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力量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肌肉 收缩形式 的不同,肌肉力量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
根据表示方法的不同,肌肉力量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
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力量,改善肌肉运动能力,目前认为这种效应主要是通过肌肉壮大、改善肌肉神经控制、肌纤维类型转变和肌肉代谢能力增强等多种机制实现的。
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壮大主要是肌纤维增粗、横断面积增加,也就是肌肉肥大的结果。
RM
力量练习的运动强度一般用RM来表示(repetition maximum)。RM是指可重复一次的最大值。例如2RM表示可以重复的最大重量值。一般采用卧推来测试上肢的力量,假如你用尽力量只能推起50KG就是你的1RM。我们每个人的肌肉力量不同,所以1个RM也不相同。
不同的RM练习对肌肉的影响也不相同
力量训练的原则
在做正式力量练习前,需要特别做好准备活动,牵拉即将做力量练习的肌肉群。训练之后也要充分放松这些肌肉群,帮助肌肉中乳酸快速代谢掉。
我是一颗梧桐树。
发展耐力素质的基本途径有两个,一是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的训练,另一途径是提高心肺的功能。那么,增强肌肉耐力的锻炼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来告诉大家吧。
众所周知肌肉力量的增长依赖于一定负荷的科学训练。运动负荷合理程度直接影响锻炼效果。影响负荷的因素主要有五个。
1)强度
即负重抗阻的大小,一般讲,用极限负荷85%以上的重量为大强度,60-80%为中等强度,50%以下为小强度,通常以竭尽全力只能做1-3次的重量为大强度,6-12次为中强度,15次以上为小强度。
2)组数
使用器械的回数:一般4组以下为少组数,4-8组为中组数,8组以上为多组数。
3)次数
一组中的动作重复的次数,通常以1-5次为少数次数;6-12次为中次数;15次以上为多次数。
4)密度
指每组之间休息时间的长短。间歇时间达2-3分钟为小密度;1-15分钟为中密度;每组间歇30秒以内为大密度。
5)动作速度
指动作快慢,据研究,快速对发展爆发力有利,混合速度对增长力量有利,而慢速和中速则对发展肌肉有利。要根据锻炼的目的任务不同进行负荷因素调节,发展爆发力,增加肌肉体积,或增长肌肉耐力削减脂肪,其练习中因素也不同。
提高肌肉耐力的锻炼方法
在健身,健美运动中需要进行举重和各种负重训练来发展肌肉力量和增大肌肉的体积,同时许多运动项目在训练过程中也经常采用举重和各种负重发展肌肉力量,因此,所有的体育锻练者,健身,健美训练者必需了解掌握发展力量的内容和合理的运用它,你就会在训练中达到自己所理想的目标。
发展绝对力量
绝对力量即人在完成某种动作所表现的力量,不考虑与其本人体重的关系。发展绝对力量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选择重量大小的问题,如果不进行系统的克服相当大的重量训练,肌肉的最大力量就不会增长,采用重复次数少而大的训练,最有利于发展肌肉力量,重量的大小一般采用最大力量的百分数或一次训练能重复的次数来却定,发展最大力量采用能重复1-3次的重量(相当于本人最大力量的85%-95%的强度)进行3-5组训练,组间休息1-3分钟,隔天训练一次效果最佳。
健美训练者会定期进行肌肉绝对力量专项训练。但在健美训练中主要是发展肌肉体积,所以发展肌肉体积最有效的重量是本人能连续做8-12次,最低不少于6次,最多不超过15次的重量,如果只能连续做5次以下,就只发展肌肉力量而很少增大肌肉体积,重复次数多而重量中等训练,可增大肌肉体积及肌肉耐久力,如果重复次数能超过20次以上的重量,则肌肉力量和肌肉体很少增长,会消耗体内能量,减少脂肪和发展肌积肉耐久力,所以。
要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体就要在训练能重复次数超过12次时,便增加重量,重复次数不到8次时,就要减轻重量进行训练。但直得注意,不经常从事力量锻练的人,最出采用的重量不能过大,因为力量训练的效果在最初阶段几乎不取决于重量大小,只要重量超过一定的最低限度(约为最大重量的40%左右就可以)。
发展速度力量
既指肌肉做等张收缩时产生的力量,从事这类训练疲劳出现较晚。发展速度力量与发展绝对力量的方法有所不同,要适当减少重量,用最快的速度来完成动作,发展速度力量采用大强度的间歇训练法,即60%-80%的强度,每组5-10次,以爆发性速度训练4-6组,组间休息2-5分钟。
力量练习中的呼吸
极限重量或大重量时需要憋气,即在紧闭声门的条件下使肌肉紧张用力,我们训练者曾是验在吸气,呼气和憋气的情况下进行肱=头肌力量测定,结果表明:吸气时举起25公斤,呼气时举起28公斤,憋气时举起32公斤,憋气能提高肌肉用力,但憋气对心血管系统的活动产生一些不利因素,会引起胸阔内压增加,使肺部的血液循环产生障碍,长时间憋气会影响训练效果,而且易产生头昏,恶心,过早疲劳等弊端,甚至导致短暂脑贫血或休克。
为了避免这些现象,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必须注意:在短时间内必需最大用力时才允许憋气,当有条件不憋气的时候,不要憋气;对初学者进行力量锻练所用的`极限(最大)和次极限负重力量不能过大;在完成力量训练前不应做最大吸气,以做中度吸气为宜;用狭窄的声门呼气(舌尖顶住上牙膛)可以达到类似憋气时同样大的力量,因此尽可能不憋气,以慢呼气完成最大用力训练为好;训练时的呼吸还应随动作而变,正确呼吸不仅要起到供氧作用,而且能固定肩带起到调整体位和协助完成动作的重要作用。
发展力量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超负荷和渐增加负荷原则,超负荷就是按某人能承担的最大负荷或接近最大负荷进行训练,适应后要使力量训练的负荷(重量)逐渐增大,超过原来的最大负荷(重量),才能不断发展力量。超负荷能迫使更多的肌肉群参加最大收缩,刺激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适应性变化,增加肌肉力量,小负荷只能使肌肉力量保持原有的水平,甚至会有所下降。
力量增长后。必需逐渐增加负荷,例如某训练者平卧推举重量能重复8次才出现疲劳,这种重量就是该训练者中上等强度的负荷量,用这一负荷进行训练,直到能举到12次后,便可增加重量,增加量以可以达到最多能举8次为准,使肌肉在每次训练中始终处:超负荷的收缩状态。
先练大肌肉群,后练小肌肉群,全身不同肌肉群交替进行训练的原则。人体总力量最大相关肌肉群有:脊柱的伸肌,脊柱的屈肌和髋关节周围的肌肉,两腿的肌肉,两臂的伸肌,胸大肌等五大肌群,在身体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在全面发展肌肉力量的基础上,还要采用专门性训练来发展这些的肌肉群力量。
力量增长规律训练的原则
举最大负荷(重量)50%以上的重增加重量——增加次数和组数——增加重量——再增加次数和组数——再增加重量,循环往复,坚持六周以上,每周3次必有成效。力量训练要坚持,如果停止5-7天,力量就有开始消退,所以,我们训练者以隔天一次为适宜。
在训练中应培养肌肉放松能力,在热身活动后,力量训练前和训练间做有关肌肉群,关节和韧带的伸展活动,可使肌肉尽量放松,消除疲牢;同时可提高训练效果,可使肌肉变得更有弹性,增加肌力,减少受伤。增强体质与防病治病密切相关,所以身体训练必需与讲究卫生相结合,就是说:增进健康,除坚持训练外,必需遵守严格的生活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必要的休息,合理的营养和饮食指度将对促进身体健康有良好的作用。
身体训练要讲究实效,从各人实际出发,并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但必需注意身体全面发展,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管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人体各个器管系统的活动机能需要一个逐步提高,逐步适应的过程,如违反这一规律,不仅不能很好地增强体质,而且会损害健康,所以只要你认真遵循以上训练方法,你就会达到你理想中的目标。
1、大负荷原则:
此原则是肌肉力量训练的一个基本原则。力量训练的负荷由负荷强度,负荷量和训练频率决定。通常,只要不超出人体的承受能力,运动的负荷越大,肌肉的生理反应也越大,反复的训练有助于运动员肌肉的适应性。运动负荷越小,生理反应越小,其效果越不明显。
2、针对性训练:
专门的项目有专门的训练内容,不同的项目训练方法也不同,不能按部就班。在通常情况下,两类运动中动用的肌群是一样的,但运动的形式却是不一同的。短跑运动员,往往不是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反之亦然。
同样地,训练中动作的节奏和速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专门训练时,练习的动作节奏与速度也要和正式的运动相一致。
3、练习顺序原则:
训练过程中应考虑前后练习动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先练大肌群,后练小肌群;先练多关节,后练单关节;单一肌群训练时,大强度训练在前,小强度训练在后。
4、合理间歇练习:
每一次超量恢复训练都需要一定的休息时间,充足的休息时间才有利于身体快速恢复,从而进行下一次训练。不仅仅是超量恢复要有间歇,在训练环节中要间歇,组间中也要有间歇,通常在环节间歇是90S,组间间歇为5min。
5、系统性原则:
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力量练习应长期系统地安排。研究表明,练习频率高、肌肉力量增长很快者,停止练习后消退也快;而练习频率较低、训练时间较长、肌肉力量缓慢增长者,力量保持的时间则相对较长。
人体从事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都必须首先具备相应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人体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而人体进行锻炼也是为了提高包括运动能力在内的各种身体机能。人体的运动能力可以现现在肌肉力量、运动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多方面,人们若想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生理机能,就必须了解影响人体运动能力的生理基础和发展运动能力的方法。
一、力量及其锻炼的方法
力量是人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人体的各种活动,包括体育锻炼几乎都是由肌肉收缩克服阻力产生的。力量被认为是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肌肉力量在人体生命活动和体育锻炼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基础
1.肌肉何积。肌肉体积与肌肉力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肌肉体积的大小可用肌肉横断面积的大小来表示,肌肉横断面积越大,肌肉的体积就越大,肌肉力量也就越大,而且这种关系不受年龄、性别的影响。
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在提供肌肉力量的同时,总是伴随着肌肉体积的增加。
影响肌肉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单个肌纤维的直径,二是肌肉中肌纤维的数量。体育锻炼,特别是有针对性的力量练习可以促进体内蛋白质的代谢,增加蛋白质的合成,提高肌肉蛋白质的含量,通过增加单个肌纤维的直径而使肌肉体积增加,也可以通过增加肌纤维的数量,使肌肉体积增加。
2.肌纤维类型。骨骼肌的肌纤维可分为红肌纤维和白肌纤维两种类型,白肌纤维收缩产生的力量大,红肌纤维收缩产生的力量小。肌肉中肌纤维类型的比例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肌肉中白肌纤维的比例越大,肌肉收缩力量也就越大。
力量和速度练习可以增加肌肉中白肌纤维比例。
3.神经调节。 肌肉收缩力量,除决定于肌肉本身的形状、机能特点外,还与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有关。神经系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调节肌肉力量:一种是通过发放强而集中的兴奋,动员尽量多的肌纤维参与收缩,以增大肌肉力量,有些人在肌肉最大收缩时也仅能动员60%的肌纤维参与收缩,而有些人则可动员80%以上的肌纤维参与收缩,显然在共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后者的肌肉力量更大;二是通过增加神经中枢发放神经冲动的频率增加肌肉力量,神经冲动频率越高,肌肉力量越大。
神经系统对肌肉力量的影响作用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虽然肌肉体积并不大,但肌肉力量却较大的现象。
(二)提高肌肉力量的方法
提高肌内力量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锻炼方法对提高肌肉力量的作用也不同,锻炼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力量练习方法。
1.动力性力量练习。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发生变化,同时产生张力克服外界阻力的力量练习,称动力性练习。 体育锻炼中所从事的力量练习多数是属于动力性力量练习,如各种哑铃练习、举重等。
动力性练习主要是通过不断增加运动负荷(阻力)达到提高肌肉力量的效果。动力性练习时,肌肉的收缩与放松交替进行,可促进体内蛋白质代谢,加强肌肉中蛋白质合成,提高肌肉的横断面积和毛细血管数量,使肌肉体积增加。
对一般体育锻炼者来说,体育锻炼时最好采用动力性肌肉练习方式发展肌肉力量。
在动力性力量练习中,采用的负荷不同,提高肌肉力量的效果也不同。一般来说,采用相当于本人最大力量80%的运动负荷(如最大肌肉力量为50公斤,力量练习的负荷为40公斤),主要作用是发展肌肉力量和速度,使肌肉本积增加,这种负荷适用于力量型运动员和青年健美爱好者;采用60%的最大负荷,主要是改善神经系统对肌肉收缩的协调作用,使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增加,中年人可采用这种方法提高肌肉力量,效果较好;采用小负荷(相当于40%的最大负荷)练习虽对提高肌肉力量的作用不太明显,但却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增加骨骼肌中毛细血管的数量,保持已经获得的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老年人在进行力量练习时可采用这种负荷。
可风,负荷是影响力量练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锻炼者在进行力量练习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运动负荷。
2.静力性力量练习。肌肉收缩时肌肉长度未发生变化,而是维持某一特定位置的肌肉力量练习,称静力性练习。
静力性练习主要是发展肌肉在特定位置的肌肉力量,如武术中的马步站桩等。静力性车量练习方法比较安全,一般不会出现急性肌肉拉伤等现象,因此常用于肌肉康复练习。 由于静力性肌肉练习时,肌肉收缩挤压毛细血管,造成肌肉缺氧,而且在大强度静力性练习时往往伴随着憋气动作,所以,对体育锻炼者来说,除非特殊需要,一般不要采用静力性车量练习,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尽量避免有负荷的静力性练习。
3.电刺激练习。电刺激增加肌肉力量是一种被动肌肉力量练习法,具体方法是将电极放置于要练习的肌肉群表面,通过电刺激使肌肉被动产生收缩。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加肌肉力量,同时肌肉损伤的可能性也较小,除用于一般增加肌肉力量外,特别适用于肌肉损伤后的康复练习。
电刺激增加肌肉力量需要有专门的电刺激器,用电刺激方法发展肌肉力量时,最好与动力性练习方法结合使用。
肌肉力量是对肌肉收缩时克服和对抗阻力能力的测度,影响人体运动能力的基本要素。肌肉力量的大小受遗传、纤维类型、肌肉质量、神经肌肉协调关系等一系列生理乃至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体运动的动力来源是肌肉收缩,肌肉的力学特性决定在运动中的表现。肌肉的力学特性在此是指那些可以测量肌肉力学参数:力、长度、速度、功和功率等。在许多运动项中,运动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参数的大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