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定良渚玉器

怎样鉴定良渚玉器,第1张

您好

  良渚文化玉器鉴定方法

  首先,良渚玉器的鉴定要细辨玉质和沁色。良渚古玉所用的质料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是透闪石——阳起石系列的软玉,另外还有萤石、叶腊石、石髓、绿松石等美石。依其纤维结构的差异,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类是未受沁时为半透明的湖绿色,受沁后为鸡骨白玉料,这种玉料当时多用于制作琮、钺、三叉形饰、冠状饰等玉器。另一类是未受沁时为不透明的暗绿色,受沁后五色斑驳,肉眼常可见绢云母状交杂的纤维结构,这种玉料在良渚早期就已经被采用,主要用于制作面积较大的玉璧,个别也制作成玉琮,但制作的玉琮工艺粗率,从墓葬中出土位置看,其礼仪上的地位明显逊于采用第一种玉料制作的玉琮。到了良渚晚期,可能是由于第一种玉料匮乏,第二种玉料被普遍用于制作高节琮。

  实际上,真正的良渚古玉没有较纯净的鸡骨白,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玉质白化,是由于透闪石内部的结晶水逐步失去形成的,一般会经历红化、失透、白化的渐变过程,这是辨别良渚质料上最基本的特征。

  市场上经常所见仿制的良渚鸡骨白玉器一般没有这种色泽的自然变化过程,而是用高温炙烤玉器,在900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下,玉器失透变白,硬度降低,但这种仿鸡骨白在质料上存在很多破绽,比如:整器死白,裂纹均匀分布,与地底埋藏千年所造成的同向冰裂明显不同。仿制良渚玉器的材料多采自江苏溧阳的小梅岭玉矿,与良渚先民选用的玉材相同,晶体较粗,明显区别于微晶结构的和田玉质,这样的仿品要从工和沁上着手辨别,仅从玉料出发经常会“打眼”。也有的仿制品选用辽宁的岫岩玉矿,颜色有**、褐色、杂色、青绿色等,透明度较高,经常用来高温仿制鸡骨白玉器。

  其次,良渚玉器的鉴定要辨别透明度、光泽和颜色变化。在江浙平原地区出土的良渚古玉,如反山、瑶山、汇观山等地出土的良渚玉器,表面经过四千多年的岁月,常常会形成一层光亮、致密的膜,侧光下呈现明显的玻璃光。古人制作玉器过程中,需要经过开料、刻工、抛光等多道工序,形成绝佳的抛光效果。加之受到四千年埋藏环境的共同影响,最终形成了玻璃光的效应,在高倍显微镜下可见不规则的细微磨痕,这是现代电动工具加工所无法仿制的特征。

  在余杭地区出土的玉器基本上都是白色的,与人们意识中的反差很大。实际上良渚玉器最初都是湖绿、黄绿、碧绿、深绿色,这种白色行内称为鸡骨白和老泔黄。因为地质作用和物理变化,次生变化受沁2000年以上,甚至4~5千年才能形成。早期的良渚玉器表面的膜已经损坏,纹饰模糊,泥土侵入后犹如石灰和石膏,称为解理。比如在新地里发掘的很多玉璧,只有套模板才能取出。鸡骨白的玉器经过阴干会恢复一些硬度,经过盘玩,人的汗水和油脂沁入后会逐渐恢复莹润,颜色也会改变,主要是变红,台北故宫和国外一些博物馆的很多清宫旧藏的良渚古玉,主要都是红色的。

  良渚玉器的制作工艺,有一些在今天看来仍不可思议。在出土的良渚玉器上,不少留有切割的痕迹,这些切割痕分为锯切割和线切割。锯切割是用片状的石器和竹片配合解玉砂做直线切割,用于玉器的开料和剖面。而线切割则是用兽皮加水和解玉砂的制玉工艺,由于没有精确的定位技术,经常在玉器表面留了抛物线形的切痕,在一些良渚玉琮、玉钺的表面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专家推测,这些弧形切痕保留了当年一种线切割工艺的痕迹,线切割是制玉工艺的第一道工序,称之为“解玉”,所谓解玉就是把玉料按照玉器成品的需要,切割成不同的形状。

  在今天,由于有了各种型号的机械装置,即便是大型玉料的切割也变得非常简单,但是在古代,这种切割最为普遍的工艺就是采用了线切割。古人把兽皮拿下来割成小细条,然后卷成绳子状,因为它本身有坚硬程度,然后加上解玉砂,在玉料上进行反复地拉锯。经实验,一块10公分左右的玉料经过兽皮加解玉砂,在几十小时内就可以拉开一面。

  在良渚玉器上,最让人不解的是那些工艺极为繁复的神秘纹饰,在坚硬的玉石上雕刻这些精美而细密的线条,无疑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艺。在江苏一个良渚文化遗址内,曾出土了200多件尖状石器,这些石器的硬度大多超过良渚玉石,而且有着锋利的尖头和弧形的薄刃,这些石器可能就是用来雕刻良渚玉器纹饰的工具。

    研究良渚玉器,就必须钻研其钻孔工艺,良渚玉器上的钻孔采用了管钻和锃钻,前者用于口径较大的孔,如玉琮;后者用于小型配饰的钻孔,如玉牌和锥形器上的钻孔。由于解玉砂在钻孔过程中会不断磨损,越深入钻孔就越困难,从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古人采用了双面对钻的方式来提高钻孔效率,由于原始工具无法精确定位,经常在对接处出现错茬和台阶的现象,良渚后期随着高节琮的出现,玉琮钻孔一般不加打磨,这也是鉴定良渚玉器的重要方法。

  现代仿制良渚玉器的作坊,多是采用电动工具钻孔,因此在孔壁内部经常可以看到连续的螺旋纹,这是钢质钻头直接切削玉料的结果。有的钻速过快,经常在孔的边缘造成崩茬现象。而真品钻孔内部虽然可以观察到螺旋纹,但是大多不连续,特别是采用锃钻工具的钻孔,多出现多个轴线相互交错的同心圆钻孔,对光观察叠压效果特别明显,这就是收藏界常说的“台阶”,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琮型管和圆柱形器上,藏家当细辨之。

  总之,良渚玉器种类庞杂,色彩光泽也常随受沁程度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变化,仿制者为求高利又挖空心思不择手段,但只要我们掌握真品在质料、制作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的特点,尤其是那些无法仿制的细部特征,就不难明辨真伪

  有一些贵妇手上都会带着一只玉制的手镯,显得格外的大方典雅,那么如果想要购买一个玉饰品,应该要怎么去鉴别其中真伪性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玉的鉴别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玉的鉴别方法

一:颜色

颜色是影响玉价值的最重要因素,可从以下四个畴评估玉的颜色:要纯正、要浓淡得宜、要鲜明、要均匀。

二:透明度

  影响光线的折射,从而影响整体的美感。

三:净度

净度指玉内含之瑕疵,主要有白色及黑色两种,乃其他矿物包含在玉之中而造成,相对来说黑色瑕疵比白色碍眼。

四:切工

一般对原料的要求较高,除了不能有裂纹,切工的比例、制品的厚薄及是否对称亦非常重要,足以影响玉制成品的外观。评价玉器主要衡量其美感及雕工的精细度,通常有裂纹的硬玉会以雕花方式处理,以掩盖其瑕疵。

五:裂纹

纹可以大大减低玉器的价值。倘若玉饰件有裂纹,稍一碰撞便可能会沿着裂纹整件裂开。

六:观色

色差一等,价差十倍。任何珠宝都不应当在灯下进行颜色的质量评定。观察色泽一定要在自然光线下检视玉的质量样式、大小、种类、瑕疵。真玉器无论半透明或不透明,都有温润光泽,内部夹有少量杂质或呈棉絮状花纹均属正常;假玉器色泽干枯,灰暗呆板无灵气,有的还有气泡。

七:测硬度

用刀刻、刮,真玉器不留痕迹。

八:拈比重

真玉器手感沉重,假的则轻飘。

九:听声响

把玉器用线悬空挂起,用硬物敲击,真品的声音清脆悦耳,余韵悠扬;假的则相对沉闷干涩。

十:看断口

用10倍放大镜观察,真玉器的断口参差不齐,可见比较细密的结构;假玉器的断口整齐发亮的,常为玻璃类仿制品,断口结构粗糙、无蜡状光泽的是石质仿制品。

十一:杂质

玉内不会有气泡气眼,但是硝子体内却有气泡气眼。有时因半透明的色而不易被观察到,有时因硝子质量好而气眼极少。但作为鉴别来说,不找到证明是不能罢休的。有时我们可以从表面进行检验,如有沙眼者即气泡在表面的表现,也可以证明是硝子,因为白玉是没有这种特点的,对于内部的气泡亦可在强光下检查而得出究竟。

十二:氧化

氧化是指玉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

十三:凝结物包浆

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出土品的包浆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

十四:气味

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戴玉的益处

1、养生

玉石含有锌、镁、铜、硒、铬、锰、钴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经常佩戴玉石可使其中的微量元素被人体面板吸收,有助于人体各器官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2、辟邪

俗话说:“玉必有意,意必吉祥”。

3、聚财

比如玉貔貅,是最强之催财风水用具。貔貅能吞万物而从不泄,故有纳食四方之财的寓意。

4、静心

养玉在身,可以让人镇定身心,宁神而静志,养玉在心,宁静而致远。

5、消暑

玉具有热容量大和辐射散热好的物理特征,它可减少血液中耗氧量,使血液中酶分子不变性而保持最大活性,加强代谢,提高各种生理机能。

6、收藏

在我国,玉石收藏是一种被国人所敬仰的“收藏文化运动”。玉的质感及美观程度等都特别受人喜欢,尤其是上等的玉具有很大的收藏投资价值。

玉的保养方法

1、避免与硬物碰撞。玉件受碰撞后很容易裂,有时虽然肉眼看不出裂,其实玉表层内有暗裂纹,这就大大损害其完美度和经济价值。

2、玉器要避免阳光的暴晒。防止影响到玉的质地和色泽。

3、忌化学剂,化学剂会给玉石带来一定的损伤,例如各样洗洁剂、肥皂、杀虫剂、化妆品、香水、美发剂等。如若不小心沾上,应及时抹除后清洗,不要让它对玉石造成损伤。

4、尽可能避免灰尘、油污。若有污垢或油渍等附于玉面,应以淡肥皂水刷洗,再用清水冲净,切忌使用化学除油污剂。

5、佩挂件最好用清洁、柔软的白布抹拭,不宜用染色布、纤维质硬的布料,这样有助保养和维持原质。

6、定期清洗。玉件一般隔一段时间要进行一次清洗。

7、玉佩等悬吊饰物,应经常检查系绳,防止丢失或损伤心爱的宝物。

鸡骨白玉属于古玉!"鸡骨白"主要说的是长期埋在土中的玉,会在表面形成一种白色的粉状氧化物,又称包浆。是鉴定器物时的必备要素。有些造假者会在玉器表面涂上白色的化学涂料,以迷惑收藏者,但其上有刺鼻的化学气味,请藏家小心。

鸡骨白玉属于和田玉的一种。

鸡骨白是这两年出现在和田玉圈里的新名词,而在古玉圈里早已是名声在外。

古玉中的鸡骨白是一种埋在土内的火烧古玉,长年腐蚀与钙化后,表面便留下了一种氧化物的玉器。而如今和田玉中的鸡骨白则是一种颜色瓷白,玉质比较特殊的籽料。

有些玉友认为鸡骨白已经超越了羊脂玉的白,其实鸡骨白的白主要在于“相”,而不是质!

就好比沙枣青、秋梨皮、和田碧,塔青籽,紫罗兰等等名词一样。鸡骨白也是和田玉爱好者们为籽料赋予的新美称。

其次,鸡骨白混僵严重。正是由于鸡骨白的僵很多,才导致他的颜色如此惨白。既然僵多,还说明了他石性很大。前面说到鸡骨白的“骨感”,也就是石性重,如同瓷器一般,有一种瓷性。

最后,多数的鸡骨白籽料不仅表面是混僵,即便切开后,内里要不是僵,要不就是僵肉混合着。因此鸡骨白基本上很少看到完全玉质,即便有,那也只是个别例子。

鸡骨白籽料整体从玉质上来说,缺乏了我们通常对玉所讲究的温润细腻,市场价值不是很高,特别是籽料还有很好的油性,适合把玩,这些都是鸡骨白所不具备的,但,对于追求籽料高性价与新鲜感来说它作为一个玩石,倒是一个不赖之选。

 色质是玉的自然属性。一块古玉,无论是“传世古”还是“出土古”,经过岁月的抚摸和水土的侵蚀,必然会留下种种色质的印记,那么这时对于这些古时的玉应该如何鉴别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玉鉴别真伪的技巧,希望能帮到你。

古玉鉴别真伪的技巧

 一、工艺痕迹鉴定

 古玉工艺就是古玉加工工艺。一是剖片;二是细加工;三是抛光。其方法无外有两大形式: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砣机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滚桶摇光抛光工艺。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观察抛光痕迹;适用范围:新石器→清代。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钻孔特点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而且不够光滑,而且,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新石器穿孔鉴定重要方法。

 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如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孔口、线条边缘出现硼碴。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兽皮醮解玉砂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方向不一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并有层次感。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精品玉器清根及地子大多平整、匀净、干净利落,重要的是垂直砣痕不能太过,电动砣具一般可发现垂直砣过的凹陷痕迹。

 二、氧化鉴定

 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它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

 氧化有二种现象:一是钙化成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平面氧化透光照射;适用范围:新石器~清代出土古玉。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它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氧化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形成的小孔洞。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有层次感,深浅不一,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腐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

 火烧仿氧化古玉,表面通常为薄薄的一层呈粉状,没有深度、层次感。强光灯照射下玉质纯净、透明,氧化非常薄,任何部位皆有一致的深度,而自然氧化深度则有轻有重,通常尖角、边棱部位较重。氧化重的,灯光照射不透。但也有用含有似氧化白色的玉石做成的伪古玉。值得我们注意。而且伪造鸡骨白的白斑点在放大镜下观察呈凹陷形。此种鉴定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三、腐蚀鉴定

 玉器长时期埋在各种土壤中的腐蚀现象。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特征;适用范围:受腐蚀的出土古玉;其特点通常是蚀孔、蚀斑现象,有的蚀孔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通常氧化较重则腐蚀越重,目前用酸类物质腐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腐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这里需指出的是:有很多人利用自然腐蚀严重的玉石料加工成伪古玉,这种古玉特点是通常腐蚀严重,加工痕迹处无氧化,缺乏腐蚀自然普遍性。

 四、凝结物鉴定

 凝结物鉴定也称包浆鉴定,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它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牙签,观察不同位置;用牙签刮划附着物;适用范围:没清洗的出土古玉;

 出土品的包浆有一种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半透明的;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

 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行上出现,并且在玉器上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不可思议!

 五、气味鉴定

 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或相似。

 鉴定方法:湿水,可用水点湿玉器,可嗅出气味;适用范围:出土古玉。

 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六、沁色鉴定

 沁色是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产生的颜色变化。是另一种物质分子渗入玉器局部或内部产生的颜色。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

 鉴定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解理、沁入深浅,照射玉器,观察颜色,沁入部位;适用范围:出土受沁玉器;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所产生的。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这叫“满浸(沁)”,盘玩之后变色,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激光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但真沁大多数有由深到浅的过渡色。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七、化学鉴定

 对伪造氧化严重的鸡骨白,泛白、白斑现象,食醋是针对一般石灰、火及其它方法烧制呈白化现象的伪古玉,目前主要应用食醋和二是丙酮两种化学物品进行鉴定。

 鉴定方法:食醋、丙酮,把玉器局部烧煮,丙酮刷洗;适用范围:氧化古玉,仿氧化古玉。

 先把醋烧开,把伪古玉局部浸煮1—3分钟,拿出之后用水可清洗掉白色粉末,水呈白浆状,氧化薄的部位可露出玉质,真假立断,这种方法对真氧化白斑是清洗不掉的。

 丙酮主要是针对用胶及颜料一类物质调成的白浆涂刷在玉器表面,利用丙酮局部刷洗,即可洗掉白浆,真伪立断。如是真古玉的鸡骨白现象,在短时间内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是洗不出白浆的。此种化学方法请慎用,即使真旧古玉,也千万不可长时间浸煮在酸性化学试剂里,因为任何玉石长期在酸性溶液腐蚀下都会受到破坏的。

 八、艺术水平鉴定

 玉器制作工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技术水平不等于艺术水平,有时技术达到了,艺术却达不到,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

 鉴定方法:人眼观察,与真器对比研究;适用范围:一切具有艺术性玉器;辟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

古玉的断代常识

 红山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年左右,距今已6000多年左右。1971年出土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龙,入土5000多年,全身黑漆古成块如黑石,全身受石灰沁已变相,全身糟朽土吃不定,局部带褐色土斑,不见质地,透过强光也不可能见质地。

 良渚文化时期——为公元前3300—公元前2250年左右,距今已400多年。从良渚文化时期的

 玉琮,由于在土中受的色沁不同,所以良渚玉琮有不同的生坑情况。早期玉琮受土沁质如**玉石、略带红土斑;中期玉琮受石灰沁全身变相,糟朽较少,不见质地。

 三代古玉——公元前200年—公元前221年,距今已二三千年。三代古玉粗看如石头,细审如玉石,全身土吃土斑比例大,有的浑身石灰沁、浑身黑滦古。

 秦汉古玉——公元前221年——200年,至今二千年左右。秦汉古玉远看如玉石,近看有玉性,玉身有土吃比例小,全身有土斑比例大,有的是满斑。全身或局部黑漆古。

 两晋六朝古玉>——距今1800年左右

 出土古玉已有玉相,有土吃土斑,也有少量玉皮出土,大部分有玉皮之古玉,在玉皮处有开裂,全身或局部有较薄黑漆古。

 隋唐古玉——距今1000多年。

 出土古玉一看便知是玉,无满斑,局部有土锈土魔,局部有较薄黑漆古。

 宋代古玉——距今只有1000,玉体上只有少量土斑和黑漆古。

 明代古玉——距今五百多年,玉就是入土后出土已无多大变化。

古玉保养的技巧

 一、禁油,许多玩家常常会用油抹在玉石表面,认为这样可以使古玉质地更为温润,面油、发油以及人体分泌的油脂,深深被认为对玉石保养极为有利,其实不然。这些油脂反而会阻碍古玉的光泽透出来,反而不够温润鲜亮。事实上,古玉在盘玩一段时间之后,都是清洁去油,退油保养,以使其温润。

 二、禁腥,古玉石对于腥味、咸味等等比较敏感,玉质也容易受到损害。

 三、禁污秽,玉石在盘玩过程,暴露于空气之中或人体分泌物,都可能致使古玉土门闭塞,让其不能“呼吸”,时间久了,也会影响玉质。

 四、怕跌,玉石硬度有限,在剧烈的撞击时容易直接破碎或者出现绺裂,影响其结构的缜密性、完整性。

 五、怕火,古玉与火接近时,容易导致颜色褪去。

 六、怕冰,古玉石既怕冰也怕水,一方面冰会影响玉石的致密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颜色变暗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394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