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之有也的出处及翻译

未之有也的出处及翻译,第1张

1、“未之有也”上一句:自书典所记。

2、《张衡传》

作者范晔朝代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3、译文: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于是就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京城的学者都责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山海经的作者隋巢子

说起《山海经》,国人大都知道这是一本风格独特的奇书、怪书。此书分《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虽仅有三万一千余字,但就其叙述的内容而言,从天文、地理、神话、宗教,到民族、动物、植物、矿产等,天南海北,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蕴珍藏英之最者,实为研究上古时代绝好的宝贵资料。然而,由于它所述多奇诡怪异,常被人斥为荒诞无经,所以,《山海经》的书名虽最早见之于《史记》,但司马迁观之却叹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因此,直到约百年后汉成帝时, 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才将此书公之于众。 《山海经》涉猎之广,内容之奇杂,从古至今使人对其该归于何类多有分歧。《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形法家之首,《隋书·经籍志》以下则多将它归入地理书,但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谓其为"小说之最古者尔",鲁迅先生则将它视为"古之巫书"。因此,《山海经》问世之后,围绕其内容、成书时间的争论,对它的作者是谁一直众说纷纭是个谜,乃至酿成学术界中千年未解的悬案。

按照刘向、刘歆父子和东汉王充的"正统"说法,《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人们在《山海经》中却找到了发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后的史实,因此"禹、益作说"受到了质疑。此后,隋朝的颜之推虽坚持旧说,但面对难以掩盖的漏洞,他只好用"后人羼入,非本文也"来作掩饰。所以,《山海经》的作者便成了众多学者考证的对象,种种假说纷纷而出,如"夷坚作说";"邹衍作说";后人综合炎黄两族的传说而成说;南方楚人作说;巴蜀人作说;早期方士作说,等等。当代学者袁珂认为,《山海经》实际上是无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时期一人所作。以上各说虽有不同,但都肯定《山海经》的作者是中国人。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有关《山海经》作者的争论并未到此为止,一些学者、特别是国外学者对《山海经》的内容的作过仔细分析和研究后,将寻踪作者的视角向国外延伸,作出了令人大吃一惊的结论。他们说,《山海经》并不是中国人所作,它的真正作者很可能是外国人。这种说法就象《山海经》中光怪陆离的神话一样,让人大开眼界!那么,他们得出这种结论的根据何在? 法国汉学家马伯乐认为,《山海经》所述地理系受到公元前5世纪外来的印度和伊朗文化潮流的刺激和影响而成。其言下之意,暗示《山海经》的作者可能是印度人或伊朗人。而香港学者卫聚贤在其《古史研究》一书中,进一步明确《山海经》的作者为印度人隋巢子。

1978年在台北出版的《屈原与九歌》的作者苏雪林在提及《山海经》时,又把作者的属地推向更西更远的巴比伦。他认为,《山海经》是关于阿拉伯半岛中两河流域的地理书,原为古巴比伦人所作,战国时由波斯人带到中国,其中有些关于中国地理的内容是后人混入的。他还认为,《山海经》可能是也是邹衍的讲义,由其弟子笔录,但记录者并非一人。

还有一些欧洲学者将《山海经》所记载的内容同希腊神话进行了比较,认为书中有关长耳、奇股、三足等怪人形象与希腊神话里的怪物极其相似。另外,美国学者也认为,《山海经》中有对美洲大陆的精确描写,如《海外东经》、《大荒东经》中描述的"光华之谷",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东山经》则生动而精确地描写了美国内华达州的黑色石、金块、旧金山湾的海豹、会装死的美洲负鼠等。有些研究者还按照《山海经》指示的路线考察了美洲大陆,发现两者之间有着极为吻合的地理现象。从这些欧美学者的考证看,其弦外之音似乎《山海经》又成了希腊人或美洲人所作!

对《山海经》作者的争论,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今天此书在历史、地理、文学、动植物学等诸多领域内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一些研究者从中国之外去寻觅作者的作法,虽然看上去有些牵强和难免哗众取宠之嫌,但也不乏真知灼见。究其原因,实因《山海经》所涵盖的令人惊叹的博大庞杂、无所不包的内容所致,以致使研究者产生了仁智互见的结论。因此,这一疑案的彻底破解尚需要时日。而现在看来,历史学家凌纯声的看法可能较符合实际,即:《山海经》乃是以中国为中心,东及西太平洋,南至南海诸岛,西抵西南亚洲,北到西伯利亚的一本《古亚洲地志》,它记述了古亚洲的地理、博物、民族、宗教等诸多宝贵的资料,至于其作者可能已难于确认。

是盖房子的方位问题,

白虎盖青龙”特别好理解,就是盖房子的时候东方青龙位低于西边白虎位。还有一种讲法是,就是自己家的房子,自家的房子不可以低于西边隔壁的房子,这句话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就是,自家的房子不可以低于西边隔壁的房子,这样会盖住了青龙位,这样农民感觉是不吉利的。

青龙,又称苍龙、孟章,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形象,为“天之四灵”之一的东方之神,对应“四象”中的“东方七宿”。 [1-2] [14] [23] [41] [60-61] [65]

据《星经》记载,早期的青龙形态生有羽翼。 [20] 《文献通考》《丹铅总录笺证》《道园学古录》记载,青龙身体由二十八宿中的东边七星宿所组成,状似龙形,其中包括头长双角、身上披鳞,因五行中东属木而色青 [41] ,且有颈部和颈根、肩膀和胁骨、心脏及尾巴。

先秦时期

青龙起初是指东方龙状的星宿名称,起源于上古星宿崇拜,在中国二十八星宿中,一开始是因为“东方七星宿”的排列形状像龙,因此青龙从先秦以来成为象征东方七宿与太昊的东方之神,在五行中属木,在八卦中对应震与巽, [1] [41] [65] 代表四象中的“少阳”、四季中的“春季”,同时也是天之东陆。 [14] [60-61] [2] [23] 在古人将东七宿组合想象成为龙形象后,又按阴阳五行给五方配色之说,因位于东方主木,代表色为“青”,故名“青龙”,从而衍生成具象化的兽类形态,呈为青色(苍色)之龙。 [8] [60-61] 根据对殷墟出土卜辞中天象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的考证发现,在殷商早期的甲骨文上已有青龙等四象的形象产生。随后西周早期也有记载青龙形象的墓葬文物出土,但当时只有青/苍龙、白虎、朱雀、神鹿四象,后世“玄武”一象还未成型。 [7]

《楚辞·惜誓》记载:“苍龙蚴虬于左骖兮,白虎骋而为右騑。” [22] 《尚书·尧典》记载:“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孔传:“火,苍龙之中星,举中,则七星见。”(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总称,其状如一条龙) [19] ;《墨子·贵义》记载:“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 [28]

西汉时期

到了汉代时的五行学说中,青龙的象征含义又多了甲乙与春季。 [2] [14] [23] [59]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其兽苍龙,其音角,其日甲乙。”(东方是木星,它的天帝是太嗥,辅佐大臣则是句芒,句芒执规尺而治理春季。东方的护神是岁星,它的代表兽物是苍龙,它代表的音是角音,日干用的是甲乙) [2] [23] ;“天神之贵者,莫贵于青龙,或曰天一,或曰太阴。青龙所居(一作太阴所居),不可背而可向,北斗所击,不可与敌,天地以设,分而为阴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四维乃通,或死或生,万物乃成。”(被称为天神中最贵者的青龙,有着天一、太阴的别名,不能面向它行事,只能背对着,且认为青龙创造天地、四维、生死、万物) [3] [14] ;《淮南子·地形训》记载:“偏土之气,御乎清天,清天八百岁生青曾,青曾八百岁生青澒,青澒八百岁生青金,青金八百岁生青龙,青龙入藏生青泉,青泉之埃上为青云,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青海。”(东方偏土的气息上升到天上变成青天的云气,这云气再经过八百年的孕育就变成青曾,青曾再经过八百年的孕育就生成青汞,青汞再经过八百年的孕育就变成铅,铅再需要八百年的孕育就变成青龙,青龙理伏在地下变成了青泉,青泉的精微气尘往上升腾成为青云。阴气和阳气在相互的压迫下生成了雷鸣,激烈撞击就生成了闪电,高处云气遇到低处的云气,冷热气流相互交接就形成了雨水,落回大地,便汇聚到河流中,最后流进青海) [26-27] ;《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一作生于郊),草木畅茂。” [60]

东汉时期

《灵宪》记载:“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脊于后(一作首于后),黄龙(一作黄神)轩辕于中,则是轩辕一星。” [17] [45] 《三辅黄图》 [47] 卷三记载:“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 [46] [64] 《白虎通义·卷三·五行》记载:“少阳见寅,寅者,演也,律中大蔟,律之言率,所以率气令生也;卯者,茂也,律中夹钟;衰于辰,辰震也,律中姑洗。其日甲乙者,万物孚甲也;乙者,物蕃屈有节欲出。时为春,春之为言蠢,蠢动也。位在东方,其色青,其音角,角者,气动耀也,其帝太皞,皞者,大起万物扰也。其神勾芒(句芒),勾芒者,物之始生,芒之为言萌也。其精青龙,阴中阳。” [11] [55-57] 《论衡·难岁》记载:“且太岁,天别神也,与青龙无异。龙之体不过数千丈,如令神者宜长大,饶之数万丈,令体掩北方,当言太岁在北方,不当言在子。” [79] 《通占大象历星经》记载:“角二星,为天门寿星金星,春夏为火,秋冬为水,苍龙角也。东方首宿南左角名天津苍色为列宿之长。”(以角为名的两个星宿是青龙的双角(即角宿),是位于室女座天区的寿星和金星,春天与夏天的属性是火系,秋天和冬天的属性是水系,象征苍龙头上的角,东方七宿星为龙形、属木而色青的朝南左角宿是首个带头的列位星宿)

麒麟是龙跟马生的,《礼记·礼运第九》:"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可见麒麟地位起码与龙同等,并不低于龙。但麒麟又是应龙的孙辈,《淮南子·地形训》:"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

麒麟也有中土之兽的说法但与被《淮南子》、《灵宪》等诸多古籍认为居中主土的黄龙相比,麒麟只有《易冒》一书将其与青龙等四灵相提并论。

麒麟每次出现都将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据记载,孔子与麒麟密切相关,相传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据传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对此孔子为此落泪,并表示"吾道穷矣"。孔子曾写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视为儒家的象征。

意思是各种不同的物质性元气,互相混合在一起,不断地运转,混沌不分,是无形的,所谓“自然之根”,就是指天地万物的根源。这里,张衡明确地指出:天地万物最早的起源,既不是什么上帝、神灵的旨意,也不是什么绝对的理论。而是“无形之类”的“元”,也就是太始。

“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史,莫之与先。”出自汉代天文学家张衡的天文学思想所形成的哲学著作《元图》和《灵宪》。

《元图》和《灵宪》集中体现了张衡的宇宙观,天地的生成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作“溟滓”——这就是早就存在的几何空间。“厥中惟虚,厥外惟无”。第二阶段称作“庞鸿”——各种不同的物质性元气,互相混合在一起,不断地运转,混沌不分。

第三阶段称作“太元”——团元气清浊逐渐分开,天在外面形成了,地在里面定下了。天地构合精气,生育出万物来。张衡宇宙观——“太始”是无形的,名之为虚无或太虚。

扩展资料:

“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史,莫之与先。”体现了张衡的元气理论。可见,上述观点属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张衡,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张河间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参考资料:

-张衡宇宙观

灵宪

《灵宪》是张衡积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写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不朽名作。该书全面阐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结构、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重大课题,将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使我国当时的天文学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分别述说《灵宪》一文中的天文学成就。

第一,论述了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结构。关于天地的生成问题,《灵宪》认为天地万物是从原始的浑沌未分的元气发展来的。元气最初浑沌不分,后来才始分清浊,清气和浊气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宇宙。清气所成的天在外,浊气所成的地在内。这种天体演化思想,是从物质运动的本身来说明宇宙的形成,认为宇宙结构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些观点,与现代宇宙演化学说在基本原理上是相通的。

第二,月食的成因。在浑天说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月食的原因。张衡在《灵宪》中写道:"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大意为: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而是太阳光照射到月亮上,月亮才折射出光,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则出现亏缺,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如果月亮进入地影——张衡将地影取名叫"暗虚",就会发生"月食"。)可见,《灵宪》对月食原因的解释是很科学的。

第三,宇宙的有限性和无限性。虽然张衡把天比作一个鸡蛋壳,把地比作蛋壳中的鸡蛋黄,但他并不认为硬壳是宇宙的边界。关于宇宙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一直就是古今中外天文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张衡在撰写《灵宪》时,受到了扬雄《太玄经》中一些天文观点的影响,但在宇宙的无限性上却没有遵循扬雄观点,而是自有见解。张衡认为,人们目之所及的宇宙世界是有限的,但在人们目之所及之外呢,就"未之或知也。末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第四,测日和月的平均角直径值。张衡实测出日、月的角直径是整个周天的1/736,转换为现行的 360度制,即29度21分",这与近代天文测量所得的日和月的平均角直径值31’59"和31’5"相比,绝对误差仅有2’。囿于两千多年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及观测条件,这个数值可以说是相当精确的。

第五,重制载星三千的新星表。张衡在认真观察天体的基础上,对前人留传下来的好几种星表作了整理、汇总,建立了恒星多达三千的新星表。据《灵宪》载,其中"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张衡所制星表,不仅大大超于前人,也为后世所不及。汉末丧乱,张衡所制星表失传。晋初陈卓建立的星表,有星1464颗,仅为其半。直到清康熙年间,用望远镜观察,方过三千之数。可见,张衡星表的亡佚,是我国天文史上的重大损失。

第六,五星的运动。关于五星的运动问题,张衡提出:日、月、五星是在天地之间运行,而非在天球壁上运行。并且,这七个天体运动的速度各不相同,"近天则迟、远天则速"。所谓天,是指设想中的天球壁,也就是说距地近则速度快,距地远则速度慢。按照五星距地的远近及运行的迟速,他将五星分为两类:水、金二星,距地近,运动快,附于月,属阴;火、木、土三星,距地远,运动慢,附于日,属阳。他继承传统,将星体运行方向分为顺行、留和逆行,虽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他试图追索天体运动的力学原因的探求方向却无疑是正确的。张衡虽然还不知道行星,包括地球都是绕太阳而行的,但他确实已经发现行星运动的速度与运转中心体的距离有关。可惜,这种正确的思想没有引起后世的足够重视,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直到17世纪,开普勒在哥白尼太阳系学说的基础上,指出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而其中之一,便是行星速度和公转周期决定于行星与它运转中心体太阳之间的距。

《灵宪》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天文学发展到达一个新高度的里程碑,虽然其中还有一些错误和不足,但在天文学史上的意义并不因此而逊色。

在文言文课文《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的意思是,五经泛指儒家经典,通常指《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经典著作。

原文

张衡传

范晔 〔南北朝〕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注释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中华书局版)。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在今河南淅川东)人,历史学家。

南洋西鄂:南阳郡的西鄂县,在今河南南阳。

属(zhǔ)文:写文章。属,连缀。

游于三辅:在三辅一带游学。游,游历,游学,指考察学习。

京师:指东汉首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开始设立。

遂:于是。

通:通晓,全面透彻地理解。

贯:贯通,与“通,为近义词。

五经:汉武帝时将《诗》《书》《礼》《易》《春秋》定名为“五经”。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高于世:比世上的人高明。于:比。

骄尚之情:骄傲自大的情绪。尚:矜夸自大。

从容:从容稳重,不急躁。淡静:恬淡宁静,不追慕名利。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永元:东汉和帝刘肇的年号(公元年-年)。

连辟公府不就:连,屡次。辟,(被)召请(去做官)。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不就:不去就职。以上几句的主语“衡”,承前省略。

时天下承平日久:时,当时。承平,太平,指国家持续地太平安定。日久,时间长。

王侯:封王封侯的大官贵族。

莫:无指代词,表示“没有谁”的意思。

逾侈:过度奢侈。

乃:于是,就。

拟:模仿。

赏析

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张衡六十二年中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全文以时间为序,叙其一生;以“善”为纲,统率题材;以“妙”为目,传其精神,因而所写方面多而不杂,事迹富而不乱,文虽简而概括全。范晔之所以能“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文心雕龙·附会》),就在于抓住了总纲领,并内蕴着相互关系。张衡正由于潜心于学才达到“通五经,贯六艺”的境界,才使他具有了“善机巧”的知识与才干,也使他具有了“不慕当世”的胸襟。不去追名逐利,求官谋宦,才能居郎中的微职“积年不徙”,得“约己博学,无坚不钻”,有了创造发明。他的做官,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以利于科学研究。当不得不被推上政治舞台时,还始终保持着明智的头脑。作者将张衡于自然科学、文学、政治活动方面的表现统一了起来,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

本文除揭示了张衡多方面事迹的内在的联系外,善于剪裁也是使本文成功的重要因素。如写“善属文”,就以写《二京赋》为主,略涉《思玄赋》,其他甚至不提及;写“善机巧”,以详写候风地动仪为主,其他科技成果则为辅;写“善理政”,以整治法度、收擒奸党为主,请求辞职、上调擢升则为次。在文学、科学、政事三方面,都体现了他“从容淡静”的个性,又突出了“善机巧”的特点,使张衡这么个伟大的形象辉耀于读者面前。 

作品背景

《张衡传》以张衡“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为纲组织全文,显示了张衡作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的才干与成就。范晔继承了司马迁、班固等人关于史传文写作的传统,并因人取事,因事敷文,形成了自己记写人物传记的特色。张衡一生行事众多,成就卓著,品格高尚,如何取其精又不失于偏,虑及全又不流于繁,写其形又得其神,确要费一番匠心。

作者简介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顺阳(今河南淅川南)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1形容“金蟾”的诗句有哪些

1、金蟾啮锁烧香入唐 - 李商隐《无题二首》

2、金蟾呀呀兰烛香唐李贺 -《荣华乐( 一作东洛梁家谣)》

3、金蟾啮锁烧香入唐李商隐 - 《无题四首》

4、刃淬初蟾鞘金错唐卢纶 -《割飞二刀子歌》

5、金卮已弄寒蟾影宋黄裳 -《蝶恋花·满到十分人望尽》

6、金饼挂蟾魄宋赵善括 -《水调歌头·雨霁彩虹卧》

7、金乌飞入蟾窟宋葛长庚 - 《酹江月/念奴娇》

8、香压金蟾小宋刘之才 -《玲珑四犯·几叠云山》

9、金蟾著未出唐令狐楚 -《八月十七日夜书怀》

10、背冷金蟾滑唐罗隐 -《秋夕对月》

一,词语:金蟾

释义: 1金色的蟾蜍。 2蟾蜍形金属香器的鼻纽。亦借指香器。 3月亮的别称。神话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语本汉张衡《灵宪》﹕"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

二,成语:金蝉脱壳

[jīn chán tuō qiào]

释义: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出处: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

三,例句:

1,贸易壁垒不过是金蝉脱壳,根本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2,成语“金蝉脱壳”,妙的不是金蝉,而是令人疑惑的蝉衣。

3,凶手巧使金蝉脱壳之计,让追捕他的人扑了个空。

参考资料

搜狗:/question/520985573143230605

2形容“金蟾”的诗句有哪些

1、金蟾啮锁烧香入唐 - 李商隐《无题二首》2、金蟾呀呀兰烛香唐李贺 -《荣华乐( 一作东洛梁家谣)》3、金蟾啮锁烧香入唐李商隐 - 《无题四首》4、刃淬初蟾鞘金错唐卢纶 -《割飞二刀子歌》5、金卮已弄寒蟾影宋黄裳 -《蝶恋花·满到十分人望尽》6、金饼挂蟾魄宋赵善括 -《水调歌头·雨霁彩虹卧》7、金乌飞入蟾窟宋葛长庚 - 《酹江月/念奴娇》8、香压金蟾小宋刘之才 -《玲珑四犯·几叠云山》9、金蟾著未出唐令狐楚 -《八月十七日夜书怀》10、背冷金蟾滑唐罗隐 -《秋夕对月》一,词语:金蟾释义: 1金色的蟾蜍。

2蟾蜍形金属香器的鼻纽。亦借指香器。

3月亮的别称。神话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

语本汉张衡《灵宪》﹕"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二,成语:金蝉脱壳 [jīn chán tuō qiào]释义: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

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出处: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三,例句:1,贸易壁垒不过是金蝉脱壳,根本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2,成语“金蝉脱壳”,妙的不是金蝉,而是令人疑惑的蝉衣。3,凶手巧使金蝉脱壳之计,让追捕他的人扑了个空。

参考资料搜狗:/question/520985573143230605。

3描写金蟾的古诗词

1 《八月十七日夜书怀》

唐 令狐楚

三五既不留,二八又还过。

金蟾著未出,玉树悲稍破。

谁向西园游,空归北堂卧。

佳期信难得,永夕无可奈。

抚枕独高歌,烦君为予和。

2 《黑河秋雨引赋赵王孙家琵琶盖其名也》

明 高启

胡天夜裂天垂泣,云压鹰低翻翅湿。

髯王醉影抱寒惊,毡殿嘈嘈箭鸣急。

红冰泪落衰灯下,倒卷河流入弦泻。

瘦驼卧碛歇铃车,扑朔阴沙鬼行野。

汉魂私语鬓风凄,都护营荒咽冻鼙。

兰山木叶连愁起,散入塞门三万里。

梦断金蟾隔烟小,青冢埋声秋不晓。

3 《闺情四首·沐发》

宋 张玉娘

腻滑青螺宝髻黏,金盘香水吸寒蟾。

指尖巧弄琅玕影,楚发轻披云母帘。

掠雾暗疑星点点,拂波深见玉织织。

起来乱绾慷双凤,熏向沉檀强自添。

4 《秋夕对》

唐 罗隐

夜月色可掬,倚楼聊解颜。

未能分寇盗,徒欲满关山。

背冷金蟾滑,毛寒玉兔顽。

姮娥谩偷药,长寡老中闲。

5 《玲珑四犯·几叠云山》

宋:刘之才

几垒云山,隔不断阑干,天外凝眺。

秋与愁并,梧迳雨痕先表。

娇梦半握芙蓉,奈曲曲、翠屏深窈。

问愁根,当年谁种,漠漠淡烟衰草。

鸳鸯懒拂苹花影,记眉妩、萦情多少。

辘轳玉虎牵丝转,听尽秋红晓。

算谁念、卧云衣冷,香压金蟾小。

写新词、先寄江鸿归去,且教知道。

4描写金蟾的古诗词

《八月十七日夜书怀》 唐 令狐楚 三五既不留,二八又还过。

金蟾著未出,玉树悲稍破。 谁向西园游,空归北堂卧。

佳期信难得,永夕无可奈。 抚枕独高歌,烦君为予和。

《黑河秋雨引赋赵王孙家琵琶盖其名也》 明 高启 胡天夜裂天垂泣,云压鹰低翻翅湿。 髯王醉影抱寒惊,毡殿嘈嘈箭鸣急。

红冰泪落衰灯下,倒卷河流入弦泻。 瘦驼卧碛歇铃车,扑朔阴沙鬼行野。

汉魂私语鬓风凄,都护营荒咽冻鼙。 兰山木叶连愁起,散入塞门三万里。

梦断金蟾隔烟小,青冢埋声秋不晓。《闺情四首·沐发》 宋 张玉娘 腻滑青螺宝髻黏,金盘香水吸寒蟾。

指尖巧弄琅玕影,楚发轻披云母帘。 掠雾暗疑星点点,拂波深见玉织织。

起来乱绾慷双凤,熏向沉檀强自添。《秋夕对》 唐 罗隐 夜月色可掬,倚楼聊解颜。

未能分寇盗,徒欲满关山。 背冷金蟾滑,毛寒玉兔顽。

姮娥谩偷药,长寡老中闲。《玲珑四犯·几叠云山》 宋:刘之才 几垒云山,隔不断阑干,天外凝眺。

秋与愁并,梧迳雨痕先表。 娇梦半握芙蓉,奈曲曲、翠屏深窈。

问愁根,当年谁种,漠漠淡烟衰草。 鸳鸯懒拂苹花影,记眉妩、萦情多少。

辘轳玉虎牵丝转,听尽秋红晓。 算谁念、卧云衣冷,香压金蟾小。

写新词、先寄江鸿归去,且教知道。

5与“金蝉”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玉蝉金雀(唐·韦庄·《河传·锦里》)

2、将鬟镜上掷金蝉(唐·李贺·《屏风曲》)

3、将鬟镜上掷金蝉(唐·李贺·《屏风曲》)

4、金蝉映衮(宋·赵磻老·《醉蓬莱·记青蛇感异》)

5、翠蝉金雀(宋·朱敦儒·《点绛唇·客梦初回》)

6、调金鼎、七叶貂蝉(宋·张元干·《满庭芳·韩国殊勋》)

7、云鬓从亸金蝉(宋·王之望·《念奴娇·柳花飞絮》)

8、貂映蝉金(宋·陆游·《沁园春·粉破梅梢》)

9、拥金蝉(宋·张孝祥·《鹧鸪天·舞凤飞龙五百年》)

10、妓围香暖簇金蝉(宋·丘崈·《浪淘沙·潇洒无湖仙》)

11、金缕翠蝉曾记得(宋·赵长卿·《江神子/江城子》)

12、金蝉罗翦胡衫窄(宋·吴文英·《玉楼春 京市舞女》)

6描写“金蟾“的句子有哪些

描写金蟾的句子有以下10首:

1、金蟾啮锁烧香入 ——唐 李商隐《无题二首》

2、金蟾呀呀兰烛香 ——唐 李贺 《荣华乐( 一作东洛梁家谣)》

3、金蟾啮锁烧香入 ——唐 李商隐 《无题四首》

4、刃淬初蟾鞘金错 ——唐 卢纶 《割飞二刀子歌》

5、金卮已弄寒蟾影 ——宋 黄裳 《蝶恋花·满到十分人望尽》

6、金饼挂蟾魄 ——宋 赵善括 《水调歌头·雨霁彩虹卧》

7、金乌飞入蟾窟 ——宋 葛长庚 《酹江月/念奴娇》

8、香压金蟾小 ——宋 刘之才 《玲珑四犯·几叠云山》

9、金蟾著未出 ——唐 令狐楚 《八月十七日夜书怀》

10、背冷金蟾滑 ——唐 罗隐 《秋夕对月》

简介

金蟾又称三足金蟾,中国神话传说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而后人也把月宫叫蟾宫。古人认为金蟾是吉祥之物,可以招财致富。

三腿的蛤蟆被称为“蟾”,传说它能口吐钱。古代有刘海(刘海是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之一)修道,用计收服金蟾以成仙,后来中国民间便流传“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传说。

释义:“吕洞宾弟子刘海功力高深,喜欢周游四海,降魔伏妖,布施造福人世。一日,他降服了长年危害百姓的金蟾妖精,在过程中金蟾受伤断其一脚,所以日后只余三脚。自此金蟾臣服于刘海门下,为求将功赎罪,金蟾使出绝活咬进金银财宝,助刘海造福世人,帮助穷人,发散钱财。人们奇之,称其为招财蟾。”

寓意

金蟾的造型很多,富贵自足,有“吐宝发财,财源广进”的美好寓意,所以中国民间有俗语“得金蟾者必大富”也。放置此物于家居或商铺之中,定然财运亨通,大富大贵。自古以来就有用"蟾宫折桂”来比喻考取进士, 传说月宫中有三条腿的蟾蜍,而后人也把月宫叫蟾宫。

而今天的玉蟾蜍作为一种装饰品走进了千家万户, 他不仅有装饰作用,还可以避邪、招财。玉蟾蜍的摆放也是很有讲究的, 它的头朝门可以为您吸财, 在它的尾部压上钱,代表可以双倍的为您滚财。人们通常把蟾蜍叫金蟾,古语讲“家有金蟾,财源绵绵。

7与“金蝉”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1、玉蝉金雀(唐·韦庄·《河传·锦里》)2、将鬟镜上掷金蝉(唐·李贺·《屏风曲》)3、将鬟镜上掷金蝉(唐·李贺·《屏风曲》)4、金蝉映衮(宋·赵磻老·《醉蓬莱·记青蛇感异》)5、翠蝉金雀(宋·朱敦儒·《点绛唇·客梦初回》)6、调金鼎、七叶貂蝉(宋·张元干·《满庭芳·韩国殊勋》)7、云鬓从亸金蝉(宋·王之望·《念奴娇·柳花飞絮》)8、貂映蝉金(宋·陆游·《沁园春·粉破梅梢》)9、拥金蝉(宋·张孝祥·《鹧鸪天·舞凤飞龙五百年》)10、妓围香暖簇金蝉(宋·丘崈·《浪淘沙·潇洒无湖仙》)11、金缕翠蝉曾记得(宋·赵长卿·《江神子/江城子》)12、金蝉罗翦胡衫窄(宋·吴文英·《玉楼春 京市舞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9745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5
下一篇2023-10-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