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少数民族非遗手工艺品有哪些

甘肃省少数民族非遗手工艺品有哪些,第1张

甘肃省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非遗手工艺品。以下是一些甘肃省的少数民族非遗手工艺品的代表性示例:

1 甘肃刺绣(土族):甘肃刺绣是土族传统的手工艺品,以精湛的刺绣技法和独特的图案设计而闻名。它通常运用于制作衣物、鞋帽、挂毯等物品。

2 青铜器铸造(羌族):羌族是甘肃省的主要民族之一,其传统的青铜器铸造技艺源远流长。羌族的青铜器制作精美细腻,常用于制作器皿、乐器、礼器等。

3 茶马古道木雕(藏族):茶马古道是古代的贸易路线,藏族人在这条道路上以木雕技艺制作各种工艺品,如佛像、容器、家具等,以展示他们的文化和艺术传统。

4 彩陶制作(东乡族):东乡族是甘肃省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以制作精美的彩陶而著名。东乡族的彩陶常用于制作花瓶、餐具、装饰品等,采用独特的绘画和彩绘技法。

5 葫芦刻画(回族):回族是甘肃省的重要民族,他们善于利用葫芦进行刻画和雕刻。回族的葫芦刻画常以动物、植物、人物等图案为主题,形式多样且富有民族特色。

这只是甘肃省少数民族非遗手工艺品的一小部分例子,还有许多其他非遗手工艺品与甘肃省的少数民族文化密切相关。这些手工艺品代表了当地民族的独特技艺和传统文化,对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很喜欢这部剧,别人的感受如何我不知道,但我是真的很“上头”。

最近由刘亦菲主演的电视剧《梦华录》正在热播。该剧由关汉卿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改编。讲述了三个女人经历各种困境,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永安楼变成汴京最大酒楼的故事。

让我觉得很良心的就是,这电视剧为了更有真实感,复原了不少宋文化,无论是衣着美感,以及品茶举止都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我来说说,我看到的这部剧里的非遗有哪些。

武夷山“茶百戏”

据了解。剧组在筹备期间专门请来了“非遗茶百戏代表性传承人”章志峰。希望借赵盼儿之手,展示中国传统非遗“茶百戏”的韵味。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中,女主赵盼儿身为茶铺的老板娘,秀出了一手绝妙的茶百戏。看这成品,颇有些现代咖啡拉花的意思。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以研膏茶为原料,采用汤瓶注汤或用茶匙加水,用清水使茶汤幻变图案的独特技艺。

在宋朝时期,茶百戏是士大夫之间十分推崇的一种文化活动。宋朝的许多文人包括陆游、李清照等都热衷于此。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李清照在《满庭芳》中也写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茶百戏不仅仅受到了文人墨客的推崇,宋徽宗赵佶也精于此。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描述了这样一件事:“上命近侍取茶具,亲自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皇帝亲自分茶,让群臣观赏后,再一同饮茶品尝。

2010年10月茶百戏已列入武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茶

点茶是古代沏茶方法之一,流行于宋朝。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宋代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也有直接一次向茶碗中注入沸水的),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简单说,点茶就是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中。

点茶前,用沸水冲洗杯盏,预热饮具,以使“盏热而茶难冷,难冷而茶味不变”。将茶粉放进盏中,用最好的汤瓶和水加以冲点,点水时要直沏而入,水柱有力,不能时断时续。

然后“调膏”,根据茶盏的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调和茶末如浓膏油。最后用茶筅击拂,终成茶汤。

点茶有七汤,汤瓶注水,茶筅击拂,茶汤逐渐形成“疏星皎月”“珠玑磊落”“粟文蟹眼”“轻云渐生”“浚霭凝雪”“乳点勃然”,最后“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形成美丽的沫饽,尽显茶汤之美。

——宋徽宗《大观茶论》

“点茶”茶礼东渡日本,至今遗风不绝。日本茶道有两大流派—“煎茶”和“抹茶”,前者是继承了明代以后中国人饮用散茶的习惯,而后者就是继承了宋人“点茶”的传统。

早在2019年1月“宋代点茶”就被列入镇江润州,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点翠

在刘亦菲多套造型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些颜色鲜亮的蓝色发钗。这便是非遗技艺——点翠。

点翠工艺是一项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汉代已有。它是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用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首饰,光泽感好,色彩艳丽,只要在使用过程注意保护,光泽和色彩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点翠工艺的发展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晚清到民国仍然流行后因全面抗战爆发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其高超的技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依托于人们对漂亮美好事物的追求。现在已可用鹅毛、丝带等多种材质替代翠鸟羽毛制作点翠首饰,工艺得以传承。

“侨色非遗珠宝工作室”的渝派点翠技艺于2016年被重庆碚区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

团扇

剧中“神仙姐姐”斗茶时的一段舞蹈,将团扇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执,一方青罗小扇。

添,一段诗情画意。

团扇,一个浸在中国骨子里的东西。

团扇又称宫扇和纨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是中国传统的工艺品和艺术品。

汉代《团扇赋》中记载过:“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由此我们得知团扇起初叫做合欢扇,因圆形为主,用来祝福新婚男女幸福美满。后来慢慢延伸到了对家庭的期盼,有团团圆圆、阖家欢乐的寓意。

最早的扇子出现在商,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在西汉以后陆续出现纳凉用的扇子,扇子也从帝王将相传入寻常百姓家。

宋元时期,多以罗或绢制作扇面,且仅用一面或作画或书法。男士改用折扇,团扇成为此时优雅女子的标配。

明清时期,兴起两面绷绢、纱、罗、绫等,同时增加了瓷青、泥金、湖色等彩色面品,并以绘画、缂丝、刺绣、贴花、抽纱等作为艺术加工。

苏扇制扇技艺也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大量大型古装电视剧中都可以看到苏州团扇的身影,如之前大热的如懿传里宫中娘娘手执的缂丝团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面的破云扇……

《梦华录》不仅展现了活色生香的大宋市井生活画卷,而且让福建人引以为傲的福文化,再次被年轻一代所了解。希望国产的电视剧都能够将我国的经典文化宣扬出来,才能让国人更加的文化自信。

1、团扇

团扇也叫宫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精巧雅致具有很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团扇起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最早出现在商代,盛行于西汉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间,宋代以后又与摺扇并驾齐驱,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

2、窗花

贴窗花一般是北方新春过年的习俗,但随着窗花样式的多样与精致,南方的人们在新春时节也会置办窗花、贴窗花。

中国的剪纸文化有着很长的历史,经过手工艺人不断的创新,窗花剪纸俨然已成为新春佳节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

3、布贴画

布贴画原名宫廷补绣,布贴画是刺绣的一种形式。它利用做衣被剩下的边角碎料,在底布上拼成各成图案,再用针线沿着图案纹样的边锁绣,将其固定,并进行细部的加工而成。

布贴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贴补工艺,历史久远,广泛流传于民间,其色彩丰富鲜艳,剪贴的边线明朗整洁,富有木刻版画的刀木特点,是我国民间常见的手工艺术。

4、蜡染

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蜡染技艺是在麻布上根据经纬线走向,用蜡刀蘸蜂蜡点画图案后,在蓝靛染料中反复多次着染,再进行脱蜡、漂洗、晒干完成。

5、皮影戏

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一边操纵影人,一边讲述民间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和弦乐。皮影戏先后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75490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