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腰上佩戴玉穿腰带,这个腰带叫什么名字?有何渊源?

古人腰上佩戴玉穿腰带,这个腰带叫什么名字?有何渊源?,第1张

古人腰上带的玉穿腰带的叫玉带

据记载,蹀躞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由胡人骑士传入内地的。最初的装饰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带两端的连接处,重点是带钩,既有玉质带钩,也有铜质带钩。南北朝以后演变为革鞓上只缀方型带銙的玉带。

扩展资料:

带钩是由钩首、钩颈、钩体、钩面、钩尾、钩柱、钩钮组成,材质有金、银、铜、铁、玉、石、木、牙、琉璃等,带钩大多是用来束腰的革带用钩,同时在出土墓葬中还发现有少量的有钩挂佩物的作用,在造型上常见的有水禽型、琵琶型、棒型等。

初始时期的带钩体小,一端有孔,一端为钩,没有钩钮。带钩都是光素无纹。带钩正面作出弧凸而侧面则作成弧凹,虽通体无纹却能用弧起和打洼的工艺,古朴大方的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

到了商周时期不管是铜带钩还是玉带钩,几乎都很少看到,春秋铜带钩普遍出现而玉石带钩则发现很少,这个时期的带钩呈现“S”型,两头有反方向的钩环而且没有孔和钮。而新石器时期那种有孔形制的带钩消失了。

随着战国时代的来临,王公家室都以玉带钩作为装饰逐步形成了一种风气,同时玉带钩的鼎盛时期也随着帝王们的喜好而达到了制造高峰,这个时候出现的带钩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尺寸相对较小、光素没有任何纹饰;另一种就是尺寸大、纹饰非常精美华贵,制作加工也比小型带钩细致了不少。

元明清时代,玉带钩重新成为了日常实用品,数量较以往增多了不少。原因是以往做套环的皮革改用丝带了,丝带能够织出很大的套环,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带钩自然也就变大了,造型也更加丰富多样了。琵琶、螳螂、圆棒、条形、水禽、和动物型等均有。

在如今大量传世的带钩中,很多是前朝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造型,如灵芝、如意、鸟纹、凤纹、几何图形纹饰等,但最多的还是传统的龙首和螭虎纹带钩。

—玉带

人民网—中国古代玉带钩发展历史浅析

古人的玉佩用绳子系住,绳子的另一头塞在腰带里面。首先束住衣服的叫大带,是比较宽的。因为古代的衣服都是宽袍大袖,所以它的束衣带不能像现在的裤腰带那么窄。

绑在大带外面的还有一层带,叫盘带,或者革带。玉佩或者其他的东西,比如佩剑等等是系在这层窄一点的带子上面的。这有一个好处,不会因为从盘带摘东西下来的时候不会弄得敞胸开怀。

玉佩比较复杂,秦汉以前的玉佩叫组佩(杂佩),类似于现在的劣质手机链那样,由若干个玉珠子或者其他形状的玉制品穿在一根绳子上组成。具体的组配方式很复杂,和佩玉人的身份地位性别都有关。

后来的玉佩,男子基本就简化为电视上能看到的一块玉;女子还保持着原有风格,但是也有简化。

玉佩系在革带上的方式是把系玉佩的绳子在远离玉佩的一头分成两股,绕过革带,系住即可。

香囊,也称香包,香袋,在古代大多人都是随身佩带,系在腰带之上或挂于床前。香囊的佩戴历史由来已久,在书面的记载当中,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屈原跟宋玉,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忧国忧民的代表作《离骚》就有这样的词句;纫秋兰以为配,也就是说将柔韧的兰草作为带子把香袋系到衣服上,随身佩带。到封建社会后期,经过许多年的发展,佩戴香囊也逐渐演化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气质的代表,一种爱情的传递方式。

在许多的历史剧当中,名门望族的公子都会在腰间佩戴玉环或者香囊,香囊已经成了谦谦君子的一个代表,蕙质兰心,这一词更加突出香囊所起到的象征作用。明朝大学士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曾写到自己以前向大户人家结束,风霜雨雪不能阻止,下大雪,手脚都冻僵仍然坚持学习,后来被人用热水施救,缓过劲来,看到同学当中家庭条件比较好的都是身穿华服,腰间左边佩剑,右边就挂着香囊,由此足以见得香囊是一种大户人家身份和有文化有道德的象征,也成为了一种信仰。

从香囊的制作工艺来看,香囊的外边都是绣的有图案,而内部则是填充物,一般都是放的香料或者艾草之类的中药。古人的衣服大多都是非常宽大,这样就会造成清洗的不方便,而佩戴一个填充有香料的香包则可以散发出清香的气味,可以提神安眠也可以除去一些其他的气味。而填充艾草之类中药的则是为了驱虫杀菌,强身健体,在古代,中医是比较发达的,好多人习惯用中药滋补身体,在香囊中放入一些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中药,长期的话会对身体上的一些暗疾会起到医治作用。

在夏季,蚊虫比较多的时候,在香袋中放入艾草或者雄黄可以有效地驱除蚊虫,减少一些蚊虫的叮咬。在明清时期,香囊已经作为情人之间的信物来表达有情人之间的爱慕之意了,香囊有时候也会做为小纸条的容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995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