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在百度问答上回答过这个问题,现在贴出来,供参考。(原文如下)
这个问题比较大。只能简单的来说。判断古玉新玉一般按性质来。
1、古玉鉴别首先是个大时代背景,例如人家拿个刻小篆字的玉器给你看,说这个是商代的东西。别看实物,就是在骗你。小篆出现在秦代,秦以前至少都是钟鼎文,所以判断古玉首先要按时代特征进行判断。
2、第二古玉鉴别,在看玉器的特征。比如:人家拿个子刚玉牌给你看,说是宋代的。这个又在忽悠你。子刚牌玉器的制式,在明朝才有,玉器的式样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3、第三看古玉的玉质。沁色。古玉由于时代久远,岁月的长河总会在上面留下痕迹,例如:沁色、皮壳。。。等等。
按以上3点把握古玉鉴别,能确定古玉了,剩下的自然就是新玉了。
这行,水太深。有人干一辈子,都打眼了,可以作为业余爱好玩玩,如果当做职业,简直就是一条不归路。
般汉代以前的玉器为“古玉”,
美英的博物馆,以及港台等地的古玉收藏家,喜欢收藏汉代以上的高古玉器。如何鉴定呢?
一、
藏玉器首先应该认真细读、多读有关古玉的专著,这些学术著作凝聚着丰富的知识。推荐的书籍有;清末吴大徵所著《古玉图考》,对古玉的时代、用途、名称、尺寸均有详尽说明和考释,且绘图精确,颇有参考价值。当代杨伯达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玉器》、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玉器全集》一至六卷、周南泉的《古玉器》、昭明、利群的《中国古代玉器》、张广文的《玉器史话》、香港李英豪的《鉴别古玉》、《民间古玉》、《护身玉》、《保值白玉》。台湾古玉专家李更夫老先生的《玉器鉴定全集》(上、下册)等。
二、
直接接触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博物馆只能隔着玻璃看,应该尽可能多地上手细看各门各类的古玉。摸多了就能感觉出其中的区别。真古玉器玉质老旧、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浆滋润。新玉没有这些感觉。
三、
至少宋代就出现仿古玉,当时有人以虹光草伪造鸡血沁,清以后造假越来越多,也有前无古人的创造,如“狗玉”、“羊玉”、“风玉”等新品,引人上当。
四、
古玉器的仿品、赝品大都采用价格低廉的岫岩玉、独山玉、蓝田玉或其他低质杂玉,这些玉硬度大都低于55。和田优质玉料现在每年产量极少,市场价每公斤已逾十万元,其硬度为6至65,因成本和加工难度高,作伪者极少采用和田白玉。
五、
一般小钢刀硬度为55左右,用力戳玉器,仿品、赝品就可以一目了然。
六、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以玉粉经人工高压合成的伪玉,颜色和硬度近似和田玉,鉴别时要特别留心。
七、
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银沁、尸血沁、朱砂沁、铜沁、表面氧化层等,赝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些是火烤的,有些是用化学药水浸蚀的,弄清楚相真品和赝品在颜色、光泽、厚薄诸方面的差异和区别,
八、
玉器表面的雕刻线条断面不同,有V型,半圆型和U型等,U型是现代机器工特征。
九、
雕刻的线条槽口表面皮壳,在颜色、包浆等方面一致的是真品,线条槽品两侧边有毛道崩裂现象是现代“机器工”的特点。
要鉴定古玉,首先要认识它的纹饰,掌握了各个时期纹饰变化的特征,就对“断代”的把握有了相当大的准确性。因为纹饰是雕琢在玉器上的一种时代符号,不论哪个朝代的纹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对一件玉器的纹饰特色有了一定的判断后,就需要考虑以下4个主题:玉质好不好、琢工精不精,沁色美不美、底子平不平。任何古玉鉴定,都应该围绕这4个要点进行。好玉质就是指玉石本身结构精密,质地温润、细腻、坚硬,石性少而无杂质,有宝光,看上去不粗涩、不呆滞。精琢工就是指精雕细琢,线条流畅,底子平滑,转折有序,不会给人以粗制滥造的感觉。沁色是玉器在墓葬中受到各种矿物质的侵染,所呈现出的不同颜色。美沁色就是指出土古玉身上自带的历史痕迹,颜色效果令人美不胜收。一件好的玉器除琢工好外,玉地也应非常平滑。就算一些粗品原件,表现在玉器平面上的刀工线条也是十分简洁明快的,粗拙得非常可爱,绝不同于现在的机器工艺。除此之外,也应注意对于玉器制造年代的鉴定。同样年代、同样材料制成的玉器,有些看来像是古玉,有些却似新琢。同时仿古做旧的玉器又大量充斥市场,鉴定古玉时一定要仔细辨别。
收藏基本常识:如何鉴别古玉
伪古玉,即假冒古代之玉器。包括两种,一是在慕古仿古思潮影响下,不以营利为目的,仿照古代玉器的器形和花纹而制造的玉器;二是为供应市场需求,以获利为目的,参照或仿照古代玉器的器形和花纹而制造的玉器。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以既存古玉为样本而雕琢,不同点则有把玩欣赏与出售获利之别。不管仿古者和伪古者各自的动机如何,他们将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都是像古代玉器一样的面孔。对于这样的玉器,如何辨别呢﹖
伪古玉因仿制古玉器而产生,而在仿古的碾琢过程中,对于难仿之处,如果我们能熟知其难所在并能予以破解,我们就能成功的分辨出真假古玉。仿古玉,主要有三个方面难以仿得真、仿得像。
一、形可仿神不可仿
每一件玉器,都有形、神两个方面的问题。按照杨伯达先生的说法:“形是图案的单元及结构,伪古者往往不谙其章法,时有交代不清的现象。神是神韵、神气或精神……神是不易仿的,或者说明确一点,神是不能仿的。”�《传世古玉辨伪研究》第255页 杨先生用我国的“效颦”、“画蛇”、“画虎”等典故来说明这个道理,其结论是“形似尚可仿,神似不可求。”
为什么伪古玉“形似尚可仿,神似不可求”呢﹖中国玉器发展史告诉我们,史前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推动力是神,神的旨意通过玉器这样的神物,经巫师传达给酋长,酋长才能行使政权、军权、族权、物权。因此,玉工对神器——玉的碾琢,不仅是极其严肃认真的,而且肯定是怀着虔诚和崇拜的心态去工作。正因为如此,才有红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玉器与良渚文化中的神人纹、兽面纹玉器的或庄重、或威严,才有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玉雕动物的或凶猛、或灵秀。后人在仿制这时期的玉器时,由于没有对神灵、对祖先、对图腾的崇拜之情,因此,他们也就碾琢不出高古玉所蕴藏的神韵。
玉器发展从夏商周三代经秦汉到唐宋元明清,玉成了帝王、贵族垄断使用的物品。玉工们在有权势人员的驱使下,诚惶诚恐,小心碾琢,唯恐出现差错。因此,他们倾尽全力通过碾琢来反映作品所饱含的神气和精神。他们在工作时十分清楚,如果出现差错,轻则被鞭笞,重则遭杀头。他们这种被生死逼出来的敬业精神,是后来仿古玉工们所不及的。仿古玉工们由于没有大的责任压力,没有生命危险,加之心中无谱,照葫芦画瓢,因此,他们多是追求数量而不讲究质量,追求形似而难达神似。
识别伪古玉的形似神不似现象,只要熟悉玉器发展历史,熟知同类古玉器的造型和神韵,增强审美能力和水平,还是不难掌握的。
二、纹饰可仿工艺不可仿
纹饰在玉器碾琢中的作用,不仅反映了该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希望追求,还起到对玉器的美化装饰作用,在传达人们审美观念的同时,增加了玉器的艺术价值。无论是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的神人纹饰、兽面纹饰,汉唐的辟邪、飞天纹饰,历代的龙凤纹饰,还是元金的春水秋山,明清的花草纹饰、诗文图案,无不反映着当时人们的思想意愿和审美情趣。古代有权势的人们将自己的希望、追求和生活情趣通过玉工在玉器上予以反映,如果玉工的碾琢不能令他们满意,他们会对玉工作出严厉的惩罚。因此,玉工们必须小心地用其精湛的工艺去碾琢纹饰。古玉器上的纹饰,不管简繁,其通过工艺所蕴藏的内涵都是后来的仿古玉工所不能达到的。仿古玉工们只能按图索骥,但却不知道“骥”的体力、脾性等。张尉先生在辨别天下第一玉龙的现代仿品时说:“头、尾、躐部起收软而无力,精神状态不佳,刀法生硬。” 其原因就是在碾琢时玉工们没有古人那种对龙的崇拜感情。
古代玉器上的纹饰好仿,工艺难仿。玉料工艺专家赵永魁先生在《对现代仿古玉的初步认识》一文中指出:“战国、汉代的玉,除去沁色难仿外,其精品工艺技术也不好仿,例如谷纹、蒲谷纹的平地、勾线、碾扎、镂堂工艺的佳作,生动活泼而又规整均衡的造型,所呈现的装饰美和艺术效果,都是难于仿到的。“
三、沁可仿内沁不可仿
玉器入土千百年后,由于玉质受土壤中酸碱物质及潮湿或其他化学成份的侵蚀,会出现斑纹、钙化或石化的现象,并呈现出一定的色彩。这种因自然现象而形成的颜色,不仅佐证了玉器年代的久远,而且也给玉器增添了新的美感,使把玩者凭添了一些观赏的乐趣。伪古玉的制作者为了投人所好,或者为了牟取更大的利润,于是仿效自然沁色,用药物或者有关原料通过一定工艺手段做成人工沁。
根据专家们了解和描述的伪古玉沁色法,结合实物观察,人工沁色大致有以下数种情况:
①色泽单一,无过渡色可循;
②浓色重染,过于鲜艳;
③越是瑕疵、绺裂处染色越重;
④着色处过巧,令人置疑;
⑤沁色浓淡均匀,缺少变化;
⑥沁色有斑点脱落现象;
⑦专在绺裂处沁色;
⑧凡是稍浓的琥珀色沁,其下均有疏密不等的人工坑点,如此等等。
沁色,不管是鸡骨白、黑漆古,还是琥珀色,无外乎是褐黄、黑、白等色彩的变化。其人工染色法,无论是使用浸色法,还是烧烤法,都是“急功近利之作”。
古玉的难仿是多方面的,笔者只择神韵、工艺、内沁三点略抒己见,以求教于专家和同行。这三点,既是玉工仿制的难题,也是收藏者辨伪的着力点。我们只要坚持“三多”,即多摸实物、多看书谱、多总结实践,是会走出伪古玉和仿古玉为我们设置的“八卦阵”的。
高古玉一般是指战国和汉以前的玉器,明以前的玉器称为古玉,汉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高古玉具有很大的价值,于是使得市面上多了很多造假分子对其进行造假,该怎么辨别真伪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高古玉的鉴别,希望能帮到你。
高古玉的鉴别
一、工艺痕迹鉴定
1工具、方法:用10~50倍放大镜,观察抛光痕迹。
2适用范围: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古玉。
3局限性:对腐蚀严重、脱皮、玉器钙化严重成粉状者不能鉴定。
谈古玉工艺,具体是指古玉加工工艺:一是剖片,二是细加工,三是抛光。其方法无外有两大形式: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砣机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滚桶摇光抛光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棉、麻布轮砣等。钻孔特点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而机械孔壁则较规整,会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而且不够光滑,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观察穿孔特点,是鉴定新石器玉器的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玉器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不如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孔口、线条边缘会出现硼碴。
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兽皮醮解玉砂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到粗细不匀、方向不一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的细凹线,并有层次感,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的、较为平行的细凹线。
还有,精品玉器清根及地子大多平整、匀净,干净利落,重要的是垂直砣痕不能太过,若使用电动砣具,一般可发现垂直砣过的凹陷痕迹。分析这种工艺的特点是鉴定古玉真伪的极其重要的方法之一,在鉴定方面起主导作用。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二、氧化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平面氧化透光照射。
2适用范围: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出土古玉。
3局限性:近代传世品,未受氧化古玉。
这也是鉴定古玉极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他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两种现象:一是钙化成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氧化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他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氧化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形成的小孔洞,氧化情况较重时,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区域性或全部,有层次感,深浅不一,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腐蚀成粉末。
要知道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可火烧假玉器却不这样。用火烧手法的仿氧化古玉,通常表面为薄薄的一层粉状,没有深度、层次感,强光灯照射下玉质纯净、透明,氧化层非常薄。自然氧化深度有轻有重,通常尖角、边棱部位较重,氧化重的,灯光照射不透。但也有用含有类似氧化白色的玉石做成的伪古玉,值得注意。而且伪造鸡骨白的白斑点在放大镜下观察呈凹陷形。运用此种鉴定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做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腐蚀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特征。
2适用范围:受腐蚀的出土古玉。
3局限性:没有腐蚀现象的古玉,传世品。
多数玉器长时期埋在各种土壤中都会有腐蚀的现象出现,特别是酸性土壤对玉器破坏较重,玉质较软的,氧化严重的玉器受腐蚀最重。其特点通常是出现蚀孔、蚀斑现象,有的蚀孔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经化学变化而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
通常氧化较重则腐蚀越重,目前用酸类物质腐蚀伪造而成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腐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玉器,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这里需指出的是,有很多人利用自然腐蚀严重的玉石料加工成伪古玉,这种伪古玉的特点是通常腐蚀严重,加工痕迹处无氧化现象。
四、凝结物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观察不同位置;牙签,用以刮划附着物。
2适用范围:未经清洗的出土古玉。
3局限性:近代长期在封闭环境储存的、清洗过重的伪古玉。
此法也称包浆鉴定。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他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对实物多年观察的经验得出判断。出土品的包浆有一种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熔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半透明的,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经过刷洗也仍然存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
现在流行一种把新玉用细铁丝缠住,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使红褐土锈固结在玉上以冒充古玉的作伪手段。但实则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会上出现,在玉器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是不可思议。
五、气味鉴定
1工具、方法:溼水。可用水点溼玉器,嗅其气味。
2适用范围:出土古玉。
3局限性:传世品,出土之后刷洗时间较长者。
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因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品特有的气味。玉器的气味一般在新近出土时最为浓烈,要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的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或相似。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出土早晚,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六、沁色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解理、沁入深浅,照射玉器观察颜色,沁入部位。
2适用范围:出土受沁玉器。
3局限性:传世古玉或无沁古玉。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所产生的颜色变化,这是另一种物质分子渗入玉器区域性或内部产生的颜色,实则是物理现象,是自然色变,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放于黑漆器中则可能产生黑色沁,在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产生,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称作“满浸沁”,盘玩之后会变色,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会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所以鉴定时当看到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区域性沁,特点是沁色较多,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在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有人用高科技手段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镭射伪造沁色,需知晓真沁大多数有由深到浅的过渡色。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这两种情况下亦可以无沁。
七、化学鉴定
1工具、方法:食醋、丙酮。把玉器区域性烧煮,丙酮刷洗。
2适用范围:氧化古玉,仿氧化古玉。
3局限性:无氧化现象古玉。
此种鉴定方法主要针对伪造氧化严重的鸡骨白,以及泛白、白斑现象。食醋是针对一般用石灰、火及其他方法烧制呈白化现象的伪古玉,方法是先把醋烧开,将伪古玉区域性浸煮1~3分钟,拿出之后用水清洗白色粉末,如果能清洗掉,水呈白浆状,氧化薄的部位可露出玉质,则真假立断。因为这种方法对真氧化白斑是清洗不掉的。
针对在玉器表面涂刷的用胶及颜料一类物质调成的白浆,利用丙酮区域性刷洗,即可洗掉白浆。如是真古玉的鸡骨白,在短时间内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是洗不出白浆的。此种化学方法请慎用,也千万不可长时间将玉器浸煮在酸性化学试剂里,因为玉石在酸性溶液腐蚀下会受到破坏。
八、艺术水平鉴定
1工具、方法:肉眼观察,与真器对比研究。
2适用范围:一切具有艺术性的玉器。
3局限性:器型极为简单或严重腐蚀、残件。
艺术性是最难仿制的因素。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玉器都有鲜明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另外,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宁说:“对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结论,都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中去考察。”技术水平不等于艺术水平,有时技术水平达到了,艺术水准却达不到。古代玉器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比如汉代玉人、玉马、玉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越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越容易鉴定。原因是仿制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
高古玉的禁忌
一忌油:“旧玉地涨未足,常粘油腻,则清光不能透出,故佩玉者,把玩日久,恐被油沁,脑油鼻油则尤甚,必须用滚水洗之,方能退油,盘者倘用鼻油摩擦,是爱之反不如毁之之愈也”。
二忌腥:“玉与腥物相接,即含腥味,且伤玉质”。平时可将古玉置于软囊盒中珍藏,一般温溼度条件即可,但应避免因气候变化过剧产生裂纹。如器物断裂,应用环氧基树脂或聚醋酸乙烯乳剂涂于其上黏结,缺失部分则可将合成树脂掺滑石粉塑刻或翻模成所需之形,进行黏合修补,为使颜色一致,在填科中可加入造当颜料,也可在修复后着色。器物表面如有小块缺陷或脱落,可用封蜡调配色料加以充填,再以柔和的铭黄打磨剂予以抛光。
高古玉具有很长的历史了,这也使得高古玉变得极为有价值,由于收藏家的纷纷收藏,使得很多造假分子开始对其进行伪造,那么对于假的高古玉你知道该怎么鉴别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高古玉的鉴别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高古玉的鉴别方法
1看器物的钙化程度,氧化程度(鸡骨白),沁色过渡是否自然,是否深入肌理。由此来判断玉器的新老。玉器在底下长期深埋,表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浸蚀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仿造的。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会形成白斑(鸡骨白),氧化程度轻重不一,都是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浸蚀成粉末。最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那么火烧高仿玉器就不会这样。目前用酸类物质浸蚀高仿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浸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真正的高古玉盘玩时,有钙化的地方会慢慢的变回玉的本性,根据钙化的轻重,时间有长有短,高级仿品就不会这样了!
2看玉器的工艺痕迹:主要是看古玉加工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 以后穿孔则较规整,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因为古玉是手工加工而成,由于用力不均,加工面会有很多细小的面组成,所以迎光看时,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光。区别于机械抛光的高级仿古品,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
3看包浆:古玉除了被腐蚀外,都会有包浆,最重要的是,打孔及刀工中的包浆应该与外面的包浆一致,并且浑然一体。有的还会有局部的氧化突起同时存在。
4沁色鉴定: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它所产生的自然质变到色变叫 “沁色” ,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叫“满浸(沁)”,在盘玩之后沁色颜色会逐渐鲜亮,颜色会逐渐变浅,但不会消失。完全变化后,玉器会很润泽。高级仿品则绝对不变。最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如果是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那么就值得怀疑了!
5裂纹鉴定:高古玉玉器都有自然的裂纹,这是由于玉器长期在地下,受地热,地湿等影响,张裂所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玉九裂”。这也是出土玉器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性。
6气味鉴定: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只针对刚刚出土的玉器,由于玉器埋藏底下的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 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仿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 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不过这种鉴定方法真的很难掌握!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
高古玉保养的技巧一、怕油:出土古玉有异味之油如机油、柴油,生坑之玉不怕脸上汗油,因为生坑之玉表面还有熟。较熟之玉最好不要用玉擦脸上汗油,因为汗油会堵塞玉肌,不利于出土古玉吐灰恢复。
二、怕腥:出土古玉靠人汗精气、盘烫发热使出土古玉新陈代谢,如出土古玉碰到有腥味之物玉会吸收,这样会影响玉的气味。
三、怕污:出土古玉的本身玉的肌理有土中侵入的“污泥浊水”,靠人盘玩使玉吐灰,如再遇污泥浊水会延长盘玉,使玉恢复脱胎的时间,出土古玉中的污泥浊水已演变为微量元素不但不会给人带来不利反而会使人吸入本身缺少的某元素。
四、怕冷水:出土古玉靠人气汗水、靠盘玩摩擦发烫生热吐灰,如遇冷水玉肌会紧闭,会影响吐灰,会影响出土古玉恢复变熟复原脱胎。
五、怕冰:出土古玉怕冷水更怕冰,冷水使出土古玉受伤,冰会使出土古玉受伤,使古玉玉质开裂,影响出土古玉的质量。
六、怕火:出土古玉受土中自然地火蒸烧玉会变白,这是长期土中地火慢慢蒸烧而成的。如出土古玉遇明火玉会变白带黑,这会使古玉受伤,又给一块真正的出土古玉带来伪造地火的假成份。
七、怕坠地:玉坠地要裂要碎,出土古玉生坑时玉质松,坠地更易碎,出土古玉难得,难得的出土古玉也最怕坠地。
八、怕化学物:化学元素多种多样,地下土中的自然的固有的物质和化学元素可使出土古玉产生色沁,而市场上的化学晶会使玉腐烂、变色、变形和发生异味。
高古玉的收藏价值高古玉通常指汉代及汉代以前的玉石器,时间约在距今2000年至8000年。新石器期间的玉器用料多为就近取材,主要用于祭奠,有着神秘的宗教颜色;商周至战汉期间的玉器多为帝王、皇家及达官贵人运用,玉料以和田玉为主,制造技术和艺术气息都覆盖着威严气氛。由于高古玉阅历了神玉、王玉以及礼制用玉等时期,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形态有着严密联络,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目前已成为国度重点维护文物。
中国文物学会珍藏审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学锋是一位高古玉珍藏家。他以为,高古玉的价值包括四方面:一是历史价值。高古玉的历史价值是很多东西无法替代的,经过它的外型、纹饰、沁色,包括它所处的天文环境,就能理解历史当时的现状。二是艺术价值。但凡唐代以前的玉器都是官玉,高古玉在汉代以前可称为“官玉”,件件都很宝贵。那时只要皇室和局部制玉世家有做玉的工具,每件作品都有很强的艺术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