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乐器传说

历史乐器传说,第1张

1古典乐器的由来

1分类:中国古典乐器一般按“八音”分类。

“八音”就是我国最早按乐器的制造材料来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宫》,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pao)、竹”八类: 古筝 “金”类包括钟、铃、鎛(bo)、镛、铙(nao)、笙钟、颂钟等; “石”类包括玉磬(qing)、、笙磬、颂磬、鸣球等; “土”类包括埙(xun)、缶(fou)等; “革”类包括县(xuan)鼓、鼗(tao)、应鼓、搏(bo)拊(fu)等; “丝”包括琴、瑟、筑、筝等; “木”类包括圄(yu)、柷(chu)等; “匏”类包括竽、笙、簧等; “竹”类包括箫、龠(yue)、笛、篪(chi)等。2发展:这“八音”中的乐器,在后世被称为“华夏旧乐”或“华夏旧器”,意思是指纯正的汉民族乐器,主要是为了与外来的乐器有所区别。

在西汉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大陆是出现了大量的“胡夷之乐”,如琵琶类、箜篌类、筚篥、羯鼓、羌笛等等,因为这些乐器也能够按照“八音”分类法进行分类,而未重新发明新的分类法。 在唐代时的“骠国”(今缅甸)进贡了大量“骠乐器”,这些乐器用周制“八音”无法分类,故此,在仍然沿用“八音”的名称之下,做了一些变化。

据《新唐书??南蛮??骠传》中记载,唐代“八音”将周制“八音”的“石”、“土”、“木”三类改为“贝”、“牙”、“角”,所以唐制“八音”为“金、贝、丝、竹、匏、革、牙、角”: “金”类包括铃钹、铁板; “贝”类包括螺贝; “丝”类包括大匏琴、独弦匏琴、小匏琴、鼍(tuo)首筝、凤首箜篌、龙首琵琶、云头箜篌; “竹”类包括横笛、两头笛; “匏”类包括大匏笙、小匏笙; “革”类包括三面鼓、小鼓; “牙”类包括牙笙; “角”类包括三角笙、两角笙。3主要乐器:古代乐器主要有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等。

汉唐以后,源于外国的乐器如笛子、筚篥、琵琶、胡琴等大量为中国音乐采纳,并被中国人改良发展,逐渐替代了中国原来的本土乐器。除了古琴一直被文人宠爱,得以乐器流传,正式在“民乐”公众中演出的乐器几乎都是外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编钟 编钟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编钟属于变音打击乐器族,发音类似钟声,清脆悦耳、延音持久 。

适合于演奏东方五声音阶的音乐。

2求有关中国古典乐器的的故事,典故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古琴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

比如:琴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为孤形,代表着天;琴底为方形,代表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

古琴有十三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和闰月。古琴最初为五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

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在此基础上增添了一根弦。周武王伐纣时,为了鼓舞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

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琴鹤:谓以琴鹤相随。

比喻为官清廉。宋代苏轼《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图》之一:“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

琴心剑胆:即琴和剑。古代文士常以随身之物。

琴心,抚琴怡心;剑胆,倚剑仗胆。喻刚柔相济,儒雅任侠。

南朝梁元帝《法宝联璧序》:“箴与琴剑,铭自盘盂。”元代吴莱《寄董与几》诗:“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

琴,今称古琴,或七弦琴。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可供考证的文字记载,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现在,这名扬四海的“四大名琴”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大的。 一、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质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

传说春秋时期的俞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国的贤明君主齐桓公手中。

齐桓公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对号钟尤为珍爱。

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二、绕梁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

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

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唐人杜佑《通典•乐典》:“宋孝武大明中,吴兴沈怀远被徙广州,造绕梁。

其器与箜篌相似。怀远亡,其器亦绝。”

有一次,楚庄王竟然连续七天不理朝政,把国家大事全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

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

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三、绿绮 绿绮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弹奏的一张琴。

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家徒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

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

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

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李群玉《戏赠魏十四》诗:“兰浦秋来烟雨深,几多情思在琴心。”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

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

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

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四、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133-192)亲手制作的一张琴。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音质不凡。

因琴尾尚留有焦痕,便取名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扬名四海。

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三百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

3关于乐器民间小故事

1、弹拨尔 “弹拨尔”是所有乐器中最长的乐器,乐器长达1米多,琴体像半个水勺,琴体和琴头用桑木或红木做成,用钢丝弦五根,内二弦及外二弦调成同度音,与中弦成四五度关系,音色明净,十分动听。

2、热瓦普 热瓦甫多为木制,外形独特,上部是细长的琴身,顶部弯曲,最下方是一个半球形的共鸣箱,琴面用驴、羊或蟒皮蒙裹,有5-7根弦,通常用最外一弦弹奏旋律,其余各弦作为共鸣弦,用它弹奏出的音乐音色清亮、纯净,表现力强,所以大多用于独奏。热瓦甫不但有美妙的气韵更有美观大方的外形,琴身由很多的牛角片或骨片镶嵌出形式多样的并带有规则性的纹路和图案,显得美观大方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3、都塔尔 传统的都塔尔,构造与弹布尔相似,外形像个长柄的大水瓢,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制作材料多采用经过自然干燥的桑木、杏木或核桃木,规格尺寸按照男士、女士和儿童的不同分类而定,通常分为大、中、小三种。大的柄上用丝弦缠17个品位,小的有14个品位,适合男女弹奏。

演奏时右手五指并用,缺一不可,或拨或挑,或挑或扫,弹奏出来的琴音声音虽小但音色却很柔美,弹奏者尽可通过琴声淋漓尽致的抒发感情,所以的妇女尤其喜欢用都塔尔自弹自唱。 都塔尔是一个伴奏极佳的乐器,它除了在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中作主要伴奏外,还演奏过有名的曲目《木夏乌热克木卡姆间奏曲》、《艾介姆》和《幸福的时代》等。

4、卡龙琴 卡龙琴是维吾尔乐器里弦最多的古老民间弹拨乐器,代史籍中称七十二弦琵琶、“喀尔奈”,形状酷似扬琴,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近似古筝,但比古筝的音色更明亮,是演奏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它盛行于的麦盖提、喀什、和田、莎车一带和哈密等地。

5、艾捷克 艾捷克又名哈尔扎克,起源于古代的波斯。因流行于的麦盖提、巴楚、阿瓦提、喀什、莎车和库车等地,所以又名多朗艾捷克,是的、乌孜别克族和塔吉克族的弓弦乐器,现盛行于的南疆一带,主要用于演奏民间歌曲和木卡姆曲调。

艾捷克外型独特别致,琴筒呈球形,琴的内侧用蟒皮蒙裹,使共鸣体形成两个半球形,在它的周围有发音孔,音域约三个八度,有1─3根主奏弦,在琴杆下两端设有5~10根共鸣弦,音色具有板面振动与皮面振动相结合的效果。演奏时,将底柱立于左腿之上或夹于,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弓拉奏,因演奏的手法上吸收了提琴、二胡的指法和弓法,所以可奏出多种美妙好听的滑音、泛音、 和装饰音。

6、萨它尔 萨它尔又称“塞他尔”,波斯语“萨”为“三”、“它尔”是“弦”,意思是3根弦的乐器。萨它尔的外形与弹拨尔相似,因音色明亮,常常用于独奏、合奏或做为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伴奏乐器。

据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写的《乐师史》(古维文手抄本)中记载,早在十四、十五世纪,民间就有了这种乐器,到20世纪50年代,萨它尔已遍布全疆各地,并成为人民喜爱的拉弦乐器。 萨它尔是民间艺人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弹奏萨它尔的艺多席地盘腿而坐,将琴放置在左腿之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弦外拉奏,由于指板较长,音位宽,左手常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弦,小姆指使用的较少,食指在演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级进还是跳进的旋律,演奏者都惯用它按弦。

在弹奏过程中,弓、指法的技巧既多又丰富,但最常用的弓法主要有连弓、分弓、长弓、短弓、顿弓、跳弓和碎弓,指法主要有揉音、擞音、打音和滑音等。 7、胡西它尔 胡西它尔,原名“艾西它尔”,是的弓拉弦鸣乐器。

“胡西”维吾尔语是“欢乐”或“非常悦耳好听”的意思,“它尔”的译文是琴弦,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悦耳的弦乐器”。久已失传,近年才得以复苏,形似曼多林,音色脆亮,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

8、唢呐 唢呐别称“喇叭”,据相传,唢呐最初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是古代波斯语"Surnā"的音译。它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后经过不断发展改进,不但丰富了演奏技巧,而且提高了表现力,现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广泛应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的伴奏中。

9、达甫 达甫亦称手鼓,也译为“达卜”, 是人民最喜爱的打击乐器之一,并被誉为维吾尔乐队中的“灵魂”,鼓框木制,圆而扁平,周围装有许多小铁环,表面蒙以羊皮、牛皮或蟒皮,其中以蟒皮音色最好。它的发音清脆响亮,声音力度变化幅度较大,技巧灵活,可以起到烘托各种不同乐曲情绪的作用。

有了它一切都有了。手鼓的发音清脆响亮,在乐队中起着统一节奏和速度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总指挥。

同时它的声音力度的变化幅度较大,技巧灵活,携带方便,可以起到烘托各种不同乐曲情绪的作用,因此,尤为喜爱。 10、纳格纳鼓 纳格纳鼓即“铁鼓”,在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因鼓身用铁铸成,故称“铁鼓”,又有“冬巴”之称。

据说古代人们把它系在马鞍上当作战鼓。大约在9世纪以后,它才成为的打。

4中国民族乐器的由来

笛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

古代称为“篴”。秦汉后,笛才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

笛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

竖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与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大致相同的音阶,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今天的中国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现在的民间乐曲《小白菜》。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

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笛在古代称为“篴”。

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

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望采纳。

5有关于乐器的神话故事50字

古筝的传说

相传,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国就已经有筝了。那么筝又是怎么来的呢?这里可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当时,秦国有一种乐器叫瑟。有个叫宛无义的人,弹瑟的技艺非常高,他的两个女儿也非常喜欢弹瑟。有一天,姐妹俩都争着到父亲那里学习弹瑟,姐姐跑得快,先把瑟拿到了手里,妹妹哪里肯让,赶忙跑过去,双手抱住了姐姐手中的瑟。两人你拉我扯,互不相让。忽然,“咔嚓”一声,瑟被掰成了两半。父亲闻声急忙赶过来,不由得愣住了:只见姐姐手中的一半是十三弦,妹妹手中的一半是十二弦。他又急又气,忙把两个女儿手中的瑟拿过来,他唉声叹气地左摸摸,右看看,用手指把弦一拨,让他吃惊的是,两半瑟竟发出了更好听的声音。宛无义早忘了责备女儿,他把半边瑟分别作了些修缮,结果这半边瑟倒比原来好弹,也好听了!他欣喜万分,就把这“二女相争,引破为二”的瑟,叫做“筝”。

6古琴起源的传说

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古老、最富代表性的乐器之一。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的古琴艺术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需要重点扶持和抢救的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琴究竟起源于何时,其基本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其早期的演变脉络如何,始终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人们推测古琴的历史,有3000年之久。著名学者罗振玉认为,商代的甲骨文中“乐”字是“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可为商代已有琴之一说。《诗经》为中国最早的文献之一,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载有自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305首古代乐歌。其中琴的记载反复出现于字里行间,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等,当时的琴乐已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孔子曾将《诗经》305篇 “皆弦歌之”,《诗经》实为最早的琴歌总集。自殷商算起,琴至少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但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琴产生于更早的上古之世。历代文献记载中最多见的,则是有关伏羲制琴的传说。如《礼记》中载:“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琴操》也有:“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等说法。

纵览历代文献与上古传说,还有神农说、黄帝说、唐尧说、虞舜说几种。东汉傅毅《琴赋》有:“神农之初制,尽声变之奥妙。”之说。《世本》也说:“神农作琴,又曰,琴长七尺二寸”。司马迁写《史记》,从黄帝始,定下了中华的物质文明大多由此发端的基调。古代帝王系谱,不论夏虞商周,莫不以他为远古始祖。传说中的黄帝,带有十分浓重的神话色彩。他不但定律,还曾创制名为《清角》的琴曲,可见琴的发端也与其有关。 在后人的心目中,尧是贤德与圣明的化身。古代有许多文献将尧推为琴乐的创始人。如《帝王世纪》曰:“尧作《大章》,使无句作五弦琴,天下大和。于是景星耀于天,甘露晞于地,朱草生于郊,凤凰止于庭,嘉禾孳于亩。”宋代的朱长文著《琴史》,书中将帝尧列为全书之首:“帝尧宅天下,……当《大章》之作也,琴声固已和矣!”。古文献中还有许多关于舜制五弦琴的记载。如《礼记》中有:“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乐,以赏诸侯”的描述。

任何一种文明的起源,都应该是一个漫长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实践过程。古人往往喜欢把某种事物的产生,归功于某位英雄或某个代表人物。因此,无论是伏羲、神农、还是黄帝、虞、舜,他们应该都是中国古史中传说时代的首领,他们代表了中华民族文明的肇始时代。人们之所以将创制琴瑟以及其它开启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宏伟业绩,归之于这些远古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并加以褒扬和赞颂,本质上体现了炎黄民族尤其是先秦以及其后儒家对于文明肇始时代的这些“先圣”、“先王”的尊崇与敬仰。

7找四大古琴传说

所谓“琴、棋、书、画”当中的“琴”,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弹拔乐器之一,古琴的制作历史悠久,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

悲凉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之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恒公的手中。齐恒公是齐国的贤明君主,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余音绕梁

今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 ”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有一次,他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 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 绕梁”便绝响了。

绝妙绿绮

“绿绮”乃是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 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 即桐木、锌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悦耳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300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促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给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焦尾” 。

8各位:帮忙找出关于某种乐器的历史故事

月琴由阮演变而来,流行于晋代。

月琴在现代的发展。>>

月琴:我国汉、彝、苗、侗、布依、白和哈尼等族人民共同喜爱的弹弦乐器。历史久远,流传广泛,音色清脆,常用于独奏、民间器乐合奏、歌舞、戏曲和说唱音乐伴奏。

月琴是从阮演变而来的乐器。自晋代起就在民间流行,约从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圆似月、声如琴。当时和阮相似,后来逐渐变化,清时月琴就与阮完全不同了,比阮简化,琴杆变短,音箱呈满圆形, 而且在各族人民中广泛流传。

我国的月琴在唐代传入日本,19世纪3O年代达到最盛时,期,遍及一般人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月琴在日本被禁,战后才又恢复。

月琴常用于说唱音乐四川清音的伴奏。这种曲艺形式是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深为四川人民所喜爱。解放前,艺人多在茶馆坐唱或在街头即地作场演唱,用琵琶或月琴伴奏,故也称“唱琵琶”或“唱月琴”。

月琴由阮演变而来,流行于晋代。>>

月琴在现代的发展。

自1958年后,月琴经过多次改革,改为三弦二十四品,采用十二平均律,音域得以扩大,可自由转调,在演奏技巧吸收了其它弹拨乐器的优点,表现力更加丰富,其4条琴弦的定音为(g、d1、g1、d2),音域由g~c4,有3个多八度。由于使用钢丝尼龙弦,音色清脆柔和适于独奏。

80年代初试制成功一种长杆(较原来长一倍,约18厘米)月琴。音品增至30个,缚弦下移,增加了琴马,并在琴内横音梁间增置两条竖梁。定音为(g、C1、g1、C2),音域达4个八度。音量明显增大,音色富有光彩,除可为楚剧伴奏外,更适于独奏或合奏。

在民间乐队中,月琴是高音乐器,常用于合奏。它的声音比琵琶响亮,还带有一种金属性质的铿锵声,与其他乐器合奏,音响既协调又别有风味。月琴是京剧、楚剧等地方戏曲和曲艺的伴奏乐器。在京剧文场乐队中,月琴与京胡、京二胡一起号称三大件乐器。它发音清脆,在京剧唱腔伴奏中,能起到衬托京胡的作用。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素有“音乐之乡”誉称,那里使用的月琴是由汉族传去的,经常与芦笙等乐器合奏。在广西隆林苗族居住的德峨和么基,民间流传着用月琴演奏的器乐曲。云南的白族和哈尼族民间,也流传有月琴。白族月琴是仅次于白族三弦的弦乐器,还用于白剧伴奏。哈尼族的月琴也称“四弦”,外形和彝族月琴相同。

  1.直称

  月亮夜行于天,明而有光,普照大地,时圆时缺,缺而复圆,盈亏更替,周而复始,于是有了以下一些别称: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如:

  ①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曹直《赠徐干》)

  ②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③夜光何德,死则又盲?(《楚辞·天问》)

  月魄:月初升或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

  阴历每月初始见之月叫"魄"(本字"霸"),后来就以之代称月亮,并逐渐形成以"魄"为基本语素的别称--月魄、魄月、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新魄、圆魄、颓魄、纤魄、细魄、夜魄、晚魄、宵魄、晓魄、残魄、莹魄、魄宝、魄渊……如:

  ①玉魄中天满,清辉近水多。(何景明《对月》)

  ②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高适《塞下曲》)

  2、喻称

  圆月如镜(鉴)如轮、如规、如环、如丸、弯月如钩、如弦、如弓,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比喻性的别称--飞镜、天镜、金镜、金鉴、玉镜、玉鉴、冰镜、水镜、圆镜、圆镜、宝鉴,月轮、玉轮、琼轮、白轮、银轮、冰轮、孤轮、圆轮、轮辉,玉盘、银盘、晶盘,清规,金丸、素丸,玉环,玉弓、明弓,玉钩、琼钩、银钩、玉帘钩等等。此外还有玉羊、玉壶、玉碗、碧华、银苑、金饼等喻称。如:

  ①团团冰镜叶清辉。(孔平仲《玩月》)

  ②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元稹《月》)

  ③玉轮卧兔初升魄,铁网珊瑚未有枝。(李商隐《碧城》)

  ④汗浸铺澄碧,朦胧吐玉盘。(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

  ⑤昨夜风高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春宫曲》)

  ⑥半夜老僧呼客起,云峰缺处涌冰轮。(苏轼《宿九仙山》)

  ⑦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

  ⑧指点南楼玩新月,玉钩素手两纤纤。(白居易《三月三日》)

  ⑨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将上述别称相互交错,两两组合,又派生出许多生词--兔轮、兔魄、桂轮、桂魄、圆舒、圆蟾、娥轮、镜轮、蟾轮、蟾盘、蟾魄、蟾钩等等。如:

  ①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王维《秋夜曲》)

  ②桂轮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唐·方干《月》)

  ③慈鸟夜夜向人啼,几度沙窗兔魄低。(元·范椁《赠郭判官》)

  二、来源于神话传说的别称

  月亮的许多别称,都来源于一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

  1.玉兔捣药--"兔"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亮上有玉兔在长年累月的捣药,由此产生了月亮的"兔"字系列别称--玉兔、白兔、银兔、冰兔、金兔、玄兔、卧兔、兔影、兔辉、兔月、月兔……玉兔捣药用的"玉杵"也成了月亮的别称。如:

  ①玉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李绅《奉酬乐天立秋日有怀见寄》)

  ②金兔犹悬魄,铜龙欲启扉。(江总《答王均早朝守建阳门开》)

  ③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汤显祖《牡丹亭·闹殇》)

  ④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卢照邻《江中望月》)

  2.吴刚伐桂--"桂"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中有桂花树,任凭吴刚砍伐却永远不倒。由此,又产生了月亮的"桂"字系列别称--桂、丹桂、月桂、桂月、桂宫、桂窟、桂丛、桂影、桂晖、桂魄……如:

  ①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张正见《薄帷鉴明月》)

  ②桂月危悬,风泉虚韵。(庾信《终南山义谷铭》)

  ③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念奴娇·中秋》)

  ④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沈约《登台望秋月》)

  雪的别称:琼玉 碎玉 碎琼乱玉 冰花

1描写冬月的优美诗句

1、一声画角谯门,丰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

出自元代白朴的《天净沙·冬》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释义:

在一个冬天的黄昏,城门一声轻响,一轮新月挂在半空,带着雪的山前水流缓缓。竹子做的篱笆和篱笆内的茅舍,在孤村之中一片安详的和谐。

2、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释义:

凛冽的北风,将三更天还在飘落的大雪吹得四散飞扬。在梦中,相思之人还在迷恋开满桃花的明月之夜。梦是那么美好,不要催醒他,让他在美好的梦境中多转一转吧。

没有任何征兆,梦中突然听见了画角声,醒来时,泪水已经在枕边结成了薄薄的一层红冰。耳中听到的是塞马的嘶鸣,眼中看到的是斜挂着残星的军中大旗,好一派凄冷而又壮阔的景象。

3、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

出自宋代黄升的《南乡子·冬夜》

万籁寂无声。衾铁棱棱近五更。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起看清冰满玉瓶。

释义:

冬天的夜晚万籁静寂无声。已近五更时分被子却还是冰冰冷冷。炉中沉香已燃尽,灯光昏暗,孤冷凄清,这样的夜何时才是尽头。窗外也只有那结成的霜花伴着明月。

孤寂寒冷夜,想着那迎风绽放的梅花也是烦恼的无法入眠的。我在想着梅花而梅花也在念着我,互相牵挂着。起床时看到那玉瓶中的水已全都凝结成冰。

4、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

出自宋代刘著的《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释义:

铺满大地的白雪映照着山城。冰天雪地里,楼上吹笛的,连玉指都感到寒冷吧?你吹奏出的一声声羌笛音里,饱含着离别的哀怨,飘荡在空间。江南的梅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不知开落了几次了?我在天涯漂泊,两鬓已如此斑白了。

面对天上点点闪亮的星星,朗朗普照的圆月,我独自一人痛饮不休。喝着,喝着,好像觉得天上的银河倒流入了我的杯中。我这翰林学士为我这种相思写了三千首诗词,想寄给你这南方的恋人,让你去忍着眼泪慢慢细读啊!

5、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出自南北朝谢灵运的《岁暮》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释义:

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2关于“月”的诗句

分给我吧: 1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9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11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12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13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14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5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6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17却下水精帘, 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18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念奴娇大江东去>) 19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20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21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22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23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风飘荷叶 月亮,多么美丽迷人的字眼!古今中外,人们无不爱月、赏月、咏月。中国诗歌史上究竟有多少咏月诗作,如同“明月几时有”一般令人难以作答。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便是自古咏月诗人多,咏月诗更多。“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诗经·齐风·鸡鸣》),“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见《诗经·陈风·月出》),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咏月诗句。

从咏月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别名、代称。最常见的有——月子:“月子纤纤云里见,吴江不尽莫湖来”(宋·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别家六见月牙新,万里风霜老病身”(金·张澄:《和林秋日感怀寄张丈御史》) ;月魄:“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唐·高适:《塞下曲》);月轮:“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唐·王昌龄:《春宫怨》);月桂:“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南朝·陈·张正见:《薄帷鉴明月》);桂魄:“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宋·欧阳修:《中秋不见月问客》),等等。

咏月诗,大都着意描绘月亮的形状。在诗人们的笔下,新月是弯弯的,其形如玉钩:“玉钩斜傍画檐生,云匣初开一寸明”(唐·赵嘏:《新月》),“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唐·崔道融:《秋霁》);其状如弯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其样像女子的眉毛:“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而满月则是圆圆的,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以“白玉盘”、“瑶台镜”状写月圆之形,且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也是用玉盘比喻月亮,描绘颇为形象具体。

月亮皎洁明亮,这在咏月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句“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杂诗》),著一 “素”字,直写月之皎洁明亮。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李白的诗句“明月照我影送我至郯溪”(《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都是以“明”字明言月之皎洁明亮。咏月诗中也有不少是借助于比喻、映衬手法描绘月之皎洁明亮的。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夜月似秋霜”(《玄圃纳凉》),唐代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李益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些都是以白雪比喻月亮的皎洁。赵嘏的“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楼感怀》),这是以清澈的江水与皎洁的月光相互映衬,突出月明。

北朝诗人庾信的“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舟中望月》),这是以雪的洁白、沙的反光映衬月光的皎洁明亮。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村夜》),以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白如雪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明亮,别有一番韵致。

一年四季,季季有月。而在诗人们的笔下,不同季节的月则分别与不同的物象连在一起。

春月,往往与梨花等物象、与青春的气息连在一起:“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唐·无名氏:《杂诗》);“日暮归来春困重,秋千闲在月明中”(元·贡性之:《暮春》。

3赞美冬风的诗句

北风破南极,朱凤日威垂(唐·杜甫《北风》)

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明·刘基《北风行》)

北风猎猎吹人倒,千卉千葩尽枯槁(无名氏·《题梅》)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魏·曹操《步出夏门行 冬十月》)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唐·白居易《村居苦寒》)

江城山寺十一月,北风吹沙雪纷纷(唐·白居易《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

忆昨腊月天,北风三尺雪(唐·白居易《别毡帐火炉》)

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汉·无名氏《别诗》)

十里向北行,寒风吹破耳(唐·白居易《早朝贺雪寄陈山人》)

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霜浓凝广隰,冰厚结清流(唐·李世民《冬狩》)

瑞雪带寒风,寒风入阴琯阴琯方凝闭,寒风复凄断(唐·张说《奉和圣制温汤对雪应制》)

散漫馀雪晴,苍茫季冬月寒风吹长林,白日原上没(唐·薛据《出青门往南山下别业》)

寒风吹画角,暮雪犯征衣(唐·张南史《送司空十四北游宋州》)

寒云着我巾,寒风裂我襦(元·王冕《冀州道中》)

细雪翻沙下,寒风战鼓鸣(南北朝·庾信《奉答赐酒诗》)

四气代谢,悬景运周别如俯仰,脱若三秋昔我初迁,朱华未晞今我旋止,素雪云飞(魏·曹植《朔风诗》)

朔风扣群木,严霜凋百草(唐·薛光耀《相和歌辞·子夜冬歌》)

朔雪寒断指,朔风劲裂冰(唐·孟郊《杂曲歌辞·羽林行》)

长安朔风起,穷巷掩双扉(唐·李景《除夜长安作》)

4赞美十一月的句子

如下,望采纳: 农历十一月为“冬月”,又称辜月、畅月、后十月、仲冬。

一年十二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的话,又称“子月”。 成语:寒冬腊月,即是指年前最冷的三个月,寒月为十月;冬月为十一月;腊月为十二月。

念奴娇 冬月 元·洪希文 月华似水,正同云天气,流光如烁。冷气射入寒瘁竦,走下深帘重幕。

十二琼楼,三千玉斧,手冻恁谁断。乘鸾女子,为伊再三惊愕。

回顾玉露凄清,恐非人世,怎敢轻谐谑。上界神仙官府足,肝胆骤然倾落。

冻合关河,光摇牛斗,飞起横江鹤。平明起视,雪封枝上梅萼。

冬月长安雨中见终南雪 作者:贾岛 秋节新已尽,雨疏露山雪。西峰稍觉明,残滴犹未绝。

气侵瀑布水,冻著白云穴。今朝灞浐雁,何夕潇湘月。

想彼石房人,对雪扉不闭。 仲冬雪夜偶书三绝句 作者:陆文圭 拥衾危坐夜沉沉,门外谁知雪寸深。

掩卷不言空太息,静中忽见古人心。 状江南·仲冬 作者:吕渭 江南仲冬天,紫蔗节如鞭。

海将盐作雪,出用火耕田。 四明月 作者:胡仲弓 冬月如御史,正色凝云端。

风霜何凛凛,一见应胆寒。 乌飞绕三匝,禁树相团栾。

心术晦昧人,不敢抬头看。

5有关“月”的经典诗句有哪些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片片行云着蝉翼,纤纤初月上鸦黄。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映月。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天涯娟娟常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

暂时想到的就这些了……

6关于雪的诗句和句子

先是古文诗词,下面是描写雪的句子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飞坠。”

李白《清平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南朝梁吴均有一首《咏雪》五言诗,近于律体,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雪花鹰背上,冰片马蹄中。

雪岭无人迹,冰河足雁声。 烟蓑春钓静,雪屋夜棋深。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雪霁山疑近,天高思若浮。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玉阶一夜留明月,金殿三春满落花。 三千世界银成色,十二楼台玉作层。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 漫踪江野,蝶舞飞扬一片白。 寒波踏歌,浪舒潇洒一江止。

雪树银花,燃烧红唇一瓣怒。 江山多娇,嵌缀冬月一轮俏。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千里黄云白日,北风吹雁雪纷纷。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寒川消积雪,冻浦渐通流。

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 。 大雪纷纷何所有,明月与我何相见。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夜深知雪骤,时闻折竹声 。 云横秦岭千秋雪,雪拥蓝关马不前 。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宋·吕本中《踏莎行》。 “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

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

宋·杨万里《观雪》; “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宋·辛弃疾《和廓之雪》。

玉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 “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

宋·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 “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元·华幼武《春雪》;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宋·苏轼《和田国博喜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

宋·楼钥《谢林景思和韵》; “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元·白朴《天净沙·冬》。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这三句诗句,是巧妙地运用了雪与梅花在颜色、季节以及她们给人以春天来临的希望上,进行了相互村托的描写。

我们也可以借鉴作者的手法,把自然界中很多相关的事物,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利用映村的方法,把事物写具体逼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这两句诗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典型的北方雪天的情景,"是典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足不出户的恶劣天气。

但是,诗句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自然景色抒发的情感,却是积极向上的,作者通过'千株玉、万朵云、琼枝',把北国的冬天变得温情脉脉,不在因雪而凌厉肃杀。作者把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的具体贴切。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必须与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结。

1描写皇宫的宫城诗句

气势不大好说,先只找到这些。 描写颐和园景色的诗句有: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王昌龄的《春宫怨》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描写宫廷宴会的诗句

《诗词三百首》,作者:白玉

风吹落叶舞晴空,

我奏狂歌唤英雄。

歌罢举杯问苍天,

苍天亦笑我精诚。

杯中自有天上月,

腹内更牵万种情。

一生大醉能几回,

何不豪饮到天明?

24超然台赋

万盏美酒浸衷肠,

乘醉聊发少年狂。

风流多被风吹散,

我独一人欺霸王。

踏碎九霄凌罗殿,

何须弯弓射天狼?

今日把酒邀明月,

一片诗情在汪洋。

2关于台城的诗句

古代守城拒敌的设备。《墨子·备高临》:“羊黔者,将之拙者也,足以劳卒,不足以害城。守为台城,以临羊黔,左右出,巨各二十尺,行城三十尺。”孙诒让间诂:“台城,即行城也……此行城,编连大木,横出两旁,故亦谓之距。”参见行城。

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当时建康从外到内由郭城、都城(京师)、宫城(台城,另台城内还有一道内城)几个主要城圈构成,郭外为郊。宋·洪迈《容斋续笔·台城少城》:“晋宋间谓朝廷禁省为台,故称禁城为台城。”按,晋之“台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乾河沿北,其地本三国吴后苑城,东晋成帝时咸和中改建作新宫,遂为宫城。历宋、齐、梁、陈,皆为台省(指中央政府,晋、宋时称朝廷禁省为台,故称)和宫殿所在地,因专名台城。宋·陈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台城在钟阜之侧,其地据高临下,东环平冈以为固,西城石头以为重,带玄武湖以为险,拥秦淮、清溪以为阻。”

“及台城陷,简文在中书省,景带甲将兵入朝陛见,过谒简文。”——《陈书·不害传》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唐·刘翰《石头城》诗

“南国本潇洒,六代浸豪奢。台城游冶,襞笺能赋属宫娃。”——宋·贺铸《水调歌头·台城游》 台城 作者张乔,唐朝,池州人,咸通中进士。黄巢之乱,罢举,隐九华。 诗二卷。

正文

宫殿余基长草花,景阳宫树噪村鸦。云屯雉堞依然在,空绕渔樵四五家。 台城 别名《金陵图》作者韦庄,请参见作者词条介绍。

正文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 《金陵五题·台城》

作者刘禹锡,请参见作者词条介绍。出处《全唐诗》卷365-35

正文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赏析

(作者赖汉屏,来自《唐诗鉴赏大辞典》) 台城 台城

秋之为气,正一番风雨,一番萧瑟。落日鸡鸣山下路,为问台城旧迹。

老蔓藏蛇,幽花贱血,坏堞零烟碧。有人牧马,城头吹起篥。

当初面代牺牲,食惟菜果,恪守沙门律。何事饿来翻掘鼠,雀卵攀巢而吸?

再曰荷荷,跏趺竟逝,得亦何妨失?酸心 硬语,英雄泪在胸臆。

3关于“亭台楼阁”的诗句有哪些

1、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王勃《滕王阁》

2、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米芾《望海楼》

3、层台飘渺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陆游《登拟岘台》

4、孤亭突兀插飞流,气压元龙百尺楼。—元好问 《横波亭》

5、岳阳楼前丹叶飞,栏干留我不须归。—陈与义《又登岳阳楼》

6、楼阁宜佳客,江山入好诗。—白居易《江楼早春》

7、复有青楼大道中,绣户文窗雕绮栊。—王勃《临高台》

8、紫阁丹楼纷照耀,璧房锦殿相玲珑。—王勃《临高台》

9、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序》

10、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1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12、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王勃《滕王阁序》

13、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曹值《孔雀台赋》

14、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兰亭集序》

1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4关于雪的诗句

樽前万事休提。”

元·白朴《天净沙·冬》 ,胡天八月即飞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高骈《对雪》 ; “黄昏门外六花飞。” 唐·李咸用《大雪歌》 ,风雪夜归人,已惊岩下雪如尘。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

唐·元稹《南秦雪》 ; “开门枝鸟散。” 宋·辛弃疾《和廓之雪》 。

玉 “千峰笋石千株玉。” 元·华幼武《春雪》 ; “玉花飞半夜、尘,翠浪舞明年,《别董大》)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不嫌幽谷阻黄莺; “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 明·徐渭《梨花》 ; “瑞叶飞来麦已青。”

唐·元稹《南秦雪》 。 雨、酥、叶、藻 “彤云惨惨如天怒。”

宋·楼钥《谢林景思和韵》 ,更烦膏雨发欣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万树松萝万朵云,似和不似都奇绝、席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 “雪花似掌难遮眼。 “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

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 清·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

宋·苏轼《和田国博喜雪》 ,风力如刀不断愁。(岑参,未若柳絮因风起;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掌“北风卷地白草折。”(李白,《行路难》) “柴门闻犬吠。”

宋·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 ; “岘山一夜玉龙寒,困倚胡床醉不知; “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 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一絮堕纷纷。”

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 “剩喜满天飞玉蝶;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 ;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门前六出花飞,寒龙振鬣飞乾雨,凤林千树梨花老。”

宋·吕本中《踏莎行》 ,将登太行雪满山。”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 “才见岭头云似盖; “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柳絮 “撒盐空中差可拟。

手。 盐;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

宋·杨万里《观雪》 ,《绝句》) “欲渡黄河冰塞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5关于咏雪的诗句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6有关“种地”的诗句有哪些

有关“种地”的诗句有

1《马腾》

年代: 宋 作者: 宋无

桃李宫城近,偏承雨露恩。

至今耕种地,一半作花园。

2《归园田居 其三》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示儿》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舍东已种百本桑,舍西仍筑百步塘,早茶采尽晚茶出,小麦方秀大麦黄。

老夫一饱手扪腹,不复举首号苍苍。

读书习气扫未尽,灯前简牍纷朱黄。

吾儿从旁论治乱,每使老子喜欲狂。

不须饮酒径自醉,取书相和声琅琅。

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

愿儿力耕足衣食,读书万卷真何益!

4《水调歌头·憔悴朔家种》

年代: 宋 作者: 虞

憔悴朔家种,零落雪边枝。淡妆素艳,无桃花笑面柳眉低。懒向深宫点额,甘与孤山结社,照影水之湄。不怨风霜虐,我本岁寒姿。

谢东君。开冷蕊,弄斜晖。强颜红紫同□,皎洁性难移。祗好竹篱茅舍,若话玉堂金鼎,老恐负心期。歌罢饮先醉,残月堕深卮。

5《鹧鸪天·懒向青门学种瓜》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渺,舻呕哑。酒如清露鲊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7有关于雪的诗句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飞坠。”李白《清平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妆点万家清景,普绽琼花鲜丽”

“暮雪助消峭,玉尘散林塘”

“才喜门堆巷积,可惜迤逦消残”

“江南雪,轻素减云端”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谁剪轻琼作物华,春绕天涯,水绕天涯”

“投宿侵征骑,飞雪满孤村”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

“秦城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惟第宅,所务在追游……”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8有关咏雪的诗句

关于雪的诗句: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飞坠。”李白《清平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妆点万家清景,普绽琼花鲜丽”

“暮雪助消峭,玉尘散林塘”

“才喜门堆巷积,可惜迤逦消残”

“江南雪,轻素减云端”

“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谁剪轻琼作物华,春绕天涯,水绕天涯”

“投宿侵征骑,飞雪满孤村”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

“秦城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惟第宅,所务在追游……”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参考资料:

9关于雪的诗句

雪花鹰背上,冰片马蹄中。

雪岭无人迹,冰河足雁声。烟蓑春钓静,雪屋夜棋深。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雪霁山疑近,天高思若浮。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玉阶一夜留明月,金殿三春满落花。三千世界银成色,十二楼台玉作层。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漫踪江野,蝶舞飞扬一片白。寒波踏歌,浪舒潇洒一江止。

雪树银花,燃烧红唇一瓣怒。江山多娇,嵌缀冬月一轮俏。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千里黄云白日,北风吹雁雪纷纷。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寒川消积雪,冻浦渐通流。

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 。大雪纷纷何所有,明月与我何相见。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夜深知雪骤,时闻折竹声 。云横秦岭千秋雪,雪拥蓝关马不前 。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三巴春霁雪初消,百折千回向东去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宋·吕本中《踏莎行》 。“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

唐·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唐·裴夷直《和周侍洛城雪》 ;“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

宋·杨万里《观雪》 ;“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宋·辛弃疾《和廓之雪》 。

玉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 ;“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

宋·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 ;“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

元·华幼武《春雪》 ;“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宋·苏轼《和田国博喜雪》 。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唐·高骈《对雪》 ;“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

宋·楼钥《谢林景思和韵》 ;“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元·白朴《天净沙·冬》 。

手、掌、席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

清·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 。

盐、尘、柳絮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唐·元稹《南秦雪》 。雨、酥、叶、藻 “彤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

唐·李咸用《大雪歌》 ;“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明·徐渭《梨花》 ;。

10关于写雪的诗句

楼上的回答有些不对,比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描写的是梅花,不是雪

我有对的: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银花珠树晓来看,宿醉初醒一倍寒。已似王恭披鹤氅,凭栏仍是玉栏干。(王初·唐《望雪》)

残雪压枝犹有橘,冬雷惊笋欲抽芽。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夜深知雪骤,时闻折竹声

句芒宫树已先开,珠蕊琼花斗剪裁。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王初·唐《早春咏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雪》)

我要休息了,虽然少了许多,但是我保证全部正确

再见!

^_^

能乐是一个非常晚出的名称,从平安时代中叶(782-1185)直至江户时代(1603-1868),这种艺能一直被称为“猿乐”或者“猿乐之能”。而且,以日本南北朝为界,前期猿乐与后期猿乐面貌迥异,故现今日本学术界将前者称作“古猿乐”,而将后者称作“能乐”。

●关于能乐的起源,虽然在具体分析上存在着许多分歧,但能乐是“古代日本本土艺能与外来艺能之集大成”,可谓学术界的共识。许多文化样式都对能乐的形成,发展和定型起到过作用。其中也包括中国的古代文化,古猿乐从中国古老的傩戏有共同来历,是从祭神的仪式演变而来;后期猿乐后能乐则是从中国古代的参军戏演变而来。

古代的日本早就有了十分丰富多彩的歌舞艺能,其中包括祈神祭祖的仪式、赞美生产劳动的歌谣、关于战争题材的英雄赞歌,以及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歌舞等等。在民间,还有傀儡师、游女、巫子等流浪艺人,他们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是民间戏剧的表演者和传播者。在奈良、平安初期,即相当于我国唐朝的时期,大陆各国及朝鲜半岛的伎乐、舞乐、散乐陆续传入日本后,长期在宫廷演出。这样就使日本古代的艺术,以中国、朝鲜、林邑为媒介,和印度以及欧洲国家等早期演剧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日本的音乐、舞蹈和表演艺术的水平,培养了很多艺术人材,甚至还保存了后来别国已经失传的宝贵艺术财富。把外来因素和民族传统结合起来,出现了一个“百戏杂陈”的民族文化的高涨时期。镰仓时代以后,新兴的武士阶级代替了旧贵族的统治地位。宗教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强调了民族文化的独立发展。这时的演剧艺术,就和普遍开展的宗教活动结合起来,以各地的寺院、神社为基点,进行各种演出活动。延年、田乐和猿乐等广为流行。到了十二、三世纪,已经出现了不少专业的戏班(座),并已开始有了艺人的世袭制度。在室町时代,在我国宋代大曲和元代杂剧的影响下,产生了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

●关于日本演奏外国音乐的最早记录,一般认为是453年允恭天皇葬礼之时,新罗国王派80名新罗乐人到日本的一段记载。100年后的554年还记载道,钦明天皇时,朝鲜半岛的百济派来的、接替前任的音乐家已抵达。此外,612年推古天皇之时,还有关于名伎乐(吴乐)传到日本的记载。684年天武天皇在位期间,有演奏来自朝鲜半岛三国的音乐的记载。从5世纪到7世纪,日本关于音乐的记载,大部分都与从朝鲜半岛传来的音乐有关。后来日本于607年派出遣隋使、630年又开始派遣遣唐使,中国的音乐舞蹈也以此为契机,开始传入日本吧。藤原真敏(807—897年)作为遣唐使于835年入唐都长安,随当时的琵琶博士廉承武学习琵琶。据说他后来携唐的琵琶归国,还带回了唐的乐谱,而且回国后一直持教授琵琶之业,那么唐的音乐也无疑传入了日本。早在701年颁布的《大宝律令》中,就有在治部省中设置雅乐寮,专事演奏音乐、培养演奏家的规定。该机构演奏的音乐包括日本古代传下来的礼仪音乐及多种外来音乐。这说明当时日本曾将外来音乐的演奏,置于国家机构的具体管理之下,通过为外国使节演奏、表演,以提高国家的威信。

●当时中国大陆经由朝鲜半岛或直接流传到日本列岛的乐舞,主要有伎乐,舞乐与散乐。伎乐是指在露天演出的音乐舞蹈剧,即我国的乐舞,由于隋初设置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七部乐而得名,传入日本后或称伎乐舞。相传在隋炀帝大业八年(612 年),在吴国学习乐舞的百济人味糜之归化了日本以后,开始在日本传授伎乐,由于当时的圣德太子十分喜爱伎乐,便召集了一批日本的青少年跟从味糜之学习,并且在雅乐寮职员令里设了伎乐师、伎乐生,最后更把这种舞蹈定为佛教祭仪,随后伎乐在日本逐渐盛行起来,并对日本能乐形成了很大影响,流传到日本的伎乐曲目有:《狮子舞》、《吴公》、《金刚》、《迦楼罗》、《婆罗门》、《昆仑》、《力士》、《大孤》、《醉胡》、《武德乐》,称为十伎乐。

●散乐本是中国古代乐舞,《周礼。春宫。旄人》中载有“掌教舞散乐,舞夷乐。”郑玄注:“散乐野人为乐之善者,若今黄门倡矣。”原指周代民间乐舞;到了南北朝时期,成为百戏的同义词。包括各种杂技,幻术(如扛鼎,吞刀,吐火),装扮人物的乐舞,装扮动物的鱼龙曼妙以及带有简单故事的《东海黄公》等。散乐传到日本以后,散乐先由奈良宫廷指定的散乐户传习,延历元年(公元782年),即平安时代之始,废止散乐户。于是散乐流传于民间,于是产生了许多变化发展。散乐经由中介形式猿乐而发展成为能乐的说法,几乎为所有的日本当今演剧史著作,艺术史教科书所采纳。流行于日本列岛的散乐的面貌,可从至尽收藏在奈良市的正仓院的《弹弓图》,《信西古乐图》中得到印象,它包括抛球,顶竿,弄枪,高跷等杂技,吞刀吐火等魔术,傀儡戏,口技以及滑稽模拟表演等,与中国散乐面目几同。在宫廷中,散乐是作为与舞乐对应的俗乐,作为相扑节会,神乐的余兴表演的。奈良皇朝行保护散乐户的政策。但平安朝廷自掌权之日便解散了散乐户,散乐艺人流向民间,供奉于各地神社,寺庙,以及在庙会社祭等场合上表演。平安中叶也后散乐走向了分化,一部分杂技因素被田乐等民俗艺能继承,模拟表演在其后裔猿乐中得到发扬,并最终从中引导出成熟的戏剧形式-能乐。

●关于平安猿乐的面貌。十一世纪中期的藤原明衡在《新猿乐记》中展示得十分详尽。他罗列了京都稻荷祭上的猿乐表演段子近三十种。可将它们分作独立艺能、杂技类艺能、模拟伎艺和模拟小戏四类。第一类咒师、田乐、傀儡子等本不同猿乐系统,是别种艺能参予猿乐表演而已;第二类是对原有散乐的继承;第三类是单项动作模拟;第四类已经有人物扮演,简单故事清洁,其中最为接近后世戏剧形态的如“京童之虚左礼,东人之初上京”,表演一个充满城里人的“优越感”的“京童”,调弄一个第一次上京的乡下人,那内容、规模与戏剧化程度,堪于同时的中国宋金杂剧相媲美。

●平安中叶,散乐改称日本式的名字“猿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动呢?日本学界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猿”是“散”的假借字,“猿”和“散”两字的读音相近而转讹,他们从语言学入手,举类似的例证,并在史料中寻找两者混用的记录;另一种认为:那是由于散乐中猕猴之艺十分令人注目,它的鸣浒之艺渐渐成为此乐的风格。这种说法把工夫下在“猿”字本身,而不单在读音上寻找原因,被认为是一种朴素的看法。

●以极尽风雅之能事的平安贵族为主体的平安文化,到了平安末期(12C末)开始走向没落。而随着律令官制的崩溃,兵制的变迁,庄园经济的发展等诸多因素。从地方名主脱颖而出的新兴势力---武士阶层开始借机进入权力中枢。而朝廷内部的争权夺利,引发了“保元之乱”、“平治之乱”两次内乱。平息了内乱的平氏等武家集团势力迅速壮大,甚至在朝廷与摄关平分秋色。而后武家内部诸势力之间矛盾激化,源氏和平氏发生了正面冲突,以源氏的胜利告终。建久三年(1192年)七月,源赖朝在镰仓开设将军幕府,出任“征夷大将军”,开始了所谓的武家政治,镰仓时代就此拉开序幕。源氏三代而亡,其后的幕权由北条氏继续维持。经过“承久之乱”(1221年)后,皇权愈发衰微,贵族更加的腐朽。实权在握的镰仓幕府加强了对武士的控制,通过制定《御成败式目》(1232)年,作为武士社会的法典,确立了与前代贵族社会不同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巩固了“御家人”制度,将将军与武士之间的主从关系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标志了中世文化的确立。

●但是文化的转变是个渐进的过程,镰仓时代腐朽而糜烂的公卿文化依然占据着支配地位,在教育和学问上都非常欠缺的武家要想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带有武家特色的新型文化是不可能的,而此时所谓的“武家文化”,其实也有两个侧面,一是继承平安贵族传统的文化侧面,一是萌生于武士社会内部的文化侧面。平安后期的武士集团首领,倘若追溯其源流,如源氏、平氏均出自皇族,他们长期作为皇帝贵族的侍从,即使在镰仓开幕以后,还有大批武士滞留京都,逐渐受到贵族文化的熏陶。可以说,武士把地方文化带入了京畿,又把贵族文化传向了各地,扮演了沟通文化的角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贵族的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衰退,以武士为核心的新文化逐渐占据优势,同时迈出走向民众化的第一步,就艺能来说,因为贵族的崩溃,地方武士的抬头,“下克上”现象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之后,各阶层的交替发展使当时的艺能的受众成分在不断的变化。从而使艺术交流在各地的艺人之间广泛发展。这一时期对后世能乐的产生起到极大的影响的艺能就是延年和田乐。

●延年,又称为遐龄延年或延年舞曲,是寺院里大法会的会后游宴,是神社祭礼后宴会上的酬宾节目。开始于平安时代中期,极盛于镰仓时代,而到了能乐兴盛起来的室町时代中期以后,便衰退下去了。这种艺术形式在连接散乐到能乐的发展脉络中起到了很好的连接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延年的曲目是多种多样的,各自独立,互无关联。既有宫廷贵族的雅乐,包括舞乐、神乐、催马乐、朗咏等,也包括平安时代以来的杂艺及中世流行的模仿性演出。可以看出,延年体现了这一时代文化转型时期过渡性的特点,及保持了宫廷公卿贵族的文化特色,又体现了艺能向民间普及发展的趋势。

●延年的乐器,处了雅乐的东西之外,还用了鼓,出现了“地谣”这种伴唱形式。而舞台则是在寺院的草坪(芝生)上搭建的,后世所谓“芝居”即来源于此,意为剧场或演剧本身。舞台的后方建一个后台(乐屋),留一个“V”字形的出入口供演员出入。人们都在舞台对面的庭院观看演出。

●将雅乐、猿乐、田乐、风流以及其他镰仓时代的艺能加以综合吸收的延年,对后世的能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因为延年本身是依托于寺院而生存的,经过南北朝的兵荒马乱,室町时代的战国乱世,寺院所依靠的庄园经济崩溃,无法再维持延年的生存,导致延年走上衰退的道路。只有部分有势力的寺社依然保持了这种表演形式,如奈良兴福寺的春日若宫御祭仍保有这个传统剧种。

●而田乐则来源于古代的乐舞“田舞”,田舞最初是祈祷丰年的祭祀仪式,后来被引入宫廷成为御用乐舞,但迅速又被其他乐舞压制而衰落,其中一部分被庶民所接受成为田乐而发展起来,因朝廷废除“散乐户”从而使散乐流传到民间,某些散乐艺人散乐与田乐这种民间艺能相结合,表演带有杂技性质的表演,如“一足”、“高足”、“刀玉”等,使田乐从一种民间祭祀仪式转化为一种艺术形式。田乐真正成为职业化的艺能是在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田乐中的歌舞发展成为田乐能,其曲目有《菊水》、《合浦》、《二星》、《北野物狂之能》、《尺八之能》、《法然上人之能》、《四只鬼之能》、《源氏之能》等等,狂言部分,有很多与能狂言是共通的,如《山行》、《宗论》、《附子》等。这些剧目的基本结构,已经具备了序、破、急的体制,从戏剧构成部分来看,其中有故事情节,有对话,有歌舞,也有舞台动作,还有歌队和乐队的演唱和伴奏。处于鼎盛时期的田乐能,给予猿乐能的发展有极大影响,随着猿乐能得到将军的支持而兴盛时,田乐能也就完成了自己所承载的历史任务而衰落下去,再次走向民间作为民俗而保留至今。

●应仁之乱以后,幕府体制弱化和寺社的衰退,对能乐的发展打击很大。仅仅只有服部小次郎信光、其子长俊、金春禅凤等通过创造华丽并富有戏剧变化的曲目获得了一般观众的好评。而此时的田乐和近江猿乐几乎已经消亡了。16世纪后半期,大部分能演员逐渐投靠那些有势力的大名以寻求支持和保护。

●信长对能乐的爱好,是人所共知的。而其后的秀吉,更是狂热的能乐爱好者,他除了自己观赏,甚至自己也经常表演,并在经济上支持了大和猿乐四座,使之得以在乱世生存下去。从此,能乐演员就逐渐脱离了寺院、神社转而投靠武士,由武家来支配了。经过这样的变化,除了一些残存的小型表演团体(乐座)以及投靠武家的大和猿乐四座,其他的乐座基本上在这个时代消失了。

●这个时期,以绚烂的桃山文化为背景,豪华绚丽的能乐舞台样式被确立,演员的装束也更加的奢侈,在能面制作方面,也是名家辈出,能乐表演中所使用的面具,在这个时期基本上都已经出齐了。剧本也发展了起来,狂言名家也频频出现在这一时代,可以说战国时代是能乐的转型期和复兴期。

●秀吉死后,出任征夷大将军的家康也沿袭了秀吉的制度。给予能表演者知行和官位,从而以保护艺人的表演能力。新兴的喜多流也被扶植成为一流流派,与大和四座并称五大流派。这些艺人转移到了江户这个能乐的中心,艺人们原来颠沛流离的生活总算是安定下来了。同时,各地的藩府也雇佣了五大流派的弟子,让其在自己的领内进行表演以及研究。

●但是幕府和诸藩既是能乐的保护者同时也是严厉的监督者,根据频繁颁布的措辞严厉的通告,演员们被要求进行表演技巧的锻炼和继承传统技艺,能乐变得渐渐庄重,一曲的所用时间也变长,变成消耗精力和体力的严厉的技艺。与此同时,能乐方面、伴奏方面、狂言方面等细小的部分也独立分裂分化出众多的流派,而以“大夫”为中心的掌门人制度守护本座的体制在这个时代得以确立,反过来说这也是能乐在历史的流动中自由的发展前途被关闭的结果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8541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7
下一篇2023-08-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