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脂肪,肌肉和水分的比例是怎样的?

人体脂肪,肌肉和水分的比例是怎样的?,第1张

男女脂肪比例与肥胖分布表 肥胖的界定 肥胖的人多是体重超重。它是由脂肪含量过多所致。但体重适中的人也可肥胖。即身体的脂肪比例高于正常水平。 男女脂肪脂肪比例与肥胖分布表 男女 瘦〈12% 〈17% 适中12-209% 12-279% 中量胖 21-259% 28-329% 肥胖>26% >33% 肥胖的测定方法 一般有量度体重,皮下脂肪厚度,体质指数,腰围,拍照等。 肥胖的不良影响 1:外观影响 2:健康影响 患中风、腰背痛、静脉曲张、糖尿病、肾结石、胆结石、关节炎的机会较高。 3:心理影响:易造成自我形象偏低、缺乏信心、做事工作注意力不集中。 肥胖成因 1:病理性:多由内分泌失调引起。 2:遗传部分人天生脂肪细胞数目较正常人多,即身体比一般人有更多细胞去容纳多余的脂肪,若不注意饮食又缺少运动,他们会比正常人更容易肥胖。研究指出父母与子女肥胖的遗传关系如下: 父母 生肥胖子女的机率 二人均胖 80% 一人是胖 40% 两人是瘦 7% 3:环境因素:缺乏运动(减少能耗)及不注意饮食(吸收多余能量)都会造成肥胖。 一般对减肥的误解浅析 1:局部减肥运动:通过运动而进行的减肥是全身性的。而一些局部的运动不能减去身体某部分的脂肪。 2:电疗:一般电疗的目的是镇痛,令肌肉被动的收缩,并没有减肥去脂的效果 3:被动式运动器械:身体在运动机上被动的活动,多是关节的活动而没有肌肉的收缩,也没有真正的减肥效果。 4:减肥腰带:利用腰带外力把腰包紧收窄, 这是短暂的外观美,并没有任何减肥作用。 5:减肥按摩腰带:只能短暂加速血液循环及令肌肉松弛,减少身体线条,并没有减肥作用。 6:节食:只是节食而不配合适当的运动,不能维持长久功效。在节食期中,身体的脂肪与肌肉细胞一起萎缩,身体的基础代谢率民相应的减低。若节食期完结,食量回复正常,这时只有脂肪细胞肥大,而肌肉细胞却因没有运动的刺激而不能增大,身体的基础代谢率比节食前更低,即能量消耗比节食前低,身体肥胖的可能性更大。这是一般人所称的“摇摆式”减肥。 不同减重计划比较表 参考指标 节食 运动 脂肪含量 丢失的%少 %高 食物生热作用 减少 增加 肌肉细胞 萎缩 肥大 基谢率 降低 增加 心脏血管及呼吸功能 减弱 改善提高 生理及精神状态 下降-无氧工作能力降低 肌肉韧带力量改善,耐力提高,肌肉伸屈性改善 减重计划 不易坚持,效果难以持久 容易成功及坚持 运动对减肥的作用 1:消耗多余的脂肪 运动量 时间 强度与脂肪消耗呈正比 2:代谢率的提升:运动后48小时内均可增加能量的消耗 3:增加瘦体的比率:肌细胞肥大 更有线条美另外肌细胞基础代谢率比脂肪细胞高两倍,更有利于消耗能量 4:减少肥胖对健康带来的危害减少心脏病、高血压、提高心肺功能,改善生理及精神状态。 减肥运动的类别与功用 1:无氧运动:运动后有酸软及疲倦 2:有氧运动:比无氧运动轻松,它能消耗多余脂肪,运动后的基谢率和食物生热作用亦增加,心肺功能亦同时加强。 减肥运动的建议 1:有氧运动要訣:次数 每周三 到四次 强度60-70%的最高心率 时间:20-30分钟 类型: 健身单车、游泳、跳舞、球类、弹床、划艇机等 参考选择:室内:弹床、健身单车、跳舞 室外:游泳及缓步跑 团体:球类、跳舞 经济:行路 缓步跑 过肥人士:游泳、健身单车、划艇机 2:无氧运动要訣: 型式:负重运动,重量渐增加 次数:每天每组运动三十次后休息一分钟,重复三次 类型:仰卧起坐 俯卧提腿 俯卧支撑 支撑回坐 生活调整 减肥计划中应注意生活调整。良好的生活方式能有效的消耗能量,达到减肥的目的。 研究指出人体的基础代谢量随年龄增加而减少,而适当的运动会使肌肉细胞肥大,提高代谢率。 研究指出:进食与基础代谢率有一定的关系,进食后会使基础代谢率增加,因此吃早餐比不 吃早餐更能提高食物生热作用。多行走多上下楼,少用摇控操作。 各年龄减肥锻炼心率表: 15 135 164 20 130 160 25 126 156 30 123 152 35 120 148 40 117 144 45 114 140 50 110 136 55 107 132 60 104 128 65 101 124 70 97 120

正常成人体内水分约占体重的60%-70%。

当胎儿在母体内孕育的时候,水占体重的90%,当婴儿出生后,水占体重的80%,而正常成人体内水分约占体重的60%-70%。

在人体各组织中,水分的含量是不同的:分布于骨骼和软骨中的水约占骨总量的10%;脂肪当中的水约占脂肪总量的20%~35%;肌肉中水的分布已高达肌肉总量的70%左右。

人体内水分的作用

水保持着人体一定的血容量。水分可以调节人体的体温,每克水升高或降低10C,就需要1000卡热值。由于人体含有大量的水,于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为水所吸收,使体温不至于显著升高。

其实是水的蒸发数值大,每毫升水的蒸发热约为5795千卡,故人体只要蒸发少量的水即可散发大量的热,以维持人体一定的体温,如外界环境温度高,体热可随水分经皮肤蒸发散热,以维持人体体温的恒定。

人体内的水分是促进循环的。人体成分分析仪提醒您,身体是靠水运转的,如果没有水,人体就运转不起来。

水在人体中的比例如果用“人”字结构打个比方,水应该是一撇,其他营养素是一捺,有了水合其他营养素的相互支撑,才有了生命。

水约占人体组成的70%。男性体内含水分较女性多,年轻的人较年长者多,新生儿体内所含水量约为70%~75%。在人体各组织中,水分的含量也是不同的:分布于骨骼和软骨中的水约占骨总量的10%;脂肪当中的水约占脂肪总量的20%~35%;肌肉中水的分布已高达肌肉总量的70%左右;而血液中的血浆里面,除了6%~8%的血浆蛋白,01%左右的葡萄糖和09%左右的无机盐以外,其余的成分全是水,约占血浆总量的91%~92%。

人体每天要消耗多少水分呢?经营养学的方法测定,一般情况下,每天以不同方式消耗的水量如下:

通过呼吸排出水分约400毫升;

通过皮肤排出水分约400~800毫升

通过粪便排出水分约150毫升;

通过尿液排出水分约1500毫升;

以上共计2500毫升。

然而,每天从食物中可以得到的水分约为800毫升,每天在体内分解氧化营养物质时(除产生能量外,还产生水分)约产生400毫升的水,其余的1300毫升水必须通过饮食(包括饮料)来补充。

每人每天该喝多少水,和人的年龄、体重、活动量以及环境、温度等因素有关。一般而言,婴幼儿每1千克体重,每天需饮水110毫升;少年儿童每1千克体重,每天需饮水40毫升;成年人每1千克体重,每天需饮水40毫升。所以,一个体重60千克的成年人每天需饮水约2500毫升。

1、根据生物学家的报告,成年人人体内水分约占人体重的60%-70%。其中脑脊髓中水占99%、淋巴腺中水占94%、血液中水占70%、肌肉中水占62%、骨骼中水占5%。

当胎儿在母体内孕育的时候,水占体重的90%,当婴儿出生后,水占体重的80%,成年人体内水的比例降到了70%,而到了老年以后,水在人体内的比例就降到了50%---60%。

水约占人体组成的70%。男性体内含水分较女性多,年轻的人较年长者多,新生儿体内所含水量约为70%~75%。在人体各组织中,水分的含量也是不同的:分布于骨骼和软骨中的水约占骨总量的10%;脂肪当中的水约占脂肪总量的20%~35%;肌肉中水的分布已高达肌肉总量的70%左右;而血液中的血浆里面,除了6%~8%的血浆蛋白,01%左右的葡萄糖和09%左右的无机盐以外,其余的成分全是水,约占血浆总量的91%~92%。

给个最佳吧 谢谢

人,可以说是“水”做的,水约占我们体重的75%。我们的每个器官都富含着极其丰富的水,心脏为80%,肌肉为76%,肝脏68%,就是骨头也含有22%的水分。

当体内缺水量占到身体体重的1%时:会感到口渴;占到2%时:会产生压抑感、食欲减低;占3%以上时,可能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头痛、烦躁,甚至晕厥。超过体重的9%-12%时:就很可能会致命。

扩展资料:

正确喝水方法:

一、最好喝温开水

一方面,摄入冷饮会使胃肠黏膜突然遇冷而使原来开放的毛细血管收缩,使平滑肌痉挛,可以引起胃肠不适或绞痛甚至是腹泻。相反,还有人喜欢喝滚烫的水,过烫的食物进入食道,会破坏食道黏膜和刺激黏膜增生,诱发食道癌,这已是医学界的定论。因此,饮用水的最适宜温度是10℃-30℃。

二、不可大口喝水

口渴的时候,不少人习惯“咕噜咕噜”豪饮一番,殊不知,这种饮水的方法对健康并无好处。少量、多次、慢饮是正确喝水的3条基本准则。合理的喝水方法应该是,把一口水含在嘴里,分几次徐徐往下咽,这样才能充分滋润口腔和喉咙,有效缓解口渴的感觉。

三、喝水量因人而异

健康人可以以尿液颜色来判断何时应该多补充水分:正常的尿液颜色应该是淡**,如果颜色太深就应该补充水分;若颜色很浅就可能是喝水太多了。对于病人而言,喝水更需因人而异。例如,同是心脏病患者,当患者表现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每天需适当增加水的摄入量,以免血液黏稠度过高进而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

但当患者表现为心脏功能衰竭时,则不宜喝水过多。因为喝水太多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病情加重。为了避免加重肾脏的负担,急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也不宜喝水过多。当感冒发烧时,自呼吸道丢失的水分比平时要多,另外发烧体温增高,从皮肤蒸发的水分也增多,要适当多补充水。

参考资料:

人民网-人体75%都是水,喝够水的人生到底有多赚?、人民网-身体缺水发出“求救信号”你真的会正确喝水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1231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9
下一篇2023-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