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伸系列第一课:四种拉伸方式

拉伸系列第一课:四种拉伸方式,第1张

   

      相信喜欢运动的小伙伴一定知道,运动前运动后需要拉伸。那你知道拉伸究竟有什么作用吗?通俗的来讲:减轻肌肉紧张程度、提高肌肉的柔韧性、增加组织温度、减少疼痛、防止运动拉伤等。关于拉伸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大多数研究都不尽如人意。然而,最近一些精心设计的研究表明,坚持拉伸能增加力量、缓解疼痛。一些研究甚至表明可以通过拉伸来防止在不同运动中的受伤。关于拉伸是否能加快肌肉恢复,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定论。

      拉伸一般来说可以分为静态拉伸,动态拉伸,弹振式拉伸,PNF(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

      静态拉伸的适宜时间为10~30秒。30秒或30秒以上为佳,不要拉伸至肌肉疼痛,拉伸到有不适感即可,这可保证获得静态拉伸的最大收益,静态拉伸是缓慢而持续的,由于动作和缓不易产生牵张反射,所以较其他拉伸类型来说安全程度更高,静态拉伸可以作为一项的“普适性拉伸”,可以安全有效的发展柔韧性(静态柔韧性)。但有一些研究显示,静态拉伸可能会降低力量,力量耐力,速度,爆发力,反应时间与动作时间。小伙伴们可以这样理解,把肌肉当成橡皮筋,静态拉伸就是缓慢拉长橡皮筋,被拉长的橡皮筋需要一定时间恢复张力。所以训练前要是采用静态拉伸的话,会对训练效果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训练前不推荐静态拉伸。

        弹振拉伸包含积极的肌肉发力过程,比如,练习者有节奏的拉伸腘绳肌群(大腿后侧):身体前屈拉伸一次,反弹,再继续,这就是弹振拉伸。弹振拉伸可以作为准备运动前的热身,但弹振拉伸可能会损伤肌肉或结缔组织,尤其是经常不运动的人群或者身体有旧伤的人群,弹振拉伸容易引发牵张反射,会阻止肌肉的伸长放松,降低拉伸效果,也易引起损伤。例如:坐姿体前屈动作采用弹振拉伸,练习者上身由垂直位快速伸展到踝部,然后反弹至开始姿势,每次伸展都对身体后链带来较大的压力,不适合大腿后侧或下背部有伤的人群。适用于运动员,快速激活肌肉。一般训练者,不推荐。

    动态拉伸是一种功能性伸展练习,运用专项化的动作为身体做好准备活动,强调专项化的动作而不是个别肌肉,这种练习可以最接近的复制专项练习所需要的动作。比如高抬腿模仿了冲刺跑中的提膝动作。动态拉伸和弹振拉伸看起来相似,然而一系列关键的差异改变了他们的效能,动态拉伸避免了弹振拉伸的负面效果,它避免了弹振,更易于控制,受控的关节活动幅度普遍小于弹振拉伸。动态拉伸有几个优点: (1):与静态拉伸相比更显专项化,能更好的改善动态柔韧性(区别于静态柔韧性),更好的模仿运动形式,提高专项训练所需的关节活动幅度。(2):能更有效的提高肌肉温度,而不像静态拉伸那样,可能会降低身体温度。(3):多个关节的活动能整合到某个动态拉伸动作中,类似于专项的复合运动形式,因此动态拉伸具有时间效率,这对有限的训练时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4):动态拉伸中的肌肉不像静态拉伸那样,伸展中的肌肉并不是放松,而是积极主动的进行关节幅度活。(5):动态拉伸提供了动作组合的机会,体能教练可以根据需要在准备活动中进行丰富的动作组合。推荐训练前使用动态拉伸,训练后使用静态拉伸。

      起初PNF拉伸作为放松肌肉的神经肌肉康复计划的一部分,现在被延伸用于运动员的柔韧性训练。PNF需要同伴来配合,它优于其他拉伸方式的原因在于激活了肌肉抑制(自主抑制和交互抑制),效果更好。简单来说,先缓慢拉伸目标肌群,感受到一定张力后。保持住,此时有同伴的话,同伴辅助拉伸,你施加一定力与同伴对抗。没同伴,你主动收缩拉伸肌群与自己施加拉伸的力道做对抗。原理如下。。。自己使用拉伸效果非常好,强烈推荐。

        两个重要的本体感受器肌梭:位于肌肉内部的本体感受器,对于肌肉伸展的速率与长度变化产生感觉,一旦侦测出快速伸展,肌肉就会反射性的收缩,这叫做“牵张反射”,其作为一种为防止肌肉受到严重损伤而发生的安全防御反应,牵张反射通过引起肌肉收缩来保护并防止肌肉被过度拉伸。高尔基腱器(腱梭):位于肌肉与肌腱的连接处,感受肌张力的变化,感受器基本是抑制型的,如果感受到肌张力增大,腱梭会抑制主动肌的收缩,而这会导致在随后的被动拉伸中肌肉反射性的放松(PNF的原理之一),这被称为“自主抑制”。交互抑制:当支配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受到传入冲动的兴奋,而支配其拮抗肌的神经元则受到这种冲动的抑制,例:当主动肌收缩时,拮抗肌的收缩会受到抑制,也就是会反射性的放松。(PNF拉伸的原理之二)

被动式(或辅助式)拉筋伸展这类拉筋法跟静态拉筋非常类似,但需要有同伴或辅助器材帮忙。由于有外力介入,肌肉受力较大,因此,这类拉筋操的风险也比第一种略微高些。要提醒你的是,必须选择结实稳固的辅助器材。此外,有同伴帮忙时,绝对不要施力过猛或突然用力。记得要慎选同伴,因为在做这类拉筋运动时,肌肉和关节的安全完全掌握在同伴手上。

被动式拉筋伸展有助于进一步扩大肌肉及关节的活动范围,但风险会高一些。这种拉筋法,不失为康复及缓和运动的好选择。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伸展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是PNF伸展法的中文译名,这是一种高阶的柔软度训练法,需要同时运用目标肌肉的伸展和收缩功能。这种伸展法原本是以康复为目标发展出来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康复运动。对于特定肌群的训练、提高柔软度(及活动范围)以及增进肌力等目标来说,这种伸展法也十分有效。PNF伸展法的原则十分多样,有时它被称作“收缩-放松”拉伸或“保持-放松”拉伸,另一种形式的PNF伸展法为“后伸展合并等长收缩”。PNF伸展法采取的动作会让目标肌肉受到压力,由同伴施加阻力让运动者维持姿势不动,收缩目标肌肉5至6秒。收缩强度应视肌肉的情况而定。收缩的肌群放松,然后进行30秒左右的有限度伸展。运动者接着有15到30秒的休息时间,一个伸展操应重复2至4次。伸展合并等长收缩法的典型例子是站立推墙的小腿肌伸展操,运动者身体挺直,手扶墙壁,然后在感到舒服的范围内,将一条腿往后尽量退到远处,双脚脚跟全程着地。保持这个姿势,接着像要把墙推倒般地往前用力,借此收缩小腿肌肉。伸展合并等长收缩法是以静态伸展的姿势,收缩目标肌群10至15秒。伸展目标的手臂或腿必须维持不动,然后放松肌肉至少20秒。一个伸展操应重复2至5次。动态式拉筋伸展操动态式拉筋伸展指的是一系列动作的伸展运动。换句话说,运动者不再停留于某一个动作上,而是采取摆动或跳跃的方式,借此延展肌肉或扩大关节的活动范围和柔软度。

PNF伸展法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内科医生和神经生理学家Hermankabat医生发明的,是以人体发育学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基础和一种多方面的运动治疗方法,最初用于对各种神经肌肉瘫痪病人的治疗,被证实非常有效,后来证明它可以帮助许多因肌力、运动控制、平衡和耐力有问题的患者,如脊髓损伤、骨关节和周围神经损伤、脑外伤和脑血管意外导致的偏瘫等。同时它的一些特殊技术对于一些因疼痛和软组织黏连导致的ROM下降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上期我们在《瑜伽入门-瑜伽的拉伸运动》中讲到肌肉的伸展常有三种方式:弹颤式伸展、被动式伸展、PNF伸展。

今天就和河南八支瑜伽的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三种伸展的方式。

弹颤式伸展

这是使用跳跃方式来伸展目标肌肉群的方式,这种伸展方式之所以有用,在于做完上一个瑜伽体式后大脑会重新设定肌肉的长度。

早上起床后练习拜日式,就是因为这个原理。

被动式伸展

这类伸展牵涉到身体的重量、重力,以及协同肌群和拮抗剂群。伸展方式是让身体处在某个伸展动作中一段时间,好让负责伸展的受器有时间来适应。长时间的保持被动伸展,可以拉长肌肉不会主动收缩的部分,比如筋膜鞘。

PNF伸展

这种方法是通过收缩想伸展的肌肉来锻炼柔软度。这种伸展可以刺激高尔基腱器的伸展受器,让脊髓的神经系统下令放松肌肉。一旦肌肉处在舒张的状态下,就可强化伸展的功效。

受器

是感觉器官、肌肉、皮肤和关节上的特殊分化细胞,功能是接受内外的各种不同刺激,并将之转变为神经脉冲,经由感觉神经细胞来传递,最后由中枢神经系统对肢体及肌肉进行调节,以产生适当的动作。

高尔基腱器

是一种感受受器,位于肌肉和肌腱的交接处。它对肌肉张力的变化很敏感,当张力增加时,她就会传递信号让肌肉放松。这样的作用就像是“断路器”,可以避免肌肉过度收缩而造成肌腱拉伤。

PNF伸展练习

TOP1

尽可能的拉伸目标肌肉,这个是为了让大脑指导你最后想伸展的长度。

TOP2

温和的收缩目标肌肉,比如在坐立前屈中,在进行了第一步的伸展以后,可以微屈膝,再把腿伸直。

TOP3

仅向目标肌肉施加20%的力量(肌肉再一次收缩时能产生的最大力量)来收缩目标肌肉,并维持8-10秒。然后放松,深呼吸一次。

TOP4

还以坐立前屈为例,最后来收缩大腿前侧的拮抗肌(股四头肌)来伸直膝盖。

练习注意事项

1如果你是初学者,在练习这个方法之前,一定要先花上几个月的时间来让身体适应。

2虽然高尔基腱器的作用是保护肌腱,但是也不要过度使用这个技巧,也不要使用超过20%的肌力来收缩目标肌肉。

3用来收缩肌肉的力量会转移到关节,这称为“关节作用力”,因此在伸展的时候,一定要让关节维持在正常的排列位置,才能真正地保护关节。如果关节感到疼痛,务必马上停止练习。

4一次只联系一组肌肉群,每次练习时,只选择一个部位来进行练习,次数不超过2-3次。

5在下一次练习前,给自己足够的时间(48小时)来恢复。

6练习时,一定要经验丰富的老师从旁指导。

PNF在膝关节康复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 facilitation PNF)对膝关节粘连患者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48例膝关节损伤后引起的功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PNF技术、关节松动术、局部按摩等方法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关节松动术、局部按摩等方法进行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膝关节活动度范围改善度大于对照组,且有统计雪意义(P<001);治疗组膝关节HSS评分改善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用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有助于早日康复,最大限度回归社会。

关键词膝关节;PNF;康复

膝关节是全身第二大关节,负荷量重,运动度大。在日常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膝关节功能障碍是膝关节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患者对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有着迫切的需求。本文旨在探讨PNF在膝关节功能障碍恢复过程中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到我康复科收治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男性1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45+174)岁,病程(943+267)天,关节活动度为(475+256)°;股骨下段骨折5例,胫骨上骨折6例,髌骨骨折4例,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3例,内侧韧带重建术术后1例,伸膝受限3例。治疗组26例,男性18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25+185)岁,病程(924+205)天,关节活动度(60+203)°;股骨下段骨折6例,胫骨上段骨折4例,交叉韧带重建术术后12例,髌骨骨折4例,伸膝受限5例。两组均存在屈曲受限,不同程度的股四头肌萎缩。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局部按摩、关节松动术等方法,在患者可以耐受的程度下,对患者进行关节功能康复训练。

122治疗组

1221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1]:采用PNF技术中的 拮 抗肌的反转、收缩-放松和保持-放松等技术,来增加患者的关节活动度以及减轻疼痛。每一种技术10-15个动作周期,每一个周期需要10-15秒。

1222关节松动术:采用Maitland手法治疗[2],方法:①髌骨关节:分离髌骨、左右侧方推动髌骨,增加髌骨的活动度;做逆相反转技术增加髌骨活动度,即伸膝时向下推动髌骨,屈膝时向上推动髌骨。②胫骨关节:长轴牵引、前后滑动来减轻疼痛和增加膝关节的活动范围。

1223局部按摩:放松膝关节周围伸屈肌肉,选取阳陵泉、血海、足三里、梁丘和阴谷等穴位,每个穴位按摩1-2min/次/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舒筋理气。

13评定方法: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各评定一次,方法如下:①关节活动度评定:主要评定膝关节的主动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确定受限程度。②采用纽约特殊外科医院的`膝关节评分标准(Hss Knee Score),对两组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方面的改善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种不同治疗方案治疗后的膝关节AROM、HSS评分改善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均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不同康复方法对膝关节,见表1。

注:两组间比较AROM(P<001),HSS(P<005)

3讨论

原发创伤、手术对膝关节造成的继发性损伤以及长期制动是导致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理基础。术后的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部分,是决定手术成败的关键。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通过刺激人体本体感受器,来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运动肌纤维参与活动,促进瘫痪肌肉收缩,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以改变肌肉的张力,缓解肌肉痉挛。在常规的手法治疗基础上增加的PNF技术,运用 拮 抗肌反转、保持-放松和收缩-放松等技术,对 拮 抗肌的有效抑制,进一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和减轻关节主动活动的疼痛。

本研究将PNF技术加在常规的康复治疗手段中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的主动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在常规的康复治疗手法上增加PNF技术对膝关节术后功能障碍的康复有较好的效果。此外,需要更多的关于膝关节应用PNF技术进行康复训练的临床机制研究和PNF技术长期疗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Adler SS, Dominiek B,Mah B PNF in Pracice[M] 3rd Ed Springer Merdizin Verlag,2008

[2]曾海辉,金冬梅,燕铁斌,等关节松动手法治疗膝关节活动障碍临床疗效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J],2005,27:692 ;

脑瘫康复治疗中PNF

技术的理论基础通过刺激人体本体感受器,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肌纤维参与活动,促进瘫痪肌收缩,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兴奋性改变肌的张力、缓解肌痉挛。

PNF

技术的神经生理学原理包括:刺激的后期放电,导致持续静态收缩,使肌肉力量增加;时间总和造成的神经肌的兴奋性;空间总和导致神经肌的兴奋;时间和空间的综合引起较强的肌收缩;利用交互神经支配的原理,产生当主缩肌收缩时拮抗肌的自动放松;通过扩散原理引起的较弱运动肌群的收缩;通过连续性诱导导致拮抗肌收缩等。

PNF技术的操作方法

1、本体感觉输入的阻力法、扩散与强化、手法接触、体位与身体力学原理、言语刺激、视觉刺激、牵张、加压法、动作出现的时间顺序等。

2、运动模式的上肢屈曲--外展--外旋、伸展--内收--内旋、屈曲--内收--外旋、伸展--外展--内旋。

3、节律性起始、等张组合,拮据肌反转的动态反转、稳定性反转和节律性稳定。

4、反复牵张的起始范围、全范围的反复牵张。

5、收缩—放松。

6、保持—放松。

7、重复等。该技术根据需求,多应用于年长患儿。

而脑瘫康复治疗中的用到的Rood技术的理论基础利用温、痛、触、视、听、嗅等多种感觉刺激,调整感觉通途上的兴奋性,以加强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达到神经运动功能重组。正确的感觉输入是产生正确运动反应的必要条件,感觉性运动控制是建立在发育的基础上,并逐渐发展起来的。

因此,治疗必须依据患儿个体的发育水平,循序渐进地有低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向高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发展。通过感觉刺激,增加感觉和运动功能。通过各种感觉刺激促进肌、关节功能,从而增加运动能力。

脑瘫Rood

技术具体操作如下:

1、应用皮肤、本体感受器等刺激、促进和抑制肌的收缩:促进方法包括触觉刺激、本体感受器的刺激、特殊感受刺激;一直方法包括轻微的关节挤压,肌腱附着点的挤压,脊神经背侧后基本皮肤支配区的推磨,持续的牵伸,缓慢的将患儿由仰卧位或俯卧位转向侧卧位,适中的温度刺激、低强度的特殊感觉刺激等。

2、肢体承重:沿肢体长轴给予关节较深的挤压和加压,促通深部肌群,增加姿势稳定,抑制痉挛肌肉。

3、运动:承重肢体远端在承重结束后进行一些简单运动。

4、根据个体发育规律开展运动控制能力的训练;将促进和抑制肌肉收缩的康复治疗结合在有意义的运动控制中,增加运动技巧。

5、特殊感觉刺激:利用听觉和视觉的刺激达到促进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目的。

6、改善吞咽和发音障碍的刺激:将温度刺激等应用在口、面和咽喉部,促进发音和吞咽功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0935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2023-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