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杯没有特殊的寓意。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
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菻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菻。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收藏价值:
珐琅器作为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门类,也吸引了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收藏对象以景泰蓝居多。我们所指的景泰蓝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的景泰蓝,当时景泰蓝工艺的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
此外,十年浩劫后,国内遗存民间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蓝几乎荡然无存。稀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和增值空间。而且当今市场上景泰蓝器皿与同时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相比较,价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潜质相对也更大。
真正的珐琅彩银是不能去掉的,理论上无法去掉,如果发生银器氧化发黄变黑可以用擦银布擦。
珐琅黄金是珐琅工艺制作的黄金物件,而黄金是一种外观金黄、质地柔软的贵金属。珐琅黄金是经过粉碎研磨的珐琅釉料涂施在金属表面,再经过干燥、烧制等工艺处理得到的复杂性工艺品。
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器,有其标新立异的色彩处理方法,在珐琅釉料的色彩处理方面,除了继承康熙时期以**或白色等珐琅料做图案底色之外,并推陈出新,有所突破。
比较盛行一种以黑色珐琅釉料任,衬托纹饰图案,从而在器物表面形成一种貌似黑退光漆艺术效果的画珐琅器装饰方法。
雍正帝一向钟爱沉稳庄重的黑色,因此黑色成了雍正时期的流行色,黑漆的光泽亮丽超越康、乾两朝,使用普遍,是此时期的一大特色。
内务府造办处记载,雍正皇帝曾于1729年,因见洋漆万字锦绦结式盒,旨谕造办处烧制黑珐琅盒。因此黑色珐琅彩釉的烧制,似与东洋漆器有关,是雍正朝画珐琅的一大成就。
这件雍正画珐琅云纹穿带盒,高133厘米,口径83厘米×38厘米,亮丽光洁的漆黑地釉上绘饰五彩祥云,图案虽简单但效果突出,可视为雍正朝黑釉珐琅器的代表作。扁椭圆式双层盒,盖与盒身两侧附穿钮以黄绦穿连成一体。底略内凹,白底绘蓝色卷草纹围成长方形框,内书红色“雍正年制”一行宋体字款。其形制上与日本人盛药的根付及印盒很相似,显然受到东洋风格影响。
再如雍正铜胎画珐琅黑地牡丹纹鼻烟壶,是雍正时期画珐琅中的昀多见的珐琅作品,因为画珐琅做工要求非常的高,所以经常会听人们说画珐琅无大器。
这件画珐琅鼻烟壶呈荷包形状,高有5厘米,是扁圆体样式,比较特殊的就是它通体用的都是黑色釉料做底色,两面各有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花的色彩纯正艳丽,花叶层次分明,生机盎然。
盖子则是添加的昀常用的宝蓝色釉料,并且连接着一个象牙的小勺,雍正时期的画珐琅中用黑色做底色的作品虽然是其独创的,但是数量并不多,而这件更是其中的精品。
雍正朝的画珐琅釉色花样翻新,它具体表现在使用进口的西洋珐琅釉料的同时,自行试制并烧炼成功了新的珐琅色釉近20种,极大地丰富了珐琅釉料的颜色品种。在雍正六年,即1728年《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记载了宫中作坊新试制珐琅色釉的情况:
新炼珐琅料:月白色、白色、**、浅绿色、亮青色、蓝色、松绿色、亮绿色、黑色,以上共九样。
新增珐琅料:软白色、秋香色、淡松黄绿色、藕荷色、浅蓝色、酱色、深葡萄紫色、青铜色、松**,以上共九样。
可见当时对珐琅器的制作十分重视,不断地试制新的珐琅釉色。遗留至今的一些精美作品不仅反映出当时精湛的画珐琅制作工艺水平,而且与珐琅釉料烧炼工艺的进步和颜色品种的丰富不无关系。
如雍正画珐琅六颈瓶,高116厘米,昀大口径49厘米。瓶侈口,长颈,圆体,管钮形盖,肩部另出5枝细长圆管颈,连盖中央之颈口共6颈,故名。
盖为黄珐琅地,饰紫、藕荷、浅绿、蓝、红色5朵折枝宝相花。肩施宝蓝地,周边细颈下绘如意头,间饰红折枝花。瓶身黄珐琅地饰缠枝宝相花,红瓣,宝蓝心,浅绿蕊,衬托以绿叶。足部黑地饰红色折枝菊花。足底中心双蓝线方框内署楷书“雍正年制”双行4字款。
此六颈瓶图案描绘工致,花卉排列整齐有序。在珐琅地色的设计上,使用了**及当时流行的黑色。纹饰中又作了白、青、蓝三色退晕处理。
此瓶整体设色清晰鲜明,色彩对比强烈,绚丽而又和谐。图案花纹用笔细腻,制作工艺考究,造型新颖独特,是清雍正时期画珐琅器中的新器形。
再如一件画珐琅梅雀图印盒,也是雍正年间珐琅器颜色搭配的一件典范精品,印盒高48厘米,口径是103厘米,算是清代画珐琅中的大器了。
整体器形圆润饱满,以尊贵的**为底色,凸显皇家制品的大气磅礴,四周花纹以不同色彩的菊花做纹饰,线条流畅,上部开光画是两只喜鹊站在眉枝上,寓意“喜上眉梢”。此件画珐琅印盒做工精致,颜色搭配巧妙,是清代画珐琅中的典型之作。
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器装饰纹饰具有鲜明个性,其装饰纹饰具有一定的格式,它往往以西洋式的花叶纹或图案式的番莲及荷花为锦地,配合画传统的四季花卉、鸟鹊、竹石等吉祥纹饰的开光;开光的式样很多,例如圆形、桃形和不定形等。
如雍正景泰蓝凤纹大盘,此景泰蓝大盘的直径有42厘米,盘圈足略微有些外撇,景泰蓝盘壁外敞,唇口,所以略显平敞。盘形非常的大而且也很周正,铜质厚重也缜密。
盘底的画面是以冰梅纹饰装饰的,外壁的景泰蓝画则是西番的莲花纹,盘口是用的回纹装饰,内口沿为如意云头纹,主体画是盘子中心的两对红两黑凤纹,空间是以西番莲纹填充的。这件景泰蓝盘的整体纹饰层次细密,珐琅色泽典雅华丽,是雍正时期景泰蓝精品,特别的难得。
一件雍正掐丝珐琅海棠式瓶器形设计别具一格,整个瓶体立体的组成一个海棠花形,富于观赏性,而且图案也是饰以蝙蝠和寿字,来寓意福寿无边。
该海棠花式瓶分为口、颈、肩、腹及圈足五个部分,皆呈四瓣海棠花的形状。口缘外翻金。颈部突出部分以绿色为地,饰以**花纹。
肩部饰蓝色云状莲花瓣一圈。腹部凸出部分的上方以宝蓝色为地,饰以黑色的蝙蝠,以及中间的寿字。凸出部分的下方以天蓝色为地,宝蓝色双戟纹。
雍正皇帝一生笃信佛教,因此在他主政期间,大兴佛教,而且他还经常跟臣子们宣称“佛、道、儒三教一体”的观念,所以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佛教、道教体裁的珐琅器物。
如这件珐琅彩飞天,外表看起来晶莹雨润,把珐琅釉料的色调发挥到了极致,此款珐琅彩飞天摆件的造型是以莫高窟中的壁画作为原型的,飞天仙女的发髻高耸,长裙裹脚,巾带飘逸,手执花盘和花朵凌空飞舞,神情专注,似有超然尘世、凌空腾飞状。
珐琅彩飞天色彩鲜艳、明丽、非常的有质感、并且可保持长久不褪色,而且珐琅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道家人也称“五供”为“五献”,在清朝时期,按照宫廷要求,五供就是一个香炉、两个花觚、两个烛台。这五供在清朝是非常受重视的。
如雍正盛京景泰蓝“五供”之一珐琅烛台,是流传下来景泰蓝精品之一。佛教的五供包括一对蜡台,一对花觚,还有就是五供之中唯一不成对的香炉,香炉是焚香的用具,被供养在佛像之前,是比丘十八物之一。
如一件景泰蓝香炉的造型是典型的三足形,左右两侧分别有一个大的耳饰,上有细纹饰,该景泰蓝香炉的三足、炉体和上盖都由景泰蓝画覆盖,非常典雅庄重,这件珐琅香炉一直收藏于沈阳故宫中,是清朝精品景泰蓝之一。
佛教中五供中的花觚常是一对,而花觚又叫作花插,是插花供佛的工具。有一对景泰蓝花觚的造型很独特,上口大,比较方便将鲜花插入花觚中,中部是一个圆肚用一组景泰蓝花瓣的花纹装饰,底部略大,这样才能够使得整个景泰蓝的重心比较偏下,更加的稳牢。
同时,从景泰蓝花觚也能够看出清朝对佛教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因为景泰蓝在清朝前期是非常珍贵的御用品。
雍正时,对藏传佛教,也就是喇嘛教的重视超过了以前的历代,因此在珐琅器中,也融入了一些藏传佛教的成分。如雍正画珐琅铜胎蟠龙瓶,器形即仿自喇嘛教的藏草瓶。该瓶高
213厘米,足径88厘米,重11837克。折沿口呈车轮式,平肩,敛腹,肩镶二镀金正面独角花,镶金工精美的独角花尾高浮雕式夔龙。
镀金口面阴刻转枝番莲,口壁绘如意云头及花草纹。颈镌一圈去地阳纹的转枝草叶为装饰重点,上方为浅蓝地画深蓝色的转枝花叶,下方为黄地转枝牡丹;器腹明黄地满饰各色象征福、寿、富贵的牡丹花叶及桃实、蝙蝠、灵芝等。矮圈足镀金,器底阴刻“雍正年制”无框双行楷书款。
蟠龙瓶整体展现出皇室用器的高尚尊贵,显然为皇帝御用器物。器形别致,仿自喇嘛教的藏草瓶,是非常精美的陈设器,自然也兼具实用的功能。
雍正时的画珐琅器器底落款处也极富特色,许多都在器体落款处装饰吉祥纹饰,或者用云纹、龙凤纹、鹦鹉纹及螭纹衬托着年款,其形式别具一格。
清雍正画珐琅花鸟洗,高108厘米,口径142厘米,铜胎,上侈下敛筒形器身,四象足。器内施浅蓝釉,器表黄地八开光,依次绘蟠桃、葫芦、双蝠;朱梅、白梅;竹、山茶、双蝶;禾穗、双鹌;松和山鹊;莲花;竹、牵牛花和山鹊;双鹌、双蝠和萱草,均是象征祥瑞祈福的题材。
开光外填饰各种番莲、牡丹及五瓣花叶,四足饰番莲花。底黄地以双凤首尾相衔围成圆框,中央蓝圆框内白地书红色“雍正年制”双行宋体字款。笔洗是文房用具,用以清洗画笔或毛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