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常见腰骶部劳损患者,其原因很复杂,牵涉面亦最广,固然有些腰背痛系由于腰背部以外其他系统引起,然而由于腰骶部本身引起者仍占绝大多数,从解剖观点看,腰骶部表现有下列特点:
1、腰骶部的位置
腰骶部正常位于活动度较大的腰椎与甚少活动的骨盆交接处,同时又位于腰椎生理前凸与腰椎生理后凸的交接处,杠杆作用特别大,容易受到损伤。
2、腰骶部关节
腰骶部关节特别多,达20余个,且关节又经常处于运动状态,不论行走、站立或坐位时均在负重,维持关节稳定的因素如关节囊、韧带稍有损伤,关节面稍有不对称或不适合情况时,即可发生疼痛。骶髂关节是脊柱与下肢间的重要缓冲部分,抬重物时,背伸肌与绳肌同时紧张,该关节易受到劳损。
3、腰骶尾部的软组织
腰骶尾部的软组织结构亦较复杂,肌肉过度收缩时,常使竖脊肌或臀大肌的起始部发生撕裂,该部可以出血、肿胀、肌肉痉挛。当暴力作用于腰骶部,肌肉未作预防或不能制止,以致超过正常活动范围时,韧带可发生扭伤,并发肌肉痉挛。韧带受伤后的出血及机化可使其失去正常张力及韧性,造成关节松弛。软组织损伤后,充血及血肿可压迫神经。急性损伤后如未及时处理,可发生粘连,牵扯周围肌肉,减少运动范围,更易再次遭受损伤;粘连又可引起肌肉反射性痉挛,造成不正常体位,因而使韧带处于慢性紧张状态。肌肉痉挛时,因发生肌肉缺血,牵涉痛面积扩大。
交感干骶部一般有6个神经节,可能少至3个或多至6个,不过体积较小。尾部只有1个尾部神经节。神经节之间以节间支及腰骶部筋膜易发生损伤,骶髂筋膜外上方因有来自腰神经后支,臀上皮神经分支及伴随的小血管,形成血管神经束在此处穿出,形成固有孔隙,此处的骶髂筋膜较薄弱,深面有较丰富的脂肪组织,当剧烈弯腰时,臀大肌猛烈收缩,深部脂肪组织受压,经固有裂孔或骶髂筋膜撕裂处疝出而形成脂肪疝,压迫神经、血管。
4、腰骶部神经
腰骶部的腰神经根径路甚长,神经根易受卡压的部位有以下几个:
①、椎间盘与黄韧带间隙;
②、侧隐窝;
③、上关节突旁沟;
④、椎弓根下沟;
⑤、椎间孔。
途中任何周围组织变化均可压迫或刺激神经,常见者如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其他如梨状肌肥厚或1个椎间孔通过2个神经根时均可引起。
腰骶神经根在椎间孔内相对固定,当有致压因素存在时,神经根可因张力增加而受损。有人推测,当神经根拉长8%时,可致静脉淤积,而拉长15%时,神经内血液完全阻断。研究表明,腰骶神经根的血供较外周神经贫乏,腰骶神经分别接受远端和近端根动脉的血供,这些血管在神经近端1/3处吻合,腰骶神经易因卡压和牵拉而发生缺血性损害。
腰神经后支在行程中也易遭受损伤。郭世绂等研究腰神经后支全部行程中有6个固定点,即:出孔点、横突点、入肌点、出肌点、出筋膜点及入臀点,其中出孔点、横突点和入臀点均有纤维骨性管固定,这些部位如遭受损伤或牵拉,可产生局部或牵拉性腰腿痛。
先天性腰骶部畸形
5、先天性畸形
腰骶部的先天性畸形特别多,常使腰部力量不平衡,引起损伤性关节炎或使韧带肌肉附着部分减弱,一旦成人从事较多体力劳动时,即可出现症状。 6、姿势不良与慢性劳损
姿势不良常引起腰骶部慢性劳损。瘦长体型者,脊柱细长,活动范围大,胸椎后凸及腰椎前凸常增大,腰骶部棘突互相抵触;短粗体型者,关节突常呈半月型,运动受限,腰椎前凸亦增加。身体其他部分畸形,如胸椎后凸、脊椎侧凸、一侧下肢短缩、扁平足、婴儿瘫均能引起腰骶部慢性劳损。腰骶部各组织中,如末梢神经受刺激而发生疼痛,一般为局限性,如同时产生下肢疼痛,可能为放射性,由于病变直接压迫神经根所致;亦可为牵涉性,由于某一神经末梢将刺激传至脊髓中枢后,使同一神经根所分布的其他区域感到疼痛。
腰痛最常见的原因为腰椎韧带、关节囊的劳损与扭伤。腰段脊柱用力前屈时,可引起椎体前部或后部的组织(如筋膜、韧带、关节囊及椎弓根)的损伤,有时两者能同时受伤。损伤轻重视暴力大小、方向、解剖情况及受伤时的姿势而定。脊柱过度前屈时,骨折多发于胸腰段脊柱,很少在下部腰椎。原因是胸腰段脊柱的前后活动范围较大,而下部腰椎与不活动的骨盆相连,又有韧带连结,活动范围较小。同时,腰段脊柱的前凸又可抵抗前屈损伤,腰椎前屈受伤时,后部韧带往往先断裂,然后发生椎体前缘骨折。
如受伤时双膝伸直,骨盆因大腿后部肌肉拉紧而向后方倾斜,腰骶部张力及压力增加,可发生后部韧带破裂,后纵韧带及纤维环亦偶尔能破裂。滑倒、从楼梯或自行车上摔下时,往往双手撑地以求避,但如避不及或手中有物,外力即直接作用于腰椎与骨盆之间,此时有保护作用的腰椎前凸因适应外力而消失,扭伤极易发生。此外,如在膝关节伸直弯腰举重物、麻醉下进行手术均能引起腰部扭伤。
在相当大的外力下,腰骶关节附近的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有时后纵韧带及纤维环的后部都可发生破裂,黄韧带因有弹性而不易破裂,如L5有部分或全部骶化,或其横突过大,该椎体具有相当稳定性,韧带破裂则发生于L4~5之间。如L5横突小,S1棘突发育不佳或有脊柱裂,该处韧带组织薄弱,亦易于受伤。
腰骶部劳损
此外,下面一些情况也可以引起慢性腰痛:
1、椎体间不稳定:上一椎体从下一椎体上移位,称为假性脊椎滑脱或不稳定脊椎。
2、椎间关节退变:表现为小关节面的骨质密度增加、边缘不整、骨刺增生等,严重者甚至发生小关节错位,有的上关节突的尖端向上外延伸,是退变后增生的结果。
3、棘突间接触和假关节形成:两个棘突在接触缘发生骨质硬化,并向两侧增生,甚至形成典型的假关节。
4、脊椎退变:一般随年龄增大引起,腰椎过度负荷或不断遭受重复而轻微的损伤也可促使退变提前发生。
5、腰部陈旧性扭伤:腰部扭伤后,竖脊肌起保护作用而痉挛,损伤的组织日后可能发生纤维性愈合,在日常生活中遗有不适感。如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因破裂未愈合,脊椎各关节囊日后必松弛,因而椎体不稳定,前屈后伸即能引起关节半脱位。
6、骨质疏松:随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发病率不断提高,且特别容易累及脊椎。当钙吸收或代谢障碍时,血清钙降低,致使神经肌肉敏感性增高,使痛阈降低。当钙含量降低时,骨的机械应力降低,轻度外伤可造成微细骨折,软组织出血、渗出、变性及钙化,骨质疏松常并发退行性关节退变,致椎体、椎间盘、椎间孔等的结构位置和机能形态改变,包括硬化、增生、变形等改变,引起关节韧带、肌肉功能失调,刺激和压迫神经,引起腰背疼痛。
我对这个问题蛮有兴趣,所以帮你查了一下。
花了我一个多小时啊T^T不过学到了新知识也值啦。
Greater sciatic notch 坐骨大切迹
Lesser sciatic notch 坐骨小切迹
以下是我给你翻译的,附上原文供查证。
按照wikipedia的说法,坐骨小切迹在坐骨棘下面,表面上有三个隆起,对应着闭孔内肌腱的分支。这个分支缠绕着这个隆起。(Below the ischial spine is a small notch)(three ridges corresponding to the subdivisions of the tendon of the Obturator internus, which winds over it)
按照sonographyorg的说法,闭孔内肌从骨盆内壁开始,通过坐骨小切迹去到骨盆外边。(Obturator internus originates from the internal lateral pelvic wall It travels out of the pelvis through the lesser sciatic notch and then passes medially to the medial surface of the greater trochanter of the femur)(一般org结尾的网站都还是比较可信的)
gemellus mescles(下孖肌!话说我从来都没听说过这个肌肉啊 我从医学英汉词典里才找到 那个字读“妈”音)这个肌肉从坐骨小切迹边上开始。(The gemelli muscles originate from the margins lesser sciatic notch )
再个你上个图 仔细看能看到下孖肌在哪里。
按照雅虎教育的说法,坐骨小切迹是被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转换成了孔。它传输(什么什么从它中间穿过的意思)闭孔内肌腱和内阴部的血管和神经。( It is converted into a foramen by the sacrotuberous and sacrospinous ligaments, and transmits the tendon of the Obturator internus, the nerve which supplies that muscle, and the internal pudendal vessels and nerve)
根据wikipedia,坐骨大切迹被被骶棘韧带转换成了孔。它传输(什么什么从它中间穿过的意思)梨状肌,臀上和臀下的血管跟神经,坐骨神经和股后皮神经,阴部血管和神经,闭孔内肌和股方肌。
(Above the spine is a large notch, the greater sciatic notch, converted into a foramen by the sacrospinous ligament; it transmits the Piriformis, the superior and inferior gluteal vessels and nerves, the sciatic and posterior femoral cutaneous nerves, the internal pudendal vessels, and nerve, and the nerves to the Obturator internus and Quadratus femoris)
参考资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Lesser_sciatic_notch
http://wwwsonographyanaesthesiaorgau/Flash_Files/USPostLeg170810swf
http://scientiawikispacescom/Gluteal+Region+and+Posterior+Thigh+-+Lecture+Notes
http://educationyahoocom/reference/gray/subjects/subject/57
都是澳洲网站,如果你能登上的话可以参考一下。
感觉我们有点像,都喜欢把事情弄得明明白白才完事。
如果有疑问欢迎继续提问。我帮你查我英文的解剖书。
plus 我也超爱医学。:D
达·芬奇1519年去世后,这些解剖画稿当时并未发表,几易其手后于17世纪辗转流传到英国,被查理二世获得。目前英国王室共有此类画稿268页。这些手稿中详细而准确地描绘了人体肌肉和骨骼的结构,以及手、脚、颈、脊椎因肌肉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姿态。英国华威大学临床解剖学教授彼得·亚伯拉罕斯表示,达·芬奇人体素描图的精确度与当前任何科学画家绘制的图像都不相上下。亚伯拉罕斯说:“达·芬奇是一位非常细心的观察者,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他也是一位非常谨慎小心的科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他将实验发现付诸笔端,所绘制的素描拥有惊人的准确度。”亚伯拉罕斯认为达·芬奇的人体解剖素描,水准至少领先于他所处时代300年,精确度甚至超过19世纪的《格雷解剖学》。也许直到最近,3D数字成像技术获取的图像,才算是在精确度方面超过了达·芬奇的双手和眼睛。
达·芬奇的解剖学理论著作《绘画论》直到他死后61年后的1580年才出版。有人说,如果这本著作能在他在世时而不是在他过世后才出版,也许现代医学会有更长远的进步。
达·芬奇所在的那个年代,科学理论中甚至连人体循环系统工作机理的概念都没有。达·芬奇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解剖尸体和绘制解剖图的人。在中世纪时期,他弄到的每一具尸体都来之不易。而且可以想象,在还没有出现防腐化学品的时代,他做如此细致的研究,需要忍受怎样的恶劣环境。达·芬奇在其手稿中曾写道:“仅一具尸体是不够的,为了要比对差异,我必须重复地进行解剖;必须克服与四分五裂、剥离的、惨不忍睹的尸体共处一整夜的恐惧感……把各种器官加以分解,把包围这些血管的纵使是最细微的肉屑也剔除干净,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细致而又需要知识和耐心的工作。”
为了搞到尸体,他曾亲自护送犯人去刑场,抓紧时间将犯人惊恐万状的面部表情速写下来,等到犯人被处决后,又立即将尸体带回家,以供解剖之用。1511年与之合作的解剖学教授去世后,意大利局势动荡,达·芬奇被迫搬出了米兰。由于无法再解剖人体,他只好解剖一些狗和牛之类的动物来继续他的研究。
在达·芬奇的解剖画稿中,一幅比较著名的是一个母亲子宫内胎儿的图像。他从不同角度来描绘胎儿在子宫内的姿势。在一张手稿中,他还批注说:“胎儿在子宫中被水包围着,因为重物在水中比较轻,尤其在浓稠的液体之中更是如此。子宫内的液体分散了胎儿的重量,使他安居于子宫的下方。”当时曾流传一种说法,称达·芬奇为完成这些手稿,解剖了因难产而死亡的妇女和胎儿。但是也有专家认为,画上的子宫形态与人类的并不一样,应该是牛的器官。但这种错误也说明当时的确很难获得女性尸体,达·芬奇只能利用解剖动物的发现去推断人体构造。
在一本年代可追溯到1498年的笔记中,达·芬奇还绘制了一系列头骨素描图。为了绘制这些素描图,达·芬奇需要将头骨的面部前端切掉,暴露出下面的构造,要在不破坏骨骼的情况下完成这种切割并非易事。达·芬奇却做到了。他为了让后人了解整个过程,还特意在手稿中同时绘制出自己所用解剖刀的图画。
因为解剖服务于绘画
解剖学的研究成为达·芬奇不断提升其绘画技巧的基础。达·芬奇认为“绘画是一门科学”,画家必须了解人体的内部构造。因为画家要表现人物的身姿手势,使各部位恰当妥帖,他就必须了解筋、骨、肌肉、腱的解剖,了解每一种运动是由哪一条肌肉或腱引起的。这样在作画时,才能把这些起作用的肌肉或腱画得粗壮些,其余的肌肉就不必画得条条毕露了。他认为人体解剖是了解人体动态的钥匙,还曾讥笑有些画家不结合人的动作去研究解剖,“结果画出的裸像,肌肉块块凸起,活像一袋萝卜”。
那些手稿中有一幅人的侧面头像很值得留意,因为它可能是达·芬奇当时正在创作《最后的晚餐》的一份草稿。他希望能够很好地表现犹大听到耶稣说有人告密后的反应,因此他认为必须先了解人的面部肌肉在紧张时的状态。仔细观察《最后的晚餐》中犹大的面部表情,你就会发现他眉毛扬起,颈部肌肉紧绷。学者们认为,达·芬奇把解剖学研究成果,很好地运用在了这幅名画中。
达·芬奇的作品中出现过很多只漂亮得令人着迷的手,比如《蒙娜丽莎》中那只著名的手,还有《抱貂的女子》那只比例偏大的手,等等。其中著名作品《圣告图》及《岩间圣母》,对于手臂及手摆放姿势的逼真描绘,正是得益于他对猴子手臂的解剖———他本人便在图纸背面注明:“这是一只猴子的手”。因为达·芬奇也解剖过与人体结构极为相似的猴子,并将其中了解到的知识与感觉运用到了绘画中来。
在壁画《安吉利之战》中,他描绘的金戈铁马战争场景一直是人体结构和动态素描的范本。而达·芬奇一些解剖画稿上,曾详细描绘在被斩断的手臂的横截面、从中劈开时大腿内侧的样子等,都被后人认为他是在为了完成这幅画作而做的研究。
竖脊肌练多的话会伤到腰。
练竖脊肌坏处:
一、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以及平时感觉腰疼,其实主要是腰方肌有问题,不一定是竖脊肌受伤。竖脊肌受伤的话,一般是整个腰背部都有疼痛感。但是专门训练竖脊肌,其实很多时候会造成腰肌劳损,因为孤立训练竖脊肌的动作。
二、脊柱受伤:
前面说过,竖脊肌的作用就是维持脊柱的稳定和运动,但是如果竖脊肌没力气了的话,脊柱就失去了保护。那么这个时候,脊柱位置就很容易发生偏转。如果这个时候再进行爆发力训练,以及对抗训练的话,就很容易造成脊柱受伤问题。
竖脊肌影响其它肌肉训练
专门练竖脊肌,肯定会影响其它肌肉的训练,尤其是把竖脊肌训练,放到其他训练的前面的话,就更是如此。一些人先做大幅度罗马椅山羊挺身,然后再做深蹲。那么到了做深蹲的时候,表现肯定会差强人意。所以一般核心肌群,无论是整体练还是专门练,都要放在四肢肌群的后面进行。
竖脊肌受伤的话,一般是整个腰背部都有疼痛感。但是专门训练竖脊肌,其实很多时候会造成腰肌劳损,因为孤立训练竖脊肌的动作。在操作的时候,腰椎和骨盆都会有活动。比如大幅度臀桥、大幅度山羊挺身等等动作,大家为了更好感受竖脊肌发力,会专门骨盆前倾后倾、腰椎前屈后伸。
-竖脊肌
一,减掉腰部两侧脂肪的方法和练78块腹肌的方法很多,下面是具体方法。
二,减掉腰部两侧脂肪的方法。
1、降低身体脂肪含量。当身体脂肪含量降低了,腰上的肉自然会少。
降低身体脂肪含量可以选有氧运动,比如慢跑、快走、跳绳等。每周锻炼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坚持6周就可以看到效果。
2、提高腰腹部肌肉的肌肉质量,以及增加腰腹部肌肉的含量。
腰腹部训练动作,同样每周锻炼3次,每次有氧运动前或有氧运动后,进行以下训练。
动作1:坐姿收膝卷腹 10-20次。
动作2:坐姿屈膝左右转体 10-20次。
动作3:仰卧屈膝左右交替侧卷腹 10-20次。
动作4:仰卧直腿卷腹 10-20次。
动作5:仰卧交替上下举腿 10-20次。
动作6:并腿屈膝侧身挺髋 10-20次。
动作7:仰卧撑交替上下抬腿 10-20次。
动作8:俯撑交替后抬腿 10-20次。
三,练七八块腹肌的方法。
1、频率。
每隔一天练一次腹肌。做上百个仰卧起坐。
2、重量。
腹肌训练时使用的重量越大,动作不正规的可能性越大,而且还会使腰部变厚。那种观点是错误的。用紧张和控制来代替负重,用意念而下是外在的重量去绷紧和刺激腹肌。
3、状态摆正。
练腹肌时,应在整个一组中保持腹肌持续紧张,不论是在动作的开头还是末尾,都不要让它们松弛总是达到彻底力竭,每一组都应达到彻底力竭,不要计算次数,要持续不断地做,直到再也不能收缩腹肌为止。不必完全伸直,练腹肌时不要把背拱起而是胸部应稍内含。以便把张力集中于腹部上体伸得越直,臀部参与用力越多,这不但减少了腹肌的受力,而且增加了下背部拉伤的危险。
4、悬垂举腿。
做这个动作时首先应注意避免摇摆,应把身体绷紧,控制动作速度。为了刺激肋间肌,双膝左右转动,这也能锻炼了腹斜肌。正确举腿的要点是臀部略向前伸。如果只是简单地举腿”当然很舒服, 但那只是刺激臀部而不是腹肌。按方法做,练习非常艰苦,但将 完全刺激腹部。动作速度因人而异,但应确保放腿过程缓慢。以防止摇摆。
5、坐姿抬腿。
这个动作能更好地刺激腹肌下部。坐在长凳的边缘, 腿向前下方伸出,身体向 后倾斜10度左右,抓住凳的边缘以保持身体平衡。膝盖不要弯曲,向上举腿。直到脚尖与双眼平行,然 后控制着控制和紧张在整个动作中至关重要,稍微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下背部 损伤。随着腹肌越来越疲劳, 可逐渐弯屈膝盖,直到彻底力竭。平躺在长凳上做这个动作,那样会引起臀部与腹部反少腹部的弧形张力,把更多的张力集中到臀部而不是腹肌下部。
6、仰卧抬腿卷缩上。
起始姿势平卧床上或地上。两膝弯屈,抬起小腿,勿使下降,两手抱头。
7、呼吸。
呼吸方法向前卷缩时吸气,回落时呼气。 注意要点向前卷缩时,腰要下沉贴床或地面,腹肌尽量收缩。
四,注意事项:
想要减掉腰部两侧的脂肪,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坚持才能成功,想要练出七八块腹肌,同样需要坚持。
有句话说”每五个人里面有四个人会腰痛,而另一个正在腰痛的路上“
很多人都以为腰疼都是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腰椎间盘突出表示不背这个锅哦。
一提到腰疼,很多人就说是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尝试各种治疗手段。其实,腰疼这个常见的症状背后,真的有很多原因。
在所有引起腰疼的疾病当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占20%左右。第二位的腰疼病因就是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另外还有一种腰痛,在慢性腰痛中约占比40%。叫作盘源性腰痛!
首先说一下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都有哪些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好发年龄主要在20~50岁,属于腰椎间盘自然退变的过程。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会出现腰疼,还会同时出现单侧或双侧下肢的放散痛。
放散痛,就是像过电一样的痛感,可以放散到小腿的前侧、内侧、外侧,足底或者是足背,甚至到拇指。就像是腿后面有一根筋串着疼,一直串到小腿或者足部。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急性期,腰腿痛会一直持续,影响站立,休息之后会得到缓解。
所以,如果您只是单纯的腰疼,没有任何下肢疼痛和足部疼痛,就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
再说一下什么是盘源性腰痛
盘源性腰痛全称“椎间盘源性腰痛”,是椎间盘本身的原因引起的腰痛,是一种没有椎间盘突出的腰痛。这种疼痛是由于椎间盘本身损伤、老化而引起的疼痛。
主要症状为长期反复发作的腰部疼痛,久坐或久站后加重。除了腰痛,椎间盘源性腰痛也常伴有腹股沟区、臀部或大腿前侧牵涉痛,但常不过膝盖。
主要临床表现:青壮年多见、常有外伤史;增加腰椎负荷的运动后加重;采取身体前倾坐姿时间<30分钟;严重可导致失能,甚至出现情绪障碍;腰椎下沉感、下肢烧灼痛;疼痛部位:大、小腿前侧、后侧,腹股沟区;
第三什么是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
脊柱作为人体躯干的中轴,它具有前屈、后仰、(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的功能,这些运动由椎间盘和后关节协同完成。
腰椎小关节周围包裹以薄而紧的关节囊,属于微动关节。它的主要作用是使脊柱稳定,不负重。因为它不像胸椎一样有肋骨固定,而且活动度比较大,所以日常生活受伤的几率较多。例如,当我们腰部遭到突然的“闪”、“扭”、“搬”等动作时,最容易引起腰椎小关节移位,日久使小关节滑膜嵌顿,产生无菌性炎症。
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有什么症状呢?
单(双)侧腰背肌肉僵硬酸困,腰痛并向屁股、大腿或骶尾部产生牵扯痛。一般无串麻痛。
腰部活动后疼痛可缓解,卧床休息以及早晨起床翻身症状反而加重。
手法触诊可发现棘突偏歪、棘上、棘间韧带肿胀、钝厚以及剥离感,棘突和椎旁关节突压痛等,椎间隙无明显变化。
还有一种腰疼叫妇科疾病导致的腰痛
除了盆腔炎或宫颈炎会导致女性腰痛,像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结核等疾病,也是会引起腰痛的。
综上所述足以说明腰痛是很多原因导致的,不能全部当成腰椎间盘突出。具体哪种原因还是找医生确诊,以免贻误病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