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吉祥语有玉树临风、亭亭玉立、玉燕投怀、握瑜怀玉、温润如玉。
1、玉树临风
形容人像玉树一样十分潇洒,秀美多姿。在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2、亭亭玉立
亭亭是形容高耸直立的样子,意思是说美人静立时如青山般的耸立。亭亭玉立这句成语形容女子身材修长美丽,亦用于形容美丽挺拔的花木、山峰、建筑等。
3、玉燕投怀
成语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玉燕投怀》,张说母梦有一玉燕自东南飞来,投入怀中,而有孕生说,果为宰相,其至贵之祥也,后作贺人生子的颂语。
4、握瑜怀玉
瑜指美玉,怀藏有美玉。比喻富有文学才能。《南史·刘虬传》是以握瑜怀玉之士,瞻郑邦而知退,章甫翠履之人,望闽乡而叹息。
5、温润如玉
温润如玉这一词一般情况下描述男子的比较多,形容其性格以及带给周围人的感觉。温润用以形容玉石,言其质地细密,光泽柔和,意思是如美玉般温和柔润且有光泽。后多用以比喻人的品性、容色或言语的温和柔顺。
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
汉代时民间出现了以骨、兽角、玉、石、竹、珊瑚及金属材料制成的如意,长约一尺许,柄端多为手指形,也有灵芝形、心形、云朵形等。手指形的具有实用的价值,能挠,痒,取其名曰:“尽如人意”。据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引自《音义指引》说:“如意者,古人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作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不到,用以搔爪,如人之意。”这种工具,在南方被人称之为“不求人”,北方人则叫作“老头乐”。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警世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这期间非常走红,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除用它搔,痒,还用它决策大事等,其威势有些近似了权杖。如南朝的韦睿在徐州的战事中,就是用了“如意”指挥千军万马,一日数合,取得了大胜。如意也是文人雅士的所喜爱之物,吟诗咏赋时,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用,清雅悠闲之时还可以随身带之玩赏。如意还是舞蹈的道具,故“如意舞”。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有:“腕动苕花玉,衫随如意风”。东吴的孙和,曾在月下作如意舞,引诱后宫人效仿,遂成古代点靥之风。
明清时期逐渐转向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长度变短,柄端手指形变为少见的灵芝形、云朵形状等。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整体造型优美华丽。质材方面又多了金、玉、水晶、象牙、玛瑙等珍贵材料制作成的工艺精品,并有浮雕、镂空、镶嵌及景泰蓝工艺也用上了,而且装饰上了精细华丽纹饰。精品中有汉玉檀柄如意、金镂空嵌珍珠如意、翡翠三镶如意、料石雕漆如意、木柄嵌玉如意、掐丝珐琅如意等,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我国古代有“搔,杖”,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
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
《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句。
以扬州产白玉如意最著名。另一种为“三镶如意”,即以紫檀、珐琅、金银等材料作柄,柄首、腰、尾均作椭圆,分别嵌镶玉饰,多种材质,珠联璧合。
中国玉雕,讲究工必有意,意必吉祥。不同的题材,代表不同的寓意,通过谐音,会意,典故等表达美好的祝福。
蝙蝠的蝠,谐音福,寓意幸福。如意,寓意事事如意。
整体寓意就是:幸福随身,事事如意。
佩玉的一种。形如环而有缺口。“_”、“决”同音,故古人每用“玉_”表示决断或决绝之意。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_以示之者三。”《左传·闵公二年》“公与石祁子_”晋杜预注:“_,玉__,示以当决断。”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忠志》:“九曰玉_,形如玉环,四分缺一。”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展巾,则结玉_一枚,心知其不返,遂携婢俱归。”
玉_:满者为环,缺者_。玉_古时多为王侯佩带,_者乃遇满则缺的意思,王侯佩带是为警示,告戒其不可自满也不可自以为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