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个朝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啊?

中国各个朝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多少钱啊?,第1张

我们常常看到古装戏里用银两做钱的单位,那么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呢?我也很想知道,于是到网上查了一下,得出了初步的答案。不过,这里声明,笔者不是学历史的,只是利用从网上查到的讲历史的文章,做一个大致的推算,获得一个感性认识罢了。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八钱三分

白面(斤)九文

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2元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

古代的黄金和白银大概在唐宋时期成为流通货币使用,中国古代的银流通比较普遍,而金一般不作为货币使用,而是作为建筑、艺术品的原材料,在先秦两汉的古代文献中所说的金却是铜制货币的单位,在先秦两汉贵金属是极少见的奢侈品,多用于工艺品,比如曾侯乙幕中出土的金钗,而世面上流通的货币却多是青铜材质,到了唐宋时期,冶金业的发展使得青铜的生产量猛增,所以铜钱就成了普遍的低廉货币,而稀有的金银也成了高额货币,然而银是有区别的,民间交易的银纯度不一,大小不同,称为麻银,而官府作为税收上缴的银要通过熔炼,锻为规定纯度和形制的官银(比如马蹄银等),黄金在宋元明成为相当少有的流通货币,一般不具备在市场流通的功能,因为比之银子、宝钞(银票)和铜钱,其面值过大、量过小,所以一般黄金只是作为国家储备或者是贿赂赠礼使用,中国的黄金产量相当有限,大多来自于丝绸之路和对外贸易,以前比较大的金矿分布在关外东北地区,山东地区也有金矿的存在,但总体产量很低,古代中国的银产量还算挺高,多分布于华北和山西一带,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金银都来自于茶叶、药材、瓷器、丝绸的高利润贸易,大两的贸易顺差,使得中国获得了大量欧洲人从美洲攫取的白银,所以中国一度成为世界银储备最高的国家,由此可见在中国金银作为货币流通的可能性非常高。再说说黄铜,古代就称为药金,是炼丹术中的一支,黄白术所炼成的一种锌铜合金,通常和药银(汞合金)一起成为在世面上滥竽充数,欺瞒诈骗的道具,但是古代官府钱庄都有严格的验证程序,所以以黄铜作金流通是没可能的,然而在许多鎏金工艺上使用黄铜比较常见。

1两黄金等于10两白银。不过黄金很少出现在市面上的。到了民国时期,一两金子可以兑换二十块大洋,也就是袁大头,毕竟袁大头是不足一两银子的。黄金在当时主要还是作为大宗交易的货币,毕竟体积小,好携带。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为主要货币。

黄金货币的发展

在西汉,一斤黄金只能换三斤白银;在魏晋,一斤黄金已能换十斤白银;到了北宋,一斤黄金可以换十三斤白银。商人的逐利行为造成了黄金从东向西的流动及白银从西向东的流动,结果使中国黄金大量减少,白银大量增加。由于古代交通的困难,以及商品国际价差更大于黄金白银比价差异,商人们愿意贩具有更大利润的各国奇珍异品,而不是金银。

满清不平等条约及赔款一览表 1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万两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门条约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厦条约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黄埔条约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珲条约 奕山 六十万方公里 28-5-1858; 8 中俄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3-6-1858; 9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8-6-1858; 10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6-6-1858; 11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7-6-1858; 12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桂良 8-11-1858; 13 中英 北京条约 奕欣 一千叁百万两 24-10-1860; 14 中法 北京条约 奕欣 25-10-1860; 15 中俄 北京条约 奕欣 四十多万方公里 4-11-1860; 16 中俄 勘分西北界约记 明谊 四十四万方公里 10-7-1864; 17 中美 增续条约 前美公使蒲安臣 7-28-1868; 18 中英 新修条约普后章程 不详 23-10-1869; 19 中日 修好条约 李鸿章 13-8-1871; 20 中日 北京条约 奕欣 31-10-1874; 21 中英 烟台条约 李鸿章 13-9-1876; 22 中俄 里瓦几亚条约 崇厚 2-10-1879; 23 中俄 伊黎条约 曾纪泽 七万方公里 二百八十万两 24-2-1881; 24 中法 会议简明条款 李鸿章 11-5-1884; 25 中日 天津条约 李鸿章 18-4-1885; 26 中法 新约 李鸿章 9-6-1885; 27 中英 烟台条约 续增条约 不详 9-6-1885; 28 中葡 北京条约 奕□ 1-12-1887; 29 中英 印藏条约 升泰 17-3-1890; 30 中美 华工条约 杨儒 7-3-1894; 31 中日 马关条约 李鸿章 二亿两 7-4-1895; 32 中日 辽南条约 李鸿章 叁千万两 8-11-1895; 33 中俄 密约 李鸿章 3-6-1896; 34 中德 胶澳租借条约 李鸿章 6-3-1896; 35 中英 展拓香港界址条约 李鸿章 9-6-1898; 36 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李鸿章 十亿二千二百七十万两 7-9-1901; 37 中英 续定印藏条约 罗生戛尔曾 7-9-1904; 38 中日 会议[满州善后条约] 22-12-1905; 所以加起来大概是37亿6千2百万两,这只是个概数,还有很多例如圆明圆里的东西,被抢走的都没法估算的

中国古代黄金很多啊!有以下几个原因黄金被消失了!

1、墓 葬。以一个海昏侯为例,墓 葬中就有78公斤黄金。中国古代多少帝王将相,地下多少黄金可想而知。

2、外流。中国古代,黄金和白银的比价为1:5,而西方则是1:10甚至1:20。明朝西班牙带来大量白银,换句话说,海量的黄金从中国流出。

古代不同的朝代,黄金和白银换算的数目有所不同。较远的年代因无可靠的资料可以考证,关于黄金兑换白银的数目,我们无从得知。本文就以清代和明代关于黄金兑换银子的数目,进行简单介绍。

明代:一两黄金可以兑换五两白银

《明代律例汇编》‘附奏行时估则例’中记载的关于金、银、铜、锡的估值,其中有这样一条记载“金一两四百贯  银一两八十贯  铜钱一千文八十贯”这条记载中的“”是明代曾发行的一种纸币的计算单位。

从这条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一两黄金市值四百贯纸钞,一两白银市值八十贯纸钞。黄金与白银的兑换是1:5。这就是说,一两黄金可以兑换五两白银

小说《金瓶梅》中黄金兑换白银数目

《金瓶梅》四十三回写道,西门借钱给庆与李智、黄四两人做生意。李智与黄四两人生意做得不错,趁着有余钱拿了四锭金镯,折算西门庆借钱的利息。原文描写如下:

正值李智、黄四关了一千两香蜡银子,贲四从东平府押了来家。应伯爵打听得知,亦走来帮扶交纳。西门庆令陈敬济拿天平在厅上兑明白,收了。黄四又拿出四锭金镯儿来,重三十两,算一百五十两利息之数,还欠五百两,就要捣换了合同

从上可知,小说《金瓶梅》中,一两黄金可以兑五两白银,这与《明代律例汇编》中记载是一致的。

清代:不同成色的黄金兑换白银数目不同

清代欧阳昱在《见闻琐录》中提到和珅抄家之事,其中记载的关于和珅抄家所抄财物的估值表中,有如下描写:

上谕云:“昨将和珅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所藏珠宝阁,真珠手串二百馀贯,较大内多至数倍,并有大珠,较御冠顶尤大。又宝石顶,并非伊应戴之物,伊所藏真宝石顶数十个,而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且有内府所未有者……”及抄后,睿宗命将财物一一估值,计上赤金八十万两,值银一千二百八十万两。中赤金三十五万两,值银一百二十五万两。一切金器溶化,值银一百七十九万两。……

从上面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上等黄金可以兑换白银十六两中等黄金可以兑换白银三两多。由此可见,在清代,黄金兑换白银的数目,需要根据黄金的成色来决定。

结语:由上可知,古代不同朝代,黄金兑换白银数目也是不同的,这一点在当时的小说中也有所反映。

明代)《金瓶梅》中:(潘金莲对月娘说道)一锭金子,至少重十到两,也值五六十两银子,平白就罢了?

清代)《红楼梦》中:“(贾蓉说道)纵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了一千两银子,够一年的什么?

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

“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明史》,志第五十四 食货二。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明朝前中期黄金白银比为1:4或1:5,而1644年前后境外白银大量流入,1两黄金约可兑换8两白银。

得到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文)钱

其实每朝每代黄金、白银比例一般是固定的,但不是每朝每代或每个时期都一样

在古代,在今之纸币、硬币尚未正式使用之前,通用货币一般有3种,最贵的是黄金――金元宝、金条、金锭,常见的是白银――银元宝、纹银、银元,以及廉价的铜钱――圆形方孔钱,俗谓“孔方兄”。大金行用纸币,始于海陵庶人贞元二年,面值为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等大钞,另有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小钞,之所以后来尝试以银为币,皆因纸钞崩溃。

先秦的文献中,也常能见到“金”字。然而据学者考证,春秋时期的“金”多半是指铜。例如楚国曾赐“金”给郑国,又怕对方用来制作武器,于是要求郑国盟誓,答应只用这些“金”制作乐器。这里所说的“金”,无疑是指铜。我国古代金银产量较少,只能起部分货币职能作用。在古代金银比价大部分时间一直是比较稳定,但是随着欧洲人在新大陆上发现储量丰富的银矿,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银价暴跌。

有人曾计算过,古代1两黄金约等于10两白银,约等于180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等于180元人民币。1枚铜钱即1文制钱约为015元人民币,1贯铜钱有1000枚铜钱,约为15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为1贯铜钱,即1000枚铜钱。

铜钱,金银之间的兑换不是固定的,常常会变动。大约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1600年前金银的比价为1:8,18世纪末达到了1:20,20世纪中期后为1:10。就这点产量,想变成流通货币,不是在搞笑么。所以,黄金白银都是非常非常稀少的东西,仅作为奢侈品存在,当然了,黄金比白银还要稀少,自然也就更有价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9043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