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寺古镇 玉雕之乡

石佛寺古镇 玉雕之乡,第1张

  位于河南镇平的石佛寺古镇,在中国的古镇中算是很有辨识度的一个,除了悠久的历史,最让人无法忽视的还属它那流传千年、流光溢彩的玉雕文化。

 石佛寺古镇始于隋,兴于唐,被誉为“中国玉雕之乡”。石佛寺西北处盛产一种红沙,可磨玉,镇平人就是使用这种沙研磨了几千年的古今玉文化。其实这里不产玉,但却处处都是“玉”的传说。

 石佛寺古镇景观

 据了解,石佛寺玉雕历史悠久,其玉加工业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时代。1975年3月,在安国遗址龙山文化层出土了两枚圭形带穿独立铲,其造形逼真,工艺精湛。这一重大发现将石佛寺人利用玉石制作工具的历史定格在4000年前。在漫长的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石佛寺玉雕从用作生产工具发展到用于装饰、礼仪、祭祀等生活当中。在选玉、琢玉、用玉方面,也因材料、工具、技艺、用途的不同而变化,使玉雕工艺由单调粗糙到精美俏色,由呆板规矩到活泼多样。在宋、元时期,玉雕生产开始渐具规模,明、清以来,已成为当地一大产业,生产交易十分繁荣。

 石佛寺古镇玉雕

 明末清初,石佛寺玉雕已蜚声海外,而在镇平众多从事玉雕的民间艺人当中,大多数的艺人都是仵姓人。

 仵永甲是镇平玉雕的开山鼻祖。据《镇平县志》记载,生于1878年的仵永甲是镇平石佛寺镇贺营村人,年少丧父,14岁学习玉雕工艺,他雕琢的玉牛、玉蛙、蚰子、白菜、螳螂捕蝉、人物、花鸟、佛祖等均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意境。可以说,仵永甲演绎了镇平玉雕史上一个不朽的神话。

 玉雕加工的工艺流程在《诗经》中就有记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即解玉料,磋即构图设计,琢即雕刻,磨即打磨抛光。

 数千年来,镇平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引进、吸收、创新雕刻手法,贯通东西,博采众长,使石佛寺玉雕的题材雕刻手法愈加广泛,工艺愈加精湛,逐步形成了融京津工艺之雄浑、苏杭工艺之俊秀、闽粤工艺之纤巧、滇缅工艺之粗犷为一体,具有特有和谐文化底蕴的中原风格,惊世之作不断问世,而且更加富有文化内涵。20世纪80年代至今,镇平玉雕艺术大师们设计雕刻的独玉“九龙花薰”、“鹿鹤同春”、“万里长城”、“妙算”、“红旗渠”等300余件精品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多件产品被作为稀世珍宝由故宫博物院、美术馆和国内外收藏家收藏。

自古,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而镇纸因与四宝相类,被很多人称之为古人文人文房中的“小五”。古代文人在书房中,常将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欣赏,同时用来压纸或者压书,由此出现了镇纸,又称纸镇、镇尺。 

镇纸材质多种多样,以铜、铁、玉、石居多,用于镇压纸张或书籍,以便阅读或书写,亦称为“书镇”。上面通常雕刻有兰、菊、梅、竹并配以诗句的图案,也有动物和人物的立体形象。明清镇纸的制作材料比较常见的有玉、石、铜、乌木、紫檀木等,其中以石镇纸为多。

但是早期镇纸,多是由玉雕玩件及铜器为主的。明人文震亨的《长物志·镇纸》曰:“玉者,有古玉兔,玉牛,玉马,玉鹿,玉羊,玉蟾蜍,蹲虎,辟邪,子母螭诸式,最古雅。铜者,有青绿虾蟆,蹲虎,蹲螭,眠犬,鎏金辟邪,卧马,龟龙,亦可用。”古代文人大多好玉,常将玉雕或青铜器置于手掌上摩挲把玩,在需要铺平纸张时又可兼用于镇纸,遂因此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文具。

如今,镇纸的形态多为长方体,并且在日常生活的用处也逐渐消失。材质珍稀、雕工精良、设计巧妙、年代久远的镇纸就成了收藏价值很高的收藏品,但在目前的收藏市场上,常见的是紫檀、红木、鸡翅木等材质的镇纸,价格在千元以下,没有引起藏家更多的关注。在大型拍卖会上,镇纸的整体成交价格也不高,单件藏品以十万元以下成交的居多,间或有几千元成交的低价品,难与砚台、毛笔、印章相提并论。

但是,中国人使用镇纸的年代可以上溯秦汉,不逊于砚台和印章。从材料价值而言,镇纸比砚台更占优势。砚台所用石材,一定是适合研磨的特殊材料,镇纸的功能只是压住纸张,材料选用十分广泛,与印章无异,清明两朝的白玉、田黄镇纸在拍卖会上最受追捧。

历经漫长的历史,镇纸雕琢工艺分出了刻画、刻书、浮雕、圆雕、光板等几十个门类,因各地风俗、各朝代流行不同而异彩纷呈,风格迥异,以其工艺价值与人文价值,完全有资格进入高档古玩的收藏范畴,收藏潜力依旧不容小觑。

玉琮是夏王朝前后时期的祭祀礼器

☰ ☱ ☲ ☳ ☴ ☵ ☶ ☷

夏禹创造了以上八个符号文字,被武丁传承在《殷武·归藏》中、

继而又被周文王传承在《周文·周易》中。夏禹创造的八个符号

文字,中国玉学界称之为“纹饰”。至于这八个符号文字、以

及两两重叠后揭示的六十四种气象箴言,是否被夏禹凿刻在(祁)

连山的崖壁上,无从考证。

☰ ☱ ☲ ☳ ☴ ☵ ☶ ☷

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 

造型最大、制作最精、纹饰最美的史前夏禹玉琮,有“玉琮王”

之称,是祭天用的礼器。

☰ ☱ ☲ ☳ ☴ ☵ ☶ ☷

但有符号文字的玉琮,大量出现在大禹治水的重点工程“三江

既入,震泽砥定”的太湖流域。

☰ ☱ ☲ ☳ ☴ ☵ ☶ ☷

太湖地区的玉器,从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

到良渚文化,经历了一个数量由少渐多制作由粗糙到日益精致装

饰由素面发展到繁复的纹饰,形体由细小而曰趋大型化的过程。

☰ ☱ ☲ ☳ ☴ ☵ ☶ ☷

夏代初期玉琮的发现,证实了夏王朝的存在,也证实了《周易》中

八个符号文字是夏禹所创。看来百家说易,不幸被晋人孙盛之“夏

禹重卦”的推测言中了。

夏禹用铭刻在琮的礼器举行各类祭祀活动,比如祭天,就用刻有“☰”

符号文字的玉琮,大祭则用两个“☰”符号文字重叠的玉琮(甚至多重

重叠的“玉琮之王”)。玉琮礼玉主要分为腕玉和杖玉两大类,腕玉就

是戴在腕上振臂一呼;杖玉则是用木杖穿入长形玉琮的圆孔,挥杖而

主祭也。

☰ ☱ ☲ ☳ ☴ ☵ ☶ ☷

这八个符号文字仅出现在玉琮这一载体上。

例:

祈风所用玉琮 ·

玉琮铭文,就是《周易》记载的这组符号文字

把“☴” 与 “☴ ”重叠,正如上面玉琮所记载的,

夏禹概括了一个自然物理学概念,即“风上有风”。

“风上有风”是什么自然气象呢?季风!

古今易学大师研究了二千多年就只会八卦!

夏禹明白风就是气压

他的“☴☴ 巽上巽下 ”

表达的就是高气压和低气压

又例 “☵与☴ ”重叠为“坎上巽下”

应为“水下有风”

传世本《易经》乱辑为“木上有水”

☰ ☱ ☲ ☳ ☴ ☵ ☶ ☷

夏禹提出的八大自然体中有“木”吗

这么明显的错误古今中外的易学大师

公然二千多年无人站出来勘误

所谓“☵与☴ ”重叠为“坎上巽下”

只能解读为“水下有风”

井水上涌

难到不是风压形成的吗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吞并虢国,以夺取函谷关等军事要地,于是他向虢国的邻国——虞国国君借道。有了虞国的帮助,晋国很快就消灭了虢国。但在回国途中晋军却发动突然袭击,俘虏了虞国公,又顺利地灭了虞国。创造了一石二鸟的经典战役,同时也留下了“假途灭虢、唇亡齿寒”的千古遗训。这个虢国就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

虢国不复存在,然而故事却并没有结束。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在三门峡上村岭等地发现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国贵族墓地和虢国都城上阳城遗址,从而再次把虢国推上了历史的前台,向人们展示了西周春秋之际虢国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提供了古代诸侯王墓葬制度的重要资料,成为20世纪中国考古大发现之一。

虢国墓地是一处排列有序、等级分明且保存完好的大型邦国公墓。墓向均朝北,个别墓有腰坑或壁龛,腰坑内埋狗,也有殉狗但不挖坑。大型墓重棺单椁,中型墓单棺单椁,个别墓有棺无椁或无棺椁。有的椁内外有铜椁饰。装饰品多放在棺内,而青铜礼器及武器、车马器等都放在棺椁之间,二层台上放置陶器。墓地总面积32万平方米,国君与一般平民同处在一个墓地内,沿袭了古代族葬制的传统,但二者以界沟相隔,以示尊卑之别。因此墓地被分为南北两区,高等级的墓葬都位于北区。发现了两座国君墓、一座国君夫人墓、两座太子墓在内的250余座贵族墓葬,出土各类珍品2万多件。墓葬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君虢仲与虢季的大墓。

虢仲墓为土坑竖穴墓,墓口长56米,东西宽44米。墓底略大于墓口,南北长6米,东西宽462—492米,深193米。墓穴四壁以淡绿色颜料进行涂抹。葬具为重棺单椁,外加大型棺罩,内外棺之间填塞不少丝织物。随葬品异常丰富,主要是青铜器与玉器,层层叠叠堆满整个墓室,依其用途的不同,分别放置于棺椁之间、棺罩及其周围、外棺盖上、内棺盖上、内棺内等五处。

棺椁之间:主要放置铜礼乐器及铜兵器、工具、车马器等。礼器有鼎、簋、鬲、盈、匝、方壶、圆壶、盘、盉、甗、方彝、尊、觚、爵、觯等,仅鼎就有29件。簋与鬲均为6件,分别为形制、纹样、大小均相同的列簋与组鬲。簋上铸有铭文。盈有4件,均铸有“虢仲作虢妃宝盨,子子孙孙永宝用”的铭文,器形巨大,保存完好,是同类器物中最大的。乐器铜编钟,有甬钟与钮钟各1套,均为8件,是考古发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两套编钟,钮钟有铭文,最长的60多字。另外还有石编磬2套16件,铜钲1件。

棺罩:有铜铃、铜鱼、石贝、陶珠等,均带穿孔,原有细绳以悬于棺罩之上。棺罩上还覆盖带有图案的丝织品与麻布制成的荒帷。

外棺盖:器物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器物主要为铜器,放在素色粗麻布与丝织物之上,有铜棺饰、铜车马器軎、辖、衔、镳以及作为兵器饰件的铜锡等。下层器物多为玉器,也有少量木器。器物下面铺有数层麻布,有玉戈、匕、柄形器等。个别上面有墨书文字,写送葬者的姓名及所送物品的名称。

内棺盖:放置玉器,数量很多,有戈、戚、璧、璜等礼器与龙、虎、龟、鱼、凤、鸟等动物形玉饰。

内棺内:由上至下可分为殓衣衾上、殓衣衾中、人身上与人身下4层。分别放置不同种类的玉器。殓衣衾上主要放置动物形玉雕;殓衣衾中主要放置礼器;人身上放置一组六璜联珠组玉佩动物形玉雕。头部有玉发饰、口内有玉贝和玉珠。头部有幎(mi)目缀玉,颈部有项饰,手部有握玉,脚下有踏玉,脚趾之间有夹玉。胸、腹、股骨间放置多件玉戈、玉璧;人骨架下面放置玉璧、戈、玉鱼等。

玉器分白、青、黄、碧等玉种,大部分为新疆和田玉,其玉质之好、数量之大、工艺之精、串联方式之复杂,在周代考古中是比较罕见的。其中的,龙纹玉璧,双面饰抽象变形云龙纹,整器圆度规整,纹饰流畅大方,富有动感。青色饕餮纹玉斧,羊脂白玉钻等,无任何使用痕迹,是作为一种标志礼玉在特定场合使用。两件玉握最为典型:右手为和田青玉,呈圆管状,周身饰旋转龙纹,是西周时期的典型器物;左手为和田青白玉,呈圆角方管状,周身饰8周弦纹,两端分别饰4只蝉纹,为商代遗物。仿生动物玉雕最为传神,有神秘莫测的玉龙,凶猛咆哮的玉虎,展翅欲飞的玉鹰,活泼可爱的玉兔,造型各异的玉鹿以及玉鼠、玉牛、玉蛇、玉羊、玉喉、玉蜘蛛、玉蜻蜓等,种类几乎囊括了我国北方地区全部常见动物。此外,玉册上有用毛笔书写的“南仲”字样,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字迹。

铁刃铜器也是重要发现,为铜铁组合器,有铜内铁援戈、铜铁叶矛、铜銎铁锛和铜柄铁削,其中一件为人工冶铁。其余三件均为陨铁制品。墓中还出土了陶、木、竹、蚌、麻、象牙等器物,有皮革制成的马甲与人的铠甲,特别是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麻织品衣物,也是我国考古发现中最早的纺织品成衣。

虢季也是虢国的国君之一,他的墓葬形制与虢仲基本相同,也有自己的特色。它的随葬品总数近5300件,仅青铜器就有2487件,礼器有鼎、觑、鬲、簋、盨、圆壶、方壶、盘等,基本组合为7鼎6簋8鬲,还有两组乐器,即铜编钟一组8件,石编钟一组10件及铜钲1件。墓主头上有精美的缀玉面罩,人身上放置有一组七璜联珠组玉佩。它的车马坑是墓地中最大的,车有16辆,马有70多匹。墓葬中还出土了铜柄铁剑,被称为“中华第一剑”,是我国目前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

虢国墓地的发现是国内同时期墓葬中首屈一指的,尤其是多组成套的铜礼器和大量的玉石器更是无与伦比,对后世的葬玉风俗影响极深。周代是严格讲究等级礼仪的社会,不同身份死者的墓在深度、规模、棺椁数量、随葬品的多少、尤其是列鼎数量方面有极大区别。虢仲生前曾任周朝的宰相,辅佐周王治理天下,权倾朝野、地位显赫,所以他的墓葬是一座等级仅次于周天子的高级贵族墓,死后墓中可以随葬7鼎6簋,是诸侯王的待遇。周代的虢国墓地严格遵守埋葬制度,是当时社会等级关系进一步制度化的反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8155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