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表示,因为做这些动作的时候感觉使不上劲儿了,就不自觉的耸肩哪儿不?有什么危害?下面详细说说。
借力是什么?
我们常说的借力,其实是一种肌肉代偿行为。
肌肉代偿一般有几种。一种是,每个动作承担主动发力任务的叫主动肌,而辅助发力的叫做协同肌。
比如卧推,你练卧推肯定是想练胸肌,那肯定是要主动控制让胸大肌承受更多的压力的,胸大肌就是主动肌,但肱三头肌和前三角肌也肯定会发力的,这两个就是协同肌。
但很多人卧推完胸肌没感觉,手臂累得不行,这就是肱三头肌和前三角肌过多地承担负重压力,代偿了胸大肌的作用的表现。
另一种就是无关的肌肉进行了代偿,例如上面的耸肩大哥,本来高位下拉这个动作是没斜方肌上侧什么事的,还有杠铃弯举,总是会见到有人在前后摆动身体,将杠铃甩上去,也是使用非目标肌肉代偿的现象。
借力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一、稳定性不足
你在健身房一定听老司机说过,硬拉要保持腰背挺直啊、卧推要沉肩收紧肩胛骨、做弯举不要晃动身体。
这些建议其实目的都一样,让身体保持稳定。稳定性是一切训练的基础,如果稳定性不足,就容易产生伤痛。
训练时负重太重感觉使不上劲拉不动这个重量。耸肩就是一种代偿行为,因为耸肩能让上半身更稳定一些,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耸肩后比较容易使劲儿,能推起更大的重量。
但是,这种代偿行为通常会让动作无法在正确的姿势中完成,姿势不正确有两个坏处:1、无法有效刺激目标肌肉;
2、容易受伤。
那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由于稳定性不足带来的肌肉代偿?
通过正确的方式维持身体稳定:
1、通过下压和后收肩胛骨,维持胸椎段的躯干和肩袖的稳定。对上半身大部分推拉类都非常有帮助,甚至深蹲这个看起来是练腿的动作,也需要肩胛的稳定;
2、通过学会腹式呼吸、收紧腹部核心肌群,维持腰椎段的躯干稳定。这对大负重的训练动作,特别是深蹲硬拉的安全性,非常的重要;
3、通过关节扭力,适当增加关节稳定性。例如深蹲中增加膝旋外的力量,卧推中增加肘旋内的力量(像是要掰弯杠铃的动作),都能让这些动作更稳定,更易于发力,特别是对于新手卧推容易摇晃的问题能很好解决。
4、适当使用腰带、护腕、护膝等护具增加稳定性。
通过正确的方式维持身体稳定了,你就能更容易“使上劲儿”,那就不需要借助耸肩这类错误的动作去做动作了。
二、负重过重
有些人在健身房,自尊心就是特别强。感觉自己少推了2kg,所有人都会觉得他是弱鸡。这种借力现象,明显就是因为目标肌肉无法承担使用的重量,但又要装逼将这个重量做上去,咋办?通过摇摆身体,借腰部施加的额外力量,将弯举完成呗。
但这样做,不但目标肌肉无法受到充分的刺激,而且身体还处于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状态,受伤风险是很大的。
这事又怎么解决?不要装逼!有多大的力量就举多重的铁,宁轻勿假,通过标准的动作感受目标肌肉的充分发力,才是最有效的练法。
三、无效的动作距离
例如侧平举,哑铃的高度平举到肩部水平线就可以放下了,有的人就喜欢继续往上举,感觉越高越好。
但是超过肩部水平线之后,三角肌就不怎么发力了啊,用的都是斜方肌上侧的力量。但你做侧平举的目的是练三角肌中束啊,所以这段距离就叫无效的距离。
还有就是例如弯举和绳索下压等动作,你的手肘是固定在同一个位置不动,还是大幅度前后移动?
这些无效的距离,主要的问题是,没什么用,容易练歪,还妨碍目标肌肉的训练效率。对很多人来说,都想将三角肌练大,但都不想让斜方肌太发达,因为斜方肌太发达显得溜肩,不好看。如果你每次侧平举都过肩,你可能会发现斜方肌长得比三角肌快很多。
这事的解决方法就是:严格保证训练动作标准。这个就需要你自己不断学习和纠错了。
四、无法有效控制目标肌肉
例如典型的卧推胸没感觉手臂先累,杠铃划船斜方肌最酸,这都是没有效控制目标肌肉(胸大肌、背阔肌等)主动发力的现象,其他协同肌自然就会大量借力代偿。
据许多网友爆料赖美云走路的时候总会不自觉耸肩。
相信许多人都有这个习惯,总是不自觉的耸肩,久而久之就导致斜方肌粗壮,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事耸肩。耸肩再健身里被称为借力,这其实是一种肌肉代偿的行为,借力分为两种,一种是协同肌代偿。我们做的每个动作,都会有一个承担主动发力的主动肌,而辅助发力的叫做协同肌。当我们主动肌因为不良习惯变得薄弱,那么协同肌就会被迫营业。
比如你做宽距深蹲来练臀,明明是练臀的,练完了臀却没感觉,腿疼的要命,这就是大腿代偿了臀部的发力。另一种就是无关的肌肉进行了代偿。就比如我们练背时候做的高位下拉,当你背阔肌过于薄弱,那么你就会不自觉耸肩去靠上斜方肌来拉动杆子,但这个动作其实根本用不上斜方肌。这就是很典型的一个借力现象。此外耸肩也是一种肢体语言,耸起的肩膀传递出一种无助的信息:"我不知道要说什么"或者"我无能为力"。
耸肩也被定义为表示无可奈何的信号,或是一个面对困局选择退却的信号,是一种幽默的表现方式。达尔文用"无意识对比原则"解释了这一姿势。他说,一个愤怒的人,准备为荣誉而战,他会昂首挺胸,握紧拳头。相反地,一个人觉得无能为力或不确定时就会采取与此相反的动作了。他会隆起双肩,把头一斜,掌心向上,两手一摊。够有意思的是,耸起肩可以得到降低头部相对位置的明显效果,这个动作很自然会让人联想到海龟把头缩进龟壳的画面;因此,人类耸肩和海龟缩头的含义是相同的,即"对我来说,这实在无法解决。"无奈,或者是无所谓的意思。亦或不了了之。
是这样的。某个肌肉吃不上力,就会动作变形,导致其他肌肉参与。这个训练是非常不好的习惯。
建议: 一 宁轻勿假,记住这个要领。
二 把弱侧手 通过长时间加组练习,练得两边力量均等。
三 目标肌肉,给弱侧加组后,放松和拉伸也要做到位。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你左边的斜方肌比右侧大就是因为你经常耸肩造成的。但是左右手臂比右手臂细这个是大多数人的通病。这个主要是由你的优势手来决定的。如果你惯用左手,那么你的左手臂一定会比右手臂更粗。至于在训练中左手没有右手流畅还是要注意你的动作姿势,几乎所有的动作在训练的时候都会要求沉肩放松。如果你耸肩了,势必会造成斜方肌的压力增加,目标肌肉受力减小,训练效果自然就不会很理想了。你说的练肩的时候左边会比右边先出现酸的情况也是同样的道理,你的右手应该是优势手吧。那么你的左肩力量相对右肩差,自然在同等受力的时候左肩会先疲劳。如果你先改善建议你可以通过单侧训练来完成。比如哑铃飞鸟的时候,你可以一只手一只手做,不要两边同时做。这样会让你更集中注意力在三角肌上。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也可以很好的弥补两侧的力量差。
1原因分析
造成高低肩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弟弟这种情况就是属于发育期对单侧肌肉持续收缩次数过多,造成早期的左侧斜方肌上部的肌肉神经募集能力强于右侧,在之后的生活中做所有双边运动时都会进一步强化左侧斜方肌上侧肌肉,导致肩胛骨上提,影响了肩关节周围肌肉群的发力模式,最终导致体态的不协调。
1首先给大家普及一个知识点,我们在训练肌肉力量的初期1-2个月,肌肉体积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力量会迅速增长,这是因为在我们训练的初期,主要增长的是我们神经对肌肉的募集能力。
肌肉是被我们的神经所控制的,我们做动作都需要中枢神经给肌肉电信号来下达指令,而我们肌肉中的神经末梢会把肌纤维的张力变化传回中枢神经,以此来协调肌肉运动。因此,当肌肉不断的被刺激后,神经能够和肌肉建立起桥梁,更快更好的传输冲动,使肌肉有了神经记忆,更有效的发力,我们训练初期力量的增长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但是由于在生长发育期,我这个弟弟小时候推铅球时每天被动的做左肩高,右肩低的动作,一直在收缩左侧肩颈周围的肌肉,造成了左侧肩颈肌肉神经募集能力明显强于右侧,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肩胛骨上提,导致肩胛骨周围附着的肌肉变形。所以在做其他双边运动,比如俯卧撑,引体向上,划船,投篮等动作时,左边会以不协调的姿态得到更多的锻炼,长期运动后就会造成左侧肩颈肌肉明显强于右侧。
从他的背部看就是左侧斜方肌上部明显高于右侧。
铅球这个运动的准备是当用右手发力时,头向左侧屈,详情可以看下面的。
这张比较直观一些,可以看见他的左边肩膀高于右边,头向左侧屈。
2另一个原因是他的左侧斜方肌上部,训练后没有得到好的拉伸,导致肌肉紧张造成肩胛骨上提。这样整个左侧上肢发力动作会变形,肌肉的生长就会不平衡。斜方肌上部紧张,会造成耸肩,头向同侧屈的问题。
与此同时,头向左侧屈,左肩高于右肩这个动作还会拉伸到右侧肩颈肌肉使得右边肩颈周围肌群伸展性和弹性明显好于左侧,进一步加深了两边的不平衡。
2解决方法
1拉伸放松更加发达的左侧肩颈肌肉,由于他之前训练过后完全没有拉伸过肩颈周围肌肉,现在肌肉很紧张,所以首先可以每天对他的左侧斜方肌以及周围肌肉进行拉伸放松,采用静力性拉伸,增强肌肉的延展性,使肩胛骨逐渐下降回原位,耸肩现象得到改善。
2增加右侧肩颈肌肉的神经募集能力,强化右侧肌肉力量和体积,使弱侧肌肉能力和强侧持平。同时强化左侧能使肩胛骨下降的肌肉来对抗左侧斜方肌上部肌肉。
训练计划:初期小重量离心训练增加深层肌肉控制能力,强化右侧肩颈肌肉平衡和固定能力,为之后的右侧的肌力训练打下基础。中后期逐渐加大重量,进行右侧肌肉的肌力和肌体积训练,在此期间,左侧肩颈只进行重复的肌耐力训练以及每天的拉伸练习。预计训练时间最少需要6个月,可以逐步改变高低肩的体态。
3总结
总的来说,方法就是强化弱侧,拉伸强侧,加强强侧的拮抗肌群,达到平衡。体态的不平衡是日积月累的不良运动习惯造成的,我自己由于小时侯的乒乓球训练加上健身时的抗阻训练,同样有右侧明显强于左侧的问题,现在也正在通过训练慢慢调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
昨天考了国职教练证,后面还会学习和考取我的第二个营养方面的证书,在追求新知识的同时也希望能和大家分享我自己学到的一些能用在生活中的小心得,能够解决您的疑惑和问题是我的荣幸。欢迎大家留言各种问题,也希望朋友们能够对我的文章提出更多的意见或者建议。您的批评或认可就是我的动力。
本文作者:yang(公众号:杨泽远自己的小屋)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