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列举2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第1张

1、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2、一鸣惊人

春秋时,楚庄王当国君的前三年,只知享乐,不管国事。申无畏出了个谜语让他猜:“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笑着说:“这只鸟,要么不飞不鸣,要飞就直冲云霄,一叫就让人震惊。”从此,他励精图治,成为霸主。

3、风吹草动

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杀,他逃到昭关。由于楚军在关口盘查很严,他出不了关。因为着急和忧愁,一夜之间他的须发全都变白了。凭着相貌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他混出了昭关。逃亡的路上,他经常在芦苇和草丛里穿行,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稍有风吹草动,他就赶紧躲起来。

4、风雨同舟

春秋时,吴、越两国相邻,但彼此之间争端不断,战争频繁。有一次,两国的人同乘一条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风突起,大浪滔天,眼看着就要翻船。在这危急时刻,人们忘记了过去的仇恨,齐心协力,共同排除险情,使渡船安全地到达了岸边。在船上的两国人就像一家人一样。

5、甘拜下风

春秋时,秦、晋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也被秦俘获。秦穆公对晋国的君臣们说:“尽管晋惠公忘恩负义,但我是不会将你们当俘虏押回秦国的。”晋国的大臣们说:“我们是跪在您的下风头,希望您在上风头说的话能算数。

6、天罗地网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大臣费无忌的谗言,要杀害太子的师傅伍奢和他的儿子伍子胥。太子连夜告诉了在樊城做守将的伍子胥。当第二天费无忌的儿子来骗伍子胥回都城时,伍子胥将他痛打一顿,说:“如果不是太子告诉真相,我就被骗入天罗地网了。”

7、守株待兔 

春秋时,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看见一只野兔撞在树桩子上,折断脖子而亡。他不费吹灰之力便吃到了兔肉。从那以后,他什么农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树桩子旁边,等着捡兔子。可再也没有野兔来撞这树桩子,他的行为被人们当作了笑话。

8、无能为力

春秋时,秦国和晋国要组成联军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非常焦急。有人告诉他,有个叫烛之武的官员能够劝说秦国退军。国君立即召见了烛之武。烛之武对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如别人,现在年纪大了,就更没有这个能力了。”

9、如释重负

春秋时,季孙、叔孙和孟孙三个家族掌握了鲁国的军政大权。鲁昭公为夺回权利,派兵去攻打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知道后,立刻前来救援。三家联合起来,把昭公的军队打得大败,昭公只得逃亡齐国。因为他原来已经失去了民心,百姓反而感觉像放下沉重的负担。

10、安居乐业

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社会:国土面积小,人口稀少。人们不用坐车乘船到远方去;没有战争,人们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欢的职业,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稳;与相邻的国家望得见,但不相往来。

11、出类拔萃

孟子是春秋末期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麒麟和一般走兽是同类,凤凰和普通飞禽是同类,圣人和百姓也是同类;而孔子作为圣人,远远超越同类人中的佼佼者,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了。”

12、从容不迫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庄子,在一次与另一位哲学家惠子辩论时,指着水中的鱼说:“它从容不迫地游来游去,多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那条鱼,怎么知道?”庄子说:“鱼快不快乐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我们自己快乐,所以可以认为水里的鱼同样非常快乐。”

13、大义灭亲

春秋时,卫国有位正直的大臣叫石碏,可他的儿子石厚,却帮助卫庄公的儿子州吁杀害了卫桓公,篡夺了国君之位。州吁和石厚很暴虐,引起了民愤。石碏对自己的不肖之子也十分愤恨。他设计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与陈桓公商量好,将两人处决。人们称赞他的行为是“大义灭亲”。

14、趾高气扬

春秋时,楚武王派大将屈瑕带兵去攻打罗国。大臣斗伯比为他送行时,看到他走路时把脚抬得高高的,回来就对楚王说:屈瑕太骄傲了,他必败无疑。楚王赶紧派人去提醒屈瑕不可轻敌,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屈瑕已经兵败鄢水。由于羞愧,一个人跑到山谷中上吊自杀了。

15、退避三舍

春秋时,晋国内乱。公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待他很好。当问及如何报答时,重耳说:“如我当上国君,要是两国交兵,我就退兵九十里以谢恩。”后来,重耳成了晋国国君,称晋文公。不久,楚晋两国发生了战争,重耳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16、卧薪尝胆

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俘虏。勾践被扣押了三年,他遭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被释放回国后,他发誓要报仇血恨。为激励斗志,他睡在柴草上,还在旁边挂了一个苦胆,每天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经过长期准备,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17、螳螂捕蝉

春秋时,一个侍卫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决定,就拿着一把弹弓在花园里走来走去。吴王问他在干什么。他说:“一只蝉在叫,它没有想到身后有一只螳螂要捕捉它。而螳螂没有想到身后有一只黄雀要啄食它。黄雀呢,更没想到我用弹弓在瞄准它。它们没考虑身后的危险啊!”吴王听后,撤回了决定。

18、叶公好龙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贵族,自称叶公。他对别人说:“我最喜欢龙。”他把家里的厅堂、屋梁、房柱、门窗及墙壁上,全都刻画上龙的形象。天上真龙听说了,非常高兴就从天而降,来到叶公家里。叶公看见了真龙,吓得脸色发白,浑身发抖,狼狈逃窜而去。

19、一鼓作气

春秋时,鲁国与齐国发生战争。齐军连续两次擂响战鼓发起冲锋,鲁军都按兵不动。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进攻,将军曹刿才下令:“击鼓,进攻!”结果鲁军大胜。曹刿告诉鲁庄公,敌军擂鼓三遍时士兵已乏力,而我军一鼓作气,所以能取胜。

20、邯郸学步

战国时,赵国都城邯郸的人以走路姿势优美而著称。有个燕国人来到邯郸,要学习当地人如何走路。他发现满街的人走路姿势各异,但都很优雅,就见一个学一个。结果呢,什么姿势都没学会,连自己原先是如何走路的都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家去。

历史上被流放到高丽(朝鲜半岛)的皇帝有两位,一位是陈友谅之子陈理,一位是明夏皇帝明升。

后明夏开朝皇帝明玉珍(子明升)的墓穴在重庆被发现,成千上万的后代从朝鲜不远万里赶到重庆祭拜先祖。

有传闻称这两人在朝鲜的后人多达4万,然而据史料,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一、不战而败,难兄难弟输在一张嘴上

陈友谅死后,陈理以及和陈友谅有关的亲眷都受到了朱元璋的厚待。活着的封侯进爵,死了的建庙祭祀。陈理作为陈友谅的儿子,更是被朱元璋养在京城,常常召见。好吃好喝的供养着,美女丫环伺候着,不用干活白白享受,这样的生活对于仇人之子的陈理来说应该是求之不得。

但他本人却并不这样认为,甚至恰恰相反,臭就臭在一张嘴上。

若是真的觉得不甘也应该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卷土重来。要不然又是一部精彩小说,明朝勾践。

但他唯一的本事就是喝多了嚼舌头,一哭二闹三上吊。大放厥词侮辱已经是皇帝的朱元璋,甚至言语威胁,智商堪忧。

二、既然杀不得,朱元璋将俩“祖宗”一起流放高丽

活在京城是陈理能获得的最好的结局,朱元璋为“显示宽仁,抚慰人心”绝对不可能杀他。甚至在他有生之年都会礼待陈理,礼待仇人之子,没有比这更能昭告天下他的仁者之心的了。

但这小子偏偏不知好歹,还搅上了同样被困京城的明夏皇帝明升。自认同病相怜的两人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情感,每天在一起最大的乐趣就是骂朱元璋。

朱元璋再怎么说也是个皇帝,放着两颗隐雷在身边,还天天听他们骂自己,受得了才怪了。

杀又杀不得,于是说得好听送到高丽,拜托高丽王好好照顾,说白了就是流放。

在京城一个是归德侯,一个是归义侯。虽然没有自由,但至少生活水平高,要啥有啥。到了高丽说好听是“礼待”,但一个是战败皇帝一个是受降皇帝。山高皇帝远,高丽王又怎么可能真的给他们啥好条件。说白了,好东西自己用都不够。

看地图瞬间明白为什么高丽要诚服明朝,甚至那么听话。

三、陈理穷困潦倒,明升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陈理到高丽时22岁,而明升才18岁。两个孩子在高丽虽然被称王,但实际上无权无势,布匹粮食全靠接济。高丽王只要保证两人活着,对上头有个交代就行了,根本不关心两人的生活到底怎么样。

但到底是文化人,明升的境遇比陈理好太多。一开始是难兄难弟,后来明升就摆脱阶级,成功迎娶白富美走上了人生巅峰。

要不说是骨子里的贵气呢,出生贵族的明升棋艺精湛和李朝太祖李成桂切磋棋艺直接混成了兄弟。而陈理,就只会喝酒放胡话。

后来明升娶了高丽总郎尹熙王的女儿,李成桂登基后封明升为“华蜀君”,享受“忠勋世禄”。

这待遇和陈理就是天差地别了,一个迎娶了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而另一个在高丽只要活着就行。

四、陈理不具备留下后代的条件,4万子孙都是明家的

所以说两人到朝鲜后留下了4万多后人,这个并不准确。陈理的情况根本不允许他富裕的繁衍后代,自己都养不活,享受“忠勋世禄“的明升却可以。据高丽史料,陈理在高丽生活潦倒,于1408年去世。去世时有一个儿子陈明善,而陈明善无后而逝。

所以说两人共同留下数万后代并不准确,统计的四万人应该是明升的后代,也就是陇蜀王明玉珍的后代,因此每年会有数以万计的后人从朝鲜赶到重庆祭拜。

陈友谅并未绝后,毕竟他兄弟姊妹多,大多受到朱元璋礼待混得并不差。位于湖北省的陈友谅墓每年都有后人前往祭拜,但陈理这一脉或许是真的绝了。

五、陈友谅的失败也印证了儿子陈理的失败

反观陈理的下场,不得不说陈理和父亲陈友谅一样都是上不得台面的人,一把好牌打得稀烂。一个输在嘴上,一个烂在心狠。

同样都是草根出身,鄱阳湖一战陈友谅却输得彻彻底底。超60万大军却硬是没打过朱元璋的20万,他的失败不只在谋略上。

一个臭名昭著,一个却万众拥戴,这中间难道只差一个李善长吗?

陈友谅是打鱼的,朱元璋是种地的,在那个年代说白了都是乞丐。两人一个攀上了徐寿辉,一个找到了郭子兴。

都是靠谋略获得赏识,拥兵获权,飘了后下场却截然不同。

陈友谅此人心狠手辣,靠着徐寿辉获得更多的权利,最后却反过来杀死战友吞并他们的军队,自己挟持徐寿辉自立汉王。无情无义,心狠手辣,又怎么可能服众。

而朱元璋同样的靠着郭子兴大权在握,民心拥戴,自立门户扩大军队后,郭子兴一句话就交了兵权,甘心为臣,明退实进。最终娶了郭子兴的女儿,抱得美人归,同时在郭子兴去世后获得了更多的兵权,成长翻倍。

再者在李善长的建议下,朱元璋“高筑墙、 广结粮、 缓称王“。得到拥护,获取民心。

而抓住先机的陈友谅却根本不懂这个道理,枪打出头鸟。人家在笼络人心的时候,他却在喊打喊杀,杀的还是自家兄弟,他不亡谁亡。

儿子随了爹,没那金刚钻非揽瓷器活。一个战败鄱阳湖,一个好好的生活不过,被流放高丽郁郁而终才罢休。

赵姬(―前228年),赵国邯郸人,秦庄襄王的王后,秦始皇的生母,与秦庄襄王合葬于西安。赵姬原为吕不韦的姬妾,后成为秦庄襄王的王后,其子秦始皇即位为秦王后,她成为王太后,秦始皇统一天下,追尊她为帝太后。她的真实姓氏已失载,“赵姬”一词始于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故史家也称她为赵姬。对吕不韦,她是一个政治投资的筹码;对子楚,她是一个发泄私欲的工具;对嫪毐,她只是一个攫取权贵的阶梯;而对秦始皇,也只不过是表现孝心,维护统治的道具。”

秦昭襄王时,在六国之中,赵国与秦国实力相当。赵国在名将廉颇、赵奢的指挥下,两度击败秦国的进攻(阏与之战、几之战)。秦国被迫将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异人(后改名子楚)送入赵国作为人质。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异人系属庶出,当时秦赵两国时有冲突,因此赵国并不礼遇异人就在他抑郁寡欢之时,遇到了一位颇有政治眼光的珠宝商人吕不韦。吕不韦精明地意识到把宝押在这位不得志的王子身上,比买卖珠宝更有利可图。正如父亲和他答问所说:投资在田地上,终日辛苦劳作,即使收成好至多只能获利十倍;投资在珠宝上,每天奔走买卖,即使运气好也只能获利百倍;而投资在政治上,帮助一个人定君安国,一旦成功便可享一世荣华,还可福泽后世。

吕不韦先设法贿赂监督异人的卫兵,达到方便自己与异人结交的目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取得异人的信任,因为异人身在异乡,很快就视吕不韦为心腹。吕不韦首先买通华阳夫人的姐姐和华阳夫人的弟弟,立他为太子。安国君同意华阳夫人的请求,这样,吕不韦就迈出第一步。

赵姬是吕不韦姬妾,绝美而善舞,异人在吕不韦家中筵席上见到她便十分喜欢她,便向吕不韦要求将此姬献予他,吕不韦便将赵姬献给异人,十月(一说十二月)后,赵姬生下一子,取名为政,即秦始皇嬴政。,吕不韦想法设法,散尽家财,终于把秦国质子异人带回了秦国,可是赵姬母女确被留在了赵国。赵姬就和自己的我儿子相依为命,不离不弃的,过着困难的日子吕不韦开始帮助异人夺得王位,先是让异人拜华阳夫人为母,并在自己的金钱运作下,外加华阳夫人的努力下,异人登上了王位。可是异人有一个心头事,那就是自己的赵姬和儿子还在秦国受苦,于是就让吕不韦想办法救赵姬回来。随着吕不韦势力的强大,秦王也感受到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就看是防着吕不韦。于是吕不韦给自己以前相好赵姬谋划让异人早日归天,并让嬴政登基。

秦始皇从小与赵姬相依为命,在赵国母子两个遭受各种耻辱,这个时期秦始皇对母亲应该是有爱无恨。后来到了秦国,前三年两人也关系密切,是真正的患难母子。一切的改变,源自秦始皇登基后,据《史记·吕不韦列传》 ,嬴政即位时年仅十三岁, 秦国大权旁落至权臣吕不韦之手,嬴政称之为“仲父”。由于赵姬原是吕不韦的爱妾,这时虽贵为太后,仍与吕不韦情丝难断,经常幽会。可是吕不韦,却对她弃之如履,他开始忌惮嬴政,也开始减少与自己来往,到后来,他甚至将嫪毐推荐给进秦宫。

赵姬连生两个男婴,嬴政均不知晓,反而在母亲的要求下,还封嫪毐为长信侯,赐他数千奴婢。而嫪毐此时也是野心雄起,他大肆发展亲信党羽,阴谋发动政变,然后让自己的儿子来当秦国未来的继承人,复制吕不韦的经典。他私下与赵姬密谋,打算将他们的私生子立为嗣王,而废掉秦始皇。

当然像这么秘密的事是应该秘密地去谋划的,但是嫪毐只是个性欲工具而已,他不是政治家,赢得太后的宠爱后,变得不可一世起来。小人得志,往往忘乎所以。

秦始皇早就等着这一天呢,他命令相国昌平君(后被项燕立为荆王)攻击嫪毐的军团。嫪毐的军队是由不正规的士兵、守卫组成的,而且还有一部分主力是太监,这些人当个拉拉队也还将就,搞这些大规模的集团化冲锋,不可能和精锐的秦军相比。

秦王也早已对这位母亲的情人恨之入骨,令谕全国:“生擒嫪毐者赐钱百万,杀死嫪毐者赐钱五十万。”嫪毐及其死党被一网打尽,秦皇车裂嫪毐,灭其三族。赵姬与嫪毐的两个年幼的儿子也被套进麻袋,活活摔死。赵姬得以免死,被逐出咸阳。

总而言之,赵姬是一个容貌绝美,也正因此而命途坎坷,结局悲惨的可怜人。大概同为邯郸人,我对她更多的是同情,个人觉得世人对她的评价未免过低了。

赵姬是一个悲剧色彩浓厚的女子,她的一生,看似*乱不堪,实则也有满腔深情,最初是对吕不韦的深情换背叛,后来是对嫪毐深情空留遗憾。或许,她永远得不到历史的原谅,毕竟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代,她的爱情都带着不道德的成分,而且都带去了灾难。但是尽管如此,她还是值得同情的,如果不是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力,如果她得遇良人,赵姬,那个风华绝代的女子,或许也不会被人错过她最好的年华,她会成为默默无闻却幸福一辈子的女人吧……

前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首出自清朝文学家蒲松龄的一首自我勉励的对联,成为后世自我勉励的典范,而这幅对联中所引用的一个故事,就是来自春秋晚期越王勾践的故事,蒲松龄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来勉励甚至强迫自己,要处处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是自我折磨式的奋发图强,也要换取最终的成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有名的自我勉励案例,越王勾践的成功,真的这么容易复制吗?

一、勾践“卧薪尝胆”的动力来自哪里

勾践是越国国君,身为一国之君,勾践的首要目的当然是保证越国的千秋万代,从后来的历史看,越国在勾践去世之后的159年之后,越王无强就因为一次错误的军事行动,导致越国被楚国所灭,随后越国便消灭在历史长河中,当然,越国的灭亡与勾践无关,但勾践的故事,却与越国的历史息息相关,尤其是勾践自我激励的故事,更是流传深远。

勾践卧薪尝胆

越国的先祖是来自夏朝的禹帝,因分封来到地处华夏的东南,越国与北方的吴国便成为世仇,越王允常刚刚去世传位于勾践之初,吴王阖闾就趁着机会攻打越国,满以为会趁着越国新旧政权交接之际,吴国会捞得一些利益,阖闾没想到的是,越国用前无古人的自杀战术,派出越国敢死队到吴军面前排队自杀,吴军从未见过此种打法,被越军偷袭成功,就连吴王阖闾也因此送命。

春秋晚期,礼乐早已崩坏,但用本国士兵排队自杀的方式取胜,这种残忍的手段向来是中原诸侯所不耻使用的,这也是由于越国落后的政治经济条件,以及原始思想方式所决定的,越国虽胜,但实力是远不如吴国,原因就是越国的经济实力、人口实力、军事实力都不如吴国。

吴王阖闾去世后,夫差即位,为了报仇雪恨,夫差励精图治,日夜操练军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击败勾践,勾践同样不甘示弱,先发制人,首先发兵攻打吴国,最终的结果是越国被吴国击败,勾践失败了,在亡国的边沿,勾践想尽办法取悦吴国,取悦夫差,以一国之君低声下气向吴国屈辱地求生,勾践做了三件事:1、派出文种向吴王求和,以越王向吴王称臣,越王后为吴王妾为代价求和;2、派出文种行贿夫差的身边官员以美女珠宝玉器说情;3、如果吴国不同意求和,越王将杀死妻子儿女,与吴国决一死战,玉石俱焚。

春秋时期地图

勾践的求和完全就能看出勾践的心志,只要越国不灭亡,勾践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国君可以称臣,王后可以为妾,儿女可以牺牲,至于美女珠宝玉器刚更是不在话下,勾践为何可以如此?在勾践眼中,难道妻子、儿女、财物统统不如国家重要吗?

没错,勾践就是这样的国君,在他心目中,只要越国强大,任何人或物都是可以牺牲的,亲人如此,功臣同样如此,所以文种会被杀,范蠡不离开的话一样会被杀,所以勾践会不在乎越国士兵的性命,用敢死队自杀来换取战争的胜利,又或者可以从范蠡对勾践的评价中也能看出这一点: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范蠡说勾践是长颈鸟喙,也就是阴险狠毒的人,一个阴险狠毒的人,为了自己的成功,衍生出变态的复仇之心,不惜任何代价的复仇,这就是勾践“卧薪尝胆”的动力。

卧薪尝胆

二、春秋末期的大环境决定了主角是吴越两国

以《荀子 王霸》中记载的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五人来看,吴越两国在春秋末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以吴越两国的体量,似乎与中原诸国的实力相差甚远,越王勾践最后灭亡吴国之战,总共是出动了4万精锐士兵再加上近1万的特种部队,合计5万军队攻打吴国,这可是越国的倾国之兵,当年会稽之战勾践战败时,全国总兵力只剩下五千人了,从士兵数量上来看,越国实力真的不强。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大国,巅峰时期有六军,4900乘左右,合计总兵力约15万人,楚国楚灵王时期,楚国北部的陈、蔡、东不羹、西不羹四个县的兵力达到了4000乘,约12万人,这还只是四个县,那楚国全国总兵力超了20万人,吴王夫差攻打齐国的艾陵之战缴获齐国战车八百乘、甲首三千,八百乘战车就有24000人,这是齐国一场战争损失的。

这么一比较,越国算是比较小的国家,国土面积、富庶程度也不如吴国,为何勾践有机会崛起,中原大国在春秋晚期都无法与之争霸了吗?其实这是当时社会环境决定的,晋国到了春秋晚期,已经被六卿控制了,六卿互相攻伐,晋国国君都成了傀儡,晋国分裂已经是大势所趋,实力大减,齐国自齐景公去世后,田氏开始掌控齐国朝政,几年以后又在艾陵之战被吴、鲁两国击败,损失惨重,实力大减。

春秋五霸

晋、齐两国由于各自的实力受损而退出争霸,而南方的楚国算起来是实力最强的国家,勾践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楚昭王,生了公子章,也就是后来即位的楚惠王,楚惠王等于是勾践的外孙,勾践极力拉拢楚国对付吴国,楚国也需要与越国修好对付北边的晋国,所以楚越关系较好,楚国位于越国的西边,越国的东边是大海,南边是人烟稀少的地区直到南海,只有北边的吴国是敌人,勾践在春秋末期的大环境中,实际是非常有利于崛起的,晋齐楚等大国由于常年战争,消耗也很大,又有吴国在不断地争霸消耗实力,勾践只需要联合楚国保证西边安全,就有了北伐吴国的有利条件,这也是勾践能成功的大环境因素,也就是地缘政治。

三、勾践是如何成功的

勾践的成功来自三个人的辅佐,分别是:范蠡、文种、计然。范蠡和文种相当有名,计然相对而言显得非常陌生,实际上计然还是范蠡的老师,三人各职其职,共同辅佐了勾践,才有了勾践最后的成功。

1、范蠡负责军事谋略(范蠡三略)

范蠡为勾践制定了军事战略,具体为三个步骤:

1)忍辱负重、求和图存

勾践想先发制人攻打夫差时,范蠡就劝过勾践不要贸然发兵,勾践不听,于是失败。勾践被夫差打败的时期,又想着与吴国决一死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范蠡劝勾践委屈求和,答应吴国提出的任何条件,暂时保全越国,同时范蠡主动与勾践赴吴为奴,为勾践化解多次难题。

范蠡

即使是吴王夫差以战胜国的姿态要求范蠡离开勾践来协助自己,范蠡不为所动,与亡国之臣和勾践演了一出双簧戏,拒绝了夫差的要求,即保全了性命,又蒙蔽了夫差,范蠡以个人谋略为勾践保全性命和保全越国。

2)十年生聚、十年发展

勾践卧薪尝胆整整用了20年时间,其中十年时间是用来生育人口,十年时间是用来发展经济,因为吴强越弱,越国想要击败吴国,就必须先积聚实力,范蠡告诫吴王取胜的首要条件是:百姓先要安居乐业,就得有兵,兵来自于人口,先积聚人口,要发展人口就必须要有粮食,粮食多则兵就强,王如果有了这两个条件,就能图大事了。

《越绝书》: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谷多,则兵强。王而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

3)寻求战机、一击而中

勾践在卧薪尝胆的这20年中,越国经济、军事、人口都有所发展,勾践一直在密切地注视着北方的吴国,几次都沉不气,想要发兵攻打吴国,几次都被范蠡阻止,吴国向北攻打齐国,勾践认为机会来了,范蠡认为不合适,劝谏勾践不要攻打,伍子胥被逼自杀后,勾践认会时机来了,又问范蠡,范蠡还是认为不行,时机不对。

范蠡

范蠡就像一只捕食猎物的饿狼一样注意着吴国,范蠡所要求的就是寻找到一个机会,一个绝佳机会,一个一击必中的最好机会,绝对不能有侥幸心理,这个机会终于被范蠡等到,那就是吴王夫差到黄池会盟诸侯,带走了吴国所有精锐军队,只剩下太子和老弱病残守着吴国都城,于是卧薪尝胆20年的勾践,像一匹冲出牢狱的猛虎一样,率领20年来休养生息训练出的越国精锐,对吴国发动了一场必杀的战争,最终结果就像范蠡预计的那样,因为找准了时机,一击必杀。

2、文种负责内政治理(伐吴七术)

从范蠡对文种的评价,可以看出文种的长处在于治理国家,当初越王勾践想带文种一起去吴国为奴,范蠡劝勾践让自己去,而让文种负责治理国家,文种给勾践提出了七个办法:

1)以钱财行贿吴国君臣,争取在政治拉拢吴国权臣为越国服务;

2)高价收购吴国的粮食,让吴国没有存粮,在紧急状态下,比如战争,就能击垮吴国;

3)给吴国夫差送美女,让夫差沉迷美色,比如西施和郑旦,这些美女还是越国精心培训的,专门为了腐化夫差;

4)给吴国输送大量的工匠和精美的木材,让吴国沉迷于大兴土木,建造宫殿;

5)收买和输送大量阿谀奉承的大臣,扰乱吴国的谋略;

6)挑拨吴国大臣与夫差之间的矛盾,让他们自相残杀,互相猜忌;

7)积极财富积极练兵,等到敌人露出破绽就能进攻吴国。

文种

这七策就是在政治上积极削弱吴国的策略,从政治、粮食、迷惑君主、离间君臣关系、消耗敌国财力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来削弱吴国,勾践最终只用了七策中的三策就打败了吴国,由于七策太过于厉害,勾践在赐死文种的时候,故意说让文种用剩下的四策去帮助越国已经死去的先祖去消灭吴国的先祖。

3、计然负责经济发展(计然七策)

光有谋略和策略,没有经济实力,越国也是无法击败吴国的,原本越国的实力就小于吴国,在勾践休养生息的这20多年时间中,越国在大力发展本国经济,休息生息,基本上不对外作战,可吴国却在这20多年时间里,仗着国力强大,四处征战,穷兵黩武,损失很大,于是越国和吴国的经济开始此消彼长了,而为越国发展经济的就是这个计然。

计然是宋国人,祖上是没落贵族,博学多才,尤其善长经济学,就连商人的祖师爷范蠡都是计然的徒弟,计然为越国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经济策略,被称为计然七策,在春秋末期,能有这种经济头脑的,那确实少见。

计然

计数的事迹大多出自《史记 货殖列传》,在书中计然提出了七条商业和经济上的策略,其主要思想就是:物以稀而贵,市场上某种产品数量稀少时,他的价值就会贵;一件物品如果价格高到一定程度就会下降,反之如果价格低到一定程度就会上升,做生意应该是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当货物价格高到极限时,一定要抛出,反之,当货物价格低到极限,一定要大量购进。

看到这些理论是不是很眼熟,计然提出的这些商业理论,放到今天仍然实用,同时从这些策略来看,计然是在教越国做生意,因为这些都算是商业理论,越国当时远离中原地处东南,物产稀少,只有与中原诸国进行物资交换,也就是做生意,才能带动越国的经济发展,越王勾践只使用了计然七策中的五策就灭亡了吴国。

另外计然的徒弟范蠡也学到了计然七策,认为勾践只有五策就完成了灭吴大策,因此范蠡就把计然七策拿来治家,并从事商业生产,范蠡三次利用计然所教的计策做到了千万富翁,然后又三次散尽家财,东山再起再次成为富翁,所以范蠡被称为商人鼻祖,根本原因也在于这个计然七策。

勾践灭吴

总结

勾践的成功除了春秋晚期的地缘政治以及范蠡、文种、计然三人的鼎力支持外,与勾践自身的坚持也是分不开的,除了众所周知的“卧薪尝胆”之外,勾践能够重用并信任范蠡、文种、计然这三个人才,是勾践的用人之能,勾践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听从正确的意见,不仅仅限于范蠡、文种、计然三人,还包括其他的越国大夫,比如大夫逢同劝勾践隐藏实力,挑拨吴国与齐国、晋国、楚国之间的矛盾,让他们相互攻伐,消耗吴国实力,勾践听从了,这是勾践从谏如的能力。

勾践身为越国国君,在此期间还与农民一样亲自耕种土地,越王夫人亲手织布,不是作作样子,是真的亲手劳作,而且还不穿华丽的衣服,同时礼贤下士、热情待人,与老百姓一起同甘同苦,真正地做到了以身作则,比起之前那个不顾士兵身死的勾践来说,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此时的勾践以国君的人个形象唤起整个越国对自己的绝对支持,最终目的,就是勾践那个埋藏在心中20多年的梦想,就是灭亡吴国,报仇雪恨。

勾践的成功包括:塑造外部有利环境,也就是联楚抗吴,重用人才、听从谏言、以身作则、体恤百姓,再加上一系列正确的治国、军事、发展经济的谋略掺与其中,才促成了勾践的成功,远远不是表面的“卧薪尝胆”能够解释的,不要以为尝个苦胆就能成功,那是需要各种条件的,另外吴国穷兵黩武、忽视越国、夫差不听从伍子胥劝谏也是吴国灭亡的原因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0689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