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黄金有价玉无价,藏金不如藏玉”的说法,来形容玉的珍贵,可是很多人应该并不理解为什么玉会比黄金好要珍贵,这应该就要从玉的作用说起,在古人的眼中,玉对人体有很多的好处,佩戴玉佩、玉手镯之类的玉质品,不仅可以辟邪,甚至还可以滋养人的身体,可以说好处多多,虽然黄金也弥足珍贵,但是和玉相比仍然要落下风。不过和黄金相比,玉却要脆弱许多,也许这也是玉比黄金更加珍贵的一个原因吧,所以配搭玉手镯之类的时候,也应该更加的格外小心,避免磕磕碰碰,否则主人的心肝也要碎了一地了。
玉的作用和珍贵得到了古人的喜爱,因此多种多样的玉制装饰品玉钗、玉佩、玉手镯应运而生,总之没有人做不到的当然,只有人想不到的,不过再所有玉制装饰品中最受人欢迎应该还是玉镯,尤其是现代的女人,对玉手镯情有独钟。芊芊玉臂上佩戴一副合适玉镯,不仅更加显得手臂纤细,也能整体提高女性柔美的气质,还可以滋养身体,何乐而不为呢。当然现代女性更喜欢玉镯而不是玉钗和玉佩,可能也现代的女人不在盘发有关系,而玉佩则是只能隐藏在内,不能凸显气质,说起来玉钗和玉佩也是命运不济啊。
不过有一点需要清楚,佩戴玉手镯却是可以提升人的整体气质,但如果说戴玉可以“养人”就真的值得商榷一下了。虽然玉中确实有很多的矿物质元素,而且也是对人体有益的元素,但佩戴玉就可以滋润人体的说法仍不科学,作为现代人还是应该讲究证据。
当然若说在心理上能起到安神的作用还是可以的,毕竟大家已经坚持了玉的作用很多年了,一世还难摒弃长久以来持有的那些观念,但是如果喜欢佩戴玉手镯的女性就应该注意了,做家务的时候千万要小心,最好还是摘下来更好一些。
人养玉,玉养人是句老话。
不过民间仅凭字面以讹传讹,把这句话的真正意思给弄错了。
人养玉不假。因为在清代乾隆以前,中国文化中所谓的玉,多为新疆和田玉,少量为蓝田、岫玉、玛瑙、独玉等等。这些都是软玉。(翡翠是硬玉,清代才被视为玉。)软玉的密度低,结构相对疏松。经过人长期的佩带,人体的汗液、油脂等分泌物会渗透到玉的内部,改变其外表特征,变的油润、亮泽,时间长了甚至出现包浆。还可以用盘的方法短时间内使软玉的外表发生很大改变。所以就有了人养玉的说法,但这仅指软玉。
翡翠属于硬玉,密度高,结构紧密。一般情况任何东西很难浸入。是不可能通过佩带和盘带改变其外表特征,只能略微增加点亮度而已。
所谓玉养人,并不是说玉石有益人体健康。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能证明这一说法。那都是商家的噱头。从理论上讲,玉石析出的微量元素可以忽略不计,不可能被人体皮肤吸收。相反,如果某些玉石本身含有放射性物质,其放射线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举个例子,珍珠可以美容,但佩带珍珠并不能达到美容的效果,还需要磨成粉状才能发挥功效。
古人认为玉有君子之德,常年佩带、把玩玉石,可以随时提醒自己修身养德,逐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这才是玉养人的真正含义。
我们小区里有一个小霸王可以说是“打遍小区无敌手”的小女孩:霸道和无理到什么程度?在外面玩别人的东西说抢就抢,别的孩子家长说她两句,倒地就打滚还委屈的要命。
滑梯必须她先玩,有在她前面的一把就推开不管不顾。看孩子的是她奶奶,令人震惊的是这位奶奶比孙女还小孩,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不去指正孩子错误的行为举止。
还总是心疼孩子说别趴地上、别哭奶奶心疼。别人指指点点的候,总是气定神闲的说:孩子小时候都这样,长大就好了,现在和她讲道理她也听不懂。
如果不去网上搜一下真不知道,关于“熊孩子”的事迹还真是很多。去看了一下真是大跌眼镜,简直到了危害财产安全和别人人身安全的地步。
这是天真可爱的孩子嘛?感觉就像一颗危害 社会 的毒瘤,越长越大,无法无天到了随意践踏 社会 规则和别人生命尊严的地步。
随着2015二胎政策放开后,每个小区的娃娃迅速增多。但看孩子好像都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居多。现在的孩子都宝贝的很,都是家里的小皇帝,但如果在小区里一起玩发生的纠纷,到底退不退让就成了问题。
真如那位奶奶说的,孩子的行为长大后就真的自己变好了?我不信这样的孩子他们未来会变得更好。
用简单明了的几句话概述中国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在《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书中提出的观点:养育孩子可以给予充分的亲情和衣食无忧的生活,但这不让我们去宠溺孩子。
做父母的应该端正自己的对孩子的扶养态度及抚养方式。而由于溺爱产生无原则的放纵抚养方式,会使得孩子变得自私与任性。
孩子不仅是行为张狂,更是人格的缺陷,所以作为父母应该谁也不想用自己的教育过失来拿孩子的未来买单吧?
那么宠溺的抚养方式会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1、会助长孩子善意欺骗和表演
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墨兰就是善于在父母面前演戏,自己犯了错也想通过一贯装可怜博取父母的同情,这样不去受到父母的批评。
有一个片段里姐妹三个一起在孔嬷嬷面前受教导,墨兰处处想拔尖、还很会演戏去博同情、更善于为自己犯了错误找理由。
如兰性子直看不惯她假惺惺的做派,三个人因为吵架都被处罚了。所以请来他们的父亲,面对父亲的说教,墨兰巧舌如簧的说这样只是想变得更好,为家族争光让父亲脸上有面子。这位爹爹一听这话感动到哭,还去表扬她。
孔嬷嬷却一针见血的指出其他的姐妹也很努力,不是你学好了她们就不用学了。向你这样孩子只是在试探法律的底线,犯错了总是不找自己的理由,把错误强加给别人的同时还把人家说的一无是处。
现实中这样的孩子很多,我的女儿也总是在抢了弟弟的玩具后,我批评她的时候强词夺理的说是弟弟总是在玩面前炫耀又不给我分享我才会抢的。这种能说会道“戏精”附体的孩子就是因为父母总是因为想爱她而总是事事宽容,放任她的环境里产生的。
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知道爱也是有底线和边界的,不要因为孩子看着又小又单纯而溺爱他们。这样反而让孩子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变成了善于表演和爱演的人。
我们父母要及时去识破他们的小动作和心思,要有基本的教育底线和格局。这样才不会让孩子触碰法律边缘,也不会将来老了被他们骗得团团转。
2、会造成人的低能,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和吃苦耐劳的能力较差
溺爱长大的孩子吃不了苦受不了打击,可能面临逃学辍学的问题。他们的学业、职业、以至于以后的家庭都会面临危机。这样没有生产技能和学识,很容易啃老混日子。
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是用犯罪的手段达到目的。一次次的不去改正也不听劝阻,他们的人生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3、会造成人缺乏基本的是非观念
未成年人犯罪是个大问题,而且会成为惯犯。就是因为孩子在犯错的时候没有进行教育,这样他们脑子里没有底线形成了错误的观念。
这样一直下去会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没有愧疚感和羞耻心,不会理性的反思和认识错误。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做什么事情只凭着自己的本能,一次又一次的重蹈覆辙、一错再错。
每个生物都会趋利避害,这个调皮的孩子更加精通。孩子的真正成长不止是身体方面的,还有观念和认知的增长。只有让他们知道触犯到底线就是要得到惩罚,让孩子感到害怕产出敬畏感。
作为父母怎么去避免过度而有害的溺爱,给孩子理性 健康 的爱?
1、做“学习型”父母,永远比孩子“高明一点”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这么听话和懂事的,有的孩子天生调皮好动还很聪明。所以可以理解带孩子的人的辛苦,往往因为这样的孩子管不了也管不住而让他为所欲为。
但作为父母不能不去学习,要记得多去看有关孩子心理学的书籍。还要多去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心里发展的情况是什么,作为父母的要知道怎么去应对。
养孩子比生育孩子要重要的多得多,特别是他们是祖国的未来和花朵。所以父母必须要比孩子聪明,他出难题你要知道怎么去合理的应对。不要说找不到这样的书不知道怎么学习,现在是网络时代只要想学总会学到,只是你懒而已。
2、选择合适的带养人。"有毒"的带养者,坚决不要
现在老人已经进入带孩子大军的队伍,有的父母可能知道老人会溺爱孩子还可能会有很多的性格缺陷和教育陋习,但还是选择让老人去帮带孩子。
这样的父母可能会认为孩子认识很多没用只要安全就可以,给孩子好的生活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只有我的事业发展好了,孩子才会有一个 健康 的心里历程。
其实无数个例子告诉我们:可能父母认为无关紧要的事情,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变得控制不住,甚至管不了孩子了。特别是对于0—6岁的孩子,这个时期的带养人很关键,不要不相信也不要去赌。
3、坚守教育的“底线”思维
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有底线的,因为做人都要有底线。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遵守 社会 秩序和规章制度,不能碰触的原则不要碰,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入生活和各个方面。
被溺爱的孩子,他所在的家庭一定是没有原则和底线的!他们只会无条件的满足孩子各种不合常理的要求。
发现孩子有错误行为不去制止的让他自由发展。这样只会毁掉孩子,因为这样的小习惯可能会伴随他一生,不要等不收拾了再去后悔。
我们之所以溺爱和放纵孩子,往往是在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和亏欠。
我们既不能过度的去控制孩子,也不能去过度溺爱。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有权利享受自己的人生,做父母的不能去剥夺和过多的侵犯。
小区里一位奶奶特别宠爱孙女,原因就是她自己小时候家里孩子多,她是家里的老大。不止要帮父母干活,还要照看弟弟妹妹,吃苦受累的都是她,向现在孩子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连想都不敢想。所以有了孙女,她就想把她当年没有做到事情都弥补到孙女身上。
我身边还有个这样一个朋友,也算成功人士。有了孩子就一发更不可收拾,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衣服、鞋子、贵族幼儿园、最贵的玩具、想去哪去哪…就是因为他小的时候特别
穷,受了很多的苦。童年一天也没有享受不说,在成长道理上一点也不顺。所以早早的发下誓言有了孩子,一定要给他最好的。
其实大家都知道时光不会倒流,我们童年也能不幸福、也有很多不甘心地方,但也永远的回不去了。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小时候的影子,用溺爱的方式和补缺自己当年的遗憾。
我们应该知道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但不是因为我们童年不幸而重生的。他们会有自己的人生和生活,也许在某一方面和我们小时候经历很像,但绝对不会重合我们的童年。
不用去管我们童年怎么样,也不能拿自己的童年当做借口而去放纵孩子,其实说白就是大人对自己的自我放纵。
爱孩子最重要的是给他一个 健康 的成长环境,帮他建立 健康 健全的人格和心里。在 育儿 这件事上面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很多东西要学习,时刻要防止溺爱孩子的行为。
因为现在的孩子虽然小,但随着他们越长越大就会有自己的家庭,也会融入 社会 。我们作为父母有权利也有义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想要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父母可以从什么地方开始准备?下面让我们看看从什么地方开始:
一:给予孩子充分地关注父母需要敏感正确地识别孩子发出的各种信号,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尤其是6个月以内,当孩子需要你时立即回应,让孩子知道你的关心,孩子需要不断地被安慰才能感到很安全,才能建立起对你的信任,建立起情感联结。如果不是父母带养,其他带养人也要做到这一点。
二:尽可能地多陪伴孩子即使妈妈白天需要上班,下班后和休息日要作为主要带养人,回应满足孩子的需求,同孩子玩耍、讲故事、照顾日常生活。父亲要积极参与孩子的养育过程,父母共同陪伴孩子成长。
三:爱抚、触摸孩子,关注孩子的发育阶段研究表明经常得到爱抚、触摸并抱着的孩子往往较少烦恼。对稍大一点的孩子,当他面临生活中的小危机时,一个爱的拥抱就可以帮到他。关注孩子的发育阶段。给孩子做适合发育阶段的活动,同孩子说话、唱歌、听音乐,同孩子一起玩耍,多接触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事,使亲子时光过得丰富多彩。
孩子是否同母亲形成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直接影响着孩子情绪情感发展、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以及将来人际交往基本态度的形成。 亲子依恋关系建立的关键期是0-3岁。安全型亲子依恋建立的基础是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孩子的需求得到关注和满足后,将信任父母,觉得自己是被爱的,在亲子互动中也学会如何去爱别人。建立安全型的亲子依恋关系需要和谐的家庭氛围,需要全家人的共同努力。
再苦再累都是跟着父母带在自己身边要好很多很多,主要考虑孩子心里的舒服度,安全感的培养和父母的亲子关系,尽量让孩子有个充满爱的开心的完整的童年。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父母的时间并不多,钱多会儿都可以挣,孩子和父母真的是渐行渐远,不要等孩子长大了你才觉得你错过了太多,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也同样地只会给你一次真正陪伴的机会。我儿子现在四岁了,我放弃了工作当了三年全职妈妈,这三年里,尽力用引导孩子,以及和孩子一起做各种辅食,来弥补不工作时的空白区,虽然我牺牲了三年,但是现在看来一点也不后悔,因为我的孩子各方面都在自己的引导下发掘得挺好。很多老人都觉得孩子三岁前,小的时候吃了喝了就行了,其实,这种观念大错特错,孩子的性格,还有很多的行为习惯都在无形之中已经养成。我儿子跟着我,我特别注重这些方面,跟孩子讲每一个事情他可以听得进去,该遵守的原则性的问题他会遵守,特别喜欢动手,很早就开始自己吃饭,也相当独立。相信大家经常在超市会看到这么一幕,孩子要吃啥,家长不给买,躺倒地下乱哭乱嚎,父母或者老人吼两句,我不要你了,然后就试着走了。这种现象在老人带的孩子里尤其居多,隔辈亲,太溺爱孩子,往往一不顺着孩子,他就会无理取闹。还有老人带出来的孩子一般性格比较内向。因为他们之间沟通地比较少,话语表达都不太好。现在这个压力大的社会上,留守儿童有多少,他们长大后心里问题比较多,因为和老人在一起时间长,和父母交流不多,即使有血缘关系也会慢慢地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太多,在留守儿童的心里,父母总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总之,有点条件能自己带自己带,父母给的爱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给的爱都不一样,希望所有的父母都可以更多地陪伴着孩子健康地成长。
从爱听童话神话故事发展到爱听英雄模范故事这是想象有意性,创造性发展的表现。
主要信息:
首先,早期教育不是学校序列教育在时间上的延伸,不是错误的把某些能力和认知提前的教育;其次,早期教育是广义的教育,是生活中点点滴滴无处不在的教育,也就是说,成人对儿童的干预(教育)和实质影响总是不可避免的。
不管儿童身边的带养人有无教育意识、教育理念怎么样,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带养人的言行举止都是对孩子进行的教育过程,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性格品质和基本价值观产生直接影响。
那么,早期教育的核心不在于具体技能和知识的掌握,而在于儿童心智是否健康成长,在于教育施予者的教育理念、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是否有利于孩子逐步形成独立、积极、稳定、健康的人格、情感和思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