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景泰蓝之所以至今仍受大众喜爱,不仅因为其复杂精湛的工艺制作手法,更因为它在明清是皇室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其余的人全部使用瓷器就餐。
这件手串是我最近制作完成的。喜爱景泰蓝手串的朋友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一条专属于你的饰品佩戴。
手串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我在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 “DIY|原来自制手串如此简单!”中已经详细的演示和讲解过制作步骤,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按上图所示,将景泰蓝珠子一颗一颗穿在弹力绳上,打结即可。
这款景泰蓝手链的材质是铜包金,包括小颗金色圆形隔珠也是铜包金材质。这种景泰蓝珠子的制作方法是这样的: 在一个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大家看到的这款珠子表面像孔雀羽毛的蓝绿色和正红色正是珐琅质的色釉。
佩戴任何手串都要了解保养注意事项,景泰蓝手串也不例外:
1避免接触海水;
2避免摩擦刮碰;
如果想要佩戴更加持久不褪色,注意️:尽量不要沾水(自来水,海水…),沾水后尽快擦拭干净即可。不过,景泰蓝的工艺和样式本身比较复古传统,即使佩戴多年后,颜色没有刚开始那么鲜艳动人了,经过岁月洗礼的痕迹和磨损感反而增加了复古传统的味道!
爱好佩戴和收藏珠串的朋友,可以在下方留言,互相交流沟通。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给屏幕那边的你带来一丝创作灵感。
掐丝珐琅,其制作一般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掐丝珐琅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由于其在明代景泰年间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又一般多外饰蓝色釉料,故习称景泰蓝,当然它也有饰红、浅绿、深绿、白、葡萄紫、翠蓝等色。据考古发现,珐琅器最早诞生于希腊,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公元前12世纪的六枚戒指和双鹰权杖首,被公认为最原始的掐丝珐琅。到了公元前5—6世纪又曾烧造珐琅器;直到公元6世纪,希腊拜占廷的珐琅工艺逐渐发展,后至公元10—13世纪初,掐丝珐琅工艺极为兴盛。在12世纪,掐丝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
事实上,阿拉伯地区的掐丝珐琅传入我国,应分为两个阶段:先是由彼地制作的掐丝珐琅器,经由东西贸易的兴起,随着一般番货传入我国;而后又由于蒙古人统治欧亚大陆,建立大元帝国,由于人种的迁徙与文化技艺频繁的交流,掐丝珐琅的制作技巧随着西方艺人传入我国。明初,掐丝珐琅已经被某阶层的人士使用,到了景泰年间,珐琅工艺臻于鼎盛。掐丝珐琅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7个步骤:制胎,即以红铜板制出器形;掐丝,即将压扁的铜丝依设计饰纹粘牢于胎体;烧焊,将其再次焊接牢实;点蓝,依饰纹中颜色依次上釉彩,先点地,次点花,再点蓝,后加亮白;烧蓝,点一次蓝即烧一次,重复多者可达3次;磨光,以细砂石、黄石及木炭分别逐次打磨光滑蓝料与铜丝的粗糙处;镀金,即抛光除锈的最后一道工序。可以说,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蒙古人重视工匠,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搜虏被统治地区的工匠并广设工场来发展元代的手工业,西元1219年成吉思汗攻击大食国,每每攻下一城,往往仅保住工匠,余尽歼灭,并分遣工匠于诸队、或赏其诸子诸妻诸将、或召赴蒙古营中工作、或遣送蒙古。元蒙统一全国后,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许多身怀绝技的工匠纷纷来到中国,阿拉伯工匠带来了烧造掐丝珐琅的技术和主要原料。史载蒙人合赞(1271~1306),在元成宗时期册封为伊儿汗国中统治波斯一带的呼罗珊汗,合赞除精通其蒙古母语之外,也略悉阿拉伯、波斯、印度、中国、富浪等国语文,凡百工技艺,皆亲手为之,制品尤较工匠为佳,又习知化学及一切较难艺术,如制作珐琅、解化滑石、熔解水晶及凝缩、升华之术。在此不但可知珐琅工艺在13世纪后期是属“较难之艺术”,同时由高居可汗之尊的合赞也研习珐琅制作技艺的事实,凸显此项技艺已获元人的重视。
当时的掐丝珐琅器可能尽为皇家服务的,由于烧造技术的不成熟,故生产规模并不大,产品并不多。从现存的几件元代掐丝珐琅器来看,中国工匠在学习、掌握烧造珐琅技术后,为符合中国统治者的审美趣味,生产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制品,但装饰品方式仍保留着一些阿拉伯的艺术韵味。
虽然明初掐丝珐琅工艺已逐渐被朝廷重视,但是真正引起文人注意与仕宦商贾珍藏,已经是明代晚期的事了。因此,真正早期的器物传世下多,工艺技法也不是十分成熟,掐丝粗细不匀,掐丝常高出胎面较多;胎体、釉层较为厚重。其品种也不多,器型尚不出《格古要论》中所载的“香炉、盒儿、盏子、花瓶之类”。当时的掐丝珐琅器一般没有锦地,常以番莲纹、莲瓣纹装饰,色彩也较单调,没有混合色,然在一叶片内往往施两三种颜色。
到了15世纪以后,掐丝珐琅工艺取得极大发展,不仅造型、品种、釉色都显著增多,而且工艺技巧也明显进步。现存的明代掐丝珐琅器物大多为明代晚期的产品,其品种很多,有鼎彝等宗教礼仪用品,也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花瓶、薰炉、灯台、盒、盘、碗、碟等。造型一般端庄古雅,纹饰繁缛丰富,有番莲、饕餮、蕉叶、龙凤、云鹤、菊花、山水、楼阁、人物等。借鉴锦、玉、瓷、漆等工艺传统手法,突出了勾边填色的图案程式。珐琅颜色丰富,而且混和色种类多,有蓝、红、黄、绿、白、天蓝、宝蓝、鸡血红、葡萄紫、紫红、翠蓝等等,釉色变化多而艳丽。
清初宫内设立珐琅作,专门研发珐琅器。康熙时期掐丝珐琅的风格,沿袭明代规范,掐丝细密釉色不及。当时的珐琅器制作一般参考瓷器,造型、纹饰多效法瓷器。由于康熙把目光转移到画珐琅的新技术上,以致于忽略掐丝珐琅的制作,故当时掐丝珐琅数量并不多,而且品种单调,以小型器物为主,而且质量不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雍正时期,虽然雍正朝的珐琅作曾重新研制掐丝珐琅技术,但效果不佳,因此,掐丝珐琅的生产一直未能全面恢复。目前落雍正款的掐丝珐琅器,仅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仿古豆形器。
只有到了乾隆时期,掐丝珐琅工艺才全面兴盛,并正式达到巅峰,并形成了内府造办处、广州、扬州、苏州等几个工艺中心。乾隆朝除了继续仿制前朝的各种器皿外,还从事仿古铜器和宗教仪典方面所用的佛像、佛龛、佛塔、满达、七珍八宝等供具之制作,更另辟蹊径,烧制各种动物造型的实用兼陈设的器皿。一般日常生活用具,例如饮食用器、文房用具、日用的花瓶、花盆、轿瓶、香薰、脸盆、浑天仪、暖手炉、渣斗、镜子、挂屏、灯座、帽架、鱼缸、如意、斋戒牌、鼻烟壶、钟表、及翎管、班指、指甲套、发簪等装饰品等,不胜枚举。其装饰繁缛,纹样采用传统的螭龙、兽面、吉祥纹饰、莲塘、山水、番莲及莲瓣、菊瓣和各种西洋式花朵。而且乾隆常把古代书画名迹巧妙地运用到掐丝珐琅的纹饰中,以追求绘画艺术与珐琅工艺的完美结合。掐丝的技术更为娴熟,粗细均匀而流畅,色釉种类多样,釉色艳丽、洁净,但大多数缺透明温润的质感。同时结合錾胎和画珐琅之制作技巧于一体,使掐丝珐琅工艺之发展臻于极境。
乾隆以后,由于国势逐渐衰落,掐丝珐琅的制作也开始没落,传世的作品不多。清晚期的掐丝珐琅器造型以瓶为主,式样多有变化,但比例不是很协调。由于多借助于机械成型,故器物胎体轻薄,掐丝线条流畅,但艺术品位明显逊于乾隆珐琅器。
祝你幸福
在中国古代,由于珐琅器最初从大食国(大食为唐宋时代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总称。起源于波斯语称阿拉伯人为Tazi的音译。有白衣大食(661-749),以叙利亚大马士革为首都,称倭马亚王朝;有黑衣大食(749-1158),以巴格达为首都,称阿拔斯王朝。910年以后又有以开罗为首都的法蒂玛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后则是塞尔柱王朝(1158-1258))传来,因此称之谓“大食窑,鬼国窑”。之后虽称谓因译名不统一而出现多种不同写法,如“佛郎嵌”、“鬼国嵌”、“法蓝”、“法郎”、“拂林”、“佛郎”、“富浪”等,但发音基本一致,基本统一为“珐琅”。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其实又称景泰蓝,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一词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当时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称拂嵌或佛郎嵌、佛朗机,简化为拂。出现景泰蓝后转音为发蓝,后又为珐琅。19181956年,珐琅与搪瓷同义合用。1956年中国制订搪瓷制品标准,珐琅改定为珐琅,作为艺术搪瓷的同义词。
珐琅是一种涂料名。又称“搪瓷”。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既可防锈,又可作为装饰。如搪瓷、景泰蓝等均为珐琅制品。
《红楼梦》第五三回曾记载:“这荷叶乃是錾珐琅的,活信可以扭转。”珐琅,一本作“珐琅”。清 沉初《西清笔记·纪庶品》:“时始禁止珐琅作坊,内府珐琅器,亦有付钱局者。”清 二石生《十洲春语》卷上:“如宴客缀锦阁下,携十锦珐琅杯,宣牙牌令。”
珐琅器作为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门类,也吸引了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收藏对象以景泰蓝居多。我们所指的景泰蓝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的景泰蓝,当时景泰蓝工艺的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十年浩劫后,国内遗存民间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蓝几乎荡然无存。稀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和增值空间。而且当今市场上景泰蓝器皿与同时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相比较,价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潜质相对也更大。
明清两代掐丝珐琅器的纹饰图案品种繁多,也经历了一个有简练到繁缛的过程。以缠枝莲纹为例,元末明初疏密有致,大花大叶、枝蔓伸展坚强有力,全部单线勾勒图案线条。枝叶呈串联状,并点缀数朵盛开的花朵,花朵饱满,花瓣短而肥腴,花心常呈桃形。明中晚期开始以双线勾勒轮廓线,布局趋于繁缛,但仍保留某些早期余韵。缠枝莲的花瓣趋于尖瘦,花心常呈“圭”字形或如意形。清代的缠枝莲纹枝蔓弯曲,布局繁密规整,极具图案性。基本以双线勾勒轮廓线,明代那种洒脱的韵味不复存在。
1珐琅瓷的保养,最好是先用柔软的蜡布将其每个角落都擦拭一遍,包括表面以及图案的细节纹理,将珐琅的魅力焕发到极致。
2珐琅瓷娇贵易碎,应该把握力度,轻轻拿起与放下,避免与硬物撞击。
3珐琅瓷使用前后都应该保持干燥,洁净。置于通风室内。
4珐琅瓷器宜放置在恒温室内,避免接触高温。
5珐琅瓷观赏把玩时,应保持手干净清爽,感受珐琅瓷明显的立体感,那旷邈幽深活灵活现的图案,给你带来一阵心灵的雀跃。
6不要碰到化学物品,不要用洗涤剂,酸性东西等腐蚀物品损坏珐琅瓷器。
7若轻微撞击,一般细小的裂纹处可用竹木棍醮苯或彩色蜡修补。呈现珐琅的精致雅趣,大放异彩,散发着华贵却并不奢靡的绚丽气息。
8如果藏品发绿或流绿水时,应用干燥棉纸轻轻抹试干净,或捻成细纸卷插入积水部位,把积存的液体吸干。
珐琅瓷器是高温烧制的,坚硬无比(但瓷不宜大力碰撞,要尽力避免磕碰)。烧制珐琅所用的原料(各种天然矿物的混合体)性质相当稳定,珐琅能够历久如新,闪透绚丽华贵雍容。这也是它之所以受到行家们喜爱的原因。
景泰蓝是一种很古典的陶瓷工艺品,用它来装饰居室会显得很高档,具有文化氛围,但是对它要注意保养,保养上是有技巧可循的,下面看看关于景泰蓝的保养技巧。\x0d\\x0d\一、景泰蓝作品保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金属保养方面,一个是釉面方面,应该置于没有酸碱倾向、少灰尘场所。如果措施得当,好的景泰蓝产品可以保持五十年的原有光鲜。\x0d\\x0d\二、清洁景泰蓝作品表面时,一般不可水洗,不可用具有酸碱性质的清洁剂或高温处理。\x0d\\x0d\三、大面积的金属部分大多数运用了镀金工艺,清洁时应使用柔软的纯棉布或具有毛发性质的面料进行擦拭。\x0d\\x0d\四、釉面部分清洁,最好是在干燥状态下进行,先用掸子(鸡毛的最好)弹去上面的灰尘,然后用柔软的棉部擦拭。\x0d\\x0d\五、金属和釉面除尘擦拭完成以后,要喷洒蜡质光亮剂,以保持它的靓丽和质感。\x0d\\x0d\六、景泰蓝釉面和瓷器釉面有很大不同,景泰蓝釉面有很多微小气孔,这是特殊材料和工艺的固有特点,因此,清洁时需注意防潮,以防污染气孔引起变色。\x0d\\x0d\七、如遇见镀金变色、磨损,釉面不慎碰撞炸瓷硬伤情况时,应及时联系厂家,予以技术恢复,处理得当不会影响其价值。\x0d\\x0d\八、瓶器内部有铜胎裸露时,应及时予以喷蜡处理,以防止锈蚀。\x0d\\x0d\九、高价值景泰蓝一般不是器物用品,而是艺术收藏品,切勿放在高、移动等危险地方,以防掉摔或碰伤。\x0d\\x0d\十、异型景泰蓝的存放和清洁请咨询厂家,包括一些景雕结合的作品,一些镶玉作品等。\x0d\\x0d\十一、经常检查木座和木架的安全性。
泰蓝与雕漆、玉器、象牙被称为北京工艺品的四大名旦,她是工艺美术世界里一颗璀
景泰蓝系列三(8张)
璨的明珠。景泰蓝以其悠久的历史、典雅优美的造型、鲜艳夺目的色彩、华丽多姿的图案、繁多的品种造型、本网站笔者为之赞叹的亦正是她那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和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我们愿为景泰蓝那所特有的古老艺术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景泰蓝作为一种美术工艺品,其制法即于铜器器表面上以各色珐琅质涂成花纹,花纹的四周嵌以铜丝或金银丝,再用高火度烧即成。刚从火中取出的景泰蓝颜色基本呈黑色,待其冷却后才显现出五彩缤纷的样貌。这项工艺始于明代景泰,而且初创时只有蓝色,所以叫景泰蓝。虽然各色具备,然而仍然使用以前的名字。因为景泰蓝已变为一种工艺的名称,而不是颜色的名称,据说景泰为宣德之子,宣德重视铜器以及铸冶铜质,景泰在幼年期间耳濡目染,认识极详,且嗜之极深,只是对于铸炼
景泰蓝天鸡尊[5]
方面,宣德已到达绝顶,没有能力再求突破,就在颜色方面另别辟蹊径,以图出奇制胜。终于有景泰蓝的创制。到清朝乾隆时期,又开始烧制,且品类多,成绩好,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正以后出品物绝不逊色。现今虽有康雍的器物出现,然而细细考究竟与乾隆所制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实际上是乾隆所制,刻康雍年款,却不是康雍制作的。
大体上说,明代的[6]胎的铜质较好,多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故造型仿古的多,主要仿青铜所用的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色彩深沉而逼真,红像宝石红,绿像松石绿。此时的丝掐得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彩釉上大多有砂眼。款有“大明景泰年制”或“景泰年制”,底款、边款均有。
清代的景泰蓝工艺比明代有提高,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并且无砂眼,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但不及明代的文饰生动,镀金部分金水较薄,但金色很漂亮。
民国时期景泰蓝总体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工细,质量好。造型多仿古铜器,或仿乾隆时的精品款,已都是刻款了。景泰蓝的陈设品多,不做实用品。
随着的景泰蓝工艺大有提高,造型多样,纹饰品种繁多,价格上也让人比较容易接受,因此,已成为我们与国际友人和亲朋好友互相往来的最佳礼品了。但当代人对景泰蓝工艺画的认识还停留在书本,真正欣赏过景泰蓝作品的为数不多。
钟连盛大师2007年设计了新加坡佛牙寺超大型景泰蓝《转经轮藏》,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景泰蓝制品。此工程与80余平方米的《花开富贵》景泰蓝艺术喷水池工程均在景泰蓝工艺技术和艺术表现上实现了历史性超越。精品
景泰蓝手镯
景泰蓝手镯可以分几十种,景泰蓝作为一种美术工艺品,始于明代景泰,而且初创时只有蓝色,所以叫景泰蓝。“景泰蓝”,又叫“铜胎掐丝珐琅”,现存最早的景泰蓝是元代的产品。[8]
景泰蓝手镯(2张)
景泰蓝手镯的特点:
经典的色彩搭配,展示出镯子的精美异常,传统的工艺结合时尚,使得镯子宜古宜今,适合搭配各种民族、现代服饰。
景泰蓝镯子如何保养:
1、尽量不与碱性物品相处,也不要于油腻物品相处,如洗澡时、洗鱼、洗肉、做饭时一定要摘下来。
2、景泰蓝的镯子生锈怎么办 ,用3%醋对着97%玉米面搽镯子就好,不必大惊小怪。最好要经常保养。
景泰蓝保健球
景泰蓝保健球是保定铁球的一个品种,
景泰蓝保健球(9张)
是在原来的保定铁球的基础上,采用景泰蓝工艺而制作出来的一种民间工艺品。主要的生产于河北保定一代,是中国驰名中外的传统手工艺品,景泰蓝健身球,继承和发展了景泰蓝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球体内设置音板,一转动便可发出清脆的高低音。球面色泽鲜艳,坚硬耐磨,并绘制有各种花、鸟、鱼、兽、古典人物、12 生肖等多种图案,既是精美的工艺品用作摆设或馈赠亲友,又是现代人锻炼身体、消除疾病的健身用品[9]。
会影响!因为它们这些工艺本身的原料也有重量。
:
1、珐琅工艺:珐琅,是将珐琅彩绘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技法,官方称之为“瓷胎彩绘珐琅”,后称“古月圆”,国外称之为“玫瑰色”。珐琅最早产生于清朝康熙晚期。它是通过引进外国珐琅材料而创造的,成为一种极其珍贵的皇家瓷器。
2、珐琅瓷器的制作工艺不同于其他宫廷瓷器。先在景德镇高温烧制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办事处办公室绘画,再将办事处制作的珐琅放入彩色炉中烧制。康熙彩瓷采用进口颜料,尤其是玫瑰或胭脂红颜料中的一种,由于含有少量的黄金,具有独特而迷人的效果。此外,中国传统彩瓷的色彩材料是用清水或胶水混合而成,而珐琅彩瓷则像西方油画一样,用油来混合色彩材料,并有一定的厚度,使绘画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珐琅是一种古老的工艺,色彩鲜艳,具有收藏价值。
珐琅首饰特点
1、丰富多彩。因为很多宝石的局限性,不能随意改变颜色,所以我们可以配合珐琅,让这件首饰在色彩上华丽起来,增加它的魅力。
2、珐琅工艺非常多变。珐琅首饰的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变成你想要的风格。目前很多宝石首饰镶嵌复杂,成本高,工艺局限性大。与宝石工艺相比,珐琅工艺并不是特别精致,但它让设计师可以自由发展,轻松上色和镶嵌,创造出各种形式的珐琅首饰。
3、流程很简单。以珐琅戒指为例。经过整形和简单锻造就可以了。
4、颜色耐用。珐琅首饰质地细腻,具有稳定的耐高温、耐腐蚀性能。
5、成本低。珐琅首饰的釉面大多来自玻璃晶体的勾兑,不仅非常光滑,而且耐久性强,成本低。
珐琅主要分为三种:画珐琅、捏珐琅和填珐琅。
1、珐琅画又称珐琅彩,是用珐琅颜料直接在烧成的底釉坯体上画出图案,然后在炉中烧制而成。不需要在坯体上捏和雕刻图案。珐琅胚有很多种,包括金、银、铜等金属胚和玻璃陶瓷等非金属胚。珐琅师除了掌握珐琅烧制工艺外,还需要绘画技巧,工艺相对复杂。
2、掐丝珐琅是指在轮胎制造过程中掐灭细丝,然后将珐琅釉填充在细丝之间,然后烧制的过程。中国景泰蓝的全称是“铜胎掐丝珐琅”,属于掐丝珐琅的一种。“景泰蓝”是中国民间“铜胎捏珐琅”的俗称。
3、内填珐琅是指在轮胎铸造过程中,不夹丝直接铸造或雕刻图案和凹坑,然后用珐琅色填充凹坑,然后烧制而成。
4、广义搪瓷制品所用的坯体主要包括金胎、银胎、铜胎、玻璃胎和陶瓷胎。主要工艺流程为:设计、制胎、上漆、烧成、打磨、抛光。广东以珐琅画为主,北京以景泰蓝为主,南北工艺各有特色。两者都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两大瑰宝!
第一从绘画风格方面。
康熙珐琅彩瓷的外壁全部涂满色彩,不露白底,不题诗。内容上改变了康熙朝有花无鸟的单调画法,绘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画面,并配以书法极精的相应题诗和蓝料印,成为瓷和书、诗、画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第二从底款方面。
康熙朝的底款多为康熙御制宋体双排料款,料有蓝、红、黄三种,多数为蓝料款,黄款主要建于紫砂器。
雍正朝的底款多为雍正年制宋体双排蓝料款,少数为大清雍正年制楷体双排清华款。
乾隆朝的底款多为乾隆年制双排蓝料款,字体多数为宋体,少数为四字或六字篆体,未见红、黄料款。
第三从器型方面。
康熙珐琅彩主胎釉要采用景德镇烧制的素白瓷为胎,为了达到铜胎画珐琅器施彩的效果,以里壁施釉,外壁无釉的反瓷为胎,在胎的外壁上施珐琅彩料然后再入窑烘烧成反瓷,再进行描绘。瓷胎较铜胎质地更为细腻洁白,将彩料映衬得更为艳丽润泽,其彩绘的效果较铜胎画珐琅彩更胜一筹。
扩展资料
珐琅器的历史。
珐琅器最早诞生于希腊,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公元前12世纪的六枚戒指和双鹰权杖首,被公认为最原始的掐丝珐琅。在12世纪,掐丝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
事实上,阿拉伯地区的掐丝珐琅传入我国,应分为两个阶段:先是由彼地制作的掐丝珐琅器,经由东西贸易的兴起,随着一般番货传入我国;而后又由于蒙古人统治欧亚大陆,建立大元帝国,由于人种的迁徙与文化技艺频繁的交流,掐丝珐琅的制作技巧随着西方艺人传入我国。
明初,掐丝珐琅已经被某阶层的人士使用,到了景泰年间,珐琅工艺臻于鼎盛。
——掐丝珐琅
——铜胎掐丝珐琅
景泰蓝是人们对铜胎掐丝珐琅(铜胎錾胎珐琅)的统称,一些人对景泰蓝有曲解,认为景泰蓝就是景泰年间烧造的,就像宣德炉就是宣德年间烧造的一样,其实不然。景泰蓝命名是因为明景泰年间工艺发展到了鼎峰,因开采和冶炼条件限制颜色以蓝色为主,遂命名为“景泰蓝”。因“珐琅”一词是音译,故景泰蓝在旧时名称很多,比如“珐蓝”、“发蓝”、“佛郎”、“发郎”等等。据能查证的资料显示景泰蓝并不是我们的专利,而是来自外域。它最早起源于3500年前的塞浦路斯岛,即迈锡尼文化时期,正好是中国的商代时期。1952年欧洲出土了一枚距今约3300年前的戒指,掐丝非常清晰,这是能看到的早期珐琅工艺,这枚戒指现藏于塞浦路斯博物馆。学界依据文献和出土文物不完全考证,工艺在中国的出现有两种观点
1:唐朝或更早 推测这个时期是因为唐朝是盛世,外邦朝奉国家很多,其中供奉的工艺品有掐丝珐琅工艺的作品,后中国工匠研究仿制。推测更早是因为中国在商周时期青铜工艺就已经发展到了鼎峰,恰好掐丝珐琅工艺在世界史上出现也刚好是中国的商朝
2:元代 推测元代出现是因为考证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元末文人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证实了掐丝珐琅工艺的存在,当时称为“鬼国窑”。元代草原民族属于侵略民族,忽必烈在征服西域和欧洲时,景泰蓝作为战利品被带回中国。远征的军队不仅带回了景泰蓝,还把工匠和技术也带了回来,所以元代就有了改进版的景泰蓝。景泰蓝的颜色偏蓝,属于冷色调,在过去并不被人欣赏,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不祥之色,汉文化还是偏爱红黄。但游牧民族把蓝色视为吉祥色,所以蒙古军队带回景泰蓝后,人们逐渐中西合璧,加入了其他的技艺和颜色。
明清时期景泰蓝工艺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延伸。清“十全老人”乾隆,对景泰蓝工艺也甚是钟爱,并且延伸到家具、餐具、建筑等方面,后期更是延伸到珐琅彩瓷器等等。旧时景泰蓝工艺是皇宫御用工艺,因制作工艺繁杂生产效率比较低,故景泰蓝器具也是皇帝专用。景泰蓝工艺具体制作步骤有一百多道,由工匠师傅口头相传,并且每位工匠师傅只允许精通一道工序的制作。民国时期宫廷解散,工匠才将工艺带到民间。随着时代发展和手艺人的创新才让我们看到现在的景泰蓝掐丝珐琅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