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药方中的一两是现在的多少克?

古代药方中的一两是现在的多少克?,第1张

古代药方中的一两是现在的3125克。

古代一斤为16两,又因为一斤为500克,因而一两为3125克。

汉代刘向在《说苑·辨物》表述:“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意思是十六黍等于一豆,六豆等于一铢,二十四铢等于一两,十六两等于一斤。

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两”的重量轻而易举,一律除以16就是。

扩展资料:

1斤等于500克,是由1929年2月制定、1930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民国度量衡法》第五条所规定:“市用制长度以米三分之一为市尺(简作尺),重量以千克二分之一为市斤(简作斤),容量以升为市升(简作升),一斤分为十六两,一千五百尺定为一里,六千平方尺定为一亩,其余均以十进。”

该法第六条规定:“两:等于斤十六分之一即十钱(00625斤)。 ”

所以从1930年到1959年,中国法定的“两”为500克的16分之一,即3125克。此前,中国各地、各行业都有各自的斤、两重量标准。这次度衡量改制后,这一历史时期的文献大多采用公制与市用制并行。

例如,1944年9月19日晋绥边区行政公署颁发的供给标准: “口粮(每人每天):军队系统小米1斤8两(750克)”;1945年1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规定的供给标准:每人每天“油5钱(15625克)”,其中的斤、两的定义都符合上述法规。

1959年6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1市斤=05千克,1市斤=10两。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书中所载方剂剂量的讨论,主要围绕张仲景时代的一两到底相当几克的核心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

  经方剂量一两折算,有的依据临床用药经验和一般用药剂量,但经不起出土实物及历代文献的考证;有的以神农秤为依据,将其1两折合为1—2克间,亦无出土文物可证,日本汉方学家常用此剂量,在我国则应用较少。目前,临床上据经方剂量一两等于现代重量3克应用。

  之所以会出现目前的换算,主要与历史上4位有影响的医家有关: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然《汉书·律历志》明确规定:“千二百黍重十二铢”,即一百黍为一铢。陶弘景可能将“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的汉制错简或错写为“十黍为一铢”,实为后世曲解《伤寒论》药物剂量之肇始。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转载了陶弘景的错误论述,虽提出疑问,但未纠正,仅加注文:“此则神农之秤也。吴人以贰两为壹两,今依肆分为壹两秤为定。”

  明代李时珍更是在《本草纲目》中明确写出“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汪昂《汤头歌诀》亦有“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

  原国家计量局编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中“光和大司农铜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被认为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此权铸于光和二年闰月廿三日,光和二年为公元179年,与张仲景为同年代。从权上铭文可知,此权为当时中央政府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标准。铜权,按秦汉密制的单位量值和权的量级程序,此权当为12斤权,标准重量当为2996克。每斤是2996÷12≈249.7(克)。按照这个重量来折合,1两应该是249.7÷16≈15.6(克)。据此东汉l两合今之15625克。

  可以说,导致汉以后至今与东汉时期药量相差悬殊的原因错在陶弘景,疑在孙思邈,定在李时珍,传在汪昂。

  来源:人民日报 郝万山:汉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多少克

我在这里顺便要说,汉代一两等于多少克?等于15625 克,汉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15625 克,汉代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50 克,怎么知道的,看文物啊。我们北京历史博物馆就藏着一个汉代的铜权,那是张仲景在世的时候,当时汉代的国家的农业部叫做司农铜权,按照当时的权的系列,它应当是重 12 斤,我们今天拿了一约,除以 12,等于 250 克,所以汉代的一斤就是 250 克,汉代的斤和两的进位是16 进制,16 两等于1斤,所以它的一两等于15625 克,我们为了换算方便,就是汉代的一两是15克。

对大青龙汤来说,它的剂量是几次的治疗量呢?我们看服法,“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是三次治疗量,吃了一次以后,出了汗,后面的药就不要吃了,这样的话,麻黄用了六两,一次的量是多少呢?30 克,麻黄一次的量是30 克,桂枝用了二两,一次的量是 10 克,甘草二两,一次的量是10 克,杏仁 40 枚,我上午说了 10 枚杏仁大约是4 克,现在40 枚大约是16 克,16 除以3,5 克的杏仁,生姜 3 两,一次15 克,一次治疗量是 15 克,大枣 10 枚,这是三次量,一次量大概是 3枚吧,“石膏如鸡子大”。

我们今天的杂交鸡的鸡蛋很大,有的大的鸡蛋有60 克左右,汉代没有杂交鸡,鸡蛋都是那小小的笨蛋,苯鸡的蛋,土鸡的蛋,在台湾叫土鸡,在我们大陆叫笨鸡,笨鸡下的蛋就叫笨蛋。这个笨蛋很小,一个也就30 克左右,所以这里的石膏用的量并不大,那么大一块儿石膏,也就是三四十克吧,分三次来吃,那一次就10 克左右,石膏用的量不多,麻黄的量远远大于石膏的量,所以它是以寒邪闭郁肌表为主,寒大于热,加一点石膏来清里热。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

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

清代计量法1两等于现在3730克。

两,又作両。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5824克,一两等于现在的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2273克,一两等于现在的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现在的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2273克,一两等于现在的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现在的59682克,一两等于现在的3730克。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克是一个质量单位,千克(kg)的千分之一,一克是18×14074481个C-12原子的质量。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的银质钱币在使用时需要鉴定成色并称重以确定其价值,一般就以称重时的质量单位为“两”,是银质钱币的单位。中国在汉代之前已经出现,再传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实际质量历代不同,传到各地后亦各自有所变化。

传统的1斤等于16两,故有成语“半斤八两”。香港和澳门等地珠宝行所用的1两等于3125克,与现在国内所用的1两等于50克不同。

1 公斤(1千克) = 1,000 克 (一千克)

1 市斤 = 500克 (1 克 = 0002市斤 )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0927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