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带回一玉壶,雍正把玩了3天,得知用途后,为何将两江总督满门杀掉?

李卫带回一玉壶,雍正把玩了3天,得知用途后,为何将两江总督满门杀掉?,第1张

李卫带回去一个玉壶雍正皇帝把玩了三天,得知用途了以后,立马把两江总督满门抄斩,因为这个玉壶其实是尿壶,可想而知,两江总督贪了多少钱,整个玉壶都这么奢华,连雍正皇帝都爱不释手,把玩了三天。

雍正皇帝是清朝时期的中兴之主,在他统治的时期,整顿励志,充实国库,执行了改革,使大清朝国力强盛,扭转了之前康熙末年的颓势,但是他却给后人留了一个喜欢抄家的印象,当初他整治贪官,还有一个人特别出名,那就是雍正皇帝的得力助手李卫,一般抄家什么的事情都是由李卫来执行。可是李卫就是靠捐钱买的官儿,但是他整顿贪官的时候做的还不错。

在整顿吏治的时候,两江总督唐文尧就正好站在了这个枪口上,有人弹劾他贪污,一开始雍正皇帝还不怎么相信,但是有很多大臣出来给唐文尧求情,却引起了雍正皇帝的怀疑,他立刻就派他的亲信李卫去查一下到底贪不贪。结果一查吓一跳 ,唐文尧光姨太太们就30多位,院子里还有一棵挂满铜钱的摇钱树 ,晚上到底在哪位姨太太那里留宿,就看哪位姨太太用鞋子朝树上扔,谁砸下来的铜钱多,就在谁那里过夜,最后引来满门抄斩灾祸的是一个玉壶,这玉壶非常精致,上面镶的很多珠宝,有夜明珠翡翠的,价值连城,那边装上清水,还能散发出香味。

李卫把他拿给了皇帝,把玩了三天,但是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问大臣也都不知道,然后就让李卫在调查,一查才发现原来这个是尿壶。雍正皇帝直接懵逼了,自己玩了好几天的东西竟然是人家的尿壶,两江总督到底贪了多少钱,那尿壶都这么奢华,让雍正皇帝都爱不释手,把玩了三天,愤怒之下,雍正皇帝立马下旨,把唐文尧满门抄斩。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它记录了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变迁,远远早于金、银、铜、铁器的出现。从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从碾磨的玉器到精美的玉雕作品,玉器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被赋予愈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表现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每一块传世古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

玉文化作为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国整个历史时期,因此而形成了中国人传统的用玉观念,就是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诗文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词有玉容、玉女、亭亭玉立、温润如玉等;以玉喻物的词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组成的成语有金玉良缘、金科玉律、珠圆玉润、抛砖引玉等。儒家文化中尚有“君子必佩玉”,“无故,玉不去身”等说法,人们希望在玉身上寻到天然之灵气,可见其美好的寓意也使得人们格外地钟情于它。

中国古代玉雕艺术发展到清代,无论从玉料的开采还是工艺的雕琢技术上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加之玉痴皇帝乾隆的推动,乾隆时期中国古代玉雕艺术发展到了历史的高峰。此期涌现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玉雕作品,尤其是宫廷陈设用玉,直至今日亦无法超越。在这些陈设用玉中,器皿类玉器所占比例颇高,大量的炉、瓶、盒、壶、碗、洗、香熏等被制作,这些玉器不仅有一定的实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其日常陈设作用。在这些玉质器皿中,玉壶又是工艺最为复杂,对玉料要求最高的玉质器皿之一。

如本文中的浮雕龙纹盖瓶即为和田白玉,藏品规格:高20cm,最宽处8cm,此件以整料白玉雕琢而成,此瓶玉质光莹润泽,凝膏含脂,质透坚韧,刚柔兼济。帽形盖钮,碗形盖,颈部雕双耳,瓶口处雕“乾隆御制”四字款,圆形腹,腹下内收,高圈足底。器身浅浮雕龙纹,龙首双眼微突,毛发飘逸,龙身修长舒展,卷曲自然,灵动张扬,龙鳞精琢入微,尽透雍容,祥瑞之气。

明代玉器在明初继承了宋、元的种类,中晚期代表作品如下:

礼玉有玉璧,玉圭(镇圭、脊圭、谷圭)。

饰玉有玉坠、玉佩、花形玉纽。

实用配饰玉有玉带、带钩、带扣、玉簪、方形玉牌。

其中玉带有三种:透雕、镶宝、素面。带钩存世量较多。

实用器皿有玉盉、玉杯、玉壶、金拖玉执壶。

陈设玉器有玉插屏、玉山子、盆花、圆雕人和兽、玉花卉等。

明代玉器出现了一批经典作品,明汪兴祖墓出土的玉带板,朱翊钧墓出土的玉圭、玉带钩、玉盂、玉碗、玉爵、玉壶、玉佩等。

壶、爵、杯是实用的玉茶酒具,是明代最具特色的玉器造型。明代玉壶的大量增加,与其时饮酒茶之风的兴盛有关。

花形玉杯是唐宋盛行的一种玉杯,至明代继续流行。

英雄合玉杯是明代唯一的双通式玉杯,杯身把体一侧镂雕鹰和熊,鹰在上,熊在下,寓意“英雄”。英雄合玉杯多为宫廷大婚时使用,类似于后来流行的喝交杯酒使用的形式。

玉簪在明代极为兴盛,可能与苏州碾玉名匠陆子冈琢制一批工艺水平极高的刺激后妃贵妇的消费有关。明代复杂的玉佩,是仿古玉佩组,也是上古时期风靡一时的君子佩。玉镯不仅在宫廷使用,而且在民间也广为流行,且用料、造型、装饰十分讲究,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最具时代特色的有两种:一是深受文人画艺术的影响,在玉器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诗书画印艺术;二是符瑞吉祥的谐音题材大为流行,在玉器上比比皆是隐喻吉祥的纹饰。例如马背踞一猴寓意为“马上封侯”、 戟磬图案寓意为“吉庆”。

  鉴定玉器的科学方法

  除了目鉴之外,还可以用科学方法来帮助我们鉴别古玉和仿古玉:一、普通化学分析;二、光谱分析;三、极谱分析;四、激光显微光谱分析;五、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六、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七、电子探针;八、红外吸收光谱分析;九、核磁共振分析;十、电子自旋共振分析;十一、穆斯堡尔效应等。

  仿古玉器鉴定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社会中,皇帝的一切嗜好、愿望就是天意,皇帝有权力无限地满足自己的占有欲和各种癖好!宋代宫廷开始仿制古玉器,皇宫中设有玉院,专门生产时用玉器和仿古玉器,南宋高宗时期还曾专门编了百卷《古玉图谱》,详细地描绘了他所占有的古代玉器的纹饰,器形。上行下效,搜觅古玉器、仿制古玉器之风从此大盛。古玩界对于仿古玉有这样的口诀:“唐仿战国,宋仿汉,元仿唐,明仿宋,清乱仿。”这说明仿古早已有,但是这种仿古通常是仿照先前的形制和器形进行制作,与后世的造假在性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如宋代,廓外有纹饰的璧并非宋代创始,宋代的玉工其实也不过是仿古而已。廓外有纹饰的璧应始于战国。战国以前的玉璧大多数素璧,偶有一些商代玉璧饰弦纹或龙纹。战国至汉代的玉璧以谷纹、蒲纹和云纹居多,间有螭纹、龙凤纹和花鸟纹的玉璧。后代龙凤纹大都是仿汉代的,镂雕的穿透也是仿汉代的。宋仿玉器始终比不上战国和汉代的雄浑刚劲。 清代仿古玉器很多,尤以乾隆与光绪年间较甚。如清代作“介圭”,竟然顶部作凸出圆弧形,即非上端尖起作等边三角形,亦非平顶。清代古玉专家吴大澄所藏的所谓“谷圭”,也是后世的制品。有些背面还有阴线刻的篆体仿古制。另一些清代仿古玉器,浮雕花纹线条均匀突起,十分清楚,与古代用解玉砂等法造成的双勾阳纹与隐起压地完全不同。

  古玉辨伪要点

  玉器之所以要辨伪,因为有些玉器貌似某代作品,而实际上是后人仿作或伪作。仿制古玉始于宋代,此后历代绵延不绝,至清代,尚古之风更将仿古玉制作推向高潮。作伪者的目的是为了赢取利润,以假充真,蒙骗收购者。伪作制作年代从现有实物看,自明代迄今都有。玉器中尽管有仿制和伪作两种,但从鉴定的角度看,都属于辨伪的范畴,其辨识方法也是一致的。鉴别古玉真伪,一定要掌握各时代玉器的玉质、工艺、纹图及沁色特点

  玉器沁色辨伪

  仿造或伪造的古玉,都是想达到与某一年代作品相似的目的。不过仿者尽管手法高明,也仍然会留下某些不同时期各自的风格特点。就古玉的沁色来讲,古代玉器,凡出土品,除新疆和田玉等玉制品外,大都有深浅不一的沁色,有的其表面甚至已呈石灰质或鸡骨白色,有的沁色十分丰富,有特殊的美感。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丰富的沁色,都是长期形成的,有的已达数千年之久,因此受沁的颜色都比较自然,受沁的程度也比较深。伪造古玉者,为达到上述沁色的所谓古色效果,便用蒸、煮、烧、烤、酸碱浸泡,甚至涂绘颜色等手法,摹仿古玉的沁色。总之,后仿者和伪造者是以快速法或涂绘法所为,故其各种沁色即使仿得天衣无缝,也只能侵及表面,与古玉自然形成的沁色有明显差异。

  玉壶和玉碗

  据史书记载,自宋时玉制器皿盛行杯、盘、碗、壶等生活用品,但出土品很少。明代玉器皿最有特色的是玉壶。玉执壶造型很多,有荷花式、竹节式、八方式等,宫廷使用的玉执壶多雕刻有“寿”字。明代玉执壶的造型受到瓷器和紫砂民间工艺的影响,一改玉雕中的仿古风气,在装饰图案等方面也非常丰富,有些图案明显地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有些则为吉祥图案,诸如八仙庆寿、福寿双全等。

  清代宫廷贵族高官所用器皿品类繁多,数量很大,但主要是以宫廷制玉和北京、苏州制玉为最佳,尤其是乾隆时期,宫廷中有很精致的作品,但往往重炫耀雕琢技巧和追求纹饰的精细,而忽视器物形制的完美和装饰的适度。这一时期执壶的样式有羊首壶、僧帽壶、凤首壶、瓜棱壶、龙柄壶等,许多执壶是与杯、盘配套使用的。盘碗类中的玉盘多为圆形,有平盘、碗式盘。

  玉碗,在宫廷使用中大小不一,有的碗上用描金、镶金方法缀以各种图案,有的还刻有御制诗。碗有椭圆形、竹节形、圆形、菊瓣形等。玉碗的用途不一,有的纯系玩物,有的为陈设物,但实用中的玉碗多为印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50182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9
下一篇2023-08-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