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古董珠宝的乐趣,就在于身处摩登时代,仍然能够收纳逝去时代里的美丽事物。
耀眼的宝石或是精巧的工艺固然充满诱惑,但更令人着迷追逐的,往往是珠宝背后所承载的故事,每一件古董珠宝都能追溯到一段时期,可以通过它感受当时的繁盛与衰败,甚至可以知道它曾经在哪些人家辗转过。收藏一件古董珠宝,就拥有了一段时光、一个故事。所以与其说珠宝装饰了世人衣香鬓影的美梦,不如说它记录了时光的故事。
严格意义上的古董珠宝,是指五千年前到二十世纪中叶二战结束这一段时期内的珠宝首饰。但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的手工制品,也可以归结在这个范畴里。无论在时尚的西方还是古老的东方,古董珠宝首饰因材料的贵重、色彩的艳丽、造型的精巧和光泽的璀璨,反映了人类文明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厚重的收藏价值。
珠宝与时装一样,也有年代风格感的划分。除了在古董珠宝当中占有较高比例的装饰艺术风格珠宝,古董珠宝也可依据时期列出以下几个重要时期:
1、1880年代 法国拿破仑三世时期
也称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Victorian era)
这个时期由于强国扩张领土,对于异国文化的吸收也影响了珠宝设计,珠宝的风格除了保留浪漫氛围,也涵盖多元文化,诸如新文艺复兴风格、自然主义风格、希腊风格、埃及风格、伊特鲁里亚风格、亚述风格、印度风格、吉普赛风格等,在风格如此多元的时代,彩色宝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等)以及钻石常常作为主石来设计,是一个非常值得收藏的典型时期。
2、1900年代法国新艺术时期(Art Nouveau)
此时是自然主义盛行的年代,珠宝作品着重在表面装饰镶工,也使用许多植物的藤蔓与曲线营造珠宝华丽的线条。这是一个非常短暂,短暂到甚至仅有几年的时期,但它却对之后全世界范围的珠宝设计风格影响巨大,各种华丽繁复、流畅卷曲线条的花草纹式、自然图腾以象征手法延展出一个个极具动态美感的艺术珍品。
在以上这两个时期的珠宝珍品中,我们依然能够找到天然珍珠的影子。这是在现代珠宝中几乎不可能看到的。
3、1910年代法国花冠花环时期
也称为英国爱德华时期(Edwardian Era)
欧洲的珠宝史长河之中,爱德华时代是最后一个以英国君主命名的珠宝时期,没有哪个时代能像爱德华时代一样,那么极度绚烂、光辉璀璨、绚丽多姿——这让短短30年间的爱德华风格在珠宝历史上成为不落幕的经典。
和上个新艺术时期不同,爱德华风格体现了雍容华贵,高雅温婉的王者之风。不过,新艺术时期强烈的艺术气息并没有被完全摒弃。非常庆幸的是,工艺的进步和材质的精良让新的花环风格更加生动流畅,并在1910年发展成为珠宝设计中最流行的元素之一。
与此同时,爱德华时代的珠宝继承了乔治王和维多利亚时代的优雅格调。大量使用钻石与铂金等的贵金属,奢华与制作精细。融入繁复蕾丝缇边风格,展现宫廷式的华丽细致。波浪般动感轻盈的造型,有向新兴资产阶级审美致敬的意味。
爱德华时代怀旧复古成为主流,匠人对单色情有独钟,所以这个时期的珠宝往往都是白色偏白色甚至是无色的,铂金的加入,蝴蝶结和花环图案的使用使这个时期的珠宝低调奢华又气度不凡。
4、1925年代的装饰艺术时期
最值得收藏的装饰艺术 (Art Deco)
它源自1920年,盛行于1930至1940年间,将“几何简约风格”推到最高峰。其显著风格特征为色彩对比鲜明强烈,具代表机械美学的几何线条造型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Cartier的几何图腾钻石手链,而其它同样有装饰艺术优异作品的 Boucheron、Van Cleef & Arpels、Mauboussin、Tiffany &Co等,至今仍然活跃在珠宝的世界里。
因为1905年御木本幸吉(Mikimoto)成功养殖出真正圆形的珍珠,使得那个年代的珠宝在材质选用上加入许多珍珠素材。
装饰艺术珠宝的另一特色便是在材质上更多元化。19世纪前,多数珠宝是黄金与银制饰品,到了20世纪初期,白金的发现改变了珠宝的呈现方式。由于白金材质颜色的特性,镶嵌上钻石或是半透宝石后仍然可以呈现为其色泽,这点使得珠宝在材质选用上可选择更多前所未见的宝石。
还有一个特色可以在诸多装饰艺术风格的古董珠宝当中看到,就是融入异国文化的精神,尤其是埃及的风格成为各品牌选用的取材,这与当时考古学的新发现有关,1922年埃及法老王图坦卡门的陵墓揭示到世人眼前,于是埃及风格的珠宝一时之间成为设计师心之向往的灵感缪思。所以很多散发着异域风格的珠宝也出现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
“古董珠宝是拥有魔法的,它盛开于繁华悠久的岁月之河中,当我们拭去历史的尘埃,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的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最美的享受,无论是视觉上还是感情上。”
1、绿珠与石崇
绿珠,传说原姓梁,生在白州境内的双角山下(今广西博白县双凤镇),绝艳的姿容世所罕见。古时越地民俗以珠为上宝,生女称为珠娘,生男称作珠儿。绿珠的名字由此而来。石崇为交趾采访使,以珍珠十斛得到了绿珠。
绿珠善吹笛,又善舞《明君》,明君就是指汉元帝时的王昭君。绿珠妩媚动人,又善解人意,恍若天仙下凡,尤以曲意承欢,因而石崇在众多姬妾之中,惟独对绿珠别有宠爱。
石崇有别馆在河南金谷涧,凡远行的人都在此饯饮送别,因此号为“金谷园”。园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园内清溪萦回,水声潺潺。石崇因山形水势,筑园建馆,挖湖开塘,周围几十里内,楼榭亭阁,高下错落,金谷水萦绕穿流其间,鸟鸣幽村,鱼跃荷塘。郦道元《水经注》谓其“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蔽翳”。园内筑百丈高的崇绮楼,可“极目南天”,以慰绿珠的思乡之愁,里面装饰以珍珠、玛瑙、琥珀、犀角、象牙,可谓穷奢极丽。石崇和当时的名士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曾结成诗社,号称“金谷二十四友”。每次宴客,必命绿珠出来歌舞侑酒,见者都忘失魂魄,因此绿珠之美名闻于天下。
2、杜十娘
杜十娘久有从良之志,她深知沉迷烟花的公子哥们,由于倾家荡产,很难归见父母,便日积月累地积攒了一个百宝箱,收藏在院中的姐妹那里,希望将来润色郎装,翁姑能够体谅一片苦心,成就自己的姻缘。经过长期考验和寻觅,她选择了李甲,并且欲以终身托付于他,因而让李甲四处借贷,又拿出自己私蓄的银两,完成自己从良的心愿。投奔他人从良是杜十娘重新做人的必由之路,因此姐妹们听说此事,纷纷相送,并以资相助为盘缠将百宝箱还给于杜十娘。其实,前部分的经历是杜十娘与李甲素不相识,李甲担心归家不为严父所容,杜十娘便与李甲泛舟吴越,徐徐图之。在途中,一富家公子偶然相遇,目睹杜十娘美貌,心生贪慕,就趁与李甲饮酒之机,巧言离开,诱惑并使李甲以千金银两之价把杜十娘卖给了他,杜十娘得知,万念俱灰。她假装同意他们的交易,然后却在正式交易之际当众打开百宝箱(宝箱内全是金银珠宝),怒斥奸人和负心汉,抱箱投江而死。
看在200分的份上,我把我硕士论文其中关于西方珠宝文化的内容忍痛割爱了。
41 西方古代文明时期首饰
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及两河流域的古代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古文明,并创
造了各具特色的古代手工艺品,首饰就是其中的一类,从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可
以看出,首饰在人类的早期就已经出现,它们伴随着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并在
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介绍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两河流域的早期首
饰及其文化。
411 古希腊首饰
《荷马史诗》中多次提到迈锡尼为“多金的”,而在迈锡尼发现的首饰也多
是金制首饰,有金冠、金面具、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镯、金耳环、金制额饰等, 其中以金冠的制作最为考究。在首饰中出现了“金银错”技术,即将黄金和白银交错,精妙无双。除了金制首饰还有紫玉和玛瑙串成的项链、琥珀项链、水晶串 珠等。
古代希腊奴隶制的民主制度是产生工艺美术繁荣的社会基础。古希腊的陶器
与中国奴隶社会的青铜器同样属于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但中国古代青铜器充满 着威严与冷峻之感,而希腊陶器却洋溢着轻盈活泼、生机盎然的风采。这主要是 因为希腊特有的民主制度决定的[13]。比起东方奴隶制的专制制度来,古希腊人的创造力较少受到压制,艺术匠师们的劳动较多的受到重视。富于想象力的希腊神话是古希腊工艺美术繁荣的精神资源。没有希腊神话就不可能有丰富多彩的希腊艺术,它是希腊泛神论的宗教思想所决定的。所以,希腊神话实际上也就是古希腊关于申领和英雄的故事的总和,具有一定的“民主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13]。它是以一种神人同形同性论的观点来塑造出的神话世界。一方面,希腊的诸神可以说是具有典型人性的人,他们只是一些神通广大和不会死亡的人而已;而另一方面,现实的人也可以具有神的品格,他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实际上,希腊人对神的信仰只不过是对现实人的肯定而已。
因此,他们的人生观是积极和乐观的,他们执著的信念就是:人是万物之首。
412 古罗马首饰
古代罗马文化是在吸取埃特鲁里亚和希腊文化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
罗马文化是古代地中海地区文明的集大成者和希腊、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其文化
成就对后世的欧洲有深远的影响[13]。
古罗马的金属工艺在古代欧洲工艺美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银器工
艺和青铜工艺,品种繁多,装饰华美,制作精良,深受世人喜爱。
银的软度仅次于金,加工起来具有较好的延展性。从工艺角度讲,此时的装
饰手法多以薄薄的银板上采用捶打制作为主。从公元 2 世纪至 3 世纪开始,逐渐进入后期罗马风格。这是由一种自然主义的描写向新的装饰性的表现转化的过
程。除几何纹外,人物表现和空间表现也成平面化。
和银器工艺一样,古罗马的玉石工艺也盛行于共和末期,特别是在帝政时期
达到顶峰。其材质丰富多彩,常见的有红玉髓,红缠丝玛瑙,紫水晶等,也有石
榴石,绿柱石,黄玉,橄榄石,绿宝石,蓝宝石等。此类于是首先是用于制作印章或具有印章功能的戒指等。另外,古罗马人还喜欢用玉石制作各种护身符或其
他佩饰品。
413 古埃及首饰
埃及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埃及历史的悠久:110 多座的大小金字塔、
古代象形文字、埃及法老的金制面具,可见古埃及文化的灿烂。
从那些古埃及文明的遗物来说,首饰的使用相当广泛。古埃及制作首饰的材
料多具有仿天然色彩,取其蕴含的象征意义。金是太阳的颜色,而太阳是生命的
源泉;银代表月亮,也是制造神像骨骼的材料;天青石仿似深蓝色夜空;尼罗河东边沙漠出产的墨绿色碧玉像新鲜蔬菜的颜色,代表再生;红玉髓及红色碧玉的
颜色像血,象征着生命[13]。
古埃及首饰的种类主要有项饰、耳环、头冠、手镯、手链、指环、腰带、护
身符等,制作精美复杂,并带有特定含义。耳环分为很多种,有带坠儿和不带坠
儿的,有环状和圈状的。
代表古埃及首饰最高成就的是法老的首饰,法老墓中曾随葬着大量精美无比
的珍宝首饰,但历经多年的盗掘,大多流失殆尽。在为数不多的未被盗掘的法老
墓中,第十八王朝法老图坦卡蒙墓的首饰最为有名。除考古中发现的实物外,古
埃及雕像、浮雕及图画上人物所佩戴的首饰,也以其逼真的刻画,向今天的我们
展示着这个文明古国在首饰工艺上的辉煌成就。(见图版 20)
414 两河流域首饰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是两河流域的文明,两河流域指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
底河之间的流域,希腊人称这里为“美索不达米亚”,这里也被称之为“肥沃的
星月”地带,吸引了早期人类的驻足,文明也不可避免地发展起来,两河流域的
文明像火炬,点燃了希腊、罗马乃至整个欧洲文明之火。
从奥贝德时期开始进入美索不达米亚的是苏美尔人。在苏美尔境内没有铜
矿,甚至也没有其它的金属矿藏,但当时苏美尔人贸易活动已相当频繁,使得大 量的铜、银、黄金以及玉髓珠得以进入并逐渐被用于首饰中。
在首饰种类上已出现有戒指、项饰、脚环、手镯的造型,并且迄今为止世界各地区的有些首饰造型仍没有脱出那里的痕迹。
42 中世纪时期的首饰(500-1450 年)
欧洲的中世纪(500-1450 年)又被称为黑暗时代,因为在这约一千年的欧
洲封建社会时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政教合一的教权统治,宗教文化极大地制 约了人们地思想和审美。因此,从宏观角度看,否定现世美成了欧洲中世纪艺术精神最显著的特点。在这一千年中,西方文明失去了方向,在黑暗中摸索,寻找自己的位置。
自耶和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反而是基督教加速渗透到社会的各阶层。终
于,在神的影响和宗教的作用下,高傲的国王们承认了基督教的合法存在,同时
也利用它来稳固自己的统治。罗马大主教,成为至高无上的特权人物。这时候,
皇冠开始变成镶满金银珠宝的半球形。而每个皇冠上,都有一个十字架,以示皇
冠是受神赐[14]。
漫长的欧洲中世纪,首饰服饰分化较严重,在不同的阶层当中首饰的质地和
装饰都有区别。中世纪时期首饰同样也体现一种地位等级,如有规定钻石只有王
公贵族才能佩戴。上层社会中常出现珠宝扇贝等首饰,胸针也是精致华丽,甚至 连鞋子上都饰满了珠宝和金箔。
到了中世纪后期,人们又重新开始追求美的风尚,宝石不仅应用于各种首饰
的制作中,还大量出现在服装及腰带的装饰上。妇女的发饰变化繁多,用于发式
上的首饰也很丰富。如覆盖在头上的发网由金丝编成,发网上还缀饰有美丽的宝 石,显得非常奢侈豪华。胸针和饰扣也都是用金银材料加饰宝石而成。这时首饰
就已逐渐失去了它的宗教的和神奇的护身符的意义,首饰必然成了单纯的装饰
品。妇女的发饰变化繁多,用于发式上的首饰也很丰富。如覆盖在头上的发网由
金丝编成,发网上还缀饰有美丽的宝石,显得非常奢侈豪华。胸针和饰扣也都是
用金银材料加饰宝石而成。
43 文艺复兴时期的首饰(1450-1600 年)
文艺复兴时期为西方文明进步的新时代的起点,是指 14 世纪到 16 世纪西方
在文化艺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以人为本的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朝廷首饰追求豪华,在服装上饰有金制玫瑰花数十
朵,以红蓝宝石和珍珠镶嵌于花朵之间,衣领上也镶了色彩斑斓的宝石。项链的
式样种类也很多,以金银镶嵌宝石的样式为多,有的项链上垂挂着小铃铛
[1]
。
女士首饰中金银的应用更为普遍,贵妇佩戴的首饰华丽典雅,镶有珍珠的金
链缠在发髻上,金制的圆珠项链前垂吊着镶宝石的项坠。上层妇女中以形成了以
珠宝首饰显示财富,相互攀比的风气。人们竞相在珠宝首饰上投资,在帽式面纱
上缀满珍珠宝石,用满是宝石的彩带束扎头发,连腰带上也坠满了宝石珍珠。
到了文艺复兴鼎盛时期,人们的项链耳环等首饰的造型愈加宽大厚重,款式
也愈加复杂。贵妇人几乎将自己淹没在金银珠宝饰品当中。
44 巴洛克时期的首饰(1600-1750 年)
1600 年歌剧诞生,1750 年巴赫去世,这 150 年,叫做巴洛克时期。“巴洛克”
(Baroque)一词的出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有三:一是葡萄牙文的“barroco
和西班牙文的“barorueco”,意为“变了形的珍珠”,“不合常规”等等;二是中
世纪拉丁文的“baroco”,意为“荒诞的思考”,“繁缛可笑的神学讨论”;三是意
大利文的“barocchio”,意为“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巴洛克艺术风格原本是
指 17 世纪强调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材料的建筑风格,也因此牵动影响到当
时艺术全面性的变革。巴洛克艺术的风格是承袭自文艺复兴末期的矫饰主义,着
重在强烈感情的表现,强调流动感、戏剧性、夸张性等特点。它虽然承袭矫饰主
义,但也淘汰了矫饰主义那些暧昧的、松散的形式[13]。
由于受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 在首饰上也明显有巴洛克风格的特点。
其特点是铺张华丽,擅长表现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无穷感。常采用富于动态感
的造型要素,如曲线、斜线等。巴洛克时期的工艺美术的风格特征可以概括为:
强烈奔放、豪华壮观、奇特玄妙、大气磅礴,充满着阳刚之气,注重大手笔的表
现。
45 洛可可时期的首饰
“洛可可”一词源自法国字汇“Rocaille”,意为岩石或贝壳饰物,后来该
词指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的艺术风格[13]。这种风格源自 1715 年法国路易十四过世之后,所产生的一种艺术上的反叛。它的特点是具有纤细、轻巧、华丽
和繁缛的装饰性,多用 C 型、S 型和漩涡型的曲线和艳丽浮华的色彩作装饰构成。
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一改巴洛克的
奢华之风,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
46 工艺美术时期的首饰
19 世纪,在资本主义的全球殖民扩张中,欧洲文化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同时又从各殖民抵地掠夺来的财富中,获得多元化的滋养。这时中西方的文化交
流是以不平等的殖民形式出现的,也导致了 20 世纪全球的反殖民、反霸权的独
立热潮。工艺美术运动,就是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综合反映。习惯了传统精美手
工艺的人们很难接收大机器生产粗糙、简陋和直线化产品,但是要社会退回到手
工作坊是不现实的。所以,以威廉·莫里斯为代表的艺术家们,苦苦追寻社会转
型期的艺术过渡形式。
亚玛首饰文化的有部分,文字方面还在整理,如果觉得我的资料和你要的一致的话,选定我的为最佳答案后论语留下邮箱,我会把我收集的给你发过去。
1 中国古代服饰发型演变
1商代的发式 辫发局部(河南安阳股墟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本图为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
2东周男子服饰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3春秋战国贵族冠帽与服饰 战国白玉人像,头戴冠,两侧有组缨下垂系于颌下,脑后辫发上挽,包入冠内;身穿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鞋。春秋除胡服之外,还有一种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种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这种服装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深衣。本图为戴冠、穿宽袖服装的官员(战国玉人,传世实物,原件现藏故宫博物院)
4汉代长冠 戴长冠、穿袍服的官员(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着衣木俑)。长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衣木俑所戴即为此冠。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本图为戴长冠,配黑色绛缘领袖的袍服及绛色裤袜。
5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6汉代妇女服饰实物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实物中,服装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样式,但质料和纹样有汉族特点,还织着富有吉祥如意的汉字,是东汉时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产物。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实物资料异常丰富,尤其是服装,经历二千多年,质地仍然坚固,色泽依然鲜艳,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高超水平。本图为“信期绣”茶黄罗绮绵袍(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实物),身长132公分,两袖通长228公分。
7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本图为穿三重深衣的妇女(陕西西安红庆村出土加彩陶俑)。
8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为曲裾深衣,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汉代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本图为汉代宽袖绕襟深衣图(参考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复原绘制)。
9隋代女服 隋代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还、袄、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长裙是最为基本形式。它的一个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本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及翻领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图。
10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本图为中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此图为大袖对襟纱罗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11宋代贵妇礼服——宋代大袖衫、长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遗留下来的服式,在北宋年间依然流行,多为贵族妇女所穿,是一种礼服。普通妇女不能穿着。穿着这种服装,必须配以华丽精致的首饰,其中包括发饰、面饰、耳饰、颈饰和胸饰等。本图为戴冠、穿大袖衫、长裙、披帛的贵妇。(敦煌莫高窟壁画)
12明代服饰 明代妇女下裳多穿裙,穿裤的少见。其中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都绣以花鸟图案,另在两畔镶以金线,碎逗成裙,即为“凤尾裙”。更有用整缎折以细褶的,为“百折裙”。上图为 凤尾裙(传世实物);下图为布制女鞋(出土实物)。
13明代比甲 比甲展示图。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比甲的名称,见于宋元以后,但这种服饰的基本样式,却早已存在。比甲为对襟、无袖,左右两侧开衩。隋唐时期的半臂,就是与比甲有着一定渊源关系。明代比甲大多为年轻妇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间。到了清代,这种服装更加流行,并不断有所变革,后来的马甲就是在此基础上经过加工改制而成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