参加八路军。所以,不到一年时间,独立团拉出来小一万人马!

要不是李云龙为了救老婆打平安县城,自己都不知道现在手下有这么多士兵。平安格勒战役之后,李云龙直接将部队扩编为八个营。

其实,八路军扩编快还有一个原因。八路军士兵不是每人都有枪,揣上六颗手榴弹就敢上前线打仗。等到1944年时,依然有一小半八路军士兵没有枪。

最后,回归正题。

丁伟不吃惊,那是因为丁伟跟李云龙一样脑子聪明。他肯定也在抓住时机,扩编部队。而且,丁伟领导的新一团本来就是李云龙带出来的。他又和李云龙是老战友,知道李云龙的实力。

并且,在知道是李云龙打平安县城时,他也应该能猜到李云龙有不少兵力。所以,丁伟不吃惊。

孔捷吃惊是因为他资历比李云龙浅,还是李云龙教他放的枪。他的能力也不如李云龙和丁伟。

从孔捷后来收编黑云寨的事就能看出两个问题:第一,孔捷看老战友的部队扩编了,自己也急了。第二,孔捷眼光不行,能力不行,竟然想收编土匪!真是不挑不拣啊!

(文/勇战王聊 历史 )

李云龙打仗勇猛,智勇双全,经常打大胜仗,所以无论群众参军、无论是士兵,都喜欢当他的兵,感觉在他的团打仗痛快。所以是士兵越来越多,实际兵力比一个加强团还多。另一方面李云龙也是变相说明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同时说明在队伍中一名“将”的重要性。

李云龙有一个臭毛病就是爱炫耀,李云龙将一个团和楚云飞进行对峙,结果集结在一起发现自己有八个营,于是臭屁的给跟孔捷和丁伟进行炫耀。

在炫耀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大概是抗日战争结束前夕,国民党只是授予了***八路军和新四军两个番号,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中国***吸收很多有志人士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正如楚云飞说的***拉队伍的能力简直可怕。

老李爱炫耀

李云龙团最初的正编大体也就1000出头,分兵后各营迅速扩编,只能再分解组建新营,每个营都拥有武工队,县大队,区小队等下属的编制,其中抽调主力编制形成新编连,每个营拥有七八百兵力是可能的,算上团属通讯连、警卫连、骑兵连、炮兵连、侦查连、卫生队。

所以当时,通过这种打散重组的方法,利用骨干力量然后广泛发动群众的方法,这样慢慢地就将队伍发展起来了,当时李云龙得知自己有这么多队伍自己也吓一跳,不过后来遇到这铁三角商讨军情,李云龙当然是要逮住这个机会炫耀一番。不过,至于炫耀后为什么孔捷表现和丁伟表现不一样的原因是: 孔捷是一个直肠子的有什么表达什么,所以会表现出来,当时各自的部队都是打散了,团内联系都是通讯兵,那还是在要紧的情况下才联系。所以撒出去就是独立的,然后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部队,李云龙都有这么多部队了,他们差不了多少。

《亮剑》可以说是最优秀的一部抗日电视剧,可不是那些抗日神剧可以比拟的,因为细节几乎是真是展现。

先带着这么一个问题,从八路军整编建军到解放军整编建军的人数方面数量级数的增长是如何实现的。这个问题今后若干代人大约都不能确知。从结果推测,这个数量级的增长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团这级建制上严重超编才得以实现。

题主的问题我认为从根本上看是营一级的建制管理权归属到什么八路军的哪一个层级。即建立一个营需要哪一级部门同意或向哪一级部门报备。按小说或电视剧里的情节推测至少是旅一级,放到师一级也正常。这就是另外两个团长的态度的关键。

按风气丁伟和孔杰肯定也有超编,但估计规模不大,因为按百团大战推测,军队对团级建制管理的还是比较严格的。

所以两个人很可能是这样想的。丁伟想的是你小子有什么能耐可以搞定旅长?旅长知道你有一个旅的兵从你这里调人看你怎么办!孔杰想的是你TM太嚣张了,把超编放在连排一级就好了,一个连安排300人或者一个营编8个连也比你编8个营强。

《非亲父子》。《非亲父子》是一部悬疑剧,该剧在第18集中讲述到夫妻两个因家中琐事吵架不慎推倒孩子,及时送医输血救治时,发现孩子不是其亲生的,整部电视剧情节环环相扣,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我的仨妈俩爸被泼热水是31集。

夫妻因存款吵架,妻子竟用开水泼丈夫的脸是《我的仨妈俩爸》多少集

我的仨妈俩爸被泼热水是31集。在石英跟苏禾吵架直接提出离婚,龙岩美食,苏禾拿起开水锅作势要烫自己,两人争夺过程中,开水直接浇在石英脸上,石英被急救车拉去了医院。白鸽不离不弃呆在医院,苏禾前往医院看望石英,发现白鸽在石英床前。

两人的故事还要从40多年前说起。众所周知,即便是在抗战时期,老蒋也从未对我党放下过偏见,逮住机会就要搞破坏。因此,在抗战时期,我军不仅要抗击日军侵略,还得时刻提防老蒋在背后搞小动作!

1940年,新四军在日军的大规模封锁和扫荡下,遭受重创 ,而国民党特务,便趁此机会开始拉拢我军将领。虽然我军将领们意志十分坚定,也从未动摇,但在特务们不遗余力地劝说,以及高官俸禄的诱惑下, 新四军第4纵队17团团长刘子仁和18团团长吴信荣被策反

当时特务承诺,要是 刘子仁和吴信荣 能交出军中的***员,可以给予其更高的官职。随后,刘子仁等人甘当老蒋走狗,将队伍中的***员都控制了起来,其中就包括17团的政委蔡永。当时以 蔡永为首的***员们对于刘子仁的叛变,难以置信,他们不愿同流合污,并痛斥其行为,最终被关押了起来。

蔡永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红军,他从12岁参加红军开始,先后历经三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多年的从军生涯,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为此在被刘子仁关押后,他并未慌乱,而是一直冷静地寻找机会,好将刘子仁叛乱地消息尽快告知上级。

可刘子仁这个老狐狸十分谨慎,他不仅派人24小时监管着蔡永等人,甚至不允许被抓的***员们交头接耳, 一连两天,蔡永都始终没能找到逃出去的机会 。可兹事体大,如果不能尽快将消息传出去,镇压叛乱,我党的损失将更大。为此第三天夜里,蔡永生决定铤而走险。他假装自己肚子疼,满地打滚,看守的士兵吓坏了,一边喊人向刘子仁汇报,一边赶紧打开牢门,想看看蔡永的情况。

可谁知,牢门刚打开,蔡永便一拳将眼前看守打倒,而随后赶来的看守,也被躲在暗处的我党人员扑倒。就这样,一行人抢夺了看守的枪支弹药后,便往外飞奔而去。

此时刘子仁也察觉到了不对,可等他带人赶到后,只剩下了空荡荡的牢房,以及倒在地下不省人事的守卫。刘子仁大怒,赶忙命人前去追捕,就这样蔡永一行人,便打便撤,虽然最后击退了敌人的攻势,但 蔡永却不幸被流弹击中头部,昏死了过去

战友们并没有丢下蔡永,当他们发现蔡永还活着后,便用自制的简易担架抬着他继续撤退。等到蔡永迷迷糊糊醒来,看见焦急的战友们后,他十分愧疚。 为了不拖累战友 ,让战友们尽快将消息传出去,他主动要求将自己放下。战友们虽然十分不舍,但又拗不过他,便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那就是将 蔡永暂时安置在一户老乡家中 ,等到大部队赶来后,再来救蔡永!

而这户人家,便是 郭瑞兰 家,不过当时的郭瑞兰只有18岁,是她的 父亲郭相 山,收留了蔡永。郭相山是一名郎中,当他听说,受伤的是一名新四军战士后,想都没想便将其收留了下来,并对重伤的蔡永进行了简单的包扎和治疗。

在郭家父女的悉心照料下,蔡永脱离了生命危险,伤势也有所好转 ,不过仍然需要好好休养。蔡永对郭家父女的收留和救治,十分感激,并表示将来一定要好好报答他们的恩情。虽然郭大爷只是摆摆手说道:“举手之劳而已”,但蔡永生却将这份恩情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他原本想着等伤势养好后,尽快离开,免得特务赶来后,连累郭大爷。可没想到,怕什么来什么,搜查的特务很快就找到了村子里。眼看就要查到郭大爷家,蔡永心急如焚。为了不连累国家,他强忍着受伤的身体就要离开。可郭大爷却一把将其摁住,并说道:“你现在伤没好,出去就是死路一条”可蔡永 为了不连累郭家 ,说成啥也要离开。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郭大爷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打算 让蔡永假扮成郭家的上门女婿,不过得了麻风病,不能见人 。要知道,麻风病在当时传染性很强,一般人见了麻风病人,那是避之不及,更别说靠近搜查了。可以说,郭大爷的这个办法是在赌一把,不过这也是眼下能想到的唯一办法了!可蔡永却摇了摇头,他不想年纪轻轻的郭瑞兰因为这件事而受到村民的议论。可郭瑞兰并不在乎这些,他对父亲的办法表示赞同。

就在此时,特务的踹门声响了起来,蔡永还没来得及说话,就被郭家郭家父女,摁在了床上,并拉下了帘子。特务进来后,看见帘子后面的男人便要掀开查看,郭瑞兰便一把拦在了身前说道:“ 里面躺着的是我男人,他得了麻风,不能见人。 “搜查人员并不相信,一把推开郭瑞兰就要上前查看。可走到跟前,帘子里传出了蔡永的咳嗽声,特务们怂了,毕竟麻风传染性太强,要是真的被感染了,就得不偿失了!

最终,特务们无功而返,所有人都松了口气。而郭大爷一直看着特务们走远,才回来叫起了蔡永。当晚,蔡永便在父女二人的帮助下,连夜离开了村子,返回了大部队。临走前,他发誓这次叛乱平定后, 一定要回来好好报答郭家妇女的恩情 。可因为当时战乱的原因,蔡永这一走便再也没有机会回来。

在抗战结束后,蔡永参加了解放战争;在新中国成立后,蔡永又响应国家的号召,前往朝鲜,抗美援朝。等到朝鲜战事结束后,蔡永才终于得空又回到了那个他心心念念的小山村。 可令他失望的是,郭家早已搬离,虽然多方打听,可一直没有郭家父女的消息。

此后,蔡永曾多次来到这个小山村,可每次都无功而返。 直到1955年,蔡永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后, 公务繁忙的他无法抽出时间,就这样,报恩的事便一直耽搁着。不过,蔡永从未忘记郭家妇女的恩情,虽然他并不确定郭家妇女是否还活着,但他还是多次拜托当地政府替她打听郭家的下落,可惜的在当时信息不发达的年代,找个人如同大海捞针,郭家一直没有消息。

时间一晃来到 1983年,蔡永被当地政府告知,村中有一位符合描述的老妇人 ,于是他便连忙赶往这个小山村!这便出现了开头的一幕。见到郭瑞兰后,蔡永十分激动,眼泪也不由自主的留了下来。

情绪平复下来后,蔡永问道:“我一直再找你们,这么多年你们究竟去哪了?”听到郭瑞兰的回答后,蔡永生更是越发愧疚。 原来当年他离开后不久,便有人偷偷向特务告密,郭大爷为了逃避追捕,不得不带着郭瑞兰离开家乡,漂泊在外

由于郭大爷年事已高,经不起这样的折腾,没多久便病逝在了外地,而郭瑞兰此后也就一直生活在了外边。直到她年事已高,越来越想念家乡,这才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这个小山村居住!

听到这些,蔡永再一次止不住的流下了泪水,她一个劲的向郭瑞兰表示自己的歉意。但郭瑞兰却说道:“父亲从来没有后悔过,你们为国家付出了那么多,这些力所能及的事都是我们应该做的!”郭瑞兰的这番话,是 军民鱼水情深的见证,在场的人无不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为了报恩,蔡永少将表示自己愿意给郭瑞兰养老,希望她可以跟自己去城里生活,但郭瑞兰却拒绝了,她年纪大了,只想留在自己的家乡。无奈之下,蔡永只能尊重郭瑞兰的选择,不过临走时,他反复拜托当地政府,替他好好照顾郭瑞兰,而他自己每月还会给郭瑞兰 寄来一笔生活费 ,偶尔闲暇时,他也会前来探望。 在蔡永的照顾下,郭瑞兰得以安享晚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3815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