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概括佛法的精髓

一句话概括佛法的精髓,第1张

如果你信佛,牢记这四句话,你会离佛越来越近!

这四句话,对于学佛人来说,非常重要,很多人学佛,不知从哪里开始,不如先看一看这四句话,因为这四句话,每一句都是佛教当中的精髓,了解这四句话,对自己认识佛教,学习佛法,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句话:先要了解佛教。

任何人学佛最开始,都需要先去了解佛教,不了解就开始盲目修学,那不是正信,很多人因为对佛教不了解,学佛之后,越学离佛越远。很多人都把佛教当成了神教,其实真正的佛教,并不是求佛拜神,而是要依照佛法,来修行自己。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当时的婆罗门教,就是典型的神教,后来释迦牟尼佛所创立的佛教,与婆罗门教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佛教告诉我们,修行要靠自己,而婆罗门教告诉我们,要靠神明。

佛教认为,世上并不存在创世主,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万法皆遵循着因果规律,佛法认为,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这种因果规律,就算是佛菩萨也无法改变。

第二句话:相信因果。

所以,如果你信佛,首先要了解佛教,并且要从相信因果开始。什么是佛教?佛经上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是劝人向善,相信因果,并且通过修行自己,让每一个众生都能达到佛的境界,能够了脱生死,远离诸苦,断除一切烦恼。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平等,皆有佛性,只要向佛学习修行自己,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佛。

佛教当中的佛是觉悟的智者、圣人。我们学佛一定要从相信因果开始,如果你不信因果,认为做了恶事,烧几柱香就能解决问题,不受果报,这是非常愚痴的想法,学佛一定要正信佛法,相信因果才行。

第三句话:了解苦集灭道。

相信因果后,我们就会知道恶因恶果的道理,知道了恶因会带来恶果,就要知道,世间的种种痛苦到底从何而来?佛陀觉悟后,告诉我们四个字,那就是:苦、集、灭、道。

学佛要从了解苦解灭道开始,首先我们要感受到,世间的痛苦是非常多的,这样才能生起出离之心,想要离苦得乐。有了这种想法后,通过学佛我们就会找到集苦之因。因为一切都离不开因果,有苦必有造成痛苦的原因,找到这个原因后,灭掉此因,不生苦因后,自然就不会再受苦果。

这个苦因就是无始以来的贪嗔痴。佛说,因为我们有贪嗔痴,所以才会轮回在苦海当中,求出无期,要想离苦得乐,首先要去除贪嗔痴。

第四句话:依教奉行,以戒为师。

佛法告诉我们,修持戒定慧,可以去除贪嗔痴。所以我们学佛初期,要以修持戒定慧为主,而定和慧都是通过持戒才得到的,所以持戒就成了学佛最重要的一件事。

佛陀涅槃前,曾嘱咐弟子们,要以戒为师,一定要持戒,学佛不是要我们学习多少佛理,也不是要我们每天都要拜佛供佛,这些都是表面形式上的,而学佛真正的内涵,则是要我们学以致用。

真正能去除贪嗔痴的人,一定是不经常犯戒的人,一定是功夫修到家的人,也只有自己修到了,不贪不嗔不痴,才能真正断除贪嗔痴。我们学佛,最好要从了解佛教、相信因果、深入经典,严格持戒开始,做到这些,你就会离佛越来越近了。感恩阅读与分享。

~~~~~~~~~~~~~~~~~~~~~~~~~~~~~~~~~~~~~~~~~~~~~~

知恩报恩是做人的道理,忘恩负义必堕三途。二、“见贤思齐”。佛像提醒我,向他学习,他能成佛我也要成佛。看到佛像就要想到佛的存心、发的什么愿,佛怎么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我样样向他学习。 佛菩萨坐或站在莲花上,莲花代表自性,自性万德万能、清净不染,不是真的坐或站在莲花上,是表法。 通常在寺院大雄宝殿上供奉的叫释迦牟尼佛。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像,报恩的意思最重,他是佛陀教育的创始人。[释迦]翻成中文是仁慈的意思,教导我们对一切众生要仁慈。[牟尼]的意思是清净,告诉我们自己心不清净,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妄想分别执著,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沦落到六道三途,永远没有出期,所以佛慈悲,告诉我们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慈悲。南无阿弥陀佛:拼音发音为:nā mó ā mí tuó fó“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译作“南谟”、“那谟”等。意思是恭敬、礼敬、皈依、归命、称赞;“阿弥陀佛”,发音源于梵文Amitābha ,“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智、觉”。合起来“无量智慧,无量觉悟”。 “阿弥陀佛”称为万德洪名,具足无量义、无量寿、无量光、无量清净、无量庄严、无量智慧,乃至无量的无量。名号含摄一切法,虚空法界无有一法不包括其中,它超胜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不仅释迦佛一生所说的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宣说无量的法门,都离不开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佛是觉而不迷,要觉悟不要迷惑,名号的意思要懂,一听到这个名号提醒我们,我对人是不是大慈大悲?我对自己是不是清净平等?这样供养佛像利益无量无边,所以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每一尊佛像的名号,形象,意义一定要懂,你要不懂那你就完全是迷信,你没有向佛菩萨学习,你天天烧香,给那些供具,天天给他磕头,干什么?巴结他,讨好他,以为他会保佑你,你在造罪业,天天造罪业自己不晓得,佛在经上讲[可怜悯者],迷信的人是可怜悯者。 烧香求财可以得到吗?不可以。佛经上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关键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财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无私的奉献,即佛门所说的“布施”。这启示我们:人生求财求福,先要舍财种福。财布施是因,得财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舍得不二。所以,一个人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佛菩萨施舍给你的。佛门常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烧大香就发大财吗?这纯属“以凡夫之心,度诸佛之腹”。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又怎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呢?当然不会。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是以四大菩萨做代表:第一位是九华山的“地藏菩萨”,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观音菩萨”,第三位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萨”,第四位是峨眉山的“普贤菩萨”,用四大菩萨来代表整个佛法。 地藏菩萨表征大愿,观世音菩萨表征大悲心,文殊菩萨表征大智慧,普贤菩萨表征大行,这是以狭义立场而言,每尊菩萨都代表自己本有的风范与特性。 地藏菩萨:地是心地,藏是宝藏。人们心地里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怎么样开发出来呢?依靠孝敬,孝养父母,尊重师长是开采心地宝藏的唯一方法。因此,地藏菩萨表孝敬,《地藏菩萨本愿经》被称为佛门孝经。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观音就是把地藏的孝亲尊师发扬光大,孝顺一切众生。大乘戒经里面讲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把孝顺父母的心扩展到一切众生,不是口头讲,真契入境界。一切众生都是我的老师,善人是老师,恶人也是老师。要以善心善念善行对待一切众生,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彼此,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相尊重,互相关怀,永无间断。使自己真正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文殊菩萨:代表理性,代表智慧。慈悲、孝敬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理智,理性。这是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事待人接物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智慧,要用理智。普贤菩萨:教我们落实。把孝亲尊师,大慈大悲,理智,完全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这就是普贤,所以供养佛菩萨形象不是为别的,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四大菩萨(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表现此意,他们代表圆满的大乘佛法。所以要从地藏菩萨那里学孝敬开始,进而学习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文殊菩萨的大智大慧、普贤菩萨的大愿大行。这样学习佛法,就不会迷信了!

  佛学问题?这似乎不是一两句能说完的吧。佛学简明扼要是一种学术,应该不会包含太多宗教信仰和迷信之谈,越切合实际越好,那么应该就是一种指导人生活的人生价值观,如此,我首推达摩祖师禅宗学说,介绍下禅道与人道:

  1、自从有了文明以来,人类就一直不停地认识生令,不停地创造生活,不停地思考人生。千百年来,人类历史曾先后出现了无数种人生观和生活观。然而,影响深远的却为数不多。在历史风云的跌宕起伏中,在芸芸众生的损毁颂敬中,禅是为数不多的人生观与生活观中的一种妙趣空灵、意境幽远的生命智慧。

  2、禅之道,传承至今,日渐光大。越来越多期望返朴归真的现代人,纷纷投入禅学禅道的领悟之中,寻觅着生命的真谛,寻求着生活的智慧,寻找着人生的答案。禅之道,与其说是一种信仰,莫若说是一种远离尘嚣、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

  3、禅之本意,原为“弃恶”、“静虑”、“思维修”、“功德林”等,即是佛的意思,是修炼佛学的一种方法。由达摩传至我国后,形成了佛学的一个派宗,并代表了一种内心的思悟,一种生命的境界。世人通称为“禅道”。现代禅学,对禅的理解和诠释更加生活化、人性化:禅是自然而真实的生活,小到人心深处,大到万物万象。禅是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宇宙与人的结合总体。

  4、禅并不神秘,因为禅早已融入到你我的生活之中。参悟禅道也并不复杂,因为修禅与做人同源、同理、同道,都需要把心田清扫干净,都需要破除心魔的诱惑,都应当不失仁善本性,不做世俗的奴隶,以超然自在的心态,迎接每一天的新生。

  5、禅道用于人生,具有三大功能:

  ——净化人心,让我们接纳自我,肯定自我;

  ——教化人性,让我们超脱欲念,随缘来去;

  ——开化人生,让我们静心立世,慧心处世。

  6、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热爱生命的人,内省净心之后就会与禅结成慧缘,超然物外之后就会觉而彻悟,升华自己的生命,达到人生的快乐境界。

  悟禅之妙谛,为生命超脱升华;修禅之精义,达生命极乐境界。

  1怎样才能修得人身呢?那要在往世中修持五常(仁、义、礼、智、信)五戒(不杀、不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只有一个具备足够福德的人,才能不落入恶趣(阿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之中,而生身为人。可见能生身为人,确实极难。经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正因为得人身的生灵远少于失人身者,所以佛才说人身难得。

  修行不是趟短途旅行。你看诸佛菩萨,早已清晰地告诉我们,他们是历无数劫以来修行,才能得到当下的成就的。换言之,他们“活”过岂止一生一身呢?我不清楚你提到的“度过中阴阶段”是否密教的某成就法门,还是指净土法门,但其实就净土法门而言,临终解脱主要是凭藉佛力的,自力在当时的作用主要是能提起念佛正念一心不乱由佛接引往生净土。要想临终时记得念佛,聼起来简单,其实必需仰赖人活著的时候的修行。而去了净土,人是不是就等於成佛了?不是的,还是要继续修行,只是在净土修行比在我们这个世界中修行更容易成就。

  所以活著的一切并非为死後,死後也并非一了百了。如此何来不积极之说呢?

   

  2布施是六度之一,度的是人的悭贪。人的吝啬贪婪内容很宽广深厚,大则身外物,小及这个身体的一个毛孔,人都存有贪心这种习气。诸佛菩萨深行六度,能舍众生不能舍,可见是个必需的法门,我们觉得很难做到,那是因为我们还不能深切地明白佛法,我们的心量也还不如诸佛菩萨之心量。所以这也反映了为什麽我们要不断学习佛法了。 

  布施包括了三种,即财施、法施、无畏施。所谓财施,分外财和内财,外财指身外物,而身体发肤属於内财,你擧的例子即是内财施。法施是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别人演说,当然,在做法施时需要谨慎检讨自省自己是否如法。无畏施是指用各种方法去消除别人的恐惧,减轻别人的烦恼。其实,这三种布施,都可以增长我们的慈悲心,名为布施,于我们自身而言又何尝不是的一种获益?

  我们可以先从最平常的布施做起,縂不必一步登天。自知不足,而知诸佛菩萨慈悲圆满,方可踏实前行。

   

  3修行难免有业障拖著我们,不让我们向上走。这就有如老虎来咬我们,我们难道不反抗?所以一方面,我们应通过拜佛念佛、忏悔往昔罪业、回向历世冤亲债主来消减业障,另一方面心中也要有种骨气,不能屈从于那股向下的力量。

  又,一杯浊水,必定要在静止的状态中,才能见到清水杂质的分明的;空气中尘埃纷飞,必定要在日光裏面,安静注视,才能看到这个现象。同理,你修行日浅,定力不足,但因为修行的功用,心中渐渐呈现出静与动相襍的状态,这是很正常的,不应因此怠惰下来。如果你不修行,就连心中什麽时候杂乱,你也感知不到。

   

  4若想修行,便以戒为师,学习佛经,身体力行,戒己宽人。我常觉得万佛圣城的修道六大宗旨是非常实在的,所谓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说得虽简,行持起来却是利益无穷,尤其修理自己的习气。细想下来,修行不也就是这麽直截明了的六个宗旨麽?

佛说弥勒救苦真经注解

阅读 6677

慧光道玄

一、佛说弥勒救苦经

弥勒祖师初次降生时,是二千五百年前,出生于北印度波罗奈国的地方。他的父亲是波奈国的丞相。弥勒乃北方真武星来下凡转世,也是未来掌天盘的万教祖、波罗国的国师、波罗教的法师,会观星望斗,知此情,而生嫉妒,伪奏国王,说今天我国内在子、丑、寅三个时辰所生的孩子其中有一位是恶魔星来投生,以后成人,会与国王倾拼江山,须要灭掉。国王听信国师之言,实时下一道圣旨给全国各府州县:在今天子、丑、寅所生的孩子全部要杀掉。可是丞相夫人也正在这天子时生弥勒,所以丞相闻知报后,和夫人非常着急。夫人及实时叫她的弟弟,带弥勒逃避外国。马上提丞相令其派十六名武将护法,连夜出差,逃往外国去抚养。至七岁时,他的母舅带他及十六名随将一齐到灵鹫山参拜释迦牟尼佛。授记后,只有弥勒不算为弟子。因释迦佛知道他是三千年后下世掌天盘收圆的祖师。在这时,佛就开始讲述将来三千年后弥勒会下世救苦救难、普渡九六原人佛子,你们皆在彼时要再下世转生为人授记,才是真正脱凡。免再流浪生死轮回。所以这本弥勒救苦经是释迦佛当时所讲的,以证明在三期末劫时,弥勒祖师掌天盘,接受一条金线大道,在于三期末劫中传授。所谓办理末后一着,收圆大事。承母命大开普渡,时在中国为开端,普传至全球各国。

二、弥勒下世不非轻

在这期弥勒祖师降世时,正遇着三期末劫,俗说:世界末日。实是可怕之时期。所以,释迦佛说:“这次弥勒下世,责任重大,遇着末劫数,要救渡众生脱灾劫,也要负责收圆九六原人佛子,平安回乡认母所以说不非轻。”使原人闻经明劫的厉害,始能悟道,改恶向善。也是师尊、师母所说:“末后”一着昔未言。明人在此诉一番,愚夫识得还乡道,生来死去见当前。我们虽是凡夫俗子,能返本还原、归根复命,是一大机缘。此经主要讲述上天老母之懿旨口令,三天诸神在这大道显然时,也是大劫降临时,遇难救难,遇灾除焉,遇善相助,遇事相伴,使大劫远退,届时默念真经,神钦鬼惊。三天口令“口诀”一发,仙佛降临,齐来救灾救劫。所以这次弥勒下世“不非轻”。劫过后,不再受六道轮回之苦,,直升天上、归根复命。在世的,可以过着大同世界尧天舜日,安居乐业。所以这本经、是三期末劫度世之宝法,岂可看轻(非轻)。

三、领宝齐鲁灵山地

领者,是受领老母之命,传授口传心印、三宝“关诀印”的明师:就是出生在齐鲁,即现在之山东。自古出圣人最多之圣地,所以领天命传授命的祖师、都出生在山东(齐鲁),十七代祖师路祖就是出生山东省济宁县的地方。十八代祖师,我们的师尊也是出生在山东省济宁。师母也是出生山东省,可是受命之命,却在各人之灵山地、贤良祠: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像灵山塔下修。灵山地就是人人之关窍,经明师一启开,好好在灵山塔下(就是本心)修心炼性、行功立德,寿终时灵性自然由正门而出,免受轮回之苦,可以归根复命。

四、拈花印证考三乘

这句是古时、要得如此宝贵大道,是莫有这么容易的。要经小乘修起,而中乘至大乘悟出玄机。知道灵性之处,才能受明师授记。所谓上等修行无觉性、中等修行执文字、下等修行重显化、莫执形象归自然。即道法自然。所以当时释迦佛传授时是单传独受,要先试探方式,用拈花微笑之方法,选择传授的对象。三千弟子中只有迦叶微笑会意而受真传。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嘱咐摩诃迦叶。”所以古时要先修得禅处才能受真传。今天是普传,先得而后修,轻松多了。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虽然我们容易得到要脚踏实地、勤修不怠,始终不辍,将来印证,由功果大小、考验成功,而列三乘九品、莲台之果位。

五、落在中原三星地

拈花印证这样宝贵之真传,落在哪里呢?三星地者,人身之枢纽,中央戊己土(中原)方寸宝田也所谓灵山地、玄关窍。也是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之师也。正是修炼下功夫之处。佛说“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无所住,而生其心”。清静经:“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六、大证四川王桃心

人得一为大,可以证佛证圣之地方。《金刚经》所指示“舍卫城”就是五行之眼耳鼻口,七孔窍之中窍。故修道,要将这四窗关闭,不要川流于欲海,回头是岸。王者,性王为重。性王如桃子之核心,乃是种子也。桃心若坏,就不能生发芽成长结果。人之良心(本心)也如桃仁,孟子说:人无恻隐之心(仁)非人也,非人即四生也。

七、天真收圆挂圣号

天真二佛乃是师尊、师母,即天然古佛、素贞古佛。接受天命普渡九六佛子,协助弥勒祖师收圆。挂圣号者,办理登记,天堂挂号、地府除籍。圣号者,明师用口传性王用耳接受记住心田(圣)谓之口传心印。性理心法、不二法门。就是等于报名注册。然后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修炼、最后功成天上、名留人间。虽名收圆,必须自己修圆。金刚经:“虽然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众生自性自度,先自己灭其妄想,才能度出苦海,先灭其孽障,才能度脱轮回。所谓师传,修在自己是也。

八、等待时至点神兵

等待末劫来临之时,大道也降世。故大道非时不降,到这时也是佛魔世界。因下元甲子清算期,且三曹普渡。可说这地球上,可能很乱。都赶来要求这有气天神,找缘人来超拔。各人的祖先也争取儿女超拔。债主也要争取讨债。因此传道时、要非常严肃谨慎。要有领天命之明师(点传师是代理师)。凭天命请坛、代宣老母之旨,请诸天神圣到坛:二十八宿护法坛,才可以开始办道,点传性理心法,传授三宝。

九、云雷震开戊己土

仙佛到齐护法坛,然后就可办道传三宝。云为水、雷为火,我们未出胎时,乃乾坤正位。十月怀胎满出生后,这点先天炁,投入肉体,就失中爻,变为离。离者,离开先天正位,坤得一阳,变为坎。坎者,陷也。这点先天炁,陷入肉身。因此先天乾坤正位,变为后天离坎。故不能返本还原。所以要求明师来抽坎填离,恢复本位。离属火(雷)坎属水(云),由明师之无缝锁来,“震开中央戊己土”。所谓铅投汞、汞投铅,恢复本来面目、乾坤正位。寿终就可由正门而出,免受轮回之苦。所谓“玄关窍,是蓬莱岛,打开就是无价宝”。关圣帝君曰:“无缝锁开开,真人现出来,真经牢牢记,孩子抱在怀”。关诀印,齐备可以避劫矣。

十、天下神鬼不安宁

因这宝贵之天道,能超生了死,所以惊动天下神鬼都急,要找有缘人来超拔他们。当然自己子女,若在修道就容易。否则还是很难找有缘人。所以有肉体时,就要赶快得道,虔诚而修,自己之祖先,都在不安宁等着。寄望在子孙身上,故大道非人不传。末劫前后未得道,届时一切就完了。难怪神鬼都不安宁,而坐立不安也。

十一、亲在仁天中华母

亲者,亲近。经过得道后,子亥相抱(孩合同)时,才发觉、想着天上老母。也才知道上天还有生我们灵性之母亲。仁者,核桃仁(人之性)。中庸:“天命之谓性”。这点之灵性,是由上天降于世。以往都错认是由地府转生。所以世人才说阳间死个人,地府添个鬼。又曰:人死为过身。今天大道降世中华民国,故我们师母才称中华圣母。我们要好好地跟师尊、师母这条金线来修。

十二、九莲圣教归上乘

这句是证明今天所传的天道,是以后可证九品莲台之圣教,也是归最上之法门。圣教者,性理心法、口传心印。依据龙华经证明:“天真收圆不非轻,十子弥陀九莲经,十字街前把贤调,九莲开于拜无生”。是说师尊、师母办收圆三曹普渡,未曾有不非轻。十字架得一,可以证九品莲台,也可以在十字街前暗钓贤良,上升天堂,封爵九品莲花座,同时参拜无生老母,所以此法是最上乘之法门也。

十三、天花老母垂玉线

天者,理天,花者,莲花,九六原人,如一朶一朶之莲花。老母慈悲,为救渡九六原灵,这次降下一条大道金线,暗调贤良归根认母。

十四、收圆显化在古东

这期三期应运、三曹普渡、也是最后之一期,末后一着,收圆之日来临,道劫并降之际,大道降落在东土古国,中华圣地山东的地方。届时种种的显化,大显神通来救劫,渡回九六原人。

十五、南北两极连宗绪

佛教之正法眼藏,不二法门,自达摩祖师由印度传来中国,至五祖弘忍祖师以后分为南北二家之宗派。南方慧能六祖传顿法。口传心印、性理心法,即先得而后修,就是修弥勒“人间净土”宗,由后天返先天。在家修,由人道达天道之法。北方神秀,传渐法:先修而后得,修弥陀“西方净土”宗。主于念经,往西方极乐世界。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工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渡迷津,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弥勒祖师天机文曰:“走马点玄更稀奇,千门左旁齐归一。”届时收圆显化,

不只南北二宗。

十六、混元古册在中央

混沌后,寅会生人当初,人人这点灵性(古册)是由上天降落在人身之中央戊己土、玄关窍内。所以称为佛性,都是母所申。以后受后天环境所迷,致贪恋世景。境而造孽,不能返本还原、变为众生。

十七、老母降下通天窍

因为人降生于世六万多年来,所造之恶孽累积如山。所以永远为众生。近年来科学越发展,相反的,道德越堕落,人心不古,致使灾劫连连。又世人制造绝德的杀人武器核子飞弹,致世界末日来临。上天老母不忍善恶,同归于尽,亲自下旨,降下一条金线,直指见性、见性成佛。所以玄关称为通天窍。得一之原人,个个都可以归根认母,脱离苦海,免再做众生。

十八、无影山前对合同

无影山,就是人人之灵山塔、双林树、紫竹林、性王所居之处,虽然受直指见性,同时还要得传授合同,以便过三关时,核对合同,方能过关。

十九、婴儿要想归家去

婴儿是上天老母慈爱我们所称呼的。我们乃是一母所生、故称九六皇胎儿女也。老母慈善告诉我们、若要想归故乡理天去认母是六万余年来第一次之机会。

二十、持念当来弥勒经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道有三宝关诀印。前段已经得了二宝,尚缺一宝,就是弥勒真经,真经不在纸上诵,故称无字真经。关圣帝君诗曰:“无缝锁开开,真人现出来,真经牢牢记,孩子抱在怀”。那三宝就齐备,可避劫,可以归根复命。注意“持念”保持在心里,不是开口念。“真经牢牢记”。记在心头默念就可也。

二一、用心持念佛来救

只要得道后,诚心保守,实心修炼,实心忏悔,用心默念真经,在修道中,若遇

大小患难,弥勒祖师即派仙佛来护救,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

二二、朵朵金莲去超生

朵朵乃九六原灵。金莲者,金属白,莲者,佛子,即白阳佛子。不但修道中仙佛来保护修道弟子,大限来时,一个一个(朵朵)都可以归根复命、超生了死,不再堕落六道轮回,永居理天,享受清福。

二三、认识西来白阳子

为人要认识时务,所谓三阳开泰,青阳、红阳、白阳。今天是否白阳期,参考历代就很清楚。青阳期,新娘穿青色礼服,一切布置都是青色,青色为吉祥。红阳期,新娘穿红色礼服,房间厅堂都布置红色,红色为吉祥。今天新娘穿白色礼服,那就很明显,今天是白阳了。所以我们要认识白阳期弥勒祖师掌天盘。师尊、师母掌道盘、为白阳二祖。所以我们要好好在白阳之道伞下来炼。大道降世,是应时应运,所以修道要认识天时。

二四、乡儿点铁化成金

老母再用慈爱之声音、叫醒我们“儿”啊,不要自暴自弃。虽然现在修道中还是人,可是经过得一后,那就如铁,一点便成金了。成为金刚不坏之体也!佛说:“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_生,是名众生。”非永远做众生。

二五、每日志心常持念

得道后,立志于道,日日虔诚,须臾不离道心与三宝。如颜回夫子、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二六、三灾八难不来侵

三灾者,水火风劫。八难者,旱、涝、饥馑、瘟疫、螟蝗、猛兽、精怪、厉鬼等。上句言者,“每日志心常持念”。就可以避这些三灾八难,自然不近身来侵犯,得平安无事。

二七、要想成佛勤礼拜

修大道悟理尽性,须臾不离道心,可以消灾厄外。每日不离佛堂,勤礼拜,去恶从善、忏悔改过、自新亲民,发出慈悲心,渡化众生。在世就与佛同样而修菩萨行,那成佛也就不难矣。

二八、常持聪明智慧心

常常保持道心,对外要耳聪目明。观察世局、日日在变化,一切千魔万教尽出。对内要提出自性本有之妙智慧、来判断是非曲直、正邪,才免误踏歧途,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后悔就来不及矣。

二九、休听邪人胡说话

慈母锦囊有提醒:“到某年大局一变,假祖尽出——到那时千万要识透,咬紧牙关,无论他的法术如何玄妙,总得不贪不妄、毫不摇动。只要遵师重道,认理归真,这场大考是乱道盘,也是考验大家之智慧。”所以万事、要慎思明辨,然后笃行。不轻举妄动,不要听信妖言、诽谤的侫言,那就平安无事也。

三十、牢拴意马念无生

修道要对此心猿意马之牢拴坚固,才能静心修道。就是大学之“定、静、安、虑、得”之工夫。心猿一定,自然智慧就能发出来,一心一意抱守道心与上天老母心连心,即人心合天心。所谓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三一、老母降下真言咒

老母大慈大悲、为渡九六皇胎儿女回乡,在这三期末劫时,降下一条金线大道,并传无字真经(真言)传给各人之真人(咒)心经曰:舍利子。金刚经曰:一千二百五十人(性)道德经曰:谷神。大学曰:缗蛮黄鸟。三教名称虽然不同、却一地方之真人(咒)、所得了,所谓得道、实无所得。

三二、用心持念有神通

我们的真人(咒)在这个地方、得了一、得到真言(真经)要诚心实意持住在心里、须臾不离。金刚经:“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不但能降服妄念心。若遇到患难的时候,诸天仙佛,亦会自动来,解救脱难之神通效验。

三三、满天星斗都下世

无字真经乃是上天老母降下真言口令、谁敢不听。大劫来时大家一动念、惊天动地、诸天仙佛、星君都全部降落东土尘世,救渡世人脱劫。

三四、五方列仙下仙宫

不但满天星斗、连东西南北中央之列位神仙都齐下天宫,到东土尘世来,助道救劫。

所谓天上不留佛,总动员。

三五、各方城隍来对号

城隍乃冥司之神职,各地均有设立。如阳世户籍,设立在各区区公所户籍课。可是人死后,灵魂要到冥府城隍报到。故上天慈悯,准我们先得而后修,设便如以昔先修而后得,大劫已来到眼前,那来得及呢?可是有句话:古之修道,“知难行易”,今之修道,“知易行难”。因古之生活朴素修易,可是道隐时,得道却难。今天大道普传,得道容易,因花花世界,生活浪漫,要坚志而修、始终如一却很难。所以要知行合一。人之初生于世,是由理天而降。故称为佛性皇胎儿,古今都是一样,得了道,可以超生返回理天复命。今天我们先得,故要办理移籍手续,由地府之籍,迁移到三官大帝处,以后归空时,到三关报到就可以了。所以得道,要当场填写表文,呈奏三官大帝。所谓天堂挂号,地府抽丁,对号消籍。虽然先移籍,还是要诚心实意,始终如一而修,所谓修道如初,成道有余。不要半途退道心,籍被驳回,后悔就迟了。

三六、报事灵童察得清

虽然天堂挂号、地府除籍,可是明师亦有声明在先:“愚夫识得还乡道,生来死去见当前”还是看各人之修为造化。所谓“道由师传修在己”。真修假修,一举一动,可以瞒骗同修,却脱不了监视之法律主及报事灵童、值日之司神。都大公无私,察得清清白白,转奏天曹、届时是假不了的。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三七、三官大帝慈悲注

三官大帝乃是古上尧、舜、禹三位有道明君,有功于世,上帝封为三官,正月十五日上元尧帝,一品赐福天官、紫薇大帝。七月十五日中元舜帝,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十月十五日下元禹帝,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都大公无私,赏罚分明,管理记载善恶功过之册。三官大帝非常慈悲,表文一到不管在修未修、一律先登记注册。

三八、赦罪三曹救众生

这期临头,上天老母为救众生,特宽大赦修道人,若能诚心保守、实心忏悔、改过自新,上天有好生之德,不杀悔过人。上天必赦以往之罪愆。不愿意九六原人佛子堕落为残灵。所谓修道有三分诚心,上天就有七分感应,七分之诚心,就可得满分。实是机会难逢矣。

三九、救苦天尊来救世

道劫并降,也是佛魔世界,又是下元甲子清算期,故修道间,难免会遇到坎坷之事,所谓考。可是修道受考不受劫,金刚经十六分:“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孽,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孽,即为消灭。”所以考、是消孽之机会上天老母慈悲,派救苦天尊下凡来救渡世人。

四十、亲点文部揭谛神

救苦天尊,还亲自点了文部诸神率领下凡来救渡世人。

四一、八大金刚来护法

八大金刚者,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杨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以及雷部、风部、虎部、龙部,共八大金刚,齐来护法坛助道。所以请坛时,明师(点传师是代表师)一请坛,八大金刚实时下凡护法。(参阅请坛经)。故天道之宝贵在天命,千神万佛同帮助,若凭人之力难普渡,凭人之力难收圆。人能弘道,天人合一,大事才能完成。可是命真、修的人、也是要真修才能归根复命。

四二、四位菩萨救众生

四位菩萨者,观音、月慧、文殊、普贤四位大菩萨,也发大慈悲,下凡救渡众生。观音菩萨,誓愿更大,众生不渡完,誓不归位。所以家家户户,都供奉观音菩萨。常念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四三、紧领三十六员将

救苦天尊还带领三十六员猛将下凡协助救渡众生。

四四、五百灵官紧随跟

不但率领文部诸神、八大金刚、四位菩萨、三十六员猛将,还有五百仙官,都跟随、听令差遣。可以说,上天神、仙、佛总动员。

四五、扶助弥勒成大道

这样神、仙、佛总动员,就明白这次大劫难是未曾有之大浩劫。以往青阳是水灾,红阳是火劫。只是部份而已也。可是这期白阳却水火风齐发,成为罡风劫。核子战争之厉害,可见而知。所以诸天神、仙、佛都下凡救灾救劫。这期掌盘祖师是弥勒祖师,也是扶助弥勒祖师完成这个大事成功。

四六、保佑乡儿得安宁

上天老母会派这样多仙佛,是为着保护九六原人、在这期大劫修道,能得平安无事,好好修道,不受困扰,可以行功立德,回乡认母。

四七、北方真武为将帅

这期道劫并降,佛魔世界,派仙佛护佑众生修道,尚且不够,还有邪魔乱道。所以且派北方真武佛挂帅,率领天兵天将收恶煞镇邪魔,而救渡众生。

四八、青脸红发显神通

北方真武佛,为镇压邪魔,显出青脸红发威仪,变化莫测,神通广大,邪魔恶鬼见到就惊惧。

四九、扯起皂旗遮日月

皂旗者,黑旗。北方原属黑。提起黑旗遮蔽天空,变成日月无光,黑暗世界,以便制伏群魔一方面飞弹炮火砂尘冲天,水火风劫齐降,就是白阳期罡风劫,乃核子战争,造成空前未有之三期末劫。也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刘伯温:“飞者非鸟,潜者非鱼。战不在兵,造化游戏。”这次战争都用飞弹核子武器及鱼雷,少用人力,死伤却不堪设想。如消灭人畜一样,无人道之残酷。

五十、头顶森罗七宝星

真武佛之武装打扮,头顶所戴戏冠,很整肃庄严,还有北斗七星、灵光照耀护法。

五一、威震北方为帅首

真武佛所打扮种种威仪严肃,且神通广大威灵赫赫,足以镇压北方群魔,可以为将帅之首领。

五二、肃清诸恶挂甲兵

这样严肃威仪,可以清除诸邪魔妖怪、恶人是被核子弹消灭、扫除净尽,就不再动干戈、枪刀归库,灾劫将此平静,复回大同世界,尧天舜日,国泰民安。

五三、搭救原人乡儿女

真武佛威震北方,肃清群魔诸恶,可以搭救九六原人、皇胎儿女,平安无事。

五四、火光落地化为尘

这次核子战争非常厉害,其火光之威力很强热,一旦落地,万物都化为灰尘。可是另一方面,有诸天仙佛争取搭救,善人、修道人。在此时就是善恶分班之时也。

五五、四海龙王来助道

这次战争不只空陆,还用鱼雷(潜者非鱼)来毁灭战船,故四海龙王也齐来助道,搭救船上的原人。

五六、各驾祥云去腾空;

各驾祥云去腾空四海龙王也腾云驾雾齐来护道,参加急救原人。

五七、十方天兵护佛驾

以上所述诸天神仙佛、菩萨、四海龙王总下降救劫助道。连十方天兵天将都齐降,协助诸佛救灾劫,帮助弥勒祖师这一次,办理收圆大事,救渡原人、保护佛驾,各尽其职,确实未曾有之劫数,总动了诸天仙佛、天兵天将,方称世界末日。

五八、保佑弥勒去成功

这次能如此动员,就是扶助弥勒祖师掌天盘,办理末后一着收圆大事,帮助完成其责任。保佑原人佛子同登极乐、清静故乡,与母团圆。

五九、红阳了道归家去

红阳期是释迦牟尼佛掌天盘。已于中华民国止。完成普渡任务期满。回返天宫后、复其本位。所以一般家庭,没有人供奉释迦佛之佛像,就是如此。庙寺是承继神秀而来。我们是承接慧能六祖而来,至师尊、师母共十八祖。

六十、转到三阳弥勒尊

俗称三阳开泰,第一期青阳,自伏羲氏起至商太丁止。燃灯古佛应运掌天盘。第二期红阳,自商末周初至中华民国止。释迦牟尼佛掌天盘。三期白阳,弥勒祖师掌天盘,自中华民国起,一万八百年。所以第三期世界大战,称世界末日,乃是灭恶、并非世界灭日。至申会收人、还有一万八百年也。只是在这清算期,有否德行,过此大劫而已。

六一、无皇敕令寄下生

这次众仙佛下凡搭救众生,也有倒装下凡转世为人、代天弘道,叫醒迷津,普化众生,明暗并行。明者,如白阳初祖,路中一祖师乃弥勒古佛化身。白阳二祖,天然古佛化身。乃“师尊”济公活佛(活佛师尊)化身。中华圣母(师母)乃月慧菩萨化身。其他前人方面,可能也不计其数。暗者,前段所言,诸天神、仙、佛都暗中参入搭救原人。都是无极理天老母的敕旨令下降,命诸佛助道,并寄语传下凡尘,众灵佛子,早日悟道,引迷入觉,早日返回理天。

六二、收伏南阎归正宗

三期末劫年内,千门万教齐出,在南阎东土扰乱正宗道盘,故无极理天老母不得不敕令收伏千门万教、左道旁门统归正宗。一条金线大道。

六三、往来造下真言咒

往者下凡,来者回天,就是下凡降世为人弘道的仙佛、或众生回天都要经过老母创造下来不二法门,由明师口传心印真言口诀,使原灵佛子回天。

六四、传下当来大藏经

大藏经乃是无字真经老母所造下真言咒。只是将字藏起来,不准书写,应在当年来救渡原灵佛子。真经不在纸上诵,纸上觅经枉工夫,若要纸上谈经,就不知体会真理妙义。

六五、婴儿姹女常持念

婴儿者干道。姹女者坤道。老母所传的大藏经,要保持在心里,不可须臾离也,牢牢记住,可以逢凶化吉。

六六、邪神不敢来近身

如果时常念真经,一切邪神都不敢侵犯来近身,自然远离。另一方面,心里时常牢牢记住,一切妄想邪念也自然消灭。金刚经:“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凡心降服,性心就清静,悟理就不难也。

六七、持念一遍神通大

如果一日持念一遍,即使你精神快乐、神通广大、能发出秒智慧,而应万事。

六八、持念两遍得超生

如果一日持念两遍,即使你心性清静,可以明心见性。认理修道,终来就可超生了死。

六九、持念三遍神鬼怕

如果一日持念三遍,可使邪神恶鬼都惧怕而远离,不敢近身。

七十、魍魉邪魔化为尘

魍魉者,山妖水怪。修道者常持念真经,连山妖水怪都化为灰尘,无影无踪而消灭。

七一、修持劫内寻路径

这期大劫是升降关头,生死一大事。故在大劫未降之前,求名师指点,开示路径,务必好好尊师重道修持,行功立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寻找这条金线可以躲劫避难,且能超生了死之光明大道。

七二、念起真言归佛令

既然得了真传,急速猛进,默持真经,遵守佛规礼节,尊师重道,始终如一而修,使得复回本来佛性,临终时可以朝见无生老母,永生净土,不再投生苦海。

南无天元太保阿弥陀佛

南者,先天为干位。无者,无极,乃道之本源。也是宇宙间,天地万物生命的根源。有阴阳才能生万物。所以万物,由无而生有形之质体,至终还是由有而后归于无。在后天为离位,离属火为日,日光普照天下万物,无所不照,故天上若无日光,就无昼夜之分。地若无日光,万物不能生长。这就是研究佛法之妙理,无微不入。所以“南无”是至尊至贵之位也。天元者,天地一元复始。一元者,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一会者,一万八百年,故白阳数,还有一万八百年也。太保者,先天爵位也,等于后天官名,三公之爵位。天元太保乃掌皈依佛、法、僧三宝而修,成仙成佛成圣,而期而至矣。

皈依三宝者——(一)皈依佛者:“觉性”人之本性,原本是佛性,反白恢复本来之面目,返璞归真,要除掉七情六欲,及贪嗔痴等。(二)皈依法者,“正心”无善无恶心之体,一日三省我心,即回光返照,归回本心。(三)皈依僧者,“净身”清净斋戒,戒除杀盗*妄酒,后归于正等正觉之菩提身。(完)

养肉食动物如果味肉食是会间接杀生的。可以给它皈依,培养它吃素。我听说了过猫被比丘尼收养以后都可以开始吃素的。你试试。归依佛门不一定要出家,可以在家修行,学佛和日常生活并不矛盾。什么是归依?

净空老法师开示:

入佛门第一个要「皈依三宝」。所以第二福里面就说了,就讲皈依、讲持戒,「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现在我们同学当中,皈依三宝的人很多,但是有没有受持?未必。我很清楚、很明白,在佛菩萨面前,佛菩萨形像面前宣誓了,做了皈依仪式,实际上有没有皈?没有皈。有没有依?也没有依。做了个形式,做了个样子而已,这个不管用,一定要受持。什么叫受?完全接受。接受这两个字又谈何容易。如果对於三皈依的道理,你不明了、你不清楚,三皈的行法,就是落实在生活当中的作法,你不晓得,你怎么学习?三皈依的功德、利益、境界、好处,你不晓得,你又怎么能生起欢喜心?所以三皈依的传授,一定要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举行三皈仪式,都是人众很多、时间很短,没有办法详细讲解清楚,但是我们也有补救的办法,我们有两个录音带,现在听说已经作成CD,音质就会更

好;还有一个小册子,这个小册子根据录音带写下来的。所以佛门的同修,无论你是已经皈依了,或者是还没有皈依,这是我们必修课。

  我们学佛,现在有两个小册子,一个《认识佛教》,一个《三皈传授》,这两种东西是必修课,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佛教究竟是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教要怎样去修学?那就在三皈上。三皈,古时候的名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个时候讲解,大家能够理解不会产生误会,现在误以为佛法是宗教、迷信,所以现在我们对於佛、法、僧三宝,就要讲得格外的清楚、格外的明白。在一千三百年前,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讲三皈依就不用「佛、法、僧」这个名词,可见得说法要契机,一定要懂得契机。能大师为什么不说佛、法、僧?我们要多想想这个道理,很可能说佛、法、僧,听众产生误会,不容易理解,收不到实际上的效果。所以他老人家改了,改作「觉、正、净」,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这个讲法,我们听起来觉得容易懂得多了,而且这三个字,都是出於自性的,不是外面的。皈依觉是自性觉,由此可知,皈依没有皈依别人。我们每天做早晚课叫三自皈,你们不是念「自皈依佛、自皈依法」,不是皈依别人,不是皈依他,这个「自」是讲的自性,佛是自性觉,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净,自性清净心。我们对於佛陀的教诲,怎能不佩服得五体投地!佛没有叫我们皈依他,没有。佛

教我们皈依自,自性三宝,这个话要不讲清楚,就很容易变成误会、变成迷信。我要学佛,要跟释迦牟尼佛学,错了。释迦牟尼佛说:「你要依你的自性。」释迦牟尼佛也是依自性,我们也是依自性,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平等的,所以自性三宝比什么都重要。

  「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这是佛法修学的三大纲领。话虽然这么说,说得也没错,究竟从哪里学起?我们确确实实是迷而不觉,起心动念是邪而不正、是染而不净。佛教我们从迷回头,依自性觉;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於是乎佛教就有了三个法门,好像这一个讲堂,有三个门可以进出,觉、正、净三个门,看看自己的程度、自己的根性,哪一个门比较容易进来,你就走哪个门,不要勉强,勉强就难了。佛教里面,诸位晓得有禅宗、有性宗;禅宗、性宗是从「觉门」入,所谓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是世间最聪明、根最利的人,才有能力修学这个法门。惠能大师讲他所接引的对象是什么?上上乘人。若非上上乘人,这个门进不去。

  过去我初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他说:这个禅像什么?一步登天。你有这个本事当然很好,一步就上了天,好像我们上大楼一样,十层大楼,你有这个功夫,中国人讲功夫,你从下面一跳就上了第十层,那有什么话说,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但是你跳不上去,掉下来粉身碎骨,完了,这不是普通人能干的。一般中下人,没有这种根器的人,怎么

办?不要紧有楼梯,你爬楼梯一级一级爬上来,慢一点没有关系。教下是从「正门」入,正知正见。所以佛的门路很多。爬楼梯时间长,三大阿僧只劫,这是讲学教。

  我们现在掉在两头,说上根,我们不是上根,一步登天登不了;爬楼梯太慢了累死人,又不想爬。还有没有办法?还有,还有什么?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从「净门」入,修清净心,这个好。这个实在讲,你有功夫的人也行,没功夫的人也行。你只用一句阿弥陀佛净化你的污染,我们今天所讲的精神的污染、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乃至於生理上的污染,我们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净化。然后我们乘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求生西方净土,生到极乐世界,我们的成就、我们的受用,比禅宗上上乘的人,不知道要高多少倍,所以这个法门是无比的殊胜。我们今天讲的这一部经,就是这个法门,所以这个法门是诸佛赞叹,我们能够遇到连普贤菩萨都佩服。所以这是讲三皈,这三个门路我们走净门,觉没法子走,正也很困难,我们是抄小路走净门,清净心,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末学感觉师兄对什么是佛,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佛教,并不是很明白,建议师兄学习净空老法师讲的《认识佛教》,这个对初学和老修都非常重要,否则在学佛的路上容易走弯路,甚至误入歧途。百度就可以搜索到电子书或视频。末学浅见希望能帮助到师兄。

 佛学之于人生的意义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为化相,心不动,万物 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题记

 我对佛学的最初认识,缘于高中时班主任对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的解说。对于一位“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我不由得产生极大的好奇和敬仰之情。少年才俊时的他,以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歌》闻名于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先生生于乱世,在他历尽百劫之后,终于在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剃度出家,时年三十九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告别尘世的一切繁文缛节,并发誓:“非佛经不书,非佛事不做,非佛语不说”,谢绝一切名闻利养,以戒为师,粗茶淡饭,过起了孤云野鹤般的云水生涯。他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将人生、艺术和禅修有机地统一了起来。由此,我开始关注有关弘一法师的一些书籍和语录集,也是在那时,我开始对佛教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自己所能接触到的有限的资源里,搜索那些吸引我眼球和撞击我心灵的字眼,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渐渐地尝试去理解禅意,追求高深的思想智慧,以明理、静心为目的,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问我为什么总是挺胸抬头,因为我是精神贵族”。记得在高三时,由于学习压力大,备考繁重,语文老师经常会找一些励志或者静心忍性的禅语来解析给我们听。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身如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朝朝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以及后来更广为传颂的一

 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好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生来本是那么的纯真善良,如那些可爱的小孩般天真无邪,可为何长大后的我们会“处处惹尘埃”,生出那么多的烦恼呢?人生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如果我们不是自己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会给我们烦恼。快乐需要自己的成全,我一直这样认为,

 幸福其实很简单。我觉得佛家讲究的是随缘,随性,万事不可强求。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但如果你放手,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人的心若死执于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有一直停留在某种程度上了。上次朋友聚会,谈到了关于读书的问题。一朋友说:“读书若不是为了功名,为了赚钱,那你读那么多的书为了什么?”我一时不知所言。我要是说我是秉着对文化的热诚走到今天,保证会被大家批个半死,要么给我扣上虚伪的帽子,要么就会说我傻,说我不懂得现在的社会形势那天看百家讲坛,问,《孙子兵法》在当代的作用是什么?答,经济效应。是啊,《孙子兵法》作为著作出了不少书,还出了国,中国人民作为炫耀的资本赚了不少钱。感觉自己现在有点像宋江,秉着大忠大义走过前半程,却在后半程被观众骂得狗血喷头我不否认,我曾经动摇过,犹豫过,思考过到底要如何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生存。人生,于我的意义是什么?乱花渐欲迷人眼,我,该何去何从

 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被各种欲望充斥着的我们奴役在金钱的社会里,纸醉金迷,权势和名利狠狠地诱惑着我们。有时候,我们要冷静地问自己,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在我的生活里,我一直把心思放在我所完成的任务之上,不去想结果,更不会带着某种功利心去完成某件事。享受着过程中的美丽,不去计较得失,求得一份真心付出之后的坦然。如今在大学校园里,好多学生都以学分为主要目的,反正一切与学分有关的东西都放在首要位置,因为学分

 关心着荣誉,关乎着奖助学金。于是我们的生活北物质化了,因为

 学分,我们把要上交的作业弄得很花哨,很精致,去取悦老师,取悦上级,而私下的生活却是一团糟。因为学分,我们学会了恭迎奉承,溜须拍马。我是一个追求实际的人,我不想那样里外不一地做人,与其强颜欢笑,还不如我脚踏实地碌碌无名,做到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都说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但好多人还是不知道该去学些什么,还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孩子,以为以后的路还很长,而宁愿把自己煮在温水里,得过且过,自生自灭。人的一生能走多远,关键就在于我们二十出头的这几年。大学,如果我们还是仅仅把它作为学知识的地方,那我们也只会一直是个成不了气候的学生。正值人生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如何学会做人,如何在这个繁杂的社会里总结出自己独到的认知和见解,形成自己为人处世的个性和引领自己人生的思想。

 幸福,也许是我们每个人共有的梦想。可幸福是什么谁能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义吗?是一辆宝马,一栋别墅,还是满屋的珍珠玛瑙?一个人总是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有时候我们的幸福在别人眼里。如果我们只是追求幸福也就罢了,但我们往往是在追求比别人幸福。幸福是天凉了远方亲人打来的一个电话,幸福是下雨了朋友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幸福是回家了爱人为你沏好的一杯茶,幸福是一声轻轻地问候,一个简单的微笑,一句“我,在家等你”幸福,不需要我们去苦苦追寻,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去体悟。我想,这就是佛理中常说的随缘,随性,不强求吧。

 也是最近才知道,李娜早已削发为尼十四年,曾经的青藏高原,如今的五台佛山,她寄予人生的到底是怎样的情感?要放弃俗世的一

 切牵绊,虚名浮华,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弘一法师一样,李娜也选择了用心去聆听生活的真谛,不为俗世所染,自在人心清净,洞明人生百态,坐禅于世。

 “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每每读到这些动人的禅语,原本杂乱的心情总会变得很宁静。我能够体会到其中淡淡的安宁与祥和,一如佛理中所说,“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佛教认为人生的意义 [篇2]

 ------高姗姗

 佛教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壮大的。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佛教教义所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高度发展,人类精神领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佛教此时正好充分发挥其心理辅导和治疗方面的功能,帮助人们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运用佛教理论化解现代人的心理疾病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又会留给他们那些活着的亲人数倍的痛苦。而这些自杀的人都是或多或少地存有心理问题和认知上面的障碍。心理疾病一方面会给病人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伤痛,严重的还可导致自杀轻生的后果,另一方面也会给亲友和家人带来很多负面因素,造成伤害和打击。 佛教认为人类的问题、烦恼,根本源头在于“心”,因此主张开发人们心中无量的宝藏,将恶心改为善心,教导众生如何用心、安心、找心。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无论是讲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四摄等种种法门,都离开不了心。因为心主宰人的一切行为,一个内心清净的人,所行所言所思必定是清净的;若心杂染,所见所闻必然是污秽的。所以经上说: “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可以说世间上种种的痛苦烦恼,皆由心造,我们的心在五趣六道里流浪,多生多劫以来不听从指挥,贪求五花八门的外境,对名利、金钱、权势、爱情,汲汲营营追求、计较、分别。其实我们的心原本也与佛陀一般,能够包容一切;如太阳、月亮,可以照破黑暗;如田地,可

 以滋长善根,种植福德;如明镜,可以洞察万物,映现一切;如大海,蕴藏无限能源宝藏。

 心理上有了毛病,要用什么心药来医治呢佛陀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就是为了对治我们八万四千种顽强的心病,譬如贪病若不持戒律以去除,心必定随着贪欲四处纷飞奔逐;瞋病若不修禅定以根治,心则生活在焚烈的火焰之中,很难做到“如如不动”的境界;痴病也唯有智慧才能治疗,因为智慧能够照破痴暗的无明,让我们的心恢复光风霁月的本来面目。

 佛陀以简便的法门告诉大众:佛法就是心法。在佛教的教理教义中,还有很多方面涉及到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佛教常说“心生则种种法生”、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在佛教唯识学中,涉及到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更多。佛教认为,我们所有的种种烦恼痛苦,都是由我们的心所造作引起的,所以,根除众生的苦恼,唯有从心入手。

 通过学习佛法,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我们的心是怎样运作的,我们的快乐和痛苦是怎样地被我们制造出来的,当我们能够了解和体会我们的心是怎么一回事的时候,我们就不太容易被我们的心“欺骗”了,我们就可能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做个自在快乐的人了。

 二、运用佛教知识改善人际关系

 佛陀指示人际的关系,亲到母子夫妻、亲戚朋友,乃至怨家对头,都是由宿生之缘缔结而来的!没有缘就不会在一起:过去没有缘的人,即使相逢了,彼此间也不起反应的。人际关系就是四种缘会:在感情

 方面,不是报恩,就是报怨:在财物方面,不是讨债,就是还债,一切都不外乎这四种缘。

 在佛法中,改善人际关系的主要方法有六度、四摄,四悉地,上供,下施等方法。六度重菩萨内在德能的建设;四摄重在善巧摄受众生,处理与众生的关系:四悉地中,息灾和降伏为谴除事业中的种种违缘,增益和怀爱为帮助菩萨摄受众生,获得众生的敬爱;上供是通过供养三宝得到三宝的加持,增加自己的福报;下施是行四种布施,使众生欢喜,愿意随菩萨修学。

 因为佛教的教理教义都是引导人心向善的,而善念和善行则是调和人际关际的润滑剂。可以说佛教的五戒十善,也是培养一个人具有慈悲心和善良品行的基本保证。

 一个拥有慈悲之心的人,必然会善待他人,关爱众生,看待别人如同自己的亲人。 《梵网经》中说: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此受生。”《无量寿佛经》中亦说: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毋相憎嫉;有无相通,毋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也说: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善生经》中讲子女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一、奉能使无乏,二、有所为先白父母,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

 五、不断父母所为正业。父母亦当以五事养育其子女,:一、制子不听为恶,二、指授示其善处,三、慈爱入骨彻髓,四、为子求善婚娶,

 五、随时供给所需。不过这里要注意,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不是没有原则的,它不能离开一个“正”字。若父母不正,子女当劝令归正。 在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方面,佛教指出世间朋友有多种多样,有贤友、诤友、亲友、仁友、德友、挚友、善友、慈友、悲友,此数者为良友;另有邪友、佞友、贪友、假友、怨友、害友,此数者为恶友。良友是指“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语,不相发露,遭苦不舍,贫贱不轻”。人若远离良友,则恶友增多。

 三、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佛教是不同于一般宗教的,它强调智慧的重要性。有智慧的信仰,就是智信,而非迷信。人的生死问题,必须在智慧的观照下,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对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然后,依此人生观,去做人处世,便可以减少错误,并由此而消除因错误所带来的困难。佛教要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是叫我们破除迷信,排除一切假象,明悟自心,用实际的、圆满的、无碍的方法,和平等的方法,来对待自己的生活和人。佛教的慈悲平等理念可以作为构成这种人生观的重要因素和来源。

 “慈悲”一词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体现佛教对众生的关怀的。 《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佛教视“苦”为一切世间法的根本相状,求道修行也就是要脱离无边的苦海。所以,在拔苦与乐的慈悲精神中,又以拔苦为最根本。

 佛教认为,人们只有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无我

 利生、化他无倦的人生,诸行无常、时空无尽的宇宙观,断除烦恼、完成人格的价值观,与慈悲济世、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菩萨正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弘扬,在现实生活中认真实践,才能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国家富强、世界和平。但是一般的人都有严重的我法执着和深重的烦恼,而烦恼中又以贪欲为上首。人在贪欲的驱使之下,就会想尽办法去追求自己渴望得到的东西,诸如名利、地位、金钱、美女等等。而人的贪心是无止境的。当一个人得到了近处的东西,还会希望拥有远处的东西,甚或是要把别人的也据为已有。一旦得不到所希望拥有的东西时,又会加重自己的瞋心,有时还会不择手段地谋取。有了贪心和瞋心,人也会同时具有了三毒中的痴心,于是可能导致家庭矛盾、社会动乱、民族分裂和战争等的发生。因此《杂阿含经》说:“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胜败二俱舍,卧觉寂静乐。”

 为了对治众生不断膨胀的欲望,佛陀和历代祖师都劝诫弟子要少欲知足,淡泊名利。因为佛教认为世事无常,即使你现在拥有万贯家财,拥有娇妻爱子,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天灾人祸等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这一切都将会离你而去。且不说身外之物是苦空无常的,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也不会永恒存在。一个人在生前无论多么富足,也不论如何风光,一旦身死命终,终究还是要两手空空而去,这是千古不变的事实。

 正确的人生观其实也包含着弥勒佛的精神。弥勒佛在佛教里代表着充满希望和喜悦的未来,我们从佛像那象征着福气的大耳朵、满面

 的笑容和大大的肚子中可看到全部的生活智慧:因他表现出了一种现代人应当具有的达观而宽厚的生活态度。每当我们礼拜弥勒佛的时候,都会从他那里感受到一种平直的心境和开怀的情感。而这种人生观还体现在佛教的修行上,所谓“修行”不是专指宗教的行为,也不只是外表的形式,而是内心道德的养成,人格的升华。例如:人与人往来互相尊重;心存恭敬、包容;做人有人格、品德、威仪;肯与人结缘;心思端正,正知正见这些都是修行。甚至在人际的相处上,以人我无问的雅量,包容异己的存在;用怨亲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伤害;用凡圣一如的认知,包容无心的错误。以包容的心胸广利众生,这也是修行。

 总的来说,面对人们普遍存在的贪心高涨,心态失衡的现实,佛教界人士应当利用其教义中有利于改善一般人人生态度的内容,从思想上来教育感化他们,让他们保持少欲知足的心态,在遭遇人生的成败之境时,应当做到“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此外,还应善用弥勒菩萨的宽容慈悲思想来培养现代人的宽容心态,塑造一个人高尚的道德品质。也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佛教应当肩负起心灵教化的神圣职责,在化解心理问题,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方面充当良师益友,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发挥其劝世导俗,恒顺众生的积极的作用。

  佛教认为人生的意义 [篇3]

 浅析佛与人生

 摘要:现代社会节奏飞快,压力无处不在,人们往往来不及多想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盼望。如何在繁芜的快生活节奏中,保持心境的豁达和明澈,可以影响到我们的人生道路,或者影响到我们人生的某一个时期,抑或是影响我们一生。其实,我们每一个生活于时间的凡夫俗子们都有一颗明净的心,只是在世俗的尘埃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那么,佛在哪里?净土又在何方?当我们苦思冥想扪心自问时,豁然间会发现:净佛,其实就在我们心里。

 关键词:佛,佛法,心态,人生,价值

 正文:世人都很关注相貌和身体的美,但是,那种美是非常短暂,十年,二十年,抑或说三十年,都不是长久地。所谓红颜易老,青春难驻,从佛法角度来看,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的一生,色身从小到大,由盛而衰,其间种种变化,就像时光的脚步,不曾停息。所谓长生不老,所谓永葆青春,不过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梦想,因为那是在和自然规律抗争。几千年来,多少人为驻颜有术而费尽心机,但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最大成功,不过是延缓衰老的速度罢了。对于外在身相来说,内在美才是最重要的,这种内在美就是人格的美,心灵的美,生命品质的美。从佛法来看,内在美的至高境界就是佛菩萨。那么,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来说,怎样达到内在美,又是怎样理解佛法与佛菩萨呢?

 一、佛与佛教

 佛,既是佛陀,源于梵语的音译。其意义是指觉者或智者,觉知各种事物的原理,而能了解分明,就想睡梦中觉醒一般,称作觉悟。自己觉悟之后,又能使他人觉悟的,智慧圆满,功德无量,这才叫做“佛”。悉达多太子断绝一切烦恼,悟道成佛之后,即自号为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只是众多过去、现在、将来三世诸佛中的一位。在大乘佛教的理论里,只要人能断除烦恼、悟彻心性本源,都能成佛,因此,佛不是特指释迦牟尼。

 依据宋代高僧普济的《五灯会元》所列的释迦牟尼佛传的记载,佛陀生活的年代为公元前566年——前486年,他与孔夫子是同时代的人。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就是说,身体每个部位都是圆满而无可挑剔的。这种身相的圆满,不是靠化妆,更不是靠整形,而是由佛陀成就的无量功德所显现。经中称之为“行百善乃得一妙相”,故名“百福庄严”。当我们说到佛菩萨时,感觉似乎很遥远,是与现实迥异的另一个时空,事实上,佛菩萨并不是一种身份象征,而是代表悲智两种品质的圆满。所谓智,就是解除烦恼的能力,了悟生命真相的能力;所谓悲,就是发愿帮助一切众生解除烦恼,断惑证真。

 而佛教是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它的道德伦理思想,尤其是它的众生平等、出离家庭和超越当前社会秩序的观念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引发了不断的摩擦斗争。佛教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决定,也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抵制和左右,从而沿着适应中国文化特点的轨迹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宣传忠孝观念的中国佛教伦理

 道德学说。1

 二、佛家学说对于人生的启示

 1、认清生命的本质

 现前,我们的生命存在着种种缺陷,谁都不能说自己是完美的,这种缺陷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存在迷惑,而是存在烦恼。这是佛陀对生命现实所作的审视和评估,结论就是——人生是苦。

 施加牟尼曾对人生和宇宙作出总的解释,概要地说,就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其中的四谛便是:苦、集、灭、道。“苦谛”是痛苦的现象。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僧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因此,释迦牟尼认为,人生世界皆如苦海。他的人生哲学实质上可以说是“苦”的哲学,是探寻人生痛苦现象的原因和消灭这种痛苦的学说。可见,在人生历程中,吃苦,受苦都是重要的。

 同样,人生痛苦是多方面的,如身体的生老病死,及为追求欲望而制造的烦恼。此外,还有社会环境带来的痛苦,如怨僧会,求不得,爱别离;也有自然环境带来的痛苦,如天灾人祸,严寒酷暑。从表面看,这些苦痛是外在的,外来的。但事实上,所有的苦痛都根源于我们的内心,取决于我们究竟要怎样认清生命的本质,取决于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

 2、正视现实

 对生命本质正确的透视,找到痛苦之因,正视现实,这是我们正确对待现实的方法。茫茫宇宙,大千世界,如若求不得苦,那么得不到的痛苦便会更加强烈。所以,对待事物,得到固然高兴欣喜,得不到抑不要悲伤,要坦然面对。若能以慈悲而不是对立的心看待他人,也就没什么冤家仇敌,自然不会有冤家路窄的痛苦,既能放过他人,也放过内心的自己,何乐而不为。

 3、找到生存的价值

 佛教认为,人生是由惑业苦组成,因为无明的东西在遮蔽我们的眼睛,以至于使我们看不清生命的真相。如若不知何谓幸福,那么便会以苦为乐,也就与幸福背道而驰;如若不知我是谁,就会非我执我,遗患无穷;如若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就不能使生命健康发展;如若不知何为命运,就无法对未来做出正确规划;如若不知活着是为了什么,就会耽著于眼前小利而忽略生命的真正价值,或因找不到活着的正当理由而失去活着的动力。

 因此,我们活着的意义即生命存在的价值,我们要为活着找到理由,一个能够说服自己支撑自己走下去的理由。有的人活着为了自己的孩子,有的人活着为了自己的家庭,有的人活着为了自己的事业,但无论哪种理由都是生命表层的理由,经不起深入的推敲,这些理由对于某些人可能很重要,但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就可有可无,又或者,他在生命的某一阶段十分的重要,但在另外阶段却毫无价值。所以,我们需要为自己的生命找一终极答案,一个能够支撑我们继续走下去的终极答案…

 孟子说:“人人皆可为尧舜。”佛教则认为,每个生命都具有潜在的,佛菩萨那样的高尚品质,也就是众生本具的佛性。我们的心固然会制造烦恼,但同时我们也具有解决烦恼的能力,这一潜力是无限的。如若不开发这一能力,我们也就将处于苦海之中,轮回江永无止境,沉沦辗转,迷失方向。

 活着的意义,在于我们自身,在于我们对待事物的看法,解决问题的方法,1 杨菲、李松《佛、道人生境界之我见》2015年24期第364页

 开发自身潜在的能力。我认为,在这之中,重要的是要做到将一切看空,但不是想空,更不要做空。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唯有这样,我们才有能力完成我们生命版本的升级,将生命过的尽量像我们想的那个样子……

 综上所述,佛法虽告诉我们,生命中存在种种缺陷,但同时还有良性潜能,具备解脱烦恼的能力,我们也应学会自行解脱烦恼,我认为,心态是最重要的,一是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二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每个人的存在无非就是两个问题,一是观念,一是心态。观念会制造心态,心态又会影响观念的形成。现实生活的我们,每天会面对形形色色的问题,不同的问题又会对我们产生不同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程度不是看事情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任何事都有无限的可能,若能拥有一好心态,正确面对,坏事亦可以变成好事,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空性是佛教的最高理论,他告诉我们,每个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的,关键就在与我们怎样看待,若从主观出发,所得之间都是主观情绪所设定的,定会有得有失,反之,若能将一切看空,调整好心态,以智慧观照一切,当下便能超然外物,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实现我们的人生意义与价值,才不枉得人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706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