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拳击台上,快速制胜的秘诀就是攻击对手薄弱部位,头部就成了首要的攻击部位之一,那么脖子就更不用说了。没有过硬的肌肉组织支撑是赢不了比赛的,所以脖子的训练一定要加强。
泰森这强壮的脖子,一天半小时的高难度颈桥训练使得脖子肌肉抗击打如牛皮般强悍。每天练习颈部的肌肉和计量,这样可以提高颈部的抗打击能力。
李小龙虽然练的是传统武术,但他特别崇尚实战,正因如此,李小龙便懂得了脖子对于格斗打架而言的重要性,脖子这个部位是大脑与躯干部位的“通道”。想要这个“通道”不成为弱点那就必须强化自身的脖子肌肉,以此来增强抗击打能力。
因此,脖子越粗的人打架相对来说也就越厉害,对抗能力也就越强。但脖子的粗度主要靠练出来的,而不是胖出来的。脸红脖子粗也是肾上腺激素飙升的迹象,那么在格斗中的战斗力必然也会更强、更持久。不管是专业拳击手还是爱好者多练脖子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多练练脖子还能预防有关颈椎方面的疾病,但是训练一定要循序渐进,千万不要在没有专业人士指导的情况下轻易尝试。
如此说来,脖子肌肉对于拳击格斗高手而言确实很重要。
颈部由浅入深(由前向后)层次结构十分明确,分别为: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肌肉。深筋膜又分为浅、中、深三层,在浅、中层与深层间形成的鞘内,容纳通过颈部的气管、食管及血管。各层间有疏松结缔组织并形成颈部间隙。
一、皮肤:皮肤薄,移动性大,皮纹横向。
二、浅筋膜:浅筋膜疏松,内含皮肌、皮静脉、皮神经、淋巴结。
1、皮肌:皮肌为颈阔肌 platysma,薄且覆盖广泛。上至面部,下至第二肋平面,越过人体中最早骨化的二个骨即锁骨和下颌骨浅面的全长,颈正中线和颈前三角下部未被此肌覆盖。浅筋膜内的皮神经和皮静脉均行于肌的深面,该肌因之成为浅筋膜这一层次的重要标志。
2、皮静脉与淋巴结:皮静脉有颈前浅静脉 anterior jugular vein 和颈外浅静脉 externa jugularis vein,其周围有伴行的淋巴结。在颈根部两条静脉均进入颈深筋膜形成的两个间隙,即胸骨上间隙和锁骨上间隙,并有横行的吻合支。
3、皮神经:皮神经为颈丛皮支,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这些皮神经均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向四周放射走行,其中枕小神经勾绕副神经后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升,提起枕小神经即可钩出副神经,是寻找副神经的标志,而胸锁乳突肌后缘又是寻找枕小神经的标志。耳大神经垂直行向耳垂。颈横神经垂直横过胸锁乳突肌中部。锁骨上神经与副神经近似平行,但位于其下方,行下外下,有内中外三支。
三、颈深筋膜:颈深筋膜即颈部肌肉的肌外衣及其延续,由前向后分别为颈深筋膜浅层、颈深筋膜中层和颈深筋膜深层。
1、颈深筋膜浅层 lamina superficialis fasciae colli:颈深筋膜浅层亦称封套筋膜。围绕整个颈部形成一个封闭式的筒鞘状结构,筑成了颈部诸器官活动的基本环境,成为保护颈部诸脏器的第一道防线。该筋膜并包绕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形成两个肌鞘,包绕腮腺和下颌下腺,形成两个腺体筋膜鞘,在胸骨和锁骨上分为二层,形成两个间隙。
2、颈深筋膜中层 lamina media fasciae colli (颈内脏筋膜):颈内脏筋膜分两部分,一部分包绕颈部大血管及神经,即形成颈动脉鞘 carotid sheath 。另一部分包绕气管、食管和甲状腺,形成一个内脏鞘总鞘即第二封套,筑成保护脏器的第二道防线。并伸入气管、食管和甲状腺间,分别形成气管、食管和甲状腺鞘。
3、颈深筋膜深层 lamina profunda fasciae colli:颈深筋膜深层亦称椎前筋膜,即颈部椎前肌的肌外衣,该筋膜由颅底一直达第三胸椎。
四、颈部筋膜间隙:筋膜间隙有胸骨上间隙、锁骨上间隙、气管前间隙、食管后间隙、椎前间隙。
1、胸骨上间隙 suprasternal space:位于胸骨柄上缘,由封套筋膜一分为二层形成,内含颈前静脉弓。
2、锁骨上间隙 supraclavicular space:位于锁骨上缘,由封套筋膜一分为二层形成,内含颈前浅静脉和颈外静脉。
3、气管前间隙 pretracheal space:位于气管前筋膜与颈深筋膜浅层之间,内含甲状腺最下动脉、头臂干、左头臂静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小儿胸腺,是颈部最危险局部区域。
4、咽后间隙 retropharyngeal space:位于颊咽筋膜与椎前筋膜之间,此间隙感染可蔓延至后纵隔。
5、椎前间隙 prevertebral space:位于椎前筋膜与颈、胸椎之间,上达颅底,下至第三胸椎,该间隙感染除局限于此范围外,还可向两侧蔓延至颈外侧区。
五、颈白线:由颈深筋膜的浅层于正中线形成,该局部层次简单,是进入颈部的最佳入路。
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颈部疼痛极为常见,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日常活动中长期低头、不良姿势或将头部保持在一个姿势不活动等。这种疼痛会明显影响日常工作,而且这种疼痛很容易扩展到肩膀和背部,颈部疼痛还可能会导致头痛。
正常颈肩姿势
1、正面看,双侧肩部等高,没有明显耸肩或不对称,头颈部对称居中,没有明显侧偏。
2、侧面看,头部基本在肩的正上方,耳垂基本垂直于肩部。
异常颈肩姿势
1、正面看,若双侧肩部肌肉不对称或头颈部侧偏,都会导致我们双侧颈肩部肌肉不对称用力。
2、侧面看,若头部过度向前,也就是“头前引”。这个动作,需要颈部肌肉花费更大的力量去拽住我们的头,久而久之,颈椎生理曲度易出现变直,曲度变直又会影响颈部的缓冲能力,使椎间盘、椎骨的退化加快。
颈部前倾不好看几招拯救你的气质
颈部前倾是一种极为常见的姿势畸形,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因为不影响日常生活,所以经常被忽视,但是长久的伸头驼背会带来一些严重后果,比如气质受到影响,让人看起来特别没有精神。同时还会导致颈部疼痛,上背部疼痛,还会伴随有紧张性头痛 (链接用) 和一些其他症状。
如何判定自己头部前倾
我们可以做一个小测试:
背对着墙站立,双脚与肩同宽,臀部紧贴墙壁,肩脾骨与墙壁接触。可以将肩脾骨向后挤压,以帮助肩膀更好地进入中立位,并对齐墙壁然后检查自己的头部位置,如果后脑勺没有碰到墙壁,则显示是头部前倾姿势。
什么是头部前倾
头部前倾可能是颈椎长期劳损肌肉痉挛所致,这种姿势会导致很多复杂且又严重的问题。在一项发表在JOURNALOFPHYSICALTHERAPYSCIENCE上的研究分析了头部前倾导致的身体各个部位发生的变化:
颈部前部的肌肉和关节变得虚弱,而背部上部和肩部的肌肉则变得非常紧绷。
头部重心前移,这会增加颈部的负荷,因为脖子每前倾25厘米,颈椎就要额外承受45公斤的压力!这会导致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和血管系统功能障碍。
什么是头部前倾
头部向前姿势的变化还会导致颈部和肩部的肌肉、组织和神经持续出现异常压力,从而导致圆肩驼背 (胸椎后凸增加) 和椎间盘突出,为了代偿这一姿势,背部和肩部肌肉将会承受更高的负荷。
当把这些变化结合起来,最终可能会患上一种叫做“头颈部肌肉紧张综合症”的症状,这种症状可以产生紧张性头痛。
不止如此···头部前倾的姿势不仅仅影响颈部和肩部;整个身体的重心也会被改变,这会影响你的躯干和身体的每个关节。
身体会试图适应这些位置的变化,以改变身体的平衡控制机制,这实际上会降低在一天中从事不同活动时的平衡能力,从而增加受伤的风险。
头部前倾产生的症状
肌肉紧绷、肩驼背、颈部肌肉紧绷或疼痛、背疼、肌肉痉挛、呼吸困难、平衡不好、头痛或偏头痛、失眠、慢性疲劳、手臂麻木或疼痛题下领关节疼痛。严重时会有骨质疏松症、肩关节活动性差、颈椎关节炎、肩脾骨疼痛、椎间盘突出。
头部前倾产生的症状
同头部前倾的姿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不正确的姿势颈部肌肉无力、颈部有旧伤、枕头太高、睡在沙发扶手上、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背着沉重的背包、参加以身体单侧为主的运动 (如网球高尔夫、棒球等)、从事单侧或双侧肢体反复运动的职业 (如发型师按摩师、作家、程序员、画师等)。
头部前倾涉及的肌肉
头部前倾的姿势涉及颈部、肩部和上背部的肌肉不平衡。
无力的肌肉:
颈长肌(颈部前部) 、头长肌 (颈部前部) 舌骨下领舌骨上(颈部前部)、菱形肌(上背部)、下斜方肌 (背中下部)前锯肌(胸上肢)后肩袖(肩后部)
紧绷的肌肉:
枕下肌 (颅底) 、胸锁乳突肌 (颈侧和颈前)上斜方肌 (上背部)、胸小肌和大肌 (胸肌)肩脾提肌(颈部至肩脾)、肩脾下肌 (肩脾区)背阔肌(背中下部)
人脖子两边上的肌肉叫做斜方肌
肩膀上面的肌肉叫做三角肌。人的肩膀主要靠这两块肌肉构成。
关于斜方肌,最好的办法是耸肩。就是两只手抓住杠铃,直立,身体不要晃动,做耸肩动作,这个动作可以直接刺激斜方肌。做3组,每组12-15个,最后一组做到力竭。
关于三角肌,主要是三角肌前束,中束和后束。
前束主要是哑铃前平举,直立,两只手拿着杠铃平举,手臂可以稍稍弯曲。做3组,每组12-15个。
中束和后束一般是一起练得,主要是哑铃侧平举,手臂可以稍稍弯曲以保护关节。身体不要晃动,时刻保持对重量的把握,不能靠惯性来做这个动作。做3组,每组也是12-15个。
后束有个动作也可以练到,就是单手哑铃划船。这个动作可以练到背部肌肉。具体动作可以上网查查,因为很那用文字来形容。做3组,每组12-15个。
还有个动作可以将三角肌和斜方肌一起练,就是杠铃颈后推举,坐在板凳上,将哑铃竖直往身体上方推,身体保持平衡,不要弓背,背部保持与板凳垂直。这个动作注意要循序渐进,因为比较危险。做三组,每组8-12个。
祝你早日练成。肩宽有型,相信你的选择没错。
原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