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四肢肌肉工作而言,肌肉收缩时起点相对固定叫近固定,止点相对固定的叫远固定。
每块肌肉都有两个附着点,即起点和止点。在运动过程中,相对固定的一点为起点,通常是接近身体正中线的肌肉附着点,相对活动的一点为止点。
起点即定点,是判断近固定还是远固定的一个前提。
在实际活动中,定点与动点既对立又统一,肌肉的起止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有肌肉工作条件变时,两者可以互相易位。
扩展资料
肌肉收缩机制
依照肌丝滑行理论,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是: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引起肌浆中Ca²⁺浓度升高,Ca²⁺与肌钙蛋白C结合,肌钙蛋白发生构象变化,使肌钙蛋白Ⅰ与肌动蛋白的结合减弱。
原肌球蛋白发生构象改变,使肌动蛋白上的结合位点暴露,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发生扭动,将细肌丝往粗肌丝中央方向拖动。
经过横桥与肌动蛋白的结合、扭动、解离和再结合、再扭动所构成的横桥循环过程,细肌丝不断滑行,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过程中能量来源于ATP水解释放的能量。
肌肉收缩的三种形式
1、缩短收缩,又叫向心收缩,特点是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肌长度缩短。作用是肌肉运动的主要形式,是实现动力性运动的基础,如挥臂、高抬腿等。
2、拉长收缩,又叫离心收缩,特点是张力小于外加阻力,肌长度拉长。作用是缓冲、制动、减速、克服重力。如蹲起运动、下坡跑、下楼梯、从高处跳落等动作,相关肌群做离心收缩可避免运动损伤。
3、等长收缩,特点是张力等于外加阻力,肌长度不变。作用是支持、固定、维持某种身体姿势,其固定功能还可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适宜条件,如站立、悬垂、支撑等动作。
--止点
--定点
脊椎有关肌肉:
腹直肌:
起:耻骨联合上缘
止:第5、6、7肋骨之软骨
腹外斜肌:
起:最后8条肋骨的外缘
止:腹白线、盆骨、阔腱膜
腹内斜肌:
起:胸腰筋膜、髂嵴、
止:腹白线、耻骨嵴、最后3条肋骨
腹横肌:
起:胸腰筋膜、最后6条肋骨的软骨、髂嵴
止:腹白线、耻骨嵴
竖棘肌:
起:骶骨
止:枕骨、全部脊椎的横突及棘突、肋骨骨角
肩胛部分肌肉
斜方肌:
起:枕骨、第7颈椎及全部胸椎
止:肩峰、肩胛棘、锁骨外三分之一处
菱形肌:
起:(小)第7颈椎及第1胸椎的棘突;(大)第2~5胸椎的棘突
止:肩胛内缘
前锯肌:
起:8或9条肌骨的外侧表面
止:肩胛骨,靠近脊柱的一侧(内侧)的整个前表面。
肩关节有关肌肉 :
小圆肌:
起:肩胛骨后面的外侧缘
止:肱骨大结节,位于棘下肌附着点的下方
大圆肌:
起:肩胛骨后面的下角
止:肱骨臆面的小结节,与背阔肌肌腱熔为一体
背阔肌:
起:最后6条胸椎、腰椎、最后3~4条肋骨、髂嵴及肩胛下角
止:肱骨前面
胸大肌:
起:锁骨、胸骨、第1~6条肋骨间软骨及腹外斜肌的腱膜
止:肱骨大结节
三角肌:
起:锁骨外三分之一,肩峰及肩胛棘
止:肱骨三角肌粗隆
肘关节有关的肌肉:
肱二头肌:
起:短头喙突、长头盂上结节及关结盂唇
止:桡骨粗隆
肱肌:
起:肱骨远端前面
止:尺骨冠状突及肘关节囊
肱三头肌:
起:长头盂下结节、内侧头肱后桡神经沟、外侧肱骨后面大结节
止:尺骨的鹰嘴突
髋关节有关肌肉
臀大肌:
起:髂嵴、骶骨、尾骨及棘肌的筋膜
止:阔筋膜的髂胫束及股骨的臀肌粗隆
膝关节有关肌肉:
股四头肌:
起:股直髂前下棘、股中间股骨前外侧面、股外股骨大转子及股骨嵴、股内股骨嵴
止:以髌骨韧带附在胫骨粗隆上
股二头:
起:长坐骨粗隆、短头股骨嵴
止:腓骨头及胫骨外侧髁
半腱肌:
起:坐骨粗隆
止:胫骨内侧面
半膜肌:
起:坐骨粗隆
止:胫骨内侧髁
踝关节有关肌肉
腓肠肌:
起:股骨外侧棘内侧踝,踝关节囊
止:以跟腱附着在跟骨上
比目鱼肌:
起:腓骨头及胫骨内侧缘
止:以跟腱附着于跟骨上
胫肌前肌:
起:胫骨体及其外侧踝
止:第一足指骨及第一契状骨
某一块肌肉靠近身体正中面或肢体近端为起点;同一块肌肉远离身体正中面或肢体近端为止点。
(我也没理解腹直肌的起止点是如何界定的,所以来搜一下,看见了你的这条问题。希望您得到答案后能回复我一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