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牛肉用选育的背景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市场的变化,使中国黄牛的选育方向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性的变化,即“役用-以役用为主-役肉兼用-肉役兼用-肉用”的选育过程。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牛业以役用为主,大部分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牛的营养代谢试验、役用性能、生长发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冻精制作及种质特性等基础研究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黄牛作为农业的动力已退居次要地位,随着中国良种黄牛委员会的成立,一些品种成立了选育协作组,先后制定了选育方案、体型外貌鉴定方法、良种登记和畜群档案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才提出“独立的肉牛业”,但是由于没有根据中国本地黄牛的特点,及时总结世界上肉牛品种利用的历史,先后引进了28个国外肉牛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当前在中国肉牛生产中影响面最大的当数西门塔尔牛,其次为夏洛来和利木赞。从80年代以后逐渐有计划的起步黄牛的肉用选育。
2 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的必要性
作为世界牛品种资源宝库的重要组分,我国黄牛品种资源十分丰富,适应性强,肉质良好。然而,由于历史上以役用为主,我国黄牛作为规模化肉用生产的牛种,缺点也是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后躯不发达,产肉少,育肥增重速度赶不上国外的专门化肉牛品种,加上没有经过系统的肉用性能选育,肉的品质规格往往差异较大,优质高档肉块产量少,造成发展肉牛生产的规模效益比不上专门化的国外肉牛品种。但另一方面,我国各黄牛品种内个体间存在极大的差异,一些个体的生长育肥性能较好。在一些群体中,部分个体具有很好的肉用特征。如果通过品种内高强度的选择和培育,完全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培育成为中国特有的优良肉牛品种。据张英汉报道,我国地方黄牛,例如晋南牛、秦川牛中分别有20%~26%和5%~10%的个体具有不亚于国外专门化肉牛品种的肉用体型特点。因此,充分利用这部分牛群,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迅速培育、发展具有我国本地黄牛优良的肉质特性,且生长速度快、屠宰率和净肉率较高的新型肉牛品种(系),建立现代的中国种(肉)牛业是发展我国肉牛业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中国面对国外肉用种牛和牛肉产品挑战的唯一选择。
肉用性状是典型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数量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用常规育种方法进行育种进展缓慢。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上的动物遗传育种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即分子育种,使育种朝着快速改变动物基因型的方向发展。近几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各种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直接从遗传物质本身的基础上揭示生物的性状特征,它与基因产物的研究相比克服了年龄、性别、组织及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所提供的遗传差异,即遗传标记的种类又非常多,因此,分子育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逐渐开展了黄牛肉用性能的分子遗传学研究。采用基因标记等现代分子育种新技术结合常规育种,以便能够加快中国肉牛品种的培育和和选育。然而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大部分黄牛品种的繁育盲目性还是太大,远没有建立起完整意义上的现代肉牛纯种繁育体系和杂交繁育体系,欲改变这种现状,将是今后10~20年内中国养牛学界所肩负艰巨历史使命之一。
3 分子育种研究的内容和特点
动物分子育种(animal molecular breeding)是利用分子数量遗传学理论和技术来改良畜禽品种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传统的动物育种理论和方法的新发展。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它应包括两方面内容:基因组育种(genomic breeding)和转基因育种(transgenic breeding)。其中,基因组育种是在比较基因组研究和基因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DNA标记技术来对畜禽数量性状座位进行直接选择,或通过标记辅助导入有利基因,通过标记辅助淘汰(marker assisted culling,MAC)清除不利基因等,以达到更有效地改良畜禽的目的。转基因育种则是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某种动物的基因组上,育成转基因畜禽新品种(系),从而达到改良重要生产性状(如生长率、遗传抗性等)或非常规性育种性状(如生产人类药用蛋白、工业用酶等)的目标。
由于动物分子育种是直接在DNA水平上对性状的基因型或基因进行选择,因此其选种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克服了传统动物育种方法的缺陷。按照常规育种方法要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如瘦肉率、产奶量、增重速度、饲料利用率等,人们往往需要进行多代杂交,选优交配,最后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品种。然而,这种传统的方法存在着品种育成时间长、育成后再想引入新的遗传性状困难大等许多弊端,使带有新性状的品种可能同时也携带有害基因,杂交后有可能会降低原有性状。而分子育种能够克服传统杂交选择法的各种缺陷,具有高效、快速育种的特点,目前已显示出了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必将成为动物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的方向和21世纪动物育种的主流。
4 中国黄牛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中国黄牛(肉牛)分子育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肉用性状。自从中国黄牛开展了分子遗传学研究以来,研究的内容已涉及到功能基因的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研究的功能基因已超过40个,这些基因主要包括与中国黄牛生长发育性状、屠宰性状、肉品质性状、繁殖性状、抗病性状相关的基因,非编码基因包括微卫星DNA序列和mtDNA的D-Loop序列。研究的主要目的一是揭示生产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直接用于选种;二是揭示品种的分子群体遗传学特征,阐明品种间的差异和遗传关系,用于杂交效果的预测、遗传资源的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目前中国黄牛大部分品种或多或少都进行过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但做的工作比较多的品种主要集中在中国几个优良黄牛品种上,包括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延边牛、郏县红牛和培育品种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红牛以及引进品种如利木赞、德国黄牛、红安格斯牛的杂交系。
41功能基因多态与生产性状关联研究
411 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关于中国肉牛生长发育候选基因研究较多,涉及GH、GHRH、GHR、POU1F1、IGFBP-3、IGF-1、IGF-2、MEF2、TG、MC3R、MC4R、AGRP、NPY、POMC、CART、Ghrelin、Hcrtr1、Orexin、HTR1B、HTR2A、CLPG等21个功能基因。研究主要集中在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和郏县红牛等重要地方黄牛品种上。
秦川牛、鲁西牛、南阳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GH基因第5外显子位点突变等位基因B为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的正效应等位基因。南阳牛IGF2基因BB基因型初生重、体重、胸围显著大于AA型。秦川牛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的AB基因型效应在部分生长性状上高于其他基因型。南阳牛、秦川牛及杂种牛秦安、秦德、秦利4个群体内POU1F1基因AB、BB基因型个体在胸围,十字部高指标上显著高于群体AA型个体,即BB、AB>AA,可作为秦川牛体尺指标(胸围、十字部高)候选基因之一。晋南牛IGFBP-3基因AA型后腿宽显著高于AB型。CLPG基因AC基因型的体重和体长显著大于AA、AB型。秦川牛AGRP基因群体中BB基因型个体体重、体高显著大于AA型个体。南阳牛POMC基因BB型6月龄体重和0~6月龄平均日增重显著大于AA型。南阳牛DGAT2基因基因型AB的6月龄体重比基因型AA高67%;6月龄体高比基因型AC高32 %,基因型B 12月龄的坐骨端宽比基因型AA高33 %,基因型AB 24月龄胸围比基因型A高31%。MC4R基因与牛体重和初生重存在相关。
412 屠宰性状相关基因。 关于屠宰性状相关基因研究相对较少,由于屠宰性状的样本资料获得相对较难,对屠宰性状遗传标记的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现共涉及IGFBP-3、DGAT1、DGAT2、MSTN、Myf-5、Myf-6、MyoD、MyoG基因等8个以上的功能基因。
IGFBP3基因与秦川牛、南阳牛屠宰率和净肉率存在相关。鲁西牛DGAT1基因KK型腔油重/胴体重明显高于AA型,而且KK型个体有更高的净肉率。鲁西牛DGAT2基因AA型个体的屠宰率显著高于AB和BB型。Myf5基因在南阳牛群体中,18月龄南阳牛AA型个体则极显著高于AB和BB型个体;在秦川牛群体中,AA型个体的体高和十字部高显著低于AB和BB型个体;郏县红牛AA型个体的坐骨端宽显著高于其它两种基因型个体。关于秦川牛、南阳牛、蒙古牛和西门塔尔牛MSTN基因序列特征和多态性均有报道。王珊等(2006)报道了牛MyoG基因的序列特征。
413 肉品质性状相关基因。肉品质相关基因研究涉及Leptin、CAST、CAPN 1、CAPN 4、UCP3、H-FABP基因等6个功能基因。牛CAST基因中的B等位基因,尤其是BB纯合基因型对牛肉嫩度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在利木赞品种内达到极显著。CAPNI基因A3717G位点上,AG基因型和GG基因型的嫩度值好于AA基因型的嫩度值;在A3854G位点上,GG基因型的嫩度值好于AA基因型的嫩度值。李武峰(2002)和李君灵(2006)利用PCR-RFLP技术研究牛小亚基钙蛋白酶(CAPN4)基因第5内含子的遗传变异,共发现了5个SNP,但对肉质无影响。H-FABP基因中h等位基因,尤其是hh纯合基因型对牛肉WBS值有较大的影响;鲁西黄牛BB纯合基因型对牛肉嫩度剪切力值有较大的影响。IGFBP3基因AA 型个体的眼肌面积大于BB 型个体(P<005),AB型和BB 型个体胴体脂肪含量高于AA 型个体。牛DGAT1基因KK型和KA个体外脊肌肉剪切力低于AA型个体。
414 繁殖性状相关基因。关于繁殖相关基因研究很少。在中国黄牛繁殖性状的研究中,目前主要是针对牛的双胎性展了一些研究,涉及的品种有秦川牛、中国荷斯坦牛、鲁西牛、晋南牛、南阳牛、延边牛等。FSHR基因第一外显子Taq I酶切位点出现多态,并与牛的繁殖性状存在相关。鲁西牛GDF9基因的3’UTR发现缺失突变,发现该多态位点与单、双胎性状之间基因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双胎牛群体B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大于单胎牛。在国外关于精液中的一些蛋白质研究已有相关报道,并发现一些蛋白与受精过程密切相关,从而选择公牛,提高公牛的繁殖率。
415抗病性相关基因。关于抗病相关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HC基因家族,另外还有自然抗性相关巨噬细胞蛋白1基因(nramp1)、白细胞介素IL-8受体基因(cxcr1)、TOLL样受体4基因(tlr4)、乳铁蛋白基因(lf) 和一些易感染病菌过程中的受体蛋白基因及一些突变的正常基因。在中国黄牛上相关的研究不是太多。MHC基因家族在中国黄牛中具有丰富的多态性。在中国荷斯坦牛中,人们将这种多态性与牛的乳房炎相关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获得了一些抗性的基因类型。在中国地方黄牛中,许多抗性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态性方面,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合适反映中国黄牛抗病的指标体系。孙东晓(2001)报道了蒙古牛MHC-DRB和DQB基因外显子2的多态性,结果表明蒙古牛BoLA-DRB的第二外显子的第70、182位的碱基以及DQB基因的第二外显子的第24、38、74、108、122、138、177位的碱基出现多态。王爱勤等(2005)在鲁西黄牛、渤海黑牛群体中,陈智华等(2007)在大额牛群体中发现相似规律。王兴平等(2006)利用PCR-RFLP技术在鲁西牛、秦川牛、晋南牛和南阳牛群体中新发现DRB3基因第2外显子的第154位C>A突变。但没有与抗病性状相关的报道。
42 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在中国黄牛上,一些基础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特别是对一些重要功能基因的分子遗传特征、功能和表达研究。Zhang et al (2007)首次报道了对采食有重要调控作用的HCRTR1基因的遗传变异,发现了新的SNP位点。甘海云等(2007)克隆测序了中国荷斯坦牛、鲁西黄牛和渤海黑牛三个品种的MC1R基因,新发现了1个SNP。张林等(2006)成功地克隆到了牛IL-18全基因,与GeneBank所登录的牛IL—l8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氨酸序列同源性分别是995%和990%。与人、猕猴、野猪、山羊属、马等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在849%~995%和74.9%~99%。张辉等(2006)从脂肪组织总RNA中扩增得到ADPN基因的501 bp片段,其cDNA序列与GenBank牛ADPN基因序列同源性为85%,其氨基酸同源性为96%。王峰等(2005)首次获得了牛BMP4基因的部分外显子序列,并与羊、人、小鼠、大鼠等动物的BMP4基因序列进行了同源比对。马云等(2006)克隆了牛FABGL基因的cDNA进行了序列分析,并对推导的FABGL蛋白结构与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张春雷等(2007)对牛性情调控的基因分子遗传基础进行了探索。在秦川牛上,已对Ghrelin基因、NPY基因全序列进行了克隆,并成功地在原核生物中得到表达)。总之,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基因部分片段上,缺少全面性,研究的不够深入,特别在功能和表达分析方面相关报道还很少。
43 生产性能的微卫星标记研究 微卫星DNA多态性较多,在中国黄牛上的研究涉及到BM1500、BM1824、BM2113、BM315(215)、CSSM66、ETH152、ETH185、ETH225、HEL1、HEL13、HEL5、HEL9、ETHl0、INRA005、TGLA126、TGLA227、IDVGA2、IDVGA3、IDVGA27、IDVGA44、IDVCA46、oarHH55、TGLA126等23个位点,但这些研究主要用于分析牛的亲缘关系和起源进化,与生产性状相关分析研究相对较少。
BM1824位点基因型与肉牛的生长、产肉以及双胎性状均存在相关。BM2113位点的142-/144-/158-基因型对秦川牛的体长、体高、胸围、腰角宽、尻长有显著的标记效应,而对于秦川牛的体躯指数的标记效应达到极显著。CSSM66位点的181-/183-基因型对秦川牛的尻长影响达到显著,对体躯指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ETH225位点与秦川牛及其杂交群体的生长性状存在相关。HEL13位点在双胎牛中比单胎牛缺一条230 bp的等位基因, INRA005位点在双胎牛中比单胎牛缺一条217bp的等位基因。秦川牛IDVGA-3位点163-183基因型个体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163-163型个体。草原红牛IDVGA46等位基因D(211 bp)对3个肌肉度评分性状肩部、腰厚、大腿肌有负相关;等位基因B(205 bp)在腰厚方面有正相关。
44 黄牛比较基因组研究与分子进化 对于中国黄牛遗传资源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黄牛的起源进化和亲缘关系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国际上一直很重视。在中国,黄牛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和起源进化研究进展最快,研究方法已从蛋白质多型性分析,转变为核DNA和线粒体DNA序列特征分析。线粒体DNA D-loop的多态性研究发现中国黄牛有普通牛与瘤牛两大起源,其中普通牛单倍型又可分为4个支系(T1~T4),其遗传多样性丰富,首次发现中国黄牛中有非洲牛支系T1,占103%。中国瘤牛也有两个支系I1和I2,但其遗传多样性十分贫乏。对mtDNA Cyt b 基因进行了测序分析,界定了47个单倍型,105个多态位点,证实中国黄牛有普通牛与瘤牛两大母系起源。从分子水平证明西藏黄牛是普通牛和瘤牛的混合起源,并且发现中国黄牛中普通牛与瘤牛类型的分布是有特点的,在北方黄牛中,只存在普通牛类型,在中原黄牛与南方黄牛中,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牛与瘤牛的混合类型,只有雷琼牛是瘤牛类型。从Y染色体微卫星位点证实普通牛和瘤牛两种起源在中国黄牛不同品种中的分布频率有明显差异。普通牛类型从南向北逐渐增加,瘤牛类型从南向北逐渐减少。中原黄牛群受两种类型牛影响因品种不同而差异很大。发现中国和东南亚沼泽型水牛有两个mtDNA支系A和B,并初步证明亚洲沼泽型水牛(中国水牛)是在中国独立驯化的。
5 中国肉牛分子育种存在的问题
中国黄牛分子育种研究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已获得了许多关于中国黄牛分子遗传特征的信息,也发现了一些与生产性状有关联的基因和基因类型,这些为今后对中国黄牛的进一步研究和在分子育种方面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中国黄牛分子育种研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51分子育种研究系统性不够 我国肉牛分子育种起步较晚,但研究进展较快。然而,许多研究比较零散,不够系统、深入。主要表现在:①许多研究只涉及基因的部分片段,全基因序列研究的不多。②基因的功能研究涉及的较少,也比较肤浅;③功能基因表达调控分析方面的研究还不多;④在中国地方黄牛上转基因研究似乎还尚未开展。
52研究经费不足 分子育种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在中国黄牛上,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投入力度较小,迄今中国肉牛分子育种方面的研究开展的还不够深入。由于研究经费有限,研究工作只能零敲碎打,检测的手段也比较落后。在发达国家已将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分子育种研究,开展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鉴定和SNP检测,目前已开发出许多基因试剂盒用于辅助选择。
53样本量较少 在遗传标记的分析中样本量是很关键的,虽然目前对样本量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样本量越大越准确是无疑的。在我国由于尚无较大的、规模化的中国黄牛育种场,样本量的获得受到了限制。所以,国内肉牛研究的样本量一般较小,早期研究的样本量才只有十几头,从而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性靠。
54 研究群体的稳定性差 在我国,一些肉牛分子育种研究尚无固定的试验群体,有些是用农民饲养的黄牛个体及资料,个体流动性较大,追踪验证困难,一些表现优秀的个体,过段时间往往被卖掉。所以,开展分子育种必须建立稳定的育种核心群体。
6 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的思路和展望
61 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的思路
611 中国肉牛分子育种今后研究的重点 目前牛基因组草图已完成,牛基因图谱的饱和度大幅度提高。所以今后中国黄牛分子育种研究的重点主要应放在分析控制肉牛重要经济性状功能基因座位的数量及对相应表型的影响;寻找和扩大遗传多态标记的数量和在基因组中的定位;基因功能的鉴定和相互作用及其调控网络关系分析;用MAS技术来实现提高肉牛育种项目遗传进展速度和效益;基因组数据库系统和实验信息及资源共享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基因转移技术在中国黄牛肉用选育中的应用研究等。
612建立健全肉牛育种场(企业)的技术档案体系 为了提高分子育种技术的准确性,相应的技术资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但需要建立稳定的育种核心群体,还需要建立健全肉牛育种场(企业)的技术档案,以便提高分子育种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613应加强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研究的投入 为了加快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研究的开展,国家、地方应加大投资力度,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和投资,早日培育出中国特色的肉牛新品种(系)。
614分子育种与其他生物技术相结合 在培育中国特色肉牛新品种中,除了采用分子育种技术外,还应转基因技术,胚胎生物工程技术紧密结合,加快优良个体的扩繁。
615应将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紧密结合 在分子育种过程中,分子育种不能代替常规育种技术,常规肉牛育种技术和现代分子育种技术两者的有效结合,是未来中国肉牛育种的行之有效的根本措施。
62中国肉牛分子育种的展望 综上所述,中国的肉牛分子辅助选择技术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一批具有应用前景的遗传标记。目前,尽管在肉牛分子育种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肉牛分子育种研究的势头很好,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肉牛的分子育种实践的到来会为时不远,由于它能够使选种的准确性提高,大大加快肉牛肉用性能的选育,无疑将成为未来肉牛新品种培育和品种改良的主要工具。
数量性状在遗传上是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的一类性状,受遗传和环境双重作用的影响,在群体中表现为连续性的变异,包括乳用性状、生长发育与肉用性状、体形外貌性状、繁殖性状、适应性与抗病力性状。
产奶性状包括产奶量、奶的成分、排乳速度等。为了便于比较产奶量的真正高低,母牛泌乳期的长短、每天挤奶次数、胎次或年龄、产犊季节等应校正为同样水平,在进行种公牛后裔测定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但校正后的产奶能力与实际能力仍有一定误差,校正的项目愈多误差也愈大。所以为了准确起见,应尽量使母牛年龄相同,并在同一季节配种产犊。根据有关资料,牛产奶量的遗传力为021~035,乳中各成分的遗传力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产奶量与乳脂率及蛋白率之间多为负相关;乳中各成分间,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为05~09,是很高的正相关,如乳脂率与非脂固形物率,蛋白质与非脂固形物率。
繁殖性状有描述母牛繁殖性能的早熟性、受胎率、连产性、多胎性及长寿性等。繁殖性状的遗传力都较低,一般小于02,故欲提高牛的繁殖能力,主要应加强饲养管理和提高人工授精技术。公牛繁殖性能的指标有睾丸围度、受精率等。母性能力是指断奶犊牛比例、哺育能力、犊牛断奶重、犊牛成活率和无助产性能等。
奶牛的生长发育性状主要有日增重(克/日)、饲料利用率(千克饲料/千克增重)和生长能力(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最大体重)。日增重与饲料利用率之间有很强的负相关,而饲料利用率与生长能力间也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可以利用这一相关性,在选育高产奶牛时不选择测定繁琐的饲料利用率性状。
猪的生长发育,是在其所获得的遗传物质与其所处的具体环境条件相互作用下进行的。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发育反过来又促进生长。生长是通过同化作用进行的物质积累,发育是通过细胞分化实现的各种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机能的完善过程。在肥育猪生产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猪的生长发育规律,根据猪的表现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肥育猪的生长发育主要表现在体重增长速度的变化、体组织的变化和化学成分的变化。
肥育猪体重增长速度的变化规律,是决定肉猪出售或屠宰的重要依据之一。猪的相对生长,在幼龄阶段较快,以后随体重的增大而降低,幼猪的生长强度大,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营养和温度等外界条件的反应强烈。因此对断奶到50 kg阶段的幼猪,加强饲养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这一时期的生产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育肥生产的总体效果。猪的绝对生长,从出生后随日龄的增长而增加。所以,肥育猪的日增重随日龄增长而提高,到一定日龄达最高峰,以后下降,表现为不规则的抛物线,呈现慢一快一慢的趋势。日增重的转折点出现在5~6月龄,体重相当于成年猪体重的40%左右的时候。日增重高峰出现的早晚与品种、杂交组合、营养水平和环境条件有关。在正常饲养条件下,这一转折点出现的越迟,说明增速生长期越长,猪的生长潜力也越大,这是瘦肉型猪的特点。据试验,国外品种与国内品种杂交,日增重高峰在80~90 kg,少量在90 kg以上。因此,应在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对肥育猪加强饲养,在生长速度转折点,使肥育猪早日达到适宜的出栏体重,提高肥育效果。如果在增速生长期营养供应不足则降低日增重,增加饲养成本。
猪体各部位的生长发育顺序和速度是不平衡的。头部是最早发育的部位,其次是腿。猪整体生长发育从头部和四肢开始有两个生长波。主生长波是从头部向躯干到腰部,次生长波从四肢下部及尾部向躯干部到腰部。因此,幼猪的头和四肢相对较大,体躯短窄而浅;后躯和臀部发育差。随年龄和体重的增长,体高和体斜长增加,接着是厚度和宽度的增加,腰部的生长期长,其生长高峰出现的最迟,是猪体最晚熟的部位。
猪体主要组织的变化是指骨骼、皮肤、肌肉和脂肪的生长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最先发育,也最早结束生长,是成熟最早的组织,肌肉处于中间,脂肪生长期长,生长高峰出现的晚,是最晚发育的组织。这几种组织早熟性顺序在品种间存在差异。地方品种猪是按骨、肉、皮、脂的顺序生长;培育品种和瘦肉型猪是按骨、皮、肉、脂的顺序生长。这表明地方品种猪(如民猪)皮有较强的生长势,而瘦肉型猪肌肉的生长期较长。
肉猪在生长肥育过程中,骨骼、皮肤、肌肉、脂肪四种组织同时都在生长。但其生长强度是随体重和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其生长顺序有先后,生长强度有快慢。骨骼最先发育,从出生到4月龄生长最快,4月龄后开始下降;肌肉在4~6月龄、体重30~70 kg时增长最快,体重90 kg左右开始下降;脂肪生长强度一直在上升,6~7月龄、体重90~100 kg时生长强度达最高峰,以后下降,但其绝对增重仍随体重的增加而直线上升,直到成年。由此可见,肌肉和脂肪生长强度出现转折点的时期是5~6月龄、体重90 kg左右时。此时结束肥育有利于获得较理想的胴体,如再养下去,则越养越肥。
一、坚持运动,体重却迟迟不下降,与哪些因素有关?
对于小部分的朋友来说,体重与家族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家族成员里,有多个体型肥胖的人,那么人体出现肥胖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但是通过适当的调整饮食,是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体重的,只是减重的时间会比普通人要更长,这类朋友通常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毅力。
此外,很多人在减重的时候,为了快点让体重下降,日常的饮食没有注意营养均衡。很多朋友甚至只吃蔬菜,不吃肉类,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控制体重。其实这样的做法,容易导致人体内的激素水平失衡,这样一来人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受到影响,体重自然会下降的缓慢。
很多朋友在减重期间,不喜欢吃主食,用大量的水果来代替主食。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太理智的,水果里的糖分含量非常高,人体在食用大量水果后,糖分没有及时消耗掉,就会转化为热量储藏在体内,不利于人体减轻体重。
同时身体内长期缺乏碳水化合物,也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不利于身体的健康。人体长期缺乏一些微量元素,也可能会导致新陈代谢缓慢,出现体重迟迟不下降的情况。
总结:长期坚持运动,体重却迟迟不下降,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通过调整饮食,坚持一段时间是能够改善的。同时长期吃素,吃水果,不吃肉和主食,可能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缓慢,也不利于减肥。那么在减肥期间,我们该如何控制饮食呢?
二、减肥期间该如何调整饮食?
对于想要控制体重的朋友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膳食均衡,可以用部分的粗粮来代替主食,比如燕麦、糙米、黑米、荞麦等,这些食物里的膳食纤维丰富,能够增加人体的饱腹感,同时热量很低,不容易造成人体内脂肪堆积。
此外,大家在减肥期间,要注意补充体内蛋白质,可以每天早上起来喝一杯豆浆或者牛奶,中午吃一些鸡胸肉、牛肉等食物,来更好的保证营养均衡。
通常体重230斤的猪每天能长约15斤,因为当猪的体重达到180斤以上后,饲料转换率会降低,增重的速度变慢,喂养的时间越长所造成的亏损也就越多,所以建议在猪体重达到180斤后就可出栏。
一般1头猪需要155-200天才可以出栏,但不同的养殖环境、猪品种和管理技术等因素都会影响猪出栏的时间,所以猪出栏的具体时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养猪注意事项
1、喂水食
水食在猪胃肠道中停留时间短、排泄快、消耗热能多,且消化液被冲淡,不利于消化吸收。正确的喂法是精料和料水比1:1拌匀后及时喂,青绿饲料单独喂,圈内应有自动饮水器或放置水槽,水槽内应保持随时有清洁饮水。
2、杂交猪做种
有的人认为杂交猪个大、体壮,留作种猪一定很好。殊不知杂交猪遗传性能不稳定,作种用后代会出现严重的性状分离,饲料报酬低,生长速度慢,抗病力弱。
母体效应的表现不仅受其自身遗传基础的影响,还与其生活环境(如饲料营养、卫生防疫、气候与环境条件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母体基因型决定了胚胎早期发育的表型,这个现象称为母体效应(maternaleffect)。小型哺乳动物的母体效应及其在种群调节中的作用
母体效应是指双亲的表型影响其后代表型的直接效应它是子代对环境异质性的一种表型反应,亦是进化动力的一个重要来源,还可能与小型哺乳动物种群调节机制有关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例,介绍了母体效应的概念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影响母体效应的营养和非营养因素,特别强调了光周期和激素的作用在种群水平上,对度量母体效应的备选指标进行了评价,认为种群内个体的平均体重能较好地代表种群质量的高低;概述了衰老母体效应假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小型哺乳动物种群动态调节中的作用,即在种群数量的周期性波动过程中,母体质量的变化会影响后代的生殖和存活,甚至持续达2~3个世代,它与由种群年龄结构偏移所导致的衰老效应共同起作用,可使某些小型哺乳动物种群处于低数量期
用不同模型估计绒山羊早期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比较利用内蒙古伊盟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种羊场从1993年至2000年间白绒山羊的早期生长性状(包括出生重、断乳重、日增重和周岁重)的场内测定数据,对4种不同动物模型估计遗传参数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不同模型中对母体遗传效应和母体环境效应作了不同的考虑:模型I,不考虑母体遗传效应和母体环境效应;模型II,仅考虑母体遗传效应;模型III,仅考虑母体环境效应;模型IV,同时考虑母体遗传效应和母体环境效应。利用MTDFREML程序采用非求导约束最大似然法(DFREML)估计各模型中的方差组分。用似然比检验对不同模型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对于出生重,母体遗传效应和母体环境效应都有极显著的影响,应采用模型Ⅳ进行分析;对于断乳重和日增重,母体遗传效应的影响不显著,而母体环境效应的影响极显著,应采用模型Ⅲ进行分析;对于周岁重,母体环境效应的影响不显著,而母体遗传效应的影响显著,应采用模型Ⅱ进行分析。
孩子出生时的体重与智力、身体素质有一定的关系,不过只是次要的部分!最主要的是遗传基因决定的,而基因又和染色体有关。据了解,宝宝出生后的体重和智商高低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是说,根据新生儿的体重,就能知道他们是否聪明。那么孩子出生几斤最聪明呢?
正常情况下新生儿的体重应该在5-8斤,低于五斤的被称为“低重儿”,超过八斤的则被称为“巨大儿”。而在5-8斤之间,研究发现,6斤左右,接近64斤的宝宝各方面发育更完善,因此大脑相对灵活,比较聪明。
为了把宝宝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孕妈饮食上要多加注意,不能吃太多油腻和热量、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孕中期可以适当进补,但到了孕晚期,就要少食多餐,不能太贪嘴。也要适当运动,促进肠胃消化,避免肥肉全部堆积在腹部。
孕妈可以每天测量并记录体重,根据自身体重调节饮食情况。若是产检时检测出胎儿营养过剩,发育太大,就要控制食量,减少高营养物质的摄入,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出生时的体重不是决定宝宝智商的首要因素,孩子智商好低主要是遗传父母,爸妈智商高,孩子也会比较聪明。此外,也和后天环境及教育方式有关,因此要想孩子聪明,后天努力也是必要的。
总而言之,孕妈怀孕期间不能把自己“养得太好”,体重超重顺产和剖腹产的难度都会加大。顺产困难是因为宝宝太大不好分娩出来,剖腹产难度大是因为腹部脂肪太厚,影响手术和之后的缝合。
注意:为了自身和宝宝安全,孕妈们要合理控制体重,千万不要因为贪吃使宝宝成为巨大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