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眼睛微闭

观音菩萨眼睛微闭,第1张

别人的答案

半睁眼是佛的外像慈悲代表,不舍六道众生,同时又不忍全睁看到六道众生的痛苦.因为我们的肉眼看到的世界是颠倒的,错误的,佛教导我们用心眼去观世界,那么就要达到”禅”的境界,用汉语简单的讲就是要”外不着像,内不动心”的一种静止状态,而佛教”坐禅”的功夫为了有利于修行者不要昏睡,就采取半睁眼睛,既不完全睁开又不能完全闭合的方法,这样在造像上,大多也采用了这种形像,代表了佛菩萨进入了”禅那”的状态了.当然,我讲的仅仅是从外在造像所表达的含义.具体法义上的东西佛经里都讲清楚了,我也不必要再重复,大家可以到原文经典中去寻找了.

不是闭着眼,而是眼睛在向下看,不信你去仔细观察庙里的佛菩萨圣像,眼睛是睁着的,都能看到眼珠,眼睛向下看的目的是为了告诉世人,做人一定要多关照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去找客观原因,佛菩萨的心是谦下的,永远都是低着头找自己的问题,而不去埋怨别人,所以他不是闭着眼那么简单

如果观音菩萨闭上了眼睛,那么她就看不到百姓生活疾苦了,也就没办法知道社会真实的情况了。所以说观音菩萨闭上眼睛之后,就没有办法普度众生,解救黎民百姓了,也正因如此,观音菩萨的雕像没有闭着眼睛的。观音菩萨作为普度众生的神仙,一直以来给人们的印象是,能帮助黎民百姓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观音菩萨睁着眼,才能看到百姓生活的情况,才能了解民间疾苦。因此观音的雕像或是纹身都是睁着眼睛的。

古代的梨园戏中,扮演关羽的演员登场演出时,演员总要半眯着眼睛,而演员只要一睁眼,就是杀气腾腾,接下来必定是杀人的戏,因此有了这么一句行话--关公不睁眼,睁眼要杀人!如果是在佛像上表法,闭眼的观世音像,就是表法,菩萨是用心眼感应一切 众生 的苦难。睁眼的观世音像,就是表法,菩萨的眼睛是雪亮的,能清清楚楚看见 众生 的一切造作,而随缘渡 众生 。在普渡 众生 ,大体同悲佛性里,是没有分别,也没有区别的。

关羽作为三国时期的猛将,平日里都是在闭目养神,很少睁开他的眼睛。一旦有了什么突发情况,或者是需要自己上阵杀敌的时候,他才会把眼睛睁开。又因为关羽每次出战,必定会有人死亡,所以关公的雕像或是纹身大多都是闭着眼睛的,一旦他睁开了眼睛,就代表有血光之灾。

纹身要注意:纹龙不过肩,纹虎不下山。观音闭眼不救世,关羽睁眼必杀人。 。纹身不纹嗜血狼,独狼带血家必亡。群狼不狠扛不住,断手断脚命不长。纹身不纹下山虎,猛虎下山反噬主。纹身不纹睁眼关,睁眼关公杀人间,纹身不纹唐三藏,九九八一难相抗。纹身不纹小哪吒,龙遇哪吒命丧涯。纹身不纹老钟馗,避鬼不成反招贼。人生在世苦难短,无论纹啥别开眼!

闭眼观世音跟睁眼观世音没什么区别,只是形态稍有不同,寓意没有差别。

观音是玉雕作品中最为常见的雕刻题材,在绝大多数的观音题材作品中,他们的眼睛似乎都是半闭的,其实那是微睁的状态。

据说菩萨、佛的眼睛是“二分开,八分闭”,二分观外、八分观内,二分观世间、八分观自在,都是有一份“禅意”在里面的。

佛家坐禅讲究“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静止状态,半睁着眼睛,也有利于修行者不要昏睡。所以在造像时,匠人们也会采用这种形象,代表菩萨进入了“禅”的状态。

菩萨半闭着眼睛,寓意“常观己过,不盯人非”,意思就是不要去寻思别人犯的错误,修道本就是修自身的。

扩展资料:

大多佛家雕像都是微闭着眼的,或者说是微睁着眼的。在佛教的教育中,佛像是对佛教弟子的一种非常直观的教学方法。人在静坐的时侯,全闭着眼睛容易昏昏沉沉,而全睁开眼睛又容易散乱。

观世音菩萨(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

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参考资料:

-观世音

因为在佛的眼里,众生皆苦,众生每天都在重复上演互相残杀,互相坑害,这世上充满血腥和戾气。

但佛本身无法去干预生物的自由意志。

闭眼是一种无奈 闭眼是不忍看到 闭眼是一种宽容 。因为一睁眼所看到的都是失望

1、含义不同

闭眼佛,是代表修行禅定,修行慧观。

开眼佛,是代表观察世间,循声救苦。

2、精神内涵不同

如果信佛者,重点在于修行精进,那么,可以供闭眼佛。

如果信佛者,重点在于吉祥如意,那么,可以供开眼佛。

准确的说闭眼佛不是闭着眼,而是眼睛在向下看,都能看到眼珠,眼睛向下看的目的是为了告诉世人,做人一定要多关照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扩展资料:

中国佛教雕塑简介: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约220-280年)记载有"窄融大起浮屠祠内有一尊金铜佛像",这是中国正史中首次明确的雕造佛像记载。

印度佛像传入中国后,适应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作了改造。早期佛教造像,面相丰圆,肢体肥壮,神态温静。北魏(386-534年)孝文帝亲政以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并迁都"洛阳"。这时的佛教雕塑,受到"秀骨清像"

隋(581-618年)、唐(618-907年)时期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佛教雕塑在唐朝的武则天时代达到高潮。龙门奉先寺是唐高宗和武则天开凿的大型摩崖像龛,包括卢舍那佛及弟子、罗汉、菩萨、天王、力士等一铺十一尊巨像。

唐代佛教雕塑最集中地体现在佛教石刻艺术上。

佛像艺术

1、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在世时,是反对印度社会婆罗门教的偶像崇拜的。在佛教产生后的六百年间,佛教信徒一直遵循释迦牟尼生前的教训,不立偶像崇拜。

2、在印度史上,直到公元一世纪前,并未见有佛的雕塑像和绘画像出现。在阿育王时代(公元前二七二-前二三二年)建造的佛陀伽耶之摩诃菩提寺中,虽然可以见到不少雕塑图案和佛座,但是,佛座上并无佛像可见。

3、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的佛教信徒还遵从释迦牟尼的遗训,不行偶像崇拜之事。当然,也有可能出于这样一种心理,即他们以为佛的神圣形象难以描绘,制作佛像是一种亵渎神圣的罪过。

-佛像

—佛教雕塑的起源

有些佛祖开眼有些佛祖闭眼主要是造型不同,而要代表的寓意不同。

开眼和闭眼的区别如下:

第一,闭眼的佛祖看起来是十分的安详的,这就代表着修行禅定,闭眼的佛祖就是专心在自己的修行中。而开眼佛就代表着要睁开眼睛看着人间,代表着佛祖要观察人世界的疾苦,并且能够听到大众的求救的声音,这样才能保证人世间的疾苦都能够传递到佛祖的耳中。

第二,闭眼的佛祖一般都是注重修行,佛祖都在专心的修行,关注自己的内涵,如果信徒也是想要更专注的进行修行,没有任何有求于佛祖的事情,那么就可以供奉闭眼的佛祖。特别是一些佛教徒在寺庙中就要供奉闭眼的佛祖。

而睁开眼的佛祖就代表了想要祈福,如果在一些上香供佛的寺庙,经常有一些老百姓要来求佛的话,那么最好就请一个开眼的佛祖,这样才是可以乞求吉祥如意的。

其实闭眼佛并没有真的把眼睛闭上,只不过眼帘向下看,离佛祖近一些其实可以看到佛祖的眼珠,这样的造型就是为了高速大家,做人的时候一定要多看自己身上的缺点,不要遇到事情就怪别人,不要总是找别人身上的原因,一定要谨慎谦虚。

如果连佛祖都能够做到如此的谦卑,能够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多找自己的问题。那么凡人就更不要一直埋怨别人,一定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上的问题。当然佛祖也不止只有睁眼佛和闭眼佛的区别,也有很多其他的造型,但是只要诚心拜佛,有自己的信仰,还是会有用处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0924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