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朝珠串的介绍

琥珀朝珠串的介绍,第1张

此朝珠串由108粒琥珀珠贯穿而成,每隔27粒穿入一粒大玉珠,称为“佛头”,与垂于胸前正中的一粒佛头相对的大绿玉珠为“佛头塔”,由佛头塔缀石青绦,中穿背云,末端坠一葫芦形佛嘴。在佛头塔两侧缀有三串小珠,每串小珠十粒,名为纪念。佩戴时一侧缀两串,另一侧缀一串,两串者男在左,女在右。

此珠串所用琥珀晶莹透亮,鲜亮的橙红色,色泽稍微有些差别,小珠不透明,所有珠粒均大小一致,光滑圆润,佛珠、背云,以及佛嘴均系豆青硬玉,其色泽、质地、大小均极为相近,用石青绦连缀。整体风格表现为精致,华丽、温暖。

此朝珠系清代高官或命妇所佩戴,质地精良,材质高贵,这类古物极受亚洲、尤其是东南亚藏家的重视。

琥珀的硬度只有25,而人的指甲硬度也有25,因此不要用指甲在琥珀上磨。此外,琥珀容易受高温影响而溶化,也容易受酸性物质所侵蚀,因此不要让日光或强光直射,应存放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切忌沾上汗液或其它酸性物质,不可用蒸汽、超声波清洗器来清洁,最好用软毛巾沾温和的肥皂水来冲洗。

市场估价:人民币60,000~90,000元。

一是普通官员和百姓不可佩戴朝珠,二是不同的级别的官员佩带符合身份的朝珠,三是在特定的场合一定要佩带朝珠。因为古代对于官员等级是有一套非常严明的制度的,为了区分不同等级的官员,自然是要佩戴一些符合他们身份的饰品。因为清朝的官员和皇室成员喝多都是信奉佛教的,朝珠起源于佛珠,所以用朝珠来区别官员等级的。

一、朝珠的材质

不同的朝珠,材质也是不同的。首先,朝珠一般是由珍珠、珊瑚、松石等一些名贵的宝石制成的。一些身份比较较尊贵的官员就使用材质比较好的,而官位比较低的官员,就不必使用珍珠、翡翠等贵重物品制成的朝珠。其次,因为朝珠是达到佩戴朝珠的要求的官员自己购买制成的,所以官位低的官员也支付不起质地贵重的朝珠。

二、朝珠的组成

朝珠是由佛珠演化而来的,主要也是为了表明清朝主要信奉的是佛教。朝珠虽然质地不同,但是总体的部分是一样的,主要由珠体、佛头、记念、背云、大坠和坠角组成。而所谓的珠体就是朝珠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由珍珠等制成的。珠体一般由108颗主珠组成,和佛珠中的108颗主珠含义相同,意味着人生的108烦恼。

三、朝珠的佩戴

在上朝的时候,君王是要佩戴朝珠的,包括一些皇室的成员都是要佩戴朝珠的。除此之外,一些官员也可以佩戴,文官要达到四品以上,武官要达到五品以上,内务府的官员则必须达到六品以上,这些官员才有资格佩戴朝珠。所以朝珠不仅仅是因为信奉佛教,也是官员身份的一众象征。如果是普通的官员和一般平民百姓,他们是不能佩戴朝珠的。朝珠上有记念,在佩戴的时候这也是有讲究的,记念有三串,男子在佩戴的时候,两串在左,一串在有,女子则相反,这也是男女有别的一种象征。

清朝黑色(就是石青色)朝珠是“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级别官员佩戴

资料链接:

1、朝珠的质料多用东珠(珍珠)、翡翠、玛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蜡、水晶、青金石、玉、绿松石、碧玺、伽楠香、芙蓉石等宝石琢制,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

2、皇帝朝珠,用东珠一百有八,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杂饰,各惟其宜,大典礼御之。惟祀天以青金石为饰,祀地珠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绿松石,杂饰惟宜。绦皆明**。

皇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朝珠不得用东珠,馀随所用,绦皆金**。

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朝珠不得用东珠,朝珠绦用石青色。

民公、侯、伯朝珠,珊瑚青金绿松蜜珀随所用,杂饰惟宜。绦用石青色

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子、男、文一品、武一品、文二品、武二品、文三品、武三品、文四品、武四品、文五品朝珠,珊瑚青金绿松蜜珀随所用,杂饰惟宜。绦用石青色。

不带,明朝官员是没有朝珠的。朝珠是清代朝服上佩带的珠串,挂在颈项垂於胸前。朝珠共108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分珠,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由于清朝皇帝笃信佛教,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等,均可佩挂朝珠,并且可作为皇帝所赏赐的物品。

在清朝时期 ,由于北京是国都 ,皇宫和各部衙门都设在北京 。当时的北京城可以说是全国政治权利的中心 ,居京的官员个个是顶翎补褂威风八面。而他们所穿的官服却有很大区别 ,上至皇帝老子,下至未入流小官儿的官服全为石青色“补服”。其长度比内衬袍子短半尺,袖子也略短,正好使内衬马蹄袖翻在外面,并且一律对襟无领,是专门罩在朝袍或吉服外面穿用的。之所以叫“补服”,皆因它在这种袍服上缀有补子。补子分圆补和方补两种,它的等级区别也正在于此 。

皇帝、太子(注解:储君的意思)、亲王 、郡王 、贝勒 、贝子用得是圆补 ,从公爵往下乃至各级文武大臣用得则是方补。皇帝、太子、亲王、郡王为四团补子 ,分别置于两肩头和前后胸 。贝勒 、贝子为两团补子,置于前后胸前 。

皇帝和太子补服上的补子不是缀上的,而是直接绣上的 ,并且有很大区别 。其区别在于皇帝的补服叫“衮服”,太子的补服叫“龙褂”,而亲王以下才叫“补服”。这是定制,绝对不能错!

皇帝的“衮服”同太子及王公大臣一样同为石青色(注解:即黑色泛红),补子上绣金色正面五爪蟠龙,左右两肩在龙头之上绣有左红日右明月 ,取肩担日月之意 。前后两胸及两肩在蟠龙周围绣彩色万寿篆文 ,并间以五色祥云 ,意思是万寿无疆 ,永世吉祥。

太子的“龙褂”同皇帝的“衮服”一样,在前后胸及两肩上绣有四团金色正面五爪蟠龙 ,并间以五色祥云 。在龙头上方绣有 一头部朝下张开双翅的红色蝙蝠 ,以取天降洪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而上面就没有日、月和万寿篆文了;因为太子是不能与皇帝平起平坐的,只有皇帝一人才能肩担日月执掌江山社稷 ,和万寿无疆太平永年 。太子虽是储君,但不是正式的皇帝 ,所以就不能有这些装饰 ,这也就是严格的等级制度。

亲王 、郡王的补服是不能像皇帝和太子那样,在“衮服”和“龙褂”上直接绣补子的 ,必须是同文武大臣一样 ,把绣得的补子缀在上面 。亲王的补子虽然同样是前后胸及两肩头共有四团补子 ,但上面每团补子只绣金色正面五爪蟠龙一条,外有一圈金线装饰 ,其它一概没有 。

郡王的补服也是在前后胸和两肩头上缀有四团补子,但每团补子上绣的是一条金色侧面五爪行龙 ,外有一圈金线装饰 ,其它更是一概没有。

镇国公 、辅国公,以及固伦额附 、和硕额附(注:皇帝的女婿)和各级公侯伯爵 ,全是在石青色补服的前后胸上缀两块方补 。图案是四爪正蟒 ,而子爵同武官一品相同 ,补子上绣麒麟 。男爵同武官二品相同,补子上绣雄狮 。

文武百官从一品至九品,乃至不入流的小官儿 ,统统是在石青色补服的前后胸上缀两块方补 ,其图案则分为“文飞禽武走兽”加以区分。比如:文官一品补子上绣仙鹤 、武官一品补子上绣麒麟 、

文官二品补子上绣锦鸡 、武官二品补子上绣雄狮 、文官三品补子上绣孔雀 、武官三品补子上绣斑豹 、文官四品补子上绣云雁 、武官四品补子上绣猛虎、文官五品补子上绣白鷳 、武官五品补子上绣黑熊 、文官六品补子上绣鹭鸶 、武官六品补子上绣飞彪 、文官七品补子上绣鸂鶒 、武官七、八品补子上绣犀牛 、文官八品补子上绣鹌鹑、武官九品补子上绣海马 、文官九品补子上绣练雀 、不入流补子上绣黄鹂 。

特别值得提出例外得是 ,有几种文官的补子上绣走兽 ;那就是文官正一品都御史、正三品副都御史 、正三品按察院史 、正五品监察御史 ,他们的补子上全绣獬豸 。

在清朝还有一个定制,那就是上至皇帝下至从五品的官员 ,在穿补服时一律佩戴“朝珠”。珠数为一百零八颗,这其中有四颗大正珠 ;朝珠打结处系碧玺或珊瑚 、水晶等制成的佩饰垂于后背 。而朝珠的材质也是随着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特别是王公贝勒、一二品大员 ,他们所佩朝珠的材质主要有:翡翠、珊瑚、玛瑙、琥珀、蜜蜡等等 …… 而其他的官员则只能用练玉、檀香木或桃核的了。

另外,朝珠的前胸部分还有几串小念珠。一般男的是左三右二,女的是左二右三(注解:这里所说的女人,指的是那些受过皇帝诰封的公主格格或者夫人福晋。),从五品以下的官员则不能佩戴朝珠。

补服佩朝珠这为官服,但是穿官服时里面必须要佩礼服,特别是在朝廷有重大庆典之时。而所谓礼服就是旗式夹袍 ;上绣五彩云龙呈蟒翻身龙探爪之势 ,下绣海水江涯 。并在五彩云龙之间 ,海水之上遍绣“轮、螺、伞、盖、花、罐、鱼、长”暗八宝,极为华丽 ,这又被称之为“蟒袍” 、 “花袍”。与之相匹配的是补服外面要戴绣有云龙图案的“云肩”,而那些有军功的还要在外面穿上皇帝赏赐下来的“黄马褂”。

与之相配的 ,则是头上戴的“顶戴花翎”官帽 ,这官帽是根据季节的不同分为两种,一为“暖帽”、一为“凉帽”。

暖帽又叫秋帽,它是用黑绒或黑尼子制成的硬胎翻边圆形帽子 。 到了冬天,则有用貂皮制成的圆形外翻边硬胎帽子。还有一种叫“凉帽”,又叫“苇莲”;它是用藤皮编成的圆锥形帽子 ,形状与斗笠非常相似,它是用纱做里子 ,外面糊罗 ,再用锦练做边 ,是夏天戴的官帽 。

两种官帽的帽顶上附有用猩猩血染成的绢丝帽缨,在帽顶正中钻有一铜鎏金的底托 ,这称之为“顶” 。顶上镶有代表不同品级 ,用各种材料制成的顶珠 ,这称之为“戴”。再有就是花翎 ,花翎分三种 ;一为三眼花翎、二为双眼花翎 、三为单眼花翎 ,花翎一般都是根据功劳 ,由皇帝赏赐下来的 ,否则是不许佩带的 。而的眼数不同 ,则是根据功勋的卓著程度而加以区分 ,最大的就是三眼花翎。 佩戴三眼花翎的 ,一般都是功勋卓著的亲王和郡王 ;佩戴双眼花翎的 ,一般都是有功的贝勒 、贝子 ,以及四品以上有功的文武百官 。而单眼花翎,则是王公亲贵 ,和四品以上文武百官平常所佩戴的。这所谓的花翎 ,其实就是孔雀尾部的翎毛 ,其佩戴方法是将花翎配上马尾儿 ,直接插入顶珠下面的翎管里 。

一般花翎只限于王公贝勒和四品以上的各级文武官员佩戴,四品往下至六品官员则佩戴蓝翎 ,六品官员以下至从七品无翎 ,只戴马尾儿 。

再有就是不同品级材质不同的顶珠了。

清朝有着极其严格的等极关念 ,太子 、亲王 、郡王 、贝勒 、贝子、亲王长子、郡王世子 、公、侯、伯、子爵及正一品文武大员所戴的顶珠为红宝石,即我们常说的“亮红顶儿”;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所戴的顶珠为珊瑚 ,即“镍红顶”。正三品、从三品所戴的顶珠为蓝宝石,即“亮蓝顶儿”;正四品 、从四品所戴的顶珠为青金石 ,即“镍蓝顶儿”;正五品所戴为水晶 ,即“亮白顶儿”;从五品、正六品所戴为白玉 ,即“白瓷顶儿”;从六品、正七品 、从七品所戴为铜溜金 ,即“金顶儿”。正八品以下至不入流帽顶只用红缨其它一概没有。所有官员与其服饰相配的 ,脚下一律是厚底或簿底朝方靴 。

除此以外清代官员一年到头的服装是根据季节的不同,所穿的服装质地也不同。主要是五种:皮、棉 、夹 、单 、纱 。

皮有大毛和小毛之分,大毛为金银浅羊 、灰狐 、白狐 、玄狐一类 ;小毛为珍珠毛 、银鼠 、灰鼠一类 。一般貂皮袍褂 ,非一二品大员以上者是不能使用的 。棉即是棉袍服 ,夹即是夹袍服,纱是纱补服(注解:夏天专用,平常不许),但褂子必须是绸子的 。

</B>我们再聊聊有关朝珠的说法。我国古代王公贵族佩玉,清代帝、后、官员则以朝珠为礼服中特有的饰物。按《大清会典》规定:“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卫、公主、福晋以下,五品官命妇以上均得用。”但礼仪完毕即不准佩戴,庶民百姓不得挂朝珠,违犯要坐牢。

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是从佛教的“念珠”衍化而来。清朝规定朝珠每串为108颗珠,珠的色泽大小必须匀净。这与佛门敲响108下佛钟,象征佛家“醒百八烦恼”有同样的意义。朝珠与佛珠不同的是增加了许多装饰附件。朝珠每隔27颗珠子夹入一颗“佛头”加以间隔,使其在色泽上与朝珠形成强烈、鲜丽的对比。“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1倍左右,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作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收出,合二为一。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背云”。在佛头塔的两侧附有3串小珠,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有各用银丝珐琅裹着的宝石小坠角,统称为“纪念”,传说是象征一个月的上中下三旬,共30天。三串纪念,其一边为两串,另一边为一串,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者为男珠,两串在右者为女珠。

清代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颜色等级分明。皇帝、皇太后、皇后为明**绦,皇子金**,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朝珠多以东珠、珊瑚、象牙、密蜡、琥珀、翡翠、水晶、青金石、玉、绿松石、宝石、碧玺、伽楠香、桃核、芙蓉石等世间珍物琢制。按照典制,东珠朝珠,只许皇帝、皇太后、皇后佩挂。所谓东珠,实际为产于黑龙江诸支流域的野生东江珠,其珠圆润,极为稀罕,为至尊至贵的象征。皇后着朝服时,通常佩挂三盘朝珠,即一盘东珠,两盘珊瑚,佩挂时一盘东珠挂在正中,两盘珊瑚从左右肩过挂一备用,交叉于胸前。

朝珠的大小质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官员觐见皇帝时必须伏地跪拜,只要朝珠碰地,即可代替额头触地。朝珠的直径越大,珠串就越长,佩挂者俯首叩头的幅度就可减少。

朝珠与官服中的顶戴花翎、补子、朝靴等相配合使用。

清朝补子品级与名称如下:

补子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文官 仙鹤 锦雉孔雀 云雁 白鷴 鹭鸶 鸂鶒 鹌鹑 练雀

武官 麒麟 狮子 豹 虎 熊 彪 犀 犀 海马

附:

清朝的官帽一至六品的顶子是玻璃的,七八九品是黄铜的。当时只规定了颜色,没规定材料,材料是官员们自己弄上去的。

品级 颜色 参考物

一品 亮红 红宝石

二品 涅红 红珊瑚

三品 亮蓝 蓝宝石

四品 涅蓝 青金石

五品 亮白 水晶

六品 涅白 砗磲

七品 亮黄 素金珠

八品 镂空黄(阴文) 雕花金珠

九品 镂空黄(阳文) 雕花金珠

清代官员脖子上的这串珠子,名叫“朝珠”,跟和尚胸前挂着的“念珠”有点相似也有关联,因为朝珠就是由“念珠”演变而来,像朝珠的珠子一共是108颗,而108这个数字,在佛教中就是佛的象征。

朝珠的颜色不同表示了佩戴者地位的区别:

明**丝绦的朝珠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有资格佩戴;

全绿色跟金**丝绦是王爷佩戴;

其他官员的则为石青色。

扩展资料

清代官员的朝珠,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跟坠角六部分组成,但有各种不同的材质,有着严格的佩戴的规定,也有其特定的重要作用,是官员地位跟身份的象征。一般只有四品以上的武官跟五品以上的文官才有资格佩戴,民间百姓严禁佩戴且不可持有。

朝珠的材质都是珍贵物质,包括玛瑙、珍珠、碧玺、珊瑚、玉石、象牙、琥珀、沉香等等,不同颜色的丝绦代表着不同阶层的人物。朝珠的大小质量代表了官员身份地位的高低,一般官职越高,朝珠珠子的直径就越大,朝珠就越长。

古代官员见了皇帝一般都要行跪拜礼,这时朝珠就起到了它的作用,本来官员需额头触地,但有了朝珠的存在,朝珠碰地即可,所以朝珠越大越长,那官员跪拜的幅度就可以越小,这也可以看做是皇帝的一种恩赐。

——朝珠

主要是配发的,也有人自备,但自备的朝珠绝对不能越级,否则就是杀生大祸。

朝珠,清代朝服上佩带的珠串。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於胸前。朝珠共108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分珠,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不同品级的官员佩戴朝珠材质也不一样,朝珠材质有东珠(珍珠)、翡翠、珊瑚、翡翠、琥珀、蜜蜡等制作,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朝官,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以及五品官命妇以上,才得挂用。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绦色都有区别。皇帝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朝珠,皇后、皇太后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外,还在两肩斜挂两盘红珊瑚朝珠,以示身份特殊。皇帝佩戴朝珠,还根据不同的场合戴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祭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戴琥珀或蜜腊朝珠,祭日戴红珊瑚朝珠,祭月戴绿松石朝珠。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朝珠寓意天、地、日、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422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