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君子必佩玉是什么意思?

古之君子必佩玉是什么意思?,第1张

意思是说自己这么重要的东西,不可无缘无故随便丢弃,要珍惜爱护,并不是说不可以离开身体。其实,这句话更深层的意思,是告诉人们作为一个君子,要保持自身良好的形象,不要随便放弃你的道德底线。

春秋时期,人们对玉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一些思想家给玉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管仲认为玉具九德,孔子认为玉具十一德,因“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深入人心,君子佩玉成为一种时尚。

玉德作为道德和行为规范深深地植根于人们心中,驱动人们崇玉、爱玉、佩玉,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它提醒每一个佩玉的人:不要忘了玉德。

中国人之爱玉,佩玉,玉的刚毅大气是属于男人的;玉的信实、达雅是属于男人的;佩玉的男人是磊落的。

君子:古时一般指男性中有学问有道德受尊重的人。

故:指人生中的变故,多数指死亡。

身:指身体。

出自《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

扩展资料:

《礼记·玉藻》是说玉的专章:“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近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闻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

这一段说,古时候(古指商周)君子身上都佩玉,以体现出周礼的威严庄重;君子是有修养的士大夫阶层。趋是走在寝门外至应门的路上,行是走在寝门内至堂的路上。行走时右边的佩玉发出合于五音中徵、角的声音,左边的佩玉发出合于宫、羽的声音。

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乐中的五个音级。这里是说左右的佩玉在人行走时发出合于音阶之美的声音,而且玉佩碰撞的声音要有韵律,趋走时与《采齐》之乐节相应,行走时则与《肆夏》之乐节相应。反转身所走的路线要符合规,呈圆形,转弯时所走的直线要符合矩,呈直角形。

进前时,要将身体略俯,像作揖一样;退后时要微微仰起身子,这样,玉佩就会随着着装者体态的变化而发出铿锵并节奏的鸣声。君子乘车的时候,听到车上的銮铃、和铃的犹如音乐一样的声音;步行的时候,应听到身上玉佩碰撞的声音,因此一切邪僻的杂念就不会进入君子心灵中了。

1、佩玉的男人是内敛的。

玉的质朴使佩玉的男人出入进退俯仰之间不张不狂,懂得聚敛内在的品质。

2、佩玉的男人是可依赖的。

佩玉的男人不掩饰自己的瑕疵,是怎样就怎样。他温润有加,知道关心别人,并时时准备着为他人做些什么;

3、佩玉的男人是充满朝气的。

佩玉的男人看上去精力充沛,乐观开朗。玉的冰凉还可以养心,养神,所以,佩玉的男人显得从容不迫,显得胜券稳。

玉坠悬于胸前,玉温和与体温一致的玉,它发着柔和光泽,那样的纯洁可人。

参考资料:

-礼记·玉藻

身为谦谦君子,如没有特殊原因,身上应该随时佩带一块玉,其中涵义是说言语和思想都要符合君子的行为,其温良有如玉石一般。

出自《诗经》:君子无故,玉不弃身,言念君子,气温如玉。

玉石坚韧、温和、细腻、含蓄,由内向外慢慢透射出一种魅力无穷的美,这些特点与人性有着极大的一致性。古代男人带玉,就是希望自己像君子一样,或者自己本来就是君子。

古话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过去中国的男人都喜欢佩戴玉石,为了时刻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的性格像玉石一样温润,内敛,不张扬,不轻浮。

扩展资料:

国人历来以佩玉为美:帝王将相的冠冕上嵌着玉珠,达官贵人的腰带上镶着玉片,文人骚客的衣服上系着美玉,宋徽宗嗜玉成癖,杨贵妃含玉镇暑,就连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也不忘给他偏爱的主人公脖子上挂块“通灵宝玉”。

杜甫《春望》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古代男人留长发,需束于头顶用簪子别住。

当今社会也不乏喜佩玉饰的雅士。这类人多具书卷气和文化内涵,他们之所以选择玉饰,固然由于它别具一格的文化意蕴、优雅含蓄的东方韵味、美丽动人的外貌形象,还因为玉石本身的保健作用。人养玉,玉养人。

据研究表明,玉埋藏地下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能产生静电效应,使人体发出谐振;它含有许多微量元素,也可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从而醒脑提神,蓄精养气,消炎解毒;活化细胞组织,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同样,人的身体好,长期佩玉也可以滋润玉,玉的折光度会越来越好,越来越亮。

-君子如玉

“佩玉”是佩饰的一种,在我国古代,佩饰主要是指悬挂在腰带上的饰品。中国人佩玉之风习起源很早,早在《诗经》中就有这样的描写: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这里所说的“杂佩”就是指玉器佩饰。

佩玉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这种重要地位的形成首先是与中国人的观念理想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的。早在新石器时代,玉作为一种“美石”,就与祭祀礼仪等观念性的活动联系在了一起,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本为自然物质的玉石被人为地赋于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的儒家思想中,把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内容与玉的天然物理性能相比附,于是出现了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在《礼记·聘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贵玉而贱珉(一种近似于玉的石头)呢是不是因为玉希少而珉多的缘故孔子回答说:“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孔子的意思是说:不是因为珉多才被轻视,玉少才被重视。这是由于古来的君子都把玉比拟为道德,象征着德行的缘故。接下来孔子就对玉的十一种象征一一作了解说,认为玉质温柔滋润而有恩德,象征仁;坚固致密而有威严,象征智;锋利、有气节而不伤人,象征义;雕琢成器的玉佩整齐地佩挂在身上,象征礼;叩击玉的声音清扬且服于礼,象征乐;玉上的斑点掩盖不了其美质,同样,美玉也不会去遮藏斑点,象征忠;光彩四射而不隐蔽,象征信;气势如彩虹贯天,象征天;精神犹如高山大河,象征地;执圭璋行礼仪,象征德;天地下没有不贵重玉的,因为它象征着道德。《诗经》上就说:经常谈论君子,温和的象玉一样。所以,君子贵重玉。从这里可以看出,玉器早已超出了一般的审美范畴,而是作为一种观念的载体,成为儒家理论体系内核中的重要象征物,对玉的形而上的理论概括也就是在这一非同寻常的时代中基本完成了。郭宝钧先生曾总结道:“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至战国时代,这一观念体系已基本建立和比较完备,这种观念体系可以说是“后世玉器发展不衰的理论根据和精神支柱”。

在古代玉和君子是不分离的,除了必要的时候,一般是玉不离身的。

玉在中国已经有了8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个很古早的文化类型了,因此说每个玉都是有故事的,它们曾经见证了不同时期的辉煌。因为玉的外表温润,手感光滑,而人就给它赋予了一定的人格化精神。把君子的性格比作像玉一样,其实是夸赞人有着内敛而温顺的性格,古代还有“公子如玉”这样的赞美。

人们除了在外表上喜欢玉之外,还赋予了玉优良的美德,我们对玉充满了敬意,赋予了它优良的精神,把玉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在古代人们认为玉有五德,分别是仁、义、智、勇、洁,与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比较的相似,深刻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

为何玉不能离身呢?因为玉代表的是人最高的品格,如果君子没有玉,说明他的品格不够高洁,要不然怎么不佩戴玉呢?当然这只是古代的要求,如今的人不讲究这个,就算他佩戴了玉,但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谁知道他是真小人,还是伪君子呢?

而在玉中最厉害的就是和田玉了,它有着3000年的历史,因为它与生俱来的温润净透受到了不少人的喜欢,如今和田玉更是有市无价,堪称精品中的精品。

玉佩

古代男子戴玉佩,代表品德高尚。古代女子戴玉佩,提醒自己走路要端庄。

孔子在《礼仪·聘义》中说:“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

在古人眼中,君子是人格审美的典范,而玉是高洁的德行。

君子是玉,玉是君子。因此古代男子常以佩玉来证明自己是一位理应受到信任和尊重的君子。

古代女子也常佩一种叫做“禁步”的玉佩。

禁步,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控制步伐的。它由各种不同形状的玉佩组成,最早被用于压住裙摆。

贾谊《新书·容经》中说:“位执戒辅,鸣玉以行。”就是说古代女子走路时,禁步上的玉会互相撞击发出声音。

因此当女子莲步轻移时,坠饰轻轻碰撞,叮当悦耳,更显优雅轻盈;而当行走稍快或跨步稍大时,坠饰叮当乱响,是以失宜。

戒指

古代男子戴戒指,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古代女子戴戒指,是个标记,“戒止”即戒止房事。

乾隆皇帝有首诗:“快马飞生耳后风,浮麋数肋中无空。漫言刻玉占佳兆,发羽抨弦屡此同。”

在古代,扳指是力量、威势的体现,是身份、地位、权力、富贵和气质的象征。

因此有权有势的男子常在大拇指上带扳指,以代表自己的尊贵地位。

对于女子来说,戒指并不是饰品,而是一种“禁止”的标志。

戒指最早流行在宫廷。那时的妃嫔各有金、银两只指环。

即将去侍奉皇帝就将银环戴在左手,因为左手属阳;侍奉完就将银环戴在右手,因为右手属阴。

如果嫔妃来大姨妈或者怀孕了,就将金环戴在左手,寓意戒止房事。

后来,指环的用法传到民间。据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所载,妇女在怀孕时佩戴指环,借此告诫丈夫在此期间应该“戒止”房事,所以又被称为“戒指”。

此外戒指在民间还另有用途。结婚时,因新娘头戴红盖头无法看清路,伴娘就要带上挂着铃铛的银戒指,用铃铛的声音引导新娘入洞房。

直到清代末年、民国前期,戒指才真正变成一种女子也日常可戴的饰品。

佩玉的一种。形如环而有缺口。“_”、“决”同音,故古人每用“玉_”表示决断或决绝之意。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_以示之者三。”《左传·闵公二年》“公与石祁子_”晋杜预注:“_,玉__,示以当决断。”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忠志》:“九曰玉_,形如玉环,四分缺一。”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展巾,则结玉_一枚,心知其不返,遂携婢俱归。”

玉_:满者为环,缺者_。玉_古时多为王侯佩带,_者乃遇满则缺的意思,王侯佩带是为警示,告戒其不可自满也不可自以为是。

意思是:君子没有重大的变故,所佩戴的玉是不会离开自己的身体的。君子古时候一般多指男性。

出自《礼记·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认为玉具有仁、智、义、乐、忠、信等美德,以象征君子之德。

孔子说,玉有仁、智、义、礼等十一德,《礼记》所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就是强调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要向玉学习,警示他们没有特殊原因,要玉不离身。

深层含义就是人要对玉有一种敬畏和崇尚之心,并且与玉更多地亲近。

扩展资料

《礼记》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主要记载和论述先秦的汉民族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这部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玉藻》是《礼记》中的第13篇, 和《王制》、《礼器》、《郊特牲》、《明堂位》、《大传》、《祭法》、《祭统》、《深衣》等都是记述各种礼制的篇章。

参考资料:

—礼记·玉藻

 每一样东西能够让人们所认识,认知到认可,都会有它一定的价值,所以也会有它本身一定的文化,那么,关于玉器,现在是很热门的一种佩戴饰品,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玉文化 的内涵是什么。

 玉的美学价值:

中华祖先爱玉,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稀有或色泽美丽的外观,而是有着更深一层的美学价值:因为玉凝结着人们深深的感情——对故乡的怀念,对祖先的崇拜。这种恋乡怀祖之情,培养了中华民族的人格,孕育着中国传统美学;这个美的传统,一直沿续了数千年,始终焕发着不朽的光彩。

玉作为装饰品,作为信物,作为法器,作为礼物,都是实用的,都与人类息息相关。玉的美感源于此,终于此。

玉的美学追求歌颂的,是自然的象征,它是天、地、虹、日、月,是中国的宇宙观念。它是精神,是意念,是理想,更是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升华。

 玉的保健功能:

我国素有“玉石之国”的美誉,古人视玉如宝。据传,朝朝代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嗜玉成癖如宋徽宗;含玉镇暑如杨贵妃;持玉拂面如慈禧太后……祖国古籍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各流派的气功大师一致认为,人身有“精、气、神”三宝,“气”的使用尤为突出,而玉石是蓄“气”最充沛的物质。

有些人在研究玉石养生的机理后认为,玉石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如锌、镁、铁、铜、铬、锰、钴等,佩带玉石可所含微量元素被人体皮肤吸收,产生特殊的“光电效应”聚焦蓄能,形成相当于电子计算机中谐振器似的电磁场,与人体发生谐振,从而使各项生理机能更加协调地运转。

 玉的装饰功能

珠宝首饰是一种财富,又是一种装饰工艺品,自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已喜欢佩戴珠宝玉饰。

古代人们佩玉,主要不是简单的装饰,不仅仅是表现外在的美,而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也就是表现德,同时还具有体现人的身份、感情、风度,以及语言交流的作用。古代君子必佩玉,也即要求君子时刻用玉的品性要求自己,规范人的道德,用鸣玉之声限制人的行为动作。

 玉的收藏价值

收藏古玉,如经济条件较好,实力特别雄厚,可按有精必收的原则进行收藏。稍次的,可以时代为专题,如“唐代古玉”、“宋代古玉”、“明清古玉”等,亦可以用途分“古代佩玉”、“古代礼玉”、“古代山子”,以具体器物分“中国玉琮”、“中国玉壁”、“中国玉鸟”、“中国玉龙”、“中国玉人”、“中国玉杯”、“中国玉带钩”等。

古玉收藏,应以工精,质优,色巧、形奇为标准,看多了、研究多了,能达到“爱不择手是好玉”的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969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