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的派别有那些?它们信奉的神是谁?

藏传佛教的派别有那些?它们信奉的神是谁?,第1张

佛教的分类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先后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时期的先后,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出现后(约公元一世纪左右),对以前原始佛教(指公元前六世纪至四世纪时期,释迦牟尼及其三、四传弟子时的佛教)和部派佛教(指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一世纪时期上座部、大众部各部派佛教)的贬称,而“大乘”则为该派对自己的褒誉。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各国,所传为小乘系统佛教,但至今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现行一般佛教史著作中沿用“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称谓,则并不寓有褒贬之意。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又可以分为两大派:一为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为大乘空宗)。它主要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龙树、提婆认为,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观”。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由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公元七世纪后,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密教(后期大乘)代之而起,已无重要义理可言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盘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等。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我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当时有两位著名的译经者,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安译出大量小乘经典,支则译出大量大乘经典,在社会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大小乘佛教几乎是同时传入。然而,就佛教以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小乘佛教虽也出现过一些学派和学者,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乘佛教的各种经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备参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国可以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东晋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对般若“性空说”的解释,有“六家七宗”之多。东晋名僧僧肇,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评述了各家理论的得失,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的思想作了通俗、准确的阐发。这一学派发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为所依经典),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中观学(空宗)的思想。而唐初著名学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国后大力弘扬无著、世亲的思想,译出《唯识三十论》以及护法、难陀等十家解释“唯识”义的《成唯识论》一书,其大弟子窥基又著《成唯识论述记》等,从而创立了“唯识宗”,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

除此之外,陈隋之际形成的“天台宗”和唐代中期创立的“华严宗”,则已不能简单地用原来印度大乘某派的说法予以框范了。因为在他们的理论中,吸收了大乘各学派的说法,以至中国道教、儒家等思想因素,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了。当然,如果就“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所依经典说,可以说空宗色彩稍多些。“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所依经典,则可说有宗色彩稍多些。至于在唐代中期形成的“禅宗”、“净土宗”等宗派,则更是为印度佛教所未有,而完全是由中国佛教徒所独创的大乘佛教宗派。他们具有通俗、简明的教理,广泛的融合和适应性,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大乘密教也在中唐时期传入我国,以后主要在西藏、内蒙古等地区得到发展,流传至今。

佛教有众多的分支,详细的分类请参考佛教宗派。单按照传播路线,佛教可以分为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大致是佛教上座部,又被大众部称为小乘佛教(称呼含贬义),认为只有释迦牟尼一个佛陀,其他人修炼最高可以称为罗汉,不能成佛。北传佛教大致是佛教大众部,包括大乘佛教(主要是汉传佛教),以及金刚乘佛教(主要是藏传佛教)。与上座部佛教不同,大乘佛教认为人人可以成佛,释迦牟尼只不过是众多佛陀中离我们年代最近的一个。

大乘佛教有三大分支: 北川佛教 南传佛教 藏传佛教

北川佛教就是汉传佛教,演变到后来唐僧取经归来的大乘佛教,主要传播地域是中国,朝鲜半岛,日本!

佛教宗系

汉传佛教的八宗(一说汉传佛教十五宗)

三论宗

天台宗

贤首宗(华严宗)

禅宗

密宗(真言宗)

净土宗

律宗

法相宗(唯识宗)

成实宗

藏传佛教的教派

宁玛派

萨迦派

噶举派

格鲁派

觉囊派

希解派

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一些学派和宗派。汉语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等;藏语系佛教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此外还有希解、觉宇、觉囊、夏鲁等几个小派。其中格鲁派的规模最大。巴利语系佛教主要有润(又分摆罢、摆孙二个支派)、摆庄、多列(又分达拱旦、苏特曼、瑞竟、缅坐四个支派)、左抵四派(见中国佛教)。

供奉不同宗门的佛像的做法从法理上讲是无妨碍的。藏传与汉传佛教都是释迦摩尼佛的佛教,佛像的区别是法门的区别,并不是实质的区别。佛像是表法的,对于学佛而没有达到解悟的同修而言,供奉不同宗门佛像,会影响我们一门深入,延误修行进度。最好不要这样做。

最根本的差别在于他们对佛教教义认识的不同!!!!这个是最根本的!!

具体的说,藏传佛教,认为,世间只有一个释迦牟尼佛,没有别的佛,汉传佛教就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意思是说,世间有很多佛,从时间来看,有过去的佛,燃灯古佛,也有现在的佛,释迦牟尼佛,自然也有未来的佛,弥勒佛从空间上看,有西方的啊弥佗佛,中间的释迦牟尼佛,也有西方的,啊弥佗佛

而藏传佛教认为没有菩萨,正得罗汉果后再修行就是佛,汉传佛教认为还有菩萨

但不同的是藏传佛教是显密合一完备的佛教流派,四部密法俱全,各派都有以龙树中观见为主,在事理见解等方面与汉传佛教有很大差别,还由于所处自然环境、信众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以及历史文化积淀的相异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共祭方式、信众的心理素质等许多文化内涵方面与汉传佛教多有差异,如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曾长期存在的政教合一制度。旧时雄厚的寺院经济基础,经院的设置和管理方式制度供养对象的名称、类别、形态等等,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此外,还有藏传佛教不禁荤的饮食习俗,也与汉传佛教不同。

上面的匿名,你有关藏传佛教的资料有问题。藏传佛教与中国的汉传佛教都份属大乘佛教,凡是大乘佛教都认为宇宙有无量无数的十种众生,即佛陀、菩萨、阿罗汉、缘觉、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以及地狱道众。

另外,我的一个同门以经把显教(汉传佛教)与密宗的分别整理出来,所以我就不费唇舌,直接把他的文章复印与你结缘阅读。他的文章如下:

什么是密宗?密宗,密乘,秘密乘,密咒乘,是一组同义词。与之相对的是显宗

(显教),然而一显一密,却都是大乘佛教。 密宗的发源地是印度。它的起源可以从释迦牟尼佛传“胜乐金刚”法开始。其实密宗密法在恒久就有,只是在这世间叫做密法罢了。

密宗的派系当今主要有藏密,东密和台密。台密的缘起始于唐朝玄宗开元年间,由“金刚智”,“善无畏”与“不空”三位密宗大师传入中国,而东密的起源是在日本,是由日本僧人空海大师在中国依止慧果上师学习密法,并得到慧果大师的认可,带回日本,并大力弦扬密法于高野山。藏密的起源发生在公元七世纪。当时的印度大成就者“莲花生大士”被西藏王邀请去降服一切魔难,并弦扬密法。这就是藏密的起源。藏密本身又分为四大支流,分别为宁玛派(俗称红教),格鲁派(俗称黄教),葛举派(俗称白教)和萨迦派(俗称花教)。密宗之称为密,即是依著佛的密意来修持。而且密法在以前是不公开外传的,只限于师徒的口耳相传。显宗所显,原亦是由佛心流出的密意,将此密意对凡夫加以表达,即是显的意思。因此显宗所说,以理论为主,密宗所说以实践为主,换一个说法,可以将显宗视为在教室上课,而密宗则在实验室上课。然而,须了解,一切实验,无不以理论为基础,所以入实验室前,应该先在教室学习,这也即是说凡学密宗,一定要学显宗的经论。

密宗可说是佛教之中透过身,口,意三者,到达不可思议佛境的一个宗派。这种佛境就是“即身成佛”。密宗有三密作为把凭,重于实践,修法具体,使人容易快速“成佛”。

它的修持原理:

身密:印契

口密:咒语

意密:观想

身密修法的内容主要是结手印,身印和修气,脉,明点。口密修法的内容主要是念诵真言(又称咒语〕。意密修法主要是观想与思念。一切密法里的仪轨就包含了这三密的修持,也就是所有修持者必做的功课。结印,观想和持咒的修持目的就是要使行者入定(梵语称为三摩地,又称三昧地),把心灵推向佛,最后还入佛的果位。密宗最大的原理:“你就是佛”,最大的秘密就是观想。通过观想把杂念收归为一,再化一为无念,最后由无念化为虚空。密宗于显教之别在师承和仪轨的差别。显教不标榜什么师承。但密宗特别主重师承,主要的原因是它的仪轨比较繁复。一切的规矩,仪式如布坛法,礼仪,仪式都是比较繁复。由于密法里面每一个印,每一个咒都要师父的口述,一切的仪轨都是师父口述,这样子的传乘下来,就是密宗。 此外,密宗很重视灌顶。密宗的灌顶就是把佛菩萨的种子字种在行者的心中。一切的灌顶都须由师父或上师传法,才不失师承。 以上就是密宗的略释。其实,密宗密法里包含了无法计数的密法,有著不同层次的修行,到达果位的证入。而密法的修行又可分为外密于内密。外密就是注重于表面

上的一切仪轨的现象。内密就是内心修持的意识作用。如要学密法,须得认清一位真正得证的金刚上师,接受归依灌顶,并一生一世屏师父所教导的密法去修持。

佛教源于古印度,世界公认的佛教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后人尊称他为“释迦牟尼”。

佛教三大派别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是在西汉末新朝时和东汉前期时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的。

藏传佛教,又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传入中国西藏的佛教分支。

南传佛教,是公元前三世纪由印度传入斯里兰卡,后盛行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佛教徒称为上座部佛教,不承认大乘是佛说。

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供奉的都是同一祖师,释迦牟尼佛像。只是各佛教国寺院除供奉释迦摩尼佛像外,也有所不同。

汉传佛教除了释迦牟尼佛像,还有八位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大势至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地藏菩萨、韦驮菩萨。

藏传佛教释迦牟尼佛像外也有八大菩萨:弥勒菩萨、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虚空藏菩萨、除盖障菩萨、金刚手菩萨。

南传的是上座部佛教,寺院只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在南传佛教的教义中,认为菩萨只是凡夫,因此南传佛教不信奉菩萨的,更不承认观音等菩萨。

斯利兰卡的寺庙只供佛释迦牟尼佛像,没有其他的佛像。泰国是小乘佛教,也只供奉释迦牟尼像,但泰国的寺院特色是“四面佛”,

其实四面佛并不是佛教意义上的“佛”,而是“梵神”,是印度婆罗门教主的神,在泰国被称为“求必应佛”。

南无地藏菩萨,文殊菩萨,菩贤菩萨,金刚手菩萨,绿度母菩萨,32度母,作明佛母,马头金刚,智密佛母,金刚瑜伽母,大自在天,黄财神,具光佛母,智慧佛母,……

南无一切佛菩萨!

南无四臂观音最有名!

嗡 马呢悲美轰 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881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