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佛菩萨的塑像都是半闭着眼?

为什么佛菩萨的塑像都是半闭着眼?,第1张

外不着相,内不动心

很多同修或许早就发现,不管是寺院的各类佛菩萨,还是网上的佛图,虽然菩萨形态各异,但几乎全是半闭着眼睛,这到底为何呢?

著名国学大家南怀瑾先生说:

我母亲比较信佛,但是没有深入修习,并不通什么佛理。有次我问她为什么佛都半闭着眼睛,而不睁开呢。我觉得这个问题一定很难回答,没想到母亲却利索的回答道:这个世界太肮脏了,坏人太多了,佛菩萨只能半闭着眼睛,眼不见心为净嘛,否则要被气死了。

上面所说的只是一个故事,算是一种说法,但是还有一个更慈悲的解释。

半睁眼是佛的外像慈悲代表,不舍六道众生,同时又不忍全睁看到六道众生的痛苦。因为我们的肉眼看到的世界是颠倒的,错误的,佛教导我们用心眼去观世界,那么就要达到“禅”的境界。

简单的说就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佛教里的“坐禅”为了利益修行者不在禅修中昏睡,于是半睁着眼睛的,不完全闭上,也不完全睁开,如此造佛像也代表佛菩萨入了禅定的状态。

而且,当大家进入寺院礼佛的时候,抬头望佛,发现佛菩萨也正慈眉善目的向下俯视着你,是不是更能够增添很多欢喜之心呢?

佛像在眼睛这块如此精细的设计,完全能够表达佛菩萨庄严而又慈祥的形态,使大家直接能够感受到佛的慈悲愿力!

佛像的眼睛不是闭着的,而是在向下看。

所有佛像的眼睛都是向下看的,有两个原因:

1 佛是超越一切束缚和痛苦的人,由于他已经摆脱了痛苦和烦恼,所以当他俯视世间的时候,看见人们还没有摆脱痛苦,他就生起了同情和慈悲之心,于是眼睛低垂下来。这既是表示佛有慈悲之心,又表明了佛是用冷峻的智慧俯视世间的。

2 佛像的眼睛是向下看的,表示物质生活要向下比,就会减少很多的烦恼和不开心,就会保持快乐,心平气和。深以为然

不是闭眼睛的哦,是微微睁开,向下看的

佛像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

静坐时,全闭容易昏沉,全张开容易散乱。众生之病,不是昏沉,就是散乱,所以半闭眼睛,有助于禅定。

其次,它也寓意常观己过,不盯人非,但并非什么都不知道。六祖说:是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意思就是不去寻思人家的错。修道本来就是修自己为主的。古人说,自知者明。佛法也讲,自觉圣智。总之,回光返照,自觉、自度、自净,是圣贤的通途大道。

正所谓二分开八分闭,二分观外八分观内,二分观世间八分观自在(观自在,就是观自己的佛性,佛性是清净圆满的真正的自在。没有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才是自在)

还有就是,佛像都供得高,这样微睁视下的双目就好像佛一直在看着观照着加持着修佛的人,同时也让佛更显慈悲,从而使修行的人在这目光下生起信心

传说大佛在1962年,1963年1967年以及2000年曾经4次闭上眼睛,而且还会流眼泪。像这种石像流泪或者闭眼的现象,在国外的一些雕象上也曾经出现过,但是大部分是骗局。1986年的时候,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个铁路工人声称自己家里的一尊圣母雕像会流泪。

经过电视台报道以后,吸引了12,000名信徒前来摩拜。后来科学家对圣母眼泪的成分进行了化验分析,发现只是猪油、猪血和红色颜料的混合物。警方随后逮捕了这名铁路工人,此人最后供认他和一个叫做莫里斯·吉鲁亚德的催眠师一起炮制了这个事件。他们把混合物放在眼窝里面,只要温度合适的情况下,油脂会融化,从眼睛里面流淌下来,造成了流泪的效果。乐山大佛是公元一千多年前,由四川僧人海通法师与其后继者,为了守护绵江两岸的众生抑制洪水而建设的。

佛像为弥勒佛坐像,位于岷江东岸,面朝江水,高71米,宽40米。整个佛像在山体上开凿,是中国最大的摩崖石刻,从开工到完工历时90余年。传说1962年和1963年中国发生了连续的自然灾害,大佛因不忍见人间的惨剧而闭上了眼睛。除此以外,1967年三伟人去世,以及2000年都发生过闭眼的事件。其实,乐山大佛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石雕,还有彩绘的部分。如果我们仔细看大佛的眼睛,会发现大佛的眼睛,石头雕刻以后,再用人工涂料去把眼珠点黑。

如果中间黑眼珠的涂料消失,看上去就很像是闭上眼睛。而上述这4年恰恰是雨水偏多的年份,因为雨水的冲刷导致了颜料脱落,所以看上去就像闭上了眼睛。而且流水的腐蚀还带来了眼泪的效果。所以,乐山大佛闭眼,并不是真的上眼皮跟下眼皮完全合拢。石头做的佛像上眼皮跟下眼皮合拢,就意味着发生了解体破坏。

按照惯例,佛像雕刻的时候,都是眼睛半睁半闭的。国外很多基督和圣母造型,也是眼皮下垂,看起来眼睛是半闭半睁的效果。因为这种造型看起来像是慈祥长者俯视众生。对于佛教来说,眼睛半闭半睁,是修行者入定时的状态。叫做8分观内2分观外。

如果按照这个说法,相当于眼睛已经闭上了80%。所以,乐山大佛闭眼只是佛教的造型特点,恰好又碰到了眼睛里颜料剥落的情况。

1、含义不同

闭眼佛,是代表修行禅定,修行慧观。

开眼佛,是代表观察世间,循声救苦。

2、精神内涵不同

如果信佛者,重点在于修行精进,那么,可以供闭眼佛。

如果信佛者,重点在于吉祥如意,那么,可以供开眼佛。

准确的说闭眼佛不是闭着眼,而是眼睛在向下看,都能看到眼珠,眼睛向下看的目的是为了告诉世人,做人一定要多关照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扩展资料:

中国佛教雕塑简介: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约220-280年)记载有"窄融大起浮屠祠内有一尊金铜佛像",这是中国正史中首次明确的雕造佛像记载。

印度佛像传入中国后,适应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作了改造。早期佛教造像,面相丰圆,肢体肥壮,神态温静。北魏(386-534年)孝文帝亲政以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并迁都"洛阳"。这时的佛教雕塑,受到"秀骨清像"

隋(581-618年)、唐(618-907年)时期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佛教雕塑在唐朝的武则天时代达到高潮。龙门奉先寺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开凿的大型摩崖像龛,包括卢舍那佛及弟子、罗汉、菩萨、天王、力士等一铺十一尊巨像。

唐代佛教雕塑最集中地体现在佛教石刻艺术上。

佛像艺术

1、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在世时,是反对印度社会婆罗门教的偶像崇拜的。在佛教产生后的六百年间,佛教信徒一直遵循释迦牟尼生前的教训,不立偶像崇拜。

2、在印度史上,直到公元一世纪前,并未见有佛的雕塑像和绘画像出现。在阿育王时代(公元前二七二-前二三二年)建造的佛陀伽耶之摩诃菩提寺中,虽然可以见到不少雕塑图案和佛座,但是,佛座上并无佛像可见。

3、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的佛教信徒还遵从释迦牟尼的遗训,不行偶像崇拜之事。当然,也有可能出于这样一种心理,即他们以为佛的神圣形象难以描绘,制作佛像是一种亵渎神圣的罪过。

-佛像

—佛教雕塑的起源

乐山大佛四次闭眼时间分别发生在1962年、1963年、1976年和2000年。1962年我国失去了藏南地区,且开始了为期三年的自然灾害,死亡者无数,1963年持续,1976年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元帅相继离世,且唐山发生重大地震。但是2000年,我国成功加入WTO,而且还申奥成功。

据说坐落在四川境内,位于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条大江汇集之处,有一尊大佛,名为乐山大佛。人们都说乐山大佛极有灵性,是佛祖临世,只要一有大事发生,佛祖必定闭眼。比如说1962年和1963年,我国刚刚建立新中国不久,就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苏联还要逼迫我们还钱,社会惨状横生,这两年是大佛第一次和第二次闭眼。

第三次闭眼则是1976年,这一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最黑暗的一年,先是一月份,周总理逝世。紧接着三月份,吉林降下一场巨大的陨石雨,堪称世界首位。然后七月份,唐山爆发特大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使得唐山基本被夷为平地,让唐山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样是七月份,朱德元帅逝世,九月份,毛主席逝世。

开国三大伟人同一年逝世,再加上灾难频发,乐山大佛不愿意看见这种惨状,因此闭眼。而2000年是一个喜年,这是我国步入新世纪的起点,这一年我国顺利加入WTO,而且申请奥运会举办城市也成功了,乐山大佛喜极而泣。这就是历史上乐山大佛四次闭眼的故事。

气机运行通畅以后,会托开眼帘,自然就成了似开眼似闭眼的样子。还有内心宁静的时候,不会怒目,也不会全闭,你可以体会体会。另外就是造像需要了,要传达一种感觉,也有怒目的,一般金刚像多些,或者多面的菩萨造像,体现了不同的接引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个是俗语,如果真这样,可能是有半边通畅,半边还不行,人还是分左右的,并不一定随时左右都一致。

开眼佛与闭眼佛有什么区别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告诉你。

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信仰佛教的人非常非常的多。自从佛教在唐朝时期被引入到中国之后,就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我国就成为了佛教信徒的人口大国。相信有很多信仰佛教的人都有看过或者听说过佛眨眼这回事吧,就是在烧香拜佛的时候,看见了佛祖对自己眨眼睛。那么佛眨眼到底预示着什么呢开眼佛与闭眼佛又有什么区别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开眼佛与闭眼佛的区别。闭眼佛代表修行禅定,修行慧观;开眼佛代表观察世间,循声救苦。其次在精神内涵方面,若是信徒重点在于修行精进,那么可以供闭眼佛。若是信徒重点在于吉祥如意,那么可以供开眼佛。

严格来说说闭眼佛并不是闭着眼睛的,而是眼睛在往下看,离佛像近些的话是能够看到眼珠的。眼睛往下看是为了告诉世人,做人一定要多关照一下自己,要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去找客观原因。佛菩萨的心是谦下的,永远都是低着头找自己的问题,而不去埋怨别人,所以并不是闭着眼那么简单。

那么上香的时候看到佛眨眼是怎么回事的首先不得不说的是,你的前世不得了,至少当过罗汉级别的佛。其次就是善缘非常的深,你这一生为人正直,耿直,老天都在帮你,你从小到大应该没什么过不去的坎。而且生活也算优越,会有贵人相助。得天地之造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1106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