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脂肪健身人群中比例较大的是肥胖人群。肥胖是体内某些物质过剩、滞留、堆积(过多的体脂肪)的现象或症状的总称。肥胖按发病原因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按体型分为苹果形肥胖和梨形肥胖,按脂肪细胞情况分为脂肪细胞增大型肥胖和脂肪细胞增殖型肥胖。肥胖的主要成因是食物摄入与能量消耗间的失衡,致使能源物质在体内大量堆积,转化为脂肪并在体内积累。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肥胖人群呈逐年增加趋势,尤其是以腹部脂肪堆积为主的中心型肥胖症,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病”之一实践表明,通过增加运动、改善营养结构和生活习惯是最健康有效的减肥方法。特别是系统的有氧运动,是增加能量消耗和脂肪分解的有效途径。同时,运动还可以改变激素调节和影响肥胖基因的表达。
(一)健身运动减少脂肪的生物学机制
正常人体组织中脂类占体重的14%~19%,主要分布于皮下及内脏器官周围,绝大多数以三酰甘油的形式储存于脂肪组织中。脂肪大部分从食物中摄取,食物中的糖类、蛋白质摄入过多时也会转变为脂肪进行储存。研究证实,肥胖基因仅在脂肪组织中表达,其基因产物为瘦素,瘦素是控制体重稳定和能量平衡的关键因素。瘦素在脂肪细胞内合成分泌入血,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食物摄入,增加机体产热,最终起到减肥降脂的作用。
在运动强度低于70%最大摄氧量,持续运动时间分别为40、90、180和240min时,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的活性提高,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血浆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糖皮质激素能抑制胰岛素分泌,使血浆胰岛素浓度降低。当运动强度达到50%~70%摄氧量时,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兴奋性明显提高,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也显著增加,机体一方面通过刺激β肾上腺素能受体,提高激素敏感脂肪酶的活性,加强脂肪动员和脂肪分解以满足机体运动时能量消耗增加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降低血浆胰岛素浓度来减弱血浆胰岛素的抗脂解作用而增加脂肪分解功能。血浆胰岛素、糖皮质激素及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的活动均影响肥胖基因的表达,促进瘦素的合成,从而更有效地起到减肥降脂的作用。
胰岛素在能量平衡和体重调节方面起重要作用。长期外周使用胰岛素将导致体脂增加,而中枢(脑室)微量使用胰岛素却有抑制食欲、减少摄食、增加产热、降低体重的作用。实验证实,系统的有氧运动可使脑脊液及下丘脑胰岛素水平明显增高。有氧运动能促进脑组织神经元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脑脊液胰岛素浓度增高与下丘脑胰岛素含量增高有关。由于脑脊液胰岛素有减少摄食、减轻体重、提高机体产热量、增加能量消耗的作用,所以运动减肥与运动所致的脑脊液胰岛素含量增加有关,脑脊液胰岛素水平升高在运动减肥中起重要作用。
(二)减少脂肪健身人群的物质代谢特点及营养需求
运动强度低于70%最大摄氧量的长时间有氧活动,可提高脂肪酶活性,并增加血浆脂蛋白的转运。在长时间运动过程中,肌组织内三酰甘油供能占总耗能的25%,血浆游离脂肪酸供能占75%,有氧运动能增加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浓度,使脂肪供能比例增加,从而减少体脂的贮量。
低轻度运动时,心肌和骨骼肌组织中的脂肪酸可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这时运动能耗主要是脂肪供能。运动性减脂主要是通过脂肪组织中的脂肪分解来实现的,运动时脂肪细胞内的三酰甘油经脂肪酶的催化水解产生脂肪酸,约1/ 3释放入血液中,2/3经再脂化生成三酰甘油;血浆三酰甘油在脂蛋白脂肪酶(LPL)的催化下水解成甘油和游离脂肪酶;肌内脂肪酶的三酰甘油经LPL催化水解成脂肪酸,脂肪酸进入线粒体氧化供能。
长时间、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使体内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同时可以改善体内脂肪代谢酶的活性,提高体内脂肪的利用率。有研究显示,70%最大摄氧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脂肪酸供能的75%来自肌内脂肪,25%来自血浆游离脂肪酸;在超长距离运动后肌内脂肪量下降75%,脂肪酸供能占总耗能的50%,其中肌内脂肪酸占25%,而血浆游离脂肪酸占75%。一般来说,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数较普通人群显著降低,进行长期低强度运动实验后人体的体脂百分数有明显下降趋势。所以,运动减脂从营养供应的角度讲是利用中、低等强度的长时间有氧运动造成人体中脂类供应负平衡,充分动用体内脂肪分解功能,使体脂下降。
人体在运动时,由于三大供能系统的输出功率、供能顺序以及供能比例不同,所以相对于不同的运动其贡献率也不一样。运动开始时糖酵解和磷酸肌酸系统供能占主要部分,有氧氧化供能较少,30min以后主要由有氧氧化供能。有氧氧化所消耗的原料主要来自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一般来说,运动强度较小时,持续时间越长,依靠脂肪氧化供能占人体总能量代谢的百分率越高。有资料表明,脂肪和糖类在中低强度、长时间运动中供能比例呈反比关系。人体以50%摄氧量在持续4h运动中脂肪和糖类的供能比例分别是87%和13%,脂肪供能比例和氧化速率都随时间增长而逐渐增大,其原因为有氧运动造成机体热量负平衡,通过中枢神经的刺激,加速脂肪酸分解产生ATP,以适应热量消耗的需要;同时,运动时肌肉对游离脂肪酸的摄取和利用增加,促使脂肪细胞分解予以补充。
脂肪是一种不含氮的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脂肪即猪身体上常见的肥肉(膘)的主要成分,主要位于皮下、肌肉之间、肌肉内或内脏的周围。
脂肪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与碳水化合物一样,是猪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脂肪产生的能量要比同等重量的碳水化合物高225倍,每克脂肪可产生2933千焦的热能。当猪从外界摄取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经消化吸收利用后,其多余部分可转化为体脂肪储存在猪的皮下和内脏周围,起到减少体热散失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当猪的营养一旦供应不足时,就可以动用体内储蓄的脂肪提供能量,保证猪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生产。
脂肪的另一个作用是作为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维生素A、D、E、K等都只能溶解在脂肪中,故脂溶性维生素在猪体内的吸收和利用,必须借助脂肪来完成。
脂肪的第三个作用是提高仔猪成活率,保证母猪正常繁殖和生长猪的增重速度。在猪的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脂肪,可提高母猪、仔猪和肥育猪的生产性能。如在妊娠母猪产前35天时,在其饲料中添加10%的大豆油或猪油,可通过胎盘将部分脂肪输送到胎儿体内沉积,使仔猪脂肪酸氧化酶的活性得以较早地表现,从而使新生仔猪氧化脂肪供给能量的能力增强、血液浓度升高,在仔猪生后12小时内其血糖和肝糖原的分解降低。另外,由于饲料中增加脂肪可提高母猪的泌乳量和乳脂含量,从而使新生仔猪获得足够能量,大大地增强了仔猪的抗应激能力,提高了仔猪的成活率。在哺乳母猪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脂肪,不但可以提高泌乳能力,而且减少母猪在泌乳期内脂肪损失,有利于母猪断乳后提早发情配种。在生长肥育猪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脂肪,能提高增重速度和饲料利用效率5%~10%。生长猪脂肪的供给,一般在生长的中早期,后期一般不供给。
脂肪酸氧化分解的反应步骤如下:
脂酸是机体的主要能源物质。除脑组织外,大多数组织均能氧化脂酸,其分解的基本过程如下。
脂酸活化:在内质网及线粒体外膜上的脂酰CoA合成酶催化胞液内的脂酸活化为脂酰CoA。
脂酰CoA进入线粒体:脂酸氧化酶系存在于线粒体的基质内,活化的脂酰CoA需肉碱帮助,通过肉碱穿梭机制进入线粒体。
脂酸的β氧化:进入线粒体内的脂酰CoA在脂酸β氧化多酶复合体的催化下,经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步骤反复进行生成乙酰CoA。
三羧酸循环氧化分解:脂酸β氧化产生的乙酰CoA可进入三羧酸循环。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被彻底氧化为水及CO2并释放能量。
脂肪酸氧化简介:
脂肪酸氧化(fatty acid oxidation),是指油脂水解产生的甘油和脂肪酸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可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机体利用,在体内脂肪酸氧化以肝和肌肉最为活跃,而在神经组织中极为低下。
脂肪酸氧化的方式有β-氧化和特殊氧化方式。特殊氧化方式有:丙酸氧化、α-氧化、ω-氧化、不饱和脂肪酸氧化。
脂肪酸活化在线粒体膜间隙中进行,而催化脂肪酸氧化的酶系是在线粒体基质内,因此活化的脂酰CoA必须进入线粒体内才能代谢。 而它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的内膜,需要一种叫做β-羟基-γ-季胺基丁酸(肉碱)的物质进行转运。甘油经历磷酸化以后会回进入糖代谢过程(进丙酮酸循环,然后TCA循环)。在甘油代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并没有糖的参与(有人说ATP来源的,来源不一定是糖,体内还有其他途径可以产生ATP的。长链脂肪酸的β氧化是在肝脏线粒体脂肪酸氧化酶系作用下进行的。 每次氧化作用发生在脂肪酸的β-碳原子上,断去二碳单位生成一分子乙酰CoA,和少二碳的脂肪酸,这种氧化作用称β氧化。偶数碳原子的脂肪酸经β-氧化最终全部生成乙酰CoA。
脂肪代谢过程中的一种必需的辅酶
促进脂肪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提高脂肪的氧化速率,减少糖原的消耗,延缓疲劳。
服用:
运动前吃2粒,运动期间吃1粒,最好是空腹;
一开始吃1粒,后期可以增加到1天2-3粒
这个在网上的pqfitness里有,对减肥很有帮助肌肉是非常难增长的,不是办个健身卡,跑跑步,出出汗,在健身房拍拍照,摆弄几下连名称、练的目标肌肉都不知道的器械就能成大肌霸的。
2 练肌肉不容易,维持一定的肌肉量也是比较难的,因为肌肉会“用进废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