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内旋: 大腿区:半腱肌 半膜肌 阔筋膜张肌、髂胫束 股薄肌
髋区:前臀中小肌
髋外旋:大腿 区:股二头肌 缝匠肌 耻骨肌 大收肌 长收肌 短收肌
髋区:髂腰肌 臀大肌 后臀中小肌 梨状肌 股方肌 闭孔内肌 上孖肌 下孖肌
髋部区常见7个肌肉:
1髂腰肌
腰大肌 起点: 12胸椎-第4腰椎椎体、椎间盘及腰椎横突 止:股骨小转子
髂肌 起点:髂窝 止点:股骨小转子
共同功能 上固点: 屈髋 髋外旋 下固点:躯干屈(双侧收缩) 脊柱向同侧屈、对侧回旋(单侧收缩)
2臀大肌 起点:髂骨后面的臀后线、骶骨 和 尾骨后面、骶结节韧带 止点:髂胫束和股骨臀肌粗隆
功能:
近固点:髋关节伸、外旋 髋关节外展(上部) 髋关节内收(下部)
远固点:双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单侧收缩使骨盆向对侧旋转
臀中肌 起点:髂骨臀前线和臀后线之间 止点:股骨大转子侧面
臀小肌 起点:髂骨前线和臀下线之间 止点:股骨大转子前缘
共同功能
近固点:髋外展 髋内旋、髋屈曲、(前1/2)髋外旋、髋伸展、(后1/2)
远固点:骨盆前倾(前1/2) 骨盆后倾(后1/2) 骨盆向同侧倾斜(单侧)
3梨状肌 起点:骶骨前面。骶前孔外侧 止点:股骨大转子上缘
近固点:髋关节外旋 ,外展 远固点:骨盆后倾
4股方肌 起点:坐骨结节外侧缘 止点:股骨转子间嵴
近固点:髋关节内收、外旋
5闭孔内肌 起点:闭孔膜、闭孔边缘 止点:股骨大转子内侧面
近固点:髋关节外旋 第5腰神经~第2骶神经L5~S2
闭孔外肌 起点:闭孔边缘下半部 止点:股骨大转子窝
近固点:髋关节外旋
6上孖肌 起点:坐骨棘外侧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内侧面 功能:髋外旋
骶丛 第5腰神经~第2骶神经 髋外旋
下孖肌 起点:坐骨结节 止点:股骨大转子内侧面 功能:髋外旋
骶丛 第5腰神经~第2骶神经L5~S2
7 骨盆底肌 起点:尾骨、坐骨、耻骨、耻骨联结 止点: 近固点: 远固点:
髂腰肌的位置如图所示
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构成。腰大肌起自腰椎体的侧面和横突,髂肌位于腰大肌外侧,起自髂窝,两肌向下互相结合,经腹股沟韧带深面和髋关节的前内侧,止于股骨小转子。
髂腰肌使髋关节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和骨盆前屈,该肌由第2、3腰神经前支支配。
扩展资料
人体肌肉约639块,约由60亿条肌纤维组成,其中最长的肌纤维达60厘米,最短的仅有1毫米左右。大块肌肉约有两千克重,小块的肌肉仅有几克。
按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种,按形态又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
平滑肌主要构成内脏和血管,具有收缩缓慢、持久、不易疲劳等特点,心肌构成心壁,两者都不随人的意志收缩,故称不随意肌。骨骼肌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通常附着于骨,骨骼肌收缩迅速、有力、容易疲劳,可随人的意志舒缩,故称随意肌。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分为白、红肌纤维,白肌依靠快速化学反应迅速收缩或者拉伸,红肌则依靠持续供氧运动。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中,牵引骨产生运动。
头肌可分为面肌(表情肌)和咀嚼肌两部分。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腹肌和膈肌。下肢肌按所在部位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均比上肢肌粗壮,这与支持体重、维持直立及行走有关。上肢肌按所在部位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手肌、颈肌。
--髂腰肌
今天想和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肌肉的术语,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整块肌肉是否的确缩短了取决于外部因素,尤其是有多少阻力存在。
如果只有一些肌丝在细胞内一起滑动,它们可能不会产生足够的力量去克服与肌肉连接的任何结构的重量,比如,臂的重量或头的重量。
身体某个部分的重量是由重力产生的阻力,这是在这个星球上的一切的基本阻力源。我们每次举起手臂,站起来,翻身或喘口气的时候,都要克服这种作用力。还有更多阻力来自于其他作用力,如所携带物品的重量、反向的肌肉收缩,甚至情绪状态(如紧张、愤怒,或者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往往都会产生阻力)。
肌肉的收缩并不是全有或全无的方式。所有的纤维不一定会同时收缩,这意味肌肉产生的力量可以精确渐变,具体是由神经系统和肌肉之间的对话进行协调的。因为如果肌肉以这种调节方式工作的话,即使纤维可能会主动收缩,最终结果也并不一定是缩短了肌肉。
记住,当外部作用力大于肌肉所施加的力量时,肌肉实际上可能会活跃并拉长。
我们熟知“向心”、“离心”和“等长”这些术语,这些术语通常被用于描述肌肉的动作,实际上描述了肌肉及其所遇到的阻力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接下来的术语介绍可能与你的一些认知发生冲突,有不同观点的小哥哥和**姐,欢迎私信交流哦。
肌肉其实没有屈曲或伸展;这些术语描述的是关节动作。准确来说,是肌肉使用收缩来产生所有关节动作,包括屈曲和伸展。
说到伸展,我们延伸一下,在伸展动作领域中,“拉长”和“拉伸”这两个词的使用有许多差异。简单来说,肌肉可以拉长,保持活动(离心收缩),也可以拉长并且不活动(放松的肌肉),或者可以拉长,并从活动逐渐变为不活动。
在任何这些情况下,肌肉都会拉长,因为外力(例如重力的拉力,或另一肌肉的拉力)比被拉长的肌肉所产生的影响更大。拉长肌肉并不一定意味着放松它。
“拉伸”这个词有时可与“拉长”互换使用。如果该术语仅仅意味在肌肉的附着点向彼此分离的方向移动时改变附着点之间的距离,“拉伸”和“拉长”确实可以互换。
但是,如果“拉伸”意味着在肌肉中的特定品质感觉,那么它与“拉长”不可互换。有可能在拉长肌肉时并没有拉伸的感觉——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总是会这样。走路、说话,或者拿起一个杯子等动作都涉及到拉长和缩短肌肉,但往往完全没有任何特殊的肌肉感觉。
脊椎有关肌肉:
腹直肌:
起:耻骨联合上缘
止:第5、6、7肋骨之软骨
腹外斜肌:
起:最后8条肋骨的外缘
止:腹白线、盆骨、阔腱膜
腹内斜肌:
起:胸腰筋膜、髂嵴、
止:腹白线、耻骨嵴、最后3条肋骨
腹横肌:
起:胸腰筋膜、最后6条肋骨的软骨、髂嵴
止:腹白线、耻骨嵴
竖棘肌:
起:骶骨
止:枕骨、全部脊椎的横突及棘突、肋骨骨角
肩胛部分肌肉
斜方肌:
起:枕骨、第7颈椎及全部胸椎
止:肩峰、肩胛棘、锁骨外三分之一处
菱形肌:
起:(小)第7颈椎及第1胸椎的棘突;(大)第2~5胸椎的棘突
止:肩胛内缘
前锯肌:
起:8或9条肌骨的外侧表面
止:肩胛骨,靠近脊柱的一侧(内侧)的整个前表面。
肩关节有关肌肉 :
小圆肌:
起:肩胛骨后面的外侧缘
止:肱骨大结节,位于棘下肌附着点的下方
大圆肌:
起:肩胛骨后面的下角
止:肱骨臆面的小结节,与背阔肌肌腱熔为一体
背阔肌:
起:最后6条胸椎、腰椎、最后3~4条肋骨、髂嵴及肩胛下角
止:肱骨前面
胸大肌:
起:锁骨、胸骨、第1~6条肋骨间软骨及腹外斜肌的腱膜
止:肱骨大结节
三角肌:
起:锁骨外三分之一,肩峰及肩胛棘
止:肱骨三角肌粗隆
肘关节有关的肌肉:
肱二头肌:
起:短头喙突、长头盂上结节及关结盂唇
止:桡骨粗隆
肱肌:
起:肱骨远端前面
止:尺骨冠状突及肘关节囊
肱三头肌:
起:长头盂下结节、内侧头肱后桡神经沟、外侧肱骨后面大结节
止:尺骨的鹰嘴突
髋关节有关肌肉
臀大肌:
起:髂嵴、骶骨、尾骨及棘肌的筋膜
止:阔筋膜的髂胫束及股骨的臀肌粗隆
膝关节有关肌肉:
股四头肌:
起:股直髂前下棘、股中间股骨前外侧面、股外股骨大转子及股骨嵴、股内股骨嵴
止:以髌骨韧带附在胫骨粗隆上
股二头:
起:长坐骨粗隆、短头股骨嵴
止:腓骨头及胫骨外侧髁
半腱肌:
起:坐骨粗隆
止:胫骨内侧面
半膜肌:
起:坐骨粗隆
止:胫骨内侧髁
踝关节有关肌肉
腓肠肌:
起:股骨外侧棘内侧踝,踝关节囊
止:以跟腱附着在跟骨上
比目鱼肌:
起:腓骨头及胫骨内侧缘
止:以跟腱附着于跟骨上
胫肌前肌:
起:胫骨体及其外侧踝
止:第一足指骨及第一契状骨
人体的肌肉按部位可分为躯干肌、上肢肌、下肢肌和头颈肌。
背肌分为浅、深两层。背浅层肌包括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等。背深层肌分为背长肌和背短肌。背长肌包括竖脊肌和夹肌。背短肌包括横突棘肌、棘间肌和横突间肌(包括半棘肌、回旋肌和多裂肌三部分)。
胸肌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等。胸固有肌包括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胸横肌等。
腹肌包括腹前壁的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和腹后壁的腰方肌。
肩带肌起自锁骨和肩胛骨,止于肱骨。包括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和大圆肌。其中,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共同构成一种叫做“肌腱袖”(又称“肩袖”)的结构,有加固和保护肩关节的作用
上臂肌包绕肱骨周围,分前、后两群。前群(屈肌群)包括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后群(伸肌群)包括肱三头肌和肘肌。
前臂肌分化程度较高,多为具有长腱的长肌,分为前后两群,每群又分为浅深两层。前群肌位于前臂前面及内侧,后群肌位于前臂后面及外侧。前群肌的浅层主要有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等。后群肌的浅层主要有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等。
盆带肌分前后两群。前群起自骨盆内面,后群起自骨盆外面。前群(内侧群)有髂腰肌、梨状肌。后群(外侧群)有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
大腿肌可分为前外侧群、后群和内侧群。前外侧群有股四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后群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三块肌合在一起称为腘绳肌或股后肌群。内侧群有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
小腿肌分前群、后群和外侧群。前群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后群有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跚长屈肌、胫骨后肌。外侧群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部位:颈阔肌深层,颈部两侧。
起点: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
止点:颞骨乳突。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头颈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收缩,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后面使头伸,肌肉合力作用线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前面使头屈。上固定时,上提胸廓,助吸气。
部位:斜方肌深层。
起点: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棘突。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上提、后缩和下回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脊柱胸段伸。
部位:脊柱两侧,由棘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三部分组成。
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止点:颈、胸椎的棘突与横突、颞骨乳突和肋角。
功能: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头和脊柱伸。上固定时,使骨盆前倾。
部位:腰背部和胸部后外侧皮下。
起点:第7~12胸椎及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髂嵴后部和第10~12肋外侧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伸、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并可辅助吸气。
三角肌
部位:肩部皮下,呈倒三角形。
起点: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肱骨体三角肌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前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和内旋;中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肩关节伸、水平伸和外旋;整体收缩,可使肩关节外展。
部位:肩胛骨冈上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展。
部位:肩胛骨冈下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部位:冈下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部位:肩胛骨肩胛下窝内。
起点:肩胛下窝。
止点:肱骨小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
部位:冈下肌、小圆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和伸。
部位:上臂前面浅层,有长、短两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
止点: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肘关节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部位:上臂后面,有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三个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自肱骨体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内下方。
止点:尺骨鹰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长头还可使肩关节伸。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部位:位于肘关节后面,呈三角形。
起点:起于肱骨外上髁。
止点:止于尺骨背面上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伸并加固肘关节。远固定时,使上臂在肘关节处伸。
部位:胸廓侧面浅层。
起点:上位8~9肋骨外侧面。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前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部肌纤维收缩可使肩胛骨下降和上回旋。远固定时。
部位:胸前上部皮下。
起点:锁骨内侧半、胸骨前面和第1~6肋软骨以及腹直肌鞘前壁上部。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水平屈、内收和内旋。远固定时,拉躯干向上臂靠拢,提肋助吸气。
部位:胸大肌深层。
起点:第3~5肋骨前面。
止点:肩胛骨喙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降和下回旋。远固定时,提肋助吸气。
部位:肱二头肌下半部分深层。
起点:肱骨前面下半部分。
止点:尺骨粗隆和冠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部位:位于肱二头肌上半部内侧,为长梭形肌。
起点:起于肩胛骨喙突。
止点:止于肱骨中部内侧(与三角肌粗隆相对应)。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内收和外旋。
起点:肱骨外上髁上方
止点:桡骨茎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并使前臂内旋或外旋和保持正中位。
起点:肱骨内上髁及前臂筋膜。
止点: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屈,参与手关节外展、辅助肘关节屈和前臂内旋。
起点:肱骨内上髁、前臂筋膜和尺骨鹰嘴。
止点:豌豆骨、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屈、参与桡腕关节内收和肘关节屈。
起点:肱骨内上髁和尺骨冠突。
止点:桡骨外侧面中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前臂内旋,辅助肘关节屈。
起点:肱骨外上髁、前臂筋膜及肘关节囊。
止点:第五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伸,参与手关节内收。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手关节伸,参与桡腕关节外展及肘关节伸。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三掌骨底。
功能:基本与桡侧腕长伸肌相同。
部位:腰椎两侧和髂窝内,由腰大肌、髂肌组成。
起点:腰大肌起自第12胸椎和第1~5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
止点:股骨小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两侧收缩,使脊柱屈和骨盆前倾。
部位:骶骨前面、小骨盆后壁。
起点:第2~5骶椎前侧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外展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部位:骨盆后外侧,臀部皮下。
起点:髂骨翼外面及骶、尾骨背面。
止点:股骨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伸和外旋;上部肌纤维收缩可使髋关节外展,下部可使髋关节内收。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部位:髂骨翼外面,臀中肌后部位于臀大肌深层,臀小肌位于臀中肌深层。
起点:髂骨翼外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外展;前部使髋关节屈和内旋。后部使髋关节伸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向同侧倾;两侧前部肌纤维收缩,使骨盆前倾,后部肌纤维收缩使骨盆后倾。
部位:大腿前面,有四个头。
起点: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中肌起自股骨体前面;股外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股内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内侧唇。
止点:四个头合并成一条肌腱,包绕髌骨,向下形成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股直肌可使髋关节屈,整体收缩使膝关节伸。远固定时,使大腿在膝关节处伸,维持人体直立姿势
部位:大腿内侧上部浅层。
起点:耻骨上支。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上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内收、外旋和屈。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
部位:长收肌位于耻骨肌内侧。短收肌位于耻骨肌和长收肌深层。
起点:长收肌起自耻骨上支外面,短收肌起自耻骨下支外面。
止点:长收肌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中部,短收肌止于股骨粗线上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内收、外旋和屈。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
部位:大腿内侧深层。
起点:坐骨结节、坐骨支和耻骨下支。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上2/3及股骨内上髁。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内收、伸和外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部位:大腿后外侧浅层,有长、短两个头。
起点: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下半部。
止点:腓骨头。
功能:近固定时,使膝关节屈和外旋,长头还可使髋关节伸。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当小腿伸直时,使骨盆后倾。
部位:大腿后内侧,半膜肌在半腱肌深层。半腱肌下半为腱,半膜肌上半为腱膜。
起点:坐骨结节。
止点:半腱肌止于胫骨上端内侧,半膜肌止于胫骨内侧髁后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膝关节屈和内旋,还可使髋关节伸。远固定时,与股二头肌相同。
部位:小腿前外侧浅层。
起点:胫骨体外侧的上2/3。
止点:内侧楔骨内和第1跖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踝关节伸(背屈)、内翻。远固定时,使小腿在踝关节处伸,维持足弓。
部位:小腿后部。包括浅层的腓肠肌和深层的比目鱼肌。
起点:腓肠肌内、外侧头分别起自股骨内、外上髁。比目鱼肌起自胫骨和腓骨后上部
止点:跟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踝关节屈(跖屈),腓肠肌还可使膝关节屈。远固定时,可使小腿在踝关节处屈,协助膝关节伸,维持人体直立。
部位:腹内斜肌深层。肌纤维横向分布。
起点:第7~12肋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
止点:白线。其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后壁。
功能:维持腹压。
部位:腹前壁正中线两侧。
起点:耻骨上缘。
止点:胸骨剑突及第5~7肋软骨前面。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
两侧收缩,使脊柱屈。还可降肋助呼气。
部位:腹外斜肌深层。肌纤维由后外下向前内上斜行。
起点: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
止点:第10~12肋骨下缘和白线,其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后壁。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和回旋;
两侧收缩使脊柱屈。
部位:腹前外侧壁浅层。肌纤维由外上向前内下斜行。
起点:第5~12肋骨外侧面。
止点:髂嵴、耻骨结节及白线。其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壁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下固定时,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侧屈和向对侧回旋;两侧收缩可使脊柱屈以及降肋助呼气。
部位:大腿前内侧浅层,肌纤维从大腿外上方向内下斜行。是人体中最长的肌肉,呈梭形。
起点:髂前上棘。
止点:胫骨粗隆内侧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屈和外旋,并使膝关节屈和内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