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最喜欢微服私访的无非就是康熙、乾隆这爷孙两了,不过这俩出行的方式有不同,爷爷康熙喜欢悄悄的出去,而乾隆喜欢大张旗鼓的出去。
皇帝悄悄的告诉全国,朕出来微服私访了,但是你们要假装不能把朕认出来
《康熙微服私访记》就看的出来,康熙出门也并不是自己一个人悄悄的就出去了,还是带着自己身边的随从的。皇帝出门毕竟还是大事,清朝的皇权非常集中,什么事情都得由皇帝做主,一旦皇帝出了什么事,那就是会引起天下动荡的大事了。
皇帝出行前,都需要将自己的政事交待清楚,国家大事谁处理、军政大事谁处理,宫内的事谁负责。这说的是悄悄出门,结果出门前给所有人通知一次,朕要出门了,天下大事、国事、家事你们给我处理好啊。
这一举动,皇帝身边的官员们不得和下面的地方官员打好招呼啊,老爷子出来了,这次都带了谁,你们注意接待啊,同时还要注意低调,别让老爷子看出来,你们要装作不认识他是皇上,可以适当制造点麻烦为难皇帝,但是记住,别真为难,不然小心头上脑袋。
所以康熙出门的时候,都带了谁呢?身边的总管太监三德子,近身侍卫法印,宠妃宜主子,侍女小桃红。这几个人都是皇帝身边的标配,出门在外,地方官员一看这出行打扮,一猜就是皇帝出来了。
地方官员一看皇帝到自己地面上了,当地所有的地痞流氓都提前打好招呼,谁敢惹皇帝不痛苦,祖宗8代都不会有好日子过。
这样的微服私访,其实就是掩耳盗铃。
但是真有不识相的,不认识皇帝的,皇帝要怎么证明 自己的身份呢?
皇帝出门带上龙袍,毕竟龙袍在古代是皇家御用的东西,外面 的机构的和单位都是不能制作的,就算是王公贵族也不得私自造龙袍。
正**是皇家御用的颜色,和龙袍一样,仅皇帝一人可以使用。
《九品芝麻官》里,周星驰捡到一条皇帝穿的内裤,便 知道床一藏的人是皇帝。所以正**的衣物,也是可以证明皇帝的身份的。
皇帝除了有专用的传国玉玺外,还有自己的私人印章,印章所用的玉都是上好的和田玉,而且每个皇帝的印章是不同的,都属于独家私人定制,仅此一份。
就以上几种物品就足够证明自己的身份了,更何况出行的时候 ,还有地方护卫暗中保护,以及地方官员提前得知的中央消息,又如何能不认识皇帝呢?就算没有 见过皇帝本人的,也可以从出行人的装扮上看出端倪,也能猜到是皇帝来了。而皇帝出来微服私访,也无非是想看看自己治理的国家天下到底是什么样子,也只有真正的深入民间,才能更好的治理好国家。
玉玺在如今已经非常的少见,在古代历史上有很多的皇帝都是用过这些东西,如今的玉玺价值非常的大,并且价格也是非常的搞,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具有收藏价值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材质迄今为止都是非常的让人感到困惑,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用什么材质制作的,如今仍然是一个谜。
玉玺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
从取材“荆山之玉”的“传国玺”到翡翠制作的民国国玺
近年来,皇帝的印章——玉玺成了拍卖会的宠儿:2009年,乾隆皇帝的“八徴耄念之宝”玉玺在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中以近31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4000万元)的价格被拍出;清乾隆“太上皇帝之宝”御宝交龙钮和田青玉玺在2009年香港苏富比中国秋季拍卖会中的成交价为1634万港元;2008年,乾隆帝御宝三螭钮和田碧玉玺在香港苏富比中国秋季拍卖会上以446万港元成交;乾隆“御用组玺五件”在2007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了291824万港元的高价……
玉玺,这种在秦以前尊卑通用而在始皇帝以后被帝后垄断的印章,在中华玉石文化中不仅地位显赫,而且用材也极其讲究。我们知道,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从存世的实物看,封建帝王的玉玺材质多为上乘的新疆和田玉,即“真玉”。所以,皇帝的印章在拍卖会上价格不断上扬就不足为奇了。
袁世凯仍用和田玉制玺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以玉制作国玺仍然是国家大事,对用来制作秦始皇“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的“荆山之玉”的追求也没有停止。
中华民国创立伊始,由于还受各种条件限制,以至于国家典章制度还很不完善,所以袁世凯当时只刻制了一枚“中华民国之玺”作为国玺,用的材料显然是新疆和田白玉。
到了1914年,时任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有了称帝的野心,于是扔掉才用了不到三年的旧玺,决定重新刻制国玺,所用材质仍然是新疆和田白玉。这次的国玺有三枚:“中华民国之玺”,钤盖于外交文书之上;“荣典之玺”,钤盖在勋赏文书之上;“封策之玺”,钤盖在加勋位和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文书之上。
袁世凯称帝美梦很快破灭,国家重新陷入内乱。通过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于1926年开打,到了1927年上半年,河山得到重整。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仓促成立,其时没有国玺,只镌刻了一方“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印,由监察委员蔡元培代表国民党授印,胡汉民代表国民政府受印。到了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选举蒋介石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兼陆海空军总司令。登上中国最高权力宝座的蒋介石,急需一方新的国玺来替换“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印。但由于一时缺乏“荆山之玉”,制玺之事只好留待日后。
1928年11月2日,在南京召开的国民政府国务会议决议重新制玺,寻找“荆山之玉”,即是指寻找最适合制作国玺的天下最为名贵的玉材。
迄今为止,基本的认定标准是缅甸的翡翠玉和新疆的和田玉都是“真玉”,而且都非常名贵。那么,制作国玺的材料会取自这两种玉料吗
1929年,时任国民政府广东省主席的陈济棠派人去缅甸寻到了一块上好的翠玉,以9500块大洋的高价将其购回,并托国民政府文官长古应芬带到南京,献给蒋介石。蒋介石特地宴请玉石专家进行鉴定,发现这果然是块稀世珍宝,于是决定以此制成国玺,并把任务交给了当时的印铸局局长周仲良。刻玺工程从1929年7月1日开始,到10月9日琢刻完竣。1929年10月10日,国民政府明令于国庆日启用该枚国玺。南京国民政府的这枚国玺,比北京民国政府的国玺略有扩大,为13厘米,显得更加厚实庄重。
1930年,新疆省政府采献了一块上等的羊脂白玉。蒋介石于1931年元旦亲自受呈,并交印铸局刻制“荣典之玺”。该玺于同年7月1日启用,作为政府颁发勋章、发布褒奖令之用。当然,这枚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国玺”。
玉玺材质多为新疆的和田玉
玺者,玉制的印章。在秦以前,尊卑通用;但在秦以后,玉玺被封建帝王所垄断,唯帝王印才可称“玺”。东汉学者卫宏《汉旧仪》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是说,自秦始皇始,天子制玺,必然用玉,而非玉材质是不能用来制作国玺的。
然而,问题是天下的玉材可多啦,用哪种呢当然是符合统治阶级价值观的“真玉”,而这种“真玉”要具备仁、义、智、勇、洁五种品德,正如许慎在《说文解字》所称:“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在封建时代,按照这个标准寻觅,只有新疆和田玉符合,因此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历朝历代的玉玺材质基本都是新疆和田玉,包括白玉、碧玉、黄玉、青玉等,如西汉的“皇后之玺”、清代康熙、乾隆等皇帝所用的各色玉玺。
玉玺是用来干什么的作用是什么
在封建皇帝的印章中,国玺玉玺仅在国家大典、重大政事及与外国政府交换国书时才使用,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但实际上,在1911年辛亥革命终结封建帝制之后的民国时期,以玉制作国玺仍然是国家大事。
“传国玉玺”是中国玉文化史上的王玉至尊,代表着王权用玉的最高等级。公元前221年,秦皇嬴政横扫六合,统一天下,遂制玉玺一枚,方四寸,螭兽纽。由丞相李斯书写,玉工孙寿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于其上。
秦始皇制“传国玉玺”有两个目的:一是表明他是皇权神授的真命天子;二是希将此玺作为镇国之宝在秦家王朝千秋万代地传下去。孰料天命难违,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军入咸阳,秦始皇之孙子婴跪捧玉玺投降,“传国玉玺”在秦家只传了两代,便易他主。
“传国玉玺”寓意“天命所归”,没有天命是不能当皇帝的,当了皇帝没有“传国玉玺”似乎也是不“正宗”的。此后历代王朝为争夺和寻找“传国玉玺”演绎了许多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传奇故事,有的见于史料,有的见于传说,意见纷纭,扑朔迷离。归纳起来大抵有四大谜点。
为什么古代皇帝的印章都叫“玺”?
印章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历史悠久,集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存在,古人非凡的智慧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在其空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那么,古代皇帝的印章为什么叫“玺”呢?
印章,又名印,古人称之为“印”。例如,在《小尔雅》上,“密封就是密封的意思。”而东汉《独断》的蔡邕说:“封缄。”在秦朝以前,各种等级的印章一般称为“印”。秦六国统一后,规定皇帝的印章专称“玺”,臣民只能称“玺”。
清康熙帝用玉玺“康熙帝之笔之宝”
另外,据考证,古代玉器印刷始于战国时期。在秦朝,皇帝的印章多由玉石雕刻而成,饰有龙虎印章,因此也被称为“玉玺”。如《蔡邕《独断》所言,“天帝以玉封虎。自秦以来,天帝只用印玉,诸侯不敢用。”《说文解字》:“印,王者之印。”
另据《后汉书徐_传章怀太子注引卫宏》上记载,秦始皇得蓝田玉雕为篆书,印盘上有五条龙,正面刻有李斯题写的篆字,名为习覃。
鸟篆刻的“习覃”。
秦王子婴投降汉朝时,送给汉高祖即位后佩戴的“习覃”。它代代相传,被称为“汉郭川Xi”。后来,在唐朝,它被改名为“郭川Xi”。历代皇帝都把这个“国玺”视为福分,视为“君权神授”的正统象征。不过可惜的是,“国玺”历经多次朝代更迭,多次易手,失传了。
据专家考证,印章的出现始于商代晚期或商周之间,战国时期逐渐盛行,汉代完成。印章可分为公章和私章,分别代表官券和私券。随着朝代的不同,印章有不同的名称。
先秦以前,官印和私印都称为“印”,这是最早的印章名称。“印”最早出现在秦代的官印中,而汉代就有了官印制度。诸侯所用之印称为“印”,列侯、钟等官员称为“印”,至四百石的官员称为“印”。
汉代将军用印,一般称为“玺”,而不是“印”。所以“普印”在汉语和印度语中都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将军印常因军事行动需要而临时任命将领,并仓促用刀在印面上凿出印章,故称之。在唐代,官职以印章的大小来区分。武则天篡位后,认为玺已接近死亡,于是改玺为“宝”。唐代以后,印与宝并用,官印和私印有记、押、关防之名。
古书《释名》说,“印,信也。因此,印章是一个字母测试。”东汉蔡邕《独断》另云:“印印,印信。”以及《说文》:“印度,执政党持有的信。”所以要封国,皇帝的圣旨,官衔的任免,命令的发布,通关边防,还有私下的交易,合同,字画。
所以印章的内涵是“信”,即真诚,自我表现,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