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肌肉收缩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进行的,因此,肌肉的力量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和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的调节控制能力密切相关。
1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
人体肌肉在进行最大用力收缩时,并不一定能使每块肌肉的所有肌纤维都参加与收缩,其参与程度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有关。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称为中枢激活(central activation CA)中枢激活作用主要表现为所支配的肌肉的运动神经元放电频率及其同化的变化。人体在进行最大用力收缩时,缺乏锻炼的人只能动员既然的60%的肌纤维同时参加收缩,而训练水平较高的人肌纤维动员可高达90%以上。如果中枢神经系统在高度兴奋或在危急情况时,可导致肾上腺素等物质大量释放,引起运动中枢产生“强而集中”的兴奋过程,从而发放同步化的高频率的神经冲动,这样不仅可以募集肌肉中更多运动单位参与收缩,并且能使每个运动单位发挥最大张力变化,表现出更大的力量。力量训练可以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和提高募集运动单位参与收缩的能力。
2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单位的协调和控制
不同肌肉群的活动是运动中枢的不同部位来控制的,不同运动中枢之间协调性的改善,可以明显地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力量训练还可以改善个运动中枢间的协调与控制能力,使支配的各肌群的中枢之间能够精准而又及时地产生兴奋与抑制的转换,使主动肌与对抗肌,协同肌、国定肌之间的工作更加协调一致,表现为主动肌群用力,被动肌群放松,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力量效果。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在做动作时,肌肉放电同步化程度高,收缩与放松高度协调,有利充分发挥肌肉力量完成技术动作。
前提知识:
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1神经细胞:
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Neuron)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之一,它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神经元是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神经系统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据估计,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约含1000亿个神经元,仅大脑皮层中就约有140亿。
神经元描述:神经细胞呈三角形或多角形,可以分为树突、轴突和胞体这三个区域。
虽然神经元形态与功能多种多样,但结构上大致都可分成胞体(soma)和突起(neurite)两部分。突起又分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两种。轴突往往很长,由细胞的轴丘(axon hillock)分出,其直径均匀,开始一段称为始段,离开细胞体若干距离后始获得髓鞘,成为神经纤维。习惯上把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纤维与无髓纤维两种,实际上所谓无髓纤维也有一薄层髓鞘,并非完全无髓鞘。
胞体的大小差异很大,小的直径仅5~6μm,大的可达100μm以上。突起的形态、数量和长短也很不相同。树突多呈树状分支,它可接受刺激并将冲动传向胞体;轴突呈细索状,末端常有分支,称轴突终末(axon terminal),轴突将冲动从胞体传向终末。通常一个神经元有一个至多个树突,但轴突只有一条。神经元的胞体越大,其轴突越长。
神经元按照用途分为三种:输入神经,传出神经, 和连体神经。
2肌肉细胞:
人体的肌肉有三种:
骨骼肌(或称「横纹肌」或「随意肌」)是通过肌腱固定到在骨骼上,以用来影响骨骼如移动或维持姿势等动作。
平滑肌(或称「非随意肌」)出现在食道、胃、肠脏、支气管、子宫、尿道、膀胱、血管的内壁上,甚至也出现在皮肤上(用来控制毛发的直立)。和骨骼肌不同,平滑肌不受意识所控制。
心肌也是一种「非随意肌」,但在结构上则和骨骼肌较相近,且只在心脏内出现。
心肌和骨骼肌是条纹状的:它们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肌小节(sacromere),由肌小节规则排列成束状;但平滑肌却不是这样,并没有肌小节,也不是排成束状。骨骼肌的排列为规则且相平行的束状,而心肌则是以交错、不规则的角度相连接(称之为心肌间盘)。条纹状的肌肉有爆发力,而平滑肌一般来说是持续的保持紧缩。
(网络综合的,希望你满意)
大脑运动区发出的锥体径和锥体外系最终与运动神经发生联系,锥体径主要支配小肌肉群,以完成精细动作,锥体外系主要支配大肌肉群,负责大肌肉群运动的互相协调。 每条运动神经纤维可与100~160条肌肉纤维发生联系,称作一个运动单位。 运动神经发出的神经冲动并不直接到达肌纤维,而是先到达肌头处的原生质~运动终板,并释放化学介质~乙酰胆碱,引起肌肉收缩。释放的乙酰胆碱又立即被运动终板中的乙酰胆碱酯酶灭能,每次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复来一次。哺乳动物的A类神经(躯体有鞘神经)每秒钟最多能发出这样的神经冲动可达2500次,很神奇。
肢体无力、肌肉酸痛和运动神经元病之间存在关系。 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组神经系统疾病,其中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负责控制肌肉运动)受损,导致肌肉无力、萎缩和痉挛,同时还可能出现肌肉酸痛的症状。 因此,肢体无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可能是运动神经元病的表现之一。
在人体当中除了极小部分坏死的组织细胞外,人体大部分是活组织细胞,活组织细胞存在一种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之为生物电。在可兴奋组织细胞受到刺激时会产生一种称为动作电位的电变化,这种电变化就是一种生物电。
要想了解关于动作电位是什么?那么可能就要先了解一下可兴奋组织细胞,组织细胞的具体结构可以不管,但是要知道兴奋是如何通过细胞来传递的,就要知道组织细胞膜的存在,在组织细胞膜的里面和外面,有一种电位差的存在,兴奋就是通过这种电位差来实现传递的。
比如在组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外的电位是正电位,这个正电位主要是带正电荷的钾离子形成的;膜内是负电位,这主要是带负电荷的蛋白质所形成的。这种细胞膜外为正,细胞膜内为负的电位差就称之为细胞的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之所以会发生,就是细胞膜外全部为正电位和膜内全部为负电位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因为外在的一些刺激,比如看到了好吃的食物导致神经细胞产生了兴奋,这就导致细胞膜两边的电位差发生一小部分变化,如图所示,
图B一小部分变成了,膜外为负,膜内为正的状态,这就是形成了动作电位,所以动作电位就是可兴奋的组织细胞在发生兴奋时,细胞膜两侧所形成的电位变化。而且这种电位变化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一但某一部分产生了电位变化,它就会迅速地向一个方向进行传导,在这个过程中它的幅度和形状保持不变。所以兴奋的传递就是,在神经细胞处出现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至于为什么兴奋会引起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这里就不做解释了),这个电位变化迅速地沿神经细胞传递到与肌肉细胞相接的位置。
接下来就是第二部分:兴奋在神经和肌肉接点的传递。在神经细胞出现动作电位时,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到最末端,在到达最末端时,引起最末端的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通道开放后,就使得神经细胞外的钙离子进入到神经纤维的最末端,然后使得最末端形成一个突触小泡,这个突触小泡中含有乙酰胆碱(专业名词),然后这个突触小泡慢慢移到神经纤维的最末端的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后,突触小泡就发生了破裂,就将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纤维外,然后乙酰胆碱在细胞液中移至肌纤维的细胞膜上,在肌纤维的细胞膜上,乙酰胆碱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然后又经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发生变化,最后导致肌细胞膜上也出现了动作电位。于是这就形成了兴奋由神经传递给了肌肉。
接下来进行第三部分:肌肉出现动作电位后,又是如何实现收缩运动的。这就要讲一讲肌肉的具体结构了。肌肉是由肌细胞构成,肌细胞(肌纤维)又是由数百到数千条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组成。每条肌原纤维由两种肌丝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组成,分别是粗肌丝和细肌丝。肌原纤维的具体结构如图所示:
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就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称为肌小节。其中细线的部分为细肌丝,粗线部分是粗肌丝。A带(暗带)是粗肌丝的存在地方,I带(明带)是有细肌丝而没有粗肌丝的地方。所以肌纤维出现动作电位后,粗肌丝和细肌丝又会出现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此处省略),导致的结果就是,粗肌丝和细肌丝之间产生了连接,如图所示,粗肌丝拉动细肌丝向M线靠拢,结果就是整个肌小节的长度缩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自此,从神经纤维产生兴奋至传导到肌纤维,然后肌纤维再产生细肌丝向粗肌丝靠拢,从而肌肉产生收缩,实现肌肉的运动。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有三个重要的环节:
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神经肌肉接头间隙;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
生理意义:
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通常是1对1的,亦即运动纤维每有一次神经冲动到达末梢,都能“可靠地”使肌细胞兴奋一次,诱发一次收缩;这一点与将来要讲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有明显不同。
接头传递能保持1对1的关系,还要靠每一次神经冲动所释放的ACh能够在它引起一次肌肉兴奋后被迅速清除,否则它将持续作用于终板而使终板膜持续去极化,并影响下次到来的神经冲动的效应。
已知,ACh的清除主要靠胆碱酯酶的降解作用来完成,此酶主要分布在接头间隙中和接头后膜上,它们大约可以在20ms的时间内将一次神经冲动所释放的ACh清除掉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特点:
1、有时间延搁:从神经末梢的动作电位到达至肌膜产生动作电位,大约需要05~10ms;
2、保持“一对一”关系,即运动神经每一次神经冲动到达末梢,便使肌细胞兴奋一次,诱发一次收缩。同时胆碱酯酶可及时清除Ach,以维持这种关系。
扩展资料: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是指兴奋信号传到肌接头处时,兴奋引起钙离子大量释放,释放的钙离子促进神经轴突中的囊泡膜与接头前膜(突触前膜)发生融合而破裂而释放囊泡中的乙酰胆碱(递质),乙酰胆碱(递质)经过神经肌肉接头间隙(突触间隙);与接头后膜(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终板电位的过程。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
1、正中神经
支配手外在肌共9块:即掌长肌、桡侧腕屈肌、拇长屈肌、食中指指深屈肌和4块指浅屈肌。支配的内在肌共有45块:分别是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拇短屈肌浅头(为半块)和第一、二蚓状肌。损伤后出现猿手。其功能是使前臂旋前,使手桡侧屈曲,屈腕。
2、尺神经
支配外在肌共3块:即尺侧屈腕肌、环小指指深屈肌。内在肌共145块:即骨间肌7块、第3、4蚓状肌2块、小鱼际肌群4块、大鱼际肌群中的拇收肌及拇短屈肌深头15块,尺神经在臂部损伤时,主要表现为屈腕能力减弱,屈4、5指的远节指骨不能屈曲及拇指内收力弱。
3、桡神经
支配手部腕背侧的全部肌群12块:即伸腕肌3块、拇长、短伸肌及拇长展肌3块、指总伸肌4块、食小指固有伸肌2块。损伤后出现垂腕。
扩展资料:
神经损伤治疗方法
1、明确神经损伤的部位及程度
根据神经损伤后出现的症状判断神经损伤的部位及程度,需要医生具有很好的神经解剖知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你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2、治疗方法的选择
从我们治疗大量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分析,大部分是部分神经损伤如牵拉伤、撕裂伤等,少部分为完全性横断伤如刀砍等。如为刀砍伤手术吻合神经是第一选择,如果为部分损伤,康复治疗是第一选择。
3、神经恢复
神经恢复是非常缓慢的过程,神经损伤程度不同,恢复时间不同,神经损伤恢复最长时间1-2年,短的1-2个月,通常3-6个月。
-桡神经
-正中神经
-桡神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