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位于财富和权利的金字塔尖。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而作为财富的象征,皇室成员所佩戴的珠宝,不仅彰显了国家的品味,也象征着国家的骄傲和荣耀,被嵌入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西方宫廷
西方宫廷珠宝发展史,也分为几个阶段。每一个时期都因为时代的原因流行着不同的元素。
拜占庭作为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珠宝的设计风格也是独树一帜,成为西方珠宝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时期珠宝的宗教意味浓厚,认为皇帝和教会的金银珠宝上代表着上天赐予的力量。佩戴的珠宝越奢华,每一位教徒的转生就会越美好。
设计夸张的黄金,奢华珍贵的彩色宝石镶嵌,将拜占庭的高贵、华丽、神圣的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拜占庭王朝中后期存在的神圣罗马帝国,也沿袭了这样一种观念,仍然以上帝天国的理想为审美和价值判断的标准。
从17世纪中叶到现在依然健在的英国皇室,所展现出来的珠宝,也是大部分人对宫廷珠宝的印象,最为鲜明的就是维多利亚风格。
受自然主义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皇室珠宝,多以珍珠贝壳为底, 天蓝或深蓝色珐琅和镂雕的花朵及波浪做点缀,搭配黄金精工锻造的蝴蝶结,藤蔓,枝叶,缎带等形状的胸针。
迈入近代之后,皇室珠宝的风格也逐渐向简约方向发展。只有在特别重要的场合,才会佩戴如此繁杂的珠宝。
东方皇宫
与西方不同,东方的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多次的民族大融合和发展,每一个时代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不过,受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文化影响,总体风格上还是保持了一致性,注重内涵和工艺,金银玉器是最主要的材质。
在隋唐以前,皇室的首饰多以展现自然为主,形式庄重,线条简约,气势庞大,带着原始的野性。
以盛唐为分水岭,盛唐之后,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频繁。这一时期的珠宝首饰首饰也博采众长,延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开始逐渐增添了异域风情。
历经了宋元时期,民族之间不断融合,充分展示了少数民族的风格特点,同时又与传统饰品兼容。
发展到明代,珠宝首饰更加雍容华贵,设计繁复的珠宝已经成为宫廷首饰佩戴的主流。
大量的清宫戏,让清代的宫廷珠宝,不断的展现在普通观众面前,清朝的珠宝对于大众也并不陌生。
珠宝工艺日臻成熟,在承继了明朝的技术水平下,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例如皇室专享的点翠工艺。
东方的宫廷珠宝发展史,随着皇室的没落也画上了句号。昔日的皇家首饰,现在成为了无数收藏家的藏品,或者是在博物馆里,供人瞻仰。
东方珠宝注重写意,西方注重写实。不同的珠宝风格,代表了东西方不一样的文明发展史。
无论是哪种风格,宫廷珠宝都代表了各自时代的审美水平,反映了当时的最高工艺。
回收。根据金价查询网显示,明牌珠宝黄金价格579元一克,铂金价格394元一克,黄金回收价格432元一克。明牌珠宝是一家专业从事珠宝首饰的设计、生产与销售,产品主要包括黄金饰品、铂金饰品及镶嵌饰品等。
这个问题本身是错误的。
实际上,明代的中国依靠输入大量白银,保持了惊人的贸易顺差,也保证了商品的巨大竞争力。
明代的中国,是全世界最强大的经济实体。
自15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明朝灭亡1644年,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1个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极为罕见。
中国的商品在全世界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甚至垄断。
明代的中国具有非常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可以制造各种五花八门的商品。
因为千百年的技术积累,中国商品的质量是不错的,同时人工成本很低,导致商品的价格也不高,堪称物美价廉。
同时中国在很多商品的制造技术和生产技术,都持有特殊的垄断地位。
资料中这么说:就纺织品生产而言,中国是麻类纤维原产地,千余年间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对麻缕“半浸半晒”、硫磺熏蒸等漂白技术均居当时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生丝制作的产品经得起海风吹拂而不变色,欧洲丝绸产品的款式、织法、图案设计、印染工艺无不受到中国的影响和启迪,更有甚者,英国直到1690年以后才织出质量较好的亚麻布。
对于中国丝货,外国商人更是赞叹不绝,“从中国运来的各种丝货,以白色最受欢迎,其白如雪,欧洲没有一种产品能比得上中国的丝货”。
看看就是这么牛逼的。
商品的物美价廉,是中国对欧洲贸易实现顺差长达100年的重要原因。
当然,包括郑和和后人获得了大量的白银,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
中国国内白银数量的猛增,仍然抵不上对于白银的需求量。这使得中国保持较低的物价,白银的购买力达到宋代的2倍。
结果就是,中国商品出口价格较低。
资料中这么写:
当时国际市场上中国主要大宗出口商品与外国同类产品价格对比如下:
丝织品:墨西哥市场上中国丝织品价格是西班牙同类产品的1/3,在秘鲁是1/9,在东南亚是荷兰同类产品的1/3,在欧洲是欧洲产品的1/4-1/3;
麻织品:墨西哥市场欧洲麻织品几乎比中国同类产品贵8倍;
铜、铁制品:菲律宾市场中国铁钉价格为西班牙产品的1/4,致使秘鲁总督卡涅特于1590年专门派船赴菲购买中国铜、铁制品,还有位西班牙人维拉曾建议在菲律宾购买廉价的中国铜铸炮,然后运往墨西哥和秘鲁;
生丝:162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以每磅4盾的价格采购一批台湾生丝,运到欧洲市场后售价为每磅168盾,毛利率达320%;
肉类、蔬菜、水果:当时的一个西班牙神甫马丁德拉达惊叹中国肉类、蔬菜、水果价格低得象是分文不取一样……
西欧迫切需要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香料、药材、茶叶、瓷器、丝绸等物都深受西欧人的欢迎。由于多年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西欧能向外输出售于东方的货物却非常有限,必须用现金即贵金属白银货币支付。它们只好携带大量银子来中国购买货物贩回国内倾销。所谓夷船“所载货物无几,大半均属番银”。
所以,这就是中国商品牛逼的原因。
至于郑和为什么七下西洋,却让大明变穷了,主要是花费过于庞大。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宣扬大明国威,所以舰队非常庞大,共有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
根据统计,船队每人每天的饮食需要为粮食1公斤,水3公斤,蔬菜瓜果05公斤。仅在海上十天的航行,直接的饮食需要:粮食270吨,饮水710吨,蔬菜水果135吨。仅此一项十天的饮食耗费总计就要超过1000吨,平均每天100吨。
这种规模是欧洲探险家无法想象的。
无论是哥伦布还是麦哲伦,他们舰队规模都不大。哥伦布更是只有区区3条船只。
所以,郑和七下西洋花费是巨大的,获得少量金银珠宝当然不能弥补消费。
单单郑和下西洋的消费和收入来说,自然不成比例。
但是,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重大的,开通了很多以往不存在的航线,大大促进了贸易。
根据学者估计,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贸易利益,最少为黄金二十万两,白银上千万两,是宋元两代市舶司收入的十几倍。
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宣德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风磨铜铸成的铜器。
为了制作出精品的铜炉,在朱瞻基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再呈给其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其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明宣德 铜雪花金朝冠耳方炉
拍卖价格:313万
此炉选用精铜为材,平口、外折、丰肩、鼓腹。两侧饰朝冠耳,腹下承四足。腹部素身无纹,唯见金光闪亮如同雪花,故名“雪花金”。整器包浆沉厚,入手沉稳,富丽堂皇,葆光斑驳,光壳润泽。当为宣德炉之母本,难得一见,值得相关人士关注珍藏。
宣德炉,是明代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为制作精品的铜炉,在宣德皇帝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呈给皇上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宣宗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宣德皇帝在位时,传说宫内的佛殿失火,金银、铜像都混成液体。又传说是佛典起火,金银珠宝与铜都烧结在一起,于是宣德皇帝命令将其铸成铜炉。宣德皇帝询问铸工说,铜炼几次才能精纯?铸工回答说用六火炼铜,就会现出珠宝的光彩。于是宣德皇帝命令炼十二火,把铜做成条。再用赤火熔化铜条,置于钢铁制成的筛格上,把先滴下的最精纯的选取出来制成炉,把仍存于筛格上的取出来制成其他的器物。
宣德炉在宣德中期模仿宋代的烧斑,掩盖了炉的本质,就用一种外国产的卤液浸润、擦拭、薰洗,把色彩变为蜡茶。到了宣德末期,则更加显示它自然色泽,着色更淡。后人评论说,宣德炉有五等色:栗壳、茄皮、棠梨、褐色,而以佛经纸的色泽为第一。鎏金的炉腹下铸成祥云涌起的样子,鎏金的炉口下部为祥云翻覆的样子。至于鸡皮色,则是着火气长了才出现的。

明 铜象耳宣德炉
拍卖价格:1395万
此件香炉样式来源于明宣德炉,以金铜制成,炉身形制规整。直口,两侧置双象耳,象首粗眉杏目,长鼻直竖,表情自然细腻,循“太平有象”之吉意装饰,包浆沉稳,色泽典雅,敦厚之中不失灵巧精致,是为书房陈设雅器。焚香其内,历史的厚重之感随香外溢,仿若置身其中,随香而止,怅然若失。底书“宣德五年吴邦佐造”楷书款。带底座。
为了制作出精品的铜炉,在朱瞻基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再呈给其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其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大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焚香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常人们为了礼仪将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柱香,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因此,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阶段。

不同时期的宣德炉在精度和质量上都有不同侧重点。明炉重韵味,不管是整体或者细部的设计,都耐人寻味。明末清初的炉有拙朴的厚重感。雍正时期的炉线条柔和,而乾隆时的精炉工艺水平达到历史最高点。值得注意的是,宣德炉底款的“德”字心上没有一横,当时有“省一德”之称,经多方查证,也有不省一横的。
据藏家介绍,宣德炉的拍卖价格近些年来一直在往上走。2003年嘉德专场拍卖著名收藏家王世襄所藏21件宣德炉,共拍出11792万元,平均每件约56万元。其中的20座在2010年匡时秋拍"锦灰吉金王世襄藏铜炉"专场全部成交,总成交额98448万元,平均每件492万元。其中一座"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款"冲天耳金片三足炉", 在2003年中国嘉德秋拍时以1661万元成交,到2010年北京匡时秋拍时则以1512万元成交,7年增值9倍。传世的宣德炉很少很少,且价格为天文数字,非常昂贵。

2019年春拍后,明清宣德炉的收藏热度不减,拍卖价格一路稳稳走高。春拍期间,国内外各大拍卖行拍场上,都有明清宣德炉的出现,通过春季拍卖结果来看,明清宣德炉在拍场上,拍卖成交率颇高,而且部分精品铜炉再创宣德炉门类最高业绩。据藏家介绍,宣德炉的拍卖价格近些年来是一直在往上走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