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日此山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十里桃林今犹在怎么接?

去年今日此山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十里桃林今犹在怎么接?,第1张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本来是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山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十里桃林今犹在”如果让你用这前三句,让你在后面再接一句的话,除了诗人本人的这一句之外,其实也是有很多的写法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写诗是非常有讲究的,古人写诗讲究押韵、对仗、平仄、字数。有时候很多诗人在作诗的时候,因为要推敲一句诗里面的一个字,就要琢磨很久的时间。这就足够说明古代作诗是十分的严格的。但是现代的很多人已经不会作诗了,或者做的诗已经偏离了诗的四个要素。

首先我们讲一下是的四个要素,第一就是字数,古诗有五言的,七言的等等。但是不论你是作几言诗,你的每一句诗的字数一定要相等。其次就是对仗。古代作诗要求对仗工整,这里面也是很有讲究的,两句诗中对应的词语的词性要求相同或相近,在这一前提下,相同词性的词语所组成的句子成分要相同或者是相近。

第三个要求就是押韵,古代作诗的时候讲究押韵,一般两句一押韵,韵脚一般都在偶数诗句的句尾。如果要押韵的话,一定要一韵到底。中间不能够偷换韵。最后一个要素就是平仄。我们的汉语拼音分一二三四声。其中的“平”就是一二声;“仄”就是三四声。做事的时候一定要平仄相对错落有致。

当我们看完这座诗的四个要素的时候,回头再看上面的三句话其实也就不是特别难了。让我做的话,我回在后面接“去年今日此山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十里桃林今犹在,奈何伊人无影踪。”不知道你们的答案是什么呢?

班荆道故 班:铺开;道:叙说。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

班荆道旧 指朋友相遇于途,铺荆坐地,共叙情怀。后泛指朋友相遇,共叙离情。亦作“班荆道故”。

出处: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於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杜预注:“班,布也。布荆坐地,共议归楚,事朋友世亲。”

不期而会 ①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②未经约定而自动聚集。

出处:语出《榖梁传·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

不期而遇 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出处:《谷梁传·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

东风人面 指一年一度的春风依旧,而当年邂逅含情之人却不得重见。

出处:清·缪艮《珠江名花小传》第三卷:“迨素秋过访,询知其迁徒梧江,东风人面,未尝不有崔护当年之感云。”

旧雨重逢 旧雨:老朋友的代称。指老朋友又相遇了。

出处:清·尹会一《健余尺牍·三·与王罕皆太史》:“比想旧雨重逢,促膝谈心,亦大兄闲居之一快也。”

陌路相逢 与陌生人相遇在一起。

萍水相逢 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人面桃花 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

出处: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邂逅不偶 碰巧不遇合;意外不成功。

出处:汉·王充《论衡·定贤》:“荆柯入秦之计,本欲劫秦王生致于燕,邂逅不偶,为秦所擒。”

邂逅相逢 不期而遇。

出处:宋·周邦彦《应天长》词:“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郊外驻油壁。”

邂逅相遇 邂逅:未约而相逢。指无意中相遇。

出处:《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异地相逢 异地:他乡。在他乡相遇。

出处:唐·李咸用《春日喜逢乡人刘松》诗:“故人不见五春风,异地相逢岳影中。”

冤家路窄 仇敌相逢在窄路上。指仇人或不愿意见面的人偏偏相遇。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真是冤家路窄,今日一命讨了一命。”

他乡遇故知 在远里家乡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指使人高兴的事。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回:“果然有志竟成,上月被他打死一个,今日又去打虎,谁知恰好遇见贤侄。邂逅相逢,真是‘万里他乡遇故知’可谓三生有幸!”

人生何处不相逢 指人与人分手后总是有机会再见面的。

出处: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

那跨越千年的浪漫唯美的邂逅!

水上游人沙上女,

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

五代·欧阳焖·《南乡子》

释义:

水上的游人问沙岸上的姑娘家住何处,姑娘回过头来,笑着指向芭蕉林深处。

原文:

画舸停桡,槿花篱外竹横桥。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先秦·佚名·《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释义:

一位美丽的姑娘含情不语,飘然而至,那露水一般晶莹的美目,秋波一转,顾盼流转,妩媚动人。不期而遇真正巧正好满足我心愿。

原文: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释义:

我在人群中寻找了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宋·秦观·《鹊桥仙》

释义:

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原文: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西汉·司马相如·《凤求凰》

释义:

有位俊秀的女子啊,我见了她的容貌就此难以忘怀。一日不见她,心中牵念得像是要发狂一般。

原文: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

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

魏晋·繁钦·《定情诗》

释义:

我从东门出去游玩,不经意间得亲足下的尘土。

原文: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释义:

今日再来此地,那佳人已不知所踪,只有桃花依旧,含笑怒放春风之中。

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先秦·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释义:

今夜究竟是啥夜晚见这好人真欢欣。

原文: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相逢红尘内,高揖黄金鞭。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柳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是欧阳修写的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连枝嫩不胜吟。留取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堂上簸钱堂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表达欧阳修对侄女是爱慕,是赞扬,是感慨。金庸的小说中也有提到黄药师当时也当是男人四十,看着自己救回来的徒弟越长越美丽,艳若桃李,正所谓“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对着风华正茂、廿八年华的梅超风,文采无双的黄药师借词咏怀也是自然

强写对联,勉强一试:去年今日此门中,明朝旧巷杏花红。其实还有个问题,对联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仄起平收。意思是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所以“去年今日此门中”更适合作为下联。

去年今日此门中下句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但这不是对联,是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两句。

原诗:

题都城南庄

作者: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寥寥数字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生动具体,足见这个因素,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使之铭记心中。第二句是描写佳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人皆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足以烘托“人面”之美;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的。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此时。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人去楼空。此时彼时,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只是留下美好的回忆在心头。

作者:

崔护,唐代诗人。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延伸阅读:

这首诗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孟棨《本事诗·情感》载:

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花木丛草,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护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盻而归,尔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院如故,而已扃锁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崔惊怛,莫知所答。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年已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在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惟此一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老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戏剧家欧阳予倩曾以这个典故为基础创作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后来还被改编为评剧、越剧及影视剧等。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对于崔护这首名作,稍为接触过唐诗的人没有不知道的。“人面桃花”一语已成典故,最后一句“桃花依旧笑春风”更是千古名句。但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肯去思考的人恐怕不多。

唐朝崔护,字殷功,陕西蓝田人。他的诗作不多见,在《全唐诗》一书里,仅记录了六首诗,其中有三首尚未能确属,就风格而言,我认为更似是张又新之作。说起来,崔护绝不是个多产诗人,但他却写下了一首传世不朽的爱情诗篇。

写诗必是有缘故的。据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博陵崔护,姿质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南城,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今作“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一个令人惆怅的故事。书生崔护后来在德宗贞元十二年高中进士,官至岭南节度使,总算有了结局。但诗中那位桃花姑娘是何许人也?结局如何?史书没有留下任何资料。大约在元朝时才有人写过有关此事的剧本,今已佚。

就依据《本事诗情感》的记载,作为诗的创作背景,细玩之,颇有余味。或夜阑灯昏,或眠风枕石,策天马,驭飞神,偶得一妙想亦乐不可支。考其正确与否姑且不论,只供茶余饭后以作笑资,亦无不可,若假作实事,还可稍释疑云。

先说崔护,从“姿质甚美”一语中,说明他是一个英俊而又有才华的少年人;“举进士下第”则说明他是个已具备参加朝庭科举考试资格的举子;但他的性格却是“孤洁寡合”,即是说他有点恃才傲物,因而孤独不群,这一点亦可从他的《山鸡舞石镜》一诗中稍窥端倪;“寻春独行,酒渴求饮”一语,则说明他当时郁闷的心境,也许是由于“下第”的缘故吧。如此看来,当时他的内心是很寂寞的。

至于那个桃花人面的姑娘,在《本事诗》里的描述较为生动。首先从外貌上看,她“妖姿媚态,绰有余妍”,是一个非常漂亮出众的女郎。当崔护叩门求饮,她“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这一乐于助人的行为,可见她的性格是善良的。

然后她“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试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盛放的桃花荡漾着春风,树下斜倚着一个善良而美丽的女郎,轻盈如蝶的花瓣飘舞而下,洒落在她的头发、衣裙上,而她正含情脉脉地注视着你!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跳的画面呀!此情此景,怎不令崔护心动?尤其是他当时的情绪落索,寂寞的心极其需要温柔的抚慰。

当崔护感觉到她“意属殊厚”而“以言挑之”时,她却“不对,目注者久之”,是说她虽然没有以语言回应,却是情深款款地注视着这个年轻人,这说明了女郎矜持而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意。而崔护不得要旨,但也没任何举动,两人就那样默默地相对着。

这一节很自然的描述,与唐朝的时代背景是相符的。自秦汉至宋初,那时人们对于男女之情的观念还是持比较开明的态度的。例如隋朝时的红拂慧眼识英雄,与李靖私奔的故事,便是一个例子,比这早的还有汉朝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更是经典了。而对于男女自由恋爱行为的彻底扼杀,则是在宋时朱程理学的兴起之后。

言归正题,崔护虽然得不到明确的表示,但心灵感觉是很微妙的,敏感的他还是有所察觉,但高傲的性格约束着他不可造次,这就说明了他是个正人君子,风雅之士。出于最基本的礼貌,只好告辞了。那女郎“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可见其情之钟甚矣!恋恋不舍的崔护“亦眷盼而归”。

后“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相隔一年后,崔护选择在同一日子前去相访,那么,其意义就是不忘前情,可见他是个多情种子。这也符合一个“孤洁寡合”而又风雅浪漫的文人性格。

至于他为什么在一年之后才去相访呢?没人知道,但可以从文字上推测一下,为他找个理由。

回到孟棨的记载:“博陵崔护”,说崔护是博陵人,博陵即是如今河北的蠡县,但今已考证崔护原本是陕西蓝田人。“举进士下第”,是说他到长安去应考进士的,但没考上。“独游都南城”,这个“都”是指当时唐朝的京都长安,即今天的西安市,这是说崔护独自一人去了长安城南边游玩。

他为什么会去都南城游玩呢?当然,由于应考落榜心情不好,出去散散心是一个很好的理由。若换个角度去想,他考完试后回家,出城正好要路经都南城,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啊,而且我认为可能性是极高的,从地理上考察一下,蓝田位于西安市东南偏东方向,相距不足百里。崔护是走路回家的,走得口渴了,当然要找水来解渴,于是乎邂逅了那位桃花姑娘便顺理成章啦。还有“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这可是兴之所致、说走就走的情形啊,可见两地之间并不算太远。若依孟说的河北蠡县,由于距离太远,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不可能当日到达。这也是考证崔护是陕西蓝田人的一个旁证。

那么,崔护竟不是寻春而是回家了。但孟棨为什么说他是去寻春呢?也许他认为寻春这一行为举动作为诗的背景来说,更风流浪漫吧?那个年代,风流是件雅事,文人墨客大都以此为荣。但不禁又要问:既然崔护风流浪漫,为什么他“嗣后,绝不复至”呢?

因此,不妨暂将崔护定位在回家这一点上,再看看会怎么样。崔护回家之后,可能要忙这忙那,一年光景便过去了。从他独自一人上路、没有马匹、没有仆人跟随这一点上,亦见得他的家境并不怎么样富有。加上当时的交通状况不发达也是其中的因素。这就是“嗣后,绝不复至”的缘由了,直至来年春暖花开,触动旧缘,“情不可抑”之际,便前去相访,可惜是“门墙如故”,燕去巢空,于是怅然之间,一首浪漫缠绵的爱情诗篇便问世了!

还想探讨一下的,便是那个桃花女郎,没有她的存在,便没有这首诗!但她的身份是个谜,令人疑惑不已。

先说她住的地方,那是“一亩之宫”,从一个“宫”字可以联想到这是一所很好的房子,虽不敢妄断其为雕梁画栋的巨院豪宅,但也绝不是茅舍草屋之类可比,最起码也是粉墙黛瓦的富裕人家,并且还有砖墙围起“花木丛萃”的园子,“一亩”之说应该是形容其广大的虚词。居住面积如此之大,当然会让人感觉“寂若无人”。所以崔护“扣门”,“久之”才有人出来应答。

来人是位年轻貌美的姑娘,之后又是她取了茶水,开门让崔护进来的。之后“设床,命坐”,此处的“床”是指椅子、坐榻之类,古时的“胡床”便是可供人盘膝而据的家具,其待客之道很是得体。

细考记载,住宅内由头至尾只得此女出现,应门、开门、送茶水、搬椅子(可能因为要烧开水泡茶,为免客人久立之故)、招呼客人、及至送客,都是她一人操办,并无他人在场。于是不禁要问,她是什么身份呢?

假若是主人,居如此大宅,竟连一个干粗活的仆人都没有,不会节俭如斯吧?况年轻貌美,一人孤居,从安全角度上考虑,也未免有些不妥吧?这确实有点不合情理;但若她只不过是一个丫环下人,却又不见主人出来迎客,也不在情理之中;这一点勉强可说的就是:主人出了门,不在家。但又再一想,当她听到有人叩门时,她先是“自门隙窥之”而问来者何人,当时并没有立即开门,至后来能自作主张殷诚待客,这些举动浑不似一个丫环身份了。

能居住在这所大宅里,与该宅主人必有关系,这是肯定的。因此,我推测此女可能是一个亲戚身份,地位不会很高,只是客居暂住而已。而此宅大概是长安城中某殷富人家的乡间别墅,他们只是偶尔来住上一阵子,作渡假之用。设想其时正值清明,正是春游时节,主人踏青外出,只留此女看守房屋,恰逢崔护前来,她或有半主之分而尽待客之道。渡完假后,主人回城,此女亦自随之而去。至于一年后崔护重访,宅无人居一节,或主人未适其时,大门自然上锁,又或她已归原家、或已嫁人等等,她当然更不应在此间居住了。所以崔护才会扑了一个大空。

那女郎对崔护“意属殊厚”,估计是因为得知崔护是个考举书生而生倾慕之心;另外,恐怕还有攀附之意。从“不对,目注者久之”一语中,便暗示她正作观察沉思状,试想她暗自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一个地位低微的弱质女流得嫁举子,其身价自是迥异从前;子曰“学而优则仕”,若夫婿一朝登第发迹,更是终生有托,衣食无忧矣!此一也,其二还因为唐朝立国后,大行文风,人们对文雅之士总是青眼有加的。此女果然眼光不差,只可惜有缘无分!这样的推测若是成立,整件事似乎也就完整了。

成语:

人面桃花

(拼音:rén

miàn

táo

huā)

出处: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意思:

形容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情形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干今交道好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古来论文情至厚,莫如管鲍。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 知心;声气相求嗜,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今日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们,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正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猢广荆州府之地也。那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 至上大夫之位。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下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当时从陆路至于郢都,朝见了楚王,致了晋主之命,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然虽如此, 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迟留。公事已毕,拜辞楚王。楚王赠以黄金采缎,高车驷马。伯牙离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国江山之胜,欲得恣情观览,要打从水路大宽转而回。乃假奏楚王道:“臣不幸有犬马之疾,不胜车马驰骤。乞假臣舟揖,以便医药。”楚王准奏,命水师拨 大船二只,一正一副。正船单坐晋国来使,副船安顿仆从行李。都是兰桡画桨,锦帐高帆,甚是齐整。群臣直送至江头而别。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不多时,风恬浪静,雨 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童子焚香罢,捧琴囊置于案间。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曲犹未终,指下“刮刺”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大惊,叫童子去问 船头:“这住船所在是甚么去处?”船头答道:“偶因风雨,停泊于山脚之下,虽然有些草树,并无人家。”伯牙惊讶,想道:“是荒山了。若是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吾琴,所以琴声忽变,有弦断之异。这荒山下,那得有听琴之人?哦,我知道了,想是有仇 家差来刺客;不然,或是贼盗伺候更深,登舟劫我财物。”叫左右:“与我上崖搜检一番。不在柳阴深处,定在芦苇丛中!”左右领命,唤齐众人,正欲搭跳上崖。忽听岸上有人答应道:“舟中大人,不必见疑。小子并非奸盗之流,乃樵夫也。因打柴归晚,值骤雨狂风,雨 具不能遮蔽,潜身岩畔。闻君雅操,少住听琴。”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左右的,叫他去罢。”那人不去,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出言谬矣!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 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止住左右不要罗唣,走近舱门,回嗔作喜的问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听琴,站立多时,可知道我适才所弹何曲?”那人道:“小子若不知,却也下来听琴了。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其词云: ‘可惜颜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句,就断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小子也还记得:‘留得贤名万古扬。’”怕牙闻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隔崖遥远,难以问答。”命左右:“掌跳,看扶手,请那位先生登舟细讲。”左右掌跳 ,此人上船,果然是个樵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手下人那知言谈好歹,见是樵夫,下眼相看:“咄!那樵夫下舱去,见我老爷叩头,问你甚么言语,小心答应。官尊着哩!”樵大却是个有意思的,道:“列位不须粗鲁,待我解衣相见。 ”除了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搭膊拴腰,露出布棍下截。那时不慌不忙,将蓑衣、斗笠、尖担、板斧,俱安放舱门之外。脱下芒鞋,骊去泥水,重复穿上,步入舱来。官舱内公座上灯烛辉煌。樵夫长揖而不跪,道:“大人施礼了。”俞伯牙是 晋国大臣,眼界中那有两接的布衣。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罢。”叫童子看坐的。童子取一张杌坐儿置于下席。怕牙全无客礼,把嘴向樵夫一弩,道:“你且坐了。”你我之称,怠慢可知。那樵大亦不谦 让,俨然坐下。

  伯牙见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问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默坐多时,怪而问之:“适才崖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言:“不敢。”伯牙道:“我且问你,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抚他有甚好处?”正问之时,船头来禀话:“风色 顺了,月明如昼,可以开船。”伯牙分付:“且慢些!”樵夫道,“承大人下问,小子若讲话絮烦,恐担误顺风行舟。”伯牙笑道:“惟恐你不知琴理。若讲得有理,就不做官,亦非大事,何况行路之迟速乎!”樵夫道:“既如此,小子方敢僭谈。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 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凤乃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悟桐不栖,非醴泉不饮。伏羲以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其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声太清,以其过轻而废之;取 下一段叩之,其声太浊,以其过重而废之;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送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用高手匠人刘子奇制成乐器。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长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阔八寸,按八节 ;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闰月。先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徵、羽。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 治。后因周文王被囚于羡里,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谓之文弦。后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发扬,谓之武弦。先是宫、商、角、徵、羽五弦,后加二弦,称为文武七弦琴。此琴有六忌,七不弹,八绝。何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 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何为七不弹?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何为八绝?总之,清奇幽雅,悲壮悠长。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乃雅乐之好处也。”

  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犹恐是记问之学。又想道:“就是记问之学,也亏他了。我再试他一试。”此时已不似在先你我之称了,又问道:“足下既知乐理,当时孔仲尼鼓琴于室中,颜回自外入,闻琴中有幽沉之声,疑有贪杀之意,怪而问之。仲尼曰:‘吾适鼓琴,见猫 方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贪杀之意,遂露于丝桐。”始知圣门音乐之理,入于微妙。假如下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樵夫道:“《毛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人试抚弄一过,小子任心猜度。若猜不着时,大人休得见罪。”伯牙 将断弦重整,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樵夫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只两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 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大欠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贱字子期。”伯牙拱手道:“是钟子期先生。”子期转问:“大人高姓?荣任何所?”伯牙道:”下官俞瑞,仕于晋朝,因修聘上国而来。” 子期道:“原来是伯牙大人。”伯牙推子期坐于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点茶。茶罢,又命童子取酒共酌。伯牙道:“借此攀话,休嫌简亵。”子期称:“不敢。”

  童子取过瑶琴,二人入席饮酒。伯牙开言又问:“先生声口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道:“离此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便是荒居。”伯牙点头道:“好个集贤村。”又问:“道艺何为?”子期道:“也就是打柴为生。”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 不该僭言,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资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也。”子期道:“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采樵度日,以尽父母之余年。虽位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养也。”伯牙道 :“如此大孝,一发难得。”二人杯酒酬酢一会。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又问子期:“青春多少?”子期道:“虚度二十有七。”伯牙道:“下官年长一旬。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国名公,钟徽乃穷乡贱 子,怎敢仰扳,有辱俯就。”伯牙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下官碌碌风尘,得与高贤结契,实乃生平之万幸。若以富贵贫贱为嫌,觑俞瑞为何等人乎!”遂命童子重添炉火,再熟名香,就船舱中与子期顶礼八拜。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今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 。拜罢,复命取暖酒再酌。子期让伯牙上坐,伯牙从其言。换了杯箸,子期下席,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正是:“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谈论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船上水手都起身收拾篷索,整备开船。子期起身告辞,伯牙捧一杯酒递与子期,把子期之手,叹道:“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子期闻言,不觉泪珠滴于杯中。子期一饮而尽,斟酒回敬伯牙。二人各有眷恋不舍之 意。伯牙道:“愚兄余情不尽,意欲曲延贤弟同行数日,未知可否?”子期道:“小弟非不欲相从。怎奈二亲年老,‘父母在,不远游。’”伯牙道:“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过二亲,到晋阳来看愚兄一看,这就是“游必有方’了。”子期道:“小弟不敢轻诺而寡信, 许了贤兄,就当践约。万一禀命于二亲,二亲不允,使仁兄悬望于数千里之外,小弟之罪更大矣。”伯牙道:“贤弟真所谓至诚君于。也罢,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子期道:“仁兄明岁何时到此?小弟好伺候尊驾。”伯牙屈指道:“昨夜是中秋节,今日天明,是八月十六 日了。贤弟,我来仍在仲秋中五六日奉访。若过了中旬,迟到季秋月分,就是爽信,不为君子,”叫童子:“分付记室将钟贤弟所居地名及相会的日期,登写在日记簿上。”子期道:“既如此,小弟来年仲秋中五六日,准在江边侍立拱候,不敢有误。天色已明,小弟告辞了 。”伯牙道:“贤弟且住。”命童子取黄金二笏,不用封帖,双手捧定道:“贤弟,些须薄礼,权为二位尊人甘旨之费。斯文骨肉,勿得嫌轻。”子期不敢谦让,即时收下。再拜告别,含泪出舱,取尖担挑了蓑衣、斗笠,插板斧于腰问,掌跳搭扶手上崖。伯牙直送至船头, 各各洒泪而别。

  不题子期回家之事。再说俞伯牙点鼓开船,一路江山之胜,无心观览,心心念念,只想着知音之人。又行了几日,舍舟登岸。经过之地,知是晋国上大夫,不敢轻慢,安排车马相送。直至晋阳,回复了晋主,不在话下。

  光阴迅速,过了秋冬,不觉春去夏来。伯牙心怀子期。无日忘之。想着中秋节近,奏过晋主,给假还乡。晋主依允。伯牙收拾行装,仍打大宽转,从水路而行。下船之后,分付水手,但是湾泊所在,就来通报地名。事有偶然,刚刚八月十五夜,水手禀复,此去马安山不 远。伯牙依稀还认得去年泊船相会子期之处。分付水手,将船湾泊,水底抛锚,崖边钉橛。其夜晴明,船舱内一线月光,射进朱帘。伯牙命童子将帘卷起,步出舱门,立于船头之上,仰观斗柄。水底天心,万顷茫然,照如白昼。思想去岁与知己相逢,而止月明。今夜重来, 又值良夜。他约定江边相候,如何全无踪影,莫非爽信?又等了一会,想道:“我理会得了。江边来往船只颇多。我今日所驾的,不是去年之船了。吾弟急切如何认得?去岁我原为抚琴惊动知音。今夜仍将瑶琴抚弄一曲,吾弟闻之,必来相见。”命童子取琴桌安放船头,焚 香设座。伯牙开囊,调弦转轸,才泛音律,商弦中有哀怨之声。伯牙停琴不操:“呀!商弦哀声凄切,吾弟必遭忧在家。去岁曾言父母年高。若非父丧,必是母亡。他为人至孝,事有轻重,宁失信于我,不肯失礼于亲,所以不来也。来日天明,我亲上崖探望。”叫童子收拾 琴桌,下舱就寝。

  伯牙一夜不睡,真个巴明不明,盼晓不晓。看看月移帘影,日出山头。伯牙起来梳洗整衣,命童子携琴相随,又取黄金十镒带去:“傥吾弟居丧,可为赠礼。”踹跳登崖,行于樵径,约莫十数里,出一谷口,伯牙站住。童子禀道:“老爷为何不行?”伯牙道:“山分南 北,路列东西。从山谷出来,两头都是大路,都去得。知道那一路在集贤村去?等个识路之人,问明了他,方才可行。”伯牙就石上少憩,童儿退立于后。不多时,左手官路上有一老叟,髯垂玉线,发挽银丝,箬冠野服,左手举藤杖,右手携竹篮,徐步而来。伯牙起身整衣 ,向前施礼。那老者不慌不忙,将右手竹篮轻轻放下,双手举藤杖还礼,道:“先生有何见教?”伯牙道:“请问两头路,那一条路,往集贤村去的?”老者道:“那两头路,就是两个集贤村。左于是上集贤村,右手是下集贤村,通衢三十里官道。先生从谷出来,正当其半 。东去十五里,西去也是十五里。不知先生要往那一个集贤村?”

  伯牙默默无言,暗想道:“吾弟是个聪明人,怎么说话这等糊涂!相会之日,你知道此问有两个集贤村,或上或下,就该说个明白了。”伯牙却才沈吟,那老者道:“先生这等吟想,一定那说路的,不曾分上下,总说了个集贤村,教先生没处抓寻了。”伯牙道:“便是 。”老者道:“两个集贤村中,有一二十家庄户,大抵都是隐遁避世之辈。老夫在这山里,多住了几年,正是‘土居二十载,无有不亲人’。这些庄户,不是舍亲,就是敝友。先生到集贤村必是访友,只说先生所访之友,姓甚名谁,者夫就知他住处了。”伯牙道:“学生要 往钟家庄去。”老者闻“钟家庄”二字,一双昏花眼内,扑簌簌掉下泪来,道:”先生别家可去,若说钟家庄,不必去了。”伯牙惊问:“却是为何?”老者道:“先生到钟家庄,要访何人?”伯牙道:“要访子期。”老者闻言,放声大哭道:“子期钟徽,乃吾儿也。去年 八月十五采樵归晚,遇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讲论之间,意气相投。临行赠黄金二笏。吾儿买书攻读,老拙无才,不曾禁止。旦则采樵负重,暮则育读辛勤,心力耗废,染成怯疾,数月之间,已亡故了。”

  伯牙闻言,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钟公用手搀扶,回顾小童道,“此位先生是谁?”小童低低附耳道:“就是俞伯牙老爷。”钟公道:“元来是吾儿好友。”扶起伯牙苏醒。伯牙坐于地下,口吐痰涎,双手捶胸,恸哭不已。道:“贤 弟呵,我昨夜泊舟,还说你爽信,岂知已为泉下之鬼!你有才无寿了!”钟公拭泪相劝。伯牙哭罢起来,重与钟公施礼,不敢呼老丈,称为老伯,以见通家兄弟之意。伯牙道:“老伯,令郎还是停枢在家,还是出瘗郊外了?”钟公道:“一言难尽!亡儿临终,老夫与拙荆坐 于卧榻之前。亡儿遗语瞩付道:‘修短由天,儿生前不能尽人子事亲之道,死后乞葬于马安山江边。与晋大夫俞伯牙有约,欲践前言耳。”老夫不负亡儿临终之言。适才先生来的小路之右,一丘新土,即吾儿钟徽之家。今日是百日之忌,老夫提一陌纸钱,往坟前烧化,何期 与先生相遇!”伯牙道:“既如此,奉陪老怕,就坟前一拜。”命小童代太公提了竹蓝。

  钟公策杖引路,伯牙随后,小童跟定,复进谷口。果见一丘新土,在于路左。伯牙整衣下拜:“贤弟在世为人聪明,死后为神灵应。愚兄此一拜,诚永别矣!”拜罢,放声又哭。惊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黎民百姓,不问行的住的,远的近的,闻得朝中大臣来祭钟子期, 回绕坟前,争先观看。伯牙却不曾摆得祭礼,无以为情。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伯牙问:“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钟公道:“乡野之人, 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伯牙道:“原来如此。老伯可知所奏何曲?”钟公道:“老夫幼年也颇习。如今年迈,五官半废,模糊不懂久矣。”伯牙道:“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一曲短歌,以吊令郎者,口诵于老伯听之。”钟公道:“老夫愿闻。”伯牙诵 云: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珍抛残,金徽零乱。钟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伯牙道: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钟公道:“原来如此,可怜!可怜!”伯牙道:“老伯高居,端的在上集贤村,还是下集贤村?”钟公道:“荒居在上集贤村第八家就是。先生如今又问他怎的?”伯牙道:“下官伤感在心,下敢随老伯登堂了。随身带得有黄金二镒,一半代令郎甘旨之奉,一半买几亩 祭田,为令郎春秋扫墓之费。待下官回本朝时,上表告归林下。那时却到上集贤村,迎接老伯与老伯母,同到寒家,以尽天年。吾即子期,子期即吾也。老伯勿以下官为外人相嫌。”说罢,命小僮取出黄金,亲手递与钟公,哭拜于地。钟公答拜,盘桓半晌而别。

  这回书,题作《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后人有诗赞云: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9760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6
下一篇2023-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