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 如何盘玉,啥是包浆,什么是玉的包浆

心得体会 - 如何盘玉,啥是包浆,什么是玉的包浆,第1张

盘玉是玩玉的基本功。在盘玉之前,要先了解物件本身的特质,当然首选是料子必须要对,其次玉质要好。

也就是俗称的和田籽玉盘出来的感觉自然比山玉要好的多,尤其是带皮色的料子,在盘玩过程中的微妙变

化乐趣无穷,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一.先用常温清水浸泡2-3个小时(待表面附着物软化),然后用牙刷刷洗干净,再放入

热水(新玉约70、80度左右)中浸泡,浸泡到热水与玉慢慢自然冷却,通常我都会置于空气不流通的保温

场所,让热水徐徐冷却。也籍此让玉的毛细孔得到充分的舒张,将内部污垢吐干净。如此进行约3个循环,

之后大约每3个月到半年进行1次,夏季则约1到2个月进行1次。

二.第二天开始盘玩,首先选条中国结的绳子(注意要买好的,不易掉色的绳子),将玉件绑在腰际

“内外裤“之间(请注意不让玉器直接接触肌肤),闲暇时可拿在手上盘玩,但记得手是干净的。还有平时

千万记得不要把玉器放在脸上和鼻子上去抹油(经常见到),那油可不是所谓的玉的滋养液哦,反而适得

其反会将玉门(毛细孔)封死,使盘出来的玉光泽显得很闷。还有我也不用猪鬃刷,因为刷出来的包浆感

觉会带有贼光。在此建议平常可用柔软的”白色纯棉“长毛巾盘,但不宜使用染色布或或化纤性质的硬布料擦拭。

三.在夏季经1个星期(冬季2-3个星期)盘玩后,每天晚上洗澡时用温清水(约40度),先浸泡一

段时间再刷洗干净,请注意千万避免与肥皂直接接触,之后就只要常保持玉件的清洁即可。如方便也可常

洗刷,众所周知,汗液带有盐分、挥发性脂肪酸及尿素等。玉件接触太多的汗,佩戴后又不即刻清理干净,

时间一长玉件便会受到侵蚀,外层受损,影响原有的光泽度。尤其是白玉,更忌汗和油脂。白玉若过多接

触汗液则容易变成淡**,不再纯白如脂。 (请注意玉最忌讳以下物质──香水、化学剂、肥皂和人体

汗液)经过一段时间的盘玩,玉件本身的质地会渐渐地显露出来,好的玉温润有余,灵气十足,皮色越玩

越亮越鲜艳,且会越看越赏心悦目!那种感受决非笔墨与言语所能形容,个中滋味,只能请玉友经由本身

的经历,在盘玩的整个过程慢慢体会其中乐趣了!

包浆,其实是一种很人性化的东西,时间固然重要,但是与主人长期的摩挲擦拭的关系更加重大。

比如瓷器的藏家几乎都知道,在上个世纪初北京市场上曾经出现过一批乾隆年间的官窑瓷器,就没有包浆,很多人都认为是作伪,但是后来还是确定为真品,没有包浆是因为这批瓷器从生产出来以后就没有开过封,没接触过人气。

关于硬木家具的包浆。我国的南北方有着不同的说法,北方称之为包浆,南方则称之为皮壳。中式家具的表面工艺历来有“南漆北蜡”之说,也就是南方喜欢对家具表面进行上漆处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木材本身、漆面在与主人和环境中的空气、水分接触后会慢慢老化,表面产生了温润如玉的感觉,并伴有漆面皲裂的现象,因为有原有的漆皮,故叫皮壳。北方用上蜡工艺作表面处理的家具形成的包浆我们认为应该是受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的结果,一种是主人长时间的擦拭、摩挲,一方面是木材本身特有的油性慢慢地溢将出来,也就是反油的结果。在对一些古旧家具的观察中我们不难看出主人手部摩挲较多的部位(比如圈椅的如意头)的包浆现象会更加明显,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我们手上的油性或是汗渍作用在木材上的结果,越是摩挲于是光润,所以说我们在收藏古典硬木家具是不怕使用,就怕不用,使用是家具升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你去问收藏家,他的回答往往不是语焉不详,便是高深莫测,颇有一点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

其实包浆也就是以物品为载体的岁月留痕。它是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泽,或者土埋水浸,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它滑熟可喜,幽光沉静,告诉你,这件东西有了年纪,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旧气。那恰恰是与刚出炉的新货那种刺目的“贼光”,浮躁的色调,干涩的肌理相对照的。

入土古玉简称“土古”。从现象看,其外表层很容易在常温下形成,好像南方小笼汤包淌下的汤汁,冷却后凝固成一层厚厚的半透明体,有这样的质感才弥足珍贵。

高古玉品对温、湿度特别敏感,玉色深浅也会随之变化。玉品随着温、湿变化好像是个“感应器”,天热时敏感于空气的干湿,在生成中吸收人体的汗腺液,气温下降后,玉表层与凝聚的汗腺液得以收缩,又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作用,日月递增之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光泽,但至今无法解释它的形成机理,笼统归纳为仿佛是有生命的熟坑包浆。“土古”忌讳高温,一经“提灰”便成死玉,再保养至多也只是一层浮浅的光泽,诚如“传世古”那种薄光,这些均无手感可言。鸡骨白与玉质钙化则无法谈及,因鸡骨白上尚剩宝浆不具备典型的特征。也未必都能复苏还原,而玉质钙化更无包浆

岫玉鸡骨白是可以盘的。

鸡骨白其实属于玉化不完全的和田玉,也就是说处于白玉与石头两者间。近几年,鸡骨白却是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玉友的喜爱。

不过由于玉化不完全的特性,所以盘起来需要的时间比较久,主要考验一个人的耐性。

玉器被人们发现与使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根据实物考证:早在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玉器。建国后,由于田野考古事业的迅猛发展,经过发掘,河南、湖北、陕西、山东、浙江、安徽等地连续出土了各式各样的玉石器物,除刀、铲、斧、锛、凿等半石半玉的生产工具之外、还出土了不少玉饰品,如江苏南京北阴阳营;浙江余姚河姆渡;山东大汶口;安徽凌家滩、黄家堰等遗址出土玉璜、、环、管、珠、瑗等玉饰品,可谓丰富多彩、异彩纷呈。无论从玉材、造型、制作工艺等方面看,都是相当精美绝伦的。在这些遗址中也出土过不少鸡骨白玉器。所谓鸡骨白玉器,顾名思义,是指玉器已钙化变成鸡骨头一样呈白色。有关鸡骨白玉器的形成原因,其说法不一:有说古玉器埋在地下,年代久远,经受地压、地热、地气、地湿等作用,一般都有钙化或氧化现象,表面出现一层或薄或厚、或白或黄的皮壳,故称之为“鸡骨白”或“鱼肚白”;有的说古玉?埋在地下,与墓坑中有机陪葬品有关,由于这些有机物腐烂时放出的热量,玉器长期处于微热之中,致使钙化发白、发黄;还有的说玉器埋在地下,受到古尸水的腐蚀而逐渐形成。总之,以上这些观点,均有着一定的道理。但概括起来,万变不离其宗,正如我国著名玉器研究专家杨伯达先生所提出的“鸡骨白之所以形成,主要是受氢氟酸使然”。

为了进一步认识新石器时代的鸡骨白玉器,特拣选几件,作一简要介绍,根据笔者长期从事基层文博工作及参加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体会,特作一点初步分析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从数件出土的鸡骨白玉器来看,它们均由于长期埋在地下、遭受到各种外界因素而形成的钙化现象,因为它们的特征较为明显: 一、无论钙化到何种地步、仍保持有一种玉质的可见性,其质地的硬度大打折扣,仍保存有原始生长的纹理感觉。 二、不透明。 除此总的感觉,在这些鸡骨白玉器身上还有存在有一种自然美、原始美、神韵美,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不可忽视。也是仿者难做得到的。 仿制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用火烧烤法。颜色发白,仿成后有“灰石灰古”的感觉,而且上面出现有火烧的的裂纹,而真的鸡骨白没有。 二、用铁屑搅拌,后用热醋淬之,再加热,埋在地下,数月取出,呈现出桂皮纹。 三、用现代电器制作法。用电焊、微波炉等器具来烘烤作伪。 总而言之,鸡骨白玉器的作伪方法,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仔细认真分析对比、抓住真品与仿品的各自特征,那就不会容易上当受骗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0509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