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后饮茶的环境有哪些讲究?

宋代以后饮茶的环境有哪些讲究?,第1张

宋代以后,饮茶一直被士大夫们当作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饮茶的环境有诸多讲究,如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寺、道院、松风、竹月即是。茶人的姿态也各有追求,有的晏坐,有的行吟,有的清谈,有的把卷。

即使在平民之家,茶也成为重要的交际手段。如“东村定昏来送茶”,而田舍女的“翁媪”却“吃茶不肯嫁”。“田客论主,而责其不请吃茶”。农民为了春耕,“裹茶买饼去租牛”。

1、宋代饮茶方式,在北宋初期不是以饮用煎茶为主,但方法已较煎茶有所简化,如碾茶之前的灸茶,已不如唐代那么强调,主张视茶而行。以后,用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

2、宋代的点茶法较之唐代有所发展。宋代“点茶”法是将研细后的茶末放在茶盏中,先冲入少许沸水点泡,把茶末调匀,然后慢慢地注入沸水,用茶筅(特别的竹丝子帚)去拂,调匀茶而后饮用。宋代饮茶讲究欣赏茶叶本身的原汁原味,而不再在茶汤中加入香料和调味品,是进入清饮方式的开端。

3、宋代为评比茶的品质,兴起“斗茶”之风,当时在闽北一带最为盛行。宋代诗人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就生动描写了当时斗茶的盛况是“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第一,唐宋烹茶方式、饮茶习俗的差异导致了部分茶具类型的变化。如唐代流行煮茶法,故用到煮茶的鍑、环击汤心的竹筴、盛开水的熟盂、支撑鍑的交床等茶具。宋代时,点茶法取代了煮茶法,茶注遂取代了鍑,新出现了点茶用的茶匙、茶筅,而交床、熟盂等唐代茶具则由于无用武之地,自然消失。又如,唐人饮茶多有添加姜、盐等佐料的习俗,陆羽虽反对往茶汤中乱加佐料,但也主张在水一沸时加入适量的食盐以调味。而宋人则崇尚茶的本味,社会上层点茶时基本是不加调料的。苏轼《东坡志林》卷十载:“唐人煎茶用姜盐,……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辄大笑之。”所以,唐代盛盐用的鹾簋和取盐用的揭在宋代则消失于茶具之列。

第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饮茶品茗的艺术化和斗茶的兴起,使茶具的样式、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向更有利于茶具发挥最佳功能的方向发展。如茶盏,唐代对茶盏样式的要求比较简单,只要容量不超过半升,上口唇不卷边,底卷边呈浅弧形即可;就颜色而言,唐代茶汤的颜色呈浅**,陆羽在《茶经》中提出青瓷盏能够增进茶汤的色泽,越州的青瓷做茶盏最佳。宋代时,人们对茶盏的样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前所述,既要求壁厚,又要求呈深腹、斜腹壁和敞口状,以利于点茶;就茶盏颜色而言,因为宋代的茶汤以白为贵,而南方建窑的黑釉茶盏与白色的茶沫相衬更为鲜明,便于观察茶色,因而倍受宋人青睐。又如,晚唐时期出现点茶的尚不成熟,人们对点茶所用茶注的要求也不甚高。唐代的茶注多半呈大盘口、短颈、鼓腹,注嘴较短,显得古朴;而宋代时期点茶技艺已经相当成熟,为了保证点茶成功,宋人对茶注的要求甚高。如前文所言,仅对注嘴的要求就要做到不歪斜,呈抛物线形,瓶嘴与瓶身的接口要大,瓶嘴的出水口要圆小峻削。所以,宋代的不少茶注呈小口、修身状,注嘴较长。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画出的“汤提点”就呈修身长流、流尾峻削状。南宋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中的茶注之流更为细长[28]。再如,北宋时的茶托比唐朝的要精细多姿,托口突起,远远高出下面的托盘,有些茶托本身就象一个盘子上又加了一只小碗。茶托的托沿多作莲瓣形,托底中凹。

第三,与唐代相比较,宋代的茶具选料更为考究,综合考虑到原料属性与茶性是否相配、原料属性能否最佳发挥茶具的功能等。如茶碾,据陆羽的《茶经》记载,唐代的茶碾多为木质,而宋代的茶碾则呈现质地多样的特色,有金碾、银碾、铜碾、铁碾、石碾等,但人们已经认识到黄金过软,铜易生锈,作茶碾都不合适,只有银和熟铁做茶碾最佳;又如宋人已经认识到茶性宜蒻叶而畏香药[30],所以养茶的茶焙和储茶的茶笼皆用蒻叶编制而成,相比较而言,唐代具有近似功能的“育”则有竹、木、纸为制作原料。

《梦华录》令屏幕前的观众惊艳的国风场景往往是茶艺表演,其中几场斗茶引出了“茶百戏”的茶艺绝唱。在剧中,上到贵族、文人墨客,下至市井商贩,都会去茶坊喝茶。

特别是赵盼儿在永安茶楼表演的茶百戏镜头,惊艳了一大波观众。大家不禁惊讶,宋朝的茶艺竟然达到了如此之高的境地吗?

据文献资料记载,唐代就出现了“茶百戏”,而宋徽宗对“茶百戏”的热忱让其发展达到高峰。这正如陈寅恪说的那句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唐代的茶百戏在宋代得到传承并被发扬光大。可以说,宋代茶艺是对前代茶艺的继承和发展。

到了宋代,饮茶的习俗风靡全国,饮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坊遍布城乡各地,饮茶作为一种社会风尚。

宋朝人喝茶究竟有多讲究?

1先说点茶  

宋人点茶,对茶末质量、水质、火候、茶具都非常讲究。在宋人眼中,烹茶的水以山泉水为上品,井水次之。茶叶以白茶为顶级茶品;茶末研磨得越细越好,这样点茶时茶末才能达到最佳状态;火候也极重要。

“七汤点茶法”是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记载宋人点茶的方法。这“七汤”名为:疏星皎月、珠玑磊落、粟文蟹眼、青云渐升、浚皑凝雪、乳点勃然、稀稠得中。

《咏茶》中记录的“碾细香尘起,烹新玉乳凝”的句子,将纯白的汤花比作玉乳、云朵、白雪。水融入茶盏,点起白色的汤花,汤花在盏中翻腾,就像冬天翻滚的皑皑雪浪。白汤给宋代人在点茶过程中带来了美的体验,以及心灵享受。

苏轼在《西江月·茶词》一词中写道:“龙焙今年绝品,谷帘自古珍泉。雪芽双井散神仙。”苏轼在反复的烹茶实践中,发现用山泉水点茶,茶水口感细腻柔润,效果最佳。

2再说斗茶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都好茶道,流行斗茶,在点茶时文人雅士们比较茶汤,同时吟诗作赋,在茶汤上作画,一比高下。斗茶可谓风靡一时。

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

斗茶从准备之初,共有五个步骤。

1炙茶

先将茶饼“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然后用微火炙干。新茶一般不炙。

2碾茶

用干净的纸包裹,槌碎,然后碾细。若过夜,则色昏。

3罗茶

碾好的细木过筛,筛上粗末再碾、再罗。

4、烘盏

凡是点茶,必须先烘盏使之热。如果盏冷,茶就浮不起来。

6、点茶

先投茶,然后注汤,调成膏状。

后来这种饮茶方式传至日本,演变为当今日本的“抹茶道”,流传至今。

3茶趣☛斗茶令与茶百戏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的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茶百戏,又称汤戏或分茶,这是点茶的极致了。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

茶百戏”又叫“汤戏”或“水丹青”,以水为墨在茶汤上作画,整个作画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剧中,赵盼儿展示以研膏茶为原料,用汤匙沾取少许清水,而后在茶汤上勾勒出画面,类似于咖啡中的拉花,甚是有趣。而今,茶百戏已成非遗文化。

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在封建社会,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所有最好的东西都是属于皇帝的。茶是一种纯洁而节俭的东西,当老百姓开始喝它的时候,皇宫里虽然偶尔会有,但还没有把它当回事。唐代有贡茶,陆羽也讲过这样的情况:在国王和贵族的家里,喝茶都要用24种茶具,还有金玉器皿。唐代出土的茶具相当豪华,皇室自然高人一等。总的来说,唐代宫廷虽然有饮茶的习惯,但在文化意义上并没有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唐朝是一个文人、隐士、僧人引领茶文化的时代,而宋朝则不是。五代以来,和宁和其他***都喜欢喝茶,宋朝一建立,喝茶就在宫廷中流行起来。宋太祖赵匡胤就有喝茶的习惯,从而开启了宫廷饮茶的新时期。各个朝代的皇帝都喜欢喝茶,以至于宋徽宗亲自写了《茶经大观》。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市民生活富足,文化艺术也达到了顶峰。自宋代以来,茶叶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从上层贵族到平民百姓,无论是皇帝、学者,还是平民百姓。在茶叶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精神在宋朝的发展。宋徽宗所谓的 "盛世清香 "是茶的文人属性的顶点。茶如何能成为盛世的 "清商"?气 "是如何体现 "道 "的?

历史长河中的宋朝并没有因为国土辽阔而被称为 "中国",而是以其发达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和哲学成为时代的领袖。宋代的茶既享有高雅的品味,也享有大众的品味。它不仅是与读书、绘画、插图、焚香并行的雅事,也是每个家庭接待客人和事物不可缺少的俗物。

如果真有时光穿梭机这种逆天神器,相信大多武人都想要穿越到秦皇汉武,那个大肆开疆扩土的时代。而文人们则向往文人至上,到处弥漫着淡淡烟灰色,以文艺著称的宋朝。

宋朝,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期,被西方学者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在那个年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追求一种雅致诗性的生活。

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

点茶,是宋人雅致生活的集中写照。三五成群去斗茶,茶点的好,在朋友中就很有面子。如果又能在茶汤之上写诗作画(谓之分茶,又称为茶百戏),那就更被惊呼神人了。

梦回大宋--还原宋朝点茶法

--宋代点茶--

所谓点茶,就是将团饼经炙茶后将茶碾磨成粉末状,然后再用筛罗分筛出最细腻的茶粉投入茶盏中,即用沸水冲点,随即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为止。北宋苏轼《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其中的“三味手”说的就是高明的点茶能手。

宋人点茶所用器具较多,步骤也较为繁琐,接下来详细讲解。

说点茶之前,不得不先说说宋朝团茶饼。

唐宋时期还没有我们现在那么多茶品类,那个时候上品茶的标准都讲究一个“新”字,她们认为只有鲜嫩的茶叶才有茶香,茶叶越老、叶片越大则苦味递增而香味递减。为了能让茶叶便于保存,能大量运送到达官贵人的手中,于是“蒸青”技术便推广开来。

蒸清茶饼制作过程《中华遗产》2016年05期绘画/司马公公

蒸清之后碾碎的茶饼苦味还是太重,于是有时还会添加沉香、龙脑香等以增加茶香,细细捣碎,用模具制饼,穿串烘干,就成了唐宋风行的团茶。

宋朝著名的龙凤团茶

大小龙团茶是用由宋太宗专赐,带有龙凤图样的模具制成的茶,就被称为“龙凤团茶”或“龙凤茶”,乃北苑贡茶的代表,宋仁宗时期又将“龙凤茶团”精致成无数文人墨客留文盛赞过的“小龙凤茶团”。

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记述,其制作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选匀整芽叶进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内兑水研细,再入龙凤模压饼、烘干。

欧阳修就评论道:“其品精绝,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据说,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的欧阳修在朝为官20年间,也只不过获得过一饼小团茶,其价值显而易见。

茶叶准备好,就要开始喝茶了,宋朝饮茶不像今天的泡茶,那个时候复杂、讲究又有趣,如果能喝一杯自己亲自点的茶,那生活就很悠闲了。

步骤如下:

准备阶段:

1炙茶:将保存的茶饼取出,放在微火上稍作炙烤,去除水份

2碎茶:将茶饼用干净的纸密密包裹起来,放在木质茶臼里捣碎

3碾茶:把敲碎的茶块放入碾槽或石磨中,快速有力地将其碾成粉末

4罗茶:磨好的茶粉放入罗绢做的筛网中,细筛几遍到“绝细”

5置盒:将筛好的茶末置入盒中保存

撵茶图(宋-刘松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点茶阶段:

6入盏:用清洁流动的活水烧至第二沸,冲涤茶盏,趁着茶盏还有温度,拨入茶粉

7注汤:用执壶注入少量的水,先将茶粉调成均匀的茶膏

8击拂:一边注水,一边用茶筅击拂茶汤,使茶汤出现稳定而持久的泡沫。

击拂,是点茶的关键,用茶匙或茶筅、茶筋等工具搅动茶汤,使之产生饽沫,乃至咬盏挂杯,幻化出花草虫鱼之类现象。茶匙要重,击拂有力,击拂无力,茶不发力。宋徽宗认为要注汤击拂七次,每一次需要使用的力度和方式都不一样,直至浓度适中、乳花汹涌则止。

9置托:汤花呈现出美丽颜色之后,将茶盏置于漆器或同材质茶托之上。

点茶完毕,但是在喝茶之前,宋朝的文人们还会邀请朋友们一起观赏、品评、作诗,最有趣的就是斗茶啦。

斗茶有道

点茶完毕,如果只是一个人欣赏,未免寂寞,如果一下就喝下去了,未免浪费了之前那么多功夫,于是”斗茶“这项文人墨客乐此不疲的娱乐应运而出。

仇英所绘《斗茶图》

分茶有艺

点茶法使饮茶变得有很强的娱乐性,斗茶的流行又促使点茶的技艺不断创新,大致在北宋末年,形成了能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的技艺——分茶。

分茶又被称作茶百戏,它用点茶的技艺,使茶汤在瞬间中显现出瑰丽多变的文字和图像。分茶高手甚至能使茶面呈现禽兽虫草花鸟鱼虫之类的鲜活图案,就像一幅幅丹青妙手所作的水墨画,因此也被称为“水丹青”。

元明之时,还有人偶尔提及分茶。但到了清代,这项技艺就彻底消失在了中国茶文化的舞台之上。

至于这项鼎盛一时的点茶技艺为何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说是“崖山之后无中华”,随着宋朝的灭亡,元朝蒙古少数民族的统治,他们大多数人并不太接受这个点茶法。有一种说法是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嫌点茶法铺张浪费,于是就用散茶代替团茶,这项技艺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现在有人主张复原宋代点茶法,重现当年技艺。也有人认为这种古法太繁琐,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鼎盛时代,当海纳百川!”茶小官认为,我们不应该忘记泡茶古法,因为那是我们历史,我们的骄傲,我们的根。但我们也不应该拘泥于古法,要创作出能适应当代,又为后世所惊艳的泡茶法。

喝茶,找茶官儿

我是茶小官

听我讲茶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119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5
下一篇2023-08-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