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观音菩萨的寓意

各种观音菩萨的寓意,第1张

我们供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代表什么意思代表循声救苦、大慈大悲。把这个意思讲清楚。哪个地方众生有难,菩萨就到那个地方去救度众生。难从哪里来的难从迷惑颠倒、无知、愚痴来的。化解灾难,化解灾难要觉悟、要有智慧,灾难就没有了。所以观世音菩萨用什么来救苦救难呢用教人慈悲。你看今天这个世界上灾难很多,各处传来的信息怎么样化解呢就一个“爱”,你看那不就是观音菩萨嘛!大慈大悲就是大爱,人人都把大爱发出来,爱众生胜过爱自己,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不是坐在、供在庙里那个,是自己;把观世音菩萨落实在自己心里、落实在自己行为上,自己就是观世音菩萨,自己就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得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晓得佛教里头一丝毫迷信都没有,所供奉的这些像,菩萨像、佛像、罗汉像全是表法的,全是在那里教学。你要看到,要起作用;看到就是提醒自己,我的爱心在哪里,我的慈悲在哪里。用这些方法开发我们自性的智慧德能,用我们智慧德能为一切众生服务。毛主席讲过一句话,“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在佛呢,换两个字,“全心全力为众生服务”。佛服务的范围比毛主席大,毛主席只是人,众生不包括在里头。为一切众生服务,众生包括人;人不包括众生。所以普渡众生,这是佛法的精神。

观,是能观之智,即一心三观是也。

世音,是所观之境,即一境三谛是也。

世,谓世间出世间,指十界依正二报。谓世间六凡,以同居土为依报,以胎卵湿化四生为正报,指三界诸天,四洲杂类,咸不外于四生也。出世四圣,二乘圣人,以有余土为依报,以阿罗汉辟支佛为正报。菩萨圣人,以实报土为依报,以别圆地上住上大士为正报。别教地前,圆教住前,皆有余土为依止故。

音,谓无论依正二报所有音声,皆得为所观境也。凡音本属于耳根所闻,今不曰闻,而曰观者,须知大士,过去古佛,号正法明如来,以誓愿宏深,悲心不息,倒驾慈航,□垂九界,众生不尽,大士悲愿亦无尽也。若讲大士因地修证,请读楞严经,大士自陈所修圆通,未尝不从闻根而入。所谓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即是初步下手功夫也。所言入流者,不入乎声尘,而入乎圣流,即于自性相依,外亡其所矣。且夫声尘之感,必有其所,今虽亡所,而未得寂。当声动时,见有动相,而欲亡之。当声静时,见有静相,而欲趋之,二相历然,故未得寂。而言所入既寂者,若果能到寂然之境,则动者自动,吾不知其动也,动相自何而生?

静者自静,吾不知其静也,静相自何而生?故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夫动静二相,固是所闻之境,二相不生,了然明白,仍是能闻之根。亡所闻易,亡能闻难。而言如是渐增者,谓如上返闻功夫,逐渐增进,精修不已,既亡其所,复亡其能,则能闻与所闻俱尽。是所闻者,声尘也,自亡所,而渐至于所闻尽,更无可闻者,则声尘泯矣。能闻者,闻根也。自入流,而渐至于能闻尽,更无能闻者,则闻根亦泯矣。故曰闻所闻尽。夫根尘俱泯,归于尽地,有尽相可得,即是住空。若住于空,虽得所觉空,未得能觉空也。而言尽闻不住者,谓今则外尽其尘,内尽其根,如是尽闻,亦不住着,则不但所觉空,而能觉亦空矣。

故曰觉所觉空。是所觉空者,即证人无我也。能觉空者,即证法无我也。证人无我易,证法无我难。必以大乘真空观而空之,然后能觉可空也。而言空觉极圆者,夫有空而空乎觉,而空不得圆。有觉而觉乎空,而觉不得圆。今以空空觉,并亡其为空,以觉觉空,并亡其为觉,故谓之圆矣。犹未极也,极之,觉即是空,求觉相不可得,空即是觉,求空相不可得,则觉而无觉,空而无空,故为圆之极也。而言空所空灭者,唯觉极圆,无觉相可得,则所空灭,唯空极圆,无空相可得,则能空亦灭矣。又言生灭既灭者,夫所空灭者,法空也。能空灭者,空空也。俱空不生,然后可谓之生灭既灭也。

而言寂灭现前者,然则有声在,则声生声灭。有闻在,则闻生闻灭。有觉在,则觉生觉灭。有空在,则空生空灭。皆未离乎生灭也。今先证人空,继证法空,后证空空。凡属生灭者,皆已灭尽,则本来不生不灭之一真如性,乃得现前矣。夫一真如性,所以不得现前者,皆为生灭幻法之所盖覆。

今既纤毫荡尽,真体呈露,本自寂然,本无可灭,非有以灭之而后谓之寂灭也。到此故乡田地,求其不现前,亦不可得矣,故曰寂灭现前。此一真如寂灭之性,既得现前,一现前,一切现前,则在在处处,无不现前。如是则不必离声,而声自寂灭也。不必离闻,而闻自寂灭也。不必离觉,而觉自寂灭也。不必离空,而空自寂灭也。若尔,无往而不寂灭矣。经云:“诸妄消亡,不真何待”。即此之谓也。

寂灭者,乃自在之异名词,此大士自受用三昧。以证此自受用三昧,故能随处得大自在,施诸无畏。或称观自在者,即寂灭现前,忽然超越意也。若仅得寂灭现前,未得忽然超越,犹是中道法爱,可谓贴体衣衫,仍是法身微障。大士尔时,造到寂灭现前;了无寂灭细相当情,即能忽然超越,发起慈悲妙用。所以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六道一切众生之心,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故得行菩萨道,普门示现也。

言菩萨者,梵语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若以通途而讲,须约三义:一者,自利义,以其证到自受用三昧,在三昧中,乃见自心朗然大觉,如佛无二,故称为觉。以其无明未尽,有时出三昧后,犹有微细生灭,识情流动,乃称为有情也。二者利他义,谓其自己所证之道,而能觉悟有情众生,俾彼同证斯道,即所谓以斯道觉斯民者是也。三者自他兼利义,谓上求佛道为自利,故称为觉,下化众生为利他,故称有情,此通途意也。若对于大士而言,菩萨上,宜加摩诃萨,华言大道心成就众生。

谓大士运称性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性体竖穷三际,横□十方。是故称性所发之慈悲妙用,亦横□十方。故尽虚空,□法界,无一处不是大士所化之境,无一众生,不是大士所度之众生也。亦竖穷三际,故从无量劫以来,直至尽未来际,皆大士度生之时,所谓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大士之慈悲妙用方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大士之悲愿终无有尽时矣。

南无观世音菩萨!

观音菩萨具体是掌管慈悲和智慧的,观音菩萨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观世音菩萨(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 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 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 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875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