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斗鸡吃高营养配方饲料,每天喂3次会长得快。小斗鸡每天上午10点、下午3点、晚上9点各喂食一次,以玉米、骨粉、鱼粉、豆饼等复合饲料为食,斗鸡满75天后为快速成长期,喂食量和蛋白饲料应逐渐增加,斗鸡长得更快。
2、斗鸡一般是用来竞赛、娱乐、观赏的宠物鸡,家养鸡一般是产蛋和食用的。斗鸡体格强健、四肢有力、攻击性强,一般雄性斗性更强。家养鸡体型圆润肥胖,腿短无力,胆小,不像斗鸡一样好斗。
3、斗鸡的肌肉发达,体重可达3~4kg,体型过重的斗鸡不一定就战斗力强,一般长到9个月,斗鸡的体型就固定,很少再有波动,想要斗鸡达到标准体重,就应在其满75天后调整饮食,多喂蛋白饲料,给斗鸡增重。
1、给斗鸡吃高营养配方饲料,每天喂3次会长得快。小斗鸡每天上午10点、下午3点、晚上9点各喂食一次,以玉米、骨粉、鱼粉、豆饼等复合饲料为食,斗鸡满75天后为快速成长期,喂食量和蛋白饲料应逐渐增加,斗鸡长得更快。
2、斗鸡一般是用来竞赛、娱乐、观赏的宠物鸡,家养鸡一般是产蛋和食用的。斗鸡体格强健、四肢有力、攻击性强,一般雄性斗性更强。家养鸡体型圆润肥胖,腿短无力,胆小,不像斗鸡一样好斗。
3、斗鸡的肌肉发达,体重可达3~4kg,体型过重的斗鸡不一定就战斗力强,一般长到9个月,斗鸡的体型就固定,很少再有波动,想要斗鸡达到标准体重,就应在其满75天后调整饮食,多喂蛋白饲料,给斗鸡增重。
4、斗鸡与食用鸡不同,不是繁殖越多越好,斗鸡与赛鸽一样,注重血统,繁殖时也需要挑选适龄、斗性强的斗鸡进行交配,每次放斗鸡出笼,要避免公母鸡交配,繁殖过多会影响斗鸡健康。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奥利弗·哈诺特指出,没有了鸡肉的供应,我们将面临一个“饥饿的世界”。
人类对鸡这一物种的需求到底有多大?不妨做如下设想:占全世界1/3的肉食供应和几乎全部的蛋类供应将会中止,瘟疫会大流行,饥荒也将导致民众的暴乱。
人类和鸡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3000年以前,波利尼西亚人就懂得带着小鸡迁移到太平洋上的各个小岛。除了鸡肉可以吃之外,鸡骨也可以用来做缝纫针、文身工具,甚至乐器。
古希腊人认为鸡有多种治愈神效,不仅可治烧伤,也能预防遗尿。
古罗马将军总会随身带着一群鸡,临战之前用来占卜,如果鸡的胃口好,则意味着胜算较大,如果它们不肯吃东西,那么还是及早撤退。
就连斗鸡也是仅次于拳击的历史悠久的观赏性运动。
作为人类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鸡的数量大大超过了猪、牛等家畜外加猫类和狗类的总和。人类每年要消费超过1亿吨鸡肉和1万亿只鸡蛋。
和大部分动物一样,鸡需要晒太阳,以便合成维生素D,它们需要在户外随意溜达,四处觅食,所以长期以来,养鸡产业都处在散养和本地小规模养殖的阶段。
20世纪初期,鸡在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经济中占的比重依然很小。20世纪50年代,添加抗生素和维生素的饲料的出现给这个行业带来了重大的突破。
现代大规模的养鸡场中,每只鸡都被关在狭小的铁丝笼里,几乎没有活动的空间,机械化的养殖通过控制温度、饲料和照明来使鸡迅速增重。由此,鸡肉的消费开始大幅上升。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的红肉(牛肉、猪肉等)消费量是鸡肉的2倍,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鸡肉超过牛肉,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肉类。随着家禽育种的改良,可以培育出含肉量更多、食量更小、长得更快,甚至肉质更细嫩的肉鸡。
从全世界来看,这一被高度自动化养殖的物种支撑着庞大的家禽产业。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今天的消费者能够以低廉的价格买到新鲜的鸡肉,这无疑进一步促进了大众对鸡肉的消费。
在亚洲,鸡肉的消费逐年上升,渐渐赶上北美洲。预计到2020年鸡肉的消费将超过猪肉(中国人的最重要肉食),成为人类最主要的肉食来源。
为什么鸡能在人类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而不是鸭或鹅?也许答案在于鸡那强大的适应性。
鸡的始祖是红原鸡,一种行动敏捷、机警胆小的野鸡,最初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中国部分地区。4000多年前,红原鸡开始被驯养,而现在的家鸡可能还有印度灰原鸡的基因。
科学家认为,家鸡的基因多样性仅次于猪,而高于其他各类家畜,这也有助于它们在世界各地活跃生存。
历史资料证明,中国的家鸡向北通过朝鲜半岛传至日本,而印度河谷是家鸡向西扩散的起点。
考古学家发掘的出土文物和鸡骨化石表明,家鸡可能从古代印度西海岸的港口罗塔尔到达了阿拉伯半岛,由陆路经波斯(今伊朗)传到希腊、叙利亚和巴比伦。
就这样,鸡将它的足迹撒播到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
不能没有鸡
在某种意义上,鸡堪称环境保护的英雄。不妨设想一下用其他家畜代替鸡,例如牛。
牛肉占据了美国市场上1/4的肉食消费量,而养牛所需的土地面积是同等产肉量下养鸡场的10倍。也就是说,全部转换成养牛,所需的土地面积将超过中国加印度国土面积的总和。
在将谷物高效地转化为蛋白质方面,鸡同样身负重任。活鸡每增重1千克,需要2千克饲料(这已经不到1945年所需要饲料的一半了)。相比之下,按增加每千克体重来计算,牛需要的饲料量是鸡的8倍,猪的需求相对少很多,但即便如此也需要比鸡多出14%的饲料。
此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养鸡更划算,因为饲养牛羊会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
和鸡不同,牛和羊吃掉的食物要在瘤胃中经历一个发酵过程,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甲烷。牛的排放量是鸡的4倍,羊甚至达到了5倍,猪的情况会好些,但也要多出75%。
那么,养殖其他家禽是替换养鸡的好主意么?从生物适应性的角度来说,这些家禽都不如鸡那么好养活,比如火鸡和鹅,它们需要更大的生活空间,产蛋率也低,而养鸭一定要有水塘,此外这些禽类的产肉率又都不如鸡。
单从饲料转换效率的角度来讲,肉用昆虫的蛋白产出率要高出养鸭,可能更能挑战鸡的地位,但口味和饮食习惯又是一大问题。
在亚洲和非洲,鸡肉是非常普通的食物,鸡也成为最为普通的一类家禽,再贫穷的家庭也会在后院养上那么一两只。鸡肉和鸡蛋成为人们廉价易得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健康的救星
鸡除了作为营养来源之外,还有一个不为大家所了解的功能:鸡的受精卵是培养流感疫苗的重要介质。
世界上每年要生产大约4亿支流感疫苗。人工培养的病毒菌株被注射到鸡的受精卵中,它可以提供富含养分且无菌的环境,是病毒大量扩增的绝妙温床。
仅仅从这一点来看,如果鸡类突然消失,突然暴发的禽流感、猪流感等都将使人类因缺乏疫苗而陷入巨大的麻烦之中。
2004年鸡基因组图谱绘制成功。科学家通过对鸡的基因组序列草图分析发现:鸡约有60%的基因与人类相同,鸡和人类约在31亿年前拥有共同的祖先。这也为鸡胚胎干细胞用于人类健康研究找到了依据。
鸡的突然消失除了导致上述的一系列麻烦外,我们那享受惯了美食的胃口也会提出强烈抗议。糕点行业可谓首当其冲,因为鸡蛋是这个行当里最不能缺失的原材料——没有了鸡蛋,就没有高质量的蛋糕,更不要提地道的蛋奶酥了。尽管我们可以用鸭蛋、鹌鹑蛋或者其他禽类的蛋来代替鸡蛋,但那些禽蛋高昂的成本,会让糕点变成奢侈品。
鸡肉因其口味温和、肉质细腻,几乎适合任何一种烹调法。每种饮食体系都有用鸡肉做出的美味菜肴,鸡肉是厨师的灵感来源,为我们提供了宫保鸡丁、法式炖鸡、马萨拉咖喱鸡、清炖鸡汤等一系列美食。
不过,也许鸡的消失并不完全是坏事。在生鸡肉上常见的沙门氏菌,每年能导致115万人死亡,上千万人感染。同样,这也会让动物福利组织界的人士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大多数国家都没有法律制止人类对鸡的“暴行”——从集约化养殖到大规模屠宰——这一横贯鸡一生的悲惨命运。
发达国家的养鸡工业喂养了全球75%的鸡,但它们在鸡厂里的生存环境从来就没有好过。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生产出来的鸡肉和鸡蛋,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环境来说,都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
随着养鸡集约化程度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鸡簇拥着生活在狭窄的环境中,这使得鸡比其他任何一种禽类都更有可能成为流行疾病的宿主。这难道是鸡的末日么?
十多年前,亚洲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禽流感,最近这一趋势又有抬头的迹象,如何让这个物种更和谐地生存在世界上,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如果世界上的猫和狗在一夜之间统统消失,成千上万的人们都将会为这些宠物痛哭不已;如果所有的肉用牛也全都不见了,美国、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的经济就将遭到重创。那么,假如全世界的220亿只鸡因为禽流感而遭到灭绝,人类又会面临什么呢?
鸡在历史中的作用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奥利弗·哈诺特指出,没有了鸡肉的供应,我们将面临一个“饥饿的世界”。人类对鸡这一物种的需求到底有多大?不妨做如下设想:占全世界1/3的肉食供应和几乎全部的蛋类供应将会中止,瘟疫会大流行,饥荒也将导致民众的暴乱。
人类和鸡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3000年以前,波利尼西亚人就懂得带着小鸡迁移到太平洋上的各个小岛,除了鸡肉可以吃之外,鸡骨也可以用来做缝纫针、文身工具,甚至乐器。古希腊人认为鸡有多种治愈神效,不仅可治烧伤,也能预防遗尿。古罗马将军总会随身带着一群鸡,临战之前用来占卜,如果鸡的胃口好,则意味着胜算较大,如果它们不肯吃东西,那么还是及早撤退。就连斗鸡也是仅次于拳击的历史悠久的观赏性运动。
作为人类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鸡的数量大大超过了猪、牛等家畜外加猫类和狗类的总和。人类每年要消费超过1亿吨鸡肉和1万亿只鸡蛋。和大部分动物一样,鸡需要晒太阳,以便合成维生素D,它们需要在户外随意溜达,四处觅食。所以长期以来,养鸡产业都处在散养和本地小规模养殖的阶段。20世纪初期,鸡在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经济中占的比重依然很小。20世纪50年代,添加抗生素和维生素的饲料的出现给这个行业带来了重大的突破。现代大规模的养鸡场中,每只鸡都被关在狭小的铁丝笼里,几乎没有活动的空间,机械化的养殖通过控制温度、饲料和照明来使鸡迅速增重。由此,鸡肉的消费开始大幅上升。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的红肉(牛肉、猪肉等)消费量是鸡肉的2倍,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鸡肉超过牛肉,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肉类。随着家禽育种的改良,可以培育出含肉量更多、食量更小、长得更快,甚至肉质更细嫩的肉鸡。
从全世界来看,这一被高度自动化养殖的物种支撑着庞大的家禽产业。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今天的消费者能够以低廉的价格买到新鲜的鸡肉,这无疑进一步促进了大众对鸡肉的消费。在亚洲,鸡肉的消费逐年上升,渐渐赶上北美洲。预计到2020年鸡肉的消费将超过猪肉(中国人的最重要肉食),成为人类最主要的肉食来源。
为什么鸡能在人类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而不是鸭,或鹅?也许答案在于鸡那强大的适应性。鸡的始祖是红原鸡,一种行动敏捷、机警胆小的野鸡,最初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中国部分地区。4000多年前,红原鸡开始被驯养,现在的家鸡可能还有印度灰原鸡的基因。科学家认为,家鸡的基因多样性仅次于猪,而高于其他各类家畜,这也有助于它们在世界各地活跃生存。
历史资料证明,中国的家鸡向北通过朝鲜半岛传至日本,而印度河谷是家鸡向西扩散的起点。考古学家发掘的出土文物和鸡骨化石表明,家鸡可能从古代印度西海岸的港口罗塔尔到达了阿拉伯半岛,由陆路经波斯(今伊朗)传到希腊、叙利亚和巴比伦。就这样,鸡将它的足迹撒播到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
不能没有鸡
在某种意义上,鸡堪称环境保护的英雄。不妨设想一下用其他家畜代替鸡,例如牛,牛肉占据了美国市场上1/4的肉食消费量,而养牛所需的土地面积是同等产肉量下养鸡场的10倍,也就是说,全部转换成养牛,所需的土地面积将超过中国加印度国土面积的总和。
在将谷物高效地转化为蛋白质方面,鸡同样身负重任。活鸡每增重1千克,需要2千克饲料(这已经不到1945年所需要饲料的一半了)。相比之下,按增加每千克体重来计算,牛需要的饲料量是鸡的8倍,猪的需求相对少很多,但即便如此也需要比鸡多出14%的饲料。
此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养鸡更划算,因为饲养牛羊会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和鸡不同,牛和羊吃掉的食物要在瘤胃中经历一个发酵过程,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甲烷。牛的排放量是鸡的4倍,羊甚至达到了5倍,猪的情况会好些,但也要多出75%。
那么,养殖其他家禽是替换养鸡的好主意么?从生物适应性的角度来说,这些家禽都不如鸡那么好养活。比如火鸡和鹅,它们需要更大的生活空间,产蛋率也低,而养鸭一定要有水塘,此外这些禽类的产肉率又都不如鸡。单从饲料转换效率的角度来讲,肉用昆虫的蛋白产出率要高出养鸭,可能更能挑战鸡的地位。
在亚洲和非洲,鸡肉是非常普通的食物,鸡也成为最为普通的一类家禽,再贫穷的家庭也会在后院养上那么一两只。鸡肉和鸡蛋成为人们廉价易得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健康的救星
鸡除了作为营养来源之外,还有一个不为大家所了解的功能:鸡的受精卵是培养流感疫苗的重要介质。世界上每年要生产大约4亿支流感疫苗。人工培养的病毒菌株被注射到鸡的受精卵中,它可以提供富含养分且无菌的环境,是病毒大量扩增的绝妙温床。仅仅从这一点来看,如果鸡类突然消失,突然暴发的禽流感、猪流感等都将使人类因缺乏疫苗而陷入巨大的麻烦之中。
2004年鸡基因组图谱绘制成功。科学家通过对鸡的基因组序列草图分析发现:鸡约有60%的基因与人类相同,鸡和人类约在31亿年前拥有共同的祖先。这也为鸡胚胎干细胞用于人类健康研究找到了依据。
鸡的突然消失除了导致上述的一系列麻烦外,我们那享受惯了美食的胃口也会提出强烈抗议。糕点行业可谓首当其冲,因为鸡蛋是这个行当里最不能缺失的原材料——没有了鸡蛋,就没有高质量的蛋糕,更不要提地道的蛋奶酥了。尽管我们可以用鸭蛋、鹌鹑蛋或者其他禽类的蛋来代替鸡蛋,但那些禽蛋高昂的成本,会让糕点变成奢侈品。
鸡肉因其口味温和、肉质细腻,几乎适合任何一种烹调法。每种饮食体系都有用鸡肉做出的美味菜肴,鸡肉是厨师的灵感来源,为我们提供了宫保鸡丁、法式炖鸡、马萨拉咖喱鸡、清炖鸡汤等一系列美食。
不过,也许鸡的消失并不完全是坏事。在生鸡肉上常见的沙门氏菌,每年能导致115万人死亡,上千万人感染。同样,这也会让动物福利组织界的人士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大多数国家都没有法律制止人类对鸡的“暴行”——从集约化养殖到大规模屠宰——这一横贯鸡一生的悲惨命运。发达国家的养鸡工业喂养了全球75%的鸡,但它们在鸡厂里的生存环境从来就没有好过。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生产出来的鸡肉和鸡蛋,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环境来说,都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
随着养鸡集约化程度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鸡簇拥着生活在狭窄的环境中,这使得鸡比其他任何一种禽类都更有可能成为流行疾病的宿主。这难道是鸡的末日么?十多年前,亚洲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禽流感,最近这一趋势又有抬头的迹象,如何让这个物种更和谐地生存在世界上,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注:所有文章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合作单位或个人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英国人认为马萨拉咖喱鸡是地道的英国国菜,中国人对宫保鸡丁赞不绝口,法国人推崇经典的法式炖鸡,美国人把鸡汤看做令人回味的美食。鸡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普遍的食品,这种鲜嫩美味的食材跨越了多元文化的界限,遍布世界各地的厨房。因此,当著名的励志大师杰克·坎菲尔德为心理学畅销书寻找恰当名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心灵鸡汤》,而不是《心灵蛤蜊浓汤》。
但是,鸡肉究竟如何征服了世界
2004年,中国科学家与国际遗传学家联手绘制了完整的鸡基因构架图谱,证明鸡有60%的基因与人类相同,并且和人类在31亿年前拥有共同的祖先,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基因排序的家养动物,鸡的基因图谱为人类的进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研究价值。
现代DNA研究证实,红原鸡是家鸡的直系祖先,红原鸡最初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和印度北部,随着人类几千年的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和迁徙征服,驯化的家鸡从亚洲丛林扩散至世界各地。历史资料证明,中国的家鸡向北,通过朝鲜半岛传至日本,而印度河谷是家鸡向西扩散的起点。4000多年前,哈拉帕文明的城邦与中东贸易往来频繁,考古学家发掘的出土文物和鸡骨化石表明,家鸡可能从古代印度西海岸的港口罗塔尔到达了 半岛,由陆路经波斯传到希腊、叙利亚和巴比伦。
在地中海沿岸,考古学家发掘出了公元前800年左右的鸡骨化石。从印度引入家鸡后,鸡肉成为古罗马人经常食用的食物。爱吃鸡的罗马人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比如煎蛋卷和填馅烤鸡。在追求奢华美食的风气中,罗马的农民想出了催肥的方法,有人用浸过红酒的小麦面包喂鸡,有人把小茴香、大麦和蜥蜴脂肪拌在一起当饲料。根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牧师学院为一位祭司举办了丰盛的晚宴,餐桌上就有油酥面炸肥母鸡这道主菜。
公元前161年,由于担忧社会道德沦丧,人们过度追求奢侈,罗马共和国颁布法令,限制人们每餐吃鸡的数量,规定每张餐桌每顿最多只能端上一只鸡——而且是未经过度饲养的鸡。不久,罗马大厨发现, 过的公鸡容易长肉,于是阉鸡从此诞生。
伦敦大学考古学教授凯文·麦克唐纳说,罗马帝国崩溃后“鸡的个头回到了铁器时代”。他推测,在罗马时期人们为饲养鸡群设立了设施完善的大型养鸡场,后来逐渐消失了。鸡在欧洲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渐被鹅和鹧鸪等家禽取而代之。
到了中世纪,欧洲人的饮食依然以面包等谷类食物为主,作为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鸡肉、猪肉和乳制品价格昂贵,主要为富人享用。据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记述,穷苦的农民通常吃的是黑面包,偶尔也吃一两只鸡蛋,蛋白质食品的缺乏可想而知。
但随着农业生产力提高,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家禽和蛋类摆上了餐桌。作为食用最普遍的禽类,鸡肉再度成为上流社会的美味佳肴,出现在盛大奢华的宴会上。当时欧洲的饮食文化认为,口味温和的鸡肉易于消化,而肥嫩的阉鸡被看做奢侈品,只有富人才能买得起。在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著作《十日谈》里,阉鸡是富商款待客人的主菜,也是病人恢复健康的灵丹妙药,还是农庄主酬谢朋友的贵重礼物。
16世纪的法国,国王亨利四世与萨伏伊公爵辩论时,说出了这句名言,“我希望所有的农夫每个周末至少都能吃到一锅炖鸡。”将餐桌有鸡提升到了人民生计的高度。
在亨利四世统治后期,法国君主政体得到巩固,经济逐渐恢复,法国人形成了周日吃鸡的传统。从此以后,炖鸡成为法国家庭周日晚餐和节日庆典的主菜。法国人也培育出世界上最好的鸡——布雷斯鸡。这种鸡出产于法国东部布雷斯地区,口感鲜香滑嫩,品质优良,被奉为美食奇迹,尽管价格昂贵,依然受到高级厨师和美食家的青睐。
>>>>大规模饲养
公元16世纪,斗鸡在英国蓬勃发展,国王亨利八世热衷在怀特霍尔宫举行斗鸡,使这种游戏成为风靡英国的全民运动。1849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颁布皇家法令,禁止了斗鸡活动。斗鸡热潮过后,养鸡成为英国人流行的业余爱好。1849年,英格兰中部举办伯明翰展览会,来自中国的交趾鸡出尽了风头,这种品种优良的珍禽体型巨大,全身披着蓬松的羽毛,迅速在英国引起了轰动,让人们对家禽的热情疯狂高涨。
19世纪后期,这股家禽热潮横跨大西洋,席卷了美国东海岸,养鸡成为美国人日渐升温的爱好,1873年,美国家禽协会制定了标准,帮助农民选择性地繁育纯种鸡。1880年,美国的人口普查首次统计了鸡的数量,当时全美国有102亿只鸡,到1890年迅速增加到258亿只。1891年,康奈尔大学成为第一家提供家禽饲养课程的农业大学,养鸡开始了从家庭农场副业转变为大规模工业化饲养的百年历程。
20世纪初期,鸡在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经济中依然占据相对次要的地位。在牛和猪步入以机械化屠宰场为标志的工业时代后,鸡仍然处在散养和小规模养殖的阶段。20世纪20年代中期,添加抗生素和维生素的饲料的出现给这个行业带来重大的突破,养殖25万只鸡的大型农场随之出现。在这个全新的农业领域,维生素D成为影响鸡肉价格的重要因素。科学家发现,缺乏维生素D会造成代谢障碍和佝偻病。鸡和人一样,需要晒太阳自身合成维生素D,保持骨骼健康。然而户外养鸡面临天气和疾病等不确定因素。于是人们在鸡饲料中加入鱼肝油,搭建大型棚舍,通过控制温度、饲料和照明来增加鸡的体重。
鸡肉如何征服世界1928年的总统大选期间,共和党候选人胡佛在竞选演说中向美国人民承诺,如果他当选总统,美国人将永远地战胜贫穷,“每家锅里都会有只鸡”。胡佛总统当然没有实现这个诺言,随之而来的大萧条让数百万小农场被迫关门,为了缓解经济危机,1933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农业抵押法案》,批准向家禽饲养农场发放短期贷款,促进农民专门从事鸡肉和鸡蛋的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禽蛋的产量。有些农民开始专门经营现代化的鸡蛋农场,极大地提高了鸡蛋的产量。贝蒂·麦克唐纳的经典回忆录《鸡蛋和我》及其同名改编**就描述了这种微妙的经济转变,足以证明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来自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缺乏牛肉和猪肉,鸡肉作为蛋白质来源的需求日渐增加,从而成为人们食用的主要肉类。战后美国养鸡业从北向南转移,南部自然条件良好,气候温和适宜,谷物运输便利,使得鸡肉的价格更加低廉。在把谷物高效转化为蛋白质方面,现代鸡的生产成本更低。活鸡每增重1磅只需不到两磅饲料,不到1945年的一半,相比之下,生产1磅牛肉需要耗费7磅饲料,生产1磅猪肉需要耗费超过3磅饲料。
人们通过遗传学和自动化提高了养鸡的利润,目前最先进的鸡舍有两个足球场大,每隔一小时自动加料送水,鸡笼底部略微倾斜,生产的鸡蛋滚落到传送带上,自动进行清洗、分级和包装。今天的消费者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购买新鲜的鸡肉,无疑是巨大的改变,这要归功于科技和市场在不同时代取得的惊人进步。
凭借鲜嫩美味的口感,鸡肉在全球各地受到欢迎,成为人们展现厨艺的灵感来源。鸡肉在世界各地有多种不同的烹调方法,创造了许多别具特色的菜肴,比如中国传统的清炖鸡汤,日式风味的照烧鸡肉,以及淋有香蒜沙司的鸡肉意大利面。鸡肉用酸奶和香料腌制后,串在烤肉叉上烘烤,浇上咖喱肉汁,就是地道的英国国菜——马萨拉咖喱鸡。
如今,鸡在地球上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几乎是人类的3倍。遍布全球的鸡为我们演绎了文化、宗教和美食的史诗传奇,提供了美味可口的煎蛋卷、鸡肉砂锅、油焖鸡丁、炸鸡块和鸡肝酱的同时,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趣问题的答案:基于进化史,科学家猜想,食草恐龙吃的一般是马尾草和蕨类植物,它们的肉会更像家禽肉,而非牛排或者猪排,其风味应该更接近鸟类——鹰或者鸡。因此,当小孩第一次来到自然历史博物馆,向他们的父母询问 “恐龙肉是什么味道的”时,家长们现在可以这样回答,“鸡肉的味道”。
如果没有母鸡,一定也不会有公鸡,只要有公鸡就一定有母鸡存在。
不会有鸡生蛋,蛋生鸡的说法了。
十二生肖里就没有属鸡的了,这个有点不现实。
鸡在历史中的作用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奥利弗·哈诺特指出,没有了鸡肉的供应,我们将面临一个“饥饿的世界”。
人类对鸡这一物种的需求到底有多大?不妨做如下设想:占全世界1/3的肉食供应和几乎全部的蛋类供应将会中止,瘟疫会大流行,饥荒也将导致民众的暴乱。
人类和鸡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3000年以前,波利尼西亚人就懂得带着小鸡迁移到太平洋上的各个小岛。除了鸡肉可以吃之外,鸡骨也可以用来做缝纫针、文身工具,甚至乐器。
古希腊人认为鸡有多种治愈神效,不仅可治烧伤,也能预防遗尿。
古罗马将军总会随身带着一群鸡,临战之前用来占卜,如果鸡的胃口好,则意味着胜算较大,如果它们不肯吃东西,那么还是及早撤退。
就连斗鸡也是仅次于拳击的历史悠久的观赏性运动。
作为人类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鸡的数量大大超过了猪、牛等家畜外加猫类和狗类的总和。人类每年要消费超过1亿吨鸡肉和1万亿只鸡蛋。
和大部分动物一样,鸡需要晒太阳,以便合成维生素D,它们需要在户外随意溜达,四处觅食,所以长期以来,养鸡产业都处在散养和本地小规模养殖的阶段。
20世纪初期,鸡在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经济中占的比重依然很小。20世纪50年代,添加抗生素和维生素的饲料的出现给这个行业带来了重大的突破。
现代大规模的养鸡场中,每只鸡都被关在狭小的铁丝笼里,几乎没有活动的空间,机械化的养殖通过控制温度、饲料和照明来使鸡迅速增重。由此,鸡肉的消费开始大幅上升。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的红肉(牛肉、猪肉等)消费量是鸡肉的2倍,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鸡肉超过牛肉,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肉类。随着家禽育种的改良,可以培育出含肉量更多、食量更小、长得更快,甚至肉质更细嫩的肉鸡。
从全世界来看,这一被高度自动化养殖的物种支撑着庞大的家禽产业。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今天的消费者能够以低廉的价格买到新鲜的鸡肉,这无疑进一步促进了大众对鸡肉的消费。
在亚洲,鸡肉的消费逐年上升,渐渐赶上北美洲。预计到2020年鸡肉的消费将超过猪肉(中国人的最重要肉食),成为人类最主要的肉食来源。
为什么鸡能在人类生活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而不是鸭或鹅?也许答案在于鸡那强大的适应性。
鸡的始祖是红原鸡,一种行动敏捷、机警胆小的野鸡,最初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中国部分地区。4000多年前,红原鸡开始被驯养,而现在的家鸡可能还有印度灰原鸡的基因。
科学家认为,家鸡的基因多样性仅次于猪,而高于其他各类家畜,这也有助于它们在世界各地活跃生存。
历史资料证明,中国的家鸡向北通过朝鲜半岛传至日本,而印度河谷是家鸡向西扩散的起点。
考古学家发掘的出土文物和鸡骨化石表明,家鸡可能从古代印度西海岸的港口罗塔尔到达了阿拉伯半岛,由陆路经波斯(今伊朗)传到希腊、叙利亚和巴比伦。
就这样,鸡将它的足迹撒播到了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
不能没有鸡
在某种意义上,鸡堪称环境保护的英雄。不妨设想一下用其他家畜代替鸡,例如牛。
牛肉占据了美国市场上1/4的肉食消费量,而养牛所需的土地面积是同等产肉量下养鸡场的10倍。也就是说,全部转换成养牛,所需的土地面积将超过中国加印度国土面积的总和。
在将谷物高效地转化为蛋白质方面,鸡同样身负重任。活鸡每增重1千克,需要2千克饲料(这已经不到1945年所需要饲料的一半了)。相比之下,按增加每千克体重来计算,牛需要的饲料量是鸡的8倍,猪的需求相对少很多,但即便如此也需要比鸡多出14%的饲料。
此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养鸡更划算,因为饲养牛羊会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
和鸡不同,牛和羊吃掉的食物要在瘤胃中经历一个发酵过程,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甲烷。牛的排放量是鸡的4倍,羊甚至达到了5倍,猪的情况会好些,但也要多出75%。
那么,养殖其他家禽是替换养鸡的好主意么?从生物适应性的角度来说,这些家禽都不如鸡那么好养活,比如火鸡和鹅,它们需要更大的生活空间,产蛋率也低,而养鸭一定要有水塘,此外这些禽类的产肉率又都不如鸡。
单从饲料转换效率的角度来讲,肉用昆虫的蛋白产出率要高出养鸭,可能更能挑战鸡的地位,但口味和饮食习惯又是一大问题。
在亚洲和非洲,鸡肉是非常普通的食物,鸡也成为最为普通的一类家禽,再贫穷的家庭也会在后院养上那么一两只。鸡肉和鸡蛋成为人们廉价易得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健康的救星
鸡除了作为营养来源之外,还有一个不为大家所了解的功能:鸡的受精卵是培养流感疫苗的重要介质。
世界上每年要生产大约4亿支流感疫苗。人工培养的病毒菌株被注射到鸡的受精卵中,它可以提供富含养分且无菌的环境,是病毒大量扩增的绝妙温床。
仅仅从这一点来看,如果鸡类突然消失,突然暴发的禽流感、猪流感等都将使人类因缺乏疫苗而陷入巨大的麻烦之中。
2004年鸡基因组图谱绘制成功。科学家通过对鸡的基因组序列草图分析发现:鸡约有60%的基因与人类相同,鸡和人类约在31亿年前拥有共同的祖先。这也为鸡胚胎干细胞用于人类健康研究找到了依据。
鸡的突然消失除了导致上述的一系列麻烦外,我们那享受惯了美食的胃口也会提出强烈抗议。糕点行业可谓首当其冲,因为鸡蛋是这个行当里最不能缺失的原材料——没有了鸡蛋,就没有高质量的蛋糕,更不要提地道的蛋奶酥了。尽管我们可以用鸭蛋、鹌鹑蛋或者其他禽类的蛋来代替鸡蛋,但那些禽蛋高昂的成本,会让糕点变成奢侈品。
鸡肉因其口味温和、肉质细腻,几乎适合任何一种烹调法。每种饮食体系都有用鸡肉做出的美味菜肴,鸡肉是厨师的灵感来源,为我们提供了宫保鸡丁、法式炖鸡、马萨拉咖喱鸡、清炖鸡汤等一系列美食。
不过,也许鸡的消失并不完全是坏事。在生鸡肉上常见的沙门氏菌,每年能导致115万人死亡,上千万人感染。同样,这也会让动物福利组织界的人士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大多数国家都没有法律制止人类对鸡的“暴行”——从集约化养殖到大规模屠宰——这一横贯鸡一生的悲惨命运。
发达国家的养鸡工业喂养了全球75%的鸡,但它们在鸡厂里的生存环境从来就没有好过。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生产出来的鸡肉和鸡蛋,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环境来说,都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
随着养鸡集约化程度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鸡簇拥着生活在狭窄的环境中,这使得鸡比其他任何一种禽类都更有可能成为流行疾病的宿主。这难道是鸡的末日么?
十多年前,亚洲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禽流感,最近这一趋势又有抬头的迹象,如何让这个物种更和谐地生存在世界上,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1、给斗鸡吃高营养配方饲料,每天喂3次会长得快。小斗鸡每天上午10点、下午3点、晚上9点各喂食一次,以玉米、骨粉、鱼粉、豆饼等复合饲料为食,斗鸡满75天后为快速成长期,喂食量和蛋白饲料应逐渐增加,斗鸡长得更快。
2、斗鸡一般是用来竞赛、娱乐、观赏的宠物鸡,家养鸡一般是产蛋和食用的。斗鸡体格强健、四肢有力、攻击性强,一般雄性斗性更强。家养鸡体型圆润肥胖,腿短无力,胆小,不像斗鸡一样好斗。
3、斗鸡的肌肉发达,体重可达3~4kg,体型过重的斗鸡不一定就战斗力强,一般长到9个月,斗鸡的体型就固定,很少再有波动,想要斗鸡达到标准体重,就应在其满75天后调整饮食,多喂蛋白饲料,给斗鸡增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