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的时候为什么要拼刺刀,用子弹不安全点吗 不要说没子弹

?打仗的时候为什么要拼刺刀,用子弹不安全点吗 不要说没子弹,第1张

  二战里面,日军在白刃战前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是一个怪异而引人注目的战术。这确实是其步兵操典的规定,这一规定因为看起来迂腐而令人困惑,然而,它决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卫武士道的尊严,而是日本军队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结论,这和日军的兵器,作战特点是相吻合的。

  日军在白刃战前退出子弹,是指双方开始班以上规模近距离格斗的时候,而不是只要一准备肉搏,冲锋的时候就退掉子弹,那纯粹是自杀行为。当时各国军队都一样,在冲锋的时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弹,而且整个过程中要全力射击,尽量压制对方火力,比如军事作品《亮剑》,就有这样一段真实的描写:“随着最后一批手榴弹的脱手,伏在坡下的突击队一跃而起,疾跑中二十挺轻机枪同时开火,组成密集的火网,日军工事在密集的弹雨下被打得烟尘四起,在爆炸后残存的日军士兵又恢复了强悍的本色,他们嚎叫着还击,面无惧色。八路军突击队员们不断倒下,后面的候补射手又迅速补上,双方杀红了眼,有些日军士兵杀得性起,竞毫无遮拦地端着刺刀从工事中跳出来迎着弹雨进行反冲锋,但顷刻间被打成蜂窝状,短短30米冲击距离,李云龙的第一突击队的机枪手们全部阵亡,无一生还。。。”战争是残酷的,日军对这一点的认识和其他国家军队并无区别,事实上太平洋战争中,无论塞班还是冲绳,日军发动步兵冲击的时候,都是一边射击一边前进,并且把轻机枪手放在一线,以增强压制火力(因为一线日军一直没有装备冲锋枪)。

  这倒不太用担心误伤自己人,二战中,步兵冲击的散兵线即便以所谓“密集队形”发动攻击,其队形也远比冷兵器时代松散,士兵前后重叠的概率不高。真正采用那种传统意义的密集队形,冲击的效果往往很糟,比如瓜达尔卡纳尔日军对“血岭”的密集队形冲击,中国军队在忻口会战中对1002高地的强袭,过于密集的队形,造成己方后方人员的武器无法使用,而对方的武器命中率则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伤亡。

  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在白刃战开始以后,保留步枪子弹造成的损失比收获更大,明令白刃战开始后子弹退膛,正是依据这个判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日军典型轻武器:三八式步枪,命中精度高,但是杀伤力不足,美军吸取其教训,二战后研制了弹丸能翻滚的“小黑枪打个大窟窿”的M-16小口径突击步枪

  第一,日军使用的步兵轻武器性能限制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它继承了其前辈村田式步枪的特点,那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不但日军喜欢用,中国军队缴获后也喜欢用,战前还从日本进口过一批。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之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被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在二战中国战场,因为装备和训练的优势,日军人员损失与中国军队相比,达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军处于人员劣势,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枪在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

  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认识

  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问题是如果您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而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法。可见,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

  这才是日军在白刃战前枪弹退膛的真正原因。

  无独有偶,发现在白刃战中射击得不偿失的并不是日本一家,中国军队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中国军队没有白刃战必须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西北军部队广泛在白刃战中使用砍刀,实际上也是主动放弃了射击的战术,因为不可能一手挥大刀,一手拿一支步枪射击。当然这也是因为西北军出身的部队刀法独到,是当时唯一在白刃战中可以占到日军上风的中国部队,其他部队,包括八路军,刺杀技术与训练在二战前期都远不如日军,因此即便容易误伤自己人,也要保留格斗中开枪的战术,以达到“几条命换他一条命也够本"的目的。这里面,中国军队的枪支质量较差,弹丸初速低,击中后往往留在对方体内,也是一个原因。顺便说一下,西北军的刀法脱胎自军阀混战时期的李景林部,独成一家,专破日式白刃战拼刺术,具体的刀法其实只一招,出刀的时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人家脑袋,其威力在于挥刀的同时荡开对方武器,因为和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来不及回防就中招了。日本人怕大刀队,并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确有其事。

  中国军队二战中使用的主力轻兵器 -- 中正式步枪,虽然命中精度不如三八式步枪,但是白刃战中对自己人的杀伤,没有三八枪那样严重。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军队和日军交战中表明,如果双方都使用轻武器,受过良好训练的中国军队并不亚于日军,比如众所周知的四行仓库之战,日军久攻不克,并不是谢晋元团长有三头六臂,比别人更为善战,而是因为四行仓库三面租界,日军不能使用重型武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战斗力几乎没有差别,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的优势,主要在重武器。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发现同样问题。美军的冲锋枪枪身较短,白刃战拼刺刀吃亏,最初近战中往往用长点射弥补其不足。日军实施夜袭等行动时,多为奇袭,使美军来不及用密集弹幕将日军切断于战线之前,一旦进入混战,没有经验的士兵用冲锋枪扫射造成的己方伤亡往往比敌人造成的还大,在贝蒂欧,美军指挥官肖普上校曾经威胁如果有士兵再乱开枪,就把他的枪扔到海里,而且从此再不发一颗子弹。

  美军通过总结,认为白刃战中最好的方法是用手枪对抗日军的刺刀。

  美军在实战中证明手枪在白刃战中作用最好,它的长度短,可以轻易转向任何一方射击,射击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装药少,即便近距离击中第一个对手后也不易贯穿击伤后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范围远超过刺刀,至于装弹,如果弹仓子弹都打光,还有刺刀逼过来,那就只能认命了,不过,美军制式手枪填弹七发,等于有连发七刀的能力,而一次白刃战中很少有人能有机会连发七刀,这个概率太低了。

  有趣的是美军认为最好的白刃战用手枪,是日军的南部十四年式“王八盒子”,这种枪的优点是不用瞄准,手指指向哪里,就会打向哪里,打急了很方便,唯一缺点是故障率高了点儿。

  日军南部十四年式手枪,美军认为是近战利器,但是日军自己却不太使用,因为日军只有军官装备这种手枪,而日军官白刃战中喜欢双手挥刀作战,没有第三只手使用它。

  大概唯一不重视白刃战问题的就是德国人了,后来一看不是不重视,也和它的战术运用和装备有关,德军进攻特别重视装甲部队,近战的机会不多,防御重视工事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近战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多发生在狭窄的工事,建筑里,比如斯大林格勒会战,这时,德军多用爆破,扫射来清除敌人,比用刺刀的机会多得多。这样,就被德国人总结出了“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的真理,其实,德国人不是不能白刃战,他们更擅长在狭小空间用匕首解决问题,《拯救大兵瑞安》里面好像就有这样一个镜头。

当然可以了。

白刃战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军队,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极端战斗方式。

傻子才把子弹都退了,用刺刀拼。

很多文学作品和一些回忆录里,记载说侵华日军在华作战时,拼刺刀时会把子弹退掉,以体现武士道精神。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可靠的历史文献,有这样的记载。包括日本人自己的文献里。

就算有,也是极个别的现象。不具有代表性。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翻译: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拓展: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出自唐代高适的《燕歌行(并序)》

高适《燕歌行(并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 一作:飘摇;无所 一作:更何)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意思是说:今日美酒佳肴伺候,来日你们犯了事,还是饶恕不了你们。不要以为有军功就可以逃脱。

“金樽共汝饮,白刃不相饶”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在给功臣们庆功宴上的讲话。

原因:

浙江八百里急递送来审案供词,内容多牵扯严世藩和宫里。

书里是这样描述吕芳的:”浙江到底要干什么!严嵩和徐阶他们到底要干什么!“吕芳从来没有这般怒过。陈洪插话,”杨金水已经下令抓了,尚衣监、巾帽局,还有宫里好多人都在查办了,他们还要把事情往宫里扯,往皇上身上扯,大不了把宫里这十来万人都砍了头嘛。“

难!确实是难,这样的供词给嘉靖看,就是让主子作难,手底下这帮人也不干净,到时候免不了问

罪,司礼监脱不了干系,他吕芳也脱不了干系。

宫里这一摊子,底下二十四监,个个不是省油的灯,织造局上贡的丝绸宫里要贪墨,他其实也是默许的。下面的人,能照顾的都尽量在照顾,锦上添花,更兼雪中送炭。

还有个面和心不和的陈洪,觊觎掌印的位置多年,也要节制,还有蠢直的黄锦要回护,赢得内廷一

声人人尊敬的”老祖宗“确实不容易啊。

上下都要顾着,所以提着嘉靖元年窖藏的花雕偷偷出宫,给严嵩和徐阶拉架,为了皇帝的颜面,更是为了自己,这个和事老他是不当也得当的。

两个半杯加起来就是一杯,徐阁老和严阁老也打个平手了”好了,平手了,别再斗下去了,到此为止吧!

后来陈洪透露出来,嘉靖知道了,“好哇!三个人联手瞒朕了!”

这才是嘉靖的真实想法,他最忌讳的就是内廷和外廷勾结了,这是触了他的底线。

至于“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有些家你能替朕当,有些家朕交给了严嵩和徐阶去当,可大明朝最后的家还得朕来当。你去劝酒,他们必然猜想是朕的意思,美酒在前,白刃在后”“有些事你也是在代朕受过”,这是吕芳召回来后的后话。

嘉靖审了杨金水,看了供词,明白了吕芳的一番苦心,说他错在不能随便当这个家,让外廷会错了意。

扩展资料:

能在当时说出这样的话,也和朱元璋的故事有关系,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口号,举兵北伐。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

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蒙古贵族北逃,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明嘉靖年间,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朱厚熜出现了。他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却始终牢牢。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史书评价:

《明史》: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

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

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如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大明王朝1566

——朱元璋

参考资料来源:——嘉靖

日军的首次全体玉碎发生在哪而后全体玉碎成家常便饭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不仅通过奇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而且一度占领美国阿留申群岛西部的阿图岛和基斯卡岛,这是自1812年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后惟一一次国土沦陷。

美军随后展开反击,经过一场惨烈的两栖登陆战,取得全歼日本守军的胜利,揭开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局部反攻的序幕。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这次作战中,美军首次见识了日军“死亡冲锋”和“全员玉碎”的疯狂。

为了给美国留下一个“永久的伤疤”,日军对基斯卡岛和阿图岛的防务极为重视。

美国发起进攻时,阿图岛上的日军只有2630人,美军第7步兵师有11000人。    1943年5月11日拂晓,美军的进攻行动正式展开。近250架飞机和3艘战列舰对阿图岛进行轰炸和炮击。10 时30分,美军第7师一部从阿图岛北岸登陆,主力则从南岸的马萨克斯湾登陆。美军试图两面夹击,将日本人赶下海。

美军登陆阶段非常顺利,接下来的却是一场苦战。

5月17日,面对持续增加的伤亡,日军指挥官山崎保代意识到已无法阻止美军南北会合,便将部队撤往东部,退守克莱维斯隘口。由于日军后撤,被困山谷的南部部队终于摆脱困境,对日军展开追击。克莱维斯隘口位于冷山和安伯角两个制高点之间。只要美军拿下任何一个制高点,日军防线就会崩溃。面对居高临下的敌人,缺乏有效火力支援的美军第17步兵团于5月20日在冷山同日军展开惨烈的手榴弹大战。3天后,美军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安伯角则是另一番景象。美军第32步兵团连续4天的攻击都被日军击退。21日凌晨,趁着夜色掩护,美军两个排悄悄爬上安伯角顶峰,冲进战壕,与惊醒的日军展开白刃战,25名日军被刺死。1名垂死的日军用机枪射倒2名美军后,从悬崖上跳了下去。由于美军成功控制克莱维斯隘口,残余日军被压缩到奇恰戈港,最后的进攻即将开始。

日军尽管知道此战必败,但仍负隅顽抗。他们在奇恰戈港构筑了复杂的战壕体系和火力网,储备了充足的弹药。美军第7师师长尤金·拉德穆少将计划于5月29日清晨发起总攻。不料日军指挥官山崎保代抢先一步,于29日凌晨3时下令发动自杀式的“万岁冲锋”,此时他手下只有千把号人,为作最后一搏,他甚至把伤兵都派了上去。

当时,美军官兵们正在阵地里睡觉,日军突袭队悄悄摸了上来,许多美军还在睡梦中就被扎死在睡袋里。紧接着,日军扫荡了一个战地救护站,杀掉医疗人员和伤兵。日军像嗜血的野兽四处行凶,然而他们已是强弩之末,当日军冲到克莱维斯隘口时,他们被500多名原本负责维护车辆的美军工程兵打成尸山血海。

鉴于进攻已被发现,山崎保代索性命令部下发起自杀式突击,数百人把手榴弹贴在自己的脑袋上或捧在胸口,高喊“我们死,你们也得死”,向美军营地发动冲击,但均被粉碎。后来美国工程兵守住的那块阵地被命名为“工程兵岭”。

5月30日,弹尽粮绝的日军在谷地内集体自杀。5月31日,日本电台报道了阿图岛守军“全员玉碎”的消息。此后,“全员玉碎”频频出现在日本政府的战报上。

一、夏商西周

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

  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

  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

  2、平民或小奴隶主

  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

  3、王室贵族

  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

  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用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 器一样,多为云雷纹

  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以 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卷曲垂肩同时也出现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束发器多是兽骨,玉石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

  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 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

  注:商代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其服饰的衣袖都比较窄小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

  1、深衣

  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 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 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 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

  2、胡服

  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 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 宝石,琉璃,或金银

  三、秦汉时期

  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 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

  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 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冕冠,长冠,委

  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却敌冠为卫士之 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

  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 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

  汉代重农轻商,规定商人不得衣锦绣等织物,只能着葛麻织物

  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 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

  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高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

  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簪,珥,华胜,采胜,擿(大长簪),并以擿的长短来区分等级由于头上的首饰太多,非真发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汉代 称之为"大手髻"

  贵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还有挂袍,也是宴居之服,为斜裁的袍服,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于衣旁成为装饰

  劳动妇女的衣着通常比较简单,无首饰,为劳动方便,常是短衣长裤,一般女子的发型多为露髻,不加饰头发中分,平梳,向后做绾,垂髻于脑后,贵 族女子则好高髻

  汉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妆,除浓妆淡抹外,还有奇妆如东汉恒帝时,大将军梁翼之妻韩寿,自创一中悲啼妆,细八字眉,梳堕马髻,自行折腰步,露齿 笑,世谓之愁眉泣妆,与流行的宽眉高髻相逆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和西晋时的服饰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从东晋起,便追求起所谓的风流放达,本就比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为博大的方向发展

  头部的装饰有的系巾子,有的则带小冠,到南朝后期还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汉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东汉末和魏晋时,一些名士也开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 来小冠一般为中空,可纲椎髻,用簪子由后贯入,把小冠和发髻固定,是由汉代的平巾帻发展起来的

  这时期的妇女的服装已从汉代的深衣向衣,裳分开的方向发展,上衣下裳的装束成为主流两晋时,还出现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长的装束有的裙的外露 部位已及腰部,史书上称为"上检下丰"

  在北方,十六国后期后,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点是紧身,窄袖,开袴由于它们行动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汉族劳动人民的喜爱

  北方常用的头饰,除小冠,巾子外还有毡帽巾子发展到北周时,常常是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名为"折上巾",实为以后的幞头

  五、隋唐服饰(581~907)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彩锦,是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 绸,常用作半臂和衣领边缘服饰。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等。印染花纹,分多色套染和单色染。 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 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

  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 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 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 帛、皮革做成。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六、宋辽夏金元服饰(947~1368)

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饰大致有官 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 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宋代官服又沿 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 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宋代遗 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 兴,明代的老年士绅还常戴用。宋代民间首服也有种种流行。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则流行花冠和盖头。妇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 代装束的变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趋危巧,宋代花冠再加发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 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 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 行。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 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元代于 延祐元年(1314)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 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戴笠子帽。元代纺织物有纳石矢金锦、浑金搭子、金段子、兜罗锦、三棱 罗、大绫、小绫、南绢、北绢、木锦布、番锦布……种种名目。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 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

  七、明清服饰(1368~1911)

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 以降,龙袍和**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 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 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 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 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 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 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清王朝时, 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 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薙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 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 异。清代官帽与前朝绝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 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 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 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 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 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 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胜保,为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后入江北大营,截击太平军北伐。同年,授钦差大臣,跟太平军李开芳,林凤祥部交战,屡攻高唐不下,自辩“此匪之老营,凶悍至极,已无谋不用,无计不使”。

意思是不是国军无能,是八路狡猾。

他智商用尽,还是一败涂地,后来的岁月督办河南军务,再督办陕西军务,无论对付宋景诗,捻军,都是落花流水,一塌糊涂,**《宋景诗》里被打得抱头鼠窜的,最后作揖求和的就是此人。胜保为人专横跋扈,以“讳败为胜,捏报战功,挟制朝廷”,此外又为祸百姓,*虐地方,“冒功侵饷,渔色百姓”,以至于湖北巡抚严树森弹劾他“回捻癣疥之疾,粤寇亦不过支体之患,惟胜保为腹心大患”,

这话说得令人绝倒,,坏消息不是太平军增加了二十万,而是胜保和我们一个阵营的啊!1864年七月清廷忍无可忍,索性赐他自尽了事。

胜保早在1856年就被人讽刺为“败保”,这位常败将军如果不是“辛酉政变”中支持过慈禧,可能早就玩蛋去逑了,他的窝囊表现举不胜举不必多说。

可凡事都有例外。

1861年英法联军进兵至八里桥。胜保当时授光禄寺卿,仅集得旗兵四千名,圆明园八旗抬枪兵一千名,部队刚刚吃完饭仓卒启行,锣锅帐房全无。驰至瑞营,会同僧格林沁在八里桥南之元狐庄,与英法联军决战。

胜保此时不止英勇,他要跟鬼子玩命,

史料记载,他一马越阵而出,与法军指挥官对面接话,大喝:“吾胜保是焉,尔等亦尝闻我之名乎!”

“众兵丁目睹此概,耳闻此言,不自知勇气从何而来,亦各奋不顾身,齐声大呼杀贼,进如山倒。”战一时许,伤毙敌兵千余,英法联军居然被胜保打得落花流水,纷纷退却。据说尸横遍野,用兵船拉了九船方尽。无奈瑞相一军,于未阵之前,先已溃散。僧格林沁于酣战之际,居然自乘骡车,撒队而逃。以致于胜保所率部军心摇动,联军反扑,难以支撑,胜保中被子弹打中脸颊,血满胸前,犹带伤挥军血战。他带领的旗员旗兵,伤亡者多,无一退缩者。

以上史料的笔法像演义小说,或许吹了牛逼,英法联军最终成功攻入北京城,并将圆明园付之一炬。胜保其人却因为这段记载,变的说不清道不明了。

晚清变局之中,令人玩味的也不只胜保一人。

叶志超,字冠群,号曙青,1838 年( 清道光十八年)3 月生,花岗镇 井村人。幼孤,少年 帮舅父放牛。青年参加解先亮团练,身长力大,勇猛过人。1891 年,热河朝阳金田道 教教民起义。叶志超率军压,擒杀教民首领李国珍。1894  6 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电请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李鸿章命叶志超率太原 镇总兵聂士成等共2000 人航海赴朝鲜牙山。这时,日本也借口保护侨民,派大军侵入朝 鲜,与清军对峙。牙山清军总数增至4000 人,日军总数却增至1.9 万人。6 月26 日,日军 偷袭牙山清军,清军在成欢驿反击,杀伤大批日军。然后向北突围。与国内中断联系40 多 “天。7 月初,李鸿章向清廷转呈了英商北河轮船从朝鲜密探得来的情报,谓成欢之役:叶军屡胜,倭死二千多人,叶兵死二百余人”。7月下旬,叶志超率军撤至平壤。由陆路来援清军4 支共达万余人亦会集平壤。清廷任命叶志超为诸军总统。

此时敌强我弱,弹药军械粮草均缺,叶志超复电力辞说干不了,他本来就是偏将出身,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本来李鸿章意属淮军名将刘铭传,然而刘铭传自台湾巡抚去任后一直老病缠身,沉疴病榻,老李手下已无将可遣。

蜀中无大将矣。

清廷不许叶志超辞职,坚令其就任,纯属赶鸭子上架,叶志超只好硬着头皮接印。

8 月初,叶志超派精锐7000 人出击黄州附近日军,日军分路进攻平壤。8 月10 日,叶志超撤回黄州之军,指挥各军分守平壤城内外至 大同江岸。13 日,日军进攻,叶志超指挥分守平壤南门的盛、毅两军将日军击退。14 日,日 军四面围攻平壤,叶志超重悬赏格,激励杀敌。卫汝贵、马玉昆两军将江东之敌击退七八里,毙敌不计其数。马玉昆夺炮7 尊。由北路渡海的大股日军及成川之敌万余人,同时来攻城外营垒。叶志超与左宝贵、丰升阿亲督数千人,设伏袭击,至晚敌势始弱,各军奋力齐 攻,追至4 里外,擒斩日兵200 余名,射击毙敌更多。清军共伤亡300 余名。日军又由龙岗 西北分道来攻盛军各营盘,叶志超即调卫汝贵整队回击,日军败退。15 日,日军在进攻平 壤同时,分出7000 余人从两路绕袭平壤后路安州,安州清军仅3000余人,不敢出击,日军 迅速截断平壤后路,给平壤清军带来极大压力。16 日,日军分路猛攻平壤,清军分路出战 激战之中,左宝贵阵亡,奉军阵地崩溃,日军乘机突入玄武门。叶志超闻讯回城视察情况 部将江自康却擅自撤退。平壤北门已难再守,如日军合围,清军将会全覆没,7日,北洋舰队在大东沟海战中失败,清军后路更为危险。叶志超当即立断,率军突出重围,,是夜大雨,遇日军突袭,叶志超对大军团运动的指挥不当,混战中清军溃乱,战死500人,一千余人被俘虏。叶志超狼窜犬突500里,一气奔入鸭绿江北岸,此时四支入朝的淮军精锐,只剩千余散兵残勇,清廷下令夺叶志超职,李鸿章奏请留营效力,不许。1896年械送京师,下刑部审讯,定斩监候。

死刑,缓期执行。

在叶志超奉命入朝之前,就因为自信不足,犹豫不决,李鸿章哄他说:“又未必战,何必怯。”孩子别怕啊,我们不一定要打,身为北洋大臣,对即将去前线作战的指挥官如此说话,李鸿章的心态更为可晒。

叶志超对太平军作战时英勇无畏,被戏为叶大呆子,他指挥下的淮军在平壤凭垒拒守,一度十分英勇,尤其部将左宝贵身先士卒,亲燃大炮三十六发,听说军事要地牡丹台北日军攻占,自知势将瓦解,就官冕朝服准备殉国,后被弹片击中肋骨,仍然督战不退,最后中炮而殁,可惜这些英勇的行为未能扭转大局,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个人勇敢无法弥补战略的缺失,畏敌如虎的是清政府,是李鸿章本人,叶志超才能平庸不堪大用,李鸿章对自己嫡系淮军也没有信心,否则又何必痴心一片仰望和平,辗转列强之间祈求调停,逃避日本的虎视眈眈不做战争准备,以弱者自居苦守和局?最高统帅都是这种loser心态,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不能赢,失败者操控的大局,自然就会收到失败。

从失败者身上找到失败很容易,找到成功就不太容易,中国人喜欢说前半生和后半生,成王败寇,只有盖棺定论,才能决定一个人成败与否。

李秉衡,字鉴堂,今辽宁庄河鞍子山人。初捐资县丞,迁知县。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为冀州知州。越二年擢永平知府。十年(一八八四年)移任广西按察使,法军侵越犯边时,李衡主持龙州西运局。翌年与冯子材分任战守,取得谅山,镇南关大捷。

晚清刮分中国的帝国主义数不胜数,而法国是其中最为可观的一位,它入侵最早,巨创靡深(和英国人一起火烧圆明园),它还有一项殊荣,是被晚清政府唯一击败过的帝国主义。

1883年法国军队进攻越南顺化,强迫越南订立法安《顺化条约》,意使越南脱离中国的藩属地位,成为法国的保护国,引起中国清朝政府朝野大哗,慈禧太后大为震怒,下诏向越南派兵,中法战争开始。

1884年底,刘永福的黑旗军配合西线清军,围困占据宣光城的法军达3个月之久,城中法军几乎弹尽粮绝。但随着法国援兵的到来,宣光未能攻克。1885年2月,法国再次增兵越南,在法军统帅波里也(BrièredeI′Isle)指挥下,集中两个旅团约万余人的兵力向谅山清军发动进攻,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2月13日,法军未经战斗,即占领战略要地谅山。2月23日,法军进犯文渊州,守将杨玉科力战牺牲,清军纷纷后撤,法军乘势侵占广西门户镇南关。由于原广西巡抚潘鼎新作战不利,清政府革去他广西巡抚职务,改授李秉衡,又启用湘军老将冯子材帮办广西军务。

冯子材年过七旬,却壮志怀烈,誓志克复镇南关,1885年3月中旬,冯子材得悉法军将经扣波袭艽封、攻牧马,绕出镇南关之北,急调兵力前往扣波和艽封,挫败了法军迂回的企图。19日,有人密报法军将入关攻打龙州,为了打乱法军的进犯计划,冯子材决定先发制人。于21日夜率王孝祺部出关夜袭法军占据的出击文渊(今越南同登),击毁法军炮台两座、毙伤法军多人,取得较大胜利。清军的主动进击,打乱了法军的作战部署,迫使法军东京军区副司令尼格里上校决定不等援军到齐即向清军坚固防御阵地发起进攻。23日晨,法军第2旅千余人趁浓雾偷偷进入镇南关,另以千余兵力屯于关外作预备队。

上午9时30分,大雾开始消散,法军兵分两路组织进攻:第一四三团第1营和外籍军团第2营等沿东岭向大小青山方向实施主攻;第一一一团第1营沿关内谷地前进,向长墙进攻,企图在主攻部队得手后两路夹击,攻占关前隘清军防御主阵地。法军主力在炮火掩护下,攻占东岭三座堡垒。并猛攻长墙。冯子材指挥所部顽强抵抗,一面商请驻于幕府的苏元春部前来接应,并通知王德榜部从侧后截击法军。在丢失三座堡垒的危急关头,冯子材大声疾呼:“法再入关,有何面目见粤民?何以生为?”守卫清军英勇抗击,誓与长墙共存亡,阻止了法军的前进。

下午4时许,苏元春率部赶到东岭参战,王德榜部也自油隘袭击法军,并一度切断了法军运送军火、粮食的交通线,牵制了法军预备队的增援,有力地配合了东岭的战斗,战斗呈胶着状态,入夜,清军进一步调整部署,由苏元春部协助冯子材守长墙,王孝祺部夺西岭,陈嘉部守东岭。冯子材还另调驻扣波的5营冯军前来抄袭法军左翼。次日晨,尼格里指挥法军在炮火掩护下,分三路再次发起攻击,沿东岭、西岭和中路谷地进攻关前隘阵地。冯子材传令各部将领:“有退者,无论何将遇何军,皆诛之”。经激战,法军接近长墙,冯子材持刀大呼,率先率领两个儿子跃出长墙,冲向法军。全军感奋,一齐出击,与其进行白刃格斗,战斗异常惨烈。

战至中午,终将中路法军击退。与此同时,陈嘉部、蒋宗汉部在东岭与法军展开了激烈争夺战,傍晚时分,王德榜在击溃敌之增援部队及消灭其运输队后,从关外夹击法军右侧后,配合东岭守军夺回被占堡垒。这时,王孝祺也已击退沿西岭进攻之敌,并由西岭包抄敌后,使其腹背受敌。法军三面被围,法军死伤近300人,后援断绝,弹药将尽,被迫败退,尼格里只得下令撤退,狼狈逃回文渊、谅山。冯子材抓紧有利战机,率部乘胜追击,于26日攻克文渊,29日攻克谅山,宣称毙法军近千名,重伤法军指挥官尼格里,后又将法军残部逐至郎甲以南。取得重大胜利。

之后晚清岁月,虽有坚守,自强,回光反照,但总体是场糜烂于制度,滥觞于文化的大溃败,这场大溃败里中挣扎的中国人,每个人都是失败者,不独胜保一人,还有在大溃败的泥沙俱下中,从胜利者身上找胜利的原因,跟从失败者身上找失败的原因,都过于轻松和简单了。

潘鼎新的战败,清政府革去他广西巡抚职务,任命年近7旬的老将冯子材帮办广西军务,领导镇南关前线的战斗。

1 急需翻译

Guangdong in the diet, pared with the Fujian as if, drip worthy of palatability However, spending heavily on, constant consider make ends meet But since the vector honest, and never dare to suits the official's salary, Wang Qu civil or nothing under the bureaucrat A Junen so that can be the next to see the grandfather I Su-Lin on behalf of the innocent children of such pollution hands, never to be a paper also "。

2 短篇文言文注释及翻译(短篇

精短文言文汇编 目录: 1、治驼;2、张佐治遇蛙;3、义士赵良;4、砚眼;5、孝丐;6、县令挽纤;7、唐临为官; 8、孙泰;9、神童庄有恭;10、蛇衔草;11、少年治县;12、桑中生李;13、若石之死; 14、秦西巴纵麑;15、樵夫毁山神。

1、治驼 原文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

一人信焉,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于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矖(xi)焉。

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

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哉! 另一个版本: 昔有医人,自诩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驼,乃索板二,以一置于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又践之。

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

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不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哉! 注释 1、媒:自我宣扬。2、延:请。

3、鸣:告发。4、诩:夸耀。

5、矢:箭。6、业:职业。

7、昔:以前。8、使:让。

9、但:但是。10、索:要。

11、直:笔直。12、以:用。

13、置:安放。14、于:在。

15、践:践踏。16、亦:也。

17、欲:想要。18、为:做。

19、异:不同。 译文 从前有个医生,自我吹嘘能治驼背,说:“背弯得像弓一样的人,像虾一样的人,像铁环一样的人,如果请我去医治,保管早上治晚上就像箭一样笔直了。”

有个人相信了他的话,就让医生给他治驼背。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践踏它。

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马上就死了。那人的儿子想要到官府去申冤,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我只管治人驼,不管人的死活!”现在官府当官的,只管钱粮上缴完成,不管百姓死活,与这个医生有什么不同呢? 2、张佐治遇蛙 原文 金华郡守张佐治至一处,见蛙无数,夹道鸣噪,皆昂首若有诉。

佐治异之,下车步视,而蛙皆蹦跳为前导。至田间,三尸叠焉。

公有力,手挈二尸起,其下一尸微动,以汤灌之,未几复苏。曰:“我商也,道见二人肩两筐适市,皆蛙也,购以放生。

二人复曰:‘此皆浅水,虽放,后必为人所获;前有清渊,乃放生池也。’吾从之至此,不意挥斤,遂被害。

二仆随后不远,腰缠百金,必为二人诱至此,并杀而夺金也。”张佐治至郡,急令捕之,不日人金俱获。

一讯即吐实,罪死,所夺之金归商。 注释 1、金华:古地名,今浙江金华市。

2、郡守:郡的长官。3、挈:提。

4、从:跟随。 5、斤:斧头。

6、导:引路。7、并:同时。

8、清渊:深水。9、市:到市场上去。

10、汤:热水。11、适:去到。

12、前导:在前面开路。13、焉:在那里。

14、未几:不久。 15从之:跟随。

16、哀之:感到哀伤。17、异之:感到奇怪。

译文 金华县的长官张佐治到一个地方,看见有许多青蛙在道路旁鸣叫,而且一只只都昂着头,像有冤要说似的。张佐治觉得很奇怪,便下车步行,边走边察看,青蛙见他下了车,于是又蹦跳到他的面前为他引路。

一直走到了一田边,只看见三具尸体叠在一起。张佐治用手提起上面两具尸体,发现最下面那具尸体还在颤动,于是喂给那人热水喝。

不一会儿那人醒了,便讲起了经过:“我是名商人,在向集市路上遇见两个人的肩上背着箩筐,筐中有青蛙,都在哀鸣着。于是我便买下了青蛙把它们全放生了。

那两个卖蛙的人说:‘这里水很浅,即使你把青蛙放生了,也会被别人捉住。前面有一潭水很深,是个放生池。

’我于是便跟那两人前往放生池。可谁能料想,那两个人挥动斧头,于是,我就被他们伤害了。

我的仆人在我后面不远,他们身上都带着很多银子,一定是那害我的人把仆人们引诱到这里来,把他们杀死了,抢走了所有银两。”张佐治听后立刻回县里,逮捕那杀人的两人。

不久,便人赃俱获。经过审讯,那两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实,判他们死罪,并将他们抢夺的钱财归还给商人。

3、义士赵良 原文 赵良者,燕人也。漂泊江湖,疾恶如仇。

一日,途经谢庄,闻有哭声,遂疾步入茅舍,见一少女蓬头垢面,哀甚。义士询之,乃知为某村二恶少所 也,痛不欲生。

义士怒不可遏(è,控制),径自诣(yì)某村,索二恶少,责之曰:“汝等何故 无辜少女?”一恶少虎视眈眈曰:“何预尔事?”义士瞋(chēn)目(瞪大眼睛)斥之:“汝非人也,但(只是)禽兽耳!”未及恶少出剑,义士之白刃已入其胸,立仆。一恶少伏地求恕,义士斩其耳以示众,儆(jǐng)其不得为非作歹也。

注释 1、垢:脏。2、询:问。

3、索:寻找。4、眈眈:瞪着眼。

5、仆:跌倒。6、疾:痛恨。

7、燕人:河北一带的人。8、 :欺侮与侮辱。

9、儆:警告。 译文 赵良,是河北一带的人。

漂泊在江湖上,疾恶如仇。一天,路过谢庄,听到哭声,就快步进入茅草屋里,看见一个女孩蓬头垢面 ,看起来非常悲伤。

赵良问她怎么了,才得知她是被某村两个恶少欺负侮辱,痛不欲生。

3 求10篇 字数较少的 文言文 原文 翻译 字的解释

精短文言文汇编目录:1、治驼;2、张佐治遇蛙;3、义士赵良;4、砚眼;5、孝丐;6、县令挽纤;7、唐临为官;8、孙泰;9、神童庄有恭;10、蛇衔草。

1、治驼原文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

一人信焉,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于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矖(xi)焉。

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

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哉!另一个版本:昔有医人,自诩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驼,乃索板二,以一置于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又践之。

驼者随直,亦随死。其子欲诉诸官。

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不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哉!注释1、媒:自我宣扬。2、延:请。

3、鸣:告发。4、诩:夸耀。

5、矢:箭。6、业:职业。

7、昔:以前。8、使:让。

9、但:但是。10、索:要。

11、直:笔直。12、以:用。

13、置:安放。14、于:在。

15、践:践踏。16、亦:也。

17、欲:想要。18、为:做。

19、异:不同。译文从前有个医生,自我吹嘘能治驼背,说:“背弯得像弓一样的人,像虾一样的人,像铁环一样的人,如果请我去医治,保管早上治晚上就像箭一样笔直了。”

有个人相信了他的话,就让医生给他治驼背。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践踏它。

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马上就死了。那人的儿子想要到官府去申冤,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我只管治人驼,不管人的死活!”现在官府当官的,只管钱粮上缴完成,不管百姓死活,与这个医生有什么不同呢?2、张佐治遇蛙原文金华郡守张佐治至一处,见蛙无数,夹道鸣噪,皆昂首若有诉。

佐治异之,下车步视,而蛙皆蹦跳为前导。至田间,三尸叠焉。

公有力,手挈二尸起,其下一尸微动,以汤灌之,未几复苏。曰:“我商也,道见二人肩两筐适市,皆蛙也,购以放生。

二人复曰:‘此皆浅水,虽放,后必为人所获;前有清渊,乃放生池也。’吾从之至此,不意挥斤,遂被害。

二仆随后不远,腰缠百金,必为二人诱至此,并杀而夺金也。”张佐治至郡,急令捕之,不日人金俱获。

一讯即吐实,罪死,所夺之金归商。注释1、金华:古地名,今浙江金华市。

2、郡守:郡的长官。3、挈:提。

4、从:跟随。5、斤:斧头。

6、导:引路。7、并:同时。

8、清渊:深水。9、市:到市场上去。

10、汤:热水。11、适:去到。

12、前导:在前面开路。13、焉:在那里。

14、未几:不久。15从之:跟随。

16、哀之:感到哀伤。17、异之:感到奇怪。

译文金华县的长官张佐治到一个地方,看见有许多青蛙在道路旁鸣叫,而且一只只都昂着头,像有冤要说似的。张佐治觉得很奇怪,便下车步行,边走边察看,青蛙见他下了车,于是又蹦跳到他的面前为他引路。

一直走到了一田边,只看见三具尸体叠在一起。张佐治用手提起上面两具尸体,发现最下面那具尸体还在颤动,于是喂给那人热水喝。

不一会儿那人醒了,便讲起了经过:“我是名商人,在向集市路上遇见两个人的肩上背着箩筐,筐中有青蛙,都在哀鸣着。于是我便买下了青蛙把它们全放生了。

那两个卖蛙的人说:‘这里水很浅,即使你把青蛙放生了,也会被别人捉住。前面有一潭水很深,是个放生池。

’我于是便跟那两人前往放生池。可谁能料想,那两个人挥动斧头,于是,我就被他们伤害了。

我的仆人在我后面不远,他们身上都带着很多银子,一定是那害我的人把仆人们引诱到这里来,把他们杀死了,抢走了所有银两。”张佐治听后立刻回县里,逮捕那杀人的两人。

不久,便人赃俱获。经过审讯,那两人都交代了犯罪的事实,判他们死罪,并将他们抢夺的钱财归还给商人。

3、义士赵良原文赵良者,燕人也。漂泊江湖,疾恶如仇。

一日,途经谢庄,闻有哭声,遂疾步入茅舍,见一少女蓬头垢面,哀甚。义士询之,乃知为某村二恶少所 也,痛不欲生。

义士怒不可遏(è,控制),径自诣(yì)某村,索二恶少,责之曰:“汝等何故 无辜少女?”一恶少虎视眈眈曰:“何预尔事?”义士瞋(chēn)目(瞪大眼睛)斥之:“汝非人也,但(只是)禽兽耳!”未及恶少出剑,义士之白刃已入其胸,立仆。一恶少伏地求恕,义士斩其耳以示众,儆(jǐng)其不得为非作歹也。

注释1、垢:脏。2、询:问。

3、索:寻找。4、眈眈:瞪着眼。

5、仆:跌倒。6、疾:痛恨。

7、燕人:河北一带的人。8、 :欺侮与侮辱。

9、儆:警告。译文赵良,是河北一带的人。

漂泊在江湖上,疾恶如仇。一天,路过谢庄,听到哭声,就快步进入茅草屋里,看见一个女孩蓬头垢面 ,看起来非常悲伤。

赵良问她怎么了,才得知她是被某村两个恶少欺负侮辱,痛不欲生。赵良怒不可遏,径直到了那个村庄,寻找到了两个恶少,责问他们:“你们为什么欺凌、侮辱没有过错。

4 文言文:黄英 薄松龄翻译

黄英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原文 马子才,顺天人。

世好菊,至才尤甚。闻有佳种,必购之,千里不惮。

一日,有金陵客寓其家,自言其中表亲有一二种,为北方所无。马欣动,即刻治装,从客至金陵。

客多方为之营求,得两芽,裹藏如宝。归至中途,遇一少年,跨蹇从油碧车,丰姿洒落。

渐近与语。少年自言:“陶姓。”

谈言骚雅。因问马所自来,实告之。

少年曰:“种无不佳,培溉在人。”因与论艺菊之法。

马大悦,问:“将何往?”答云:“姊厌金陵,欲卜居于河朔耳。”马欣然曰:“仆虽固贫,茅庐可以寄榻。

不嫌荒陋,无烦他适。”陶趋车前,向姊咨禀。

车中人推帘语,乃二十许绝世美人也。顾弟言:“屋不厌卑,而院宜得广。”

马代诺之,遂与俱归。 第南有荒圃,仅小室三四椽,陶喜,居之。

日过北院,为马治菊。菊已枯,拔根再植之,无不活。

然家清贫,陶日与马共食饮,而察其家似不举火。马妻吕,亦爱陶姊,不时以升斗馈恤之。

陶姊小字黄英,雅善谈,辄过吕所,与共纫绩。陶一日谓马曰:”君家固不丰,仆日以口腹累知交,胡可为常。

为今计,卖菊亦足谋生。”马素介,闻陶言,甚鄙之,曰:“仆以君风流高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

陶笑曰:“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

马不语,陶起而出。自是,马所弃残枝劣种,陶悉掇拾而去。

由此不复就马寝食,招之始一至。未几,菊将开,闻其门嚣喧如市。

怪之,过而窥焉,见市人买花者,车载肩负,道相属也。其花皆异种,目所未睹。

心厌其贪,欲与绝;而又恨其私秘佳本,遂款其扉,将就诮让。陶出,握手曳入。

见荒庭半亩皆菊畦,数椽之外无旷土。劚去者,则折别枝插补之;其蓓蕾在畦者,罔不佳妙:而细认之,尽皆向所拔弃也。

陶入屋,出酒馔,设席畦侧,曰:“仆贫不能守清戒,连朝幸得微资,颇足供醉,”少间,房中呼“三郎”,陶诺而去。俄献佳肴,烹饪良精。

因问:“贵姊胡以不字?”答云:“时未至。“问:“何时?”曰:“四十三月。”

又诘:“何说?”但笑不言。尽欢始散。

过宿,又诣之,新插者已盈尺矣。大奇之,苦求其术。

陶曰:“此固非可言传;且君不以谋生,焉用此?”又数日,门庭略寂,陶乃以蒲席包菊,捆载数车而去。逾岁,春将半,始载南中异卉而归,于都中设花肆,十日尽售,复归艺菊。

问之去年买花者。留其根,次年尽变而劣,乃复购于陶。

陶由此日富:一年增舍,二年起夏屋。兴作从心,更不谋诸主人。

渐而旧日花畦,尽为廊舍。更于墙外买田一区,筑墉四周,悉种菊。

至秋,载花去,春尽不归。而马妻病卒。

意属黄英,微使人风示之。黄英微笑。

意似允许,惟专候陶归而已。年馀,陶竟不至。

黄英课仆种菊,一如陶。得金益合商贾,村外治膏田二十顷,甲第益壮。

忽有客自东粤来,寄陶生函信,发之,则嘱姊归马。考其寄书之日,即妻死之日;回忆园中之饮,适四十三月也。

大奇之。以书示英,请问“致聘何所”。

英辞不受采。又以故居陋,欲使就南第居,若赘焉。

马不可,择日行亲迎礼。黄英既适马,于间壁开扉通南第,日过课其仆。

马耻以妻富,恒嘱黄英作南北籍,以防淆乱。而家所需,黄英辄取诸南第。

不半岁,家中触类皆陶家物。马立遣人一一赍还之,戒勿复取。

未浃旬,又杂之。凡数更,马不胜烦。

黄英笑曰:“陈仲子毋乃劳乎?”马惭,不复稽,一切听诸黄英。鸠工庀料,土木大作,马不能禁。

经数月,楼舍连亘,两第竟合为一,不分疆界矣。然遵马教,闭门不复业菊,而享用过于世家。

马不自安,曰:“仆三十年清德,为卿所累。今视息人间,徒依裙带而食,真无一毫丈夫气矣。

人皆祝富,我但祝穷耳!”黄英曰:“妾非贪鄙;但不少致丰盈,遂令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然贫者愿富,为难;富者求贫,固亦甚易。

床头金任君挥去之,妾不靳也。”马曰:“捐他人之金,抑亦良丑。”

英曰:“君不愿富,妾亦不能贫也。无已,析君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何害。”

乃于园中筑茅茨,择美婢往侍马。马安之。

然过数日,苦念黄英。招之,不肯至;不得已,反就之。

隔宿辄至,以为常。黄英笑曰:“东食两宿,廉者当不如是。”

乌亦自笑,无以对,遂复合居如初。 会马以事客金陵,适逢菊秋。

早过花肆,见肆中盆列甚烦,款朵佳胜,心动,疑类陶制。少间,主人出,果陶也。

喜极,具道契阔,遂止宿焉,要之归。陶曰:“金陵,吾故土,将婚于是。

积有薄资,烦寄吾姊。我岁杪当暂去。”

马不听,请之益苦。且曰:“家幸充盈,但可坐享,无须复贾。”

坐肆中,使仆代论价,廉其直,数日尽售。逼促囊装,赁舟遂北。

入门,则姊已除舍,床榻裀褥皆设,若预知弟也归者。陶自归,解装课役,大修亭园,惟日与马共棋酒,更不复结一客。

为之择婚,辞不愿。姊遣二婢侍其寝处,居三四年,生一女。

陶饮素豪,从不见其沉醉。有友人曾生,量亦无对。

适过马,马使与陶相较饮。二人纵饮甚欢,相得恨晚。

自辰以迄四漏,计各尽百壶。曾烂醉如泥,沉睡座间。

陶起归寝,出门践菊畦,玉山倾倒。

5 语文文言文翻译一句

原文: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文: 文嬴替秦孟明等三个元帅求情,说:“他们的确挑拔我们秦晋二君(的关系),我们的国君如果抓到他们,吃了他们的肉,还不解恨呢!您何必屈尊去惩罚他们呢?使他们回去在秦国受刑,以满足秦国国君的心愿。

怎么样?”晋襄公答应她的请求。先轸入朝,询问秦国的囚徒。

襄公说:“夫人为他们求情,我就释放了他们。”先轸怒声说:“战士竭尽全力才把他们擒获,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了,毁弃了(自已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几天了!”不顾君臣之礼就吐了口唾沫。

晋公派阳处父追赶三帅,追赶到河边,他们已在船上了。阳处父解下(车上)左别的一匹马,假托晋公的名义送给孟明。

孟明伏地拜着说:“晋公恩惠,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让我们回秦国受刑。如果我们国君杀了我们,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

如果由于晋君的恩惠而赦免我们,三年后将拜谢晋君的恩赐 之以为戮:即以之为戮。 之:指我们 是存在倒装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3956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5
下一篇2023-11-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