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随便去掉一笔能变成什么字?

"戒"随便去掉一笔能变成什么字?,第1张

"戒"字随便去掉一笔变成的字是:戎,读音[róng]

“戒”的读音:[jiè ]   

 解释:

防备:~心。~备。~严。~骄~躁。

革除不良嗜好:~除。~烟。

佛教律条,泛指禁止做的事:~刀。~尺。斋~。

准备:~途。~装。

古同“界”,界限。

造句:

清规戒律[qīng guī jiè lǜ]: 这些清规戒律在这里已经不合适了。

戒备[jiè bèi]:我们把军事戒备从紧急状态降至待命状态。

鉴戒[jiàn jiè]:人之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

惩戒[chéng jiè]:有时间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并不是惩戒,而是尊重。

警戒[jǐng jiè]:出门在外我们要提高警戒

戒组词有:警戒、戒尺、斋戒、鉴戒、儆戒、戒严、戒忌、传戒、戒律、钻戒等等。

一、警戒 [ jǐng jiè ]

基本释义:

1、使人注意改正错误。

2、军队为防止敌人突然袭击和制止敌人侦察而采取的保障措施。分行军警戒、驻军(宿营)警戒和战斗警戒。

二、戒备 [ jiè bèi ]

基本释义:

1、警戒防备:戒备森严。

2、对人有戒心而加以防备:你对他应有所戒备。

三、戒尺 [ jiè chǐ ]

基本释义:

1、旧时塾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所用的板尺。

2、佛教说戒时的用具。

四、戒严 [ jiè yán ]

基本释义:

战时或特殊情况下使用武装力量,在全国或局部地区采取的一种非常的警戒措施。包括加强警戒巡逻,组织搜查,限制人员、车辆、船只、飞机等通行,限制公众集会,实行宵禁等。

五、传戒 [ chuán jiè ]

基本释义:

佛教用语。指寺院里给志愿出家为僧尼的人授戒,使成为正式的和尚或尼姑。

总的分为出家与在家以及共同的3种戒律,出家又分为沙弥、沙弥尼十戒,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中比丘尼500戒),在家居士男女都是5戒相同的不杀、不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在命终前不犯不舍有戒体,命终后失去戒体。以及8关斋戒在5戒基础加3条不香花曼涂身歌舞唱伎、不坐卧高广大床、不非时食,受戒后一日一夜过后失去戒体。共同的戒律有菩萨戒,菩萨戒由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组成,其中律仪戒与受菩萨戒者原来所受别解脱戒(居士5戒、沙弥10戒、比丘250戒等)有共的部分,即所谓居士犯5戒也就犯了菩萨戒。另有18条根本罪(要具足4缠即犯)摄善法、饶益有情共46条。还有密宗戒。比丘(尼)戒,密宗戒是要在受戒后方可阅读其内容,否则犯戒。

戒[jiè]

释义

戒: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义,通常也指道德规范、好品质、良善的行为、佛教的行为准则等。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小乘五戒为:杀生、偷盗、邪*、妄语、饮酒。八戒为:在五戒外另加卧高广大床、花鬘璎珞、歌舞戏乐。二百五十戒:即二百五十项应戒的言行细目,合并为五项时,称五篇门。大乘三聚净戒为: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瞋、谤三宝。四十八轻戒为:不敬师长、不举教忏、背正向邪、不瞻病苦等四十八项具体戒条。

组词

戒尺,戒色,戒烟,戒毒,戒心,戒除,开戒,斋戒,戒律,戒刀,警戒,戒严,戒备,惩戒,钻戒,戒严,引以为戒,猪八戒吃人参果

戒心:jiè xīn 指戒备之心。如:存有戒心

典故

甲骨文的“戒”字中间是一把长戈,左右两侧是两只手,合起来像两只手紧握长戈,以防来敌。金文和小篆把两只手移到“戈”下。《说文》曰:“戒,警也。从?,持戈,以戒不虞。”“戒”的本义是“防备”、戒备。由“戒备”引申为“警戒”。这个意义后作“诫”。由“警戒”引申为“告诉”、“预告”。由“告诉”引申为“晓谕”、“命令”。由“警戒”又引申为“戒除”、“禁戒”。由“戒除”引申为“斋戒”。由“戒除”又引申指“佛教的戒律”。由“戒备”又引申为“准备”、“具备”。因“防备”含有“谨慎从事”意,所以又引申为“谨慎”。现借指“戒指”。(据四川辞书出版社王朝忠《汉字形义演释字典》)

在佛教中,“戒 ”为梵语s/i^la,巴利语为si^la。音译尸罗。意指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为三学之一,六波罗蜜之一,十波罗蜜之一。广义而言,凡善恶习惯皆可称之为戒,如好习惯称善戒(又作善律仪),坏习惯称恶戒(又作恶律仪),然一般限指净戒(具有清净意义之戒)、善戒,特指为出家及在家信徒制定之戒规,有防非止恶之功用。

据菩提资粮论卷一所载,尸罗共有习近、本性、清凉、安稳、安静、寂灭、端严、净洁、头首、赞叹等十义。其中,自‘清凉’以下为净戒之再转释。戒为实践佛道之基础,故与定学、慧学共称三学。又为五分法身之一,称戒身、戒品、戒蕴(身、品、蕴三者系表示复数)。同时,大乘佛教举之为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一,而称为戒波罗蜜(又作持戒波罗蜜)。

戒,原系佛陀住世时,举外道所作之非行来教诫佛教徒者。适用于出家、在家二众,并非如律之随犯随制,故于犯戒时不伴以处罚之规定,而是由自发之努力为其特征。据此,则戒与律本应有所区分,但后人往往将此二者混用。一般谓戒为三藏中之律藏所说者,以戒为律之一部分,而以律为诠说戒之典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9733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