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中国四大名玉之一。传统狭义范畴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以和田“子料”为代表闻名于世;广义的和田玉指软玉。
和田玉的形成过程大致为:
1、中元古代晚期陆缘海沉积,沉积白云岩,这是成玉物质来源之一;
2、元古代末期塔里木运动,区域变质作用,白云岩变质为白云石大理岩,这是成玉物质结构改造;
3、华力西晚期中酸性侵入活动,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白云石大理岩蚀变带,这是成玉物质基础;
4、华力西晚期侵入体派生中酸性岩脉接触交代作用,和田玉形成 。
灰皮形成时间长。
它出现的时间也较早。古时候的玉有出灰现象。关于古玉出灰现象,孙野先生在《特殊现象鉴古玉之一“出灰”》一文里,这样描述,古玉在墓葬或地下掩埋时,因土壤胶体吸附代换性钠离子较多,形成各种钠盐,在人体蛋白腐化分解时产生的较高PH值的氨碱溶液侵蚀下,进入古玉内部,形成特殊的内容物。这种内容物在古玉内以结晶体的形式存在,充塞在玉晶格之间,影响了光的传播,故古玉在出土时并不光鉴照人,而是土灰暗淡。这种解释不无道理,是科学的,这就是灰皮形成的一个过程,侧面反应出灰时间也长。
和田玉首先是在地壳和板块运动时,将海底的沉积层抬升成陆地或高山,形成白云岩大理石这是和田玉的前身。再由岩浆活动时提供侵入岩、温度和压力,而形成和田玉矿石,最后经大自然的长期风化形成和田玉。
这篇文章讲得虽然是和阗美玉,但是其他玉的形成也是同样的。
和阗美玉,历代所宝。作为世界软玉之王,和阗玉在中华8000余年的玉文化史上占据统治
地位。本文从纯地质学角度对和田玉的形成予以分析,试图揭开长期蒙在和阗玉上的神秘面纱,
使更多玩家从更科学的角度认识此种来自我美丽故乡的珍贵特产。由于本人非理科出身,有错漏之处,还请方家多多指摘。
和阗玉产自昆仑山——阿尔金山脉,形成于2亿5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晚期。是由中酸性侵入岩侵蚀交代白云石大理岩而形成的。提及其形成,就不能不对和田玉产区的远古时代的地质演化作一大致的介绍。按先后可划分为如下几个重要时期:
一、白云岩沉积阶段
在中元古代晚期(距今约十几亿年),在塔里木古陆南缘,也就是今天昆仑山脉北缘所在的位置,曾经是一片浅海地带,那里有大量的碳酸盐沉积,其中含镁质的白云岩为成玉的主要物质来源之一。
二、白云岩区域变质阶段
在元古代末期震旦纪,塔里木运动造成全区强烈的褶皱断裂活动,从而最终形成了塔里木大陆。在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中,白云岩变质为白云石大理岩。此后,该地区的陆块隆起,成为我国最早露出海面的陆地之一,其上也没有原层沉积物覆盖。
三、白云岩交代蚀变阶段
在2亿多年前的古生代晚期的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晚期,一次世界性的地壳运动发生了,被称为“华力西运动”。华力西晚期,在塔里木大陆的南缘,古陆块的陆缘地块和活动带中间地块中有强烈的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沿断裂带有中酸性侵入岩侵入白云石大理岩。在侵入体顶部残留的白云石大理岩捕掳体或舌状体与岩浆侵入体和热液接触交代后,形成透辉石化、镁橄榄石化和透闪石化蚀变,成为成玉的物质条件之一。
四、成玉阶段
华力西晚期侵入体派生的浅成中酸性岩脉侵入到白云石大理岩蚀变带时,再次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在适当的地质条件(300—350摄氏度左右,25千巴以下和一定的扭压应力)下,和阗玉最终形成。
以上四个阶段可概括如下:
A、中元古代晚期陆缘海沉积/沉积白云岩(成玉物质来源之一)
B、元古代末期塔里木运动,区域变质作用/白云岩变质为白云石大理岩(成玉物质结构改造)
C、华力西晚期中酸性侵入活动,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白云石大理岩蚀变带(成玉物质基础)
D、华力西晚期侵入体派生中酸性岩脉接触交代作用/和阗玉形成
和阗玉形成的特点
与世界其它软玉一样,和阗玉的组成矿石为透闪石,但和阗玉有其独特的有序分布:靠近侵入岩一侧为青玉,随着氧化亚铁含量的减少,依次过渡为青白玉和白玉。而世界其它软玉多呈绿色,还没有发现能达到和阗白色软玉级别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