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5戒了,还习惯,但佛教邪淫受什么果报?那个叫什么因果经的到底是后人编的还是佛陀说的?

我已5戒了,还习惯,但佛教邪淫受什么果报?那个叫什么因果经的到底是后人编的还是佛陀说的?,第1张

你说的因果经是三世因果经吗?以前这个叫三世因果文的,只是善书,不是佛经。但是后来有人居然把这个伪造成佛经,这个过患就很大了。 三世因果文上讲的只是劝善,作为善书,学佛人可以了解,看看则可,并不能作为修行准则。此外还有玉历宝钞,寿康宝鉴等等都是善书,非佛法,学佛人只需了解。这些书基本上只是劝世人向善,基本上没有讲到解脱之道,依之修行,种来生福田而已。况且今生修福,在来生享福的时候,不免造下恶业,福报越大,所造的恶业也越大(比如一个老百姓杀人,所杀1人就要偿命;帝王诛人九族都不会被定罪),命终难免沦落恶道。只知修福之人与作恶之人,结果就相差那么一二步而已,是为可叹,因善因而得恶果,佛陀说是可怜悯者。 如果已经受持五戒,并能严格守戒,修法应该是不困难的,如果有困难,则要忏悔业障。受持五戒之后,应该选择一个法门一门深入,或禅,或净(现在是末法时期,自力断生死很难,净土法门兼仗佛力,则甚易。比如我们到北京,走路则难,乘飞机则易),依教奉行,这一生把生死大事毕了。今生若不能成就,来生则不知去向何处,若是能继续修行则可,倘若不能听闻佛法,甚至造下恶意,三恶道就有分,那就堪忧了。 邪*最大的果报是能障道,障碍解脱之道,使人在生死轮转里面长劫轮回,无有出头之日。杂阿含经卷十五(大二·一○八下):“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阿难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龟若至海东,浮木随风,或至海西,南、北四维围绕亦尔,不必相得。’佛告阿难:‘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 戒除邪*,佛陀也讲过一些办法,有不净观,有空观,还有做眷属想,这些在网上都能找到,就不详细叙述了。看你问的问题,大概对佛教的了解还不够,找点基础的知识来看看吧,推荐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圣严法师佛学入门三书。

摩诃目犍连尊者,他是神通第一;但世尊多次警告他,不可随便显现神通。为什么?因为神通不是人人皆有,若是乱显神通,惊世骇俗,就会令世人迷于神通,崇拜神通。那么有神通的人,就很多人供养;没有神通的,可能就没人供养。所以佛令弟子不可随便显神通,用来保护后世的修行人。

修行人,不可自夸其德,自说是开悟的人,自说是袓师或菩萨。这是打大妄语,将来要堕拔舌地狱的,这话绝不是戏论。唯独无知无识的人,才有这种自满的行为。真正有财富的人,绝对不会对人说:「你们知道吗?我有多少钻石,多少珠宝,全世界所有的财宝,也不如我的多。」这样一宣传,就被土匪视为目标,一定打你的主意,设法来抢夺这批珠宝。修道也是这样的情形,不可对人说:「我有神通,可以听到佛菩萨讲话,可以看见佛菩萨现前。」假设这样,就给魔王制造机会,乘虚而入,和你合作,来指挥你的行动,你就成为他的眷属了。

修行人,无论遇到什么境界,要认清境界,不要被境界所转,要用定力来转境界。不可胡言乱语,信口雌黄,说证得什么神通,见到什么境界。要晓得这是魔来作祟,令你失去道心而发狂。这正是走火入魔的现象,不是真实的境界。在《楞严经》五十种阴魔中,说得清清楚楚,希望你们大家要彻底研究一番,免得上了当,就后悔莫及了。

参禅的人,不要执著境界,所谓「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无论谁来,都要斩,这是不执著一切有为法,不著一切形相。修行人,要专一其心来用功,哪有时间去管闲事。不可以贡高我慢、贪名贪利,如果有这种思想和行为,那就是入魔的境界。

修行人,无论在何种情况之下,不能自满,不可以骄傲,认为自己了不起。要谨之慎之,不可错因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修行人,主要是修清净戒,身口意三业要清净。有神通的人,绝对不说自己有神通。何况自己没有神通,乱说一阵,岂不是造了堕地狱的因吗?这真可怕!口业不清净,要受拔舌地狱之罪,切不可大意。要时刻管着自己,不可放肆,胡说八道。若种下不清净的因,将来必定结不清净的果。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这是很有戏剧性的一幕。舍利弗就是《心经》上的舍利子,翻译的名字不同,他是佛出家弟子中智慧第一,很多经典都是因他起来向佛请示而由佛开示的,也是经常跟随在佛身边的弟子。这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是声明舍利弗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他虽现出家的小乘罗汉相,但他本是大乘菩萨,不会不懂,而是装不懂,好像是跟佛二人在唱双簧。佛用心念的威力感通他,叫他提问,是佛与弟子间心念彼此感应道交。于是舍利弗就心中产生一个思想,假如菩萨心净了,那么成佛时他的佛土就是净土;如此说来,难道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多生累世做菩萨时心不太干净吗?否则为什么要在这个不干净的世界成佛呢?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

佛感应到了舍利弗的心念,就对他说,你的意思怎么看,日月难道不干净吗?为什么瞎眼的人看不见光明?佛这个道理是说,清净光明无所不在,为什么不能清净呢?是因为人自己心念的罪障的缘故。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舍利弗回答,看不见日月的清净光明,与日月本身没有关系。日月永远是发光的,是瞎眼的人自己看不见日月的光明。这里用了「过」字,是代表多生累积的业报因缘,所以眼睛不能见光明。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

佛就告诉舍利弗,你讲得对,一切世界国土没有不净的,众生因为自己罪孽的缘故,所以看不见国土的庄严清净。这不是佛不来感应你,是你自己没有办法受感应。比如太阳永远是照着大地,可是你躲在房子里,以房子为自己的天地,自然看不见太阳。一切佛菩萨善知识,都想把自己的智慧光明灌输给众生,而众生却自己挡住不接受,自以为是。

「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佛再告诉舍利弗,这世界就是佛国净土,只是你们看不见,只见到脏的一面。

讲到这里,我举个例证,你们参一下。各位坐在这房中,环境很干净吧!这墙壁是水泥和砖头做的,可是水泥和砖头的本质是泥土,如果把泥土放在房中,你就嫌脏了。墙上糊的有壁纸,你们去纸厂看过就知道纸浆是又臭又脏。没有一样东西本来是干净的,可是经过人工制造,现在都好像变得干净了。你去餐厅的厨房看看,都很脏,可是做出来的菜色香味俱全。

所以《心经》上告诉你不垢不净是高一层的道理,是法身上的道理,本体的道理。这里也是讲本体的道理,但又讲现象的道理。一切物质世界的现象,净与不净是你智慧功德的能力,唯心所造。这个世界婆娑国土,只是佛的三千大千世界国土的一部分,佛告诉舍利弗,我这个娑婆国土其实非常干净,可惜你看不见:好像我们这一辈人比舍利弗运气好一点,看见点影子。你看那航天员在外层空间拍的相片,这个地球多美丽啊!很严净啊!这个道理很深,要参究。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这时听众当中有一位大梵天天王螺髻梵王,他头发是右卷的,他告诉舍利弗,你的想法错了,你认为这个世界不干净,但从我们色界天天人的眼光看来,这个世界清净庄严极了,同我们的自在天宫一样美丽。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邱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舍利弗说,可是以我们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有山有坑,有刺人的荆棘,有土有石块,充满了又脏又臭的东西。舍利弗跟螺髻梵王都是老实地把自己看到的说出来,这是个大问题。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

螺髻梵王称舍利弗「仁者」,这是佛教对平辈的出家人或在家人的尊敬称呼,是由《维摩诘经》翻译过来才开始使用的。中国习惯则是称仁兄或贤弟,仁与贤都是代表道德高尚的意思。

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因为你的心有高下,就是有分别心,万事计较的意思。换句话说,也就是心不平。如果心平了,看一切众生如诸佛菩萨,也就是等,合起来叫平等心。

平等心这个观念,在人类文化中首次出现是来自佛法。心不平等,所以看这个世界就有缺陷。而心所以不平等,是因为不依佛的智慧眼光的缘故。要得佛慧得先修佛眼,佛眼永远是以慈眼看一切众生。人看人则是用斜眼、怒眼、谄媚眼看人的。记得我小时候跟着妈妈上庙子,看到菩萨的像就问妈妈,为什么菩萨的眼睛好像没睡醒似的。她随口答我说,菩萨要是全睁开眼,世界上看不到一个好人,只好半闭着眼了。当时就这样听了,等到以后年纪大了,也学佛了,才觉得妈妈讲得真有道理,不知道她是怎么冒出这句话来的。

佛慧是什么呢?一切毕竟空,了无一切可得,所以依佛慧看世界,自然是心无高下,一切空嘛!不垢不净,自然看到的是净土了。

「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我们号称学大乘菩萨道的人,读起经典来真令人脸红,这里讲的,我们哪一点做得到啊?

螺髻梵王继续向舍利弗说,因为菩萨看一切众生平等,如此慢慢修持,就能够深心清净,不只是表面的。依唯识的道理来讲,我们的思想意念清净了还不算是深心,只是第六意识的清净,第七第八识还没清净。要把第八阿赖耶识清净了,才算是深心清净,到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依佛智慧,那时看这个世界就是佛土清净。

所以唯识说把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不只是意识心念转了,而是种子心念转清净了,习气种子都转了,然后再看这个世界,哪里不清净呢?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实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佛见螺髻梵王和舍利弗讨论个没完,就显神通,用脚趾按在地面,当时所有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万种的珠宝都呈现出来。

讲到这里,想起世人颠倒,都爱珠宝钻石,其实都是泥巴变的,有什么好?钻石同煤炭的分子一样,只是排列方式不同。一个夏朝的陶碗,价值连城,还不过是泥巴烧出来的,我在街上买个新的碗,又美又实用。所以好与不好,都是唯心所变。

这里佛以唯心神通智慧的力量,把这世界另一个面目呈现了,譬如宝庄严佛,有着不可计算功德的宝庄严佛土。在座的所有人看见了,都赞叹从没见过如此场面,不只如此,所有人还看见自己坐在珠宝做成的莲花上。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佛就问舍利弗,这样的佛土是不是庄严清净呢?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舍利弗答说,唉!是的,从来没有见过,从来没有听过,这个世界有这么漂亮,现在亲眼看见庄严清净的佛国土呈现在面前。

「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斯恶不净土耳。」

佛告诉舍利弗一个秘密,佛的国土经常是这么样的清净,但是为了适应这个世界上根器下劣众生的关系,所以呈现的物质世界是如此的不干净。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

天人吃饭不是每一个人拿个碗和盘子来吃,是共同用一个大的容器来吃,可是同样的饭,每个天人吃到嘴里的感受不一样。福报大的天人,味道就好,福报小的,味道就差一些。其实不只是天人,我们也一样,有胃病的人吃起来什么都不对,没有胃病的人却觉得好吃。当年有几个同乡从老远的乡下来找我,我拿巧克力糖招待他们,那晓得他们一点都不觉得好吃。又像有一次,朋友招待我吃最好的榴莲,那个味道真难闻,我的福报不够,真难以下咽。有的人能把高丽参当萝卜干吃,但我只要吃一小片就会流鼻血,补不得。所以福德不好的人,吃什么都不美味。

「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佛作了个结论,假如这个人自心清净,自然看到这个佛土的功德庄严。

这是事实,不是理论。例如你们真正修到禅定的人,在静坐中会觉得身体内外一片光明,这不是用眼睛看见的。不过有时眼睛发炎也会见到光明,那个不是的。得定时,身体内外一片光明,身体已经没有感觉了,没有身子了,也没有一点妄念,是绝对无分别,清净庄严。这个光明是自性光明,昼夜不变,动中静中都在一片光明中,也就是密宗所讲的,虹光之身。

这我平常不跟你们讲,怕你们听了着相,天天求光明,最后非神经不可。

现在告诉你们两个原则,一是心理上没有一丝杂念,二是生理上没有身体的感受了。

你们坐在这里听课,身体有感觉吗?感觉到自己的手脚身子吗?是痛还是乐?在这个境界如果看到光明都不是好事噢!能够不理它,倒还马马虎虎;听过我讲内外一片光明,自以为是放光了,那是疯光。不要乱来!很多人在这个里面看到东西,就说是发了眼通,其实是发了神经。到了内外一片光明的境界,不论在定出定,若这个物质世界都是清净庄严。这样修持的人本身的气象也会改变,脸色好看,放虹霓之光。有许多人自觉打坐放光,但是看他那满脸的病相、死相,比煤炭还要脏。这些都是事实,不是理论。我看同学们打坐的样子,念头没有一个是清净过的,我一看就知道了。你有过一刹那的念头清净,你那神气就不同了,走两步路也不同了。不要以为打坐就是入定,心不清净,搞了半天都白搞了。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当年我们学佛,读到这里,大家就想,佛是右足还是左足按地?是用大足趾还是小足趾呢?佛是怎么坐的?为什么不用手按地?这些都是话头。你们倒好,不起分别心,读了就放过去了。你参参看,这些经文决不是偶然说的。

例如《楞严经》讲到阿难出了问题,佛从头顶放光有九百化身佛在其中,传一个咒子,教给文殊菩萨去救阿难。为什么要从头顶放光?为什么另一个场合又是从心口放光?还有从眉间放光的,什么理由?如果佛经都是神话假话,那就不用研究也不用学佛了。如果真有事实,为什么放光的部位不同?这就是研究佛学的精神,也是实修,同打坐做功夫都有关系的。国土,心田是心土,在生理上,胃是五行中的土,这些数据给你们,你们去参,参出来可以学佛,否则是学馋,不是禅。这是我提出《维摩诘经》里的话头要你们去参。

这里讲到当佛现出国土严净的时候,宝积所带领来的五百世家公子,当场就得了无生法忍。在座的八万四千人,统统发了大乘心。发心是发明心地,就是禅宗讲的明心。

「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佛学上讲神足通,一般研究教理的把这足字解释做满足的足,是充满的意思。讲修证功夫的,神足通的足是脚,真有神足通功夫的人是可以飞天的。

经文说,佛把脚收回来,腿盘起来,这时众人看见世界恢复原状。这里又要参,为什么佛要等到五百长者子得到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发了大乘心之后就把脚收回来?而这时,小里小气,计较心又大的,求声闻的三万二千诸天和人,总算悟道了,晓得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晓得一点空的道理了,怕了这个尘世的牵累,得了一点法眼清净而已。

你看,佛他老人家看出来,大乘根器的境界现完了,把脚拿上来。因为对小乘根器的人没办法,只好把脚收回来。好吧,该你们来吧,结果小乘根器的人也证道了。跟着有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注意喔!不管你是天台、密宗、净土、禅,哪一个法门的,能做到这八个字才是真正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我们众生的烦恼和病痛,都从心中结使来,都解不开,如果意结一解开,八十八结使自然清净,自然可以达到漏尽通的境界,才可算是比丘的阿罗汉,才可以做到不受诸法,空也不受,一切皆不受。

比如今天有朋友,一定要介绍有位从美国回来开会的教授来看我,他长期睡不着觉,一身是病,人变得很悲观。我跟他谈了一下,没法子同他深讲。他根本的问题就是意结太多,唯心所造,影响到生理的健康。

意解心开就是道,禅宗开悟的第一步就是这个。拿密宗来讲,开悟第一步是脉解心开,心脉打开了。我们的心脏好像是八瓣莲花,定力到了,真悟道了,心脉就打开了,就是意解心开。那是事实,没有办法冒充的,心脉打开有心脉开的象征。

有年轻人来找我印证,就凭这一念就不行了。

修持要实实在在,不要自欺欺人,自以为懂了一个道理就到家了。真到了有所心得的时候,一定是意解心开,脉解心开。

如何消除忧虑

╱净律法师主讲林鸿图翻译

各位大德晚安!首先我要谢谢传道法师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在今天晚上共享一些佛法。

现在是我在加州的假期,所以我想到,到台湾来看看台湾的佛教和寺庙。心见师是我的学生,她跟我建议既然我要来台湾为什么不顺便弘法。我很高兴接受这个邀请,因为弘法和修行都是我生活的一部份。我尤其高兴看到这么多年轻人来听佛法。我相信传道法师在本市弘法一定有很大的成就,能有机会和一位像这样的师父共处一天或一晚也是二种福报。

我们在座的人都很幸运能有机会在一起听一小段时间的佛法。世尊说有机会听佛法的人都是有福报的人,尤其是在适当的时机听到佛法更有福报。佛法即是正如正见,它使我们生活更容易更改善。所有世间的知识无非是要达到这种目的。我们用功读书,想找到更好的工作、想赚更多的钱、想跟一个好对象结婚、想生一个孩子,这一切都是想使我们生活更快乐。这就是为什么如果我们能了解佛法,我们会过得更幸福,因为它能帮助我们得到快乐。

因此在佛教的传统中特别强调当你有机会听佛法,一定要非常仔细的听,因为佛法是经由语言文字来传递,因此容易会错意。当释迦牟尼佛刚成道时,他犹疑了一下要不要弘法,他知道要以语言来传法是很困难的。一个人说一句话,十个人可以听成十句话。因此不执着自己所听到的话是很重要的,而要注意的是背后的

意义,这就是仔细听的意思。当你体验到一样重要的东西,你应该好好保管它,也就是保存在记忆里,免得失去它。世间的贵重品如珠宝,你一定会珍藏。佛法是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所以你更应该特别珍藏它。听法的第三种情况就是你听了后就要用它,把它应用在生活中。就像漂亮的钻石和项炼,你不会总是把它们放在珠宝盒里。当你带上它们就会显出它们本身的美,以及因为它们而带给你的美。因此,如果你把法融入生活中,你的生活会更充实。你应运用佛法,你的人格会更高尚更光辉。因此你应该在生活中以佛法来充实自己。仔细地听,仔细的记,而且去实践。今天我所要讲的主题是:《如何消除忧虑》。要解决忧虑的问题要用上所有的佛法。佛陀花四十五年来弘法,所以我们很难以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来阐述这个问题,因此我们今晚只能稍作解说。

忧虑是人生中最大问题。身为凡夫的我们不断的有忧虑。有大忧虑的时候我们知道它是忧虑,但是我们经常是在忧虑一些很小的事,即使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在忧虑。我们在担心小事,例如不能做好我们所做的事,不能得到一件好差事,得不到一个好的住所。为人父母的,相当担心小孩。当为员工的,担心工作和与别人相处。年龄到一个时候我们开始烦恼婚姻。所以我们总是在忧虑中,不管我们知道或不知道。有人认为这是人性。但是如果你愈了解自己,你会发觉事实上你是无时无刻地想办法制止烦恼。人生的努力是在停止忧虑。你一旦开始担忧,愈多的烦脑就接踵而至。烦恼使你不开心、有挫折感。当你不开心、有挫折感时,你在处理家庭、朋友等人际关系中就会犯错。当这种错误一犯再犯时,不但带给你心理困扰,也会带来生理问题。有些人有生理问题就是因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忧虑。就像这样,因为忧虑的关系,你使生活更为复杂。忧虑就像一个人在背上背一个重担,如果他持续背很久而没有卸下来,他可能会受伤、崩溃。在现代社会,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停止忧虑,我们在身心两方面都会受害。在这个商业社会,尤其是像美国这种物质主义的社会,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这种问题。很多人去找心理医生治疗。他们的问题其实就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放下他们的心的负担。要背沉重负担走远途的人,如果能放下担子,喝杯咖啡,伸一下懒腰,再挑起担子,这样他们就可以走的更远。我们大多数的人都背负了家庭、事业等不知如何放下的担子。所以他们的生活不快乐,充满挫折及困惑。但是有受过佛法薰陶的人就有更好的卸下忧虑的方法。当我们到佛寺课诵时,我们就忘掉家庭、工作及其它忧虑,专心在课诵上。我们大多数的人都修习某一种禅定,那就是卸下担子。一些聪明的美国人虽然他们有沉重的担子,但是他们会去渡个假期,暂时放下担子。如果你在开车的时候听一些较舒缓的音乐,如古典乐,你也可以减轻重担。聪明的人使用这些方法在不知不觉间达到暂时卸下重担的目的。但问题是这些人只知道暂时放下重担的技巧,而不知道如何永远除去忧虑的智慧。释迦牟尼佛发现了可以永远放下烦恼的方法,放下之后就没有负担,但对我们凡人而言这很难。有小孩子的母亲,一定时常担心她的小孩;有事业的人,一定一天到晚担心事业;有身体疾病的人,如癌症等,一定不断在想他的痛。因此要我们没有经过修行而要全然放下忧虑是很难的。因此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世尊教我们方法,而且是很简单的方法。

使我们烦恼的东西就是问题。家庭问题、财务问题、健康问题,就是问题才使我们忧虑。因此人如果没有问题,就没有烦恼忧虑。如果我们不把这些问题放在我们心上,我们就没有烦恼。因此我们要记住一个要素。如果我们有问题,那种个问题不是属于过去就是属于未来,在现在没有“问题”这种事。在现在只是“事情”、“事件”,而它们不是“问题”。举例来说,你开车就是开车,车子就是

车子;上班之前你跟太太吵架,那也是一件事;如果医生跟你说你患了癌症,那也是一件事,而不是一个问题;如果你上周和老板有一场争执,那也是一件事。如果你一开始想昨天发生了什么事,或明天会发生什么事,那么这些事件,通通会变成“问题”。我们人类的最大弱点就是不断地在回想前一分钟、前一小时、昨天、上周、去年等等过去的事,我们一开始想明天、下周、来年的事,瞬间他们就变成问题。

有一位印度贤明的君主,他到各种宗教寺庙去参访。有一天他来见佛陀并且说,他参访了各宗教的寺庙,但是到佛寺来,发现世尊的弟子比其它各宗教行者看起来更宁静、祥和。所以他向世尊请教秘诀。为什么佛陀的弟子更快乐、更自在?他们看起来一点也不忧虑。世尊回答他说,佛弟子是做活在这一刻的训练,他们不担忧过去,他们不渴望未来。他们享受现在每一刻。因为在现在没有问题,他们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快乐。在佛陀时代弟子都是在做活在现在的训练。我们的问题就是我们没有得到充份的训练。所以我们不断地跌入过去、跌入未来。如果我们有一分钟可以坐下来,那我们立刻不是在想过去就是想未来。你如果自己检查一下,你就会发觉情形真的就是这样。心的平衡非常重要,心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就会颠倒,不能保持平衡,一个佛教徒学习如何维持心的平衡是非当重要的一件事。生活是不容易的,就像骑摩托车,有时候会跌倒;母亲过世的时候我们会很伤心;如果我们婚姻很美满,后来却以离婚结束,这就是问题。如果你知道如何维持平衡,虽然经历这些颠沛,你会恢复正常,继续过生活。

世上有八件事(八风)会使我们失去平衡。第一种就是“损失”。失去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动摇也是一个原因,有时我们赢得奖金,或是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们的已就会摇摆不定。或者是有人在大众面前侮辱我们;或者是一个名人经常受到赞美。获得与失去,赞美与责备,成名与恶名昭彰,舒适和不舒适。当风从一边吹来,如果树不强壮,它就会被吹倒。一座山,不管风从哪个地方吹来,都不会动摇。我们的努力就是要使我们的心像山一样的坚强。因此我们所要学的是如何使我们的心维持平衡。如果风吹来,你有个屏障,那这个屏障就能让你停在现在。你愈能活在现在,你的屏障就愈强壮。因此在佛教中修心是非常重要的。

要如何修心说来话长,但也有几个简易的方法。如果你有修过禅定,你一定有一些活在这一刻的方法。练习好比是做一种运动,当你去到健身房,你就做运动。当你有机会坐下,你就观自己的呼吸。此刻你就在吸气和呼气,它既不属过去也不属未来。按着训练你心去观察自己身体的变化,当你在坐车的时候可以做,当你下班回来,躺下来休息一下时也可以做,你花愈多时间做这种训练,你就愈熟练。换句话说就是你愈能使自己的心维持平衡,那就是活在现在这一刻。另外一个方法就是你在家里做事情时也用这种方法去观察,譬如说你在打扫房子,你的心就把它放在你所做的工作上。你应尽最大努力不把心放在思考昨天办公室发生的事,或其它各种事,只可把心放在清洁上。当你喝茶,就只喝茶,注意其中在喝茶这件事。如果你有时间,尝试把动作放慢,就像慢动作**一样。因为它能帮你注意精确的每一片刻。如果你有时间,当你从学校或办公室回来,洗澡时,注意集中在洗澡。你打开冷水水龙头,摸一下水等等,你每天都可以这样做。洗澡是我们忙碌的人,惟一自处的时间。做心的训练,愈是只有自己一个人,愈是最好训练时间。有时候我们有一些大问题如财务问题、夫妻问题,这些问题不断出现在我们心里,使我们不快乐,因为它使我们失去做事的能力、不能有效的处理问题。因此一旦有问题困扰我们,就应该马上警觉回到现在。一有问题就马上停止胡思乱想,把注意集中在这一刻什么事在发生。如果你这样训练自己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你就会有二个很坚强的保护盾。你可以自己试一试。这好比是关窗户和开窗户。当有冷风吹来时,你就赶快起来关上窗户,那你就不会觉得冷,因为你知道怎么关窗户。就像这样,当你在看书、开车、坐车、打字等等,一有问题困扰你,就要马上警觉关上窗户。

诸位现在在听我演讲,但你们的心却负担了一些过去的担忧,因此你们现在就可以马上做这种练习。你学会这个活在当下的技巧,因为现在这一刻并没有任何问题,将来的事,将来再解决。如果这一世结束时你的烦恼少,那来世你会过得愈平静。如果你这一世有很多烦恼不能解决,那你来世一定会很复杂。身为佛教徒的我们不可以相信没有来生,但来生之前,明天、后天、下周、明年,这些时间,我们都应该看顾自己的心,这样我们就能够得到快乐。世尊发现这个方法,而且流传下来两千多年。西方的心理学家逐渐从东方去的法师学习到这个道理。他们写文章宣扬活在现在这一刻的方法,还获得优厚的报酬。这个方法不但可以解决大多数的心理问题,也可以解决生理问题。如果你从今天开始,每天花一点点的时间做练习,你会觉得明天你的生活会更舒适。

因为佛陀的教诲是非常切实际的,它好比是医药,因此佛陀又被尊称为“大医王”。如果你现在开始吃一点的药,而且每天继续服用,病就会痊愈。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强调将佛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上是很重要的。我们都有一大堆的烦恼和问题,我们都在寻找保护,我们愈练习,我们愈健康、愈快乐,我们将会有很健全

的心理。谢谢各位。(19911225讲于台南妙心寺,现场由心见法师口译。)

低调奢华的家具风格:  一,新古典  新古典家具是典型的低调奢华家具的代表,以深木色来表现厚重大气,样式上采用古典风格简化变形等处理手法,材质上大胆采用玻璃,钢或者织物等具有特色的现代主义材质来强调新古典的既典雅又现代的风格特征。如:世尊家具  二,织物家具  这种家具少出现木材,大多以织物包裹家具主体,通过布料或皮革本身的质感来营造华丽古典的气氛。如,丝绒沙发,皮革方茶几等。  三,美式家具  美式家具具有浓郁的放松休闲气氛,部分美式家具也具有厚重大气的质感,表现低调奢华时根据具体体现的气氛也可挑选美式家具搭配  四,亚洲家具  低调奢华强调家具的精致感,中式传统变形而成的新中式家具以及部分黑色点缀贝壳的东南亚风格家具都是可以用来搭配低调奢华风格  五,现代家具  选择现代家具也是能够搭配低调奢华,当然需要硬装的设计前提也是非常简洁的情况下,样式简洁的现代家具同样可以通过皮革或者玻璃等材质来表现低调奢华的风格。  低调奢华的灯具  低调奢华的灯具风格主要以新古典灯具以及水晶灯为主,灯具在低调奢华风格中的点缀就如同珠宝在一位贵夫人身上的点缀一般。因此,水晶、玻璃等闪亮材质等同于钻石珠宝。  低调奢华风格是一种非常精致的风格,无论是硬装或者是家具都显得非常严谨。所有闪亮的元素作为点缀都是非常好的奢华气质的诠释,在搭配家具和软装产品时尽可能的把握精致感这个要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5429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